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脑炎监测

合集下载

乙脑监测实施方案

乙脑监测实施方案

乙脑监测实施方案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乙脑疫情,制定科学有效的乙脑监测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乙脑监测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一、监测对象乙脑监测的对象包括患者、病原学患者、病原学阳性人群以及病原学阴性人群等。

通过对这些对象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乙脑的传播情况和流行趋势,为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乙脑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临床监测、病原学监测和病媒监测。

临床监测主要是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对病例的报告和分析;病原学监测主要是对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流行病学调查;病媒监测主要是对蚊、蜱等传播媒介的密度和分布进行监测。

三、监测方法1. 临床监测方法: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2. 病原学监测方法:采集患者的血清标本、脑脊液标本等,进行病原学检测和鉴定,分析病毒株的分布和变异情况。

3. 病媒监测方法:采用人工捕获、诱集和室内饲养等方法,监测传播媒介的密度和种群结构,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四、监测频率乙脑监测的频率应根据疫情的流行程度和传播风险来确定。

在疫情高发期,监测频率应增加,加强对疫情的动态监测和预警;在疫情低发期,可以适当减少监测频率,但不能放松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

五、监测流程乙脑监测流程主要包括监测对象的确定、监测内容的收集、监测方法的实施、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

在监测流程中,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执行,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六、监测结果分析监测结果分析是乙脑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疫情的变化趋势和传播规律,为疫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评估监测工作的效果,及时调整监测方案和措施。

七、监测报告和应对措施监测报告是乙脑监测工作的总结和反馈,应包括监测结果、疫情分析、问题和建议等内容。

根据监测报告,制定相应的疫情应对措施,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的传播和危害。

乙脑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乙脑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乙型脑炎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一、病史
1.1. 近2周内有热带、亚热带、内陆等蚊虫活动地区的旅居史或接触史。

1.2. 与乙脑患者有过接触或在疫情区域生活或逗留过一段时间。

二、临床表现
2.1. 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脑炎症状。

2.2. 典型的脑炎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惊厥等。

2.3.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三、实验室检查
3.1.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2. 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白细胞数升高,蛋白轻度升高,糖正常或偏高。

3.3. 病毒分离:从脑脊液或血液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

四、影像学检查
4.1. CT或MRI显示脑部病变部位和程度。

4.2. 超声检查显示脑室扩大等异常。

五、诊断标准
5.1. 有明确的历史和临床表现。

5.2. 有典型的脑炎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5.3. 实验室检查显示异常,如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

5.4. 影像学检查显示脑部病变部位和程度。

5.5. 病毒分离阳性。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诊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经验。

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

检测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试验摘要:在亚洲,乙型脑炎病毒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因,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0例病例。

它导致显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库蚊在鸟类和动物之间传播,而人类被认为是其终末宿主。

由于登革热在乙型脑炎流行地区也很普遍,因此必须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来证实乙型脑炎阳性血清。

噬斑减少中和试验是检测以及量化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黄金标准。

然而,噬斑减少中和试验大约需要一个星期,并且在在6个或24孔板中进行,这对于大规模筛选具有局限性。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可用于检测和定量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简化方案。

该法在96孔板中进行,将适合用于大规模筛查人群的免疫水平以及疫苗的免疫效力研究。

关键词: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酶联免疫引言在亚洲,主要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乙型脑炎病毒是病毒性脑炎的常见病原。

据统计,每年大约有45000个病例,死亡率为25%;并且有高达50%的患者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

乙型脑炎病毒为RNA正链病毒,属于黄病毒科。

病毒发生表现有地方性周期性特点,库蚊和猪为其主要的宿主,病毒在其体内大量复制。

然而,人类被认为是其终末宿主。

(Sabchareon和Yoksan,1998)在亚洲许多地方乙型脑炎病毒都有流行,往往在这些地方都伴随有登革热病毒流行。

因此,为了与登革热区分,就必须通过检测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来证实其确为乙型脑炎病毒阳性血清。

此外,检测中和抗体也可作为检测乙型脑炎疫苗效力的合理的替代措施。

(Markofff L.,2000)。

“斑减少中和试验是检测和量化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的标准方法(Shyu等.1997)。

然而,斑减少中和试验需要一周才能完成并且仅在6或24孔板中进行,从而对于大规模的筛选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在疫苗的效力学研究以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其局限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结果通过肉眼计数斑块的数量来获得,而这,也有一定的主观偏差。

乙脑的诊断实验报告

乙脑的诊断实验报告

一、引言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

乙脑的病死率较高,且预后较差。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降低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实验室检测,对乙脑进行诊断。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乙脑病毒抗原、抗体及核酸检测试剂盒;(2)乙脑病毒分离培养用的细胞株;(3)乙脑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脑脊液样本;(4)乙脑病毒感染动物模型。

2. 实验方法(1)乙脑病毒抗原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乙脑病毒抗原。

将病毒抗原与荧光素标记的抗体结合,观察荧光颗粒的出现情况,判断乙脑病毒抗原的存在。

(2)乙脑病毒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脑病毒抗体。

将乙脑病毒抗原包被于微孔板,加入待测血清,通过酶标记的二抗检测抗体,计算抗体滴度。

(3)乙脑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乙脑病毒核酸。

提取病毒核酸,通过RT-qPCR扩增病毒基因片段,定量检测病毒核酸含量。

(4)乙脑病毒分离培养将乙脑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脑脊液样本接种于乙脑病毒敏感细胞株,观察病毒分离培养结果。

