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养生上课讲义
医学课件道家和养生专业知识讲座共51页
![医学课件道家和养生专业知识讲座共51页](https://img.taocdn.com/s3/m/262668c4eefdc8d376ee32f1.png)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医学课件道家和养生专业知识讲座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道德经》与养生
![《道德经》与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da1e7d5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8.png)
《道德经》与养生道家的哲学思想方法,始终立足于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探讨“道”、天、地、人四者之间的关系和位置。
老子《道德经》从气功养生学的角度阐述了下列观点: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德经》是先秦时期一部哲学经典著作,“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
老子认为,宇宙是物质的,宇宙万物是由一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他称这种物质为“道”。
爱因斯坦通过对东方的哲学研究得出结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在我看来,中国的圣贤哲人没有走这,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部做出来了”(详见:《爱因斯坦文集》)。
美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卡波勒博士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够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气’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
(详见《物理学之道》)宇宙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本源是什么?《道德经》就是老子对宇宙人生所作探讨的结晶,也是中国先哲们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理又有法,融理法为一体。
老子《道德经》的哲理被应用和发挥得最为得体的是生命科学的领域,如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等均得益于老子《道德经》。
老子深入浅出指出,“道”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道”不依赖于时间和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第二,“道”化生万物,永无穷尽,而不是任何东西所构。
第三,“道”无形、无声,不可捉摸,但是“道”确实存在,修道者在气功态虚静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它、感受它,“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第一章)。
有欲,是人的意识活动通过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去辨别,故认识到的只是事物之外在表现。
无欲,则是有知而不动知,使大脑意识收敛为清醒而无思辨的气功状态,其所产生的效应则是感应的直觉能力,它所能感应到的才真正是事物内在的本质。
道家经络养生ppt课件
![道家经络养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acd43cc281e53a5902ff1a.png)
道家经络养生
造福祖国人民
弘 扬 道 家 养 生 文 化
人过50五脏衰
五经不通疾病来
什么是经络?
经络是人体气血的通道。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系脏腑肢体关节,沟 通上下内外的并存在于 人体内的通路。只有五 经畅通,借此行气血,
营阴阳,五脏气血充盈,
使人体各部保持平衡, 身体才不会生病!
经络的作用
道家养生修行三原则
一曰慈,即念苍生,拔 苦与乐,此道宝也; 二曰俭,少欲知足,守 分不贪,此经宝也;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谦 麾柔弱,先物后己,退身 度人,此师宝也。
道家养生境界-外化内不化
外化:做人要合群, 做人要根据不同情况 适时调整自己。(和光 同尘,被褐怀玉) 内不化:做人要有原 则,心不妄动。平常 心就是大道。
主治:昏厥、头顶痛、眩晕、失眠、舌干、
咽喉肿痛、失声、小便不利、便秘、心烦、 善恐、中风昏迷、中暑、足心热、转筋、下 肢痉挛。 涌泉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可防治高血 压、中风、神经衰弱、失眠、头昏头痛、健 忘、目花、腰痛、前列腺肥大、便秘等症。
三阴交
位置:小腿内侧,足内 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 处。
应,也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经络是人体健康的
晴雨表!
3、经络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作用
(2)调气血!
人的潜力很大,我们的肝脏只有三分之一在工作,
心脏只有七分之一在工作… …
当人体健康出现问题时,重要的是激发调动身体的
潜能,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整气血虚实。 穴位是我们随身的药囊! 经络是我们随身的御医! 学会经络养生,每个人都是药师佛!
