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培根教育思想的异同

合集下载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摘要:几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和希腊几乎是同时产生了两位对后世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

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个性的闪光,更多的来自东西方古代文明的沉淀,对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他们身上,有“智者所见略同”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相异之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异同进行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和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世界教育史上享有盛誉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极具研究价值。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着真理,因而其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致的结论。

然而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多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对教育的见解,见仁见智。

通过对“轴心时代”东、西方两大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不同特点。

以下我们就从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其教育教学中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之处。

一、思想背景1.不同的时代背景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的春秋中晚期。

社会动荡、王权衰落,礼乐征战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争霸战争此起彼伏,新兴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名存实亡。

在这场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作为统治基础力量的士阶层成为统治阶级竞相争夺的对象,养士之风日盛,在士阶层的推动下,出现了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

孔子就是“士”阶层的典型代表,他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希望用恢复周礼的典章制度来挽救四分五裂的“周室”,希望通过参政拯救黎民,力挽狂澜。

他甚至作出承诺:“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①但因为当时把持政权的是“斗筲之人”,所以孔子虽有过短暂的从政机会,但终究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一、教育思想比较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仁”。

其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的思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看来学习的目标和成果就是觉悟“仁”、实践“仁”。

“仁”又是孔子抽象出来的人的先验本质,只有觉悟并实践了“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第一性的永恒实在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

我们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作用、教育内容上深入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从教育的目标看。

孔子教育思想的目标,包括人格目标和政治目标。

孔子将教育的人格目标依次分为:士、君子、圣人,士是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目标,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目标,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

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孔子依次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

其教育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尚德”“谋道”的君主和官员,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君主做到“仁”与“礼”的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

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

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

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

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

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

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

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

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

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比较之我见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比较之我见

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比较在中国与西方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是分别处于东西方的两位思想文化巨匠。

孔子生活于中国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注明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柏拉图生活于古代希腊,是古希腊注明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位列“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这两位思想巨人所处的时代虽相隔一个多世纪(孔子为公元前551 年~前479 年, 柏拉图为公元前427 年~前347 年) , 但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成长经历, 以及两人的教育观, 却有着相似之处。

两人同样身为贵族的后裔;由于种种原因,同样在政治上不得意;同样游历四方,最终选择执教;同样为教育奉献了一生,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又同样让历史与我们深深地记住了他们的伟大——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教育。

那么,如此伟大的他们,命运如此相似的他们,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又有哪些共同点、哪些区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

“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

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

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

(完整word版)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孟荀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孟子、荀子作为先秦早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为我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教育思想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处,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可略窥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擅变规律。

一、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是以其人性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的。

在我国教育史上,孔子是较早提出人性问题的学者。

其在《论语·阳货》中谈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命题成为其人人应当受教育、人人有可能受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没有多大的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重视教育的作用。

这一教育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打破了官学时代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良,就好比水之本性是向下流淌一样;而人没有不善良的,水也没有不往下流的。

基于此,孟子提出了“性善论”,成为继孔子之后第一个具体回答人性问题的教育家。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孟子据此肯定了“人皆可以为尧舜”,并贯彻实施于其教育实践之中。

荀子在《荀子·性恶》中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即人的本性是恶的,其善良则是后天人为培养的结果。

在荀子看来,“伪”主要是指教育的感化,礼义的引导,教育的作用在于改变本性的恶,树立人为的善,经过长期的考验而不再恢复到原来的本性。

孔孟言性善,追求的目标是至善,荀子言性恶并非追求恶,而是针对人有恶念、恶行,追求的目标同样是至善。

因此,他们只是出发点不同,在追求的教育理想上并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其着眼点都在于施教与为政及肯定人性的可塑性。

二、教育目的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这条人才路线被概括为“学而优则仕”,他所极力推崇的都是治国的政治人才,让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入仕,以其人格力量完成政治目的,从而改变春秋末期混乱的局面。

教育思想异同

教育思想异同

孔子的启发式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的比较启发式教学思想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都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宝贵的思想财富。

在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是古代教育家孔子。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思想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启发式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是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于20世纪90年代兴盛于美国,有关该思想的研究与应用在西方乃至全球都已受到关注,并成为一种热潮。

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它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批判与发展,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观和学习理论,并对教学活动中的诸多方面做出了阐释和强调。

