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地理位置与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

合集下载

专题5文学文化常识之古代地理与《水浒传》下

专题5文学文化常识之古代地理与《水浒传》下

专题5:文学文化常识之古代地理与《水浒传》下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

”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

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水脉纵横的文化沃野

水脉纵横的文化沃野

水脉纵横的文化沃野在鲁西南大地上,群山丛中,静卧着一泓碧波万顷的湖面。

烟波浩渺,山清水秀,水鸟翱翔,荷芡铺绿。

它西枕黄河,东连汶水,京杭大运河贯通其间。

“周围港汊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

”“山排巨浪,水接遥天。

”青山碧水充盈着灵气,浩浩大泊荡漾着神奇。

是《尚书》里的大野泽,是《水浒》里的梁山泊。

这就是东平湖。

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泊,黄河下游重要的蓄滞洪工程。

东平湖沧桑东平湖是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八百里梁山泊的遗存水域。

《水浒传》以北宋时期的梁山泊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宋江等108位英雄的传奇故事。

书中第11回写道:“山东济州管下一个水乡,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

”宋人韩琦《过梁山泊》诗云:“巨泽渺无际,斋船度日撑。

渔人骇铙吹,水鸟背旗旌。

蒲密遮如港,山遥势似彭。

不知莲芰里,白昼苦蚊虻。

”诗中的“巨泽”指的便是梁山泊。

梁山泊古名大野泽,大野泽亦称巨野泽,形成于远古时代,以古济水、汶水为主要补给水源。

《尚书·禹贡》记载:“大野既猪,东原厎平。

”《左传》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西狩于大野”。

《尔雅·释地》载:“国有十薮,鲁有大野。

”把大野泽列为全国十大湖泊之一。

《史记·彭越列传》说:“彭越常在巨野泽为群盗。

”唐代李吉甫编著的《六和郡县志》记载:“大野泽在巨野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

”按此说,今日的梁山、东平、嘉祥、汶上、郓城、巨野、济宁一带都是大野泽的波及之地。

据史书记载,大野泽曾屡遭黄河决溢。

早在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河决于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东南注巨野泽”,时间长达23年之久。

在五代以后的决溢中,于滑、澶、濮、魏等州河段南决,一般都要沿济水、濮水故道流入巨野泽,历史上明确记载的重大决溢如:五代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等,河皆决入巨野泽,溢于淮泗或由大清河(古济水)入海。

丁永林:梁山泊的历史变迁

丁永林:梁山泊的历史变迁

丁永林:梁山泊的历史变迁(山东黄河河务局东平湖管理局公职人员、梁山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摘要梁山一带地处鲁中山地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自古就是黄河下游的一个自然滞洪区,北宋时期的八百里梁山泊成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水浒文化核心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辟为国家黄河防洪工程的东平湖蓄(滞)洪区,未及水域被辟为梁山泊国家湿地公园。

本文以地理、历史资料为依据,对梁山泊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地理黄河梁山泊东平湖蓄(滞)洪区历史变迁湿地公园一部水浒,使梁山名扬天下,而108位梁山好汉的传奇故事,只因当时水泊浩淼的八百里梁山泊的存在才得以成全。

不知你曾否注意过,梁山泊的主要水源是黄河,梁山泊的历史变迁,也是因为黄河!是的,梁山县是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历史上的梁山一带是个边区,地处鲁中山地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自古就是黄河下游的一个自然滞洪区,这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

从黄河下游古地理环境演化说起①距今250-70万年的早更新世时期,黄河、淮河尚未形成。

平原周遍山地上升,并遭受强烈侵蚀和剥蚀作用,凹陷盆地下降,堆积建造了山前的冲击扇和冲积平原,而盆地中部地势低洼潴水,在今黄河下游黄淮海平原地带,形成自南向北的长条状开放型广大湖洼,河流从不同方向汇入湖洼。

距今70-15万年为中更新世时期,山地继续上升和侵蚀剥蚀,山坡后退,平原扩张,凹陷盆地继续下降。

此时,黄河通过豫西山地于孟津出山口进入盆地流向东北,至黄骅入海。

受黄河冲积和下游河道分流泥沙的共同影响,湖洼地面积缩小且被迫东移,临近徐州和阜阳等地。

距今15-1.2万年为晚更新世时期,古地貌和水网发生较大变化。

鲁、苏、皖地区山地侵蚀剥蚀作用强烈,山坡后退迅速,其中,徐州以南地带山地侵蚀殆尽,仅残存一些分割展布的丘陵了,黄河形成了向东南流注黄海的另一条入海通道。

由于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扩大和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加强,此时的黄河冲积扇的沉积相应加剧,并向南北两侧迅速延伸,其北翼前沿超过河南内黄、清丰,山东聊城、东明和鄄城;南翼达到安徽淮南、蚌埠、固镇、五河一带;东翼达到山东曹县、定陶附近。

《水浒传》中的地理被指有问题或因传抄错误

《水浒传》中的地理被指有问题或因传抄错误

《水浒传》中的地理被指有问题或因传抄错误一用常人眼光来看,《水浒传》中的地理都是有问题的,而从头到尾,错得毫无商量余地的彻底——和宋公明那种打打再商量招安的半推半就策略,风格截然不同。

史进离开华阴县的少华山,“取路投关西五路,望延安府路上来”。

(《水浒传》第二回)饥餐渴饮,夜住晓行,半个月后,史进却来到渭州。

要知道,渭州,就是今天的甘肃平凉,在延安西南,渭州到延安直线距离280公里(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39页)而出发地华阴在延安南略偏东,两地直线距离240公里,华阴与渭州直线距离330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55页)。

三地关系,可以用下图示意。

延安在顶点A,渭州在左点B,华阴在右点C。

按照常理,史进应该采取CA线;但他实际上走了CBA的线;绕远得有点说不过去。

就是说,渭州根本不在史进行程路线之内!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投奔东京大相国寺,路过青州地面桃花山。

(《水浒传》第四回)青州属京东路(《宋史》卷八十五),离渤海湾只有一百多里地。

五台山则在河东路代州雁门县(《宋史》卷八十六)。

青州在五台山东南,两地直线距离约500公里;东京在五台山南略偏东520公里;东京距离青州420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44页)。

这又是一个三角关系。

我们用A指五台山,B指东京,C指青州。

鲁智深去东京,当取AB路线,他却是ACB路线。

现实中是根本不行的。

庆历二年(1042年),建大名府为北京(《宋史》卷八十五),就是说,《水浒传》中的北京,是现在的河北大名。

杨志押送的蔡太师的生辰纲由此出发,目的地是东京。

北京大名府去东京直线距离204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44页)。

杨志只要朝南偏西走就行了,但他的路线大大地往东偏了,一直偏到济州的黄泥岗!(《水浒传》第十五回)北京去济州,138公里,东京去济州180公里(《中国史稿地图集》下册,44页)。

仍用三角形来说明:A是北京,B是东京,C是济州。

水浒民间地图:真假梁山泊

水浒民间地图:真假梁山泊

水浒民间地图:真假梁山泊真假梁山泊——梁山泊的地理背景文/吴越在宋代,由于黄河决口,山东梁山周围的确有过一个方圆好几百里的“水泊泽国”,而且经常有盗匪出没。

直到明末,水泊方才逐渐干涸。

但是宋代宣和年间在海州投降的“淮南盗宋江”,很可能是一帮流寇,根本就没有什么“根据地”。

今天的人,即便没有读过《水浒传》,也大都知道梁山和梁山泊在什么地方。

但是倒退几百年、一千年,不但宋代人大都不知道梁山和梁山泊,就是明清时代,就是读过《水浒传》以后,也还是有许多人不知道梁山和梁山泊在什么地方,或者怀疑《水浒传》所说的梁山和梁山泊在山东。

例如清代文人邱煒萲,就在其《客云庐小说话》卷一《菽园赘谈·梁山泊辨》中说:“梁山泊不知在何处。

谈者津津,坚称世间确有其地。

及问其地之在何处,则又东称西指,莫定主名。

大抵人情好怪,不称事理,随声附和,往往而然,不为喝破,反增疑窦,使无识者日驰情于无何有之乡,则当世之惑,而人心之害大矣。

今按《宋史》,并无梁山泊,而有梁山泺。

梁山泺虽为盗薮,究与宋江无涉。

宋江事见《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者大略相同。

三十六人除宋江外,皆不著姓名,更何有于梁山泊,其属杜撰可知。

若梁山烁事,见诸《蒲宗孟传》,言梁山泺多盗,宗孟痛治之,虽小偷必断其足。

盗虽衰止,而所杀甚多云云。

微论与江无涉,且宗孟为神宗朝人,其去徽宗朝亦越数十年也。

作者随手扭捏一梁山泊地名,亦犹《三国演义》之落凤坡,本无心于牵合,谈者求其地以实之,不得,或遂指梁山泺为梁山泊,如今时四川之有落凤坡者,究未可知。

要为齐东野人之言,非大雅所宜出也。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事情?难道今天山东省没有梁山和梁山泊么?这事儿说起来话长,且听我慢慢儿道来。

山东以前并没有梁山县。

现在的梁山县,是1949年8月建立的。

在这个梁山县境内,的确有一座梁山。

但那是一座只有海拔197.9米的小山丘,既不雄伟,也无险可守,绝不像《水浒传》中说的那样:四面是高山,中间是平地,建有宛子城、忠义堂和六关八寨,山下有金沙滩、鸭嘴滩、蓼儿洼,山的四周有八百里梁山泊!比《水浒传》更早的元人杂剧中,梁山的气概那可就更加不凡了。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中的主要地点是哪里?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中的主要地点是哪里?

