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读柴静的《穹顶之下》

合集下载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穹顶之下》观后感1昨天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多,刚看后还觉得这个人真有勇气,很敏锐,能够击中时弊。

但是后来想想里面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总的来说就是她也许讲了99%的真话,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却讲了100%的假话。

如下:她讲了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同时,她又说美国却有上千家。

暗示和引导人们以为,只要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就万事大吉了,石油问题就解决了,排放就更清洁了,雾霾就可以治理好了。

事实果真如此么?地球人谁不知道,美国早就在石油行业完成了自由竞争阶段,早就形成了以洛克菲勒为首的寡头垄断时代!所谓的美国有上千家,其他的那么多公司占有市场份额有多少?这个她在罗列了一大笔数据后却选择性掩盖起来。

让人感觉证据不充分。

要是按照她的逻辑,中国也有不止几十上百家,去各个大油田的附近看看,也有很多私营的炼油厂啊。

那么倒回来讲,既然美国的可以垄断,为什么中国的不可以垄断,难道就是因为美国是垄断在私人手里,而中国的垄断在政府或国家手里就不行了?话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全面放开石油行业,交给市场竞争然后形成私人寡头。

问当今世界,有哪个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这个实力搞得赢西方的大财团大寡头?如果真的全面放开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资本家垄断。

也许放开初期老百姓会有点甜头,但是长远来看,一旦西方大资本垄断了中国的能源市场,那才是苦日子的开始。

如果真的像她说的一样放开油气开采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前几年放开的煤炭行业就知道了,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板更关心环保呢还是国有企业更加负责任?这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么?可是她为什么要误导民众呢?而且有选择在两会前的敏感时期搞出这个题目?估计背后是有推手的,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编99%的真话和1%的绝对谎言的,而且在极短的时间被所有媒体发布,形成轰动效应。

观《穹顶之下》有感

观《穹顶之下》有感

观《穹顶之下》有感观《穹顶之下》有感1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从表叔那得知了《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然后在班上就把这部纪录片给看完了,这部纪录片给我了极大的感受。

柴静是以她女儿的故事做开头:“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

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

”我被惊住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就要接受大手术,雾霾让柴静的女儿出生前就患上了病,所以柴静以一个母亲的身份与雾霾开始了斗争,正如她所说,这是一场一个母亲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柴静正在采访一个六岁的小女孩:那个小女孩没有见过星星,没有见过白云,连蓝天也只见过蓝一点点的。

现在,孩子们想看见星星是一种奢望,成人们想看见曾经的天空是一种奢望,白云也是曾经的回忆罢了。

这,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我们自己罢了。

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来?我们怎么办?这是柴静提出的三个问题。

雾霾是什么?柴静说:它们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我们看不见它,因为肉眼能看到的颗粒物,最小的也是它的20倍,这是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

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是危险的,是可怕的。

而且这些敌人在我们呼吸的时候,它们都在。

雾霾从哪来?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的PM2.5,百分之六十来自于燃煤和燃油,也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烧。

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汽车尾气、加油站废气泄漏……我们的煤怎么了?现在中国烧的煤比其他所有国家加在一起烧得都要多,而且我们烧的是劣质煤、褐煤、没有清洗过的煤!我们的油又怎么了?我们的油大部分烧在车上,我们的车在十年之间增加了将近一个亿,光北京一年我们增加的车是多少呢?八十万,排成一条能从北京排到深圳,再从深圳排回来。

我们怎么办?我们该拿雾霾怎么办?让我们的曾经湛蓝的天空回来很简单,就要看我们有不有这个决心。

有个APP软件可以随时查看你周围的重污染工厂,你可以举报;你看到周围的餐厅有污染情况,可以拨打12369举报。

2018年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第四章

2018年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第四章

第四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2分)柴静主创的《穹顶之下》主要谈论是:A. 雾霾这一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和对策。

B. 如何理解雾霾这一环境问题。

C. 雾霾对孩子健康的影响。

D. 记者如何报道环境问题。

正确答案:A2【单选题】(2分)在一般截止到1949年的疫病统计数据中,瘟疫频度最高的是哪个时期:A. 魏晋时期B. 金元时期C. 明清时期D. 民国时期正确答案:D3【单选题】(2分)欧洲19世纪上下水道建设和细菌学说的出现与下列什么事件直接有关:A. 19世纪末香港鼠疫的大流行B. 伦敦泰晤士河的污染C. 1820年以降的霍乱大流行D. 1840年代英国《公共卫生法案》的颁布正确答案:C4【多选题】(2分)对人类历史造成重大影响,世界公认的烈性传染病有:A. 天花B. 霍乱C. 艾滋病D. 鼠疫正确答案:ABD5【多选题】(2分)20世纪中国以清洁为基本诉求的公共卫生运动主要有:A. 基督教青年会发动的卫生运动B. 南京国民政府倡导的城市卫生运动大会C. 1930年的新生活运动D. 1950年代以降的爱国卫生运动正确答案:ABCD6【多选题】(2分)鼠疫直接刺激和推动了中国公共卫生机构的创设和卫生行政的发展,是因为:A. 瘟疫特别是鼠疫本身具有刺激和推动公共卫生发展的功能。

