《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必修一第二章《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二章《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知识点:1.分类的概念;2.两种分类法;3.分类法的应用。以下我将从本节课的内容和价值来叙述教学内容。
1、内容:
1.教材分析: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情境引入法
两种分类法的区别
类比法(以整个班的学生作类比)、自行阅读法
氧化物的定义
提问法
分类法的应用
合作交流法、演示法,类推法
教学媒体
教学ppt:图片等展示配合教学,使教师更方便地教学,使学生能够对课堂上没有展示的内容有了解。
板书:把重点内容三大点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记忆并抓重点学习。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1min
【过渡】同样在化学中,由于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数以千万计,要一个个去记忆相当困难,所以,我们也需要对他们进行分类。
来源于生活。
【思考一】请学生代表对初中已学的几个酸碱盐分类。引导学生说出分类标准为pH,从而引出分类的步骤。
学生代表回答,与老师一问一答。
通过已学的知识引入新的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具有说服力。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情境引入】以老师的朋友新开饭店,需要写菜单,请同学们帮忙,作为导入,引入分类的概念。
将一个相对而言的事物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叫做分类。反过来,可以根据类别推测物质的性质。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从容说课一、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

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三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分类法进行学习,教科书又列举了“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

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

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再通过实验对胶体与溶液、浊液的探究,得出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效应。

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至于渗析、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并未涉及,胶体的介稳性也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点到为止,并不要求作具体的展开。

2.4《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2.4《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第4节物质的分类【内容来源】九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二章【主题】第4节物质的分类【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寻找物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流程图对各类物质进行分类;2.过程与方法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类的活动体验,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间的共性,对物质进行合理的分类方法;通过流程图的学习,掌握建立合理的流程图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对流程图的设计和小组合作等,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寻找物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会根据物质的组成流程图对各类物质进行分类;三、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这些书籍是怎样摆放的,为什么要这样?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你是怎样快速找到你想要的商品的呢?(二)新课教学自然界中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就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物质分类的方法【思考】请根据生活经验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分类时需要仔细观察和研究,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活动一】观察图中所示的物质,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按颜色分类、按状态分类请你另外设计两种分类方法,并说明分类依据?【学生活动】按溶解度分类、按气味分类【总结】分类时需要了解这些物质的基本性质。

如:状态、颜色、气味、是否溶于水等【活动二】如图所示,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物质。

能否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设计方案】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特性,如状态、颜色、气味、溶解性、可燃性等,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可以对物质进行分门别类。

【方案一】设计成表格的形式。

【方案二】设计成树状图的形式。

【方案三】运用你自己的经验设计成你觉得美观的形式【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一、二、三进行实验,根据不同物质性质不同,实验现象不同加以区别。

1-1-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1-1-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发展科学素养:通过学习物质的分类知识,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分类的重要性,认识物质分类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广泛应用,提升科学素养。
3.增强问题解决能力:通过物质的分类实践,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能力。
4.培养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
例题4:铁(Fe)在氧气(O2)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Fe3O4),请问四氧化三铁属于哪种物质分类?
答案:四氧化三铁属于化合物。
例题5:某化合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其分子式为C2H6O,请问该化合物可能是什么?
答案:该化合物可能是乙醇(C2H5OH)或甲醚(CH3OCH3)。
板书设计
标题: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分类概念:学生需要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
(2)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学生需要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包括元素组成、化合物结构、性质差异等。
(3)物质的分类体系:学生需要了解常见的物质分类体系,如元素周期表、物质分类表等。
2.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分类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类的兴趣。
(2)知识讲解:教师运用PPT展示物质分类的概念和方法,配合实例进行讲解。
(3)小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的性质,讨论分类结果。
(4)成果分享: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分类方法,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1.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O2)、铁(Fe)等。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糖水等。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理解分类的多样性,掌握交叉分类法与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本部分内容虽然简单,但其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占据这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如果仅仅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会使学生觉得学习内容乏而无味,因此,本部分内容教学采取“授之以渔”的方法,充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提问—讨论—思考—引导—归纳”的方式,开展师生间的互动合作,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建立分类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分类对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将其运用在以后的学习中。

(2)体验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的喜悦,增强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

(3)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的紧密性,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并运用理论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的多样性并掌握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常见两种分类法灵活运用到化学学习过程中。

三、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活动:借助多媒体教学,以图片列举身边实例,提出相关问题。

1、图书馆内成千上万的图书罗列有什么规则?2、如何快速的从超市货架上找到要购买的物品?学生活动:观看、思考归纳总结(板书):物质的分类定义:即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2)引导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活动:引导:(1)通过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分类无处不在。

