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乡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与乡土文化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作文一直是广大师生都非常头痛的问题。学生中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

树人。”

多年来,农村中学写作教学始终不能跨上一个新台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师生普遍认为:城里人视野开阔、见识宽广,所以有东西可写;农村人生活狭窄、少见世面,所以无材可选、无话可说。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写作,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源于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都生存于社会。无论城市与农村,生活总是丰富多彩的。雕塑大师罗丹已经告诉我们,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就会发现,其实农村的天地更广阔。

任何地域,都有其独具特色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人们称之为乡土文化或地域文化,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地域范围内的古今人物、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俗风情、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没有农村,就没有博大丰富的中国乡土文化。我们要做的便是尽量去挖掘、去发现乡土资源,使之充分为我们的农村语文写作教学服务。

在我国,有着大批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另辟蹊径,从

小小村落、绿树成荫、泥棚茅舍、大漠孤烟、莲动渔舟等,开掘出乡土文学的一席之地。如:孙犁写冀中,赵树理写晋东南,沈从文写湘西,鲁迅写江南水乡……如果这些作家不是植根家乡、魂系故土,又怎能写出像《边城》、《运河的浆声》、《呼兰河传》、《李有才板话》、《荷花淀》、《故乡》、《社戏》等优美的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作品?正因为他们熟悉家乡人民的感情、心理、愿望、语言、风土人情等,才能用清新的文字深刻挖掘出家乡人民的精神品格和乡村特有的文

化(《读根植香山,材益天下有感》)。在农村中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向这些作家学习,以他们为榜样,用慧眼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真正植根农村,用五彩神笔绘出乡村民情之美和田园之美。

那么,应如何具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挖掘写作的素材呢?

一、仔细观察乡村特有自然风貌

毫不夸张的说,乡村是一个天然大花园。它体现的是一种真正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乡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不经雕饰,富有天然之趣;乡村的花鸟虫鱼的灵性,河流小溪的柔情等,这些都是入文之物。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用心感受,便能写出优美淳朴、富有乡土特色的文章。峻青对雪后美景的观察,写出了描绘美好乡村雪景的《瑞雪图》;朱自清以对春山、春水、春雨、春日等的观察和对春天生活特

有的感受,写出了令人赞不绝口的散文名篇《春》。

二、深入了解各地、各民族的民俗风情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相容的国度,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无论婚嫁、节日、穿戴、饮食、住房、语言、丧葬等均有不同,仅丧葬就有土葬、火葬、清葬、天葬、水葬、食葬等之分。民族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节日,如汉族的春节、中秋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节,苗族的花山节等。总之,各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特色,只要我们了解这些民俗风情,何愁没有可写之物?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度,地域的不同还有了不同的特产和饮食,北方的水饺和大葱,南方的辣椒和大米,山东的煎饼,四川的火锅,云南的香烟,贵州的美酒。幅员辽阔还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如云南人祭山,贵州人祭水,福建人祭天,青海人祭地等。还有的地方祭茶神、祭灶王、祭关羽等。有对各地民俗风情的深入了解,写作的源泉就一定会源源不断。

三、搜集民间传说、谚语、俗语、俚语等

民间传说体现了一个地方民众的追求、意愿,其现实性较强。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一些关于山水、人物、地名或草木的传说,只要我们去搜集整理并深入挖掘其内蕴,便会发现其中的价值。著名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便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作家们从“白毛仙姑”的故事中,挖掘出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于是才有了歌剧史上的里程碑。如果没有民间故事,也没有《小二黑结婚》,没有《孔雀公主》和《阿诗玛》,更没有妇孺皆知、感人肺腑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民间谚语、俗语的积累,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是得天独厚的。民间谚语俗语,它不但通俗形象,而且往往具有哲理性、科学性和一定的文学性。作家秦牧说过,一个作家应有三个仓库,其中一个便是“收集人民语言的仓库”。《韩非子》中“远水不救近火”、《史记》中“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等民谚俗语,既形象生动,又含义深刻。人民艺术家赵树理就是一个能成功运用民间语言的代表作家。

四、用真心动真情感受农家生活

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是每一位写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农家生活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用心感受,便能发现农村人的淳朴、善良,发现他们的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情趣。如果没有对农家的热爱和对农家生活的真切感受,就不会有《荷花淀》、《陌上桑》、《饮酒》等,更不会有鲁迅记忆中的“故乡”和诱人的“社戏”。作为乡村中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不能一味抱怨。如果总是抱怨,你看到的就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无聊;反之,你看到的就是农村人无私的奉献和无悔的追求,看到的就是一种平凡中的伟大。

五、学会感受劳动的艰辛与甜蜜

如:《锄禾》一诗,几乎每一位中小学生都能背诵。诗人如果不是用心感受到劳动的艰辛,怎能写出如此通俗、形象而又富于警策性的诗歌?农村中学生对田园劳动再熟悉

不过,不但熟悉父辈们劳作,自己也参与了不少劳动,其中的辛苦与甜蜜,他们能感受到,从而懂得付出与收获,明白崇高与无私。田园劳动是农村中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特有的途径。许多诗人和作家都非常注重从劳动中获取写作的材料,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吴伯萧写《菜园小记》、白居易写《观刈麦》、陶渊明写《归园田居》等。

文章源于生活,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每位中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不必盲目自卑、怨天尤人,殊不知,乡村的天空才是最蓝的,乡村的景色才是最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