(1)联系全身。
经络把人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联系
《养生识识讲义》课件
![《养生识识讲义》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d56184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6.png)
碱性食物与酸性食物
明白不同食物的酸碱性质,平衡 饮食,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营养素及其作用
了解各种营养素的功能和食物来 源,合理搭配食物以满足身谣言与真相
辨析养生领域中的各种谣言,揭示真相,帮助大家科学地养生。
2
什么是“养生迷信”
了解养生迷信的特点与危害,避免盲目追求不科学的养生方法。
养生全套识识讲义
养生全套识识讲义是一份详细讲解养生知识的PPT课件,从概述到具体方法与 技巧,帮助大家实现健康与长寿。
养生的基本知识
1
营养学基础
了解食物中的各种营养元素,为身体提
水的重要性
2
供足够的能量与养分。
认识水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学习如
何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3
睡眠的重要性
掌握良好的睡眠习惯,了解充足睡眠对 身体恢复与健康的重要性。
养生的方法与技巧
饮食与保健
探索健康饮食的原则和方法,了解如何通过饮食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运动与身体健康
认识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学习合适的运动方法与频率。
心理健康与调节
维护良好的心理健康,掌握解压与调节情绪的方法。
养生的食物
中药食材及其功效
了解中药食材的药用价值和食用 效果,享受养生的同时补充身体 所需。
3
如何科学地养生
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与原则,做到因人而异,实现个体化的健康目标。
结语
养生小贴士
分享实用的养生小技巧,让大 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养身 体。
怎样做一个健康的人
总结养生全套识识讲义中的要 点,提供建议,帮助大家成为 一个健康的人。
养生与长寿的关系
探讨养生与长寿的关系,让大 家更加明白养生的重要性。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0eb84e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9.png)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人类深刻的道德伦理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还蕴含着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并从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生活有度。
老子道德经强调守于无为,尊重自然法则,认为逆应天道会导致疾病与早衰。
因此,养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作过分劳累,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通过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平衡,有效延缓衰老进程。
第二,心境平和。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舍去功利心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现代人常常因为竞争压力和各种纷扰而焦虑不安,这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到老子道德经中秉持的“以静制动”的原则,是我们在追求心身健康时应当思考和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通过冥想、放松和宽容来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第三,饮食节制。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至柔者,能胜刚”,表达了不以硬势对待身体,注重餐饮与饮食的温和与节制。
在养生方面,老子倡导节制饮食,追求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食物对身体的损害。
应选择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材,多食用蔬果和全谷类食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身心的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健康和长寿。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向健康,但要注意,养生不能盲从,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PPT课件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7153396f1aff00bfd51e40.png)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碍,就是影响周行 而不殆的因素
• 这种矛盾冲突的累积带来的这种心理上的障碍执 着,就是影响周行而不殆的因素。长期积累的结 果,就会在形体上形成一个具体的病变。这种心 身的关系在《黄帝内经》有详细描述。在此不展 开。
• 这种障碍,就好象是河道上的礁石淤泥,影响了 河水的运行和清澈。
周:1、圆周,循环往复; 2、周到,无所不至。
•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说是天下万物的母亲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周行而不殆2
• 老子说周行而不殆这是讲大道之运行无所不至而周而复始 • 但是老子之伟大就在于此 • 有形无形的运动都包含在周行而不殆之中 • 当然这里面的一个奥义,也在于,有无是结合在一起运行
• 因此养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去掉心理上的障 碍执着。谓之:去执破碍。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如何去执破碍?
• 从小我—大我—无我:观念上不再执 着于自我;
• 观-磨:当起心动念的时候,用悟到的 道理去逐渐磨削障碍;每次都觉而磨 之,逐渐磨掉。
• 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 至于无为。
• 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损,就是去碍。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 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 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像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 老子道德经五千文博大精深,主要是讲述大道本体、玄德、运行和演化;也 有讲政治、军事、修炼、养生、哲理、处事、认识等。