三、实验结果1. 乙脑病毒抗原检测在乙脑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脑脊液中,均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

2. 乙脑病毒抗体检测在乙脑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ELISA法检测到乙脑病毒抗体,抗体滴度较高。

3. 乙脑病毒核酸检测在乙脑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脑脊液中,RT-qPCR法检测到乙脑病毒核酸,核酸含量较高。

4. 乙脑病毒分离培养将乙脑病毒感染患者血清、脑脊液样本接种于乙脑病毒敏感细胞株,观察到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结果。

四、讨论本实验通过多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对乙脑进行了诊断。

结果显示,乙脑病毒抗原、抗体及核酸均呈阳性,证实了乙脑的诊断。

1. 乙脑病毒抗原检测是乙脑诊断的重要依据。

本实验中,乙脑病毒抗原检测呈阳性,说明患者体内存在乙脑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的监护和治疗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三关”监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

发病急,来势凶,变化快。

重症者伴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病死率高达20~50%。

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三关),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三种主要症状,并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必须及时给予处理,否则会危及生命。

现将我院2006年(7~9月份)~2007年(7~9月份)收治的11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三关”监护和治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般资料110例乙型脑炎均来自农村。

其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小为9月,最大14岁,10岁以下的94例,占85.45%,11岁~14岁的16例,占14.55%。

轻型16例,普通型38例,重型34例,极重型22例。

1.2 诊断标准①流行性病学资料,夏秋季节发病,农村儿童;②发病急,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为主,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

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样改变。

血清乙脑特异性lgm 抗体阳性(重庆市疾控中心派专家宋采血检查所得结论)。

2 监护项目和临床意义2.1 体温110例乙脑患者100%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高热达39℃~40℃,重者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天。

若高热持续过久体内调节功能失常,则成为患儿健康的威胁。

①高热使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高,氧的耗量也大大增加。

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增高13%。

高热时还会影响消化功能,可能引起婴幼儿腹泻,脱水,而进一步发生代谢障碍。

②由于高热氧消耗增加,需要加速散热。

因而心搏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加快约15次/分)表皮血管扩张,故心血管负担加大。

③高热可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烦躁,高热惊厥等)或高度抑制(谵妄、昏睡、昏迷等)尤其婴幼儿多见;④高热时消化道分泌物减少,消化道活动降低,胃肠运动缓慢,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

乙型脑炎的检查

乙型脑炎的检查

乙型脑炎的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一般在10~30×109/L,中粒细胞增至80%以上,核左移,嗜酸粒细胞可减少。

2.脑脊液检查:外观澄清或微混,白细胞计数增加,多数在0.05~0.5×109/L之间,个别病人可达1×109/L以上,或始终正常;在病初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以后逐渐以淋巴细胞为多。

蛋白稍增加,糖定量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的IgM明显升高,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则IgA、IgG升高显著,而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在后期时IgG可有升高。

3.血清学检查:(1)血凝抑制试验:可测定IgM抗体及IgG抗体,敏感性高,方法简便快速,但试验要求严格,偶见假阳性反应。

双份血清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单份血清抗体效价1:100为可疑,1:320可作诊断、1:640可确诊。

(2)二巯基乙醇(2ME):耐性试验检测IgM抗体,患者血清标本在2ME处理前、后分别作血凝抑制试验,如处理后血凝抑制抗体效价下降1/2~3/4,表示特异性Ig M已被2ME裂解,即为试验阳性。

本法可在起病第4~8天即呈阳性,且由于单份血清即有辅助价值,故可对乙脑进行早期诊断。

(3)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较高,但其阳性大都出现在第4~7周,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或以上的增长即可诊断。

若仅单份血清,1:2为可疑,1:4以上有助诊断。

(4)中和试验:病后一周血中出现中和抗体,效价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

早期为IgM,后期为IgG.此法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抗体持续终生。

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5)免疫荧光试验:发病初1~2天的血液或发热第2~4天的脑脊液及发热全程的脑室内的脑脊液,均可采用本法检测乙脑病毒抗原,方法快速,阳性率高,有早期诊断价值。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般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乙脑抗体,比较灵敏、特异。

4.病毒分离:病初可取血清或脑脊液接种乳鼠以分离病毒,但阳性率较低。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脑炎病。

该病主要在农业盛产季节,受种蚊媒传播。

乙脑病毒属于病毒RNA病毒家族,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急性脑脊髓炎,并可引起发热、呕吐、头痛、颈强直、嗜睡和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目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检测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发现其中存在病毒核酸或抗体。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用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发热、监测液体和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通畅,以及提供营养支持。

支持治疗包括提供适当的抗生素、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物,以防止继发感染和控制病情进展。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

JE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推荐在病毒流行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者进行接种。

疫苗应在疫苗制剂的指导下进行,通常需要在旅行前进行接种。

此外,通过减少与蚊子的接触,例如使用蚊帐、避免黄昏和晚上外出等措施,也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尽早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怀疑患者可能感染了JE病毒,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认诊断,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支持。

