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调研报告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952cc2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3.png)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调研报告
原生家庭是一个人在成长和发展初期所处的家庭环境,对个体心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来分析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一、调查样本
本次调查共选取了20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青年大学生,其中男性100人,女性100人,均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
二、调查方法
采用的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到原生家庭成员数量、家庭关系、父母婚姻状况、教育方式等方面。
三、结果分析
1. 原生家庭成员数量对个体心理产生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原生家庭中成员数量较多的个体往往更加独立、自信,而成员数量较少的个体在独立思考、自我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2. 父母婚姻状况对个体心理产生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中,家庭婚姻状况不稳定的个体经常表现出情感不稳定、自我保护机制强烈的特点;与此相反,家庭婚姻状况稳定的个体更容易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状态。
3. 教育方式对个体心理产生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受到重视的教育方式辅助形成了良好的性格特征和情
感表达能力,而生硬的教育方式则可能导致个体对父母、同伴、师长等社会角色的不信任感增强。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在原生家庭中,成员数量、家庭婚姻状况以及教育方式等都会对个体心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保证个体的心理健康,原生家庭需要注重沟通、关注和支持,以创造出一个温馨、稳定和安全的家庭环境。
对原生家庭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系影响研究
![对原生家庭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系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76e33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5.png)
2020年16期┆103研究对原生家庭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系影响研究彭 雷摘 要:为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助力学生更健康的成长,本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解读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是原生家庭氛围带来的各种影响。
基于这样的前提条件,叙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子,旨在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家长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从这些问题出发,减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这种成长环境造成的影响是非常突出的。
原生家庭作为学生思维、智力、心态启蒙的摇篮,这个摇篮带来的影响通常是一生的。
对此本文将以原生家庭条件为契机,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条件,旨在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健康问题。
一、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案例分析案例1:韩梅(化名)家中独生子女,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和他人沟通、打交道,平时行为处事特立独行,独来独往,不愿意上课,经常上午无故缺勤。
身体比较差,前往医院检查得知存在抑郁状态伴焦虑问题。
通过对话了解到,韩梅高中阶段成绩非常好,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家庭都表达了很高的期望,久而久之韩梅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学习压力。
高三阶段开始厌学。
因为韩梅的父母为销售行业人员,所以工作很忙,平时很少和女儿进行贴心沟通。
尤其是韩梅的母亲认为,自己也是这么长大的,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孩子就可以自己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据韩梅自己说,小时候因为自己不愿意说话,甚至被家暴殴打,让韩梅埋下了很深的阴影。
案例2:李雷(化名)家中独生子,父亲早年下岗于是一直用捡破烂和打零工补贴家里,母亲身体瘫痪没有能力工作。
高二时李雷的母亲查出乳腺癌,为了救治母亲,于是家中卖掉了唯一的房子,后续一直借住在亲戚家中,直到后来才开始慢慢有能力在外租房。
李雷脾气火爆,时常无理取闹,言语中表现的是对家中经济能力的鄙夷和不满。
有些时候甚至会拳打脚踢自己的父母,直到自己满意。
虽然李雷曾经多次做过心理咨询,但是效果并不好。
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
![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98ca9a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5d.png)
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原生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摇篮,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深远且持久。
原生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逐渐成为研究焦点。
本文旨在对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探讨原生家庭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以及这些影响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
本文将重点关注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具体影响,以期为心理健康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呼吁更多的学者和从业者关注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共同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原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原生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过程中最早接触且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环境,它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原生家庭环境中的多个因素,如父母的养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等,都与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的情感支持、鼓励以及适度的期望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相反,父母的过度控制、忽视或虐待等消极养育方式则可能导致子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可能导致子女面临更多的生活压力,影响其学业和社交发展,进而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家庭氛围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
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子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情感反应,而家庭冲突、冷漠或暴力的氛围则可能导致子女出现心理创伤和行为问题。
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原生家庭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原生家庭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3b14ea37c1cfad6195fa7aa.png)
原生家庭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作者:张玥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6期摘要:原生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高校大学生进入校园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症状,很多都能够追溯到其原生家庭。
