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陶瓷器介绍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历代窑口及代表器物

浅谈中国历代窑口及代表器物

浅谈中国历代窑口及代表器物中国历代的窑口及代表器物的制作在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自古就以陶瓷器物闻名于世,而不同历代的陶瓷器物也代表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水平。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浅谈中国历代的窑口及代表器物。

先秦时期,中国的陶瓷器物发展比较简单,大多数器物都是以生活所需为主。

其中代表性的窑口有彭城窑、齐国龙山窑等。

彭城窑主要产生于齐国,它的特点是器物造型简洁古朴,釉色丰富,尤其是铁褐釉器物极具特色,给人以古朴厚重之感。

齐国龙山窑则因出土的炉具和瓮器而著称,这些器物在设计和造型上较为简单朴素,但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劳作和生活状况。

秦汉时期,陶瓷器的生产与艺术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这一时期出现了以郑州窑、济南窑、信阳窑为代表的窑口。

郑州窑以青釉为主,器物造型雅致,工艺精湛,尤以青釉兔首壶在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济南窑主要生产玻璃釉器物,玻璃釉是鲜明的特点,玻璃釉器物色泽鲜艳、光亮,表现出了秦汉时期陶瓷器物的艺术风貌。

信阳窑的特色在于砂器和灰釉器物,器形多样,釉色纯净,对于后来的瓷器的生产和艺术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中国的陶瓷业达到了鼎盛期,代表性的窑口是河南官窑、河北白洋淀窑、山东龙泉窑等。

河南官窑以白釉为主,造型复杂,釉色洁白,含有铁点造成的红点。

官窑的器物工艺精湛,工整美观,成为当时陶瓷器物的典范。

白洋淀窑以绿釉为主,其釉色鲜艳夺目,张莘和廉颇两大名窑兴起于此。

龙泉窑则以青瓷为主要产品,其胎薄釉浓,造型别致,釉色青翠,被誉为“瓷中艿王”,对中国传统瓷器的制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陶瓷业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代表性的窑口包括景德镇窑、汝窑、定窑等。

景德镇窑是中国最著名的窑口之一,主要产品是青花瓷和瓷器,其釉色鲜明、纹饰繁复、造型优美,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

汝窑的代表性作品是汝窑传世青瓷,釉色柔和,纹饰简约,为中国青瓷制作上了新的高峰,堪称中国陶瓷的瑰宝。

定窑则以官窑的继承者,其瓷质细腻,纹饰简约,釉色丰富,成为明清时期官窑的典范。

中国十大名陶器

中国十大名陶器

中国十大名陶器中国历史据中华世纪坛青铜道甬垂刻记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出土的文物证明,中国9000年前开始契刻文字符号,种稻养殖,烧制陶器,制造石器、乐器等等。

由此,中国文明追朔为八千年左右。

中国文化历史陶器根据文物考证和传承的广泛性,目前大致可分为:河南贾湖陶、甘肃彩陶、山东龙山黑陶、浙江宜兴陶、云南建水陶、广西坭兴陶、四川(重庆)荣昌陶、广东石湾陶、贵州牙舟陶、安徽界首彩陶等十种类陶器。

1、河南贾湖陶: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贾湖文化遗址”,发掘出的窑穴370座,陶窑13座,陶器有陶鼎、陶罐、陶壶、陶碗、陶杯、陶豆、陶觚。

其中盛酒陶器,具体生产年代确定为距今8600——9 0 0 0年。

舞阳贾湖红陶、舞阳大岗彩陶、舞阳阿岗寺亮黑蛋壳陶、舞阳善德灰陶等。

舞阳境内贾湖周边同时代陶瓷科学界统称“贾湖陶瓷”。

贾湖陶瓷又称“贾湖陶器”和“贾湖彩陶”,河南省舞阳县独特的工艺品。

贾湖陶瓷采用的陶土是取自当地的黄胶泥,即沙颍河泛滥后沉积下来的黄色粘土。

据《恒盛义》陶艺制作工艺介绍:黄胶泥又有大、小胶泥之分,沙颍河泛滥之前的粘土称为小胶泥,其性硬,只能做盆、盘、盏等造型简单的陶器;河水泛滥以后波及到的地方,沉积的粘土称为大胶泥,其性软,可塑性较强,能制作造型较为复杂的陶器。

明清时期,贾湖陶瓷吸收了当地比较盛行的砖雕、石雕艺术风格,出现了浮雕、镂空、剔刻工艺,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

