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敬畏自然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11课 敬畏自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11课 敬畏自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11课敬畏自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宝贵,培养学生的自然敬畏情怀。

2.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3.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自然之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到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生命的宝贵: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3. 敬畏自然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敬畏自然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4. 保护自然、爱护环境: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自然的重要性,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培养敬畏自然的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将敬畏自然的理念转化为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实际行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体验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建议,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之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 讲解自然的重要性:讲解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 讲解生命的宝贵: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4. 讲解敬畏自然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敬畏自然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5. 案例分析:分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建议。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敬畏自然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1课 敬畏自然》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1课 敬畏自然》课件

敬畏自然
严春友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和
主旨。 2、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 然。
作者简介

严春友,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教授。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 论》、《大自然的智慧》等。
鲲鹏
kūn
字词过关检测 yàn hāo
斥鴳 相形见绌 蓬蒿
敬畏自然 (11)
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本段第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 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从字面上说就是又敬重又畏惧。
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尊
重自然界一切生命存在的权利。 畏惧是因敬而畏,就是要爱护自然,况 且破坏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这是令人畏惧的。
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
因为人们常常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 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走到极端往 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大自 然的惩罚。 只有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 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就高科技而言,人类航天事业所了解的宇宙空 间还非常狭小。 2、人类自身的认识史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 3、人类挖掘矿物所留下的矿坑可能成为人类自掘 的陷阱 4、宇宙中应该存在着比人类更智慧的生物 5、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出了这样丰富多采 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 的生物。 6、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杰作。 7、大自然也很懂的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 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原则

11敬畏自然

11敬畏自然

联系现实
你知道人们干了哪些“征服自然”的蠢事吗?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开山造田; 过量捕鱼及其他野生动物; 超采水资源; 不合理开采矿产; ……一切破坏自然生态和向自然过量索取 的行为。
1. 2. 3. 4. 5. 6.
名人寄语
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步征服行动, 就而喜形于色,然而, 谁能断言那些狼籍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 陷井呢? (理解:比喻,人类开采煤碳、石油,天然气以 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 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后果,危及人类自 身。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兄弟。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 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 “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 不可分割的。)
一(第1段) 否定“人能征服自然” 。 二(2—10段) 比较人类智慧与自然的智慧。
1层(2—4) 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相比显得渺小。
2层(5)
宇宙创造了一切,这是人类不能及的。
3层(6—7) 人类的智慧是宇宙的智慧,人是自然的 一部分。 4层(8—10) 宇宙的一切都具有生命。
三(11段) 人应当敬畏自然。
具体比较人类的智 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大自然的智慧 无与伦比
宇宙是有生命的,人类的高级生命 是物质的另一种生存方式,人类与 大自然的其他事物应是兄弟关系。
结论:敬畏自然
行文思路总结
征 服 自 然 ( 否 定 ) 人 类 智 慧
自 然 智 慧 ( 对 比 )
二 者 关 系
宇宇 宙宙 是中 有一 生切 命生 的命 都 是 兄 弟
2、如何看待那些死气沉沉的物质,他们和人
类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11课《敬畏自然》(经典)(共56张PPT)

第11课《敬畏自然》(经典)(共56张PPT)

反问句: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 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 陈述句:你曾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 呐喊。 • 作用:反问句语气更强烈,且有催人 深思的效果。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先明确论证方法有哪几种: 1. 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2. 道理论证(事理论证) 3. 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 比喻论证(喻证) 5. 引证(引用名家言论) ……
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 请找出来仔细体会: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 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 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 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 的弟兄。 4、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 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3、分析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 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 明呢?”的作用。
强调嘲笑古人卖弄小聪明是毫无 理由毫无资格的,加强语气。
4、把人类比作赤燕,大自然比作鲲鹏 有何用意?
比喻对比表明人类的航天成就在巨 大的宇宙中微不足道。
第十段
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 我们的弟兄。 “我们的弟兄”指什么? 为什么称之为“弟兄”?
阅读第2--4段完成练习 1、在这一段中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哪句 ?
人类没有理由过分自傲。
2、人类为什么没有理由骄傲? 一、拿高科技来说,航天事业的空间,在大 宇宙中间,还是非常狭小二、人类的认识史 也是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一万年以后看今 天,我们的认识还幼稚的很。三、矿坑也可 能成为人类自掘的陷阱。四、在宇宙中,一 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在太空人看来,人类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cè tí chù 相形见绌 高深莫测 不值一提 lún 精巧绝伦 xiáo 混淆 yáo 美味佳肴