本文通过分析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总结家庭负面影响下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及其面对原生家庭问题的反应,有针对性的提出对原生家庭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择业以及人际关系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出现的自卑、厌学、厌世、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和症状,很多都能追溯到其在原生家庭成长中的遭遇,他们的心理问题根植于他们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其人格塑造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对策,降低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
一、原生家庭作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原生家庭指个体出生后,抚养其长大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为个体提供最初的生理、心理层面学习的环境。
因此,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等或多或少都会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这种个体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永久的。
原生家庭一般通过家庭背景环境、父母婚姻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影响,其影响效应受到个体心里能力的制约[1]。
(一)家庭背景环境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在心理适应状况总体上较好的基础上,个体因原生家庭背景环境的影响而具有不同水平的心理幸福感、自尊和心理症状。
原生家庭所在地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影响。
多项研究表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佳,对自我评价更高,而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更低。
农村生源在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依赖、精神病倾向等方面均高于城市生源,而冲动方面明显较低[2],这种情况与生活环境变化有关,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生活环境与之前有着显著变化,比起一直处于这种激烈竞争环境、早已习惯快餐时代生活压力与节奏的城市学生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浅谈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浅谈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04c51d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b.png)
浅谈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原生家庭与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养成、学习过程、人际关系、职业选择甚至择偶标准及婚姻状况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基于个别访谈案例,整理并阐述部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分析他们对原生家庭的认知状况和心理状态。
由此作为突破口,可以疏导学生不良心理状态,帮助其更好地学习、生活。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1.大学生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大学生不同于年幼的中小学生,已经部分脱离了原生家庭,大部分大学生独自在外求学,学习和生活受原生家庭的束缚显著减少,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和支配生活的权利,社交面也不断扩展,但是大学生在经济与情感上均不能完全独立于原生家庭。
在与原生家庭分离的状态下,他们将更加容易获得自主感、自我同一性也更加稳定,正是这样的过程,使他们过渡到成年人。
面对情感问题、婚姻问题,大学生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对原生家庭的反馈更为细腻,主要表现在更加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更加照顾父母的感受,愿意承担家庭中的部分责任等方面。
但是原生家庭的哪些方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更为突出呢?与中小学生相比,其影响有什么不同?案例剖析以某大学二级学院2018级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经UPI心理健康测评系统测评,272名大一新生当中,13名学生为一类心理问题学生,89名为二类心理问题学生,均需逐个心理疏导,一类问题学生更要长期深入关注。
现列举4例一类问题学生(为保护学生隐私,均以“张某”为化名),分析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
案例一:李某,女,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因其父外遇导致父母一年前离婚,家中还有一个12岁弟弟,李某和弟弟均跟母亲生活,父亲给予生活费,平时与其父联系不多。
因父母二人互相推诿,其学费来源于助学贷款,张某对此事很在意。
测评结果为一类问题学生,经了解,该生曾接受过心理咨询治疗,自述悲观、思想不集中、反复性头痛、焦虑、做事缺乏耐心、多疑、缺乏安全感。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8cf54a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10.png)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布时间:2022-07-01T06:30:23.171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期作者:向晶[导读] 随着当前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原生家庭结构日益多元,继而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寄居家庭等形式。
向晶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随着当前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原生家庭结构日益多元,继而出现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寄居家庭等形式。
不同的原生家庭会影响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心理环境。
大学生处于特殊且关键的心理成长时期,其学业、择业、情感、人际等方面的发展应处于良好的社会适应水平。
然而,面对社会快速变化的茫然和不适,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危机事件增多,生命意义的失落和无价值感、价值观念的冲突矛盾等。
究其根本,原生家庭的早期影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根源,甚者影响孩子一生。
一、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家庭因素作为影响大学生心态的基础性和根源性因素,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作用深刻而持久。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简单继续。
家校共育有利于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育满意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关系,有利于父母孩子共同成长。
(一)个体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是社会中的个体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之后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其中之一就是“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重点强化心理育人的功能与作用,着力培育高校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问题关系研究
![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问题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36ce1b1eff9aef8951e0617.png)
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问题关系研究作者:许健美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8期摘要:原生家庭具有塑造自我与人格的重要力量,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原生家庭中家庭背景、父母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婚姻冲突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自尊、心理症状等有着密切的原生关系。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一、原生家庭概念及理论原生家庭(family-of-origin)是指个人出生后被抚养的家庭,是个体情感经验学习的最初场所,在这个环境中,个体开始最初的生理、心理、情绪情感层面的学习。