在民国期间,贾湖彩陶在继承传统制陶技艺的基础上,又受到附近宝丰紫陶、临汝汝瓷、禹州钧瓷的影响,采用内挂釉、外挂釉,部分挂釉的技艺,是贾湖陶艺更加丰富多彩。

1915年(民国四年)参加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后,除了花鸟鱼虫外,出现了大量以传统题材的山水、花鸟、人物中国画场景,浮雕、镂空、刻划、剔花装饰工艺更为细腻完美。

2、甘肃彩陶:甘肃是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之一,也是彩陶文化最为兴旺发达的地方。

甘肃彩陶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在中国乃至世界彩陶文化中也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陶瓷(二)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

陶瓷(二)夏商周以及秦汉时期陶器

硬陶兽形耳罐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5年) 高21.7cm,口径8.1cm 1973年江苏省吴江县出土,南京博物馆藏。
原始瓷刻纹筒形罐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5年) 高27cm,口径19.5cm
浙江省德清县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云雷纹兽首提梁壶
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5年)
高19.8cm,口径7.2cm 1979年江西省贵溪县崖墓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 印纹陶是指器表拍印花纹的陶器, 主要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 汉代,根据胎质和烧成火候的不同, 可以区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两 类。
印纹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陶器细腻、坚硬,烧 成温度也要高,而且在器表拍印以几何图形为主的 纹饰。由于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所以印纹硬陶器 的表里和胎质颜色多呈紫褐色、灰褐色、红褐色和 黄褐色,其中紫褐色硬陶的烧成温度最高。少数印 纹硬陶的器表还显有在窑内高温熔化而成的光泽, 好像施有一层薄釉似得。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出土的印纹硬 陶数量较多,而且延续的时期也较长。
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有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山西 夏县东下冯类型、山东的岳石文化。 当时使用陶土做原料烧制灰黑陶器的数量最多,同时 也继续使用杂质较少的粘土(瓷土)作原料,烧制胎 质坚硬细腻的白陶器。
灰陶盉(he) 【夏 高20厘米,腹宽15.5厘米,1972— 1973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灰陶器主要指采用陶土作原料烧制而成的泥 质陶器和加砂陶器。一般泥质陶器多用于饮 器、食器、盛储器等,而加砂陶器胎质坚硬, 耐火度高,因此多用于炊器。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高22.1cm,口径9.1cm,足径8.9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器敛口,腹微鼓,圈足,口 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 身通体刻划饕餮纹。这件白陶壶 原本破碎,现已修复。此器出土 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 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堪称 商代晚期白陶的代表作。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 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 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 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 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 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 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 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中国古代陶器种类

中国古代陶器种类

中国古代陶器种类1.彩陶:彩陶作为古代陶器的一种主要类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

它们通常用红色或棕色的陶土制成,然后贴上各种彩绘的图案。

彩陶主要用于饰品、陪葬品和日常生活用具。

2.黑陶:黑陶是古代陶器中的另一种主要类型。

它们通常用黑色或灰色的陶土制成,由于使用特殊的烧制技术,使得陶器表面呈现出油光,具有一种高贵的气质。

黑陶常用于儒家礼仪和宫廷用具。

3.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陶瓷制品之一、它们主要是由铜合金制成,然后通过铸造和雕刻工艺制成各种器皿、祭器、乐器等。

青铜器通常用于礼仪、祭祀和宗教活动。

4.灰陶:灰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陶器,主要由灰色的陶土制成,表面较为粗糙。

它们通常用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用具和仪式用具。

5.瓷器: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制品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最早的瓷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但真正的瓷器发展起源于东汉时期。

瓷器以其精美的工艺和多样的装饰技术而闻名于世。

其中,汝瓷、官窑、景德镇瓷等都是瓷器史上的著名品种。

6.壁画:壁画是一种将图案绘制在建筑墙壁上的装饰性陶器。

古代中国壁画以其丰富的图案和细腻的线条而著称。

壁画通常用于佛教寺庙、皇家宫殿和寺庙等场所的装饰。

7.陶俑:陶俑是一种陶制的人像雕塑。

它们通常以自然人的形象制成,也有些是以动物的形象制成。

陶俑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陪葬品和宫廷装饰。

8.壶口器:壶口器是一种特殊形状的陶器,它们主要用于存储、装饰和礼仪活动。

壶口器通常具有齿状装饰、吉祥纹样和动物形象,是古代陶器中一种独特的品种。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陶器种类丰富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它们不仅是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艺术的人们来说,古代陶器无疑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梅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琮式瓶】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琮式瓶【象腿瓶】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民国粉彩花卉包袱锦橄榄瓶【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粉彩蝶恋花凤尾瓶(尊)【蒜头瓶】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历代陶瓷器介绍范文

