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病理学分析
病理实验切片镜下观:胃溃疡病、胃腺癌等(优质参考)
![病理实验切片镜下观:胃溃疡病、胃腺癌等(优质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b78d56605901020207409c95.png)
胃溃疡病内容简介:胃粘膜缺损处即为溃疡灶。
溃疡底部由四层组织构成,由上至下依次为:1、炎出层;2、坏死层;3、肉芽组织层;4、瘢痕组织层。
胃壁小血管呈增殖性动脉内膜炎改变,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胃腺癌内容简介:镜下可见少量伴有肠上皮化生的粘膜组织,其周围及粘膜下肌层组织内见癌细胞排列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腺腔,或为弥漫的核大深染的癌细胞条索,间质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癌组织已浸润深肌层。
腺癌浸润肌层腺样结构腺癌细胞正常胃窦粘液腺体肠化部分腺体肠化肝硬变内容简介:肝小叶正常结构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肝细胞集团--假小叶。
假小叶中央静脉缺如或偏位,或有多个中央静脉,肝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有变性或再生,假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低倍镜观一低倍镜观二低倍镜观三低倍镜观四假小叶间的纤维间隔肝细胞(高倍镜观)纤维间隔内炎细胞浸润肝细胞癌内容简介:癌细胞呈多边形,胞浆丰富,核圆形深染,大小不一,有核分裂及少数癌巨细胞。
癌细胞排列成梁索状,片块状,伴有不同程度出血坏死,癌细胞梁之间为丰富的血窦。
癌组织边缘的肝组织受压萎缩,癌外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改变。
小胆管增生低倍镜观一低倍镜观二低倍镜观三高倍镜观一高倍镜观二淋巴结干酪样坏死内容简介:属淋巴结结核病,淋巴结组织中央部分为一片淡红色无结构的坏死物质,(另一张切片为多个散在坏死灶),其中一些深兰色小点为坏死之细胞核碎片,坏死组织凝固成红染之颗粒状物,原有结构消失(故属特殊的凝固性坏死);周边部分为残存的淋巴组织,可见少量淋巴滤泡。
高倍镜观三干酪样坏死干酪样坏死结核肉芽肿结核肉芽肿干酪样坏死(高倍镜)郎罕氏多核巨细胞淋巴结组织坏死交界淋巴结转移癌内容提要:淋巴结的正常结构被部分破坏,其内有成巢状或条索状分布的癌组织浸润。
癌细胞大小不一,核大深染,排列紊乱,易见核分裂像。
组图1:近淋巴结被膜处逐级放大观察癌细胞核分裂像淋巴结髓质组图2:淋巴结内最低倍镜观低倍镜观高倍镜观高倍镜观高倍镜观肺腺癌内容简介:肺组织结构被破坏,代之以腺癌组织,癌细胞大小不一,呈高柱状(图1),排列成腺体样结构(图2),可见核分裂像(图3)和病理性核分裂像(图4)。
慢性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慢性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5a88b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8.png)
02
慢性胃溃疡概述
慢性胃溃疡定义与病因
定义
慢性胃溃疡是指胃黏膜在炎症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病因作用下,发生的慢性、非 特异性、坏死性缺损和凹陷性病变,通常伴有基底部肉芽组织和纤维瘢痕形成。
病因
慢性胃溃疡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 保护功能减弱等因素。
慢性胃溃疡的症状与体征
症状
慢性胃溃疡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恶心 、呕吐等。长期反复发作还会引起贫血、消瘦、消化不良、 食欲减退等症状。
体征
慢性胃溃疡的体征主要表现在上腹部压痛、出血、血肿、梗 阻、穿孔、癌变等。
慢性胃溃疡的并发症与诊断
并发症
慢性胃溃疡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
诊断
慢性胃溃疡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胃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胃镜下可见溃疡 形状不规则,边缘有炎症和坏死,底部有肉芽组织和纤维瘢痕形成。组织病 理学检查可发现细胞异型性增生和核分裂象等癌前病变表现。
预后评估指标与方法
1 2
肿瘤分期
根据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 进行分期,有助于判断预后。
病理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病理因素 与预后密切相关。
3
生化指标
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如CEA、CA19-9等)和血 清胃液中肿瘤标志物水平(如EGF等)可用于评估 预后。
治疗策略与效果评价
酒精可引起细胞毒性作用,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癌变风险。
饮食与环境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和环境污染可能 增加慢性胃溃疡癌变的风险。
长期食用高盐、腌制、霉变食 物,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可 能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 增加癌变风险。
解读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
![解读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ae5387a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16.png)
解读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消化系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系统,负责摄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并排除废物。
然而,消化系统也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如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肠道感染等。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解读。
一、胃溃疡胃溃疡是指胃壁黏膜出现损伤或溃疡形成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持续性胃酸和胰酶的刺激以及黏膜屏障功能减弱所导致。
在组织学上,胃溃疡呈现为黏膜下层或浅肌层出现溃疡区域,并伴有坏死和渗出。
随着溃疡恢复过程的进行,新生血管开始侵入溃疡底部,并形成纤维组织增生,最后形成了完全愈合的产生。
二、结肠癌结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内膜上皮细胞中的恶性肿瘤。
其发生过程通常经历了肠腺瘤、高级别的肠腺癌前病变,最终形成结肠癌。
在组织学上,初始阶段的结肠癌表现为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和不均匀新生血管形成。
随着病变进展,癌细胞开始侵入黏膜下层、肌层直至达到浆膜层。
此时,癌细胞还可通过淋巴通道或血液循环转移至其他器官。
三、胰腺炎胰腺炎是指胰腺组织出现急性或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一种疾病。
急性胰腺炎常见于饮食暴饮暴食或过度饮酒等情况下。
在组织学上,急性胰腺炎呈现为弥漫的坏死和渗出,且可引发局部或全身性并发症如坏死性胰腺囊肿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而慢性胰腺炎则主要表现为结缔组织增生、炎细胞浸润,并最终导致胰腺功能减退。