11《敬畏自然》

11《敬畏自然》

题) 二 (2—10段) 比较人类智慧与自然的智慧:相形见绌
1层 (2—5) 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相比显得渺小, 不值一提。 2层 (6—7) 人类的智慧是宇宙的智慧,人的智慧是 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自我认识的工具。
3层 (8—10)
宇宙的一切都具有生命, 人与其他生物是同等的,是兄弟姐妹。 (分析问题)
反馈检测
人 自然 2.本文谈论的是__和__的关系,作者认为人 征服自然 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要____的理念,应该 敬畏自然 ____ 爱护自然 ,____。表现了作者具有一种
忧患 ___意识。
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 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3.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

(11段)
人应当敬畏自然。(解决问题)
阅读第5自然段,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 “艺术品”?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 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
3 “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包含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4 又是使用什么事实和道理来论证这一论点的? (即:理清思路) 3 “敬畏” 是又敬重又畏惧 。人不要宣称 什么“征服自然”, 应该“敬畏自然”、 “爱护自然”。 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第1段) 否定“人能征服自然” (提出问
1 拟人手法
“自然智慧”、“宇宙 生命”用拟人手法,在表 达上有生动形象、亲切的 效果。
2 反问句
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 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 表达的是肯定意思;用肯定句来反 问,表达否定的意思。 作用: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 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 的印象。

11课敬畏自然

11课敬畏自然
——严春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本课重点字词。1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作者敬畏自然 的观点。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
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
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 这种表达方式,有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 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的事实和道理),有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
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是用来表达自己对某些 问题看法和主张的文章,本文表达了作者对什么问 题的什么看法?
作者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阐 明了人应该爱护自然、敬畏自然的看 法。
一、提出问题(1) : 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
二、分析问题(2-10) :
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就 是 敬敬 畏畏 自我 然们 自 己
形散而神不散。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本文就人们十分关心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类 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 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 了,而应敬畏自然,爱护自 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智慧也是大自然的智慧。 类智慧
与大自 ⑦人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 然智慧
关系方 ⑧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一体, 面看 理所当然应该爱护自然。 (6-7)
㈢从生命 ⑨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
的角度看 (8-10)
实在是兄弟关系。
征服对象 美味佳肴
平等的生命 宇宙智慧的创造物 宇宙之美的展示者
看谁说得对!
蓬蒿: (方)茼蒿。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 (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 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 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 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 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 精细巧妙。 佳肴: 精美的菜肴。

第11课 敬畏自然

第11课 敬畏自然

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
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告诫人类要敬畏自然, 爱护自然。点明观点的是最后一段。
人类智慧为什么不值得骄傲? •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空间非常狭小 • 人类的认识很幼稚
• 开采自然可能成为人类的陷阱
• 存在着比我们智慧高得多的生物
大自然智慧优于人类智慧
• 大自然创造丰富多彩的生命,人类不能
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
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掉入危机。
人类采矿破坏地貌和地层
结构,很可酿成严重后 果,危及自身。
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
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宇宙有目 的的创造。宇宙创造了人类等于长出了大脑,有了自
我认识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
多恶果,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对自然过度开发等等。
人与自然到底应该如何相处呢?这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敬畏自然》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诞生的。
蓬蒿( hāo )咫尺( zhǐ )呐喊( nà )
挖掘( jué )深邃( suì )混淆( xiáo )
kūn ( 鲲 )鹏 斥yàn ( ) 狼jí ( 藉 )
“敬畏”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敬重”,敬重自然就 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 的意义。二层是“畏惧”,但不是简单的害怕,而是 说破坏大自然、违背自然规律,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
大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是令人畏惧的。
整体感知
2.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
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
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 (与王存臻合著)等。

