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第十一讲共44页
社会心理学第一讲绪论讲课文档
![社会心理学第一讲绪论讲课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35534d3ccbff121dc3683ee.png)
第十七页,共40页。
八、破窗效应
所谓“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是关于环境对 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 影响的一种认识。“破窗效应 ”理论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 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 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 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第十三页,共40页。
“维特效应”,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就像 情绪上的“流感”。媒体对自杀新闻的大肆渲染 对于一些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具有强大的暗示、 诱导性。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张国荣自 杀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连篇累牍、大肆渲染 。结果从当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时内,全香港 有6名男女跳楼自杀,其中5人不治,当月香港共有 131宗自杀身亡个案,较3月份增加32%。有几名死 者留下遗书,清楚写明其自杀与张国荣轻生有 关。
第八页,共40页。
四、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 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 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 》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 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 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 有的也要夺过来。”
第三页,共40页。
一、权威效应
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 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 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 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 人物 往往是正 确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 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 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 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最新[心理学]新闻心理学_传者心理ppt课件
![最新[心理学]新闻心理学_传者心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7bf52c8964bcf84b8d57bc6.png)
后转弯之计
“后转弯”又叫“保留面子”,当人们拒 绝了别人的一个大要求(哪怕是合理 的),或者作出了有损于个人形象的事 情后,常常会为保留面子而接受一个小 的要求。
放大呈现 缩小呈现
在特定的情况下,行为主体有意夸大或 贬低自己的一些信息,以强化别人对他 的某种印象。
编辑、记者的认知方式
编辑 场独立性
记者 对外来信息的加工方式 (认知方式) 场依存性
独立于场者
依存于场者
认知改造能力相对高
认知改造能力相对低
人际交往能力相对低
人际交往能力现对高
测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的方法
知觉垂直实验 身体顺应实验(斜屋实验) 框棒实验 镶嵌图形法 实地实验 客家农民和蛋家渔民
[心理学]新闻心理学_传者 心理
第一章 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变通性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形式及其外显形式
即兴式的创造 技术性的创造 革新的创造 发明的创造 深奥的创造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
创造性思维的心理成分包括聚合思维和发散思 维。
德国人比较坚固的层都处于接 近表层处,因此,刚开始时虽 然有时难以接触,但是如果突 破了这个表层的硬壳,进行稍 微深入的交往时,马上会成为 肝胆相照的好朋友。这是因为 在心理的中心层发生了接触, 把对方引进了心理的深层,即 私人密室。(简单描述:严厉 、呆板、自我封闭、不容易接 近、忠诚、持久)
印象管理的策略
社会心理学称为戴面具行为或台前行为。
有意识地进行印象管理
1、有意识地控制 2、形成自己所需要的形象 3、有意识的印象管理可以产生一定程度
的认知偏差
新闻心理学课件1
![新闻心理学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328e87ce050876323112123c.png)
利用人际吸引力,建立良好感情通道
接近吸引力:时空接近、“自己人效应”、 兴趣态度相似等。 思想感情吸引力:情感共鸣、思想共识 (4)不忽视印象管理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 应;晕轮效应与扫帚星效应;定势效应和刻 板效应.
6、如何保持采访对象的稳定心理
(1)认识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 (2)明确采访主题、寻找共同语言 (3)注意时空条件的感应 (4)注意采访对象的互相感应
新闻心理学
教学课件
前言 什么是新闻心理学
1、含义: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认识主
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反映
2、任务:基本任务:有效控制新闻认识主体心理,探讨用 新闻心理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新闻学,心理 学的深入发展 理论任务:揭示新闻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其学 科体系.实践任务;优化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把握受众心 理规律,提高传播效果,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 3 具体研究方法:现场观察法;访问调查法;档案分析法; 心理测试法
4、学科性质: 中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5、新闻心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萌芽阶段(1949___1978); 酝酿阶段(1979___1986); 成熟阶段(1987-现在);
第一章 记者对注意品质的要求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类别:有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内部注意、外部注意 例:分析《飞天凌空——吕伟跳水记》 3、记者对注意品质的要求 注意品质:范围、分配、转移、稳固性、紧张性。
我国新闻工作者身心健康问题,主要表
现在焦虑抑郁强迫这三种心理状态. 焦虑状态的表现有:牢骚不满多;自己 对自己期望值高;思想不集中;情绪起 伏大;记忆力减退;缺乏耐力神经衰弱 失眠多梦头疼敏感抑郁状态的表现有: 思想不集中;精神疲倦;缺乏耐力;记 忆力减退;身体倦乏
第十一章心理的个别差异
![第十一章心理的个别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b71fe79f46527d3240ce0af.png)
看戏迟到的不同表现 A· H· 达威多娃的研究表明,同是看戏迟到, 四种气质类型的人言行表现各不相同。胆汁质 的人跟检票员争执起来,急于想进入剧场。他 分辩说:剧场的钟走得快了,他不会影响别人。 他打算推开检票员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多血 质的人,知道检票员不会放他进入剧场,就通 过没人注意的侧厅跑到自己座位上。粘液质的 人看到不让他进场,就想:“算了,第一场可 能不太精彩。我还是去小卖部等一等,到幕间 休息再进去吧。”抑郁质的人想:“我总是不 走运,偶尔来一次剧场就这样倒霉。”接着就 回家去了。
第二节 能力及其个别差异
大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中有与 多种不同智力相对应的专门的生理区域来 负责不同的智力。例如,大脑皮层左前叶的 布罗卡区受到伤害,个体就会发生语言智力 方面的障碍.右脑颞叶的特定区域受到伤害, 个体就会发生音乐-节奏智力方面的障碍,唱 歌、跳舞等能力就会缺乏或消失,
第一节 性格及其个别差异