历代陶瓷器介绍范文

历代陶瓷器介绍范文
中国历代陶瓷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以及丰富多彩的
造型与色彩。

从生产工艺到造型风格变化,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历经数千年,其中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瓷器,如下所述。

一、夏(2100-1600年前)
夏时期的陶瓷器以粗糙的砂粒素土和灰色砂粒制成,以及彩绘和除烧
烤外,没有其他外表装饰。

彩色主要以棕褐色为主,而且质地粗糙,烧制
工艺比较简单。

夏代陶器形制大多为椭圆形,圆形,柱状,有腿,有耳,
腹部中央有圈,有装饰纹饰,有花纹,还有一些形状特殊的窑烧陶器。

二、商(1600-1046年前)
瓷器的工艺在商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以以细砂粒为原料的白
瓷业务和彩瓷业务。

瓷器形制有:碗,杯,盘,鼎,豆,棋,钵,壶,瓶,等,有柄有耳,饰有花,有纹饰,有图案文字装饰,有仿造动物形象的瓷器,烧制工艺也逐渐成熟。

三、周(1046-256年前)
周朝的陶瓷器主要分为白瓷和彩瓷,白瓷器以白色陶土和细砂粒素土
结合,烧制而成,表面有白色,有米色,有银色,烧制技术更加精湛。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耐腐蚀和装饰性能。

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用于制作日常生活用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和科技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从原始陶器到现代陶瓷工艺的演变。

1. 原始陶器时期(约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使用陶器。

最早的陶器是由粘土制成,通过自然干燥或简单的烧制工艺完成。

这些陶器主要用于贮存食物和水,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

在此时期,陶器的形状和装饰相对简单,主要以几何图案和刻线为主。

2. 古代陶瓷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瓷工艺逐渐发展。

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陶瓷制作达到了较高水平。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陶轮来制作陶器,使得陶器的形状更加规整。

同时,人们还探索出釉料的制作和应用,使得陶瓷表面具有光滑的质感,并增加了装饰性。

3. 唐宋时期的瓷器(公元7世纪-13世纪)在中国的唐宋时期,瓷器制作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三彩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而宋代的青瓷和白瓷则以其青翠透亮的釉色和纤细的造型成为瓷器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烧制温度和时间得到更好的控制,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均匀细腻。

4.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陶瓷(14世纪-17世纪)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陶瓷制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意大利的马伊契奥拉陶瓷以其精美的彩绘和雕刻而闻名。

同时,荷兰的蓝白陶瓷和英国的马耳他陶瓷也成为当时的热门产品。

这个时期的陶瓷制作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往往以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主题。

5. 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18世纪至今)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陶瓷制作得到了革命性的改进。

在18世纪末,英国的斯波德瓷器和德国的普鲁士瓷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陶瓷产品。

19世纪末,法国的琺瑯陶瓷和美国的艺术陶瓷开始流行。

中国陶艺的发展历史

中国陶艺的发展历史

中国陶艺的发展历史中国陶瓷艺术历史悠久。

那么,关于陶艺的发展历史,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陶艺的发展历史,希望能帮到你。

陶器(商代白陶器、印纹硬陶器) → 原始瓷(商代青釉器)→ 瓷器(宋代: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景德镇元代四大名瓷: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从无釉→ 有釉,又由单色釉→ 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 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瓷器简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 (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以下对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

以下对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

以下对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夏商周时期的陶瓷: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这一时期的主要瓷窑有:越窑、耀州窑和定窑。

主要瓷种是:青瓷。

以天青色为主,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秦汉时期的陶瓷:秦汉时期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还有少量的黑陶和红陶。

一般采用泥条盘筑法轮制而成,器型园正规整。

有的泥料很精细,有的则掺有细砂,由于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和烧成气氛的差异,颜色也就不同。

以质地来分有硬陶和软陶。

隋朝时期的陶瓷: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白瓷胎较白,釉已不再明显青泛黄,而是白中微泛灰兰,接近纯白色了。

唐代的陶瓷:唐代最著名的是唐三彩,一直到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

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宋朝时期的陶瓷: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

以其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象为中国劳动人民在世界工艺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景仰的丰碑。

元朝的陶瓷:枢府窑: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青花: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釉红: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后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古代陶器的名称其介绍