四、肝硬化肝硬化是由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引起的一种晚期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组织发生广泛纤维化和结节形成。
在组织学上,早期的肝硬化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随后结节间存在小的伪小叶和噬酸细胞增多。
而进一步发展则会导致大量结缔组织代替正常肝脏组织,形成结节。
此外,肝硬化还常伴有动脉内皮系统扩张和门静脉高压等改变。
五、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指在胆囊内形成的固态沉积物,可由于胆道梗阻、胆汁成分异常以及感染等原因引起。
在组织学上,胆囊结石呈现为含有胆色素的块状物质或沉积物。
这些结石可单个或多个同时存在,并且可能出现不同形状与大小。
胃溃疡病病理学
![胃溃疡病病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999c8f9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3.png)
胃溃疡病病理学胃溃疡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高。
胃溃疡病的发展过程非常缓慢,但一旦出现并发症,其后果将不可逆转。
本文将探讨胃溃疡病的病理学表现。
一、胃溃疡病的病因胃溃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胃黏膜对胃酸的刺激过度反应所致,从而导致胃壁产生白细胞浸润、胃肠道激素分泌减少、胃黏液分泌减少等病理改变。
常见胃溃疡病的病因有以下几点:1. 神经内分泌因素的影响胃溃疡病的病因于细胞因素和神经内分泌因素等方面有关,其中神经内分泌因素有着重要的作用。
神经内分泌因素包括激素和神经元,这些因素对胃黏膜的血流量、胃黏液的分泌量以及Leukocyte-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失衡将致胃溃疡的发生。
2. 消化液因素的影响消化液因素是胃溃疡病产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当胃酸、胆汁等物质反流到食管中时,反流物质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
很多人一旦出现这种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而且需要接受长期治疗。
3. 其他因素的影响胃溃疡病的产生也与其他因素有一定关系,例如抽烟、经常饮酒、自我曝晒以及高盐饮食等都会危及胃黏膜的健康,从而造成胃溃疡病的发生。
二、胃溃疡病的症状胃溃疡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一般情况下疼痛发生在饭后2小时内,疼痛并不是很明显,但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发展为灼热感以及烧灼感。
胃溃疡病还会通过胃肠道内细菌的侵袭而引发感染,细菌会进入胃壁并繁殖,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并发症,例如肠梗阻和出血等。
三、胃溃疡病的病理学表现胃溃疡病的病理学表现主要为胃黏膜上皮层细胞的退化,以及小凸起的病变,同时胃黏膜基底层(区域最靠近肠子的一层)细胞也会受到病变的影响。
胃黏膜上皮部细胞已失去排泄功能,同时其代谢产物对身体会造成影响,这种情况会反复出现,而且其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
此外,胃溃疡在其局部细胞增生能力亦会增强,从而导致胃壁厚度增加。
虽然胃壁的厚度增加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溃疡的症状,但同时也使得其治疗难度加大。
胃溃疡病理报告
![胃溃疡病理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7d9a02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13.png)
胃溃疡病理报告1. 基本信息•患者姓名:XXX•性别:XXX•年龄:XXX•住院号:XXX•病理号:XXX2. 患者主诉患者主诉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 病理检查3.1 组织标本本次病理检查采集的组织标本为胃镜取材。
3.2 组织标本外观组织标本外观显示胃黏膜有不规则的溃疡形成,溃疡大小约为XXXcm x XXXcm。
周围组织的黏膜局部不规则糜烂,有散在的出血灶。
3.3 组织学检查结果经过组织学检查,发现切片上的胃黏膜溃疡周围炎症反应明显。
溃疡底部为坏死组织,并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3.4 病理诊断根据组织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胃溃疡。
4. 胃溃疡的概述胃溃疡是指胃壁黏膜及粘膜下层的破口,并表现为黏膜上皮损害的一种常见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胃内酸度增加、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感染幽门螺杆菌等因素有关。
5. 胃溃疡的病理特征胃溃疡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5.1 溃疡形态胃溃疡通常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破口,其大小可不等。
溃疡常位于胃的贲门、幽门附近或胃窦部,边缘不规则或呈均匀的圆滑。
5.2 炎症反应胃溃疡周围常伴有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炎性细胞的浸润。
炎症反应的程度与溃疡病程的长短有关,溃疡病程越长,炎症反应越明显。
5.3 溃疡底部胃溃疡的底部通常为坏死组织,呈灰黄色或暗红色。
溃疡底部的坏死组织通常会伴有炎症细胞的浸润。
5.4 溃疡边缘胃溃疡的边缘可以是不规则的,也可以是呈圆滑的,边缘常有炎症反应。
6. 治疗措施对于确诊的胃溃疡患者,应采取以下治疗措施:•抑制胃酸分泌:通过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抗酸药物,减少胃酸分泌,从而降低溃疡的刺激程度。
•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使用抗生素治疗来消除感染。
•胃黏膜保护剂: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可以增强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少胃酸对黏膜的损害。
胃溃疡的临床病理讨论
![胃溃疡的临床病理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a1475293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a.png)
胃溃疡的临床病理讨论胃溃疡简介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的破损和溃疡形成。
胃溃疡常见于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抵抗力减弱的患者。
虽然胃溃疡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最常见的发病年龄为40至60岁。
临床表现胃溃疡的临床表现可以因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些常见的症状包括:•上腹疼痛:胃溃疡的典型症状为上腹疼痛,通常在饭后或空腹时加重,夜间疼痛也比较常见。
•恶心和呕吐: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食欲减退:由于上腹疼痛的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