本文分别追溯启发式教学思想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渊源,阐释这两种教学思想的内涵、特点和具体应用,并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源于东方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盛行于西方并已引入我国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论证两种教学思想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归纳结论,并对两种教学思想进行客观评价,针对应用两种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索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现代化”问题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本土化”问题。

启发式教学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启发诱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完满人格的过程。

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及时解决知识中的疑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有着渊远的历史根源,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认知角度阐释了人类学习过程的本质,它与启发式教学思想不谋而合,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

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

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以使其与环境相适应(顺化),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有关的故事

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有关的故事

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有关的故事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旨在强调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灵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情怀的人。

以下是一些与这一理念有关的故事:
1. 孔子的教诲: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一直强调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

他主张学生应该先学习道德,然后学习知识和技能。

他的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中国道德教育的经典名言。

2. 鲁迅的文学之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深受“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理念的熏陶。

他在文学创作中,始终把人民的疾苦和民族的命运放在第一位,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民斗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3. 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是中国火箭技术和空间探索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看到美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深感祖国的落后和民族的危机。

他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 优秀教师的事迹:在中国,有许多优秀教师的事迹感人至深。

例如,有一位名叫李芳的女教师,她在贫困地区支教时,不幸遭遇车祸离世。

她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感动了无数人,被誉为“最美的女教师”。

这些故事表明,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理念,也是教育者培养学生的核心目标。

只有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道德、知
识、技能等多方面的培养,才能培养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情怀的优秀人才。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10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

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教育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

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

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

君子所贵之“道”,就是“成人”、“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

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教学内容根据《论语》,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外,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教育感悟《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与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对比思考》

教育感悟《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与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对比思考》

孔子教育教学思想与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对比思考中国历经数百年,无论是经济、政治、教育等都发生了极度的变化,但其宗旨都是按照一定主线发展起来,不断壮大的,以至于发展到今天的先进、进步、现代化局面。

在教育方面,教育工作者做出了许多努力,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究中,我们最后推出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案。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受教育主体的需求,在教学中有很多因素、细节、观点都发生了变化。

和旧式教育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因此结合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对照探究。

一、论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经济、军事、法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抬到很高的地位。

无论是社会因素还是个人因素,教育对其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教育可以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从而影响国家政治。

只有教育发展到一定高度,国家的经济才会有大的发展,军队势力会更强大,教育可以加深民众的信任,是之有坚定的信念和信心,乃是立国之本。

不仅如此,教育对法律的实施都起到了非常的作用。

个人通过教育活动,是自己知识更加充实,充分的发挥自己先天的优势因素,在后天学习中弥补先天不足。

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目的和孔子的这些主张和观点基本上吻合。

通过教育,来建设国家,发展国家的各方面因素,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以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最终服务于国家的根本利益。

二、论“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改变了教育的对象范围,给予了地位不高的学生一个学习、发展自我的机会。

但现实并不是能完全按照孔子所想的实行,毕竟社会是现实的,这跟我们当今的教育社会性是相同的。

当人们连基本的吃穿住行都不能满足时,哪里有钱和精力去学习?在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选择方面对我们现代教育的启发是重大的,我们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立希望小学、派送优秀教师到山区支教、颁布义务教育法律法规,通过种种措施,只为给山区的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更多的孩子能参与学习。

教育理论知识选择题必背考点124题

教育理论知识选择题必背考点124题

教育理论知识选择题必背考点124题一、教育基础知识1.孔子的教学思想:学而知之、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温故知新、有教无类、以身作则、诲人不倦、身体力行、“庶、富、教”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阐述的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藏息相辅等。

3.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奉献是“产婆术”。

4.柏拉图〔游戏哥〕教育思想集中表达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5.昆体良〔辩论哥〕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6.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7.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开山老祖〕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芒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8.卢梭〔孩子王〕: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裴斯泰洛奇: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洛克〔绅士〕: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画》,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第斯多惠: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斯宾塞: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乌申斯基: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9.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标准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中外主要教育思想的论述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外主要教育思想的论述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外主要教育思想的论述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要:一个国家培养政治人才,传承和发展文化都要依靠教育,教育在任何历史社会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思想开始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先哲提出的伟大思想,对当今的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依然起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教育思想外国教育思想启示一、中国主要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非常珍贵的一部分。

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明确提出了教育对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这一思想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

