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分析以人教版为例
人教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统编教材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一、统编教材古诗文的编排特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共选编了112首古诗词和14篇文言文。
围绕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古诗文的数量、篇幅、体裁、难度等各方面因素。
1.数量和篇幅随年段递增。
古诗词方面,一至六年级均安排了古诗词作为课文研究。
其中一年级上册两首,一年级下册三首;二年级上、下册各安排两课《古诗二首》;三至六年级上、下册各安排两课《古诗三首》;六下还安排了“古诗词诵读”板块,收录了十首诗词。
文言文方面,从三年级开始安排文言文课文,三年级每学期各一篇,四至六年级每学期各两篇。
随着数量的递增,古诗文的篇幅也随年段的上升逐渐增加。
2.体裁由单一到多元。
考虑到学生的研究水平,古诗以短小精炼的五绝、七绝为主体,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同时随着年段的上升,中年段开始出现词这一体裁,高年段开始出现律诗、乐府诗、《诗经》等稍长、稍难的篇目。
文言文则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简短的叙事性文本作为开端,逐渐上升到不仅有故事、还带有一定议论性的作品。
3.理解要求由浅及深。
随着篇幅的增加、文体的丰富,对古诗文理解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亦随之晋升。
经由过程循序渐进的编排,逐渐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语感,从而为更高条理的研究奠基充分的基础。
二、关于古诗文的教学建议(一)不同年段、不同板块的古诗文教学编排在不同年段、不同板块中的古诗词,在教学中是有不同的要求的。
建议围绕各年段、各板块的特点和目标睁开教学。
1.低、中、高年段古诗词课文的教学。
作为课文来研究的古诗词,低、中、高年段在教学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低年段选编的古诗相对简单,教学时,在指导学生掌握识字、写字之外,可以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帮助学生实现初步积累。
如一年级上册《江南》一诗,可以采用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古诗的语言特点,并根据两组方位词“东—西”“南—北”记忆诗歌;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可以结合插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山寺”,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做伸手摘星的动作等,辅助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人教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诗文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对于低年段的学生,可以重点培养其对古诗文的感性认知和语感,通过诵读、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感和韵律感。
中年段的学生可以逐渐引导其进行简单的鉴赏和理解,了解古诗文的背景和内涵。
高年段的学生则需要更深入地探究古诗文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进行更深入的文学鉴赏和分析。
2.古诗词诵读板块的教学。
古诗词诵读板块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诵艺术而设立的。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朗诵、配乐朗诵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古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3.文言文课文的教学。
文言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难的一块内容,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可以采用古文翻译、文言文背诵、文言文鉴赏等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古诗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诵读、背诵、鉴赏、分析等,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古诗文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注重情感体验和文化传承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承。
可以通过讲解古诗文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文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古诗文的情感内涵。
总之,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要注重情感体验和文化传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研究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等,初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对诗歌进行个人化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示儿》一诗,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爱,以及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和努力;《题临安邸》一诗,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爱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己亥杂诗》一诗,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生命的珍视和感恩。
古诗类讲义范文《牧童》教案逐字稿
古诗类讲义范文《牧童》教案逐字稿一、教学内容本讲义以古诗《牧童》为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1. 诗歌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牧童》。
2. 诗歌解析: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诗歌赏析:分析《牧童》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牧童》,理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把握诗歌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赏析,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艺术特色的赏析。
2. 教学重点:朗读、解析、赏析《牧童》,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牧童放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牧童》,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
3. 解析: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句式,教师讲解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4. 赏析:分析《牧童》的艺术特色,如形象、语言、情感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尝试朗读、解析、赏析其他古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牧童》2. 内容:a. 诗歌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b. 诗歌解析:字词、句式、意境c. 诗歌赏析: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朗读《牧童》,并背诵下来。