•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晚上主要是将老子道德经里面有关养生的内容摘取出来, 与大家一起做一些交流探讨,这是一个难得的跟大家学习的机会
反应 • 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的生命就无法生存;利弊互见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道法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道法](https://img.taocdn.com/s3/m/1a1f039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8.png)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道法老子的道德经谓《道德经》与养生,就是道与养生,亦是自然养生。
道乃万物之根,违道不得生,自古养生者,无不应道以好其身。
道法为养生者必循之法,亦是最高层面的养生法。
道法自然,自然实乃道法之为,道之“质体”皆合规律与法则以自然而德润万物。
人本自然一物,所以人之生命形态学识之法,日常存活之法则,天下在《道德经》之中,依其而行,不但陈曾寿享天年之三郎,还可以逊于然而生,其奥妙全系列在修炼之中。
人的生命来自于道,应自然演化而得存,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离不开“道”的。
《道德经》乃示道之典章,其中镶嵌着自然规律、法则和道之“质体”、及自然万物演化之奥秘,所以《道德经》与养生的关系,就是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存质和量的关系。
以《道德经》食疗,并不只是学术讲座,也不只是以理论述,而是实际的食疗模式与方法。
具体内容主要存有两大层面。
一个就是较常态的“理性”食疗层面,一个就是非常高端的“感性”食疗层面。
其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就是应合《道德经》中所隐示的自然规律与法则即:自然道理来养护生命。
其作用,主要是维护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促使已病尽快完全康复。
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死存亡之进化,无不在自然规律与法则之中,人之生命的奥秘皆在其中,生老病死之进化皆依其而行,所以以《道德经》右图之“理性”食疗,可以保护生命之完满,享用天年之美好。
老子的养生道法理性”食疗,轻在方式,其主要内容,就是迎合人的自然存活规律与法则,自始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和自然气节变化,去共同组成日常生活模式与食疗方式。
这个层面的食疗不但必须懂自然规律与法则,还必须要懂人体的等等自然生理功能运化规律,就可以迎合自然去养育眼蚕。
内容存有很多,其中存有三点就是不容忽略的:一就是“精神内守”养生法。
这个养生法,主要就是对心境状态的维修保养,也就是通过平淡心境,并使精神内守止息、不张扬,蓄积精气,养元民富,以侍其神。
这个方法建议人的身心必须入静死守一,利用自然均衡促进作用,去豁达心理,以摄人体宏观阴阳调整与生命之本。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48439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6c.png)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一、道德经养生拳的独特功效:1、开发人体软件心脏(即人体的第二心脏,在小腿后中部,打拳时的下蹲动作有助于开发我们的软件心脏。
)人体的心脏像水泵一样,昼夜不停地把血液输送到各器官、各细胞,为我们人体提供能量。
同时它还要承受着来自情绪、工作压力、环境、食品、作息时间、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会受到伤害。
我们人体的软件心脏可辅助心脏,减轻心脏的负担。
2、能祛除危害人体健康的氧气毒,中和活性氧气毒素对人体遗传因子的侵害。
氧气是我们人类及大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一种能源,但另一方面,过度的氧气也会对人造成损害。
记得曾经看过报道:新生宝宝,尤其是早产宝宝,因吸氧过度使视网膜病变,造成眼睛不可逆的失明。
实际上,即使是成人,在过高分压的氧气环境中,也会发生氧中毒。
比如,在正常大气压下,如果氧气的浓度达到50%,成人的细胞组织都将受到损害;又比如,潜水员在深50米的海水下作业时,由于氧分压太高,从而也可导致氧中毒。
1%至2%通过呼吸进体内的氧气会被转化成活性氧,使用日用品、食品添加物、化妆品、农药、药剂等化学物质时,紫外线照射后、吸烟时,受到游戏机、手机、电视机等各种电子仪器的电磁波辐射时,过量饮酒,体内有感染及炎症时,激烈运动及吸入大量高浓度的氧气时,放射线照射时,还有过度的精神压力及刺激等都会产生更多的活性氧。
被切开的苹果放着,会变红,这是氧导致的苹果“生锈”;许多食品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变质。
这还是因为氧引起“生锈”氧化;金属生锈也是因为氧气。
人类的衰老、生病也一样,是由于活性氧导致作为最重要发动机的线粒体以及DNA、细胞膜处于生锈状态。
3、激活人体大道基因,促进人体细胞活性化、健美化、年轻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文化《道德经》养生之道精髓
![道教文化《道德经》养生之道精髓](https://img.taocdn.com/s3/m/acc437b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4e.png)
道教文化《道德经》养生之道精髓两千年前,老子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开创了道家追求养生的先河;道家养生的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等一系列养生方法。
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
老子后来庄子曾提出养生哲学,养身又养心;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曾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而刻意地追求长生,则是对生命的毁损。
他用“庖丁解牛”这一著名的典故说明处世与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此外,庄子于文中还表达了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道教养生的内容,修炼方法包括养生术、房中术、健身术、内丹术、服饵、导引、行气、存思、坐忘、守一、众术和修,性命双修,运动养生,清净养生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静坐养心可以使人体经络疏通,气血畅顺,阴阳平衡,真气充盈,故曰“静者能养心”,因为心为五脏之首,心主血脉、主神志,心正常无疾者,五脏六腑俱健。