病理特征胃溃疡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胃黏膜的破坏和溃疡形成。
以下是胃溃疡的病理特征的讨论:•黏膜破坏:胃溃疡通常会导致胃黏膜的破坏,使得黏膜表面出现溃疡形成。
溃疡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在1-2厘米。
•溃疡边缘:溃疡的边缘通常清晰可见,边缘周围常伴有炎性渗出、出血或坏死的现象。
•炎症反应:在溃疡底部及边缘周围,常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等。
•纤维组织增生:在溃疡底部愈合过程中,可见到纤维组织增生及粘连现象。
病因和风险因素胃溃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和风险因素:•高酸性食物:摄入过多的高酸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和酒精等,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导致溃疡形成。
•慢性胃炎:长期存在的慢性胃炎可以使胃黏膜的抵抗力减弱,从而增加胃溃疡的风险。
•感染: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是导致胃溃疡的常见因素之一。
•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长期的NSAIDs使用可以导致胃黏膜损伤,增加溃疡发生的概率。
诊断与治疗胃溃疡的诊断可以通过以下检查手段进行:•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胃溃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状况,并进行活检以确定溃疡的性质。
•X线造影:对于某些患者,X线造影也可以用于诊断胃溃疡。
在该检查中,患者需要饮用一种特殊的造影剂,然后进行X线拍摄。
胃溃疡病理报告
![胃溃疡病理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72e0dd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2.png)
胃溃疡病理报告胃溃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胃痛、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如果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胃溃疡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穿孔、出血等。
对于患有胃溃疡的患者来说,病理报告是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病理学家会从组织标本中观察、分析病变区域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等,从而确定病变的原因、类型和程度。
一份完整的胃溃疡病理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标本来源和处理。
病理学家会在报告中详细描述标本来源、外观形态以及处理方式,如标本来自于胃镜活检、手术、肠内口导管置入等。
标本处理的方式也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病理学家需要注明准备标本的方式以及使用的染色方法等。
2. 病变类型和程度。
在观察标本时,病理学家需要根据细胞的形态和组织结构来判断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对于胃溃疡而言,常见的病变类型包括浅表性溃疡、深度溃疡和胃内膜脱垂等。
病理学家还会细致地测量病变区域的面积和深度,从而评估溃疡的大小和程度。
3. 病变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理学家会在报告中分析病变区域的病因,如细菌感染、自身免疫等,并根据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阐述病理机制,如血管收缩、细胞凋亡等。
4. 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在病理学家观察标本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来获得更加详细和深入的信息。
比如,病理学家可以通过染色剂来标记特定的蛋白质或细胞结构,从而识别细胞类型、区分良性和恶性病变等。
总的来说,胃溃疡病理报告是对患者疾病发展历程进行较全面描述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
通过对病理报告的详细研究,可以对疾病的类型、程度和病因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并评估预后。
同时,由于病理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未来也有可能通过病理学的手段,对各种疾病进行更加深入和精确的研究。
胃溃疡病理学报告册
![胃溃疡病理学报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a22103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f8.png)
胃溃疡病理学报告册
胃溃疡病理学报告册
病理学报告是通过对患者组织标本的细致观察和分析,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疾病的详细信息。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以下是一份胃溃疡病理学报告册的基本内容:
1. 标本信息: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
2. 标本来源:说明组织标本的来源,例如胃镜检查、手术切除等。
3. 标本特点:描述组织标本的外观特征,包括标本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4. 病变部位:标明溃疡位于胃的哪个部位,如贲门、胃体、幽门等。
5. 溃疡形态:描述溃疡的形态特征,包括溃疡的大小、形状、深度等。
6. 溃疡边缘:观察并描述溃疡边缘的特点,如是否光滑、不规则等。
7. 溃疡底部:观察并描述溃疡底部的特点,如是否凹陷、出血等。
8. 炎症反应:评估溃疡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程度,如炎性细胞浸润的类型和程度。
9. 并发症:记录是否存在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
10. 组织学类型:根据组织学特征判断溃疡的类型,如浅表性溃疡、深溃疡等。
11. 免疫组化:如果有需要,可以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确定病变的性质。
12. 结论:总结病理学观察结果,给出明确诊断。
胃溃疡病理学报告册是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标本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病变的特征和性质,为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指导。
胃巨大溃疡的胃镜及病理与临床特点分析
![胃巨大溃疡的胃镜及病理与临床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1ad90484254b35eefd34ec.png)
胃巨大溃疡的胃镜及病理与临床特点分析目的:探讨胃巨大溃疡的内镜及病理与临床特点,为正确诊治积累经验。
方法:对2007年1月-2013年12月间经胃镜检查发现的108例胃巨大溃疡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108例胃巨大溃疡中良性溃疡44例,占40.74%(44/108),恶性溃疡64例,占59.26%(64/108)。