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中的主要地点是哪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描述了宋朝末年英雄豪杰起义的故事。

在《水浒传》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点扮演着关键角色,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地点:1. 梁山泊: 梁山泊是《水浒传》的核心地点,也是梁山英雄聚集的地方。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泗水河畔,是一个山水相连的天然屏障,有利于英雄们的抵御侵略和进行起义活动。

梁山泊: 梁山泊是《水浒传》的核心地点,也是梁山英雄聚集的地方。

梁山泊位于山东省泗水河畔,是一个山水相连的天然屏障,有利于英雄们的抵御侵略和进行起义活动。

2. 东京城: 东京城是宋朝的都城,也是《水浒传》中一些故事发生的地方。

东京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英雄前来寻求机会,但也是他们被逼无奈的地方。

东京城: 东京城是宋朝的都城,也是《水浒传》中一些故事发生的地方。

东京城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许多英雄前来寻求机会,但也是他们被逼无奈的地方。

3. 清风山: 清风山是梁山泊的附属山脉,是梁山英雄们的秘密据点之一。

清风山地势险要,适合用作后勤保障和休整之地。

清风山: 清风山是梁山泊的附属山脉,是梁山英雄们的秘密据点之一。

清风山地势险要,适合用作后勤保障和休整之地。

4. 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水浒传》中一些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景之一。

英雄们往往穿越黄河,逃避追捕或寻求归隐。

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水浒传》中一些故事发生的重要场景之一。

英雄们往往穿越黄河,逃避追捕或寻求归隐。

5. 宋江府: 宋江府是宋江居住的地方,也是《水浒传》中一些故事发生的背景之一。

宋江府位于山东济南,是宋江策划起义的地方。

宋江府: 宋江府是宋江居住的地方,也是《水浒传》中一些故事发生的背景之一。

宋江府位于山东济南,是宋江策划起义的地方。

以上是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主要地点简单介绍。

这些地点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环境,也凸显了英雄们的智勇和胆识。

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剖析

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剖析

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剖析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水浒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地域特点的角度进行了剖析。

水浒传的故事背景主要发生在北方的河北、山东等地,以及南方的江苏、浙江等地。

这些地方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化中心,地域特点在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首先,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故事中的英雄好汉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受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

比如,宋江作为河北人,他勇猛果敢、机智过人,充满了北方人的豪爽和热情。

而卢俊义作为山东人,他机智灵活、善于交际,体现了山东人的聪明和机智。

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其次,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还表现在语言和习俗上。

故事中的对话和描写经常使用地方方言和俚语,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也展现了各地方言的独特魅力。

同时,水浒传中还描绘了各地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如山东人崔员外的宴会、江苏人李逵的江南水乡等,这些描写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不同地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此外,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还表现在景物描写上。

故事中的场景多为北方山水和南方水乡,通过对山川河流的描绘,展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和地域特色。

比如,黄河和淮河的描写体现了北方的雄浑和豪迈,而钱塘江和西湖的描写则展现了南方的秀美和柔情。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

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在人物形象、语言习俗和景物描写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刻画,作品呈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

这种地域特点的剖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水浒传的内涵,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水浒传中的地域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部分)趣说《水浒传》中的地理性错误

(部分)趣说《水浒传》中的地理性错误

第一,从大名府运送生辰纲到开封去,几乎是一条向南的直线路线,而巨都有当年的“官道”即骚道相通。

书中通过杨志的口说,要经过黄泥冈、二龙山、桃花山等强人出没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些地方都在大名府的正南、开封府的正北面。

最后生辰纲在黄泥冈被劫。

这个黄泥冈,按今天梁山旅游风景区的介绍,在梁山南面三十里的一个黄土丘陵上(分明属于人工制造的旅游景点;梁山南面三十里,宋代还淹没在水里);按《水浒传》书中介绍,却在大名府的正东面,属于济州管辖。

后文又说:二龙山、桃花山和清风山同属青州管辖。

青州在济州的东北,离大名府到开封的路线相距千里!而按《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生辰纲被劫的地方,就在大名府南面不远的南洛县五花营附近(“五花营”这个地名至今未改,现在属于河南省南乐县—即宋代的南洛勤。

第二,武松在沧州别了柴进和宋江,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却路过阳谷县的景阳冈打死了一只老虎。

清河县在沧州的南面二三百里,阳谷县在沧州的南面五六百里,三个地方基本上是一条直线。

从沧州到阳谷县路过清河县是很可能的;但是从沧州到清河县居然会路过阳谷县,就好像从北京到济南去却路过了南京一样,是个大笑话!。

水浒传章节知识点梗概总结

水浒传章节知识点梗概总结

水浒传章节知识点梗概总结第一回梁山泊一起英雄好汉故事背景:梁山泊是一个以聚义为主,号称英雄好汉的地方。

地处在中国北部的黄河流域,多山的交通闭塞,因此为王室亡命之地。

梁山泊一带有神秘的力量,容易引发群雄聚集义兵,成为朝廷的巨大威胁。

知识点1:梁山泊地理环境特点梁山泊地处黄河流域,地势险要,群山环绕。

交通闭塞,易守难攻。

这给梁山聚义的英雄们提供了良好的栖身之所,也成为他们的活动基地。

同时,这也预示着梁山泊的聚义之地的神秘力量。

知识点2:梁山泊的群雄在第一回中,我们见到了几位群英汇聚梁山泊。

比如宋江、卢俊义、吴用等人,在梁山泊聚义之后,成为了梁山108将的领袖,各自负责组织和管理梁山的众英雄们。

这些人物形象描绘的生动形象,为整个小说的情节构建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回恶虎李逵背黑旗故事背景:在第二回中,我们见到了一个乡村豪杰李逵。

他本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

但是,因为受到了乡长的冤屈和妻子的抛弃,李逵变得性情乖戾,变成了一个大虎。

没过多久,李逵就在附近地方教训了贪官污吏等等,成了安抚梁山泊的一员将领。

知识点1:李逵的性格变化李逵是一个乡村豪杰,他的性格比较忠厚老实。

但是因为受到冤屈和妻子抛弃的伤害,他的性情变得乖戾。

这种性格变化,形象地描绘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性格变化,也预示了后面梁山泊更多英雄的加入。

知识点2:李逵的行为在第二回中,我们见到了李逵为了教训贪官污吏,背着黑旗到处作奸犯科,这为梁山泊后续的义军行动铺平了道路。

同时,也说明了李逵的直性子和惩恶扬善的作风。

第三回宋公明夜闯白虎堂故事背景:在第三回中,我们见到了宋江这个角色的出场。

宋江原本是个孝顺贤良的好人,但是因为牵连到了朝廷,被罢了官。

宋江全家受到了牵连,成了流亡在外的亡命之徒。

他原本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但是在流落南天门时,面对黑社会白虎堂的欺凌,他不得不握起了刀,左手一道,右手一道……知识点1:宋江的性格变化宋江原本是个孝顺贤良的好人,但是因为被牵连到了朝廷,受到了冤屈,被罢了官,成了流落在外的亡命之徒。

水浒传中的地理景观与文化象征

水浒传中的地理景观与文化象征

水浒传中的地理景观与文化象征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水浒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地理景观与文化象征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描绘了一群起义英雄在梁山泊聚义的故事。

这个地理景观——梁山泊,是整个小说的核心所在,也是故事发展的重要背景。

梁山泊位于山东境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周围环山,水势险要,易守难攻。

这种地理环境为起义英雄提供了良好的栖身之所,也为他们的抗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梁山泊的地理特点与起义的目的相契合,形成了一种地理与历史的契合,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理思维。

在水浒传中,梁山泊还被赋予了文化象征的意义。

梁山泊的山势险峻,水势湍急,象征着起义英雄们的勇猛无畏。

而梁山泊周围的山峦连绵起伏,蓊郁的森林和茂密的草木,象征着起义英雄们的生机与活力。

这种地理景观的文化象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以及对英雄精神的推崇。

除了梁山泊,水浒传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地理景观与文化象征。

比如,故事中的凤阳山,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是梁山泊的前身。

凤阳山地势险要,山势雄伟,象征着起义英雄们的威严与威力。

另外,水浒传中还描绘了许多具有地理特点的战斗场景,比如梁山泊与方腊的战斗、梁山泊与晁盖的战斗等等。

这些战斗场景的地理特点,都与起义英雄们的战斗策略与胜利密切相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理战略思维。

除了地理景观,水浒传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化象征。

比如,小说中描绘了起义英雄们的盟约,这种盟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盟约不仅体现了起义英雄们的团结一致,还体现了他们对正义的追求与维护。

另外,水浒传中还描绘了起义英雄们的英雄事迹,这些事迹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勇敢与智慧,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英雄精神的崇尚与推崇。