一、什么是性格 性格(character)是个性中具有核心意 义的,表现在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相应 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性的结合。 1)表现在人对事物的一贯态度上的特 性 2)表现在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上的特征
第一节 性格及其个别差异
3)人的性格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 式概括化和定型化的结果。 二、性格的特征和结构 (一)性格特征的分类 1、表现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第一、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的~ 第二、对劳动态度的性~
4.视觉-空间智力 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 的空间关系并藉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 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 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 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 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 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画家毕加索
新闻心理学_传者心理45页PPT
![新闻心理学_传者心理45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7b3b3abc0b1c59eef8c7b4f3.png)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新闻心理学_传者心理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新闻心理学第十一讲46页文档
![新闻心理学第十一讲46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c8dd9efde80d4d8d05a4fcf.png)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新闻心理学第十一讲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7b9d0d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7.png)
完整版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综合其他新闻理论的笔记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与宣传1.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受者晓其事宣传: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传者扬其理2. 新闻:满足受众获知新消息的需要宣传:满足宣传者输出观点的需要。
3. 新闻和宣传的六个方面的区别:(1)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2)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3)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4)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5)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6)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二、新闻与舆论1. 舆论:在一定的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
2. 关系:新闻可以反映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个群众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3. 总结:媒体是舆论的载体,但在某些情况下,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
但是,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三、新闻的特性1. 报告现实事物。
2. 强烈时效要求。
3. 可以公开传播4. 现代新闻传播业造成了公众对新闻的持续关注第二讲新闻价值一、新闻价值理念得以产生的前提1. 传受双方的共同认可2. 接受者的“不知”3. 接受者的兴趣、关心和需要二、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价值判断,即意见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
1. 对媒体:对事实的选择标准2. 对读者:使用价值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1. 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2. 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3. 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4. 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5. 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最新(PPT)-《新闻心理学概论》讲学课件
![最新(PPT)-《新闻心理学概论》讲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8a0ad25901020206409c3c.png)
(二)新闻受众的选择
✓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 ✓ 美国学者约瑟夫·克拉帕提出,受众在接受媒
介信息时的三种选择性因素: 1.选择性接受; 2.选择性理解; 3.选择性记忆;
双关图一:少 女与老太婆
双关图二
双关图三
双 关 图 四
双关图五
双关图六
双 关 图 七
双关图 八Biblioteka 四、新闻传者和受众的选择性
话语:
“如果一旦出现了与主流观点相矛盾的消息, 它只能作为边角新闻,而不会被新闻工作者作 为另一种合理的解释来探究。” ——《电视的真相》
话语: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抱怨的性质。“偏见” 并不是“真理”的对立面。所有新闻报道都带有 观点——体现在报道的筛选、镜头的位置、地点 的选择、被采访人的选择、内容以及播音员和主 持人使用的语言和语调上面。关键的问题是偏见 代表的范围是否公平。换言之,它充分体现出了 大众的观点吗? ——《电视的真相》
“KISS原则”(美国新闻学者巴克赫斯特): 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以最平实的语 言,在最短的空间说完”。要求简单明了、 通俗易懂。
直播、直白、直接;
“观众十三岁” ……
“典型瞬间” (决定性瞬间)……
(三)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
✓ 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 待发生冲突的情境。
一、客观现实:传者和 受众心理活动的源泉
✓ 列宁:我们知觉、表象的映象是客观事物在脑中的 “复写、摄影、模写、镜像。”
✓ 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内容均源于客观 世界。
二、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 与人脑的两种信号系统
✓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 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 活动,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 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 刺激,如声、光、电、味等, 称为第1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 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 第2信号。对第1信号发生反应 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1信号系 统,为生物共有。对第2信号发 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2 信号系统,为人类所特有。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
![新闻心理学整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280227379563c1ec5da71b0.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心理学的对象(认识主体、媒介世界、现实世界、认识规律)母学科:新闻学、心理学。