心弱者血必衰,则会致疾全身。
道教养生无论对于疾病治疗还是延长寿命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教养生以惜精、爱气、养神为主要原则,具体指导思想以下几个方面。
1、“重人贵生”以生为本。
道教养生认为,生命是长寿的资本,只有生命存在,才有资格讲养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与道、天、地同等。
道家主张“重人贵生”,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健康,就成了道家养生和宗教行为的目标。
2、“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养生的精神支柱和核心信仰。
认为生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自己努力,走出一条长生不老之路。
道家和养生专业知识讲座课件
![道家和养生专业知识讲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de88338e9951e79b8927f7.png)
道家的起源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 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 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 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 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 的道德理论。标志这道家 思想已经正式成型。从此 成为古往今来治国治家的 至尊宝术。
道家的类别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行事谨慎 老子说:人生的大限是一百年,有节度善护养的 可活更长。这就好比蜡烛用大芯和小芯燃烧的时 间长短不同一样。一个人大声说话与小声说话; 过多劳神与少耗精神;脾气暴躁与从不发怒会产 生不同的后果。所以,要做到不因没有功业而劳 心,也不追逐名利随波逐流。淡然无为,神气自 然充盈。老子讲了两种养生之道。他认为善于养 生的人不入“死地”,而那种美食营养,奢侈淫 佚的养生之道,则是“动之于死地”。人应“出 生”,不应“入死”。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尊以养生 老子在阐述其政治、哲学见解的同时,也对“静 以养生”做了细微而深刻的描述。例如,老子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 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这句话的意思 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 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 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 出发点,叫做“静”。
(3)认为道家过于玄幻 道家并不是阴阳家,如今假借道家名言所谓的阴阳生变,五行相生的,多是挂羊头卖 狗肉,本意只为了赚钱。而凡是真正有所建树的,不会如此。 况且道家追求的是纯粹素朴,追求的只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算阴阳, 赚钱财,求得一时的快乐。
老子与养生文化ppt课件
![老子与养生文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568ca2d4d8d15abe234e73.png)
后世养生家视元气为“一”,称守元气为
“守一”。
12
如《元气论》认为:
元气是生命之根,人要获得长久之寿, 应当“清净守一”、“抱一守虚”
13
道教的修炼养生术也强调“守一”的养生 方法。
《太平经· 令人寿治平法》说:
人常使精、气、神三者合一,便能延年益 寿。
14
《太平经》又说:
运动禁忌
春季雾多,风沙也大,因此锻炼时肢体裸露部分不宜 过大,以防受潮寒诱发关节疼痛; 不要在尘土随风飘飞的地方锻炼,要学会鼻吸口呼, 不要呛风;
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先抡抡臂、踢踢腿、转转腰, 身体的肌肉、关节活动开后再做剧烈运动。 初春时晨练不要太早。太早外出锻炼易感受“风 寒” ,轻者伤风感冒,重者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 运动后脱穿衣服要预防感冒,如果身上出汗,要随时 擦干,以免着凉引起疾病。
27
春季养生法
春回大地,阳气升发,万物复苏,天地自 然都呈现出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养 生之道当与时俱动。
然而春季多风,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 不可急于脱掉冬衣,“春捂秋冻”。 春季生气盎然,应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 邀约亲朋春游,多做户外活动,使心身愉 悦,体质增强,防止疾病的发生。
28
3
“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从人的角度看,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①人应当取法天地之自然,体现“天人合 一” ;
②人应当取法人性之自ຫໍສະໝຸດ ,体现人的本性自然。4
道法自然是宇宙万物遵循的根本法则,也 是人必须遵循的根本法则。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cf08b9fb9d528ea81c779d3.png)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卢亚斐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者简介:卢亚斐(1993.3-),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72-01老子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养生的创始人。
《道德经》有特殊的生命理性,引导人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注人们的生存处境。
老子强调修炼心性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道”教人修心,达到无私、宽容、恬淡、不争的精神境界,强调要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排除杂念、心无旁骛,达到“自然”状态,一种不加修饰的初始状态。
一、遵道守德——养生原则(一)遵循“道”,道法自然《老子》区区五千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道”来展开。
何为“道”?《老子》在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但人们无法言说。