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地理景观与文化象征是相互交融的,相辅相成的。

地理景观为故事提供了合适的背景与环境,而文化象征则赋予了地理景观更深层次的意义。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绪论:一、填空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A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三、名词解释1.尽全是空2.人地互动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一、填空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时期的()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吉甫所著的《》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二、选择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A、顾炎武B、章学诚C、顾祖禹D、黄宗羲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A、《华阳国志》B、《元和郡县志》C、《汉书地理志》D、《国语》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A.《山海经》B。

《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元丰九域志》B.《太平寰宇记》C.《舆地纪胜》D.《方舆胜览》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A.《舆地广记》B.《舆地纪胜》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A.裴秀B.裴矩C.贾耽D.许敬宗三、名词解释《元和郡县图志》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一、填空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文帝迁都都。

八百里梁山泊是怎么消失的

八百里梁山泊是怎么消失的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知识窗八百里梁山泊是怎么消失的◎侯杰《水浒传》描写的北宋时山东郓城梁山泊,方圆八百里,一望无际,烟波浩渺。

宋江、武松、李逵等一班好汉凭借这险山恶水,招兵买马,杀富济贫,屡败官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而现在呢?芦苇连天的梁山泊原址已经干涸,仅剩古东平湖和梁山县马营镇“水泊遗址”(湿地)两处遗存水域。

八百里梁山泊是怎么消失的?先说它的来历。

梁山起初只是郓城一座普通的山,黄河蜿蜒于西,京杭运河流经其东,北濒东平湖,南为平原,并没有被水域环绕。

“梁山泊”的形成与黄河决口有关。

先秦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广大平原上,湖泊众多,有点类似现在的江南水乡。

汉初的《尔雅·释地》有所谓“十薮”:“鲁有大野,晋有大陆,秦有杨陓,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吴越之间有具区……”“十薮”中除云梦、具区在长江流域外,其余全部在黄河中、下游。

其中的“大野”,即大野泽,亦称钜野泽、巨野泽,今天的梁山、东平、嘉祥、汶上、郓城、巨野、济宁一带,都是大野泽波及之地。

大野泽的水源主要是古汶水和古济水。

古汶水来源相对稳定,而古济水是黄河的分流水道,因此,大野泽的水势大小及其变化,多受黄河决溢及河道变迁的影响。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决口,由于济宁到曲阜地区地势较高,溃水经濮县(今范县濮城)、鄄城、郓城、巨野注入大野泽,又溢出夺泗水、淮河入黄海,至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刘彻亲临现场监督才将决口堵住。

这是黄河首入大野泽,梁山一带数百里一片汪洋。

从五代到北宋,黄河曾经三次大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与大野泽、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相连,成为名不虚传的八百里水泊。

这就是《水浒传》中的梁山泊,北宋晚期,梁山泊的水域最阔、水势最大。

北宋末年,杨戬将梁山泊的水域收归于掌管公田的“西城所”,百姓凡捕鱼、割蒲草都要依船只大小课税,违反者按盗贼论处,哪怕有水旱灾害也不豁免。

用地图说话,来看看《水浒传》里的地理错误

用地图说话,来看看《水浒传》里的地理错误

用地图说话,来看看《水浒传》里的地理错误如果把《水浒传》当作权威著作,一点也不敢/不想质疑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那是另外一种看法,不予置评。

实际上,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即使《水浒传》是经典名著,其中存在差错也很正常,而且也不会影响它的文学价值。

如果细读水浒,特别是拿着地图来对照,就能看到在水浒故事情节中,只要涉及到地理,很多地方都出现错误。

不过,换一种角度去看,或许这些地理错误的出现有不为人知的缘故,因为早在小说开始,或许就已经通过史进的故事指明了真相。

另外,指出错误没什么,而对照着地图去找出书中的地理常识错误才是有趣的过程。

先从书中出现的地理偏差来看。

鲁智深无奈之下出家当和尚,第二次大醉后再次大闹五台山,智真长老不得不让他离开,改去东京大相国寺投奔智清禅师。

因而鲁智深取路投东京,他走了半个多月,借宿刘家庄,路过了青州桃花山。

被此间有座山,唤做桃花山,近来山上有两个大王,扎了寨栅,聚集着五七百人,打家劫舍。

此间青州官军捕盗,禁他不得!如果只是看文字,没什么问题,毕竟只有去了桃花山,鲁智深才能撞见小霸王周通。

然而,按照《宋史》,青州属京东路,离渤海湾只有一百多里地,五台山则在河东路代州雁门县。

而根据《中国史稿地图集》,青州在五台山东南,两地直线距离约500公里,东京在五台山南略偏东520公里,东京距离青州420公里。

简单的计算让小学生来完成,也很难出错,正确的走法是走上520公里就能到达东京,何必要绕路去青州。

或许文字不能给出直观的说明,那么用地图来解释。

结合几张地图来看,从五台山到东京/开封府,再怎么走,也不需要跑到远在天边的青州去。

鲁智深的路线,几乎是义无反顾,一直朝着大海的方向去,无路可走才又绕回正路。

再看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路线,也能找到错误。

书中说到,在所有人被麻药放倒之后,杨志因为喝得少,醒来的最早,他不知道怎么办,只好独自离去,刚好给了其余十四人推脱的借口,老都管和众人商议后,决定报官捉拿贼人,他们去了所属的济州府。

大野泽·梁山泊·东平湖

大野泽·梁山泊·东平湖

大野泽·梁山泊·东平湖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存在一个巨大的湖泊,叫大野泽。

中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尚书·禹贡》把中国划分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大野泽就位于徐州。

上图为《禹贡九州图》的一部分。

从该图可以看出,徐州东至黄海,北抵泰山,西愈巨野,南近江淮。

在这块广袤土地的西北部,分布着大野泽、雷泽、夏泽以及尚未标出的众多的大大小小的湖泊。

《尚书·禹贡》对“徐州”的记述是:“海、岱及淮惟徐州。

淮、沂其乂,蒙、羽其艺。

大野既潴,东原厎平”。

译成现代文就是:黄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

淮河、沂水已经治理,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庄稼了,流入大野泽的河道已经淤塞,以致大野泽聚集着深水,东原地方也获得治理。

由此可知,位于汶水、济水之间的东原(今山东东平县地)就属于古徐州。

大野泽是何时出现的呢?《尚书·禹贡》是记载大禹治水为主的重要地理著作,根据“大野既潴,东原厎平”的记载可以断定:在大禹治水的夏朝以前,即距今4000余年前,大野泽就已经存在了。

它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我想自古及今的所有人都不会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或许只有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知道吧。

大野泽是如何出现的呢?地质构造学告诉我们,距今约24亿年,鲁西地区(包括泰山)曾是巨大的沉降带或海漕,造山运动使沉降带上的岩层褶皱隆起为古陆,形成规模巨大的山系。

经历长达20亿年风化剥蚀,地势逐渐平缓。

距今6亿年前左右,泰山再次沉入大海。

大约又经历1亿多年,整个地区再次抬升为陆地。

大约又经历4亿多年,即距今约1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挤压和俯冲,泰山山体快速抬升。

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泰山轮廓基本成型。

泰山西南相对低洼的区域,由于黄河携带的泥沙的淤积,逐渐形成了原野(即今天的鲁西南平原)。

因这块原野地域辽阔,人们故称之为“大野”,亦称之为“巨野(巨,即大的意思)”。

《水浒传》的梁山与黄河有何关系

《水浒传》的梁山与黄河有何关系

熟悉古典名著《水浒传》的人,对八百里水泊梁山一定难以忘怀。

它就位于黄河下游的鲁西南平原,其形成和演变,都与黄河密切相关。

古时候在其西南面有巨野泽,一名大野泽,为黄河分流济、濮二水所汇。

汉武帝时河决瓠子(今河南濮阳县西南),东南流注于此,成为一巨浸;唐后期其东西达百里,南北达三百里。

十世纪以后其西南部受黄河泥沙淤积垫高,湖区向相对低洼的东北部推移。

公元944年黄河在滑州决口,洪水将原为巨野泽东北岸陆地、此时已显得相对低洼的梁山周围大量潴为汪洋,形成大名鼎鼎的梁山泊。

梁山泊在十一世纪的时候也曾绵亘数百里,但湮塞十分迅速。

金代黄河逐渐南摆,其周围曾被开垦屯田。

元代黄河又多次决入(冲破堤岸),水面有所扩张;元末水势北侵。

明代前期,梁山泊还有一大片浅水洼地,清康熙时已全部成为陆地。

元末梁山泊水体下移至安山以东洼地,将其淹为湖沼;明初围湖筑堤,以为大运河水闸,这便是遗留至今的东平湖。

济南名士多黄河在入海前所经的齐鲁大地,是一片美丽富饶的文献之邦,杜甫曾在位于今济南的历下亭吟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

山东为南北交通动脉大运河所经,又曾“出产”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刘鹗等无数文化名人,故此诗圣的名句可说是历久而常新。