对象: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和人际沟通并存环境中,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
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第三节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专门方法论原则(哲学层面)(一)客观性原则:指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客观性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二)整体性原则:把新闻活动中的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
优点是全方位、多角度。
把心理活动本身又视为不同水平的自动调节系统,注重在主客体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
(三)发展性原则:随着时代变迁,受众需求、兴趣、审美观、价值观、求知欲和心理承受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也是其研究课题。
(四)扬弃的原则:新闻学和心理学在我国都是舶来品,由于国情不同,人的心理特点的殊异,再借鉴时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
二、具体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实证研究):1、实验法2、调查法{访谈、小组讨论、问卷(发放对象、年龄段、覆盖面、个人资料、行为资料、态度信息)、网上} 3、观察法(自然观察、实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
4、内容分析,是传播材料本身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是对典型的个体惊醒研究,通过分析个体的不同特点,探寻与同类对象的异同之处及成因。
个案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媒体或一个社区等。
6、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法,根据具体研究目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概览第一节我国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历史对新闻心理现象的研究可以追溯岛上十几二十年代。
《循环时报》主编王韬(我国最早研究心理学的是做报系统的),《京报》创始人邵飘萍在1923年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指出‘所谓有价值的新闻,第一在多数人爱读而已”——默察多数国民之心理。
新闻心理学 笔记
![新闻心理学 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ffd17d676a20029bd642d85.png)
重点:(1)采访对象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采访对象的个性心理特征对采访的意义。
(3)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访前准备、访中观察的内容。
难点:(1)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与一般的人际互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记者和采访对象在采访活动中的行为是他们各自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不应孤立地认识采访活动。
(3)社会认知效应在采访中的作用。
第一节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所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成为记者采访对象的个体面对访问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也是千差万别的。
面对记者的采访,有的采访对象积极协作,有的采访对象只一般配合,有的采访对象则消极对抗。
采访对象这些形形色色的心理有无规律可寻,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呢?一、受生活条件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制约(一)社会生活条件是采访对象对待采访态度的主要来源。
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的人,必定受到生活环境的熏陶和改造。
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不同的教育文化素养,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等等都会使采访对象对社会问题、社会责任、社会舆论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这些观点和看法在接受采访时自然会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具体就转化为了他们对记者的态度,对新闻工具的态度,对采访报道的态度。
(二)个性心理特征是采访对象在采访中心理反应的基础。
现代心理学将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和别人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
采访对象在被采访时其个性心理特征参与了采访心理活动,使他们的被采访反应以其个人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
1、气质、性格差异决定了采访对象可接近的难易程度与谈话的倾向性。
(1)性格外向,气质属多血质和胆汁质的采访对象一般容易接近,在访问中他们热情、大方,有问必答,毫不拘束,乐意满足记者的要求;而性格内向、气质属粘液质和抑郁质的采访对象在访问中则表现为情绪紧张、态度拘谨,说话吞吞吐吐,有时甚至面红耳赤,回答问题也常常缺乏条理,或者语无伦次。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50dd3ef195f312b3169a54f.png)
新闻理论十讲第一讲新闻——叙述事实一.新闻≠宣传1.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一件事,只要对方知道了这件事,新闻传播的任务就完成了。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2.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
宣传是要传播观点,它的目的是要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宣传行为的中心不是接受者,而是传播者,它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宣传者只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任务就完成了。
宣传分为两类:政治宣传、商业宣传3.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新闻和宣传结合起来说呢?因为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行为,可以相互渗透,而且有交叉的地方。
宣传有很多种形式,通过传播新闻达到宣传的目的是其中一种,即使是最客观的新闻报道,也可以夹杂宣传的成分。
4.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新闻≠舆论1. 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在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才可以将这样的意见视为舆论,这是,这种意见可能开始对全局产生影响:如果持某种意见的人数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二,可以说这种舆论已经掌控了全局。
2. 舆论和新闻的关系:A. 新闻可以反应舆论,特别是在报道某些群体性事件的时候。
但是多数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事实,而且往往与大局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应了舆论,这是新闻和舆论的一个关系。
B. 理论上可以说媒体是舆论的载体。
但是传媒是否真地代表了舆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一般情况下,可以说传媒是“舆论界”。
新闻反应了舆论的时候,就与舆论有了关系,但是新闻也可能没有反应舆论,两者有较密切的关系,但是不是一回事,不能等同。
三.欧洲文明中“新闻”是指新鲜的信息四.中国历史中对“新”赋予更多的伦理色彩五.中国传统的传播体系如何限定“新”的内涵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体系中国古代生活传播结构有一下几个特征:1、信息内敛,文化内聚力是社会群体生存发展的依托。
传播心理学11大众传播专题4媒介中的暴力
![传播心理学11大众传播专题4媒介中的暴力](https://img.taocdn.com/s3/m/4cdb95270912a216147929dc.png)
三、帮助儿童应对暴力媒介 机制性的解决方法 ●净化网络 ●电影、电视分级制度
1.