古代陶器的名称其介绍

古代陶器的名称其介绍
古代陶器是古人用陶土制作的各种器皿和工艺品,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古代陶器名称及其简要介绍:
1. 瓦罐:瓦罐是一种古代常见的用于储存食物和液体的陶制容器。

它通常有圆形或方形的身体和短而宽的口,底部带有小孔以便排水。

2. 瓷盏:瓷盏是一种古代用于品茗的陶制杯子。

它一般以细腻的瓷土制成,具有良好的色彩和形状。

瓷盏造型多样,有的带有精致的雕刻或绘画图案。

3. 瓷瓶:瓷瓶是一种古代用于贮存和展示花草的陶制容器。

它的外形多种多样,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还有的呈葫芦状。

瓷瓶制作精细,有的上面还饰有各种纹饰。

4. 土灶:土灶是古代用于做饭和取暖的陶制炉灶。

它通常由陶土制成,形状为长方形或圆柱形,上面有一个燃烧的爐眼。

土灶能够有效地保持热度和控制火力,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烹饪工具。

5. 黑陶器:黑陶器是一种古代制作工艺复杂的陶器,以其纯黑色的外表而闻名。

它常见于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制作过程包括成形、打磨和烧制等。

黑陶器造型优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6. 琉璃器:琉璃器是一种古代宝贵的陶瓷工艺品,通常以红、绿、蓝等鲜艳的颜色为主。

制作琉璃器对原料的筛选和技术要求非常高,制品常见于瓶、碗、盘等不同形状的器皿。

总结:古代陶器作为古人生活中的重要用具,以其多样的形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它们不仅是古代文明的物质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国比较出名的陶瓷器物的介绍

中国比较出名的陶瓷器物的介绍

中国比较出名的陶瓷器物的介绍以中国比较出名的陶瓷器物为题,我们将介绍几种著名的陶瓷器物。

1. 青铜器:虽然青铜器并非陶瓷,但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与青铜器有着密切关系。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重要艺术品之一,其制作工艺复杂,造型丰富多样。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经过铸造、打磨、鎏金等多个工序,如商代的爵、斝、觚等器物,就是青铜器的代表之一。

2. 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经典代表,其特点是釉面洁白,花纹青绿色。

青花瓷起源于元代,随后在明代达到巅峰。

明代的青花瓷以“明代官窑青花瓷”最为著名,其制作精美,花纹丰富多样,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3. 高温彩瓷:高温彩瓷是中国瓷器的一大特色,其制作工艺需要在高温下进行。

其中,汝窑是中国最早的高温彩瓷窑之一,以其独特的青灰釉色和独特的釉面纹饰而著称。

另外,宜兴紫砂壶也是中国瓷器中的一大特色,它采用高温烧制,以其独特的紫砂泥质地、精湛的创作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4. 瓷器:中国瓷器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陶瓷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晚期。

中国瓷器以其精致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釉色和丰富多样的纹饰而闻名于世。

其中,汝窑、越窑、官窑、景德镇瓷等都是中国瓷器的代表之一。

景德镇瓷器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产品而享有盛誉,其制作工艺经过多道复杂的工序,瓷器制作过程中经历了胎泥制作、饰花纹、釉施、烧制等环节。

5. 瓷雕:瓷雕是一种将瓷器作为材料进行雕刻制作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瓷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瓷雕作品形式多样,可以雕刻人物、动物、花卉等。

其中,景泰蓝是中国瓷雕的瑰宝之一,其采用了独特的釉彩技法和精湛的雕刻工艺,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精美的纹饰而著称。

总结起来,中国的陶瓷器物以其丰富多样的品种、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著名于世。

无论是青铜器、青花瓷、高温彩瓷、瓷器还是瓷雕,都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卓越成就,为世人所称道。

这些瓷器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时期和阶段。

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221年)在先秦时期,瓷器尚未形成,主要是陶器。

先秦时期的代表性陶器有彩陶、灰陶和黑陶等。

彩陶主要指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时期的彩绘陶器,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

灰陶主要指先秦时期的灰色陶器,多为日常生活用器,制作工艺简单。

黑陶则是指商周时期的黑色陶器,制作精细,用途广泛。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瓷器开始逐渐发展。

隋唐时期发现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墓葬用瓷器可以说是秦汉时期中国瓷器发展的见证。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瓷器中,以盖碗、盖罐、觚、碗、盘、壶等为主要品种。

瓷器的制作工艺逐渐精细,装饰技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三、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