编撰和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的古代文化。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因材施教,在道德教育上,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教育。

(二)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在教育上的思想同孔子一样,都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孟子被世人奉为“亚圣”。

孟子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教育是为了扩充“善性”,以此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受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关系,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宗法关系,也奠定了我国教育思想的性质和根本。

(三)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是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当时和后世教育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育目的上强调教育对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在“变化气质”,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争风逐利的风气。

在道德教育上,认为道德修养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道德教育在整个朱熹的教育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教育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和进步意义。

中外教育思想概括总结

中外教育思想概括总结

中外教育思想概括总结中外教育思想概括总结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之一,其思想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倾向。

本文将对中外教育思想进行概括总结。

中外教育思想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和差异。

中国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主,重视家庭教育和师道尊严。

而西方教育思想注重知识传授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尽管有这些不同,“教育为人”的目标是中外教育思想的共同点。

以下是对几种典型的中外教育思想进行的概括总结。

古代中国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教育”。

儒家教育思想提倡以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教无定法”,主张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

尊师重道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儒家教育强调培养人的人格,注重品行和修养。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对宇宙的独特性,提倡发掘个体的潜能和自由发展。

古希腊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使人认识真理和追求智慧,培养人的理性和智慧。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德行、智慧、身体和审美)的教育目标。

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全面而细致的个体培养,以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

现代西方教育思想重视个人的自由与发展。

启蒙运动带来了以理性和独立思考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洛克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能力。

康德强调尊重个体人的尊严和自主性,主张培养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行为。

蒙台梭利提倡自由教育,注重儿童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现代东方教育思想也有自己的特点。

近代中国的教育变革主张学以致用,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从“救亡图存”到“富国强兵”,中国教育思想与现代化的进程密不可分。

日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大和精神”,培养人的忍耐力和勤奋努力的品质。

总的来说,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教育思想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目标。

中外教育思想概括总结即是:中国教育强调德育为主,注重家庭和师道尊严;西方教育强调知识传授和个性发展;东方教育注重实际应用和民族精神。

但无论哪种教育思想,最终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追求“教育为人”的目标。

教育家教育著作及教育思想

教育家教育著作及教育思想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1、孟子:性善论,“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2、《学记》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育学的著作“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原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相长也”“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社会本位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和课外相结合〕“长善救失”〔利用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3、孔子:《论语》主张“有教无类”〔教育起点平等〕“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

启发教育的来历,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性相近,习相远”〔社会本位论〕4、蔡元培:北京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收”方针,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5、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教育学著作6、陶行知:被毛泽东誉为“人民教育家”,师从杜威,区别于杜威,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为核心7、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8、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寓学习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理性说9、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10、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雄辩术原理》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论演说家的培养》古代西方教育学最高成就11、培根:英国,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近代实验科学鼻祖1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家“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他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芒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本指导原则:“教育要适应自然”“学年制,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规定了百科全书式课程”13、卢梭:法国《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主张培养“自然人”14、康德:最早将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1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奠基人”,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第一次提出德智体几个方面协调发展,西方第一位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标准教育学的建立,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理论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17、杜威:美国《民主主义与教育》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经典课程论命题新三中心论“儿童〔学生〕、活动、经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在做中学”“学校即社会”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18、洛克:英国“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20、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21、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奉献,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思想22、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23、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学应走在学生的前面24、美国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现教学法”25、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26、瑞士皮亚杰:《教育学科与儿童心理学》构建主义27、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28、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认知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29、斯宾塞:“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教育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30、加里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1、西方教育史上创立实验教育学的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异同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异同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异同中国当代教育多是借鉴西方,打破了传统教育桎梏的同时,也与传统教育有着共通之处,而传统教育中又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代表,现从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机构、教学的方法手段、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等方面分析孔子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异同相同点1.教育的作用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也”指出了是教育和学习导致了人与人间的差距,认为教育是国之根本,把教育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这与当代注重教育的理念十分一致,都其强调了教育对于培养人才,促进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性。

2.教学方法上有些相同点: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教学方法,这在当代教育中均有所体现。

孔子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平民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符合现代教育中倡导的教育公平理念,我国普遍推行义务教育,就是尽力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也是现如今素质教育所倡导,并正在努力实施的理念。

还有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的主张也与当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启发性教育的原则相一致。

3.在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上,都主张老师应“教学相长”,即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在教学中学习,进而更好的从事教育工作。