良性溃疡直径在3.0~3.5 cm 之间者占86.36%(38/44),大于3.5 cm者13.64%(6/44);恶性溃疡直径在3.0~3.5 cm之间者占31.25%(20/64),大于3.5 cm者68.75%(44/64)。
Hp感染良性为59.09%,恶性为84.38%。
发病年龄40岁以上多见。
结论:胃巨大溃疡多为恶性,Hp感染率高,对有消化道症状及年龄在40岁以上,有饮酒史、肿瘤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应注意做胃镜检查,以提高早期检出率。
标签:胃巨大溃疡;胃镜;肿瘤;病理学胃巨大溃疡一般指病灶直径大于3 cm、深度超过黏膜肌层的胃黏膜缺损性病变,主要病因为溃疡型胃癌和消化性溃疡。
此外,一些较为少见的胃局部病变或系统性疾病累及胃时亦可形成巨大溃疡,称之为具有特殊病因的胃巨大溃疡[1]。
为了提高胃巨大溃疡的诊治水平,回顾性总结分析108例胃巨大溃疡的胃镜和病理与临床特点,现综合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08例中,男63例,女45例,男女比例为1:0.71,年龄26~78岁,平均56.3岁,其中小于40岁者11例,占10.19%(11/108),40~60岁者56例,占51.85%(56/108),大于60岁者41例,占37.96%(41/108)。
农民63例,占58.33%(63/108),工人21例,占19.44%(21/108),其他24例,占22.22%(24/108)。
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30年,平均6.3年。
1.2 方法对有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适、上腹疼痛、上腹饱胀、呕吐、反酸嗳气等患者进行胃镜检查,检查前禁食10 h以上,胃镜下观察记录溃疡的解剖部位,分别在溃疡边缘和距溃疡2 cm范围的周围组织中深取4~6块送病理检查。
慢性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慢性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2c9e4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19.png)
慢性胃溃疡癌变的临床病理分析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引言•慢性胃溃疡概述•慢性胃溃疡癌变的相关研究•临床病理分析方法•慢性胃溃疡癌变临床病理特征及应用价值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01慢性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02慢性胃溃疡癌变是该疾病的严重后果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03目前,国内外对于慢性胃溃疡癌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机制和治疗方法等方面,但对于该疾病的临床病理分析尚不够全面和深入。
探讨慢性胃溃疡癌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情况,为制定更加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收集慢性胃溃疡癌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与方法VS本研究主要包括慢性胃溃疡癌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情况的分析。
研究内容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从医院病历资料中收集慢性胃溃疡癌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构研究内容与结构02慢性胃溃疡概述慢性胃溃疡是指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疼痛,病程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
慢性胃溃疡定义慢性胃溃疡病因慢性胃溃疡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保护功能减弱等因素。
慢性胃溃疡定义与病因慢性胃溃疡患者常常出现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可表现为钝痛、胀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差等。
慢性胃溃疡症状慢性胃溃疡体征慢性胃溃疡患者一般无特殊体征,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部压痛、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慢性胃溃疡的症状与体征慢性胃溃疡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慢性胃溃疡诊断慢性胃溃疡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胃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胃镜下可见局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形成等,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慢性胃溃疡。
胃溃疡病理学分析
![胃溃疡病理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7cad94ad51f01dc281f16d.png)
《胃溃疡病理学分析》1、简介:溃疡病或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因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它之所以称之为消化性溃疡,是因为既往认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事实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只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形成消化性溃疡。
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和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难以区分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因此往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或胃、十二指肠溃疡。
如果能明确溃疡在胃或十二指肠,那就可直接诊断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2、病因:1.幽门螺杆菌感染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2.药物及饮食因素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易致此病发生,此外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和饮用浓茶、咖啡似亦有一定关系。
易致胃溃疡的药品:(1)各种阿司匹林制剂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胃痛及不适,严重者可有呕血、黑便等,胃镜检查可发现胃黏膜炎症、糜烂及溃疡形成。
(2)激素替代药消炎痛和保泰松这类药物属激素替代药,对胃黏膜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导致急性胃溃疡。
(3)解热镇痛药如A.P.C,扑热息痛,去痛片以及感冒通等感冒药。
(4)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如藻酸双酯钠(P.S.S)、潘生丁、利血平,也可导致胃溃疡,甚至胃出血。