课件3:第11课 敬畏自然

课件3:第11课 敬畏自然

3.行文思路总结人Biblioteka 类智(征慧
否服
(二
定自 )然自

对 比 )
者 关 系


宇宇
宙宙

是中 敬
有一 畏
生切 命生 的命
自 然
层 递 进




4.论述结构
一(第1段) 否定“人能征服自然” 。 二(2—10段) 比较人类智慧与自然的智慧。 1层(2—4) 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相比显得渺小。 2层(5) 宇宙创造了一切,这是人类不能及的。 3层(6—7) 人类的智慧是宇宙的智慧,人是自然的
2.课文最终总结出一个什么结论?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
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 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 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 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 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 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年的历史了”。
4.概括2--10段的主要内容。 答: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
5.第10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上文。 6.第11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点明人类应当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结全文。
7.本文是一篇议论性 散文 ,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否定了“ 征服自然 ”的思想,提出“ 敬畏自然 ” 的观点。 8.说说文中反问句的作用。 答: ①加强语气的作用;
二、解读下列问题
1.第1段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比喻与对比,形象鲜明地说明人类宣称“征服
自然”是自不量力的妄想。 2.第2段中作者说人类的“认识史”和“科学史”都 是不断纠错的历史,想要说明什么? 答:说明人类的智慧有局限性。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敬畏自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敬畏自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敬畏自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敬畏自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敬畏自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中所包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把握作者观点;重点品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听一首音乐《愚公移山》,里面有位伟人引用了一则寓言,大家可知道这个寓言故事叫什么?愚公移山。

那位伟人是谁?他是毛泽东。

他曾说过,人定胜天。

这个“天”就是大自然。

试问一下:人们真的可以征服自然吗?当代散文作家严春友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要敬畏自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敬畏自然》!(板书课题)二、浅层阅读,理解字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蓬蒿(hāo)zhǐ尺(咫)不自量力(liàng)相形见chù(绌)..美味佳肴(yáo)鲲鹏(kūn)斥安鸟(yàn)....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不自量力: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也说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

3.走近作者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本文中作者严春友以散文(文体)的形式表达了他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写出了本文。

4.课题浅解《敬畏自然》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

“敬畏”,是又敬重又畏惧,三、深层阅读,师生互动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然后列出这个语句包含哪些方面的信息。

1.否定征服自然:3..主张尊重自不量力,无法征服(1比喻)狂妄无知、相形见绌(2-5拟人、比喻、对比)来自自然,人即自然(6拟人)2.否定蚕食生物:4.主张平等兄弟关系,拒绝相残(7-10拟人)5.得出结论:敬畏宇宙敬畏自然敬畏自己通过以上信息的整理,我们明白:对大自然要“敬”。

11、敬畏自然

11、敬畏自然

理解深意
•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 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 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大脑,有了自我 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 对自己的认识。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 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品味语言
理解深意
•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 弟兄。 •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 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 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 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合作探讨
释疑解惑
• ①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 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 高超的智慧?
• ②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 一智慧的不同阶段”?为什么说“我的智 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 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 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 宇宙在欢笑”?

照作者的说法,人,这种智慧生物其本身就是宇宙智 慧的创造,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就是说,作 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就分化成 两个概念。一个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级形态,又包括高级形 态的概念;一个是小概念,单指低级形态。所谓“人的智慧 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这里所说“宇宙智 慧”是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 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 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 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头脑的认识、头 脑的思维当然就是一个人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这就容易 理解这一串话语了。再则,也说明人与宇宙是休戚与共的, 例如,公害,破坏宇宙机体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痛苦,所 以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

八年级下11课 敬畏自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11课 敬畏自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11课敬畏自然(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第一章:自然的魅力1.1 学习目标:了解自然界的美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1.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种美景,如山水、花草、动物等。

1.3 教学步骤:1. 展示自然界的美丽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神秘和不可思议之处。

3. 分享自然界中的奇特现象和故事,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二章:自然的力量2.1 学习目标:了解自然的力量和威力,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威力,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2.3 教学步骤:1. 展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的力量。

2.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危害。

3. 分享自然灾害中的英勇事迹和抗灾精神,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第三章:自然的恩赐3.1 学习目标:了解自然对人类的恩赐和供给,培养对自然的感激之情。

3.2 教学内容: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和服务,如空气、水、食物等。

3.3 教学步骤:1. 展示自然资源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了解自然的供给。

2.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

3. 分享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的例子,引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激之情。

第四章:自然与人类的关系4.1 学习目标: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依赖、破坏和保护等方面。

4.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了解人类的依赖性。

2. 展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3. 分享保护自然的实际行动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第五章:敬畏自然的意义5.1 学习目标:理解敬畏自然的重要性,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5.2 教学内容:介绍敬畏自然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敬畏自然。

5.3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敬畏自然的意义,理解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11敬畏自然练习及答案