1925年,陶行知先生为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写下了《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的书评,两位先生对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做了深入解析,认为家庭教育曾在没有学校的历史里为人类贡献了一批又一批卓越的推动者,认为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而且是所有教育的主导。
原生家庭又和家庭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原生家庭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性格养成、心理健康、成长成才等都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
以关键词“原生家庭”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可以查阅到大量关于“原生家庭”相关的论文,其中关于原生家庭最著名的莫过于“波恩八大概念”理论。
莫里·波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原始各精神病医生,在对精神分裂患者进行治疗时,发现不少精神问题并不是个体行为,而是家庭的问题。
“波恩八大概念”包括:自我分化、三角关系、核心家庭情感过程、家庭投射过程、多代传递过程、同胞位置、情感决裂、社会情感过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和家庭对子女的人格关注度越来越高,根据国内外学者选取的原生家庭变量的类型,研究可大致分成家庭环境或背景类(含父母特征等因素)、婚姻关系类、亲子关系类,研究理论归纳出:原生家庭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极大地影响着个体的发展,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的很多学者仅将研究限定于个体幼儿期和青春期,研究原生家庭对青春期阶段的影响的论文还比较少,特别是将目前层出不穷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追溯到原生家庭及家庭教育的文章还不是很多,这也是本文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原因。
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
![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4d178339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b.png)
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改革,高职教育成为了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浮出水面。
众所周知,原生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因此,原生家庭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影响机制、具体表现方面来探究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首先,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是通过教养方式的传递。
教养方式主要包括温暖和支持、督促和控制、惩罚和贬低等方面的表现。
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及对孩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内心状态和情绪调节能力。
例如,温暖和支持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增强其抵抗挫折的能力;而过度的督促和控制则会导致孩子对自我的定位产生偏差,增加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其次,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学生的行为以及心理方面。
一方面,原生家庭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会让高职学生表现出缺乏自信心、沮丧、自我贬低等心理问题。
例如,如果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过于苛求成绩,甚至是对成绩有否定态度,学生便容易出现自我压抑,缺乏自信心,引发压力和焦虑;另一方面,家长的态度也能影响高职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个性特征,进而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例如,家中毒品滥用、离婚、家庭暴力等不稳定因素可能会引起学生保护或逃避行为的出现,以及刚强保护机制的形成。
最后,针对高职学生压力大、情绪波动等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缓解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需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和适应压力。
其次,学校和家长需配合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应对压力,尽量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此外,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应加强众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
综上所述,原生家庭教养方式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而这种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进而促进其成长发展和健康成长。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572f52ca58da0116d174956.png)
对于后进生 也要 足够的耐心, 在他们解决问题之后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通过强化 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 自信心, 创造各种情境课堂,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
总之,教师应当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以及学生的独特性, 将 学生 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四)加强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高等数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 学习策略和方法来 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等。
数学 学习作为一种 终身学习的能力 要注重对于学生 学习的引导,让学生通过 参与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到数学和实践的关系, 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于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 将 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强化 和巩固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授概率统计时,可以 通过购买彩票 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培养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设备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 课堂, 在教学课堂上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
(五)转变教师观念,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 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发挥个人魅力, 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兴趣。
首先,教师应当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将 课堂的主角让位给学生,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和引导,例如:通过帮助学生设定 学习目标 以及学习计划,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创设情景课堂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积极的去解决问题, 同时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提高效率。
教师还要实行容错教育,对学生犯的错给予宽容和耐心,帮助学生 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情绪的情感体验, 帮助学生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体现以人为本的 教育思想。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个案分析——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个案分析——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222913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0.png)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个案分析——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摘要:随着95后、00后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对其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个体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解决思路是实施办法。