(5)消炎药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容易造成胃的不适。
(6)抗癌药及其他各类化疗药物往往造成胃肠刺激。
3.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4.应激精神因素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论述胃溃疡病理变化
![论述胃溃疡病理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bcb228e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2.png)
论述胃溃疡病理变化
胃溃疡是指胃黏膜受到损伤形成的溃疡,其病理变化表现为:
- 大体上:境界清楚,通常为卵圆形或圆形,伴有黏膜皱襞向溃疡边缘集中。
- 显微镜下:典型的活动性慢性消化性溃疡有四层特殊结构。
- 表层:为脓性渗出物、细菌和坏死碎屑。
- 纤维素样坏死组织。
- 炎性肉芽组织。
- 纤维化取代肌层并延伸至黏膜下层,在溃疡边缘,黏膜肌层似乎与固有肌层融合。
此外,溃疡底部还可能出现血管内皮下纤维组织增生、血管壁增厚和神经束肥大等情况。
坏死的表面可能有白色念珠菌感染。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除了药物治疗外,平时的饮食调理也非常重要,饮食应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消化性溃疡 病理、辅查(内科学课件)
![消化性溃疡 病理、辅查(内科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5be65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a.png)
辅助检查
(四)幽门螺杆菌检测
非侵入性方法:13C、14C尿素呼气试验
该检查不依赖内镜,病人依从性好,准确性较高,为 Hp检测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被广泛用于各医院。
两个集气袋,前后30分钟使用 用凉饮水冲服尿素13C颗粒 进行13CO2的检测
检查结果,DOB值≥4.0为阳性
辅助检查
(四)幽门螺杆菌检测
– S2期:亦叫白色瘢痕期,此时溃疡部位形成白色瘢痕,粘膜集中象明显。
辅助检查
(二) X线钡剂造影
(1)直接征象:龛影、黏膜聚集 (2)间接征象:胃大弯侧痉挛性切迹, 十二指肠球部激惹和球部畸形。
辅助检查
(三) CT检查
对于穿透性溃疡或穿孔,CT很有价值,可以发现 穿孔周围组织炎症包块、积液。 对于游离气体的显示甚至优于立位胸片。 对幽门门梗阻也有鉴别诊断的意义。
• 愈合期包括Hl、H2两个期: – Hl期:溃疡表面无坏死,白苔消失或变得很薄,仍有糜烂,溃疡周围的 充血、水肿减轻或基本消失,并可见再生的上皮。
– H2期:糜烂消失,溃疡周边轻度充血或充血、水肿消失,可见明显的再 生上皮及轻度的粘膜集中。
• 瘢痕期包括S1、S2两期: – S1期:亦称红色瘢痕期,此时溃疡已愈合,形成红色瘢痕,周边无充血、 水肿,可见再生上皮及粘膜集中象。
学习内容
消化性溃疡
病理 辅助检查
PART一
病理
病理
1.部位 GU多发生在胃角和胃小弯处 DU多发生在球部,前、后壁比较 常见
病理
2.数目 溃疡一般为单发,也可多个。 两个或两个以上溃疡并存,
称多发性溃疡。
病理
3.大小、形态
圆形或椭圆形 多数直径小于1cm 边缘较规整,周围有充血、水肿, 表面覆灰白色或灰黄色渗出物,底 部为肉芽组织 。
胃溃疡病理报告
![胃溃疡病理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eb2903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0.png)
胃溃疡病理报告引言:胃溃疡,又被称为胃底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较高。
溃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胃黏膜的破坏和胃内酸度的增加。
虽然有很多原因可以导致胃溃疡的发生,但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为了了解具体的病理情况,下面将对一份胃溃疡的病理报告进行详细解读。
1.标本来源及病灶描述:病理报告显示,该标本来源为胃肠内镜活检,标本为胃粘膜组织。
镜下观察发现,胃体部位呈现溃疡性病变。
病变直径约1.5cm,边缘整齐,底部呈现黄色坏死组织。
溃疡底部周围可见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表面黏膜上有小型出血点。
2.组织学特征及炎症程度评估:组织学切片显示,溃疡病变主要集中在黏膜层和粘膜下层。
黏膜层存在明显的纤维素样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
黏膜下层炎症细胞浸润较轻,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
炎症细胞浸润与病变的深度呈正相关,即越深的病变,炎症细胞浸润越明显。
3.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为了了解溃疡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特殊染色检测。
结果显示,在病变的周边区域可见大量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且聚集在上皮细胞表面。
这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溃疡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4.溃疡愈合程度分析:通过对组织学切片的观察,我们对溃疡愈合程度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溃疡中心区域存在纤维组织增生和修复迹象,但尚未完全愈合。
边缘区域可见新生黏膜上皮细胞覆盖,表示愈合正在进行中。
病理学上,溃疡愈合通常经历炎症、增生和修复三个阶段。
5.病因分析:胃溃疡病变有多种潜在的原因,其中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能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并导致黏膜层的破坏。
此外,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胃酸过多和精神压力也可能是其他导致胃溃疡的因素。
结论:该胃溃疡病理报告显示了溃疡性病变的特征,并强调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其发生中的重要性。
溃疡的愈合程度显示病变正在逐渐修复过程中。
针对这一病理结果,建议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以及合理控制饮食,以促进溃疡的愈合和预防复发。
病理学教学课件:胃炎胃溃疡
![病理学教学课件:胃炎胃溃疡](https://img.taocdn.com/s3/m/c06dca0db8f67c1cfbd6b869.png)
2.病理变化:
(1)肉眼: ①位置:胃小弯近幽门侧,十二指肠球部前 壁后壁
②形状:圆形或椭圆
③大小直径<2cm ④边缘整齐
⑤底部平坦,灰白或灰黄色分泌物,深浅 不一。 ⑥切面:斜漏斗状,潜掘状 ⑦周围黏膜皱襞:呈轮辐状向溃疡处集中
(2)镜下: ①渗出层:炎性渗出物 (中性粒细胞+纤维素) ②坏死层:凝固性坏死 坏死的细胞 组织碎片 纤维蛋白样物质 ③肉芽组织层 ④瘢痕层
胃消化性溃疡愈合
⑵出血: 最常见 ①毛细血管破裂→少量出血→便潜血试验阳性 ②大血管破裂→大出血→呕血和黑便,休克死亡
⑶穿孔:
①胃肠内容物→腹腔→腹膜炎→剧痛\板状腹\休克
②穿透较慢+与相邻组织粘连包裹→局限性腹膜炎
⑷幽门狭窄:3%
溃疡充血、水肿
胃潴留
幽门括约肌痉挛 →幽门梗阻→ 呕吐
瘢痕收缩
应激性溃疡,多灶性浅表溃疡
Acute erosive gastritis:
The mucosa appears hyperemic, and the foci of superficial ulceration are manifest as scattered, small, red areas termed erosion.