B. 西方列强势力不断以卫生防疫为理由,侵蚀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C. 中国社会面对民族危机,在追求强国保种的过程中,将卫生视为科学、文明和进步的象征,而颇为自觉加以追求。

D. 中国社会已经普遍意识到公共卫生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

正确答案:BC7【多选题】(2分)当今中国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源于:A. 艾滋病致命且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办法。

B. 艾滋病的污名化。

C. 河南艾滋村的存在。

D. 国家对艾滋病防控不力。

正确答案:AB8【判断题】(2分)最初引起柴静关注雾霾问题,是因为2013年她出差途中嗓子不舒服,总是咳嗽。

A. 对B. 错正确答案:B9【判断题】(2分)天花、鼠疫和霍乱等烈性、急性传染病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居民的主要死亡病因。

《穹顶之下》观后感(集锦15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集锦15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集锦15篇)《穹顶之下》观后感1从人人做起,爱护我们所依靠的环境,让天空变蓝,让星星布满夜空。

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能预报将来,不能穿越古代来和自己的行为做对比来辨别是对是错,我们盼望将来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见蓝天、我们也盼望将来自己的孩子可以过的好,没有麻烦。

我觉得它来也匆忙,去也匆忙,没想到它这么强大,它抢走属于我的颜色。

被抢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颜色,也将生活变得单调,无趣甚至低闷。

我本是挺厌烦风这种东西,但是,如今我多么渴望来一阵风吹走它,吹走我心里的“霾”。

在告知进展的时代里,我们始终把目光凝视在GDP,城市化进程,国内生产总值上,凝视在高速进展的繁华上,凝视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中《穹顶之下》观后感500字(3)篇。

我们的双眼被繁华的光辉所吸引,我们的思想沉醉在纸醉金迷的喧嚣中。

我们的身体还享受着喜悦的美酒,眼前的繁华像巨大的光幕,覆盖在天空上,只有少数人才能看到光幕后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嚣后的安静,才能尝到美酒中的苦涩。

很有幸,今日我能观看这部让人震憾的影片,让我们引发思索,这触动了我们心灵的风暴。

《穹顶之下》观后感2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迫的想说一些话,由于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亲密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由于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

我家住在武汉三环的位置,在十几年前刚刚搬来的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观察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竟然在如今看来是多么的浪费。

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进展的很快,但是进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

我们如今走在武汉的街头,处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

处处都是暴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需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

但就算这样我们仍旧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

穹顶之下 正面负面评论汇总概要

穹顶之下 正面负面评论汇总概要

史上最全柴静《苍穹之下》事件始末与各方声音人大经济论坛 2015-03-02 ·分享柴静震撼调查:雾霾真相《穹顶之下》(时长104分钟,建议WiFi下观看)根据传媒圈的数据,2015年2月28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不到一天时间,传遍全网,成为数亿人手机朋友圈中热谈的话题。

截止2015年3月1日零点,传媒大观察统计了优酷、腾讯视频等各大主流视频网站数据,该调查视频点击率已经突破3100万次。

柴静雾霾调查视频点击指数(3月1日0时发布)是的,不管这个视频你看了还是没看,柴静和她的《穹顶之下》火了,除了各大媒体转载支持之外,还有很多知名新媒体人也发文力挺,比如@假装在纽约接连发了两篇文章挺柴静《千千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骂柴静的人,我就想问你们一句话》以及资深媒体人武卿撰文《我支持柴静雾霾调查的真实原因》,新任命的环保局长陈吉宁也力挺柴静——“环保部长陈吉宁今日下午表示,自己已看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向她表示感谢,这部纪录片唤醒公众环保意识,值得敬佩。

”还有微博上那些力挺柴静的大V和明星比如范冰冰、俞敏洪,崔永元、五岳散人、姚晨、李佳佳、袁莉、罗昌平等等......先看看支持的声音假装在纽约在《“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不知道那些在社交网络上转发(柴静)这部纪录片的朋友,有多少人真的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看完了这部105分钟的片子。

如果还没有的话,我强烈地推荐你趁周末这两天找时间看一看,因为这真的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看的片子,不为别人,就为我们自己。

虽然说是纪录片,但其实是柴静今年年初在北京做的一场演讲。

在演讲的一开始,柴静提到自己2013年年初怀孕,女儿还没有出生就被查出患了肿瘤,并且在一出生就不得不全身麻醉做了手术。

2014年,柴静走访了全中国许多地方,还有曾经遭受严重雾霾的伦敦和洛杉矶,对中国的雾霾问题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深度调查。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最近,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巨大反响,雾霾笼罩,连呼吸都成了奢侈。