此外,加强病毒监测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减少该病的发生率。

总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病毒传染病,及时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非常重要。

公众应密切关注相关的流行病学信息,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

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及治疗措施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常见于夏秋季节,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神经损伤。

为了预防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1. 病毒监测和报告: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乙型脑炎病毒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疫情信息,提供给公众。

2. 蚊虫控制:蚊虫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防止蚊虫滋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居民应保持环境清洁,清除积水源,定期清理灭蚊剂喷洒。

3. 疫苗接种:乙型脑炎疫苗是预防该病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应根据疫情和流行程度,对疫区人群和高风险人群进行必要的疫苗接种。

4. 个人防护:乙型脑炎病毒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个人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受蚊叮咬的可能性。

穿长袖衣物,使用蚊帐,使用驱蚊剂等。

5. 教育宣传:政府和卫生部门可以通过广告、宣传册、媒体等途径对公众进行教育。

提供关于乙型脑炎病毒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6.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疑似患者,应尽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及时治疗可以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和后遗症的发生。

7. 医学观察和隔离:对病例和疫情暴发地区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和隔离,控制疾病的传播。

8. 公共卫生措施:加强卫生环境管理,强化病媒生物监测,落实防蚊措施和蚊虫灭除工作。

9. 加强疫情监测和应急响应:加强监测系统建设,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在发生疫情时能够做出快速和科学的应急响应。

10.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乙型脑炎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和公众。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减少乙型脑炎的发病和传播。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

全国乙脑监测方案一、疾病背景介绍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病情严重,可以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

乙脑对儿童和成年人皆有威胁,但以儿童为主。

目前,虽然有乙脑疫苗可供接种,但一些地区或是贫困地区的疫苗普及率仍然不高,因此乙脑的监测工作仍然十分必要。

二、监测目标该方案的监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疫情监测:及时掌握乙脑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病例监测:收集乙脑病例的信息,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症状、住址等,分析病例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3.病毒监测:对乙脑病例中的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监测病毒的变异情况并进行分型分析。

4.应急监测:在乙脑疫情暴发或流行区域进行紧急监测,及早发现病例并进行处理。

三、监测方法1.病例报告:医疗机构应对乙脑病例进行报告,包括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2.病例调查:对病例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患者病史、发病情况、就诊信息等,并将信息录入疫情监测系统。

3.病毒分离:对患者样本(如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和扩增,提取病毒RNA进行病毒学研究,并将结果录入数据库。

4.流行病学调查:对乙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的地理分布、年龄分布、季节分布等,探索其传播规律。

5.定期监测:定期对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乙脑病毒的监测,包括人群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四、监测机构和责任分工1.国家卫生部门负责制定全国乙脑监测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并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乙脑监测工作。

同时,建立乙脑病例和病毒的数据库,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各地卫生部门负责组织本地乙脑监测工作,指导医疗机构进行乙脑病例的报告和调查,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

3.医疗机构应建立乙脑监测的工作机制,配备专门的监测人员,负责病例的报告、调查和样本的采集。

4.疾控中心负责对乙脑病毒进行分离和鉴定,负责地方乙脑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报告相关情况。

乙脑监测

乙脑监测

• 若脑脊液或第1份血液标本乙脑特异性抗体IgM为阳性,则不采第2份血
标本检测
• 市级疾控机构开展乙脑抗体检测(包括血液和脑脊液)
• 收到标本5个工作日内出具监测结果
• 脑脊液和第一份血标本阴性病例标本:
1、待省级抽查复核 2、第1份血与第2份血液开展IgG抗体检测 所有完成检测的标本均送至省级实验室开展病原学检测
注意: 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 包括现住址是当地的病例,也要包括当地报其他地区的病例。 每天早上10点将更新后新的一览表发给我
谢 谢!
病例订正
• 结果录入:哪一级检测哪一级负责录入,及时录入并订正 • 病例分类:
• 确诊病例 • 疑似病例
• 临床诊断病例
• 排除病例
乙脑病例诊断
无血液及脑脊液标 本 血液或脑脊液标本 IgM抗体阳性
疑似乙脑病例
血液或脑脊液标本 IgM抗体均阴性
脑脊液常规
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
采集恢复期血液
病毒性脑炎表现
•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 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 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病例报告
传染病法定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 医疗机构还应负责乙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猪乙脑诊断方法

猪乙脑诊断方法

猪乙脑诊断方法
猪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其次就是注意与猪布氏菌病、猪流感和猪伪狂犬病相区别。

猪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诊断,其次就是注意与猪布氏菌病、猪流感和猪伪狂犬病相区别。

1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
乙脑的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来完成,由于乙脑临床症状与许多疾病相似,故不能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即使是疫区病例也是如此。

实验室诊断包括病原检测和血清学诊断。

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反向被动血凝试验,免疫细胞化学法和PCR诊断方法等。

用于乙脑诊断的血清学方法包括乳胶凝集试验(LAT),补体结合试验(CF),血凝抑制试验(HI),中和试验(SN),斑点免疫渗滤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间接血凝试验(IHA)、放射免疫测定,免疫电镜技术等。

其中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病毒室的贾杏林等(2000)建立的LAT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微量、快速、稳定、简易的特点,特别适合于基层使用及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