关键词:原生家庭;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繁发生。
大学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预约时间排到一个月后。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现如今,原生家庭这个词跃入大众视野。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影响力巨大的。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正视原生家庭的影响。
一、案例简介1.案例事件小琳(化名)是一名研三的女生,患有重度抑郁症。
经常情绪低落,没有食欲,失眠,躯体疼痛。
她每周都会去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每次心理咨询结束后经常痛哭不能自已,情绪崩溃,四肢无力,走不了路。
2.案例背景小琳是一个性格内向,言语不多的女生。
她来自河北农村,父母务农,家里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
从高中开始她就患有轻度抑郁,因担心药物的影响,一直没有进行治疗。
研究生期间,在一次实验过程中,因实验操作失误导致其师姐手受伤,被导师严厉批评。
此后,便对导师产生害怕心理,见导师前会因心里紧张而失眠,见到导师则会浑身发抖。
3.解决思路和实施办法(1)心理咨询,专业指导辅导员与小琳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深入沟通,心理咨询老师通过咨询初步判定小琳为重度抑郁症。
心理咨询老师建议小琳尽快就医,获取医学帮助,同时确保小琳不落单,情绪低落时有人陪伴。
(2)多方联系,掌握情况第一时间,辅导员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家长小琳目前的身心状况,劝导家长关注小琳的情绪变化,建议家长经常性地与小琳进行电话联系,了解其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其家庭的温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多来学校看望小琳。
由于小琳家住农村,父母不方便前来,父亲便请在南京的伯伯来学校看望小琳。
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
![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7d4f74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53.png)
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究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时期与父母和其他亲属一起生活的家庭。
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普及,很多高职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学习,这些学生往往经历了从家庭环境到学校环境的转变,原生家庭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的成长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提供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种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反,一个冷漠、矛盾和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带来不安定和焦虑的情绪,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高职学生的原生家庭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的人格特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原生家庭在高职学生的人格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教育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会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的人格形成,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个有着积极人格特质的高职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环境,而一个人格较差的学生则会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感到无力和困扰。
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和冲突会给高职学生带来压力和焦虑,长期以往可能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对高职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的支持和关怀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的家庭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
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与家庭的教育程度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关。
研究发现,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往往更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正向的影响。
而教育程度较低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往往面临更多的困境和挑战,他们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程度可能较低,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原生家庭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职学生所处的原生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环境、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情绪和心理健康。
辅导员工作案例——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辅导员工作案例——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706fc183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0.png)
辅导员工作案例——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发布时间:2021-09-03T11:25:58.453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3月第6期作者:宋颜萌[导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宋颜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实际工作中发现,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发生的案例,分析如何处理原生家庭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
关键词:原生家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案例一、案例基本情况小王同学,是一名大一新生,平时沉默寡言,经常独来独往,2020年11月心理测评结果显示该生属于一级心理预警类。
经调查,了解到该生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多年,母亲离异后再婚另育有一子,但继父赌博成瘾,母亲与继父离婚后独自抚养弟弟,经济状况较差。
小王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由于家庭经济压力大,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小王大多数时间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有较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对小王的关心较少。
拮据的经济条件,破碎的家庭关系,缺乏爱与关怀,再加上本来就比较胖的身材,让小王非常的自卑,内心压力大,经常会没缘由地想哭,悲伤的情绪长期积压无法释放,长此以往,对小王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处理处置过程(一)主动约谈,了解情况,认真倾听办公室的环境相对来说比较严肃,容易让学生产生紧张的情绪,而且办公场所无法保护学生的隐私,致使学生无法打开心扉与辅导员进行对话。
为了排除小王的抵触情绪,取得她的信任,我选择采取“迂回策略”,约她到校园里走走,请她喝一杯奶茶,从她的兴趣爱好、穿衣装扮、喜欢的明星等方面入手。
当她慢慢放下防备,初步建立起对我的信任后,再进入正题,去了解她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内心真正的想法。
谈话中,小王说他们家的房子是村子里最破旧的,2020年暑期,由于夏季雨水较多,房子漏水,屋子里的东西都被水淹没,而此时她的父亲还在外地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当时的她非常崩溃,心里反复在问“为什么我的生活这么不堪”,感觉没有活下去的勇气。
浅谈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1b66e4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2.png)
