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书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晋(人之帖) 二、写晋唐以来行草、小楷
三、学阁帖、甚至主要指学赵、董
学晋人之帖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尊碑》篇首句即说: “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 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 后面又说:“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 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 献,面目全非,精神犹不待论。……流败既甚, 师帖者绝不见工。”
三、特征
从书法审美上讲,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 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其书法 属于“优美”风格。
从宋代开始,帖学研究的对象 主要指的是墨本与刻石的拓片或 拓本,而非原刻石木。帖学以手 札、书信为主,多忠实于原迹, 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书作者的原本 写字风格。
四、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1、帖学是中国书法艺术赖以发展延续的一条 主脉。 2、帖系书法是一个大系统,有清晰的脉络可 寻。 3、帖学的精义凸显出文人精神
一、帖学的兴起
• 帖学的起源历史悠久,它是从甲骨文、篆、隶、章 草发展而来,历经周、秦、汉、魏、晋,至晋朝楷、 行、草、篆、隶五体皆备,特别在王羲之手里这五
种书体达到了完善成熟,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书体和
笔法的成熟系列。这个书体和笔法系列在王羲之之 后历经千余年,传承有序,谱写了几乎整个的书法 史。
二、帖学的发展过程
帖学书法
主讲人:田丰
帖学的主要内容
• 一、帖学的兴起 • 二、帖学的发展过程
• 1、学晋(人之帖) • 2、写晋唐以来行草、小楷 • 3、学阁帖、甚至主要指学赵、董
• 三、不同阶段的特征 • 四、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定义
帖学,是指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 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 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从书法艺术角 度说,帖学是指崇尚晋王羲之、王献之 以下历代诸法帖的书法流派,以区别于 “碑学”。
再见!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
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754-755页)
源自文库
写晋唐以来行草、小楷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帖学”一 节标明“以晋唐行草小楷为主”的副 题,实际上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学阁帖、甚至主要指学赵、董
• 马宗霍说:“帖学自宋至明,皆所宗尚。”下 文并特别指出清帝重阁帖的史实;又说:“宗 赵宗董,固自有殊,其为帖学则一也。……至 若帖学不囿于赵、董,而能上窥钟、王,下掩 苏、米……斯则所谓豪杰之士,固将移俗而不 移于俗者,盖亦有人,自当别论。”
三、学阁帖、甚至主要指学赵、董
学晋人之帖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尊碑》篇首句即说: “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 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 后面又说:“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 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 献,面目全非,精神犹不待论。……流败既甚, 师帖者绝不见工。”
三、特征
从书法审美上讲,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 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其书法 属于“优美”风格。
从宋代开始,帖学研究的对象 主要指的是墨本与刻石的拓片或 拓本,而非原刻石木。帖学以手 札、书信为主,多忠实于原迹, 比较真实的反映了书作者的原本 写字风格。
四、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1、帖学是中国书法艺术赖以发展延续的一条 主脉。 2、帖系书法是一个大系统,有清晰的脉络可 寻。 3、帖学的精义凸显出文人精神
一、帖学的兴起
• 帖学的起源历史悠久,它是从甲骨文、篆、隶、章 草发展而来,历经周、秦、汉、魏、晋,至晋朝楷、 行、草、篆、隶五体皆备,特别在王羲之手里这五
种书体达到了完善成熟,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书体和
笔法的成熟系列。这个书体和笔法系列在王羲之之 后历经千余年,传承有序,谱写了几乎整个的书法 史。
二、帖学的发展过程
帖学书法
主讲人:田丰
帖学的主要内容
• 一、帖学的兴起 • 二、帖学的发展过程
• 1、学晋(人之帖) • 2、写晋唐以来行草、小楷 • 3、学阁帖、甚至主要指学赵、董
• 三、不同阶段的特征 • 四、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定义
帖学,是指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 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 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从书法艺术角 度说,帖学是指崇尚晋王羲之、王献之 以下历代诸法帖的书法流派,以区别于 “碑学”。
再见!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
画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第754-755页)
源自文库
写晋唐以来行草、小楷
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帖学”一 节标明“以晋唐行草小楷为主”的副 题,实际上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学阁帖、甚至主要指学赵、董
• 马宗霍说:“帖学自宋至明,皆所宗尚。”下 文并特别指出清帝重阁帖的史实;又说:“宗 赵宗董,固自有殊,其为帖学则一也。……至 若帖学不囿于赵、董,而能上窥钟、王,下掩 苏、米……斯则所谓豪杰之士,固将移俗而不 移于俗者,盖亦有人,自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