2类症鉴别
注意与猪布氏菌病、猪流感和猪伪狂犬病相区别。

2.1与猪布氏杆菌病的区别
猪布氏菌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体温正常.流产多发生于妊娠
的第三个月,多为死胎,胎盘布满出血点,极少有木乃伊胎;公猪睾丸多为两侧种胀,副睾丸也肿;有的病例还发生关节炎,特别是后肢淋巴结肿胀。

2.2与猪流感的区别
猪流感妊娠母猪少见流产。

2.3与猪伪狂犬病的区别
猪伪狂犬病无季节性,流产胎儿无明显差异.且哺乳仔猪发病较多,呈现神经症状,公猪无睾丸肿大现象。

乙脑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乙脑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乙脑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乙脑临床确诊的判
断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乙脑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嗜睡、惊厥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三至七天内出现。

2.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乙脑确诊的重要手段。

乙脑病毒可以在
脑脊液中进行检测。

脑脊液检查还包括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和糖含
量等指标的测量,这些指标在乙脑患者中通常会出现异常。

3. 病毒学诊断:乙脑病毒可以通过血清分离、培养和PCR等技术进行
检测,这些检测可以帮助确认乙脑的诊断。

4. 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并观察乙脑病情的变化。

典型的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脑水肿、脑
干受损等。

综上所述,乙脑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病情的临床表现、脑脊
液检查、病毒学诊断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等。

对于有疑似乙脑病例,应
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确认,以便早期治疗和控制病情。

国内猪传染性乙型脑炎的检测及预防

国内猪传染性乙型脑炎的检测及预防
中图分类号 :8 82 53 ¥ 5 .8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0 2 15 (0 20 — 10 0 10 — 972 1 )2 0 — 3 1
传染 性 乙型脑 炎又称 日本 乙型脑 炎 ( ) 是 一 增区域 。崔奕杰 [ 吕晓丽同 J , E 5 3 与 分别利用针对 E蛋 白基 因的引物扩 增出特 异性片段 32b 和 39b , 6 D 4 p 后者 种人畜共 的大范 围应用, 近年来发生率大幅下 降。 但因 还 同时 建立 了可 定量 的荧 光 R — C T P R法及 可 同 时 为猪和蚊 虫的储 存与传 播作用,导致 该病 并不能完 检测 乙脑 、猪 流感 和蓝 耳病 3种 病毒 的 多重 R — T
全 消灭 。 调查发现 , 人群中该病 的发生通常要较猪群 的感染晚 3 4周左右 ,因此加强猪群 的检测 对人群 ~ 的防控 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而 做好猪 群的预防工作 则可 以进 一步减少发生几率 。本文仅就近年来有关 猪传染性 乙型脑 炎检测 及预防方面的国 内相关研究 进 行综述 , 以期能够为临床应用提供 一定参考 。 1 检测方 面
10 l
养 猪 S N R D C IN ( WIEP O U TO 2 )
2 l 02
国 内 猪 传 染 性 乙 型 脑 炎 的 检 测 及 预 防
朱 秀高 (. 1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 滨州 2 6 0 ;. 5 6 02山东滨州博莱威生物技术研究所, 滨州 2 6 0 ) 5 6 0
P R; C 孙圣福[ 7 1 使用针对 N 1 S 基因保守区的特异性 引 物 建立 了一种 R — C T P R方法 ,其 扩增 片段 大 小 为 4 0b 。R — C 3 D T P R方法 除在研 究中使用外 , 目前 G / B T 23 3 0 8和 S / 4 2 2 1 2 3 —2 0 NT 2 7 - 00均 已将 其 作 为 标准检测方法进行推广 。临床 中, 吕晓丽等_ 利用 8 还 l 建立的 R — C T P R法 对发 生于 新郑 地 区 的一例 初产 母猪 流产病例 的病料进 行检测 ,结果显 示为 J E阳 性。 在引物设计参考区选择上 , 唐青海等[ 9 1 选用 3 末 11 病 原 检 测 . 通过对 乙脑病 毒 的检测 可 以进行 疾病 诊 断及 端 保 守区建 立 的 R — C T P R方 法也 具 有高特 异 性和 2p ) 流行病 学调查 。在进 行抗原检 测时 , 从疾病 诊断角 灵敏 性 ( g 。 度考虑 ,可 以只对流 产胎儿等病 料组 织进行检 测 ; 12 抗 体 检 测 . 如果要进行 的是流 行病学调 查 , 则应 扩大检 测范 围 抗 体检测 即检验血 清 中抗 体有无及 其含 量 , 由 至蚊 虫及猪 群 附近 其他 易感 动物 。时问安排 上 , 疾 于 不伤 害动物 生命 及方法 简单多样等特 点 ,成为 目 病诊 断应遵 循 随到 随检原则 ; 病原追 踪则应 考虑 乙 前流 行病 学调查及 血清 学诊断的主要措施 ,同时也 t 。 o 脑发 生的温 度相 关性 ( 在一 定区域表 现为季 节性) 可以作为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的重要手段[ q检测 中, , 在发 生前 、 后 一定 时 间 内对 处于 流行环 节 上 的 时间及对 象的选择 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 。流行病 中、 相关 动物 进行 随 机检测 ,以确定 一 定区 域范 围 内 学调查方面 ,中间宿主蚊 在乙型脑炎的发生中起到 该 病 的流 行趋 势 及 规律 , 为 乙脑 的 防治 提 供数 重要作用,而蚊 虫的出现 与活动 受到环境温度 的显 ] , 据参考 。 著制 约 , 研 究 , 温 2 据 气 5℃~ 0℃ 、 对 湿 度 大于 3 相 0 随着分 子生物学 技术 的飞速 发展 , 近年 来早 期 7 %为蚊虫 的最 适繁殖条件 ,因此 时间的选 择上应 病 原检测技术如免疫细胞化 学法 、荧光抗体染色 法 该考虑 当地气候条件 , 在蚊虫 出现之前 、 出现之后及 及 反 向被动血凝试验等 由于操作 复杂等 因素逐 渐被 消失之后的一定时 间内进行相关检测工作 ;另一方 更加灵敏 、 确、 准 简便 的 R — C [ T P R4 1 方法取代 , 过 由 面 ,蚊虫孳生季节 由于环境 中野毒 的持续刺激可 能 不 于前者 的经济性 , 一些基层地 区还在使 用。 采用 R — 使猪体 内含有一定水平抗体 ,如果此时进行疫苗免 T P R时 , C 扩增 片段 的选 择及 引物 设计是影 响结果 准 疫 效果 监测 则应 在免 疫前 后分 别进 行抗 体水 平测 确性 的重要 因素 。 目前研 究 已知 乙脑病 毒有 3 结 定 。目前 国内大部分猪场及散养户都较 为重视该病 个 构基因 (、r / E 和 7个非结构基 因(S 、 S A 的预 防, cpe M、 ) M N 1N 2 、 一般初春后母猪配种前均会给其注射疫 苗, N 2 N 3 N 4 、 S B N 5 组 成 , 中 E 和 N 1 仔猪 出生后可通过母 乳中的母源抗体获得 对 乙脑病 S B、 S 、 S A N 4 、 S ) 其 S 因此对仔猪进行抗体检测 时, 应在 母源 基 因 由于在 刺激 机 体产 生保 护性 免疫 反应 上 的重 毒 的抵抗力 , 一般在 出生 6 0d以后) 进行 。 规模 化 要性而研究最 多,也经常 被用来 作为分子检 测的扩 抗体消 失之 后 ( 猪场 中, 除仔猪外 , 还应选择 一部 分肥育猪及 后备种