42浅谈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瑾毅( 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200 )【摘 要】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成为研究内容,其中原生家庭的影响成为主流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提高大学身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际工作中,许多大学生在学校出现心理问题和症状,这些心理问题都能追溯到他们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深根在他们的原生家庭。
在此,对原生家庭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为什么要研究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大学新生入学后,在开学一个月左右进行心理测评,测评结束后会对测评中某个分值较高或总体分值较高的学生进行回访,通过谈话发现许多存在心理安全隐患的学生,多数问题的产生都与原生家庭有关。
就如有的单亲家庭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阻碍,有的存在适应问题。
作者在学生回访中就有男生小A,父亲在婚姻中出轨,父母离异后和母亲生活,长期父亲位置的缺失,对父亲一直存在仇视心理。
对原生家庭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
(二)家校合作中,原生家庭的态度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治疗的效果有很大影响,如有的学生在学校出现心理问题,而家长出现不承认、不配合的现象,面对家长的回避,学生的问题反而呈现严重的趋势,而有些能主动配合学校的家长,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往往通过家校合作有一定改善。
如有一男生小B,上学期间出现幻听和被害妄想,开始到辅导员处诉说有人要谋害他,经过老师走访发现并无学生所说现象,联系学生家长,家长不承认学生有心理问题,只把学生带回家休息了几天。
到校后学生又出现了到派出所去报案说有人要谋害他的情况,学校把人从派出所领回学校后,再次联系家长,学校建议家长带学生到专业机构进行诊断,家长不但不承认孩子有问题,还指责学校中有学生欺负他的孩子。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实验报告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20569355022aaea988f0f9b.png)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实验报告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这次实验面对的对象是刚升入大学的大一新生。
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当中的原生家庭中相异的家庭生活氛围还有这些不同的氛围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影响还有原生家庭对孩子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塑造情况。
根据这次调查报告的结果,有五分之三的学生表示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会对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父母的行为习惯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
而这些影响又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不同的方面。
在大众的眼中,父母通常都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如果孩子的父亲平时要求严格以及很严肃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对外界上也基本表现出不太和善。
相反,如果孩子的父亲平时幽默善解人意的话,这个孩子对外人也很平易近人,与人友善。
这样的情景在母亲身上同样也是如此,如果孩子的母亲特别唠叨,多话碎碎念,那她的孩子们,普遍也是外向话多的性格,反之亦然。
所以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性格及日常的行为习惯都会对孩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们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一半的原生家庭中会走向两个极端。
比如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十分苛刻,相反有些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则是宠爱以及溺爱,还有些家长会很自我主义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很少去尊重孩子的想法。
这些做法都极大的影响了孩子,在日后孩子的内心或多或少都会因此出现缺陷。
而那些没有这种不良特点的家庭中,孩子普遍都是积极、乐观、幽默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是很重要的。
在调研学生的普遍认知里,父母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占比很大,在这之中有一大部分人觉得他们的父母不会让他们的学习压的喘不过气来,同时也不会宠爱或者溺爱他们。
这种良好家庭氛围就给孩子塑造了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去培养一个孩子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心理。
可一旦我们的家庭氛围是一种消极的氛围的话,我们该怎么办呢?我在这次的调研报告中向同学们提出了这个问题。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95e37ed02d276a200292edc.png)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影响---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摘要原生家庭是大学生个体最初成长和学习的环境, 也与个体的情感表达、行为模式、依恋风格以及亲密关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家庭系统理论与以往心理治疗, 个, 从人生观价通常意义上, , 原生家父母各自的人格特点、父母之间的互动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都会作为成长的重要动因给个体的身心发展留下烙印, 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2]一、家庭系统理论概述20世纪40年代末,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为了防止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受到移情的干扰, 治疗者必须避免和患者的家庭成员接触。
但是, 美国着名心理治疗专家Murray Bowen在一些治疗过程中与患者家属接触后发现, 患者和他的家属尤其是父母之间, 很容易造成情绪的相互影响。
在研究了许多病例后他认为, 家庭就像是一个基本的情绪单位, 家庭成员活动时, 他们的情绪是相互作用的,因此他们所表现出的情绪以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都和家庭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
因此, Murray Bowen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 之后, 他的助手Michael E.Kerr完善了该理论。
[4]与之前的其他方法不同,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社会系统作用的结果, 而家庭又是社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系统, 个体的发展与所处的家庭息息相关。
家庭系统理论是将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单位, 看成一个系统, 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组成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它不再以,模式、而且会产的研究显示, 有攻击行为问题的儿童, 其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比非问题组多。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家庭冲突与暴力、父母消极的问题应对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问题都是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增加的原因。
郭梅英、魏广东等[6]探讨了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结果显示, 原生家庭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密切相关。
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析
![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fd4263c281e53a5902ff2e.png)