泉城济南以多泉而著称,旧说城内外有72泉,其实远不止此数,1949年后统计,仅城内即有108泉。

众多的泉眼聚集成趵突、黑虎、珍珠、五龙潭四大泉群,都从南面的山岭地带获得补给,而以北面的低洼地带作为归宿。

大明湖便是这些泉水的杰作。

大明湖周长4公里有余,面积46.5公顷,约占济南旧城的1/4。

实际上它已经历过漫长的沧桑,今非昔比。

大明湖在《水经注》中已有记载,北宋时改称四望湖,后渐湮塞;金代起以原在其东面的“历水陂”西部承袭大明湖之名,沿用至今。

以前济南名泉都直接或间接地汇入大明湖。

有一幅著名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描写的便是这一壮观景象。

现在多数泉水已不再与湖相通了。

近1200 a来黄河下游梁山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

近1200 a来黄河下游梁山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

!#$%'((湖泊科学),2018,!0( 1)$ 245-255DOI 10. 18+07/2018.0124©2018 by Jou rnal o f L ake S ciences近1200 +来黄河下游梁山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侯战方“2,3,陈诗越+!,孟静静“2,刘加珍\刘晓迪\魏本杰\孙莉\陈影影+,刘子亭\肖燕1(1$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聊城252000"(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1"(3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徐州221116"摘要:利用梁山泊670 cm柱状岩芯沉积物,基于精确的AM S-C年代测定,通过高分辨率的粒度、磁化率、总有机碳、C/N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初步揭示了 1200 a来黄河下游地区平原湖泊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梁山泊环境演化大致分为P个阶段$ 790 —2&0 4'期间,为低湖面的沼泽沉积环境,气候冷干;240 —1215 AD期间,屡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湖盆扩张,湖泊水位上升,为梁山泊极盛期,气候暖湿;1215 —1310 A D期间,黄河夺淮人黄海,湖区淤积严重,湖泊萎缩减小;1310 —1470 AD期间,再次受到黄河决溢洪水影响,水位上升,面积扩张,但逊于极盛期;1470 AD至现代,黄河河道进一步南移,远离梁山泊,湖盆淤积抬高,梁山泊最终消失,直到1855AD,黄河第6次大改道北移,湖泊再次受到黄河洪水影响,由于前期受到泥沙淤积抬高,该地区仅作为黄河泥沙承载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黄河改道决溢是梁山泊演化的主因.关键词$粒度;磁化率;改道;决溢;古湖沼;湿地;古环境E nvironm ental changes in th e low er reaches of Y e llo w R iv e r a re a d u rin g the last1200ye ars revealed by m ultiple p ro xie s from the Lake LiangshanpoHOU Zhanfang1,2,3,CHEN Shiyue3**,MENG Jingjing1,2,LIU Jiazhen1,LIU Xiaodi1,WEI Benjie1,SUN Li1,CHEN Yingying3,LIU Ziting1 &XIAO Yan1(1$ School o 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00,P.R.CJhina)(2$State K ey Laboratory o f L oess and Quaternary G e o lo g y,Institute o f Earth Environm ent,C A S,X i’an,10061,P.R.China) (3 $ScCool o f G eograph y,Geomatics and P lanning,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221116,P.R.CJhina)Abstract$A670-cm-lo;g sedim ent c o re fromLake Liangshanpo,a w aterbody u s e d to connect to the Yellow River,w a s an a lyze d tounde^tand environm ental c h a n g e s i n the lower re a c h e s of Yellow River a re a during the late Holocene.B a s e d o n AMS-14C datinga n d the integration of high-resolution multi-proxy re co rd s su ch a s grain size,m a gn etic susceptibility,total organic carbon,a n d C/Na s well a s historical docum ents,w e infer that tlie lake h a s experienced five distinct p h a s e s of environm 1200 yea rs.Our results showthat a lowlake-level stan d with a w etland environm ent prevailed during720-240 ADu cold climate conditions.T h en during240-1215 AD,the lake e xp a n d e d a n d re a ch e d to the m a xim u m depth d u ethe lower Yellow River(LYR)under relatively warmand w et climate conditions.In 1215-1310 AD,the lake b e g a n siltation likelyd ue to the so u th w a rd displacem ent of the Yellow River,experienced rapidly shrunk a n d a w etland environm ent.During13 AD,the lake e xp a n d e d d u e to the flooding of the LYRagain,albeit the a re a is smaller than1470 to the present,rapid silt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further routhward displacem ent of the Yellow River especially in 1424 A Da n d until 1855 AD flooding e v e n ts occurred w h e n the channel of tlie LYR shifted back a n d the river d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2373,41672345,41505112)、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LQX1502,SKLLQX1504)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1D Q015)联合资助.2017-01 - 10收稿;2017-03-12 收修改稿•侯战方(1285~),男,讲师;E-mail:ho uzh a n fa n g@.!!通信作者;E-mail$sychen2@m.246! #$% '((湖泊科学),2018,!0(1)sum,under tli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the avulsion a n d le v e e b re a c h e s of tlie LYR a re the m ajor re a s o n for tlie environm en­tal evo lia tion of Lake Liangslianpo.Keywords$Grain size;m a gn etic susceptibility;avulsion;le ve e breaches;palaeolimnology;wetland;pa laeoenvironm ent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来自热带珊瑚礁的记录表明,末次冰期结束 后,随着气候转暖,全球海面持续上升,约距今7000 a左右全球海面达到现今位置并基本保持稳定[1].黄河 河道随之从下切转为加积,在全新世晚期,频繁的改道和泛滥洪水在黄河下游地区低洼地带形成众多湖 泊[2].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泊与河道变迁为该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运河通航发挥着重要作用[25].在全球 气候变化背景下,由于受到黄河频繁改道变迁及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绝大多数湖泽已经消亡[!],尚存的湖 泊面积也在日益萎缩,湖泊污染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68].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河湖关系及与黄河改道、人类 活动关系尚不十分清楚.因此,针对黄河下游湖泽湿地演变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湖泊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经历了较长的地质历史,其连续的沉积和沉积物保存的丰富信息,加上 较高的沉积速率,忠实地记录了全球、区域及局部气候环境信息,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210].目前,在湖泊沉积物中已经开发了多种针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的环境辨识手段和方法,重建了流域内气 候变化和区域环境演变序列[4,1114].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下游、汶水和古济水汇聚地.在全球 气候变化背景下,梁山泊的兴衰受到黄河改道决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处在黄河不断发展变化的影响下 进而演变[2].前人针对梁山泊的演化做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张汉洁、王乃昂主要根据文献记 载,并结合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及考古调查,讨论了梁山泊在历史时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516];后来的学者通 过地层对比,并结合野外考察及文献记载,确定了梁山泊的沉积记录,指出历史时期梁山泊的演化与黄河关 系密切,尤其在1494一 1885 AD期间,黄河第5次大改道南迁,梁山泊失去黄河水源,明确了黄河改道变迁 是梁山泊最终淤积消失的主因[2].