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并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

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

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

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

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

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

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

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

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

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一.该伸手的地方没有伸手环境污染是典型的市场失灵案例。

市场经济中,价格是最强大的经济调节方式。

谁使用资源,谁支付应有的价格,以此避免对资源的滥用。

但环境问题却不能通过市场解决。

如果没有政府管理,污染者不用为污染环境买单,最终必然造成环境恶化。

尽管中国从90年代就一直声称不能走其他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但最终还是没能幸免。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看心得感想范文五篇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看心得感想范文五篇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看心得感想范文五篇纪录片穹顶之下观看心得感想范文1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进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寂静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查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阅历。

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连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端详、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

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进展路径的问题。

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阅历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__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盼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白治理雾霾的紧迫性。

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殊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逆境,应当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

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当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

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进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躲避。

因此,雾霾最严峻的时期,当然看法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简单达成共识的时期。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进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气,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

智慧树2018《生态文明》章节测试题带答案

智慧树2018《生态文明》章节测试题带答案

智慧树2018 《生态文明》章节测试及答案测试第一章单元1【单选题】(2 分)20 世纪后半期,人类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危害,并开始对人类的发展方式进行反思,与之相伴的便是相关著作和论述的不断出现,下列哪本著作被称为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标志性著作:A. 《寂静的春天》B. 《增长的极限》C. 《只有一个地球》D. 《我们共同的未来》正确答案: A2【单选题】(2 分)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 年6 月5 日-16 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讨包括中国在内的113 个国家1300 多名代表参加,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的讨:论成果次会议于此论环境问题以及人类对于环境权利与义务的大会。

下列哪项不属A. 通过了划时代的历史性文献《人类环境宣言》B. 将每年的 6 月5 日作为“世界环境日”将每年的 6 月5 日作为“世界环境日"C. 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D. 签署气候变化协定正确答案: D3【单选题】(2 分) 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环境保护的32 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在我国于何时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被确定为国家治理环境保护的方针?A. 1972B. 1973C. 1974D. 1975正确答案: B4【单选题】(2 分)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立尊应自然、重自然、顺须树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以上论述出自党的:A. 十五大报告B. 十六大报告C. 十七大报告D. 十八大报告正确答案: D5【单选题】(2 分)2015 年9 月25 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拉开帷幕,会议正式通过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浅析新闻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

浅析新闻自由与媒体社会责任

2015年04月下青春岁月2132015年2月28日,一部题为《穹顶之下》的雾霾调查纪录片出便是所谓的新闻自由导致的。

选择部分的事实,没有认真了解真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的朋友圈被刷屏的同时引起了全社会的热相便报道,不考虑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对男主角一家造成议。

了永久的伤害,对他们的人生造成深刻的影响。

柴静从央视辞职一年后,复出之作便是雾霾深度调查纪录同时,我们想到前些年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缝肛门事件,记片,片中她用平稳的声音为了我们讲述着这一年她为调查雾霾都者只是自己的浅显的了解,没有做出认真的学习相关资料也没有做了什么。

一部《穹顶之下》让我看到了柴静所实践的新闻自由请教相关专家,仅凭患者家属一面之词和自己的主观推断就做出和承担那份社会责任。

报道。

这样的报道的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可是与此同时,然而,新闻自由现在又在哪里?媒体还记得自己的社会责任更多的调查的介入也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时至今日,事件早已吗?落下帷幕,可是其中一些问题医患双方的说法依旧有不一致。

可一、新闻自由是不管怎样,双方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事发前,陈默在英国著名政治思想家约翰·弥尔顿在1644年出版的《论出版深圳租住的是高档公寓,而如今为了照顾妻小、打官司,生意没自由》中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这了,工作没了,屡次被迫搬家,现在他租住在深圳城乡接合部。

自由则是一切伟大智慧的乳母”。

而张吉荣则因此事丢了在深圳的工作,回到陕西老家,目前在一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发声变得越来越容易。

原来掌握在少座矿区小城独自生活,生活拮据。

数媒体手中的麦克风,现在由于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出现,使新闻自由赋予了记者接近事实、选择事实、报道事实的权得人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传递自己认为利,而在行使自由的权利的同时,如果不顾社会责任不但会对整有价值的信息、甚至发表自己获得的信息,同时还可以对信息进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影响当事人的生活。