这一时期的瓷器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具有代表性的瓷器有唐代的三彩瓷、青瓷、白瓷等,宋代的汝窑、青瓷、磁州窑等。

四、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644年)在元明时期,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和技术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瓷器窑场。

元代以青花瓷为代表,明代以景德镇的青花瓷、白瓷、五彩瓷等为代表。

五、清代(公元1644年-1912年)清朝时期,瓷器制作工艺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清代瓷器以宫廷瓷器和景德镇瓷器为主要代表。

景德镇作为中国著名的瓷都,生产的瓷器品种繁多,品质优良,既有景德镇粉彩、釉下五彩等传统工艺品,还有引进传播的蓝釉瓷、斗彩瓷等。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瓷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先秦时期的陶器到秦汉时期的发展阶段,再到唐宋时期的瓷器巅峰时期,元明时期的窑场和清代的瓷器制作工艺进一步提升。

中国古代瓷器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精美的装饰和传统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也享誉世界,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最全陶瓷发展史

最全陶瓷发展史

最全陶瓷发展史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瓷器源于陶器,而精于陶,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实现了从陶器到瓷器的进化。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份陶瓷发展史。

1、两万多年前:陶器诞生在已出土的众多陶器文物中,考古学家已经确认最早的陶器是江西省万年仙人洞中出土的陶器,经过中外考古学家用专业仪器鉴定这些陶器距离现在已经有两万多年,目前这些陶器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2、半坡文化时期:彩陶诞生距今约8000年前,人们学会了用彩色图案装饰陶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出现了最早的彩绘。

甘肃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曾出土200多件彩陶,是中国境内迄今为止发现时期最早的一批彩陶。

宽带纹三足彩陶钵高12厘米口径27.3厘米现藏甘肃省博物馆3、马家窑文化:彩陶顶峰到来彩陶文化分布广泛,延续时间长,绵延5000多年。

公元前3300年出现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型,装饰面积大,构图繁密,回旋多变。

被誉为中国彩陶艺术的顶峰。

马家窑文化彩陶4、商周:原始青瓷诞生、发展瓷器的烧成温度比陶器高,随着建窑技术改进,窑内温度升高,于是原始青瓷诞生了。

商周时期正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就是原始青瓷发生发展的阶段。

商代原始瓷尊高25.6厘米口径21.4厘米腹围76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5、秦朝:陶塑巅峰秦始皇制兵马俑,陶艺跨界雕塑,陶器制作工艺达到巅峰。

陶塑的制作繁荣而独具特色,秦始皇陵兵马俑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代表其陶塑制作的巅峰。

秦始皇陵兵马俑6、东汉:瓷器时代到来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从原始青瓷到青瓷,完成了跨越阶段的演变,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且出现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越窑创烧。

东汉青釉瓷匜高8.4厘米口径16.5厘米底径7.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黑釉瓷器出现在东汉中、晚期,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为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

东晋德清窑黑釉鸡头壶高18cm 口径7.9cm 底径10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7、两晋:装饰工艺发展两晋开始使用化妆土,即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起到美化作用。

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

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

不同朝代瓷器特点描述中国瓷器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商代时期。

在不同的朝代,中国的瓷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分别描述不同朝代的瓷器特点,并解释其原因。

1. 商代瓷器:商代的瓷器主要是青铜器,但也有少量瓷器产生。

商代瓷器的特点是制作粗糙,表面有突起的颗粒感,颜色以灰黑色为主。

这是因为当时的瓷器制作技术还不够发达,缺乏高温烧制的条件,所以瓷器质地不均匀,表面有较多的气孔和杂质。

2. 唐代瓷器: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高峰时期,唐代的瓷器制作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唐代瓷器的特点是胎体坚实,白色透明,釉面光洁。

唐代瓷器的制作工艺较为精细,釉面细腻,瓷器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如唐三彩瓷器就是唐代瓷器的一种典型代表。

3. 宋代瓷器:宋代的瓷器以青瓷、白瓷和黑瓷为主要类型。

宋代瓷器的特点是釉面细腻,色彩柔和,造型简洁。

宋代瓷器釉面的颜色有多种选择,如青绿色、青蓝色、青白色等,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宋代瓷器的胎体质地较为细腻,制作工艺更加精湛。