但前人研究过于重视历史文献资料,容易导致结论不尽客观;在沉积学相 关研究中缺乏精确年代学支撑及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结果不够精确.因此,梁山泊的环境演变仍 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选择梁山泊沉积岩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A M S-C定年建立年代学框架,并进行高分辨率的粒度、磁化率、T0C和C/N比值测试分析,初步探讨近1200 a来梁山泊的沉积环境演化,为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 背景下,黄河改道决溢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湖泊环境的影响提供重要资料.1研究区概况梁山泊最早记载见于《左传》,源于大野泽.自公元前132年开始,大野泽屡次受到黄河洪水影响,湖区 泥沙淤积抬高,五代后晋开远元年(944 AD),大野泽向北扩至梁山以北,到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 AD),大 野泽改名梁山泊,现已消亡[2].梁山泊位于黄河下游南岸,鲁中低山丘陵西侧,黄河扇形冲积平原东缘的低 洼地带,总的地势趋势为东高西低,为山区和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16](图1).湖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 平均气温为13.5k,年平均降雨量约为601 mm.冬季主要受西伯利亚高压控制,低温少雨;夏季主要受东亚 夏季风影响,温暖湿润,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 — 10月份,占总降水量的80%以上.梁山泊为平原浅水型 湖泊,水源主要与黄河之水关系密切,黄河频繁的改道决溢,洪水多次流入湖泊,使湖面扩大;黄河改道远离 湖区,湖泊失去黄河供水而萎缩,之后淤积消亡[2].此外,入湖河流还有山东省境内汶水和古济水等河流,为湖盆提供区域性水源[2].2材料与方法2.1材料与样品采集根据历史地图、文献记载以及野外考察,确定了梁山泊湖心位置.于2011年5月在山东省济宁市梁①[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第一版)卷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62.②[元]脱脱等.金史四十七卷食货志(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47.侯战方等:近1200 a来黄河下游梁山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247國121°AD11-1048河道 AD1048-1194河道 AD1194-1494河道 AD1494-1885河道 AD1885-河道38°119°图1梁山泊柱状样采样点位置F ig.1S tu d y a rea a nd lo c a tio n o f th e sa m p lin g site in th e a n c ie n t L a k e L ia n g sh a n p o山县梁山镇梁山泊湖心位置(35°43'53.52〃N,116°07'19.98〃E)(图1)采用无磁性P V C塑管在机械重力作用 钻取了 L S P-1沉 ,长约670 c m.在野外,芯 ,对 、层位上下层接触关系、沉构造、行相、描述.在实验室,芯已 层去掉,对其中的一半 ,2 c m进行 ,装人聚乙烯 袋,以备各种环境 的,另一半 存放 像其中A M S-14C、、有机碳(T O C)、(T N)实验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磁化率在 学 中心进行 .根据沉积物特征,L S P-1柱状岩芯由上往下可分为6层(图2),具体描述如下$第1层$0〜10 c m,棕黄 砂质 ,系,为作层.第2层$10〜145 c m,棕黄 砂质 ,其中上部为粉细纱层,中下部颗粒较细,上部12 c m左右处含有螺壳.第3层$145〜240 c m,为青灰色淤泥,质地较一致,连续水平纹理,含有植物残体等.第4层$240〜395 c m,最上部(240〜265 c m)为 ,含少量植物残体,265 c m以下为棕黄色粉砂质淤泥,砂 .第5层$395〜635 c m,青灰色淤泥,含有生物螺壳和植物残体.第6层$635〜670 c m,,植物 ,有机质 丰富.2.2实验选取335个样品进行粒度分析,每个样品取约01〜01 g,先后加人浓度约10%的双氧水和浓度约10% 的稀盐酸,除去有机质和碳酸盐,加人0.05 m ol/L的六偏磷酸钠离散剂并超声震荡,使 国M alv ern 生产的M a ste rsize r2000 仪进行分析,实验误差$0.1%•选取320 行磁化率分析,使国B a r t i n g t o公司生产的M S2磁化率仪 ,结合 质量获得质量磁化率.对124 行T O C248!.#$%'((湖泊科学),2018,30(1)和TN测定,取约0.5 g样品,加人浓度约10%的稀盐酸,除去碳酸盐,室内晾干并磨成粉末.取10 "g粉末样品包裹在锡箔胶囊中在C:t@h元素分析仪上进行测试,实验误差$0.2%.植物残体和螺壳分别作为一种植物和生物大化石,由于其来源较为单一稳定,是一种较好的测年物质. 在梁山泊钻孔中共挑选出5个植物残体和1个螺壳样品作为测年物质.植物残体前处理采用周卫健等建立的酸一碱一酸处理方法[17],首先,将植物残体置入烧杯中,加入蒸馏水,超声震荡约30 min,分离植物残体表面杂质;再加入10 m l的10%HC1除去植物残体表面残留的碳酸盐和富非酸,并洗至中性;加入2 ml 5%的 NaOH除去植物残体中的腐植酸,洗至中性;再加人5 m l的10%的HC1,洗至中性,在室内晾干;将样品磨成粉末,称重0.01 g,进入真空燃烧装置,收集C〇2气体;最后制靶、进入加速器质谱中心测试.针对螺壳样品,在前处理前进行了X衍射扫描,结果显示螺壳主要由文石组成,表明其在后期埋藏过程尚未受到重结晶作用,可以用来定年.螺壳的前处理过程采用祝一志等[18]建立的方法,首先将螺壳置入烧杯中,加入蒸馏水震荡,去除表面杂质;再用蒸馏水洗至中性,烘干;放入叉形反应器中,加入浓磷酸(85%),收集T O气体、制 靶、进入加速器质谱中心测试.3结果与分析3.1钻孔年代序列建立从LSP-1钻孔湖相层中挑选出的5个植物残体(芦苇叶片等)和一个螺壳用于AMS-14C测年.水生挺水植物残体(芦苇茎叶等)是一种良好的测年物质,代表了沉积时期的大气14C浓度的情况,没有受到老碳效应的影响,能够较好地代表沉积层位的真实年代.所测得的年代数据使用Calib 6.11校正程序[12],校正为日历年龄,结果见表1和图2.第1层与第2层交界处,深度为12 cm(XA8598)螺壳样品的测年结果显示为现代,指示梁山泊地区在近现代时期仍有物质输送.梁山泊钻孔的年代序列按照测年之间的年代按照线性内插建立(图2),得到梁山泊钻孔底部的年代约为790 AD.同时根据建立的年代序列和钻孔深度关系,建立起千年来梁山泊的沉积速率变化(图2).表1L S P-1柱状样的A M S%C年龄T a b.1A M S ra d io ca rb o n a g e s o f C o re L S P-1深度/cm实验室编号材料年龄/a B P校正年龄/AD12XA8598螺壳104.4 P M c现代160XA8600植物残体521±241396—1440262XA8601植物残体700±301262—1309400XA8599植物833±261164—1260623XA8602芦苇叶片1002±25986-1047663XA8604芦苇叶片1201±24766—895其中底部沼泽相和第4层上部沼泽相中的植物残体样品属于原位的,没有经过搬运,因此,获得的年代是可靠的,可以代表钻孔原层位的年龄.梁山泊沉积柱样岩性较大变化处(第4、5层交界处和第2、3层交界处)反映沉积环境有很大的改变,植物残体可能来自再沉积,植物残体年龄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做了进一步分析,在265〜400 c m处为棕黄色粉砂质淤泥,与下层黏土质淤泥湖相沉积有较大差异.历史上,1194一 1494 A D为黄河第4次大改道(图1),黄河南移,夺淮入黄海,黄河河道开始远离梁山泊地区,湖盆淤积,与柱状样的沉积特征一致.因此,初步判断该段为黄河第4次改道之后淤积物.同时测得X A8599样品的年龄为1164—1260 A D,与黄河第4次大改道的时间吻合;第2、3层岩性再次发生变化,历史上,1494一 1885 A D期间,为黄河第5次大改道(图1),黄河进一步南移,黄河河道进一步离开梁山泊,梁山泊又一次淤积.因此,初段判断第2层沉积物为黄河第5次改道之后的冲积物,为洪泛平原相沉积.同时测得X A8600样品 的年龄为1396—1440 A D,与黄河改道的时间较为吻合.可见,样品X A8599和X A8600的年龄也是可靠的.3.2环境代用指标特征根据粒度分析结果(图3),L S P-1孔沉积物主要由黏土质粉砂组成,其中245〜395 c m和10〜145 c m两候战方等:近1200 a来黄河下游梁山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249沉积速率/(cm/100 a)地层 0 80 160年代/AD_耕作层M青灰色泥_棕黄色粉砂质泥圃丨■深黑色淤泥图2梁山泊L S P-1柱状钻孔地层、岩性、年代序列及沉积速率F ig.2 S tr a tig r a p h y,lith o lo g y,c h r o n o lo g y#an d se d im e n ta tio n ra tes o f C o re L S P-1,a n c ie n t L a k e L ia n g s h a n p o个层位的砂含量较高.全钻孔平均粒径介于3.61〜84.56 "m之间,平均值为32.7 "m,其中黏土含量介于1.59%〜63.82%之间,平均值为16.1% ;粉砂含量介于27.89%〜93.39%之间,平均值为65.9% &砂含量组分介于0〜69.65%之间,值为17.9%.LSP-1钻孔沉积物径、、砂和砂的变化特征,梁山泊沉积物随 变化可以分为5 :第1(670〜635 cm,790 940 AD),沉物以 质粉砂为主,值为26.5%,为钻孔值,砂的含量为2.36%,钻孔值,平径为16.7 "m,为全钻孔较细值;第2 (635-395cm,940 1215 AD),沉积物以 质粉砂为,径 3.61〜64.5 "m V#,值为10.4 "m,为钻孔最低值,值为27.9%,为钻孔最高值,砂的含量为全钻孔最低值,值为1.1%;第 3 (395〜240 cm,1215—1310 AD),沉物砂的显著增加, 2.2%〜69.6%,值达到38.6%,为钻孔最大值,黏土含量平均值为6.54%,为全钻孔最小值,径为55.8 "m,达钻孔最大值;第4 (240〜145 cm,1310— 1470 AD),沉物以粉砂质为主,径随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平均粒径为22.4 "m,粒径较第2阶明显增粗,值为14.6%,较第3 明显增多,砂的值为6.1%,较第2 明显减小;第5 (145〜10 cm,1470 A D至),沉积物砂的再次显著增加,平均值为38.3%,黏值为3.9%,平均粒径为58 "m,该的 合特征与第2 相似.磁化率结图3,LSP-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值 4.7〜84.3亿m3/k g之间,平均值为28.6亿m3/kg.磁化率曲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1阶段,磁化率值介于8.6〜12.0亿m3/kg,平均值为10.5亿m3/kg,为全钻孔最低值;第2阶段,磁化率值介于5.7〜84.3亿m3/kg,平均值为27.2亿m3/kg,磁化率值较第1阶段 明显增高,并上升趋势,尤其在期磁化率值升高趋势明显;第3 ,磁化率值均处高值,平均值为37.3亿mVkg,为全钻孔最高值;第4阶段,磁化率值介于4.66〜74.88亿m3/kg之间,平均值250!