对于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几点思考

对于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几点思考
对于纪录片《 穹顶之下》 的几点思考
齐 鸣
( 哈 尔滨 日报 , 哈 尔滨 1 5 0 0 0 0 )
【 关键词K 穹顶之下》 ; 环境污染: 治理方法
柴静 的《 穹顶之下》 的纪 录 片 在 互 联 网上疯传 , 短 时 间 内过 亿 的 点 击 量 , 也 让 柴静 与《 穹顶之 下》 站 在 了 风 口浪 尖 , 这 部 作 品 一 出现 立 刻 被 疯 狂 传 播 ,但 很 快
明 白。 在公共资源投入 上 , 如 何 分 清 轻 重
缓急。
认 的是 , 《 穹顶之下》 是在深入实 际 、 调 查 研 究 、追 求 真 理 的 职 业 精 神 指 导 下 产 生
的作 品 ,让 国 人 意 识 到 环 保 问 题 已经 关 系 到 你 我 他 , 已 经 到 了 刻 不 容 缓 的 程
依 赖 进 口 的石 油 和 天 然 气 。 但 这 需 要 多
少成本呢?可行性又如何?
力点 , 我 们 的 空 气 质量 到 底 是 什 么水 平 .
大 气的污 染物叠 加反 应和 相互 作用 . 探 求 英 国 和美 国 洛 杉 矶 的 污染 整 理 经 验 对 于环保 , 我们 能做 些 什 么 ?在 不停 地思 索
度。
油、 中石 化 、 中 海 油 等 其 他 垄 断 企业 划 分 出来 几 个 大 型 的 公 司 ? 保 证 资 源 不 过 度 分 散 的 同时 ,充 分 竞 争 的 同时 又 能 为 国 家 提 供 更 好 的 服 务 ?移 动互 联 网 时代 . 环
保 业 态 和商 业 模 式 正 在 重 构 。我 们 第 一 时 间看到 了《 穹顶 之下》 , 其 发 布 首 日点
的重 新 思考 。第 五 , 柴 静 不 愧 出 自央 视 . 她 展 现 了优 秀 的 新 闻职 业 精 神 。不 可 否

《穹顶之下》课件

《穹顶之下》课件

2
它从哪里来?
雾霾从哪来?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 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 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复合 污染燃煤燃油等
雾霾发生后,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大气层 结稳定度增加,有利于因人为活动产生的气溶胶不 断积累、凝结和增长,在相对湿度达到过饱和状态 下,产生更多云雾滴,形成“恶性循环”的持续性 雾霾。
《穹顶之下》
1 2 3
雾霾是什么? 它从哪里来? 我们怎么办?
1
雾霾是什么?
雾霾是什么?
• 是指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它们会把大量 的可见光都散射跟折射掉,留给我们一个能见度很低的世界,也 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能肉眼看到的颗粒物最少也都是它的20倍,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看不到敌人的战争,只有一个办法人类能把 它拽在眼前,就是用PM2.5的采样仪
展示及幻灯片:吴斌
幻灯片素材:王俊凯,杨乐 其他:羊本盛,潘劲霆
3
我们怎么办?
我们该怎么做?
在一个国家,建立和完善一个
庞大的体系之前,我们究竟能 够做什么?世界上再强大的政 府,也没有办法独立治理好污 染。它要依靠就是每一个像你 我这样的普通人,我们的选择 、我们的意志。2003年报道非 典的时候,我们得到的最宝贵 的经验是,只有信息公开才是 一切公众参与的基础。
你是否畅想着一片蓝天
结尾的话
• 柴静的《穹顶之下》做不了好天气的救世主,亿万网民抛洒的辛酸泪也荡涤不了 雾霾的天空。若想守得云开见月明,还得需要我们的国家痛定思痛下决心,拿主 意。需要有关部门真正哈下腰来勤动嘴,勤跑腿,彻底消除利用集团因为利益咬 合而制造的雾霾。更需要置身其中的我们每个人的戮力同心。职能部门多一些责 任与担当,企业多一些绿色生产,市民们少开一天车……点滴行动可以汇成节能 减排、改善环境的强大力量。唯有此,才能为当下的人们更为子孙后代撑起一片 洁净的天空! • 史上最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即将实施,表明现任政府治理污染的决心是前 所未有的,治理污染重在管理,应该赋予环保部门更大的执法权力,或者成立更 综合更有权力的部门来深化管理,我们国家深化改革的脚步还应该更加快一些, 再加快一些。 • 我相信,随着政府深化综合治理,有计划的淘汰落后产能,对能源行业的改革更 深入,能源市场逐步的开放,公众更多的参与到监督中来,也许十年,或者二十 年之后,柴静和我们千万人民的梦想,生活的一个在鸟语花香,蓝天白云的世界 ,这个梦想将成为真正的现实!

