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摘要:《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

参考近10年国内医学期刊中关于《黄帝内经》养生思想与现代养生关系的理论研究,对《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理论进行了概述,内容包括养生理论渊源、养生原则与养生方法等。

关键词:《内经》;养生;综述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它较系统地阐述了养生防病的原则与方法,其中的养生理念,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笔者对近10年国内医学期刊中关于《内经》养生思想理论的研究成果,作如下综述。

1 《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
1.1 《周易》哲学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刘霞[1]认为《内经》参照和汲取《周易》阴阳对立统一学说,探讨人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得出结论:人体是由许多阴阳对立的方面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人体必须保持相对的阴阳动态平衡,调理阴阳平衡,应作为养生的总原则。

另外,《周易》的“防患于未然”的预防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内经》中也可寻到踪迹。

《周易》与《内经》的共同特征,都充分体现着唯物辩证法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2]。

1.2 老庄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尹亚东等[3]比较《道德经》和《内经》的文字及意蕴,认为以“天人相应”为指导,以顺应自然为原则,重视“养神”和“养气”的《内经》养生思想是老子《道德经》养生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陈力[4]认为顺应天道、无为不争、见素抱朴、致虚守静是《老子》的基本哲学思想,而顺应四时阴阳、节制嗜欲、清虚养神是《内经》所述养生的基本原则。

2 《内经》养生原则
2.1 综合调摄,顺时为先
虽然《内经》作者并没有直接提出整体观念,但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涵盖了其综合调摄的养生主旨。

孙松辉[5]认为顺时养生就是按照自然界阴阳消长的时间性、规律性变化,采用与之相应的养生方法。

周章玲等[6]认为《内经》以四时五脏阴阳为理论基础,从环境的四时、昼夜等节律和体内生物钟角度阐述了因时养生防病的思想。

其实,顺时养生既是原则又是方法,如《内经》中“服天气而通神明”,“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形神兼养,调神第一
党炳林[7]认为形指形体,神指精神情志。

形统于神,神明则形安,养神以统形,神旺可通过清静宁神、积精养神、四气调神、修性怡神等来达到。

形神兼养,神为首务,神明则形安,神为生命的主宰,所以中医养生观以调神为第一。

另外,《内经》在认识到形神
统一、形神共养的基础上,又十分强调神在人体的重要作用[8]
3 《内经》养生方法
《内经》作者不仅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而且还全面论述了养生方法。

这些方法涉及到四时环境、饮食起居、精神情志、运动锻炼、房事等方面。

3.1 法于阴阳,顺应四时
顺应自然界四时不同季节气候变化,进行养生调摄,对预防疾病,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顺时养生”为养生方法之首[9]。

3.1.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后世对此语理解多有发挥,但公认其为顺时摄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任占敏等[10]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根本思想是提示人们要顺应四时阴阳,阴阳四时不仅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变化的纲要,也是人类生命活动、养生防病的根本。

3.1.2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内经》提出要适时避邪,即使正气充盛,对外界的致病因素亦是避之为妥,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这种积极防御外邪的防病保健思想,对后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有指导意义[11]。

3.2 食饮有节,谨和五味
胡静[12]认为饮食养生在《内经》中有多篇专题论述,占有很大篇幅,是《内经》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指出饮食“量”和“味”要适宜,不论是饮食保养,还是病后调养,饮食都要“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提倡平衡的膳食结构;再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谨和五味,以食(味)养生,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以食(味)养疾,如病后饮食调养等。

3.3 起居有常,不安作劳
《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正常的劳动和体育活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劳力过度则伤气,劳神过度则伤心脾,房劳过度则伤肾,过度安逸则易致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退,体质虚弱[13]。

3.4 调摄精神,和调情志
《内经》养生理论强调精神的调摄,认为必须保持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达到“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天年”。

这种神形统一的整体观,是精神养生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且已经被现代医学心理学所肯定[14]。

3.4.1 顺时调神
《内经》养生理论认为,人体的神志变化应与四时之气保持一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三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夏三月,……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充分体现《内经》顺时调神的养生方法。

3.4.2 恬谈虚无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恬淡虚无”,是指思想安闲清静而无杂念的状态。

清静神养生思想始于老庄,虽然思想消极,但就养生而言,却是大有益处。

于睿等[15]认为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

3.4.3 调和七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人之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反应。

过度的情志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失调,从而发生多种疾病[16]。

所以对于养生而言,重视情志的调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3.5 和于术数,勤于锻炼
“和于术数”即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之法,或《素问·阴阳应象大沦》中“七损八益”,《灵枢·本神》中“长生久视”之类。

《内经》养生理论强调在重视精神修养的同时,也注重形体的锻炼,主张通过锻炼形体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17]。

3.5.1 导引按蹻
彭旭明[18]认为《内经》虽没有记载导引的具体动作及呼吸吐纳的方法,但强调了一年四季有规律性的起居及调神、调志在导引养生中的重要性。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中央者,……其治宜导引按蹻。


3.5.2 呼吸吐纳
刘小华[19]提出吐纳服气经历了由外丹到内丹的演变过程,《内经》提倡“采身心并练、内外兼修之长”,通过精气神之内练,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功效,将人体生殖之精中的元阳与生命中枢中的元阴互相置换,返还媾胎之初的原始生命状态,从而使衰老机制得到逆转,生生之化不绝,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3.6 男女有别,养血固精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而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所以在老年人的养生过程中,女子主要以养血为主,而男子则应该注意调理肝肾的功能,尽量避免肾精过早的枯竭[20]。

4 结语
《内经》养生理论有着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该理论把影响人体健康长寿的各种因素反过来作为手段,将目的与手段相统一起来,体现了中医养生的独到之处。

随着《内经》养生理论日渐受到重视,应在认识这种趋势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指导方针,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以其固有的“返璞归真”的特点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霞.《内经》养生理论与《周易》内在关系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56.
[2]崔勿骄.从《周易》与《内经》看养生学思想渊源[J].内蒙占中医药,2002,(6):36.
[3]尹亚东,刘书红.《黄帝内经》与《道德经》养生思想初探[J].河南中医,2002,22(3):71.
[4]陈力.略论《老子》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8,18(1):23.
[5]孙松辉.《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观考释[J].中医药学刊,2003,21(7):1133.
[6]周章玲,赵红.《内经》时间养生思想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6):6.
[7]党炳林.简论《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J].陕西中医,2003,24(10):948.
[8]王玉芳.浅析《黄帝内经》养生观的指导原则[J].河南中医,2005,25(1):15-16.
[9]周少林,林汉芳.从《黄帝内经》谈顺应四时养生[J]. 甘肃中医,2006,19(12):1.
[10]任占敏,常淑华.《黄帝内经》养生、康复思想探析[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9,13(4):53.
[11]陈静.《黄帝内经》养生学说浅析[J].黑龙江中医药,2000(6):5.
[12]胡静.《黄帝内经》养生观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6):1085.
[13]孙守信,石淑慧.《黄帝内经》养生学思想探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19(2):7.
[14]胡西美.浅谈中医学的养生观[J].甘肃中医,2003,16(3):1-3.
[15]于睿,成泽东.《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77.
[16]吴静,周永莲.《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指导[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18(4):51.
[17]李海权,孙文罡.《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识[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33.
[18]彭旭明.《黄帝内经》中按摩与导引探微[J].按摩与导引,2005,21(8):2.
[19]刘小华,蔡艺.《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窥探[J].宜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2):130.
[20]赵昌林,陈孝银.谈《黄帝内经》中性别差异在养生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6,27(1):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