水、电解质失衡
●
⑸癌变: ①胃溃疡癌变 (与溃疡反复破坏修复有关) ②十二指肠溃疡通常不发生癌变
胃溃疡
胃癌
4.临床病理联系: ⑴上腹部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空腹痛 胃溃疡:进食后痛 ⑵返酸、嗳气、消瘦
病例分析
男性,75岁,间断上腹痛10余年,加重2周,呕血、黑 便6小时。
10余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间断上腹胀痛,餐后半 小时明显,持续2-3小时,可自行缓解。2周来加重, 纳差,服中药后无效。6小时前突觉上腹胀、恶心、头 晕,先后两次解柏油样便,共约700g,并呕吐咖啡样 液1次,约200ml,此后心悸、头晕、出冷汗,发病来 无眼黄、尿黄和发热,平素二便正常,睡眠好,自觉 近期体重略下降。既往30年前查体时发现肝功能异常, 经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手术、外伤和药物过敏史, 无烟酒嗜好。
消化系统疾病—溃疡病(病理学课件)
![消化系统疾病—溃疡病(病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29bba2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cb.png)
一、胃溃疡的病理变化
镜下观:溃疡底部自内向外分四层 ⑴渗出层:少量纤维素及中性粒细胞 ⑵坏死组织层:红染无结构的坏死组织 ⑶肉芽组织层:新生的肉芽组织 ⑷瘢痕组织层:由肉芽组织转变而来的陈 旧性瘢痕组织。
2023/8/21
慢性胃溃疡
渗出层
2023/8/21
坏死层
肉芽组织
疤痕组织
慢性胃溃疡(低倍镜)
胃排空延迟
2023/8/21
小结
1.溃疡病又称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和十二 指肠粘膜屏障遭破坏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 壁和十二指肠壁自身消化的结果;
2. 粘膜屏障遭破坏原因:HP感染、吸烟、酗 酒、胆汁返流、长期使用水杨酸和肾上腺皮质 激素;
3.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高于胃溃疡。
2023/8/21
2023/8/21
2023/8/21
二、溃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 HP感染
证据:胃溃疡HP检出率71.9%;十二指肠溃 疡HP检出率100%。 作用:
⑴ 促进胃粘膜G细胞增生、胃泌素分泌增 加;
⑵ 分泌尿素酶和空泡毒素破坏粘膜屏障。
2023/8/21
2023/8/21
二、溃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 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2023/8/21
慢性胃溃疡(胃镜)
2023/8/21
慢性胃溃疡(福尔马林固定标本)
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的肉眼区别
特征
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疡
外 形 圆形或椭圆形
大 小 直径一般<2cm
深 度 较深
边 缘 整齐,不隆起
底 部 较平坦
周围粘膜 皱襞向溃疡集中
2023/8/21
溃疡型胃癌 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直径一般>2cm 较浅 不整齐,隆起 凹凸不平,有出血坏死 粘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 肥厚
胃溃疡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胃溃疡的病理特点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26449ff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2.png)
胃溃疡的病理特点是什么胃溃疡是最为典型的消化系统疾病,有胃溃疡的患者在平时要多注意异常饮食的护理。
胃溃疡出现时会有一些病理的生理表现,那么,你知道胃溃疡的病理特点有哪些吗?胃溃疡的病理特点1、胃溃疡在底部活动分期会分为四层,第一层会有急性炎的炎性物质渗出。
因为坏死的细胞以及组织碎片和纤维蛋白样的物质,存在这一层,所以这常出现炎症时,就会有渗出物发现。
2、第二层多是由中性的粒细胞为主要的一种非特异性的细胞浸润。
这一层,如果出现问题,会导致中性粒细胞不断升高,第三层是因为含有增生的毛细血管,炎性的细胞,以及结缔组织而组成的成分,这一层多为肉芽组织层。
3、第四层是纤维样的或者是瘢痕组织成,它会扩张到肌层,更严重的会达到浆膜层。
如果用内镜取下来进行活检就可以看到,它会只能达到粘膜层或者是黏膜的下成。
在通常情况下是观察不到这种溃疡的第四层结构。
在病理组织上主要会表现在黏膜层的炎症细胞的浸润。
因此就会有淋巴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或者是有肉芽肿的形成。
胃溃疡要注意什么1、在平时可以多吃一些花生,枣子,萝卜,芝麻糊,能够很好的抑制住胃酸的分泌,并且还能够中和胃酸。
有胃溃疡患者可以在平时多吃这些食物,而且吃后可以使胃部很舒服。
2、在平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多的食物。
例如豆浆,豆腐,鱼虾,肉类,牛奶,鸡蛋以及绿色蔬菜,可以用来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还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
3、平时有吸烟喝酒的患者要戒掉这些,还不能喝浓茶和浓咖啡。
因为浓茶和浓咖啡会对大脑,胃部以及交感神经有刺激,可以说是十分有害,因此,要喝淡一点的茶和咖啡。
烟和酒会形成胃溃疡以及慢性的胃炎。
尼古丁和酒精会刺激胃部分泌胃酸以及对胃粘膜的防御系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4、要减少对胃粘膜伤害,在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样可以使食物充分的磨碎和唾液一起混合,可以帮助消化,又能够减轻肠胃的负担。
胃溃疡和胃炎的区别疼痛点的区别:胃炎患者胃痛多无规律性,而且范围较为广泛。
消化性溃疡病—消化性溃疡病理变化(病理学课件)
![消化性溃疡病—消化性溃疡病理变化(病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f2eef6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c.png)
四、病理变化
胃溃疡肉眼观
1.部位:胃小弯近幽门处 2.数目:常为1个 3.大小:小于2cm 4.形状 :圆形或椭圆形 5.深度 :深浅不一 6.边缘整齐底部平坦 7.周围胃粘膜向溃疡集中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肉眼观
1.部位:十二指肠球部,近 幽门环的前壁或后壁。 2.特点:溃疡较胃溃疡小而 浅, 直径<1cm。球部前、后 壁同时有称对吻溃疡。
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化
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特点
一、概述