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15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15篇)

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15篇)穹顶之下观后感1“你见过星星吗?”“没有。

”“你见过蓝色的天吗?”“见过蓝一点儿的。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柴静的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这是视频中柴静采访一个三岁小女孩时,两人的对话。

和小女孩的声音一起出现在视频中的是一个灰蒙蒙的画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围,头顶上方是一团团黑色烟雾状的东西,和小女孩稚嫩、纯净的声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就是霾!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100万,历时一年,通过现场调研、查阅资料、走访专家、对话官员、收集数据等途径,终于拍摄了这样一部100多分钟的调查纪录片,详细地向我们解说了“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里来,我们该怎么办”三大问题,层层深入,针针见血。

看着那一组组数字、一张张图片、一个个镜头……我的肺都几乎不敢呼吸了!原来雾霾如此严重,原来雾霾与我们如此息息相关!通过这个视频,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有关雾霾的知识,更唤醒我原来那种麻木的环保意识!正如柴静最后说的那段话:“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

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样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

”是的,我们有权利去享受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光明;同时,我们更有责任去保护这个世界的洁净和美好,责任与权利是相辅相成的。

穹顶之下,让我们与柴静同行!平时上学,不叫父母接送,坐公交来回;不是太冷或太热的天气,尽量不开空调;过年过节,不燃放烟花爆竹;看到污染环境的现象,要敢于制止或举报……同时还要做好环保宣传,告诉身边的大人们:少开车,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树;少浪费,减排放……虽然我们做不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尽一份应尽的责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只要人人参与,携手共治,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从平民百姓到政府官员,人人都尽到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那么我们就能守住那份北京“APEC 蓝”,那个小女孩就能看见满天的星星!穹顶之下观后感2我很少有耐心看完这样长的一部纪录片。

2015年新闻传播学热点事件解析

2015年新闻传播学热点事件解析

2015年新闻传播学热点事件解析一、2015年高考南都记者卧底替考(隐性采访)问题:针对南都记者这一行为,你认为他是否符合记者的职业伦理?并说明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案要点:隐性采访的定义,隐藏采访目的或者身份的特殊采访形式;隐性采访的特殊价值:1、最大程度上接近或还原事情真相,满足公众知情权2、挖掘事实真相,获取一手资料3、揭露社会问题,保护公共利益4、履行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社会责任。

5、获取独家消息,进行深度报道。

支持隐性采访:1、法律没有明确禁止2、对不受法律保护的人或行为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舆论监督3、媒体进行报道是维护宪法赋予公民的知情权4、两害相权取其轻反对隐性采访:1、国家安全法规定记者偷拍违法2、隐性采访是一种其欺骗行为,违背道德3、可能侵犯公众隐私权 4、对记者人身安全也存在威胁规范问题:1、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力2、建立完善的媒体自律体系3、技术层面上规范操作4、公关利益至上5、保护个人隐私6、客观公正记录7、保护自身安全8、把握尺度,适可而止二、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舆情反转(开始同情女司机,后来谴责女司机)问题:新闻报道出现反转的原因?网络舆情出现反转的原因?涉及概念:媒介暴力:1、媒体看在暴力内容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2、媒介的不正当使用和信息的不正当传播造成对特定对象的不良影响。

本案例中的媒介暴力现象:1、视频中对女司机被打镜头的曝光2、网络舆论对当事人的道德评判和道德压力3、对女司机的人肉搜索是舆论监督的越界和违法舆论反转:新闻报道或者舆情扩散过程中出现报道倾向或者情感态度的逆转现象原因:1、新闻记者在报道时经常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2、采访时获取的信息不充分3、记者对所涉及的报道领域不是很了解4、报道表达不正确,标签、情感色彩5选择性报道舆论反转原因:1、网络信息呈现不完整2、媒体报道和网络舆论领袖的不正确引导3、公众在进行网络信息获取或者舆论的传递时缺乏必要的识别能力和批判能力4、网络世界依然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 5、网络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建构存在刻板印象三、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48小时2亿点击量问题:《穹顶之下》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密集的关注?产生哪些影响?环境传播的概念:改变社会传播结构和话语系统的任何关于环境议题的表达的传播实践行为。

穹顶之下--环境污染的思考

穹顶之下--环境污染的思考

《穹顶之下》观后感怀着疑问与好奇,用两个多小时看完了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或者说是演讲以雾霾是什么,它有什么危害,它是怎么来的为主线贯穿下来,为我们讲述了我们身处的环境,熟悉而又感到陌生。

这真的就是我们现在的家远吗?中国的大气环境真的被破坏到了如此地步吗?整个视频重点讲到了我们国家的煤、油、环保部怎么了?我们该如何做?条理清晰的脉搏,层层递进的问题让我们大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作为从事环境检测的我来说尤甚,我更能够感受其中的刺痛,也更加清楚我们真的该做点什么了。

片中一张张朴实无华来源准确的图片,一组组真实可考触目惊心的数据,都在那无声的控诉着我们的所作所为;一段段不为人知的采访内幕,一条条公正客观的记录,都在为我们讲述我们身边真实而惊悚的现实。