(2)我们对化学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分类的应用。

提问:请大家思考物质的分类的标准时唯一的吗?方法有哪些?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

01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01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课时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分类(复习)一. 教学目标:1、能清晰地认识物质、化学反应以及变化的分类2、熟练掌握酸、碱、盐和氧化物的概念3、清楚地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二. 教学重难点: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四. 教学过程[投影] 第二章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分类[回忆] 元素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学生讨论] 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盐以及什么是氧化物。

[提问] (1)NaHSO4是不是酸?_________(2)纯碱是不是碱?_________[提问] 分类法主要有哪两种?[举例][学生填空] 怎样通过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练习] 1、某物质经分析,只含一种元素,则此物质( )A. 一定是一种单质B. 一定是纯净物C. 一定是混合物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盐酸 B.硫酸 C.NaOH溶液 D.天然气3、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有“本品每克含碘15mg、镁65mg、铜2mg、锌1.5mg、锰1mg”。

此处所示成分是指 ( )A. 分子B. 原子C. 元素D. 单质4、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二氧化碳③臭氧(O3) ④盐酸⑤铁⑥碳酸钠⑦空气⑧氢氧化钠⑨冰、水混合物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__;属于单质的有: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有: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

[讲解] 氧化物的分类:[提问] NO、CO、NO2是否属于酸性氧化物?Na2O2是否属于碱性氧化物?[讲解] 盐的分类:[提问] 在水中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吗?[练习] 教材-高考.1. 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食醋、液态氧、碘酒B.生石灰、白磷、熟石灰C.干冰、铁、盐酸D.空气、氮气、胆矾教材-高考.3. 判断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的正误。

(1)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2)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3)氯化铵、次氯酸都属于强电解质( )(4)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提问] 如何判断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归纳](1)宏观上: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

编写《物质分类》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要求包含:
1.引入新课的情景片断。

2.体现物质分类的价值。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是1: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化学物质及物质之间的转化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了解常见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

3.感受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从多种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

3.能够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和类别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等学习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体会到在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分类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会更简单、更加事半功倍。

【教学重点】物质分类。

【教学难点】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探究、总结。

【教学用品】多媒体设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依据】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根据课程标准“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实行分类”的要求,本节从分类的角度出发,安排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两部分内容。

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便相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教科书通过“图书馆中分类陈列的图书”的图片,使学生直接感受分类的标准和分类的好处。

通过“思考与交流”栏目中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迸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够使用分类法实行学习,虽然教科书列举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并安排了“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分类方法的了解,但必须给学生强调这两种方法都是以“单一分类法”为基础的,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

同时也复习了初中学过的知识,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整体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复习初中所学概念,在了解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氧化物等概念的基础上,能够从物质的组成与物质性质角度对物质实行分类。

2.体验实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实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方法与途径:1.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一些分类事例入手,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反应实行分类整理归纳,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2.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情感与评价: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案(第1课时)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教学案(第1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第1 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分类的方法学会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学习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内容】: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分类法:定义:分类法是把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种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说明的一种方法。

关键:找出正确的分类标准。

小结: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对于Na2SO4、Na2CO3、K2SO4、K2CO3这几种盐如何分类?由于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往往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其中一种是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练习:按物质所属类型连线:Na2SO4硫酸盐Na2CO3碳酸盐K2SO4钠盐K2CO3 钾盐小结:交叉分类法——对事物按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练习1: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通常称为写出氧化钙与盐酸反应方程式:练习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通常称为写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方程式:跟踪练习:1.下列物质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的是()A.NaOHB.Na2SO4C. Na2CO3D.K 2CO32.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3.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⑤Fe3O4 ⑥CuSO4·5H2O ⑦HNO3⑧AgNO3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二、化学反应分类1、金属+酸→盐+氢气2、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______________反应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4、酸+碱——盐+水5、酸+盐——新酸+新盐 ______________反应6、碱+盐——新碱+新盐7、盐+盐——新盐+新盐’8、碱+酸性氧化物——盐+水9、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10、碳酸钙高温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跟踪练习:1.下列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CuO+H2 Cu+H2OB.C+2CuO2Cu+CO2C.Fe2O3+3CO Fe+CO2D.Fe+CuSO4=FeSO4+Cu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A.2CO+O22CO2B.CaO+H2O=Ca(OH)2C.C+H2O CO+H2D.CO2+Ca(OH)2=CaCO3↓+H2O三、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即熔化为液态)状态下能导电(即电离)的化合物。