都主张学生应该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思并重,举一反三,不耻下问等等。

4.在师生关系上,孔子致力于构建和谐师生,既不失威严又不桀骜自大,从《论语》中可以看出,老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是贯穿全书的一个特征,体现了孔子尊师爱生的理念,这与现代教育所一直倡导的基于平等、尊重、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十分相似。

不同点1.教育目的不同: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以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为目标,鼓励学生做官辅政,根本上是为封建王权服务。

而如今的教育在于培养多方面人才,做官虽仍是许多人的梦想但绝不是唯一出路,各行各业的人才都不可或缺,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

2.教育的内容不同: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六艺”,即《书》、《诗》、《礼》、《易》、《乐》、《春秋》,主要涉及文学、礼仪、音乐、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

孔子与孟子的教育思想比较在中国古代,孔子和孟子是两位备受尊敬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教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孔子和孟子的教育思想,探讨他们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学生角色等方面的异同。

一、教育理念比较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人们应该具备君子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他认为个体的道德修养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孔子的教育注重教导学生在品德、礼仪和人际关系方面作出正确的选择。

相比之下,孟子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人性的培养。

孟子认为每个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这种善良的本性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使每个人发展并实现自己的天性。

因此,孟子的教育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

二、教育方法比较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传授和学习经典文化、注重礼仪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并通过讲授礼仪来培养学生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规范。

此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他鼓励学生思考并通过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孟子的教育方法注重亲身实践和启发式教学。

孟子认为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提倡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启发式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孟子鼓励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勇敢地克服困难,相信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三、学生角色比较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他们应该虚心接受教导,并遵循教师的指导。

孔子认为学生应该尊重师长的权威,以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孔子注重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孟子的教育思想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孟子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天赋,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孟子鼓励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结来说,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通过经典文化和礼仪教育来塑造良好的品德;而孟子则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通过亲身实践和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论孔子育人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比较

论孔子育人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比较

论孔子育人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比较作者:赵西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科技、文化都不发达的那个时代,孔子思想尤其是教学育人的理念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现在看来,孔子的育人目的、态度及方法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仍值得现代教育工作者借鉴学习。

关键词孔子思想教学目的治学态度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02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us'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Modern Educational ThoughtsZHAO Xi(Luoyang Polytechnic, Luoyang, Henan 471000)Abstract Confucius thought is broad and profound, far-reaching, in the era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e is not developed, the idea of teaching, especially the idea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at the time was widely recognized in the concept of Confucius. It now appears that Confucius's educational purposes, attitudes and methods are still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is worth learning from modern educators.Keywords Confucius's Thoughts; teaching target; attitude; teaching methods孔子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许多思想理念被后人传承并发扬光大,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了我国的教育史。

中外名家教育思想

中外名家教育思想

孔子(一)教育作用论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从社会与个体发展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教育作用的教育家。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也就是说,人的先天禀赋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是靠后天习得。

(二)教育对象论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一教育主张强调在教育上打破氏族,等级的界限,使那些愿意学习而条件又允许的人,无论富贵,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的机会。

意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垄断的局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延伸到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所以,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教育目的论孔子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即“士”,“君”和“成人”。

孔子弟子子夏提出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四)互教互学,当仁不让于师他教导学生在“仁”面前不分师生,学生不必谦让老师。

他说:“当仁,不让于师。

”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思想如出一辙,而比亚里士多德早一个世纪。

墨子(一)“尚贤”是墨子学说中的主要观点之一,也是他的教育目的论。

这决定了墨子崇尚贤人政治,墨子所推崇的贤人,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人。

(二)教育内容墨子为了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士,创造性地确定了一套很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和道德教育墨子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以兼爱为核心的政治和道德教育。

2.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得辩论的方法成为了专门的学问。

为了形成“兼士”的判断是非和与人辩论的能力,墨子创造了自己的“辩”学即“墨辩”,一是辩论的根据或标准,属于认识论。

举世闻名的“三标法”。

二是辩论的规则和方法,即形式逻辑。

3.科学和技术教育墨子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教育的首创者之一。

他的科学技术教育包括自然科学教育,生产和军事技术教育。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较孔⼦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是为古时奴⾪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强调个⼈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对⼈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孔⼦1、哲学与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那⾥有两层俗话说钱是⾃然的天,如其谓:“天何⾔哉?四时⾏焉,百物⽣焉。