在二十五章,他对“道”又阐发自己的见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宇宙中有一种未知物先天地而生,浑然一体,无声无形,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行,是万物的根源,他给这种未知物起名为“道”。
“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惟恍惟惚”的神秘名词,是生命的起源,是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轨迹。
“天乃道,道乃久”,只有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从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可以窥探出其养生原则:人要顺应自然,与万物协调发展。
(二)守道即守德在老子看来,德不仅是君子圣人必备品质,而为“遵道”提供准则,“有道者”是一个有高度修养境界的有德人。
上善若水,老子把具有最高品格的有德人比作是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本,滋养万物。
道家文化与中医养生学课件
![道家文化与中医养生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34d713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0c.png)
道家思想文化与中医养生学关系 最为密切。从《老子》五十九章提出 “长生久视之道”到《庄子》的《养 生主》,从《吕氏春秋》到《淮南 子》,再到嵇康“养生论”,到处可 以看到对生存之道、养生之道的论述。
返回主页
一、道家道论与中医养生
道家关于“道”的论述,其宗旨即以自然 为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 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庄子·天地》)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 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 形,形乃长生。”(《庄子·在宥》)
返回主页
“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精神 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 丧于外,犹君昏于上,而国乱于下也。” (《养生论》)
强调不淫欲,不奢欲,对于维持人生存所必需 的基本物质还是应该满足的。所谓“为腹不为 目”、“知足知止”也。
返回主页
而庄子则主张绝对的无欲,超然物外,放 弃欲名利、地位、是非、荣辱、损益等,做到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 之表。”(晋书皇甫谧传》才能最终使得心灵 空静,达到“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养生论》的境界。
返回主页
“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 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上古天 真论》)这样才能德全不危,才能健康长寿。
返回主页
道家养生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返璞归真,重德修道 2、超越尘俗,淡泊名利 3、上善若水,处弱为强 4、无我无独,平等宽容 5、物极必反,贵和有度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7、逍遥达观,物我为一 8、精神内守,修性健身
《道德经》养生原则论纲
![《道德经》养生原则论纲](https://img.taocdn.com/s3/m/778a3f90f121dd36a32d82db.png)
《道德经》养生原则论纲*导读:道家贵生,《道德经》是一部论述长生久视之道的书。
《道德经》提出的养生原则是;体道含德,养性统……道家贵生,《道德经》是一部论述长生久视之道的书。
《道德经》提出的养生原则是;体道含德,养性统领养生;清静无为,精心怡养性情;知止自足,生活效法自然;守一处柔,锻炼合乎规律;居下不争,谦和对待亲朋。
这些原则,一直为后世养生学家所遵守,至今仍是指导养生的重要原则。
*一、体道含德,养性统领养生《道德经》指出:道乃久,没身不殆。
又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是说体道含德生命才能长久,才能像赤子一样,充满生机。
和儒家仁者寿的主张相同,体道含德,从道而行,就会不妄想、不妄作、不孜孜追求名利,不刻意损害他人以肥已,为不欲执,施不求报,言、动、视、听,莫不含道,此所谓: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生长化育万物,尊道贵德,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则德积化流,精神专固,功与道伦。
可见,养生就是养道、养德,离开道撼修养,修身就失去其根。
《道德经》主张以养性统领养生,是《道德经》养生学说的特点,也是中国养生学说的优点。
以养性统领养生的思想,受到历代养生学者的重视,他们对此进行了有益的阐发。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又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把合于道奉为养生的最高原则。
(老子指归)说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
把指导养生的要点归结为与道为久,可谓的论。
《抱朴子、明本》说:夫体道以匠物,宝道以长生者,黄老是也。
把养生归结为:善自修以成务,善取人所不争,善绝祸于未起,善济物而不德,善观民以用心,善居慎而无闷。
把体道匠物,宝道长生做为最终目的。
《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把养生归结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道家养生讲座
![道家养生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b7f1b77401f69e31433294fe.png)
西方:古希腊
--梭伦:Death is the measure of
life.
--苏格拉底:Purification/Death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separation/liberation of the soul from
the body, and a wise man practices death his whole life long.
死亡轮回说
--彻底解决死亡问题,不仅仅在于死亡 的那一刻你要做什么,而是你一生中 曾经做过什么。 --瑜伽:临死前的最后一念,决定我们 的来世!可惜的是,那一念并非独 立, 而是长期积蓄的结果!E.g. 疾病
掌控死亡
--如何掌控死亡:不要回避,承认他,认识 他;每日思考、每日练习死亡! --征服死亡:做到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睡眠本 身,就能有意识的掌控死亡过程! --寿命:是由我们的呼吸次数来决定的! --幸福的唯一秘密:永不逃避我们所害怕的任 何事! --不能正常入睡是一种病,不能顺利死亡也是一 种病!