#$%'(!湖泊科学),2018,30(1)为201亿m3/k g,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变化特征;第五阶段,磁化率值介于10.3~58.3亿m3/k g之间,平均值为30.8亿m3/k g,为全钻孔较高值.沉积物的T O C和C/N比值同 征(图3).第1阶段,T O C含量介于3.21% ~5.32%之间,平均值为3.7%,为钻孔最高值,C/N比值 9.17~12.0之间,值为1011;第2阶段,T O C值相对第1明显降低,值为11%,值,C/N比值介于4.59~13.29之间,值为813,的C/N比值 10;第3 ,T O C平均值为015%,为钻孔最低值,C/N平均值为1712,相对前两 ,C/N比值明显增大,C/N比值 12;第4 ,T O C再次升高,并 的趋势,值为113%,C/N比值较上一阶段急剧减小,介于7.55~12.18之间,平均值为911,大部分样品的C/N比值低 10;第5阶段,T O C值减少,值为010%,为全钻孔 值,C/N比值再次增大,11.45~21.75之间,值为15.881平均粒径/pm粉砂/% 磁化率/(亿m3/kg)C/N0 20 40 60 80100 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4 8 12 16 20 24黏土/%砂/%TOC/%图3 L S P-1沉积柱样平均粒径、黏土、粉砂、砂含量、磁化率、总有机碳及C/N比值随深度的变化F ig.3 C h a n g e s in m ea n g ra in s i z e,fra c tio n o f s a n d,s i l t,an d c l a y,m a g n e tic s u s c e p t ib ilit y,to tal o rg a n ic c a r b o n,a n d C/N r a t i o s w ith d ep th o f C o re L S P-14讨论4.1环境指标的指示意义来,湖泊沉积物的 作为一种有效的环境 广泛应 古气候古环境重建中[2°%1].前人的研究表明,湖泊沉积物的 湖泊水位和湖盆地质地貌影响[22%4],湖泊沉积环境下的 组比河流相、黄土沉 为复杂[24%5].在湖泊沉积环境下,沉积物 要受水动力影响[24%5].在湖泊水位 时,点湖岸相对,点位置所受的水动 ,物质易 达,该位置的沉积物 &相反,在湖泊扩张时,水位升高,点湖岸较远,主要沉积悬浮 物,物质难以到达,该位置沉积物 细.因此,沉物细湖泊水源增多、湖泊扩张,水位湖泊环境,对应气候湿润期;变,湖泊水源减少,水位湖泊环境和气候干旱期[26].另外,梁泊位于黄'游地区,历史时期频 黄河洪水的影响,沉物可能 黄河洪水 来 的丨粒物质[2〇].侯战方等:近1200 a 来黄河下游梁山泊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251020 40608020 40 60 80 100010 20 30 40黏土/%粉砂/%砂/%图4L Y P -1沉物磁化率与不同 的相(其中4〜C 为第1、2、4层位两者的相 ,D 〜F 为第3、5层位两者的相关性)F ig .4 C o rre la tio n b e tw e e nm a g n e tic s u s c e p tib ility a nd g ra in siz e fo r U n its 1 a n d 3 ( A -C ) and U n its 3 a nd 5 ( D -F ) o f C o re L S P -1湖泊沉积物中的T O C 是湖泊碳循环的地化指标,其含量可以代表湖泊生产力,是判断湖泊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26].当湖泊 水位(甚至泽环境下),湖泊系统水生生物广泛发育,有机质升高,沉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增加;相反,当湖泊扩张,水位上升,有机质 广 往整个湖区,对有机质产生稀释效应,有机质 [26].湖泊沉积物中的T O C 来源主要包括陆源有机质和水系统自身的初始生产力[32_33].一般来讲,水生植物中的C /N 比值(4〜10),而陆源有机质的C /N 比值 (>12).因此,沉物中的C /N 比值可以湖泊有机碳的来源[26].4.2湖泊演变与环境重建基于建立的框架,综合分析L S P -1柱状样粒度组成、磁化率、T O C 、C /N 比值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变化特征,可以将梁山泊近1200 a 来的环境演化序列划分为5 (图3)$第1 (790—940 A D ,670〜635 c m ):该时段沉积物的 径钻孔较小值,T O C 含量为全钻孔的最高值,C /d 比值较低,磁化率值为全钻孔最低值.该时 有机最高值,表明湖泊中生植物十,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来源,使之堆 似 沉积物1[34]对湖 沉积物的研究表明,在湖泊浅水区, 水生植物 发育,有机质 沉积;相反在水域,水生植物发 差,沉积物有机质 .综合考虑该时段沉积物的 为 ,有机质,C /d 比值 钻孔处于低值,表明有机质来源多以内源为主,水生植物发 , 该时期水生生产,梁泊在该时段磁化率值主要取决于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种类、含量以及磁性矿物颗粒的形态、结构和粒度特征 、近来年,磁化率被广泛应 反演古气候环境的湖泊沉积物中,并 了诸 [28%0].梁山泊沉积物中的磁化率与各 之间的相 并不明显(图4),可能是 湖泊沉积的磁化率 种因素的共同控制.例如,有研究表明[31],有机物质对磁性矿物具有稀释作用,有机质 ,则磁化率 ,有机质 :,磁化率反而增加;另外,梁山泊频 黄河改道决溢洪水影响,洪水带来了 磁性矿物的黄土物质沉积,致使磁化率值升高.因此,黄 游湖泊沉积物中的高磁化率可能反映了黄河洪水的影响[4].20 4060 80粉砂/%2040 60 80 100砂/%F ;▲ 1u oooo U 8 6 4 2 (s ^e 日7})/资起裡E ▲.名▲ #u o o o o U 8 6 4 2 (bo ^e日7})/籥起裡D A Au ooo o 1U 864 2252! #$% '((湖泊科学),2018,!0(1)处于沼泽相沉积环境,水位偏低,湖泊水域降水偏少,气候干旱.该时段粒径较细也反映了入湖水动力较弱,可能指示了流域内降水较少,流域侵蚀能力弱,沉积物粒径较细.磁化率处于最低值,可能受+种因素的控制:首先,该时段高含量有机物质对磁性矿物具有稀释作用,有机质含量高造成沉积物磁化率降低[31];再者,69 —1048 A D期间,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千年来河道处于稳 定期,黄河鲜有决口,梁山泊区域很少受到黄河洪水影响,高磁性矿物的黄土物质输入较少[35];最后,该时期 气候处于冷干期,降水量较少,流域内表层侵蚀较弱,也造成该时期磁化率处于低值,梁山泊在该时段的沉 积速率为全钻孔的最低值(20.3crn/100a),进一步验证了该观点.综合该时段环境代用指标特征,梁山泊处 于沼泽相沉积环境,很少受到黄河洪水影响,流域降水较少,湖泊处于低水位状态,对应气候冷干期.葛全胜 等[+6]综合过去2000 a我国气候变化曲线,提出780—940 A D期间华北地区处于冷干期,这与梁山泊的记录 是一致的.据喻宗仁等[2]通过总结历史文献资料研究,600 —944 A D期间,大野泽的范围大致在巨野县北、梁山之南,944 A D年大野泽主体向北迁移至梁山以北,至1020 A D大野泽改称梁山泊.因此,总体来说此时 期“梁山泊”属于大野泽的一部分.第2阶段(940 —1215 A D,635〜395 c m):该时段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全钻孔最低值,黏土、粉砂含量波 动剧烈,有机质较第1阶段降低,但处于较高值,指示该时段梁山泊湖盆处于扩张期,水位上升,气候暖湿. 梁山泊水位上升,粗颗粒难以到达湖心位置,导致沉积物中的粒度变细,同时湖泊扩张将有机质颗粒带到整 个湖区,对有机质起到稀释作用,有机质含量降低[26].但是,有机质在本时段仍处于高值,且C/N比值为全 钻孔最小值,其比值多小于10,表明有机质来源以内源为主,指示湖泊水生生物广泛发育,水生生物量较高.梁山泊在该时段扩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影响:葛全胜等[36]综合过去2000 a的我国气候变化曲线,显 示940 —1290 A D期间华北地区处于暖湿期,对应中世纪暖期,梁山泊流域降水增加,湖盆水源增多;其次,五代后期、北宋和元朝前期(940—1194 A D),黄河改道决溢频繁,数次决入梁山泊地区[2],例如,五代后晋开 远元年(944 A D),黄河在滑州(今滑县)决口,河水东漫,汇入梁山泊;宋真天禧四年(1020 A D),黄河再次在 滑州(今滑县北)西北天台山和城西南岸决口,向东流入梁山泊;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 A D),黄河再次决 口,流入梁山泊,湖盆再次扩大;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A D),黄河又在浚县、滑县决口,经延津、长垣、东明 一带入梁山泊;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A D),黄河在阳武城决口,迁徙郓城,入注梁山泊.黄河频繁决口,给梁 山泊带来大量的水源,湖盆不断扩大,水位上升.该时段湖泊沉积速率达到了较高值(85cm/100a),可能与 黄河洪水带来大量泥沙堆积有关.黄河洪水带来了大量高磁性的黄土,沉积物磁化率值升高,在梁山泊钻孔 中有明显的体现.同时,磁化率曲线显示该时段其值为全钻孔较高值,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磁化率值较 高的另一因素可能是流域内降水增多,侵蚀加剧,从流域内带来较多的磁性矿物所致.第3阶段(1215—1310A D,395〜240 c m):该时段,沉积物的平均粒径达到全钻孔最大值,砂的含量急 剧增加,指示湖盆淤积严重,加速萎缩.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A D),黄河在阳武光禄决口,由清江口入黄海,至此,黄河开始了长达近700 a的夺淮入黄海的历史[37].黄河河道开始远离梁山泊地区,原河道被泥沙淤 积,同时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菏泽垫土、围湖造田,导致济水、汶水湮没,梁山泊失去水源,湖水开始涸 退,湖面萎缩[2].湖面下降,湖心位置靠近湖岸,粗颗粒物质比较容易到达钻孔位置,粒径变粗.有机质曲线 显示其值显著降低,C/N比值明显增高,多数样品C/N大于12,指示湖泊水生生物发育较差,湖泊生产力很 弱,以外源有机质输入为主.此时段后期,梁山泊岩性显示为深黑色淤泥,平均粒径变细,砂含量减少,黏土 含量升高,有机质含量迅速升高,C/N比值减小,指示梁山泊在该时段后期水位较低,演变为沼泽相沉积环 境,水生植物增多.综上所述,此时段梁山泊由于黄河改道夺淮入黄海,湖盆加速淤积,沉积速率达到了全钻 孔的最高值(186cm/100a),印证了该观点.后期成为一片浅水洼地,与喻宗仁等[2]利用历史文献和地层考 察的结论是一致的.第4阶段(1310 —1470 A D,240〜145 c m):该阶段沉积物的平均粒径较上一阶段显著变细,比第2阶段 粒径偏粗,黏土含量增加,砂含量显著降低,指示梁山泊再次扩张,湖面上升,湖泊面积要逊于第2阶段.此 时段湖泊再次扩张与黄河关系密切,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 A D),黄河在曹县西北决口,再次决入梁山泊,湖 盆再次扩张.相对第3阶段,有机质含量增加,C/N比值减小,指示湖泊水位上升,水生生物再次发育,陆源 有机质输入相对减少.L S P-1钻孔年代模型推测240 c m处的年代为1310A D,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 A D)。