4. 元代瓷器:元代瓷器的特点是釉面厚重,色彩浓烈,造型庄重。

元代瓷器的胎体较厚实,釉面较厚,釉色多为青白色或青绿色。

元代瓷器的造型多为大器型,如大碗、大盘等,且常常装饰有浮雕、刻花等工艺。

5. 明代瓷器:明代的瓷器以青花瓷和景德镇瓷为主要类型。

明代瓷器的特点是釉面洁白,色彩鲜艳,造型多样。

明代的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青花装饰而闻名,青花的图案多为花鸟、山水等自然景观,给人以自然清新的感觉。

景德镇瓷器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装饰而著称,被誉为“瓷中瑰宝”。

6. 清代瓷器:清代的瓷器延续了明代瓷器的特点,但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清代瓷器的特点是釉面晶莹剔透,色彩鲜明,造型庄重。

清代的青花瓷在装饰上更加丰富多样,青花的纹饰多为人物、花鸟、山水等,展现了清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不同朝代的瓷器在制作工艺、釉面色彩、造型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瓷器的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人们对瓷器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不同朝代的瓷器在外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至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瓷器,中国陶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世界各地的赞赏和喜爱。

一、先秦时期的陶器在中国古代,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陶器制作技术相对简单,以黑陶和灰陶为主。

这些陶器形制简约,常见的有壶、盘、罐等,多用于日常生活。

然而,即便是在制作技艺有限的情况下,先秦时期的陶器艺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二、汉唐时期的青瓷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陶瓷艺术逐渐发展壮大。

特别是在汉唐时期,青瓷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种类之一。

青瓷因其良好的质地和独特的釉色而广受称赞。

汉代的青瓷多以刻花、压花等方式进行装饰,而唐代的青瓷则更加注重釉色和器型的完美结合。

三、宋代的官窑瓷器宋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官窑瓷器成为当时最高端的陶瓷产品。

官窑以景德镇、定窑、钧窑等为代表,以其精致的工艺和高超的烧制技术而闻名于世。

在宋代官窑瓷器中,青瓷依然占据重要地位,同时黑色和白色的瓷器也开始流行。

宋代的陶瓷艺术进一步丰富了中国陶瓷的表现形式,为后来的陶瓷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元明时期的青花瓷元明时期,中国陶瓷艺术进入了新的阶段。

特别是元代的青花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青花瓷是在白瓷胎上绘制蓝色图案,再经高温烧制而成。

青花瓷器色调纯净,图案清晰,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代的青花瓷发展更加迅猛,各个官窑纷纷尝试制作青花瓷器,丰富了青花瓷的样式和纹饰。

五、清代的粉彩瓷器清代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继续繁荣时期,其中以粉彩瓷器最具代表性。

粉彩瓷器以其色彩斑斓、构图多样的特点而受到欢迎。

绘制粉彩瓷器需要多层施釉,每一层都需要进行烧制,工艺复杂而考究。

粉彩瓷器在清代风靡一时,并且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历经漫长的岁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从先秦时期的简约陶器到宋代的官窑瓷器,再到元明时期的青花瓷和清代的粉彩瓷器,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璀璨的艺术瑰宝。

中国古代陶器种类

中国古代陶器种类

中国古代陶器种类中国古代陶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代表性的中国古代陶器。

一、黑陶黑陶是中国古代陶器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常呈黑色,表面光滑,造型简洁,多为罐、盆、碗等日常生活用具。

黑陶制作工艺粗糙,但却给人一种朴素、质朴的美感。

二、灰陶灰陶是中国古代陶器的一大类,它在商周时期达到巅峰。

灰陶的色泽多为灰黄或灰绿,质地细腻,光滑如玉。

灰陶制品造型多样,如鼎、罐、盆、壶等,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具,也是贵族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

三、彩陶彩陶是中国古代陶器中的一种精美装饰陶器。

它以白色为胎,采用彩绘技法,绘制各种图案、花纹,色彩鲜艳丰富。

彩陶制品造型独特,如壶、盘、碗等,常常被用作宝贵的礼品和贵族墓葬中的陪葬品。

四、青铜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陶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它是用铜合金铸造而成,通常呈绿色或青色,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青铜器的形式多样,如鼎、簋、爵等,常被用作祭祀、礼仪和战争等场合。

青铜器不仅展示了古代冶炼技术的高超水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五、瓷器瓷器是中国古代陶器中的瑰宝,被公认为世界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

瓷器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繁琐的工序。

由于其质地坚硬、质量优良,瓷器成为古代宫廷和贵族家庭中的珍品。

中国古代瓷器种类繁多,如青瓷、白瓷、汝窑、钧窑等,每种都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六、壁画陶壁画陶是中国古代陶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将绘画与陶器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壁画陶通常以陶板或陶瓦为胎,用彩绘技法绘制各种图案、人物或故事情节,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壁画陶常常被用作建筑装饰,如宫殿、寺庙、墓葬等,不仅增添了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展示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独特魅力。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陶器种类丰富多样,每一种都代表着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这些陶器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工具,也是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理念的体现。

中国陶瓷简史简介!