2. 家长介入和媒介素养
●课堂训练 ●系统脱敏训练 ●人格发展
第十一讲 大众传播心理学专题4 媒介中的暴力
●到一个普通儿童读完小学时,在电视上看到的 谋杀案大约有8000起,还有10万起其他类型的暴 力行为。 ●从1950年以来,在对3500例观看媒介暴力影响 的研究中,除了18例之外其他所有的(99.5%) 研究都证明媒介暴力具有负面效果。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统计,现实中87%的犯 罪并不暴力,但在根据现实改编的电视娱乐节目 中,只有13%是不暴力的。 ●谋杀案仅占了现实中所有犯罪案件的0.2%,但 在电视上,谋杀案占到了所有犯罪案件的50%。
恐惧反应: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会很容易记起在 儿童或者少年时期受到电影惊吓的经历。这些记 忆及其他效果都是长久难以磨灭和消除的,包括 整体的恐惧/焦虑感觉、对具体事件的恐惧、入睡 困难和做噩梦等。
2. 模仿 有研究者认为,人们从媒介中看到一个暴 力的镜头,之后由于模仿就会比没看之前 表现得更加暴力。
一、媒介暴力的影响 1. 恐惧
Joanne Cantor 实验室对媒介暴力引起的恐惧 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指出,“短暂的恐惧反 应是很正常的,相当一部分儿童和青少年都会出 现持续而强烈的情感波动;同时,在各年龄层中 都有极少数一部分人更容易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 ,并会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反应。”
引发恐惧的形象:不同年龄的观看者对不同类型 的刺激会产生不同的恐惧反应。一般来说,学龄 前儿童对一些扭曲的自然现象(例如,妖怪、精 灵)极为恐惧,但上小学的儿童更容易对危险以 及伤害(如战争、自然灾害)产生恐惧。年龄越 大,对于越是抽象的危险恐惧程度越高。
第一章-新闻心理学概述PPT课件
![第一章-新闻心理学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e179fbec3a87c24128c46f.png)
3、对以后的心理学的发展有广泛的影响。
5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华生
John B.Watson (1878-1958) 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创始人
6
华生的行为主义又被称作"S-R"心理学,即刺激反应心理学。
刺激反应说: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的 。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
11
《心理学导论(第 二版)》
黄希庭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2
《社会心理学》 (美)戴维·迈尔斯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13
《社会心理学》 章志光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4
(二)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属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 学。
27
21
5.你独自一人被关在电梯内出不来,你会——— a.脸色发白,恐慌不安 b.想方设法自己出去 c.耐心地等待救
援 6.有人像老朋友似的向你打招呼,但你一点也记不起他(她)是谁,此时 你———
a.装作没听见似的不答理 b.直率地承认自己记不起来了 c.朝他 (她)瞪瞪眼,一言不发
7.你从超市里走出来,忽然意识到你拿着忘记付款的商品,此时一 个很像保安人员的人朝你走过来,你会怎么办?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 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 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 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 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的 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讲课文档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讲课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2dc8acd87c24028905fc354.png)
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 断量表
指导语:这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请你认真完成, 然后对照后面对测验结果作出的解释检查自己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
• (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 ) • (2)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 • (3)过分地羡慕和妒忌别人。( ) • (4)与异性交往太少。( ) •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 • (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 • (7)时常伤害别人。( ) • (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 • (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 • (10)极易受窘。( )
自我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忽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对人不真诚,采取一切手段处处想获得自己的利益,并以此为前提 和他人交往。
过分服从并取悦别人,过分惧怕权威而不关心部下。
过分依赖他人而又丧失自尊心。
嫉妒心强。
怀有敌对情绪与猜疑性格,或怀有偏激情绪。
过分自卑,缺乏自信心,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对他人批 评过分介意或完成工作任务后过分自夸。 情绪孤立,不喜欢与人交往。 怀有偏见,固执,不愿意接受他人规劝,过分使用防御机 能,报复性强。 好高骛远地提出过高要求,过高目标,苛求他人。
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
交往频率是人际关系亲疏的调节器
人际关系以感情为纽带
人际交往中呈现出的情绪状态是人际关系好 坏的评价指标。
自我暴露是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
第十一页,共44页。
二、人际吸引因素
1
邻近吸引
2
相似吸引
3
需求互补吸引
• 多发生在感情深厚的朋友,特别是异性朋友之间。
4
外貌吸引
• 漂亮的容貌、得体的仪态、开朗的来自格仪表风度(得体的仪表使人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