b. 解析《牧童》中的字词、句式,写出自己的理解。
c. 赏析《牧童》的艺术特色,不少于100字。
2. 答案:a. 背诵《牧童》。
b. 字词、句式解析见学生个人理解。
c. 艺术特色赏析示例:本诗以牧童为主题,描绘了牧童在自然中的悠闲生活。
诗中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如“草色新雨中”、“牛衣古柳下”,展现了优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古诗。
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语,句子和全文。
3.借助朗读想象、感受诗中田园生活中的美景,并生动地描述“村居”的景象。
4.体会“村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并能说出来。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二、教法与学法教法:古典诗词,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
新课标中规定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词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
通过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地朗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三、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1.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以古诗《忆江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为切入口,引出本课要学的词的题目——村居,然后介绍词牌,引出词牌名——清平乐,2.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强烈推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童》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童》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牧童》教案一、教材分析:《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是这首七言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全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二、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四、分析学生由于在城镇生活的孩子,大多数人对蓑衣的形象、草铺横野六七里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晓,所以,我采用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画面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激发想象的热情,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建立画面,进入意境,赏读诗文,体会诗句的凝练和意境之美。
五、确定整合点:根据课文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如何创设一系列教学情境作为整合点进行教学,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小学语文_登鹳雀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境之美。
3.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文蕴涵的哲理。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理解题意1.(课件出示:黄鹤楼视频)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则鹳雀楼风光视频,谁来把你积累的风光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谁来背两首听听。
你真是背诗小达人!2.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古诗,是什么呢?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3.课题上哪个字你还不认识?(结合学生回答教学生认读“鹳”4.透过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5.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述(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鹳雀楼名称由来:鹳雀,是一种鸟,形状像鹤。
在山西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楼经常有鹳雀停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给它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
大家看,这就是鹳雀楼。
(师贴图)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感知韵律之美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课件出示:古诗原文)要求:1.借助拼音自由读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并想一想你是怎样记住他们的?2.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试着读出诗句的节奏来。
交流:(个读、领读)1.认读生字。
交流识记字形。
加一加:楼:“木+米+女”;“依”是“亻+衣”;“尽”是“尺”加两点。
“层”是“尸”加“云”。
2.认识了生字,才能把古诗读准确,你会读了吗?谁来试读一下。
(出示古诗)3.要想读好诗歌,还需要节奏和字音的轻重来帮忙。
请看,出示带节奏的古诗,(课件出示:配乐展示读)。
三、图文结合,品味意境之美。
过渡:(师贴上王之涣人物图)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们一起去看看。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精选5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精选5篇)一、说教材《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写。
本诗描绘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色。
同时,诗人舒畅愉悦的心情也蕴含与写景之中。
整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远近交错,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清新开阔的画卷。
两首诗均以传统水墨画配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二、学情分析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和积累中已经背诵果大量的故事,课文中出现的古诗学生早就能背诵了,对描写荷花的这句诗应该比较熟悉了,他们能够也有一定的学习力了,能够把诗句的意思大概地连起来表述。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读准多音字“行”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为了落实课堂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①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上;教学难点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两首诗描写的大自然景象上。
四、说教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
如在教学过程中让二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
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分别教授两首古诗。
采用教学模式:激趣导入,学习生字,古诗赏读,互动交流。
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激趣导入。