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分类的多样性;(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类的方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系统的研究,发现变化规律;(2)通过小组合作,经历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过程,掌握分类的方法。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2)感受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2.教学难点交叉分类法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生活中的分类及分类标准。

任务:认识生活中的分类及分类标准。

【情景创设】同学们,假设我们打扫房间时,把所有衣服都堆在床上很乱,同学们说说看,我们是应该直接把它们放进柜子呢,还是整理一下放起来?【提问】有的同学说应该整理一下分类存放,为什么呢?【提问】对,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要好好分类,那该怎么分类呢?【提问】好,同学们很聪明,大家都应该知道怎么处理这堆衣服了吧。

【提问】刚刚同学们除了这么多注意,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你们按自己的方法整理衣服最终结果不同,这是为什么?【总结】是的,分类是要有依据的,分类的依据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我回答:有回答直接放起来的,有回答整理一下,分类存放的。

回答:将衣服分类方便下次再找时容易找到。

回答:可以根据衣服的材料,衣服与皮肤的贴近程度,衣服的颜色等等对衣服进行整理。

回答:分类的根据不同。

从衣服分类整理开始,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分类实例中,让学生树立分类的意识,确定分类的方法。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参与指数高,并且很有成就感,热情高涨。

引导学生构建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

任务认识分类的重要性、确定分类的定义们也可以把分类的依据称为分类的标准。

【提问】分类是要有标准的,那这个标准又如何确定呢?【提问】是的,根据这个,大家能不能给分类下一个定义呢/【总结】很好,回答很准确。

1.1.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高一化学

1.1.1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高一化学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学生现有的化学知识是肤浅的、模糊的。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同时,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

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学中一定要与学生的基础相结合,要在学生原有基础上逐渐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

教材在编排思路上,也注意与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合理衔接,以物质的分类为线索,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方面,突出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既可以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学习化学,有利于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N 2、O 2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不是化合物,胆矾是纯净物不是混合物,D 项错误;故选C 。

活 动活活动二、认识树状分类法和交【过渡】物质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化学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标准进行分类,有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问题1】阅读教材P7页内容,结合图13思考什么是树状分类法?尝试对HCl 、CO 2、CaO 、NaOH 、Na 2SO 4、CaCO 3、Ca(OH)2、H 2SO 4进行树状分类法分类。

【学生1】①定义:树状分类法是指采用树状形式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学生2】②特点:能认识各类物质之间的从属关系。

按照层次一层一层分,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交叉,各物间有子概念和母概念的包含关系,即“并列”和“包含”关系。

21《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必修1)

21《物质的分类》(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必修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课题: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类(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2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3 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能力目标】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道德情感目标】增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难点】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三、教学方法与过程:[思考与交流]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思考与交流]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响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归纳与整理]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

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对于纯洁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1.化学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Na2CO3钠盐Na2SO4钾盐K 2SO4硫酸盐K 2CO3碳酸盐[归纳与整理]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缺乏。

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归纳与整理] (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1、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1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一、自助填空1.常用的分类法有①②2.胶体与溶液、悬浊液最本质的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①溶液②胶体③浊液二、新知探究问题1:常用的简单分类法有哪些?它们有哪些重要应用?思考·感悟1.分类是把某些特征相似的物体归类到一起的方法,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混合物:如空气、溶液、浊液等单质金属单质:铁、铜等物质非金属单质:氧气、硫磺等氧化物:氧化铜、水纯净物酸:盐酸、硫酸无机物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化合物盐:氯化钠、硫酸钾有机物:甲烷、醋酸3.化学反应按反应前后反应物、产物的多少和种类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按得氧、失氧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4.在形式上,常见的分类法有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

交流·研讨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⑴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

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气、含镁60%的MgO答案:单质金属单质:Cu非金属单质:O2非金属氧化物:CO2纯净物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含镁60%的MgO化合物酸:H2SO4碱:Ba(OH)2盐:KNO3⑵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1)硫在氧气里燃烧(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点悟:对上述5个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1】是不是化合反应:化学反应⑴、⑵、⑶、⑷为一类,都是化合反应;【分类标准2】反应物的特点:化学反应⑴、⑵为一类,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化学反应⑶、⑷为另一类,都是金属与氧气反应;学完本章全部内容后,还可以对上述反应继续进行分类。

人教版第二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第二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案