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

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

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目前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

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近年来,地理和考古学者运用现代多种科技手段,如利用卫星照片、航空照片、地质钻探资料进行研究,对不同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的认识逐步加深。

一、禹河夏、商、周时代,黄河下游河道呈自然状态,低洼处有许多湖泊,河道串通湖泊后,分为数支,游荡弥漫,同归渤海,史称禹河。

考古学家发现,新石器时代在今河北平原(豫北、冀南、冀中、鲁西北)中部存在着一片极为宽阔的空旷区,至商、周时代,空旷区缩小,人类活动从冲积平原扇顶向下游发展。

商都在今豫北古黄河两岸多次迁徙,人们追逐河滩丰美的水草,祭祀河神,祈望躲避洪水。

西周人类活动发展到冀中南的雄县、广宗、曲周一线。

春秋时代邯郸以南至泰山以西,平原空旷区东西不过七八十公里。

历史文献的记载与考古的发现大致相符。

最早记载黄河的地理著作是《尚书·禹贡》和《山海经》。

《禹贡》记述的禹河大约是战国及其以前的古黄河,其行径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即洛水入河处。

大伾,为山名,在今河南荥阳县西北汜水镇(又说在今浚县东南)。

降水,即漳水(今漳河),“北过降水”,即黄河北流纳漳水合流。

大陆即大陆泽,今河北省大陆泽及宁晋泊等洼地。

河水从大陆泽分出数条支河,归入渤海,又因受海潮的顶托,故称为“逆河”。

《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述了从太行山向东流入大河的各条支流,自漳水以北注入大河的有十条,注入各湖泽的有五条,注入滹沱河的有五条。

《水浒传》里梁山在今天是哪?

《水浒传》里梁山在今天是哪?

《水浒传》里梁山在今天是哪?梁山泊,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面积3.5平方公里。

据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关于梁山泊的描述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4年)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

中文名,梁山泊,面积,3.5平方公里,水泊梁山,地理位置,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黄河下游、汶水和济水汇聚地。

据有关资料记载,从五代到北宋末,滔滔的黄河曾经有三次大的决口,滚滚河水倾泻到梁山脚下,并与古巨野泽连成一片,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即《水浒传》中所描绘的“港汊纵横数千条、四方周围八百里”的梁山泊。

当年梁山好汉正是凭水泊天险“啸聚山林、筑营扎寨、抗暴安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侠义故事,一部《水浒传》名扬天下,水浒英雄举世闻名。

800多年过去了,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分洪改道,“八百里梁山泊”泥沙沉积,于是梁山周围湖泊变成了耕地。

东平县的东平湖是“八百里梁山泊”遗存水域,而且梁山县多年来也有引黄河水再造万亩湖泊,重现昔日“八百里梁山泊”宏伟壮观景象的打算。

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东平湖东平湖东平湖总面积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40亿立方米。

东平湖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她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山东省推出的水浒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区。

东平湖西近京杭大运河,东连大汶河,北通黄河。

她过去是漕运要枢,蓄水滞洪,无论过去和当今她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即将实施的我国南水北调东线水利工程,东平湖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水浒传中的八百里水泊指的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水浒传中的八百里水泊指的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水浒传中的八百里水泊指的是现在的哪些地方?熟读原著的朋友肯定对八百里梁山泊非常了解,知道梁山泊就在山东,但是当我们仔细去从山东地图寻找时,却只发现了一个梁山县,并没有发现梁山泊!按照原著所说,梁山有八百里水泊,而在梁山县附近根本找不到这么一个地方,而且据说梁山县乃是1949年才成立的,在此之前,这里根本就不叫梁山县!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梁山泊很可能并不在梁山县,而且纵观山东境内,也很难找到八百里水泊这么一大块水域,难不成八百里水泊是小说的夸张之言,不可信?原文:梁山为寿张治属,其山周围可十里。

水浒小说乃云周围八百里,即宋江寨,山冈上一小垣耳,说中张皇其言,使天下愚民不至其地者,信以为然。

长奸萌乱,莫此为甚。

因拈出之,以告司治君子,并使天下之人知之,小说之不可信也如此。

按照滕永祯所说,梁山乃是寿张的治属,山体并不大,只有十里左右,这么小的山,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多的梁山军马?而且宋江寨,只是山冈上一小垣,由此可见,小说中宏大阔气的梁山都是假的,完全是小说家编纂出来的。

滕永祯的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八百里梁山泊并不存在,这只是小说中虚构出来的,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到了近现代,由于科技的发展,众人接触知识越来越方便,关于梁山泊是假的这个说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而且大家通过各种文献考察,也发现了众多的疑点。

据考证,宋朝时期其实是有关于梁山泊的描述的。

据《资治通鉴》所说,五代时期到北宋末年这段时间,黄河曾发生过三次大的决口,河水来到梁山脚下,形成了一望无际的水泊,被后人成为八百里水泊。

而北宋词人韩琦也曾经写过一首题为《过梁山泊》的诗,其中一句叫“巨泽渺无际,齐船度日撑”,可见当年确实是有梁山泊存在的。

后来因为黄河改道,梁山泊的水量一直在不断变化,据《金史》记载,他们那个时候的梁山泊,就已经没有多少水了。

但是到了元朝,黄河又改道了,梁山泊又来了大水,直到明朝英宗年间,梁山泊还有八十里,可见当时的梁山泊还是有不少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和变化—《水浒传》中的地理位置与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尤明庆(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1)摘要:就《水浒传》而言,至少存在3个时间概念:事件发生的北宋;作品产生的元末明初;读者所处的时代空间与时间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

如果不能充分了解空间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混乱。

黄河在宋元之间泛滥频繁,下游河道变化巨大,淤埋城镇村庄,改变平原水系道路。

《水浒传》中不具体叙述地理位五,显示了作者的明智;而少数看似不合理的行走线路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如元末明初从江州至开封完全可以在梁山作水陆换行,这与当时黄河、运河的状况相符。

因此,传统文化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历史地理;水浒传;黄河迁徒;行走线路;空间与时间;人文科学1976年暑假笔者小学毕业,随即就到生产队的场头“防震抗震”。

不过,我们一点儿也不知道当时的唐山已经发生了惨烈的地震。

那时.农村电视没有,报纸没有.只有一日三餐时的有线广播。

2003年“抗击非典”,信息交流实现了“空间没有间隔,时间无须等待”。

当然,这还得知情者愿意叙说.电视台愿意播放。

在场头的三个月.白天除了少许的家务多是坐在河边,看小桥流水,任时光慢慢流淌;晚上是在与蚊虫抗争的余暇看流星闪烁,任眼光四处流荡。

可惜无人指点,只是感叹星星既多且远,并不知道那些微弱的光亮乃是多少万年前、多少亿年前发出的。

现在想来,我们与星星之间的相隔.既是遥远的空间,又是漫长的时间,以时间表示空间的“光年”二字,显得人收稿日期:2004一09一12作者简介:尤明庆(1964一),男,江苏兴化人,博士.教授,从事岩石力学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1期尤明庆: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和变化—《水浒传》中的地理位置与黄河下游的河道变迁57生短暂而又渺小。