课件播放西湖美景、净慈寺风光,教师讲解西湖美景,引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墨宝,其中就有诗人杨万里。
展示杨万里的简介,直接导入要学的诗题,请同学齐读解读。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
《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教材分析】本课包括三首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绝句》是杜甫的一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
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读诗节奏、情感渗透方面还需要指导。
由于是四行诗句,学生在课堂上较易完成背诵。
在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融、燕、鸳”等生字,正确读写“鸳、鸯、惠”等生字。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绝句》。
3.感受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好)2.过渡:欣赏完了春天的美景,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有关春天的一首古诗,看看诗人们是如何通过使用手中的笔把美好的春景留住的吧。
(教师板书题目《绝句》,学生齐读。
)二、走进古诗,了解作者播放杜甫简介ppt,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
请学生简单概括诗人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并背会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读感知课前预习: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实践性活动:在下面的古诗词中寻找思乡的符号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鸿雁)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莼羹鲈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双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亮)(2)明确本课的学习主题:明月千里寄相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板书课题:5古诗三首(3)PPT呈现本课学习目标:二、学习感悟古诗(一)学习《泊船瓜洲》1、教师简介王安石及写本诗的背景。
2、同学读诗,找出哪几个字眼表达思乡之情,仔细观察,找出思乡符号。
3、理解诗意。
交流汇报,师总结。
4、朗读古诗感悟。
5、学习吟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1、出示任务单以小组为单位,从《秋思》《长相思》选出你喜欢的诗词,利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着理解并且吟诵,看谁吟诵的最好。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
《出塞》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出塞》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
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
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
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一.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林升。
这首诗描绘了临安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较为复杂的古诗之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对诗歌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进行适当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句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句的美妙。
六. 教学准备1.图片:临安城的图片,用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音频:古诗的朗读,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3.教案: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临安城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临安是什么地方吗?这首诗描绘了临安的哪些景色?”2.呈现(5分钟)朗读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情感?”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
然后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4.巩固(10分钟)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提问:“这首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是什么意思?”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景色。
提问:“如果你在临安城,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以新人教版教材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以新人教
版教材为例
曹清菊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24()6
【摘要】古诗词韵律优美,内涵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彰显。
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于弥补课堂教学不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立足新人教版教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资源,分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和优势,提出鼓励诗词朗读,强化语言运用;解读诗词意蕴,引导赏美悟情;组织自主合作,提升思维能力;落实立德树人,重视文化传承四方面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总页数】3页(P36-38)
【作者】曹清菊
【作者单位】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走向生命关怀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2.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新理解——以人教版《四个太阳》一课的阅读教学为例4.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语文_《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掌握“断”字的书写及笔画顺序。
2.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出诗句中天门山的壮美和长江的浩荡之势,体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望天门山》诗词歌曲MP3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欣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播放祖国山川、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祖国山河的图片,你看到了怎样的山河?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生:高峻、壮美、浩瀚、奔腾……谁能用一句话再来形容一下?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他去过一座山叫天门山,被那里的风光吸引住了,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他写的这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3.师:谁来读读题目?读出节奏。