《物质的分类》教案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类的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2.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3.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2.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3.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科学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使学生了解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胶体性质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四、巩固练习1.下列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CuO+H2△+H2O B.C+2CuO△2Cu+CO2C.Fe2O3+3CO2高温Fe+CO2D.Fe+CuSO4=FeSO4+Cu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A.2CO+O2点燃2CO2B.CaO+H2O=Ca(OH)2C.C+H2O高温CO+H2D.CO2+Ca(OH)2=CaCO3↓+H2O 3.下列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①水②酸③碱④盐⑤氧化物A.①B.①⑤C.①③⑤D.①②③④⑤4.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A.氧化物B.碱C.酸D.盐5.下列物质既是钠盐,又是碳酸盐的是()A.NaOH B.Na2SO4C.Na2CO3D.K2CO36.下列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7.下列物质:①H2O ②NaCl ③H2SO4④Ca(OH)2⑤Fe3O4⑥CuSO4·5H2O ⑦HNO3⑧AgNO3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属于碱的是,属于酸的是,属于盐的是。

8.从铁、盐酸、氧气、水、硝酸银溶液五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两种作反应物,按下列要求的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1)化合反应;(2)分解反应;(3)置换反应;(4)复分解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别人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自己,而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基于此理论的基础上,本节课试图通过“体验式活动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化学概念,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概念的形成,认识概念建立的必要性,认识物质类别之间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类”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简单分类法”,内容少且简单,可它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前是联系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等许多具体物质,还有4个基本反应类型,后是可以发展同类物质性质的预测以及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视角的反应类型。

前后内容都是学生重点要掌握的内容。

三、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具体的化学物质并能够根据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目的多少区分出纯净物和混合物,根据元素种类数目区分单质和化合物,还知道了氧化物的概念,酸和碱的组成特点以及几种常见的盐。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对于基本的物质树状分类关系也有了一些了解。

虽然如此,可是学生所知的物质数量有限,认识不足,具有局限性;学生只知道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对物质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缺乏深刻的认识,物质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够清晰。

另外,对物质分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少感性的认识,对物质分类的意义认识不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2.过程与方法:能从活动中体会找到物质分类的方法;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
质的一般方法;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培养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活动,体验从分类
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激发学习的热情;体验分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将“分类思想”灌输于头脑中,能够应用到后面的学习中,并且培养分类总结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能够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3.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方法。

三、教学准备:将常见的一些化学物质的化学式制作成小卡片备用。

(这些具体的物质必须
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这几类物质。


四、教学方法:活动体验式探究、总结归纳
五、教学主要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快速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迅速地集中学习注意力,同时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通过此环节有效地了解到学生物质分类意识和分类能力的整体水平及个体差异,得到把握本课学习进程的依据。

此环节,学生在分类的时候,不作任何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自主分类。

最后经由讨论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构建主义理论所认为的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此环节通过对物质进行分类
的任务,在对物质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思维的碰撞,最后得出答案,同时也会迫使学生自主地对初中学习过的有关物质的定义进行复习回忆,同时再现初中所学物质的树状分类图,由此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通过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任务,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可以由熟悉的物质来推测同一类物质中不熟悉的物质的性质,这点在化学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对物质进行分类的重要性。

另外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这个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针对硝酸的性质进行学习,因为硝酸在本书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硫酸》中还学习到,在这里留了足量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学习和探索,符合新课标中让学生的认知度呈螺旋式上升的要求。

此环节中学生画出相应的转化关系图之后可以让他们在此基础上添加其他类物质的转化关系,但对此不作过多讲评,让他们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从课本出发的,是课本中的“实践活动”部分,表面上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懂得具体的这几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实则是让学生自我完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和碱的一般性质。

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还可以对这几个相关的反应进行分类,为后面学习到的氧化还原反应做铺垫。

板书设计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再进行分类。

2、交叉分类法:将同一研究对象依照不同标准来进行分类。

3、酸的通性:(1)跟指示剂反应;(2)跟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3)跟碱性氧化物
反应;(4)跟某些盐反应;(5)跟碱起中和反应。

4、Ca →CaO →Ca(OH)2 →CaCO3
C →CO2 →H2CO3 →CaCO3
化学方程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环节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体会物质的分类过程、物质分类的标准和物质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最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形成一种自我探究、自我评价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发展学习热情、能力。

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都是在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课堂,学生非常愿意去参与课堂的活动。

学生对于“物质的分类”化学概念的理解相对清晰,并且深刻认识到了其重要意义,完成了教学目标任务。

这节课不足的是,在概括总结得出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的时候,总结的有些仓促,其实可以把这两种分类法的不同之处讲的更详细一些,甚至可以加入一些习题,让学生掌握地更加深刻一些。

在课堂中也发现问题,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些高,学生没有事先复习,对原有的概念理解部分有些遗忘,导致分类的时候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