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探析作者:李霞高晓芝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2期摘要:原生家庭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扮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探索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十分必要,通过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要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探究原生家庭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原生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植于他们的原生家庭之中,从原生家庭入手找到相应的原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原生家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的原因分析“原生家庭”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提出来的,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与结婚以后组成的新生家庭相对。
”萨提亚认为,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个性的发展乃至整个一生的幸福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因此,每一个问题大学生的背后,往往都住有一个问题家庭。
(一)家长的人格特征。
个体在婴幼儿时期,最初都是以模仿大人言行的方式进行学习的。
家长是大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以及人格特征将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若家长能够认识到自己对大学生的影响,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承担家庭责任,给大学生树立榜样作用,大学生会耳模仿家长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愿意在生活与学习中承担责任;相反,家长若存在较多的人格缺陷与问题,那么大学生也将产生与家长相同或相似的人格缺陷。
(二)家长的关爱。
原生家庭中,父母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需求的首要提供者。
父母的关爱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父母关爱大学生,给大学生以温暖和关怀,积极与大学生进行沟通,让大学生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成长,大学生会感到支持、理解和鼓励,也会懂得爱与被爱。
反之,大学生很有可能产生冷漠、自卑、暴力、恐惧等不良心理。
(三)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气质及心理素质。
如果原生家庭是和谐、包容、民主的氛围,大学生易获得安全感、信任感与归属感,也会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豁达、温和从容等性格品质;如果原生家庭专制、暴力、沟通不畅,大学生则易产生消极、悲观、极端、孤僻等不良心理。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8069618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7.png)
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原生家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成长的最初家庭环境。
在这个家庭环境中,个体接受了亲密关系、价值观、行为模式等各种影响。
这些影响往往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与作用。
首先,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个体在原生家庭中学会了最早的人际交往方式。
父母的关注、关爱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都对个体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温暖、关爱的原生家庭能够培养出个体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一个冷漠、疏离的原生家庭则可能导致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
其次,原生家庭对个体的情绪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是情绪支持与调控的最初来源。
在原生家庭中,个体学会了如何表达情感、理解他人的情感以及处理冲突和挫折。
父母的言行举止、情绪表达方式等对个体情绪的形成和调节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面健康的情绪表达方式能够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的情绪调节机制,而负面的情绪表达方式则可能导致情绪问题的出现。
此外,原生家庭还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对个体的认同和评价会影响到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在一个恩爱、支持的家庭中,个体往往会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和健康的自尊心。
然而,在一个批评、压抑的家庭环境下,个体可能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问题。
最后,原生家庭还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是价值观传递的主要场所之一。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的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在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爱与关怀的家庭中,个体可能会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健康的行为模式。
相反,在一个消极、冲突频发的家庭环境中,个体可能会形成消极的价值观和不健康的行为模式。
总的来说,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是多方面而复杂的。
它们涵盖了个体的社交能力、情绪发展、自我认同、自尊心以及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
因此,为了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个体,家庭成员应该关注和重视原生家庭的影响,并积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健康成长。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一个人如何去突破自己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呢?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一个人如何去突破自己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呢?](https://img.taocdn.com/s3/m/c175a309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d.png)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一个人如何去突破自己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呢?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问题,涉及到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1. 心理方面:人格形成:原生家庭是个体最早的社会化环境,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对个体的人格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父母的严厉或宽容、关爱或忽视等行为都可能塑造个体的性格特征。
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温馨、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个体的自尊、自信,而家庭冲突、不稳定则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问题。
2. 社会方面:社会适应能力: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对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在家庭中学到的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在个体进入更广泛社会环境时发挥作用。
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模式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形成和维护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家庭中学到的亲密关系、信任、尊重等价值观会在个体的社会互动中表现出来。
3. 文化方面:文化认同:家庭是文化传承的最初场所,家庭的价值观和信仰对个体的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等在家庭中被灌输,影响个体对自己所属文化的认同感。
社会角色:家庭中的社会角色分配和期望也会影响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
父母的期望和家庭的角色分工可能在个体成年后继续影响其在社会中的角色扮演。
4. 教育方面:学业成就:家庭对教育的态度和支持程度对个体的学业成就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的期望、鼓励和教育投入会影响个体对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
职业选择:家庭对职业的期望和引导也会在个体职业选择中发挥作用。
家庭的职业背景和价值观可能影响个体对职业的偏好和追求。
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个体的心理和社会行为中,也延伸到文化认同和教育选择等方面。