中国陶瓷简史简介!

中国陶瓷简史简介!中国陶瓷简史(周兴达)隋以前陶瓷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

高注关键词:1,汉代原始青瓷;2,两晋鸡头壶;3,德青窑黑釉。

4,汉代铅绿釉与返铅现象。

隋唐朝时期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

到了唐代,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唐三彩,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

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

高注关键词:1,陆羽茶经记载的唐六大或七大名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邢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邢州窑;2,唐代长沙窑。

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

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後,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定窑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迁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

在景德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还有如柿子般颜色的红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陶瓷器介绍汉代陶瓷两汉前后延续了近五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正是在两汉期间中国完成了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同时也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最终过渡。

从中国陶瓷发展史来说,两汉时期正值原始青瓷向成熟青瓷过渡的时期,至两晋时,原始瓷已基本遭淘汰而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变。

西周至汉早期制瓷业并无飞跃发展,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王公贵族风行使用精细的金银器或青铜制品,而一般劳苦大众则多用竹木器或陶器。

到了汉代瓷业有很大的发展,当时东南一带窑场密布,陶车拉胚成型替代了泥条盘筑法,使瓷胚制做更加精细。

釉料也有了大的改进,釉层明显加厚,光泽强,玻化好,胎釉结合紧密。

经对浙江出土汉代瓷器标本的科学测试分析表明,当时瓷器胎体致密,透光性强,已呈完全烧结状态,显气孔及吸水率较原始瓷明显下降,抗弯曲强度已达710千克每平方厘米,接近或相当于现代瓷器的标准。

现藏于浙江省上虞县文管所的一件东汉越窑青釉四系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胎质灰白细腻,釉色青绿泽润,胎釉结合致密,已完全看不到任何原始青瓷的特征了。

唐朝陶瓷∙目录∙•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唐朝陶瓷-越窑∙•唐朝陶瓷-邢窑∙•唐朝陶瓷-唐三彩∙•唐朝陶瓷-实物赏析∙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

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

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唐朝陶瓷-瓷窑系统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相一致,唐代瓷器的制作与使用更为普及,瓷器的品种与造型新颖多样,其精细程度远远超越前代,在发展中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两大瓷窑系统。

南方地区主要烧制青瓷,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方地区主要烧制白瓷,以河北邢窑为代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所指的“越窑”就是指浙江余姚上林湖周边地区的唐代瓷窑,而诗句中的“千峰翠色”则是指上述瓷窑中烧制出来的青瓷釉色。

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滋润光滑,如冰似玉,特别是其釉色如“千峰翠色”般碧绿迷人,赢得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的深深喜爱。

最精细的越窑青瓷称为“秘色瓷”,仅供给皇家御用。

除越窑外烧制青瓷的还有浙江境内的瓯窑、婺窑,安徵境内的寿州窑,湖南境内的岳州窑、长沙窑等。

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里的“内丘”就是指盛产“白瓷瓯”的河北内丘县的邢窑。

邢窑是唐代著名瓷窑之一。

其生产的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

邢窑的白瓷器又有粗细之分,而以粗者居多,细者只占少数。

细白瓷胎骨坚实、致密、釉色细润洁白,厚处呈水绿色。

粗白瓷胎质较疏松,胎外均敷化妆土。

邢窑白瓷不仅广销国内,而且还远销海外,故“天下贵贱通用之”并非夸张之词。

除了邢窑外,唐代北方生产白瓷的瓷窑还有河北境内的曲阳窑,河南境内的巩县窑、密县窑。

山西境内的浑源窑等。

邢窑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

唐代无论青瓷、白瓷,其器型大多为日常生活需用的碗、盘、壶、罐、瓶等。

碗一般较浅,有直口和45°角斜出口等多种形式,其共同特征是:口沿外部突出一周如唇状俗称唇口,圈足为平底或玉壁底,外部施釉不到底。

壶最常见的是一种多棱形圆柱短流的执壶,壶腹一般为椭圆形或瓜棱形,壶柄为双排曲柄,壶口多为喇叭口,外部施釉不到底,底多为微微内凹的平底。

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相关,唐代亦多有瓷砚制作。

唐代瓷砚的足较多,更有镂孔圈足,砚面明显向上凸起。

总之,唐代器型从总体上看,往往给人一种浑圆丰满稳重的感觉。

唐代的陶瓷生产虽有“南青”与“北白”之说,但这只是对整个唐代陶瓷发展情况而言的,除了青、白瓷之外,唐代还有“釉下彩瓷”与“花瓷”等新品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越窑青瓷中已有褐色釉下彩绘装饰,但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湖南长沙窑釉下褐绿彩绘的出现,为瓷器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