“你见过真正的星星么?没有;你见过蓝天么?见过蓝一点的”对山西小女孩王慧卿的采访,只通过三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道出了活在山西活在灰暗下的悲哀,无声的撞击着我们的内心。

民营加油站老板的“你有这义务,没这权利”,车漆老板的“对啊,他有可能贴错了”这样的事情好像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在引发观众共鸣、引得观众大笑的同时,也引出了对生产者经营者的无声讽刺,而我们所有人都对这些事实无言以对!电视剧《穹顶之下》讲述的是一个小镇突然被从天而降的力场包围,从此失去了与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

在这种极端情况下,当地居民为生存而爆发了争夺资源的内斗。

与此同时,他们必须动用一切手段来查明事情的真相:力场从何而来?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会不会消失?何时消失?现在的我们是在疯狂的使用资源,不断地索取又不断地将废品还回去,不断地为自己制造着这个困住我们自己的穹顶。

我们大多数的人不知道它从何而来,它包含了什么东西,它会不会消失何时消失?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牺牲了共处的碧水蓝天,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体制与监管,这使得我们的经济与环境在畸形中前行,自己被自己困在其中无法挣脱。

英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有了惨痛的教训,难道我们还要将历史重演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环境宣传语,可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呢?就像纪录片中说的那样,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可以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不买劣质煤,看到污染行为能够向有关部门举报……只有我们每个人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共同努力,才能够换回曾经的碧水蓝天。

少空谈多实干阅读答案

少空谈多实干阅读答案

少空谈多实干阅读答案《少空谈多实干》原文阅读①柴静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观看数量,人们到处都在谈论这部纪录片、谈论柴静。

有人赞扬柴静,说她是中国的良心。

有人说她动机不纯,数据造假,研究方法有问题,甚至指责她是特殊利益的代言人。

②这个社会有些浮躁,大家都喜欢说而不愿做。

对于柴静的各种非议,我个人看法是:现在想做、真的去做,还做成了的实在太少,仅就认真做了一个事情就值得敬佩。

上中学时老师经常用“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激励我们少说多做。

笔者曾在一家大型集团工作过,集团的战略部门每年要做十来份战略,但是没有一份真正落实过,都成了空谈。

企业战略规划用一个漂亮模板,在网路上检索一些资料,就可以做得洋洋洒洒、漂漂亮亮,听起来头头是道,但做企业会面临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需要一点一点去解决。

美国人明斯溥在一百多年前写了本书叫《中国人的气质》,书中用一个故事指出中国人的智识水准与孔子、孟子和佛祖比肩,但是就是没有行动,因为他们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石头做的。

如果只是说而不去做就是白说,耽误了工夫还会被人耻笑。

③现代的社会不像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描绘的官场那样腐败,官衔的高低和职位的好坏与个人能力没有任何关系,一切要用钱说话。

现代社会还是重个人才干的,尤其是在企业中,能做到企业管理层的没有不是能干之人,但是其管理的企业始终没有任何起色,因为他们没有将自己的理念去认真实施,他们不敢担当,宁愿保守现状力求不出差错,而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罗亭》的主人公罗亭学识渊博,擅长高谈阔论能够立刻吸引听众,打动少女的芳心,但就是不敢担当,一生只能在有钱人家寄食而一事无成。

罗亭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属于“多余的人”典型形象,在一个多世纪前的俄罗斯就不受欢迎,当今社会这种人更加不受待见。

在企业里只有空谈不能认真、努力做成一件事,也只能成为一个“多余的人”,迟早要失去工作岗位。

④做要用脚去做,一点一滴去践行,就如《老残游记》中的铁先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解读柴静的《穹顶之下》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103分钟的视频震撼人心,相信最近几天的朋友圈都已经被这个视频占据,但作为学法人的我们,在看完视频以后则需要用理性的法律思维来看待视频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从5个不同方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如何以法律角度解读和思考这部《穹顶之下》:①《穹顶之下》引发的“举证”责任思考、②《穹顶之下》引发法律法规问题的深思、③《穹顶之下》引发的立法与执法思考、④《穹顶之下》的法治困境及未来、⑤《穹顶之下》相关法律法规总结。

一、柴静《穹顶之下》引发的“举证”责任思考(财新网|陈立彤)作者“陈立彤”简介:著名跨国企业亚太合规总监,中国及美国纽约州律师,全国律师协会反垄断委员会委员,著有《商业贿赂风险管理》一书。

柴静的《穹顶之下》受到了很大的赞誉,但也受到了很多的责难和批评。

其中很大一部分的责难和批评是柴静“举证”不当——柴静不能举证她孩子的肿瘤与雾霾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贸然”把这两样东西关联在一起是不科学、不专业,甚至是煽情的。

换言之,这些责难和批评要求柴静拿出非常详尽的科学分析来证明雾霾与肿瘤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否则就是不科学、不专业。