天何⾔哉?“(《论语·阳货》)的这层意义的天道观上,孔⼦还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如”⼦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语中就论述了“⾏”、“⽣”与“逝”的辩证关系。

但“天”在孔⼦的思想中更多的则是指具有⼈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类命运的赋予者,如其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吾谁欺?欺天乎?”(《论语·⼦罕》)孔⼦还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不知命,⽆以为君⼦也”(《论语·尧⽈》)。

在⼈性问题上,孔⼦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先天的⼈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习染不同⽽使之悬殊。

孔⼦敬重“天命”,但却怀疑⿁神,他⼀⽣“不语怪、⼒、乱、神”,强调“未能事⼈,焉能事⿁”,“未知⽣,焉知死”(《论语·先进》),主张“敬⿁神⽽远之”(《论语·雍也》)。

在认识论和知⾏观上,孔⼦虽然承认⼈有“⽣⽽知之”,但强调的是“学⽽知之”;他既重闻见,兼重思维,认为“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并重、学以致⽤、⾔⾏⼀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思想结构中是核⼼部分。

孔⼦对“仁”含义的解释颇为宽泛⽽且多变,每次讲解都不尽⼀致。

因为在他看来,“仁”是⼀种主体的体验及实践问题,不必从要领上明确界定,也⽆需理论论证,他只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作出不同回答。

孔子与培根教育思想的异同

孔子与培根教育思想的异同

*General Introduction
16
*Marx:
“the real father of English materialism and experimental sciences of modern times in general”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Pope:
Personalized education
2015/9/16
Hi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target: the first person to open a private school to common people Course content: morality, proper speech, government, the refined arts Pedagogical[pedə'gɔdʒikəl] methods: He poses questions, or uses apt analogies, and waits for his students to arrive at the right answers. Education goal: to create superior men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Zi Gong asked: ‚Why was Kong Wen Zi called ‘Wen’ ?‛ Confucius replied: ‚He was quick and devoted to learning, and not ashamed to asked those below him. That is why he is called ‘Wen’‛.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What you know, you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 This is knowledge.

孔子培根人生哲学比较思考_张瑞玲

孔子培根人生哲学比较思考_张瑞玲

2942011・9孔子培根人生哲学比较思考张瑞玲(安徽大学,安徽合肥)【摘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会思考很多问题,诸如关于人生价值、朋友、家庭、事业等等。

古人的哲学也都涉及到人生的范畴,本文把中国思想大家孔子的人生哲学和西方近代培根的思想做了对比,主要分析了孔子和培根在人生、人性、财富、死亡几个方面的思想的异同,在阐述中西方人生哲学观点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得到了关于人生的启示,使我们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关键字】人生价值;人性;财富;死亡在我们的孩提时代,或许偶尔想过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有这个世界,我是谁,我又是从哪来的。

但这只是儿童天真的心思对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的一些好奇心,却从没想过会找到答案而且我们也根本就找不到答案。

我们仿佛从一场梦中醒来,那场梦就是自然而然的顺应我们的现实生活,梦醒时分就是对于世界或自己的疑问。

古代哲人把我们的来源争得头破血流,我们现在却不能承认任何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看法。

我们已存在于现实,这才是铁铮铮的事实,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将要怎样度过这短暂的一生。

要知道,我们是处于一个多么绝妙的时间和空间,有这样的外在条件,才允许我们存在。

一、关于人生价值人来到这个世界无从选择,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人可以决定自己的追求。

理想反映了人生价值的取向,理想的实现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1.孔子孔子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昔日周天子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而分封诸侯,而今诸侯国力日盛而周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