11敬畏自然练习及答案

11 敬畏自然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chù。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lún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suì、高超的智慧。

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1)根据拼音写汉字。

相形见chù( ) 精巧绝lún( )深suì( )(2)文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是( )。

A.神秘莫测B.高深莫测C.变幻莫测(3)语段中画线句中的“死”字为什么要加引号?答案:(1)绌伦邃(2)B (3)这里的“死”字具有特殊的含义,表面上看是死的,其实是有生命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B.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C.2011年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这又一次证明了人类的力量与大自然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解析:“沾沾自喜”是贬义词,与句意不符。

答案:A3.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 )(2)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

( )(3)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4)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 )(1)比喻(2)拟人(3)反问(4)排比4.把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 。

当“拯救地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的问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 敬畏自然 课件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 敬畏自然 课件

4、“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
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 ①大自然使人体众多细胞分工合理 并且相互协调; ②大自然创造了人类有感情会思维 的大脑; ③大自然创造了人体难以形容的美。
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 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 这种“深意”应该怎样理解?
反问句
反问句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 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 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意思;用肯 定句来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 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加重 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 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试比较下列的反问句和陈述句,看看表达 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反问句: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陈述句:宇宙是有生命的。 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 大自然的“艺术品”?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 造和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 创造的精妙绝伦。
3、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 绌”?
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 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 最简单的生物; 2、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3、大自然“懂得”用美学原则创造各种事 物以至人体。

4、试把第二段结尾句“那么,我们有什么理 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 明呢?”改为陈述句,体会效果有什么不同? 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 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改后没有原句 语气强烈。

5、第一段画线句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 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 滴,形象地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智慧关系是 大海与小水滴的关系,你能否想一个新的比 方,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一片森林:人类 的智慧就是一棵小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敬畏自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 敬畏自然

第三单元11.敬畏自然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重点1.理解标题的含义。

2.了解比较拟人和反问的作用,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地球上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1.下面是有关严春友的介绍,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严春友, 1959年5月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新论》《大自然的智慧》《宇宙全息统一论》等。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存臻和2.下面是本文的文体知识,请补充完整。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

这种文体主要使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内容是议论性的,有论点、论据、论证,但是它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àn) 蓬蒿.(hāo) 咫.尺(zhǐ)鲲.鹏(kūn) 斥安鸟·混淆.(xiáo) 狼藉.(jí) 相形见绌.(chù) 美味佳肴.(yáo)*拓展:词义辨析。

[相形见绌—黯然失色—望尘莫及]相同点:都有相比之下,显得不够的意思。

不同点:“望尘莫及”侧重于远远落在后面,赶不上对方,语义较重。

如“您的书法功底,是我望尘莫及的”。

“黯然失色”强调相比之下显得暗淡无光,如“无论谁,和她一比,都会黯然失色”。

“相形见绌”只说明比较之下显出差距,不如对方,语义较轻,如“尽管他在业余选手中是出类拔萃的,但与专业队员一比,还是显得相形见绌”。

4.初读课文,完成下表。

5.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哪个语段或句子点明了此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散文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为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流露出对人类现状的深深担忧,号召人类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

课件1:第11课 敬畏自然

课件1:第11课 敬畏自然

讨论交流、明确: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
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 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 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 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 友好问候吗?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不自量力 相形见绌Fra bibliotek高深莫测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阅读课文,思考: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 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 “爱护 自然”,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 自己”?
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 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他们与我们 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 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使用反问,更有力地强调嘲 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 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 格的。
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
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 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 能断言那些浪迹斑斑的矿坑 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掉入 危机。人类采矿破坏地貌 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 严重后果,危及自身。
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 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出现,说 成宇宙有目的的创造。宇宙创造 了人类等于长出了大脑,有了自 我认识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既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敬畏自然
严春友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kun1)鹏斥安鸟(yan4) 蓬蒿(hao1) 咫尺(zhi3)
狼藉(ji2) 相形见绌(chu4) 美味佳肴(yao2。

)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方)茼蒿。

飞蓬和蒿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

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精巧:精细巧妙。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人
当你为宇宙的神秘而惊异,为人类的智慧而自豪时,你是否想到,正是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智慧创造了这一切,你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呢?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

(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

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

(.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

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 。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

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

(学生交流看法。

)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

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

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五、小结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

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

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

二是作者的语言。

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

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