广西防控流行性乙型脑炎蚊媒监测技术方案

广西防控流行性乙型脑炎蚊媒监测技术方案
(一)监测点的选择
选择离市区(或县城)>10公里的2个乡镇进行监测,这2个乡镇应不相邻且能代表本地方的生态环境状况。每个乡镇选择1个周围有农田的自然村屯,每村屯选择人居室、猪舍各2间进行监测。
(二)监测时间
在今年5月—7月每月监测2次。相邻两次测定时间应间隔10天以上,选择晴天夜晚进行监测。本年度要在5月中旬以前上报第一次监测数据。
广西防控流行性乙型脑炎蚊媒监测技术方案
蚊媒的监测是预防控制乙脑工作一项重要的系统性基础工作,在流行前和流行期间做好蚊媒监测工作,可以为乙脑疫情提供准确前期预测和预防控制效果评估。为确保2007年有效防控乙脑,特制定此蚊媒监测方案。
一、概述
2007年由于上年暖冬和全球气候异常,经专家预测,今年我区乙脑疫情存在发生较大流行的可能性,防控形势非常严峻。由于我区多年来没有开展过蚊媒监测,传播乙脑的媒介蚊虫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季节消长等本底资料均空缺,使预测预报和处理应急疫情无本底媒介资料可查,直接影响防控工作的科学开展。
二、监测目的
掌握重点防控市县今年5月—7月乙脑蚊媒介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季节消长,为预测预报和处理疫情提供基础数据,为科学制定预防控制方案、防治前后灭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三、各级职责
(一)各级爱卫会和卫生行政部门
自治区爱卫会和自治区卫生厅领导全区蚊媒监测工作。各级爱卫会和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内蚊媒监测工作,并提供所需监测经费,保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区蚊媒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负责对上报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定期对监测系统的数据进行分析、反馈,为制定和完善乙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乙脑监测系统进行督导、评价。

乙脑监测工作总结

乙脑监测工作总结

乙脑监测工作总结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乙脑监测工作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乙脑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严重程度可导致死亡或终身残疾。

因此,对乙脑的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乙脑监测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

这包括对疫情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以及对患者的病例追踪和病情评估。

通过建立这样的系统,可以及时发现乙脑病例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乙脑监测工作需要加强对病毒的检测和研究。

通过对乙脑病毒的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病毒的传播和变异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同时,对乙脑病毒的研究也能为疫苗研发和药物治疗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另外,乙脑监测工作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救治和康复工作。

这包括对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及对患者的长期康复跟踪和支持。

通过这样的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总的来说,乙脑监测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乙脑监测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乙脑疫情,保障人民的健康和安全。

全国乙脑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乙脑监测实施方案

全国乙脑监测实施方案为了全面掌握乙脑病毒感染的疫情动态,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部署要求,制定了全国乙脑监测实施方案。