然而,个体并非被动接受影响,自身的发展、教育和社会互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其个性和人生轨迹。
突破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一个个体发展的重要任务。
由原生家庭因素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与干预
![由原生家庭因素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与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61f1960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4d.png)
由原生家庭因素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与干预原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也是当前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重要因素。
通过简述与分析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由原生家庭因素引发的现实案例,阐述案例处理流程并总结经验,不仅为辅导员对类似心理危机案例积极有效地干预提供启示。
标签:原生家庭因素;大学生;心理;影响;干预一.案例背景介绍1.个人成长史小A,女,大一新生,汉族,无生理缺陷,无重大疾病史。
现家庭成员有父亲和母亲,均为大学文化水平,体制内工作,担任一定领导职务。
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独生女。
初中起就开始住校,读当地重点中学。
父母对其学业要求非常高,但是对孩子的内心和真实的需求不太在意不够关心,因此对父母疏离不信任。
父母双方关系一般,经常吵架且该生母亲情绪经常不稳定易怒暴躁,经常对其父亲发脾气。
高一起就有自残行为,手臂上新旧伤疤不少。
父母知道其有自残行为但一直未曾就医,高中起开始恋爱,每次失恋或情感出现问题时,会以自残来缓解情绪。
每段恋情持续时间不超过1个月。
2.精神和身体状态情绪有些亢奋、易怒、不太稳定,自知力完整,主动寻求帮助。
一直失眠,多梦,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无其他不适感。
3.社会功能正常上课,参加各类学校活动,积极参加体育训练,个性外向,与室友同学相处较为融洽。
小A比较直爽,不会掩饰和隐藏自己的情绪,激动时爱发朋友圈抒发情绪,比较爱倾诉讲真话,利于辅导员及时掌握其情绪状况,及时疏导。
二.案例介绍小A刚入校军训时某天向辅导员请假,说自己胃不舒服。
辅导员让学生党员陪同去校医院,配药后小A支开了陪同人员主动要求单独和与医生聊,校医发现该生手臂上有刀痕,怀疑其有抑郁,立即通知了学生处。
辅导员掌握该情况以后,辅导员第一时间找其谈心谈话,并联系其父亲赶到学校。
次日辅导员陪同该生及家长去医院检查,医生确诊为轻度抑郁,主要是由原生家庭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导致的个性问题。
辅导员和小A谈心谈话中发现,小A看似活泼开朗,与同学室友关系也比较融洽,属于外向型性格,但是情绪很容易波动,遇到一点小挫折就会显得比较激动,有些躁动,但在和老师的交谈中又会刻意掩饰,表现地很有礼貌。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e5b423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2.png)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No.30,2020 Sum No.5102020年第30期总第510期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发现,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
结合学生工作案例,探讨原生家庭负面影响产生的主要原因,给出了辅导员调适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原生家庭;调适;心理健康教育The Influence of the Original Family on College Students: Analysis of Counselors'Work Cases//GENG Jiying,GAO Yan,HAN XiaoAbstract In the research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prob-lems,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original family gradually bined with the cases of student work,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causes of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original famil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counselors to adjust the impact of the original family on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s;original family;adjustment;mental health education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组建新家庭,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个概念近年来在心理学领域频繁被提起。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的影响---从家庭系统理论出发摘要原生家庭是大学生个体最初成长和学习的环境, 也与个体的情感表达、行为模式、依恋风格以及亲密关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家庭系统理论与以往心理治疗领域里只关注个体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它认为个体的问题是其原生家庭每个成员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张把个体的问题放在整个家庭的背景下看待, 原生家庭也因此成为了治疗者了解患者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显示, 个体心理和行为障碍是家庭治疗领域中所受关注最多、研究较为广泛的一个方面, 从家庭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 在原生家庭中, 每个家庭成员的自我分化水平、慢性焦虑情绪以及成员间的关系模式等因素都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乃至今后的亲密关系造成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系统理论;原生家庭;攻击性行为;抑郁症;强迫每个人刚出生时都犹如一张白纸, 经过身处各种环境的影响, 逐渐过渡到一个“社会的人”。
而家庭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初接触并生长的环境, 一个人性格的塑造、自我意识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以及他与他人交往时的情感、态度表现等都与其原生家庭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通常意义上, 我们把一个人从小出生长大的那个家庭称为原生家庭[1]。
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 原生家庭不论是对个体的人格发展还是心理健康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 在原生家庭环境中, 父母各自的人格特点、父母之间的互动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都会作为成长的重要动因给个体的身心发展留下烙印, 甚至影响人的一生。
[2]一、家庭系统理论概述20世纪40年代末,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为了防止治疗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受到移情的干扰, 治疗者必须避免和患者的家庭成员接触。
但是,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Murray Bowen在一些治疗过程中与患者家属接触后发现, 患者和他的家属尤其是父母之间, 很容易造成情绪的相互影响。
在研究了许多病例后他认为, 家庭就像是一个基本的情绪单位, 家庭成员活动时, 他们的情绪是相互作用的,因此他们所表现出的情绪以及产生的心理问题也都和家庭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
因此, Murray Bowen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 之后, 他的助手Michael E.Kerr完善了该理论。
[4]与之前的其他方法不同,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社会系统作用的结果, 而家庭又是社会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系统, 个体的发展与所处的家庭息息相关。
家庭系统理论是将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单位, 看成一个系统, 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组成这个系统的一部分, 它不再以一种孤立的视角看待个体发展, 而是强调在家庭这个系统当中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情绪等的互相作用以及对彼此造成的影响。
二、原生家庭与大学生个体心理问题(一)原生家庭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上, 关于原生家庭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之所以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是因为在家庭的三角关系中, 孩子是受教育者、接受者和学习者, 成长过程中, 孩子把父母当成学习的榜样, 并从父母那里习得一些个体经验与感受, 逐渐内化成自己特有的沟通方式、应对机制等生存法则。