望|天门山师:把你刚才看到山河壮美的情感也加进去,再读:望|天门山师:“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二)正读正音,感受节奏。
1.自读古诗,正读正音。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师:你的声音真洪亮,吐字也很准确,真棒!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师:你还知道“中”的另一个读音吗?组个词语?生:读四声,(射中)(中暑)……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断”这个字的意思吗?所有与“斤”字旁有关的字字义都与斧头有关,请看“断”的篆体,右边是它的偏旁“斤”,左边是绳结,“断”本来的意思是用斧头把绳子割断。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_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语文教材解读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_人教新课标(一)“间”字读音小考《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代表名作,被选入多种小学语文教材。
其中关于首句末字“间”的读音一直颇有争议,人教版的教参上注明的音是第四声,音同“见”。
我觉得那个字的读音需要商榷。
古代诗词作品常涉及到的“押韵”和“平仄”。
专门多老师认为《泊船瓜洲》的韵脚字是“间、山、岸、还”,而且从韵脚上分析不管“间”念第一声依旧第四声差不多上合韵的,事实上不是。
古人作诗讲究音韵合辙,而且韵脚的字不得随便取,必须要在同韵中取得。
而且韵有标准,这标准确实是“平水韵”和“广韵”。
在我国历史上,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用韵标准,这确实是各种韵书。
但在隋代往常,还没有这种韵书。
从隋代陆法言开始,以四声分为二百零六韵,编为《切韵》一书,便成为千古韵书之祖。
继《切韵》之后,唐代孙愐编撰《唐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编撰的《广韵》,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说成书于景德四年(1007年)。
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是宋代的官韵,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
《广韵》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
宋代丁度等还编撰了《集韵》。
韵分得太细,写诗专门受拘谨。
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百零七韵。
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将其称为“平水韵”。
然而,刘渊的平水韵也已佚失。
在《平水韵》佚失之前,金代(跟宋同时代)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一百零七韵改并为一百零六韵。
这确实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
清代将平水韵改称为“佩文诗韵”,也是一百零六韵。
“平水韵”也叫“诗韵”,作为作诗吟词的用韵规范书。
王安石作《泊》是在熙宁八年春二月,也确实是公元1075年,在《广韵》之后,“平水韵”之前。
王力先生曾指出,因为“平水韵”是依照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因此,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江南设计者:普兰店市实验小学顾永丽一、教材分析这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
全诗共七行两句话,内容浅显易懂,描绘了江南水乡人们采莲时的美好情景。
诗句的前两行直接介绍了江南是个采莲的好地方,用一个感叹句赞叹莲叶的多;后五行含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是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
整首诗语言清新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琅琅上口,易于背诵,适合儿童阅读。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
图中莲叶青翠,莲花粉红,鱼儿穿梭,美丽的小姑娘坐着小船在河塘里采莲,景象美丽动人,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又给人以美的享受!二、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开始接触到的第三篇课文,也是他们学习的第一首古诗,诗歌鲜明的形象、富有韵律的节奏感一定会引发他们学习更多古诗的兴趣!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9个生字。
(2)认识新笔画“竖钩”,会写“可”字。
2、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1)激发学生对江南和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
2、难点:理解“何田田”。
五、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3分钟)1.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小河一条接着一条,池塘一个连着一个,一到夏天,池塘里的莲花就全都开了,这个地方就是——江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出长江。
长江是一条很长很长的河,自西向东,流经我国好多个省市。
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就是江南。
【设计意图】用地图帮助学生认识“江南”,优美的音乐和漂亮的板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奠定学习这篇课文的主基调。
(二)实施六步,有效识字。
(10分钟)1、老师要把生字宝宝请出来了,谁来给大家(指名领读)课件出示生字大屏出示本课带音节的生词。
小学语文_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故事二首—咏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咏柳》是唐朝诗人贺知章所作,这是一首咏物诗,赞美早春三月的杨柳,通过描写春风吹拂下,杨柳迷人的姿势,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由衷的赞叹,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教学目标】1、认识咏、妆、丝、绦、裁、剪六个字。
2、能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碧、妆、绿、丝、剪五个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五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大意,激发学生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感诗境——感知美(1)课前唱歌《春天在哪里》。
(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导入: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垂柳图。
)(3)看了这副图,你有什么想说的?(4)揭题解题:柳树真美啊,唐朝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美所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一首关于柳树的诗——《咏柳》。
什么是咏呢?我们之前学过一首诗,叫咏?咏鹅,就是赞美鹅的意思。
咏是赞美的意思,这首诗就是。
赞美柳树二、初读感知(1)请大家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读上两遍,读第一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一字不差;读第二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争取把它读通顺。
听明白了吗?开始。
(找生读)你们读得很通顺,很准确(2)欣赏配乐朗读,学生感受古诗节奏。