一、监测范围。

本次乙脑监测范围包括全国各地的城乡居民、特定人群和动物。

对于城乡居民,重点监测对象为儿童和老年人群,特定人群包括从事水产养殖、水产捕捞、水产加工和水产销售等相关行业的人员,动物监测范围包括家禽、水产养殖动物等。

二、监测内容。

1. 对于城乡居民,主要开展乙脑病毒感染的监测工作,包括疫情监测、病例监测、病原体监测等内容。

疫情监测主要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乙脑病毒感染疫情进行监测和分析;病例监测主要通过对疑似病例的排查和诊断,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病原体监测主要通过对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基因序列分析,掌握病毒的变异情况和传播途径。

2. 对于特定人群,主要开展职业暴露监测和健康状况监测。

职业暴露监测主要通过对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暴露风险;健康状况监测主要通过对特定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干预患者。

3. 对于动物,主要开展动物疫情监测和病原体监测。

动物疫情监测主要通过对家禽和水产养殖动物的疫情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病原体监测主要通过对动物病原体的监测和鉴定,掌握病原体的变异情况和传播途径。

三、监测方法。

1. 对于城乡居民,采用定点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网络监测方式,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和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实时监测。

2. 对于特定人群,采用职业卫生监测和健康体检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健康档案和职业暴露档案,实现健康监测和风险评估。

3. 对于动物,采用动物疫情监测点和兽医卫生监测站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实现动物疫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四、监测评估。

本次乙脑监测实施方案将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包括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报告,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和风险评估报告,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05.19•【文号】卫办疾控[2006]93号•【施行日期】2006.05.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传染病防控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行性乙型脑炎等4种传染病监测方案的通知(卫办疾控[2006]9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加强我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针对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风病等4种传染病的常规监测,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全国麻风病监测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十九日附件1: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为进一步落实《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更好地发挥急性弛缓性麻痹(以下简称AFP)监测系统的作用,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及时发现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保持无脊灰状态。

2.及时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以下简称VDPV)及其循环,采取措施控制病毒进一步传播。

3.评价免疫工作质量,发现薄弱环节。

4.监测脊灰病毒变异情况,为调整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一)监测病例定义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绍兴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结果

绍兴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结果
中图分类 号:R 1. 2 5 2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 0 7—0 3 (0 2 2— 07— 4 9 1 2 1 )0 0 2 0
流行性 乙型脑炎 ( 简称乙脑 ) ,是 由媒介 蚊虫 叮咬引起 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 ,其病死 率高达 5 一 5 ,约 3% ~ 0 % 3% 0 5 %的患者 留有不 同 程度后遗症… 。我 国 目前除新疆、青海 、西藏外 , 其他各省 ( 自治 区、直辖 市) 均有病例报告 。我 国乙脑流行 的高峰季节在 6 月 ,南 方较早 ,纬 _7 度越高流行越迟 。绍兴 市近年来 乙脑发病 维持 J 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但仍有波动。为更好地掌握绍
断 并分 类 。 2 2 蚊 媒 监 测 按 照 《 江 省 病 媒 生 物 监 测 方 . 浙
表 1 20 -2 1 绍兴市 乙脑 发病情 况 05 00年
案》 的要求 ,每年的 4 1 月选择居 民区、公 园、 — 1 医院、工地和农贸市场 ,采用诱蚊灯法于每月下旬 监测 1 ,每次连续定时诱集 3h 次 ,计算蚊媒密度 ; 并将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蚊种鉴定。
江预 防医学 2 1 0 2年第 2 4卷第 2期
Z ei gPeet eMeii .Fb 02 o 2 .N . h in r ni dc e e .2 1 .v l 4 o2 a v v n