以胃、十二指肠粘膜形成慢性溃疡为特 征的一种常见病。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 见,患者多为青壮年,男多于女。
二、临床表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现为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 本病呈长期性、反复发作。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1.胃液的消化及粘膜屏障破坏 2.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 3.遗传因素 4.HP(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5.其他因素
十二指肠溃疡
镜下
1.炎性渗出层: 纤维素及炎性渗出物 2.坏死: 坏死组织 3.肉芽组织层 4.疤痕组织层 :机化肉芽、动脉内膜炎、
神经纤维断端球状增生。
胃溃疡镜下
渗出层 坏死层 肉芽层
瘢痕层
病理学胃炎胃溃疡课件
![病理学胃炎胃溃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bac482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2.png)
05
遗传因素:部分胃炎胃溃疡患者 有家族史,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胃炎胃溃疡的症状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胃痛:胃部疼 痛,可能伴有 烧灼感
消化不良:食 欲不振,恶心 呕吐,腹胀腹 泻
胃酸反流:胃 酸反流至食管, 引起烧心、胸 痛等症状
出血:胃黏膜 损伤导致出血, 表现为呕血、 黑便等
2
胃炎胃溃疡的病理变化
01
胃黏膜损伤:胃黏膜充 血、水肿、糜烂、溃疡
02
胃黏膜修复:胃黏膜再 生、修复、愈合
03
胃黏膜萎缩:胃黏膜萎 缩、变薄、失去弹性
04
胃黏膜癌变:胃黏膜细 胞异常增殖、癌变
胃炎胃溃疡的病理机制
胃酸分泌过 多:胃酸分 泌过多会导 致胃黏膜损 伤,引发胃 炎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 感染:幽门 螺杆菌感染 是胃炎胃溃 疡的重要病 因之一
实验室检查:检测胃液、血液、粪便等样本,了 解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观察胃部形 态、大小、位置等情况,辅助诊断胃炎胃溃疡。
3
胃炎胃溃疡的药物治疗
抗酸药: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铝等,用
01
于中和胃酸,减轻胃部不适 抑酸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用 02 于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部炎症 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米索前列醇
01
保持良好的饮食 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02
03
避免刺激性食物, 如辛辣、油腻、
生冷等
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避免熬夜、
过度劳累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焦虑、抑
郁等情绪
胃炎胃溃疡的饮食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溃疡病理学分析》
1、简介:溃疡病或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内,因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它之所以称之为消化性溃疡,是因为既往认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事实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只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形成消化性溃疡。
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和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难以区分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因此往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或胃、十二指肠溃疡。
如果能明确溃疡在胃或十二指肠,那就可直接诊断为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
2、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2.药物及饮食因素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易致此病发生,此外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和饮用浓茶、咖啡似亦有一定关系。
易致胃溃疡的药品:
(1)各种阿司匹林制剂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胃痛及不适,严重者可有呕血、黑便等,胃镜检查可发现胃黏膜炎症、糜烂及溃疡形成。
(2)激素替代药消炎痛和保泰松这类药物属激素替代药,对胃黏膜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导致急性胃溃疡。
(3)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去痛片以及感冒通等感冒药。
(4)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如藻酸双酯钠()、潘生丁、利血平,也可导致胃溃疡,甚至胃出血。
(5)消炎药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容易造成胃的不适。
(6)抗癌药及其他各类化疗药物往往造成胃肠刺激。
3.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4.应激精神因素
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
5.遗传因素
在一些罕见的遗传综合征中,如多发性内分泌腺腺瘤I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等,消化性溃疡为其临床表现一部分。
6.胃运动异常
部分胃溃疡患者存在胃运动障碍,如胃排空延缓所致胃酸分泌增加和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胆汁、胰液和溶血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伤。
7.其他因素
如I型单纯疱疹病毒局部感染可能有关。
肾移植或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巨细胞病毒感染亦可能参与。