当然,也有人指出柴静本人抽烟,这也可能是导致孩子肿瘤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我认为,柴静尽到了她的“举证”责任(如果她起诉的话)——虽然中国法对此尚无明确的可操作性规定。

在环境污染这类案件中,作为原告(如果柴静是原告的话),她只要证明两样东西:第一,损害结果(如她的女儿患有肿瘤、其他患者患有肿瘤);第二,导致损害结果的可能事由(比如雾霾)。

应该说,原告(特别是个人原告)的举证责任就应当到此结束。

当然不排除柴静提出补强证据来加强她的举证——事实上柴静也提供了一些补强证据,比如烧散煤与肿瘤高发的官方统计。

接下来就应当是被告(如果有被告的话)来举反证:雾霾与肿瘤没有关系、特别是雾霾与新生儿肿瘤没有关系、柴静的吸烟(如果她吸烟的话)与孩子的肿瘤有更大的关联性。

为了更好地阐述上述柴静的“举证”责任,我们再举另外一个“河北村庄数十人因饮用水污染患癌症去世”例子。

1、河北饮用水污染案据新华网2011年5月23日《河北村庄数十人因饮用水污染患癌症去世》一文报道,河北省大厂县夏垫镇二里半村冯军状告金铭精细冷轧板带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金铭公司)因排污不当,从而污染其一家生活饮用水源(一口水井),致使其大女儿冯亚楠、小女儿冯晓楠患白血病,大女儿因此死亡。

根据报道,原被告都对井水通过专门机构进行过检测,而结果迥异。

原告的检测结果是总砷超标2.95倍,总锰超标3.8倍。

而被告和大厂环保局的检测结果是排污不超标。

因此原告在各级法院的起诉、上诉及申诉全部败诉。

法院认为,被告排放的污水与原告自打井水中砷、锰超标不存在因果关系,也没有确切证据证明饮用含砷、锰超标的水能够导致白血病的发生,原告诉请属证据不足。

2011年4月底,冯军到最高法院申诉,但因为材料不全,其被要求重新整理相关材料。

对此,冯军认为,案件关键一点在于举证责任问题,他说,自己一个个地举证金铭公司排污与女儿的患病存在因果关系是不可能的。

多年来一直为冯军免费辩护的当地公益律师李建坦言,目前的情况下,这种污染案件,个体举证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他们连公司大门都进不去,更不可能寻找到其排污的证据。

冯军及其律师所提到的这种情况不是冯军一案的问题,在其他很多环保案件的民事诉讼中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虽然《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举证责任问题进行了规定(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湖南法律服务网微信号(hnflfw)法律人必备!《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七条也专门对水污染举证责任问题进行了规定(因水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排污方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但是这些笼统的规定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

本人无意对冯军一案或其他类似案件的实体部分(即原被告的对错)进行评论,因为本人对案件的实体情况的了解仅来自新闻报道。

但是,我认为我们应当对环境污染等侵权案件的举证制度进行改革。

2、举证责任的重新分配在环境污染民事案件及其他的一般类似民事侵权(如食物中毒等)案件中,原告往往只能证明两件事:第一,损害结果(如冯军一案中大女儿得白血病死亡,小女儿也得了白血病);第二,导致损害结果的可能事由(在冯军案中,家里人的饮用水受到污染、而饮用水的水源与被告的排污口非常接近。

因此,损害结果的发生可能来自被告的排污。

)应该说,原告(特别是个人原告)的举证责任就应当到此结束(当然不排除其提出补强证据)。

接下来的所有举证责任应当由被告承担。

被告的举证责任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其生产流程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废水(和其他废弃物);第二,其处理这些废水、废物的技术手段、过程、设施及其具体负责人员;第三,其所排出的废水的检验报告;第四,其排出的污水或没有污染的废水不可能影响地下水等等。

3、举证责任重新分配的合理性举证责任的重新分配是对我们传统的“谁主张、谁举证”的补充,其合理性在于以下两个个方面。

第一,谁最接近证据的谁举证。

在环境污染、食物中毒案件中,被告相比较原告更接近、更了解事实的真相。

原告不了解事实真相有很多原因,而且很多原因是不能克服的。

比如被告把着大门,原告不能破门而入。

再比如,有很多技术上的东西,一个普通人是不可能了解的,比如一个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说清楚一个轧钢厂是如何治污的。

你要让一个老百姓原告举证一个轧钢厂排污前对污水的处理是如何地不充分,从而造成污染,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别告了。