2 ・ 7
绍 兴 市 流 行 性 乙型脑 炎 监 测 结 果
吴建 宏’ 何 学 军 董 国萍 史愉聪
兴 市 乙脑 流 行 情 况 和 规 律 ,以 制 定 有 效 的 防 治 措 施 ,现对 20 -2 1 05 0 0年绍 兴 市 乙 脑疫 情 的 流行 病 学 特征 作 以下 分析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学特征
乙脑病毒是一种球形的单链RNA病毒,属披 盖病毒科虫媒B组
乙脑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在100℃2min, 55~60℃30min,或37℃2天即可被完全灭活. 但在30℃以下存活时间较长,在 -70℃以 下可以保存1年以上
乙脑病毒可被常用的消毒剂如碘酊、乙醇、酚等 迅速灭活,也易被胆汁、脱氧胆酸钠所灭活
接种程序
对于乙脑灭活疫苗,在8月龄接种第1、 2针,第1和第2针应该间隔7-10天进行 接种。18-24月龄接种第3针,6岁时接 种第4针
对于乙脑减毒活疫苗,在8月龄接种第一 针,18-24月龄接种第2针,6岁时接种 第3针
接种部位
在上臂三角肌皮下注射0.5ml乙 脑疫苗,注射时避开卡疤部位
在把疫苗放在冷藏包中之前,先适当地放好冰排
为了合理放置冰排,从速冻器中取出冰排,直到摇 动冰排可以听见声音后再用。这说明冰排不会把疫 苗冻住.检查冻干乙脑疫苗的失效期
如果疫苗超过了失效期,就要废弃疫 苗,如果疫苗的标签丢失了,也要废 弃疫苗
蚊子通常从动物(最常见地的是猪和鸟)身上获 得病毒,然后传播给人
在感染后,病毒侵袭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大脑和脊髓
高危人群
多发于学龄儿童,但非流行区的任何年龄均为 易感人群
居住在亚洲农村,农业区乙脑病毒普遍存在地 区的人,感染乙脑病毒的危险更大
在多数农村地区,1-15岁之间的儿童比成人感 染的危险性更大。但是成人也会感染乙脑病毒, 尤其是当病毒进入一个以前未出现感染的地区
烧痊愈后应立即补种疫苗 患急性疾病及严重慢性疾病,体质衰弱,对
药物食物有过敏史,抽风史的人不能接种乙 脑灭活疫苗
漏种处理
如果孩子错过接种日,可以尽快补种,不 需要重头开始整个接种程序
注意:有时父母不能带他们的孩子按接种 程序来接种。在那种情况下,不要责备父 母,这可能会使他们不愿意再来接种。相 反,应称赞父母能带孩子来接种,并敦促 他们下次准时来接种
种乙脑减毒活疫苗 如果儿童发烧超过38.5C,应该推迟接种。发
烧痊愈后应立即补种疫苗 患急性传染病,中耳炎,活动性肺结核,心、
肾及肝脏等疾病,体质衰弱,有过敏史或癫痫 者,孕妇不可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乙脑灭活疫苗的禁忌症
接种正常剂量乙脑疫苗时发生副反应,如荨 麻疹
对硫柳汞(一些疫苗使用的防腐剂)过敏 如果儿童发烧超过38.5C,应该推迟接种。发
小时内使用
5剂次安瓿冻干乙脑疫苗
打开安瓿瓶的顶端 用生产厂家提供的2.5ml稀释液(磷酸盐稀释液)
进行稀释 使用稀释用注射器和针头,吸取稀释液并注入
装有冻干疫苗的安瓿瓶中 废弃稀释用注射器针头以及装稀释液的小瓶 全面轻柔地震动小瓶 疫苗稀释后应该被存放在2.C-8.C之间,在1小
时内使用
护理病人,减少死亡和残疾是十分重要 的。病例治疗主要围绕对症治疗和预防 并发症
乙脑病人的处理
如果怀疑患者得了脑炎,将患者 转诊到最近的医院或治疗中心。 在转诊期间应进行医疗防护
确保患者能呼吸和进水
转动患者成侧卧,不断地改变他们的 体位,防止褥疮,确保患者在痉挛时 不会受伤
监测患者确定体温保持正常
把对冷冻敏感的疫苗存放在冰箱中最温暖的部分
在下部制冷的冰箱中,对冷冻敏感的疫苗放在接近 上部的地方。不要把对冷冻敏感的疫苗放在冰箱的 底部或中部, 因为这些地方几乎肯定会结冰
在上部制冷的冰箱中,对冷冻敏感的疫苗放在中间 或临近底部的地方。不要把对冷冻敏感疫苗放在顶 部,因为顶部直接地在制冷机的下面,非常冷
安全性
乙脑疫苗是安全的,并且绝大多数接种疫苗的人 不会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但是,象所有其它疫苗 一样,乙脑疫苗也可能产生中度副作用,严重副 反应非常罕见
乙脑疫苗可以在8月龄的时候和麻疹疫苗同时进 行接种
不良反应
一部分人接种乙脑疫苗后会出现中度不良反应如: 皮疹、发热、恶心、头晕
大约有20%的接种乙脑灭活疫苗的人会发生接种 部位触痛和红肿。还有相似比例的接种灭活疫苗 的人出现中度系统反应,如头疼、低热、肌痛(肌 肉痛)、虚弱或腹泻
谢谢!
一些国家在接种3剂次乙脑疫苗的一 年后还要再加强一针。虽然后续的加 强免疫是不必要的,但也不会对孩子 造成任何损伤
疫苗保存
液体乙脑灭活疫苗,冻干乙脑减毒活疫苗 和稀释后的乙脑减毒活疫苗应该避光保存 在2C-8C之间
乙脑灭活疫苗和稀释后的乙脑减毒活疫苗 应该在1 个小时之内使用完
在乙脑减毒活疫苗稀释后,在2C和8C条 件下最多可以使用1 小时。超过时间后, 所有剩余的稀释疫苗都要丢弃
2.确定使用的是生产厂家提供的正确稀释剂
确定使用的是生产厂家提供的正确稀释剂并检 查稀释剂和疫苗是否温度相同。如果稀释剂比 疫苗温度高,就先把它放入冰箱一段时间,直 到它与疫苗的温度一致。如果稀释剂温度高于 疫苗,它可能导致"热冲击" 而损坏乙脑疫苗。 如果稀释剂结冰了,就解冻稀释剂使之和疫苗 温度一样
接种方法
乙脑灭活疫苗为4人份液体疫苗,使用前 在疫苗中加入适量亚硫酸氢钠溶液,疫 苗由红色变为黄色,即可注射
乙脑减毒活疫苗为5人份冻干疫苗,使用 前需要稀释
使用之前震动稀释后的疫苗
效果
正确接种3剂次基础免疫乙脑灭活疫苗,可以 产生90%以上预防乙脑的保护效果