无聊的生活之中偶尔也能看到几本小说,当然,都是些人民革命战争和农村阶级斗争的故事,惟一的例外就是《水浒传》。

说实话,那时小学五年级的毕业生,字认不了多少,《水浒传》是读不懂的,也就约略看懂点儿故事情节。

当时的印象是,梁山好汉“爽得很”。

前几年少年儿童看《还珠格格》,不就是羡慕那疯疯傻傻的“小燕子”爽得很么?孩童的乐趣并没有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

女儿初中毕业后看《大话水浒》,看《水浒传》,还时常讨论一些借古讽今的杂文—新式的“评水浒、批宋江”。

她似乎也看不懂《水浒传》,总提一些怪怪的问题。

一次查阅文献时,笔者用“水浒”作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真没想到研究《水浒传》的专家学者多得很。

快速地浏览了几篇文章.大吃一惊:《水浒传》白纸黑字所署作者“施耐庵”是否有其人,是江苏兴化人、浙江杭州人还是山东东原(东平?)人,在学术范围内竟然有争论犷’一’}。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的价值,不,名人的作用实在是大。

大家在书里书外找证据,真是有趣。

不避累赘,从文献〔2」抄录一段:“……大致确定施氏其有可能祖籍浙江钱塘(根据其自题钱塘、武林人)字彦瑞(《施氏家谱》此条旁注有又字耐庵,有学者认为此为后人添加,但据1982年10月江苏省公安厅测定此墨迹与整个家谱墨迹为同时且为一人所书,并且家谱后文称其为耐庵公,不论谁人决没有乱给祖宗改名的),约生于元元贞丙申年(1296年)后,卒于明洪武庚戌(1370年)左右,后由于战乱而迁至泰州兴化、盐城大丰,并定居于此,成为今兴化施家桥一世祖。

”笔者有一个疑问,“耐庵”是字,他的名是什么?人总得先有名,然后才有字和号。

一些文章还指出,(水浒传》中有关山东的地理位置部分不够准确,以此作为施耐庵不是山东人的有力证据[6]。

而文献「4」则认为,水浒作者只是为了情节的需要,对一些地方的位置随便作了改动;文献【7]称,“笔者(山东人)则认为:《水浒传》源于山西,成于东平。

”由于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类似的争执还很多。

笔者尽管学识浅薄,也想解释几句,不当之处还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地理位置的时间性就《水浒传》而言,至少存在三个时间:事件发生的北宋;作品产生的元末明初;读者阅读的时代。

空间与时间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不能充分了解空间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混乱。

这种混乱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读者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并可能引起后人如评点者、出版者对作品的改动,文艺作品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因电视剧而广为传唱的《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并不是其作者罗贯中(1330?一1400年?)所写。

清康熙年间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将明代杨慎(1488一1559年)《二十一史弹词》中“说秦汉”的开场词抄了过来。

第14回晃盖对雷横谎称:“(刘唐)乃是姐家的孩儿,从小在这里过活,四五岁随家姐夫和家姐上南京去住”。

“南京”这个名称,北宋、大辽时期对应于现在的商丘、北京;金时期就是现在的开封;北宋灭亡之后,开封由东京变为南京;元朝无“南京”这个名称;明朝的南京和现在的南京位置相同,其在北宋、元、清时则称为江宁,南宋时称为建康府(江宁)。

卢俊义去泰安州烧香免灾(第61回)中的“泰安州”,张顺去建康府请安道全(第65回)中的“建康府”,宋江去东京,“抹过济州,路过滕州,取单州上曹州来”中的“滕州、曹州”(第72回),这都是金元以后的名称。

此外,北宋时济州治所在今巨野,而金和元时在今济宁,向东移动了约50公里。

不仅地理名称、位置随时间而变化,行走线路也会随时间而变化。

水路从九江到开封是:沿长江顺流至扬州,人大运河(邢沟)北上至淮安。

其后,北宋时则是人淮河上行至泅州再人沛河(通济渠)至开封,洋河再向西北是黄河,其时黄河从开封北侧100公里以外流向渤海湾。

北宋灭亡后,黄河开始夺淮人黄海,并逐步南移,因而在清咸丰5年(公元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之前,元明清3代从淮安沿黄河都能直达开封。

至于现在,无论是人员还是货物,大都不会由水路从九江到开封,尽管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

《水浒传》第12回中杨志称:“道君因盖万岁山,差一般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赴京交纳。

不想洒家时乖运赛,押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

”还有第110回征方腊“(开封)水军头领已把战船从泅水人淮河,望淮安军坝,俱到扬州取齐”。

这些在作者所处的元末明初是能够实现的,但在事件发生的北宋和我们阅读的现代却是不可能的。

由此可见,《水浒传》作者是依据了所处时代的地理位置,将一些故事假托北宋时的事件编为一本书。

地理情形,非图不明。

我国自古以来就图、书并重,合称“图书”或“图籍”。

《周丰L》、《管子》已记载各种地图,《史记·萧相国世家》有“(萧)何独先人收秦垂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唐宋定制,全国各府州每3年或5年都要绘制本州地图上报尚书省,再并合画成一大幅“天下图”。

唐五代称为“十道图”,宋改称“九域图”。

除政府各机构和各级地方政府绘制地图外,也有私家绘制地图[s]。

现存最早的地图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公元前168年的《地形图》,这幅地图比较详细表达了山脉、河流、道路、城邑、乡里等内容,图中大小30余条河流均按流向从细到粗描绘。

其次是公元1136年(南宋)刻于石板上的《禹迹图》和《华夷图》,可用于拓印〔’“〕。

不过,古地图复制困难,多为孤本,尺度较大,保存运输不便,遇到天灾人祸容易损坏,流传很少〔“一川.民间也不易得到准确的地图。

另一方面,地图具有时间性。

黄58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卷河在东汉王景治理后长期安流,到北宋开始频繁泛滥,下游河道在宋元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一‘“〕。

其决溢和迁徙既可以淤埋城镇村庄,也可以改变平原的水系及交通线路。

《水浒传》中地名及相互关系实在是多,如果没有准确的地图,当地人也是不可能不出错的。

二、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影响为了理解《水浒传》的地理位置,对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将文献〔12〕的相关地图进行复制、拼接,从中移植部分点线,得到北宋、金(南宋)和元时期的3幅地图。

图中除“某市”字样的今地名之外,均是古地名和古水名,但只是文中涉及到的少量地名和水名,也没有仔细区分政区、城市之大小,因此并不能作为历史地图来看待,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文中对黄河变迁的文字叙述主要引用文献〔13、14〕,年代依据《辞海》进行了校核。

(一)北宋时黄河公元11年黄河决口后在充豫境内泛滥,至公元70年才将决口堵塞。

主持治河的王景仔细选择新河道,并对其进行了全面整治,此后800年黄河无重大决溢改道,当然这也得益于黄河中游人口的减少以及土地使用方式的变化。

晚唐五代以后河患开始增多,北宋的建立虽然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河患更甚于前代。

至北宋灭亡的1“年间,有明确决溢地点的就有109次。

以公元1048年为界,黄河决溢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决溢地点开始从河口段逐步上移,公元1034年河决横陇塌(今淮阳东),分成赤、金、游等多支东北人海,称横陇河(图中未绘出)。

从此以后,大河在淮阳以下离开了流经千年的故道(后称京东故道)[41,以后再也没有恢复。

横陇河行水14年,虽未成患,但淤积迅速。

后期:公元1048年商胡场(今淡阳昌湖集)决口,流路不断改变,横扫河北大地。

图1给出了主要的流路。

(二)金时黄河TTTTT一一………(1111一一少少子‘育育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华州飞飞二二宋政和元年年年年年2222222;蘸蘸一于=一翅沙一一熏熏多多侧侧侧......,界粼粼粼粼夕夕夕夕夕刘参JrJ产分,,,,rrrrrr,,,,,,一一一-~~~-‘匀一一炭炭蓉蓉河河3777IIIIIIIII金/刀了,,,,eeeee............北北北芳芳芳芳芳芳相相相胡女李李李李李李端端端端民毛穿斗斗毓毓岑匕一一一一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成鳄鳄鳄鳄鳄鳄鳄市市市产产生生魔,二:1...徐州州3555竺竺理乒困困困困困114115116117118各道行水时间:①一081~一093:一099~一127②一048~1069③1060~1081:1089~1099④?~1034图1北宋时期的黄河流路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司杜充在滑州李故渡决堤使黄河东流以阻止金兵南下,大河经滑县之南、浪阳东明之间的巨野、嘉祥流人泅水,由洒人淮。

黄河东北流向渤海的历史告一段落,开始流人黄海。

此后约40年,在豫东、鲁西南地区平地漫流,河道极不稳定,或决或塞,迁徙无定。

12世纪中叶后,河道决口从巨野、邻城、曹州一带逐渐上(西)移至级县、阳武、延津一带,且多在南岸,河道趋南。

公元1194年,河决阳武而东,黄河夺淮终成定局(见图2)。

在此过程中,大河除干流外还有几股岔流同时存在,迭为主次,但最后都汇泅人淮。

隋唐宋以来流淌数百年的炸河—北宋的重要交通线,很快埋废,成为“车马皆由其中”的陆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