第二、谁反驳可能性的谁举证。

在环境污染、食物中毒等案件中,通常原告只能证明可能是某个侵权行为导致了某个损害结果的发生。

但由于因果关系推定,只要符合一定的规则便可认定这种可能性为实在的因果关系。

推定因果关系较为常用的一种规则就是概然性因果关系。

这种规则证明的标准是高度概然性,日本学者称之为“优势证据”。

在民事案件中,心证的判断只要达到因果关系存在的概然性大于因果关系不存在的高度概然性这一程度,便可认定因果关系存在。

打个比方,10个彼此根本不认识的人在同一家餐馆吃饭全部食物中毒,则起诉该餐馆的原告无须就侵权事实再举证,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在前述这种情况下餐馆没有问题的可能性非常小或者餐馆的食物导致原告中毒的可能性非常大,法官可藉此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但为了公平起见,餐馆仍然可以举证来反驳原告所主张的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比如这10个人在其餐馆吃饭前非常巧合地在另一个餐馆吃过一顿不洁海鲜。

如果要让消费者来举证,不仅难度大(注:如果你不相信,你不妨现在就试着说明一下为什么一只烂螃蟹会让一个人腹泻的科学道理。

另外,你再试着证明一下,你刚吸进去的空气里有雾霾),而且对原、被告都不经济。

也许索赔额只有500元,而原告的举证成本(加上误工费等)可能数倍于索赔额。

如果原告可以将这个成本转嫁到被告头上,那么被告最终的法律成本也加大了。

想象一下,如果10个消费者都索赔,所有的举证程序都来一遍,被告的成本一下增加了10倍。

这种情况可能是被告也不愿意看到的。

可见不当的举证程序可能加重当事人双方的法律成本。

在冯军一案中,如果在金铭公司投产排污后,二里半村得癌症的人数激增到数十位,那么这将是对原告很有利的一个证据,这已经符合因果关联的“相当程度的”可能性的要求,按照盖然性因果关系判断的规则可认定为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

接下来,应当是金铭公司来反驳这数十位癌症病人的得病与金铭公司的排污是没有因果关系的。

但是,在冯军一案中,数十位癌症病人得病的证据似乎没有能够递进法院——很多证人因为种种微妙的原因似乎放弃了主张权利的机会(法院对此应当主动调查取证)。

4、结语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举证的优化是环境污染案件的灵丹妙药。

很显然,要解决环保案件取证难、起诉难、胜诉难的问题,光有优化的举证责任是不够的。

举证责任的优化说到底只是一个程序法的优化。

如果我们在实体法上、立法宗旨、执政理念上没有突破,那么光有举证责任的优化是远远不够的。

正如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王灿发教授诉说的那样,中国的环保问题不仅仅要靠法律解决,它是由整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决定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要的还是发展观念上端正认识,真正树立环境优先的原则,建立一个好的大环境。

在这样一个端正了的发展观念下,法律和执法才会更有利于环保和民生。

关于这一点,我在这里又不得不再提一提美国法,对此,请详见拙文《<穹顶之下>: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

总而言之,对环境污染的实体法和程序法都应当作伤筋动骨的调整,方能让个人通过民事诉讼切实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利。

其中,“谁接近证据谁举证”和“谁反驳可能性谁举证”的原则,对于环保案件以及其他群体性案件(如食品安全),都是有其法律上的借鉴意义的。

在这两个原则下,我认为柴静尽到了她的“举证”责任。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不知上述冯军一案的最终结果是怎样的。

二、柴静《穹顶之下》引发法律法规问题的深思(法眼观察fygc20140416|上里巴人)沉寂许久的柴静带着她的《穹顶之下》突然而至,无论是支持她还是反对她,《穹顶之下》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

至少在这部片子之后,许多人能对雾霾有更深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转几个类似“人生最远的距离,就是站在你的面前却看不见你”的段子。

身为法律人的巴人对片子中所罗列的各种数据走眼不走心,只知道雾霾很严重,可其中所出现的一些法律法规问题却让人深思。

法律是什么?在我们所学的法理学书中写着法律是调整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它具有规范性,指引性和强制性等作用。

“如果环保部门能够去执法,去抓那些造假车辆的话,我保证第二天就生产真的。

”然而这就是片中给我们呈现的现实中的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法规完全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把人们的行为指引向相反的方向,那这样的法律还是法律吗?为什么我们的法律不能让人信仰?不仅因为我们许多法律只是法律条文库中的法律,而非生活中的法律,更在于许多法律制定出来就是让人违反的。

法律划定了一条红线告诫人们不要碰,同时执法者又告诉人们多种绕过红线的方式,这样的法律更形同虚设,严重损害法律的威严,这样的法律又怎能让人信仰。

湖南法律服务网微信号(hnflfw)法律人必备!法律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却又最怕国家公权力的任性。

如果法律是法律,权力是权力,权力的行使超出法律的框架而伤及到人们的权利,还大义凛然以国之名,以人民之名,法律如此又被践踏成什么样子?个人的违法伤害的可能只是相对的个体,而立法者的立法不公却可能是对全社会的伤害。

诚然,许多法律规定都是综合成本与效益而做出的选择,尤其是在制定行业标准领域,没有一项标准不是利益衡量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