3、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多位于上腹部,也可出现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剑突后。
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
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
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4、检查方法
1.内镜检查
内镜下溃疡可分为三个病期:①活动期:溃疡基底部蒙有白色或黄白色厚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A1),或周边黏膜充血、水肿开始消退,四周出现再生上皮所形成的红晕(A2)。
②愈合期:溃疡缩小变浅,苔变薄,四周再生上皮所形成的红晕向溃疡围拢,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H1),或溃疡面几乎为再生上皮所覆盖,黏膜皱襞更加向溃疡集中(H2)。
③瘢痕期:溃疡基底部白苔消失,呈现红色瘢痕(S1),最后转变为白色瘢痕(S2)。
线钡餐检查
可见龛影及黏膜皱襞集中等直接征象。
单纯痉挛、激惹现象等间接征象。
影像学检查特征:
(1)龛影为消化性溃疡的直接征象。
切线位,龛影凸出于胃内壁轮廓之处,呈乳头状或半圆形;正位,龛影为圆形或椭圆形,其边缘光滑整齐。
(2)龛影周围黏膜纹切线位,龛影与胃交界处显示1~2mm的透明细线影,见于龛影的上缘或下缘,或龛影的整个边缘。
(3)“狭颈征”切线位,龛影口部与胃腔交界处有~1cm一段狭于龛影的口径,称为“狭颈征”。
(4)“项圈征”在龛影口部有一边缘光滑细线状密度减低区,如颈部戴的项圈。
(5)龛影周围的“日晕征”正位,龛影周围有宽窄不一致的透亮带,边缘光滑。
(6)以龛影为中心的黏膜皱襞纠集呈放射状分布,其外围逐渐变细消失,为慢性溃疡的另一征象。
(7)胃溃疡的其他X线征象①胃大弯侧指状切迹;②胃小弯侧缩短;③胃角切迹增宽;④幽门管狭窄性梗阻,胃内滞留液。
5、诊断方法
胃溃疡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周期性上腹疼痛和X线钡餐检查、内镜检查。
6、鉴别诊断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鉴别:消化性溃疡中十二指肠溃疡多见;胃溃疡疼痛多在饭后疼,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饭前疼痛且夜间疼痛也较多见。
7、并发症
1.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有20%~30%的溃疡患者曾有出血病史,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较胃溃疡更多见。
据统计,在上消化道出血的各种病因中,溃疡约占50%,居首位。
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多数可以自行停止。
胃溃疡出血多于十二指肠溃疡。
出血易发生于消化性溃疡出现后的1~2年内。
2.溃疡穿孔
消化性溃疡穿孔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高于胃溃疡。
以30~50岁多见,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见于40岁以下的青壮年,而胃溃疡穿孔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居多。
3.幽门梗阻
消化性溃疡患者约10%可能并发幽门梗阻,大多发生于十二指肠溃疡,其次为幽门管或幽门前溃疡。
消化性溃疡并发幽门梗阻老年人多见,以男性为主。
近年来由于各种有效抗溃疡药物的广泛应用,此种并发症明显减少。
幽门梗阻有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
前者是因慢性溃疡引起黏膜下纤维化,导致瘢痕性狭窄,内科治疗无效,常需外科手术治疗;后者由于溃疡周围组织炎症引起充血水肿和幽门反射性痉挛所致,内科治疗有效。
4.癌变
慢性胃溃疡是否会癌变,目前尚有争议。
多数学者认为胃溃疡癌变是存在的,其癌变率估计在1%~7%,胃溃疡癌变常发生于溃疡边缘,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发生癌变。
8、治疗方法:
1.一般按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用药
首先应用减少损害因素的药物:如制酸剂、抗胆碱能药物、H2受体拮抗药、丙谷胺、前列腺素E2的合成剂及奥美拉唑等,同时给予胃黏膜保护的药物:如硫
糖铝、铋剂、甘珀酸(生胃酮)等以及抗生素的应用。
彻底根除Hp,因为目前认为Hp感染与本病有一定关系,所以要积极治疗。
2.胃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
可表现为呕血或便血。
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止血措施主要有:①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PPI),提高并维持胃内pH值;②内镜下止血;③手术治疗;
④介入治疗。
3.食物的选择
得了胃病饮食上要注意以下13条原则: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3)少吃生冷、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
(6)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7)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
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8)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晨起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1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用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9)注意防寒胃部受凉后会使胃的功能受损,故要注意胃部保暖不要受寒。
(10)避免刺激不吸烟,因为吸烟使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壁细胞的血液供应,使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而诱发胃病。
应少饮酒,少吃辣椒、胡椒等辛辣食物。
(11)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
因此,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
(12)戒酸性食物酸度较高的水果,如:凤梨、柳丁、桔子等,于饭后摄食,对溃疡的患者不会有太大的刺激,所以并不一定要禁止食用。
(13)戒产气性食物有些食物容易产气,使患者有饱胀感,应避免摄食;但食物是否会产气而引起不适,因人而异,可依个人的经验决定是否应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