唐代“花瓷”的出现是陶瓷工艺的又一新创举。

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器,器形主要有罐、拍鼓等,窑址在河南境内的鲁山窑,郏县的黄道窑等。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工艺中一支独放异彩的鲜花。

它虽是陶器,却与一般低温釉不同,其胎体用白色粘土制成,釉料用数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如用氧化铜烧成绿色,氧化铁烧成黄褐色,氧化钴烧成蓝色。

并用铅作釉的熔剂,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各种色调,斑斓绚丽,颇能显示盛唐风采。

唐三彩器型繁多,一般用做冥器。

唐朝陶瓷-越窑简述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

也称“秘色窑”。

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

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

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

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

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艺术特点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

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

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

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

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

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

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

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青瓷与茶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唐代陆羽曾在《茶经》一书中有此评价:“碗,越州上┅┅”。

对当时流行的越窑青瓷茶瓯,陆羽评曰:“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而已”。

在同样一本书中,陆羽对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作了比较,他评道:“越瓷类玉,邢瓷类银,越瓷类冰,邢瓷类雪”以类玉似冰来评价越瓷的美。

唐代的越窑青瓷,深得当时的诗人喜爱,不少诗人都描述和歌咏过越窑青瓷的美,如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咏秘色瓷器》)徐夤的“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贡余秘色茶盏》),就连日本明治时期的日本人石川鸿斋也曾作诗赞颂余姚上林湖的越窑瓷器“:上林之窑盛天下,宋社已屋陶亦罢。

遗珍谁得雉鸡山,久埋土中犹未化,馀姚沈君藏一瓶,釉色莹澈凝貌青。

相携万里来扶桑,割爱贻我何厚情┅┅”。

秘色瓷关于越窑,还有一点需要说明,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

这从唐代几位诗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记载。

但“秘色”之说,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秘色”一说,缺乏实物支撑。

在1987年,终于解开了这个谜。

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

据此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

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

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

狭义中的“秘色瓷”,曾是越窑中烧制的供御之物。

唐朝陶瓷-邢窑唐代最著名白瓷窑场。

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

窑址位于今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我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窑所烧白瓷,胎质细洁,色纯白而极坚硬。

釉色白润,有的微微闪黄,带些乳白色。

胎与釉之间,有一层护胎釉(化妆土)。

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

碗多折边,圈足厚而底平。

作风朴素,不带纹饰。

前人以“皎洁如玉”比邢窑之白。

唐代的陶瓷业,技术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陶瓷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由于整个制瓷业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出现了大量瓷窑,而在所有的窑口中,以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最受人们推崇,大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平,同时著称于世。

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

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

”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

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

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但是,长时间以来,唐代邢窑遗址究竟在哪里,一直是中外陶瓷学者关注的问题。

李肇《国史补》中有“内丘白瓷瓯”的记载,故一般研究瓷史的学者都认为邢窑的遗址当在内丘。

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从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曾对邢台地区所辖的沙河、邢台、内丘三县进行过七次考察,虽发现一些窑址,但唐代的窑址没有发现。

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与内丘相临的临城县进行普查,终于在这个县的祁村、岗头村、西双井村发现了唐代的窑址群。

至此,为中外学者一直关注的“邢窑之谜”终于破解了。

所以,1992年出版的《中华文明史》明确指出,唐代白瓷“河北临城邢窑最有名”。

1982年至1994年底,内丘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在内丘县境内又查出邢窑遗址20多处。

唐代邢窑白瓷,作为传世品,目前尚未见到,但作为出土文物,在全国各地唐代遗址中却发现不少。

河北陶瓷学者对邢窑出土实物标本经过分析后认为,邢瓷不论是胎质和釉质,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高的,无疑需要高强度的焙烧温度,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8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

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

河北的陶瓷学者认为,邢瓷的物测结果,为“硬质瓷”烧成于我国提供了有力证据,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