现在听老师来示范,感受古诗的节奏(3)让个别学生读(注意了古诗的节奏,很准确)齐读(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大家读得真好三、品析词语,大家读得这么好,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1、“碧玉”“妆成” “丝绦”“裁出”“剪刀”“碧玉”指的是——青绿色的玉石,知道有这样一个词“小家碧玉”吗?指的是小户人家年轻美貌的女子。
人教版《忆江南》教材分析与教案设计
人教版:《忆江南》教材分析与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的教学(此前曾在积累运用中出现过这种题材),是第十册第一组(共四篇写景的课文)的一篇讲读课文。
因此这首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教学,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
白居易则即事名篇,题为《忆江南》。
这首词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的有力的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学生分析】上课学生是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语文基本功。
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
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但由于受到粤语的影响,运用普通话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因此,读出韵味,读出意境,将是我本节课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设计思路】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1、示范读激趣通过范读,引领学生懂得怎样读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听”的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如在开头以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2、品味读悟情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
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号:1111041017 姓名: 孙月芹
年级:20XX级
班级:课程与教学论
方向:语文方向
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分析
——以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粹,诵读和学习一定的古诗文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精神,有利于提升个人素养,陶冶个人情操。
自古以来,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新课改下,对教材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古诗文作为教材组成的一部分,对其分析也不可忽视。
在搜集相关资料,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分析:分析依据、对古诗文的宏观分析、古诗文与教材中其他内容的横向关联等。
一、古诗文的分析依据
对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的分析以“《课程标准》小学各年级阅读目标”(详见附录一)为依据。
下面从数量、情感态度等、内容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分析,分析总结如表一:
表一纵向上是一(1-2年级)、二(3-4年级)、三(5-6年级)三学段,横向上是三个维度,从整体上看,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
第一学段注重初步的古诗文情感培养,无具体内容的要求;第二学段不仅注重情感培养,而且要领悟内容;第三学段要求进一步具体,通过节奏、声调等把握情感和内容。
二、对古诗文的宏观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对古诗文教学都有不同的要求,总的要求是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推荐古诗文70篇,其余部分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这充分说明古诗文是小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古诗文的选编与分布(详见附录二)在每册书中都有所呈现。
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古诗文进行不同的分析,以下主要依据古诗文的体裁、古诗文的内容对教材所呈现的篇目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归纳如表二、
表三:
如表二所示,在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呈现的52首古诗文中,有诗经、古诗、词、曲等不同体裁。
其中,占大多数的是古诗,共43首。
另外,词7首,诗经、曲各1首,共9首。
单从数量上看,古诗所占比重最大,而且与其他题材相差甚远。
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各体裁文章的难易程度;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现阶段保存下来的各体裁文章的数量有所不同等。
如表三所示,从整体上看,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内容各异,较为丰富,既有山水田园诗,也有赠别思乡诗;既有童年趣事诗,也有托物言志诗等。
具体来看,写景(山水田园)诗所占比重最大,且与其他内容的数量相差较大。
这一方面是由于教材所定每组课文的主题中写祖国大好河山、探索自然奥秘、感受自然风光等较多;也由于现存古诗文中写景类篇目数量之大。
虽然从整体上看教材所选古诗文的内容较为丰富,但还存在一些缺陷。
体裁不尽完善,情感类篇目较少,尤其是亲情类,据不完全统计仅为1篇;传统节日民俗类篇目较少,据不完全统计仅1篇。
三、古诗文的横向关联
古诗文作为教材的一部分,与组成教材的其他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此联系可视为横向关联。
这里主要从三个维度分析古诗文的横向关联,一是古诗文与邻近或组间其他课文的联系;二是古诗文与课后练习的联系;三是古诗文在本册课文(略读、选读除外)中所占比例。
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之一是课程标准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主要依据,因此依据课程标准,这里对古诗文的分析也分阶段进行。
具体分析如表四:
从表四可以看出:
在与邻近或组间其他课文的联系方面,不管是哪一学段,不管教材是否严格按组编排,教材所选古诗文基本与古诗文所在这一组的主题思想相一致,同时在内容方面与其他课文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一组课文。
在课后练习方面,从整体上看,练习要求逐步提高,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
第一学段,注重识字教学和古诗文的情感培养;第二学段,在前一学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对古诗文的掌握和联系;第三学段,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增加对表达能力的培养。
同时练习呈现出多样性,如“资料袋”“选做题”的设置。
还注意练习的全面性,听说读写,与课程标准相一致。
但是从题目设置上看,四年级与五年级没有太大区别,很难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在本册课文(略读、选读除外)中的比例方面,整体上看,第二学段较大,这与本学段的作为过渡阶段的特点有关,既要巩固前一学段的识字写字,又要为下一学段进一步提高要求打好基础。
因此,本学段课文中略读课文比重较大,但古诗文的数量保持不变。
另外,五年级古诗文数量有所减少,因为增加了“词”这一体材,难度有所增加。
总之,经过分析,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在内容、数量的选择方面等与课程标准相一致,与所在板块的主题思想相一致。
但在篇目具体内容的选择、部分课后练习的设置方面不太尽善,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善。
附录一:
附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