中国的早期研究显示,单剂次乙脑减毒活疫苗 的保护效果约为80%,两剂次的保护效果为 98%,但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单剂次乙脑减 毒活疫苗的保护效果可以达到99%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大多数人被带毒蚊叮 咬后不得病,称为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患脑炎
流行特点
由于乙脑通过蚊虫传播,因此有严格的季 节性,主要在夏秋季流行,约90%的病例 发生在7、8、9三个月,南方提前一个月
高度的散发性,很少一户同时出现两例以 上病例
传播方式
乙脑病毒由某种类型的蚊子传播的(最常见的 是三带喙库蚊)。这些蚊子常见于亚洲农村产 稻区和养猪区,但在城市郊区也可能存在
3. 稀释方法
单剂次锡林瓶冻干乙脑疫苗
从锡林瓶上去除塑料片,但不要去除橡胶塞 用消毒剂清洁胶塞 用生产厂家提供的0.7ml稀释液(消毒注射水)
进行稀释 用2.0ml注射器进行混合,抽取稀释液注射进
装有冻干乙脑疫苗的瓶中 废弃稀释用注射器针头以及装稀释液的小瓶 全面轻柔地震动小瓶 疫苗稀释后应该被存放在2.C-8.C之间,在1
乙型脑炎监测
********** ***
培训目的
对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乙型脑炎(乙脑)相关 知识培训
培训接种人员如何进行安全有效的乙脑疫苗接种 通过提高接种员与儿童家长、看护人和当地领导
的交流能力降低乙脑疫苗漏种率,提高包括乙脑 疫苗在内的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
一、乙型脑炎
乙脑概念
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 严重的并导致失去生活能力的疾病。 病毒感染大脑,引起大脑发炎和肿 胀,还会造成持久脑损伤
在亚洲乙脑是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因。虽然每年 报告病例为30,000到50,000例,死亡15,000例, 但由于缺乏诊断能力和可靠的数据支持,实际病 例数远远高于此
多数人感染乙脑病毒后不发生任何疾病。但是在 被传染的患脑炎(大脑肿胀和发炎)的人中,30% 会死亡,另外40%造成严重的脑损伤,包括麻痹 和智力缺陷
乙脑症状
在开始发病的人,通常开始伴有下列症 状: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冷颤、疲 倦、头疼、恶心和呕吐。在早期也可能 发生意识混乱和躁狂
病症可能发展为脑炎(大脑严重感染和炎 症)。在这个阶段,患者会出现痉挛、麻 痹、昏迷或丧失语言能力
诊断方法
根据血液和脑脊液检测进行诊断
治疗
目前还没有治疗乙脑的方法。抗生素对 病毒没有作用,并且未发现有效的抗病 毒药物
注意事项
乙脑减毒活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块状物,安 瓿由裂纹活溶解前疫苗变红,均不可使用疫苗
乙脑灭活疫苗使用前混浊,变色,曾经冻结, 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
接种乙脑疫苗要使用与接种DTP疫苗相同的 0.5ml注射器(一次性或自毁型注射器)和针头
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稀释用的注射器和 针头不能用于接种
对有机溶剂敏感,胰蛋白酶和脂肪酶不但能破坏病 毒的感染力,而且使血凝活性迅速丧失
甲醛和β丙脂不仅使病毒灭活,而且能够保持其抗 原性和免疫原性,因此常用作病毒灭活制备疫苗
流行特征
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毒通常在猪蚊-猪之间循环,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病毒的主要 传播媒介,猪为乙脑病毒的主要扩散宿主
二、乙脑疫苗
(一)分类
乙脑灭活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
乙脑灭活疫苗
乙脑灭活疫苗是将乙脑病毒接种于地鼠肾细胞, 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加入甲醛溶液将病毒杀死后 制成的
乙脑灭活疫苗通常位橘红色透明液体,无异物, 无沉淀
乙脑减毒活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是将乙脑SA14-14-2减毒株病 毒接种于原代地鼠肾单层细胞,经培育后收获 病毒液,加保护剂冻干制成
乙脑减毒活疫苗通常被冻干。也就是说,疫苗 在重新稀释之前(与稀释剂混合)是淡黄色疏松 体。加适当的稀释液后迅速溶解,溶解后疫苗 是橘红色透明液体
(二)乙脑疫苗的接种
接种对象
所有处于感染乙脑病毒危险的儿童, 8月龄都要接种1剂次乙脑减毒活疫 苗或者2剂次乙脑灭活疫苗。在18- 24月龄和6岁的时候再各接种1剂次 乙脑减毒活疫苗或乙脑灭活疫苗
乙脑疫苗过敏反应或超敏反应很少发生 (1/10,000)。儿童发生这样罕见副反应一般表现为 虚弱或呼吸困难
乙脑减毒活疫苗没有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 接种乙脑疫苗不会引起乙脑
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的禁忌症
以往接种乙脑疫苗出现过严重不良反应(过敏) 对任何疫苗成分过敏 出现艾滋病症状或患免疫抑制疾病的人不能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