在不良环境的家庭中, 孩子会被卷入父母的不良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情感模式里, 在持续的不良互动当中, 孩子很难得到良好的自我分化, 而且会产生严重的慢性焦虑。
他们在这样的三角关系中逐渐习得了这些不良的、僵化的模式, 最后内化成自身应对外界环境的方式。
并且,在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体与社会接触比其他人少,其社会支持系统主要为家庭和学校。
因此,原生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原生家庭与攻击性行为长期以来, 许多已有的有关攻击与原生家庭的研究证明, 儿童的攻击行为与他的原生家庭系统存在着紧密相关, 攻击性行为是所有家庭成员与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姜学清[5]的研究显示, 有攻击行为问题的儿童, 其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的次数比非问题组多。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漠、家庭冲突与暴力、父母消极的问题应对方式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问题都是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增加的原因。
郭梅英、魏广东等[6]探讨了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现状及其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结果显示, 原生家庭与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倾向密切相关。
文章进一步指出, 我们可以从大学生的原生家庭健康程度来预测、评估其攻击行为倾向的大小, 即攻击行为倾向越高的大学生, 其原生家庭的背景越不健康。
同时, 这些导致个体攻击行为的家庭因素自然也构成了儿童欺负行为的重要家庭背景变量, 都会增加校园欺负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分析儿童的原生家庭对欺负行为的影响是实施家庭干预的前提。
[7]案例:女生A,某高校大一学生,自诉幼时因为父母争吵想要离婚,A为了阻止父母离婚找到A的外祖母。
外祖母表示,她不会管这件事,A听到回答后十分愤怒,一气之下将外祖母的家里砸了,然后回到家中。
A的母系亲属(舅舅)知道这件事后,跑到A的家中要找A教训她,后来A在其父亲的庇护下逃走了,A的舅舅们将A的父亲打了一顿,并将A的家也砸了。
A在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情绪十分激动,声音颤抖,A自己也表示,这件事对自己影响很大。
后来,在A的成长过程中,脾气十分暴躁、易怒。
A表示,A在上中学时,有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坐在A前头的一个女生由于看电影时经常说话,影响到了A,A的情绪十分激动,于是拿起旁边的椅子直接朝前排女生砸去,导致该女生收重伤。
A的案例充分证明了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三)原生家庭与抑郁症在有关抑郁的研究中, 原生家庭环境因素中不积极参与社交及娱乐活动、家庭关系疏远、矛盾性高等方面均与抑郁症状相关[8]。
还有研究显示, 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与抑郁心境显著负相关,而矛盾性则与抑郁心境正相关。
而中学生的家庭环境部分中介了完美主义对抑郁心境的回归作用,家庭环境影响着完美主义对抑郁心境的预测作用。
[9]郑爱民[10]的调查显示,原生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大学生自杀倾向高于普通大学生,自杀倾向大学生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独立性,以及家庭功能中的行为控制和角色定位比没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低,而这些因素都是大学生产生自杀倾向的高危因素。
案例:男生B,某高校大二学生,B自诉B幼时经常遭受其父亲家暴,后来母亲也被传销骗走,被解救回来后,一直处于自我防御状态,对B还有家庭不管不顾,自己开了一个小卖铺,对B说:“我现在只想管好我自己,我也不愿意管你和你哥哥。
”B长大后,其父也被传销欺骗,每天躺在床上就想,自己明天就会成为百万富翁,对B和B的哥哥也不管不顾。
B自诉,他高考的时候,B的父母都不知道B要高考了,并且B的父母也不给B生活费,B的生活费主要是B 的哥哥做健身教练挣得。
后来,B被确诊为重度抑郁,B自诉,自己现在时常还能想起幼时的事情,一想起就会萌发自杀或者自伤的行为,因为B认为,只有通过这种行为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意义,才可以暂时忘掉幼时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女生C,某高校大四女生,C幼时父母离异,C一直跟着母亲生活,自幼缺少父爱,其母也一直在做生意,认为只需要给C提供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就是对她最好的照顾,因此从小C就缺少父母的陪伴。
后来,中学时期,C确诊为重度抑郁,C自诉一回想起幼时的事情,就想到父母吵架和自己一个人待在黑暗的房间中。
上诉两个案例可以充分认识到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抑郁症的关系。
(四)原生家庭与强迫症在关于强迫症的研究中,赵光国、曾昭祥等[11]研究了强迫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其父母的教育方式特点后发现,强迫症患者原生家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亲密度较低、缺乏情感表达、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和高矛盾性、高控制性,这些不良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Hoover 和 Insel[12]对一些强迫症患者的原生家庭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发现强迫症与其家庭特质息息相关,父母对家庭、婚姻的完美主义与个体自身的易感性都是造成强迫症的原因。
案例:男生D,某高校大一新生,自诉母亲有洁癖和强迫症,说D小时候母亲经常会要求D把自己的什么东西都摆放整齐,有强迫症,不放好就难受。
后来,D在中学时期谈了一个女朋友,D自己表示在跟该女生交往过程中,D不允许其女朋友跟任何男生有交流,也不能让其他任何男生看其女朋友一眼。
D表示就想把女朋友囚禁起来,只有自己可以看到,如果被其他男生看到,D就会感到愤怒。
从D的案例中,可以充分体现原生家庭对强迫症的影响。
三、小结家庭系统理论的出现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大学生能跳出单一个体的问题分析而着眼于家庭这个更大的互相作用的系统。
另外,大量的研究也让人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对个体心理与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者常说: “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感情从其情感所依附和寄托的家庭系统中分化出来的过程,自我分化是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的最关键个性变量[1]。
除此之外,还应该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注意不要把孩子牵扯进夫妻之间的冲突中来,避免三角化,为之后的家庭系统的良性循环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1]卢婧,曹莉莉.混沌理论视角下原生家庭影响力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1) : 71-74.[2]刘畅,伍春新,陈玲玲,等.幼儿父母的原生家庭对其协同教养的影响: 人际间变量及性别一致性的调节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5( 6) : 74-80.[3]张志学.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J].心理学探索,1990( 1) : 31-34.[4]Michael E. Kerr. Chronic Anxiety and Defining a Self [J].The Atlantic Monthly,1988( 9) :35.[5]姜学清.儿童发展的社会学观点———帕森斯等人的家庭系统理论[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9( 1) :41-45.[6]郭梅英,魏广东,张玉英.大学生攻击行为倾向与原生家庭特质焦虑及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 3) : 289-290.[7]李静.儿童欺负的家庭影响及干预[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2004.[8]王君,张洪波,王莉娜,等.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9( 1) : 32-33.[9]阳德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初中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 6) : 417-419.[10]郑爱民.自杀倾向大学生家庭因素及其家庭治疗的个案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12.[11]赵光国,曾昭祥,郭军.强迫症患者家庭环境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对照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 3) : 186-187.[12]Hoover C.F.,Insel T.R. Families of Origi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1984,172( 4)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