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发散思维训练的基本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发散思维训练的基本模式

徐亚康(执笔)穆桦陶秀石

摘要: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发明的重要基础,也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素质。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课程的局限,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导致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强,而发散思维能力弱的畸形状况。以本文作者为主的实验课题组,根据发散思维、思维训练的理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应用等组对照实验法,经过两年的实验,使实验组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班学生的统考成绩总体好于对照班,尤其是实验学科;在竞赛活动中实验班的优势更为明显。课题组在认真分析、总结实验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了训练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小学生发散思维模式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课程的局限,大多数中小学的大多数教师,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在仅有的量和质都不够的思维训练中,又偏重聚合思维,忽视发散思维。尽管很多教师也知道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由于教材、习题、试卷中涉及较少,因此感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不好操作。有的教师虽然对学生进了一些发散思维训练,但也只是零敲碎打,效果并不明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与习惯是畸形的:聚合思维

强,发散思维弱。既影响学生的各科学习,又制约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江泽民同志“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等指示,明确了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自从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等人构建了发散思维的理论体系之后,凡论及创新,几乎都要谈到发散思维,足见发散思维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发散思维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但是,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并不多,在发散思维训练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上,国内外均为空白。

为探索小学生发散思维训练的基本模式,镇宁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与镇宁自治县实验小学合作,共同开展了“训练小学生发散思维”课题研究,用教育实验的方式进行。以自然学科为载体,从四年级开始。该课题为贵州省教育学会、贵州省教科所“十五”规划课题,于2002年8月开题,2004年7月结题,历时两年。按照实验方案,严格控制各种无关变量,让实验班与对照班处于几乎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两年中,每个学生针对150余个问题,展开思维发散,并应用思维发散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两年的训练,实验组的发散思维品质明显优于对照组,经“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的前测与后测,鉴定意见为:

对测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实验班经实验处理,与对照班在上述量表得分差异极为显著(见表一)。因此可以

认为,该实验促进了实验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表一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分析表

M:Mean,平均数;SD:Standard Deviation 在这两年的四个学期中,尤其是最后一个学期,实验班(实验组所在班)学生统考成绩总体高于对照班(对照组所在班),实验学科(自然)的差距更为明显,见表二。在学校组织的小制作等竞赛活动中,实验班学生的表现更是明显优于对照班,见表三。

表二:第四学期期末统考成绩统计表(2004年7月)

注:语文、数学、思品三科,各科分别由两个教师上,自然、社会两科,每科均一个教师上。

表三:第二学年三次竞赛获奖情况

在对实验过程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总结之后,得出如下训练模式:

即:四个假设、三条原则、两个步骤循环、适时激励

四个假设:

1、1、儿童都是喜欢发散思维的;

2、2、每个儿童在发散思维方面均有可塑性;

3、3、科学的发散思维训练会对所有儿童产生积极作用;

4、4、每个学科都可以对儿童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且花费在训练上的时间,不但不会降低学习成绩,反而会提高该科的学习成绩。

三条原则:

1、1、循序渐进原则。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是变通性和独特性的基础,而变通性又是独特性的基础。在训练中,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使学生的发散思维稳步发展。在两个学年的四个学期中,第一学期以流畅性的训练为主,第二学期以变通性为主,第三学期以独特性为主,这三个学期也兼顾其他“两性”,第四学期继续对“三性”进行综合训练。

2、2、全面训练原则。训练时,应结合教学内容,轮换着进行材料发散、功能发散、结构发散、形态发散、组合发散、方法发散、因果发散、关系发散、假设推测、形象命名等十个方面的训练。有时,教材内容不好体现某些方面,如形态发散、组合发散、形象命名等,可不拘泥于教材进行训练。

3、3、统筹兼顾原则。学生的聚合思维虽然得到较有力的训练,但在发散思维训练过程中,还要穿插、兼顾聚合思维训练。否则就会形成漫无边际、没有目标、没有意图的发散,这样的发散思维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容易成为空想、幻想。可以通过训练学生解决问题来实现,即学生面对一个问题,先进行发散,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再从其中选出符合要求的、简洁可靠的、易于实施的办法。经常开展一些智力竞赛、小制作比赛,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思维训练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自觉将发散思维与聚合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此外,还要逐步引导学生利用上述思维方法去解决各科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两个步骤循环:

第一步:设置问题。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思维特点,每节课向学生提出2—3个问题,让学生按要求思考并做答。为方便学生并了解学生思维情况,每节课发一张《发散思维训练表》给每个学生,问题则由教师口述并板书。学生不抄问题,只按题号答。问题尽量简短,便于学生记住。每个问题给学生2—3分钟做答,时间一到,答不完的立即停止,以免影响教学进程。问题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并生动有趣,如《爬行动物》一课,问题是:“请推断鹰蛇相斗的各种可能的结果”。

第二步:评价引导。为保护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性,不当场进行评价,而是在下一节课进行。评价前,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表》进行分析与统计。评价时,表扬答案数量多的和答出别人没有想到的答案的学生,引导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要敢想,想出尽可能多的、新颖独特的答案。对做得不够好的学生,不批评,只提出希望。针对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况,适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并鼓励学生在“快”、“特”两字上下功夫。第一学期,允许学生用拼音代替写不出的汉字,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第二学期起,不允许用拼音,引导学生想出能用汉字写出的内容,此举会促进发散思维进一步展开。

适时激励:

设置问题、评价引导,这两步循环进行,周而复始。一段时间后,学生会感到厌倦,这就需要适时激励:如给学生讲应用发散思维进行发明创造的故事;通过作业、试卷的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