强大的诸侯国终形成了争霸局面。

想必当时孔子目睹了民不聊生,耳闻了生灵涂炭,在世风日下、人心惟危的境况里,他崇尚着周朝盛世时的礼节。

他深知天下的大治在于统治百姓的国君,国君的明察能换得几世安宁。

因而他周游列国,游说国君,希望他们崇尚周礼以恢复周礼的权威。

可见孔子坚持并践行的人生理想是希冀建立大同社会。

他在《礼记》中这样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fucius 孔子
Contents
1
2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Confucius' life
The Confucius’ main educat life
Confucius
Confucius (551–479 BC)was a Chinese teacher, editor, politician, and philosopher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Chinese history.
The educational theory
Confucianism Confucius was the first person in Chinese history to begin private education, bringing the access to knowledge learning. Heuristic Education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而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develop
Provide education for all people without discrimination
子曰:‚有教无类,人人我都教育,一 视同仁,没有区别。‛ Compulsory education
2015/9/16
Educationg someone according to his natural ability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 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 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 敢问?‛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 之。
*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naissance in England * He served both as Attorney General (司法部长)and Lord
Chancellor(上议院大法官)of England.
* Bacon has been called the father of empiricism(经验主义). * founder of modern science in England
*早期,科学依附于神学。而培根曾起草百科
全书式的学科大纲,几乎包括了科学知识以 及新技术的各个方面,却惟独没有宗教神学 的地位。这个新的科学体系对后来学校课程 的科学化影响很大。17世纪洛克重视实用的 课程体系,以及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们的百 科全书计划,都曾受到培根这一科学体系的 启发。
*
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大纲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Zi Gong asked: ‚Why was Kong Wen Zi called ‘Wen’ ?‛ Confucius replied: ‚He was quick and devoted to learning, and not ashamed to asked those below him. That is why he is called ‘Wen’‛.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What you know, you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you don’t know. This is knowledge.
*Bacon’s essays are famous for their
brevity(简洁), compactness(紧凑) and powerfulness.
*Bacon’s essays
knowledge is power
培根所提出了一句经典名言的“知识就是力量”
Bacon’s Educational Thoughts
*教学原则
1.启发性原则Heuristic education 2.循序渐进原则Step by step education 3.因材施教的原则 Personalized education
*教学方法
1.科学归纳法 scientific introductive method 2.倡导以格言警局的形式来传授知识advocate knowledge in the method of aphorism 3.问题与解答的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 of problem and solution 4.强调练习的重要性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e
*培根教学思想
* (1)倡导科学教育,开创了科学发展、科学教
育的新时代
* (2)启发英国及其他国家的教育家,为近代教
育的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
*培根教育思想的作用
* 培根的大学设想----《新大
西岛》
*General Introduction
16
*Marx:
“the real father of English materialism and experimental sciences of modern times in general”
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Pope:
2015/9/16
有教无类。 In teaching people, there is no discrimination (of class, type, etc.)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Learning without satiety, instructing others without being wearied.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When three men are walking together, there is one who can be my teacher. I pick out people’s good and follow it. When I see their bad points, I correct them in myself.
*
“knowledge is power” Background
* Three aspects of “knowledge is
power”
科学知识是认识自然、驾驭自然的伟大力量,是使自然成为人类 服务的力量
知识不仅是认识和驾驭自然的力量,同时也是改革社会的力量
知识是形成完善人格的重要工具
*崇尚自然----崇尚自然科学
Confucius
Old age: Collated famous ancient books: 、、 <诗shi><书shu><礼li><易yi><乐 yue><春秋 chunqiu> 73 years old : Died of illness After he die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wisest, brightest, meanest of mankind”
聪明绝顶,也最下流无耻
The philosophical works:
*Advancement of Learning《学术的推进》(1605) *Novum Organum 《新工具论》 (1620) *New Atlantis《新大西岛》 (1624-1626)
Inductive method(归纳法)
*培根新的归纳法,“从感觉与特殊事物中把
公理引申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渐上升,最后 才达到最普遍的公理”。 即对一类对象的个 别事物进行观察、实验和研究,得出一般性 的结沦,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即从特殊性到 一般性来探寻事物的本质,强调真理离不开 实践。
*Deductive method
* Francis Bacon(1561-1626)
弗朗西斯·培根
* Francis Bacon, (22th January 1561 – 9th April 1626) was an
English philosopher, statesman, scientist, jurist, orator, essayist and author.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Reviewing what you have learned and learning anew, you are fit to be a teacher.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Learning without thinking leads to confusion; Jeong Do-jeon thinking without learning ends in danger. 정도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To prefer it is better than only to know it. To delight in it is better than merely to prefer it.
Personalized education
2015/9/16
Hi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Education target: the first person to open a private school to common people Course content: morality, proper speech, government, the refined arts Pedagogical[pedə'gɔdʒikəl] methods: He poses questions, or uses apt analogies, and waits for his students to arrive at the right answers. Education goal: to create superior m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