四大死亡心理解说
◊ 恐惧:
--人之常情/本能,似乎不可避免 --死亡临近,恐惧倍增,加速死亡,e.g. 90%癌症是 吓死的:精神力量/心之波动 --根本来源:对躯体的迷恋、对尘世的执着
○
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无私&慈悲,克服恐惧的不二法宝 --学习将肉体痛苦从思想苦难中分离:放松/入静 --当你主动放弃一样东西,便不会遭遇失去的痛苦。
道、佛、瑜伽
-- 修命:精+气/养气、采气、炼气、爱气 -- 修性:炼神还虚/“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名为得道” --佛法:妄想分别执着/贪嗔痴三毒,了生 死,离六道 -- 瑜伽:通过体式、呼吸、冥想、三摩地, 使身心灵和谐统一,达致清明的智性与智慧,并 最终显现灵性之光。
《道德经》和养生
![《道德经》和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4613b9f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cd.png)
《道德经》和养生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涉及养生的内容主要有:1. 顺应自然,祛病延年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第二十五章)。
他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源泉,人要维持生命活动,必须顺乎自然,适应自然变化规律,才能祛病延年。
2. 见素抱朴,清心寡欲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出自第十九章)。
素:事物本色,朴:天然。
老子要求人要质朴无华,少私心,去贪欲。
否则,有绝顶的学问也要招灾惹祸,伤身损寿。
只有“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保持恬淡愉悦的心境,对心身非常有益,祛病延年、长命百岁。
3. 虚无寂静,静气致柔老子云:“至虚极也,守情表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人后天的七情六欲会干扰体内气血的运行,当我们的心灵达到虚无的极致,坚守住清静的境界时,情定欲清,气血才会恢复自然的运行。
对强身健体、防治疾病及延缓衰老均相当有利。
老子云: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出自第十章)中医学家求证说:“呼吸频率频越慢,寿命越长。
”呼吸节奏要像婴儿一样柔和缓慢,意味着新陈代谢、血流速度减慢,心脏负荷减轻,能量消耗减少。
老子认为柔和之气是人体最富生机之气,就像出生婴儿生机盎然,朝气蓬勃,是有利于人体的真元之气。
被后世医家称为元气,指导着养生理论,演化成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道家气功基础。
4. 寻觅善地,风水养生老子云:“居善地,心善渊”(出自第八章) “善,吉也”。
居住在一块善地上,心就好像一片清澈而深的水。
善地即吉祥地,就是指风水宝地。
在一块风水宝地上生活,自然身心舒畅,容易健康长寿。
5. 粗茶淡饭,饮食养生老子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出自第六十三章)。
以无为的心态去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从事,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
老子主张饮食宜粗茶淡饭。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古人总结的经验非常精辟。
老子的养生观点。
两千多年来不仅一直成为道家养生的指导思想,而且被我国传统医学所接受,后经历代医家和养生学家的不断补充、提高,逐发展成为我国独特的道家及中医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共25页PPT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共25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717448d3dd36a32d727581bb.png)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道德经》解读与道家养生
![《道德经》解读与道家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f2e0d1ea102de2bd960588d9.png)
1。
养生中,呼吸的品质至关重要。
每日有机会以旁观者感受呼吸,体会呼吸中的入大于出。
2。
老子的用,企业管理为小用,人生为大用。
3。
道在养生层面即了解自己的心。
4。
养生的基本见地:- 非身体的身,而是生命的生。
(身;心-受环境影响,心不由己;灵/性-不可为,可认识或进入)- 何谓享受,自主养生,而非仅仅被动养生(如到养生馆按摩)- 超越自己,放大到社会关系中,为他人着想的立场,自他关系,心生慈悲- 无生,在道德经七十五章中提到的境界,“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5。
养生的外在条件:- 法:真理,观念,方法- 侣:老师(指点迷津者,经验,跟随),生活的人(如果不支持你,自己需要更大的本事),同道,所有的人(转成助缘,争上缘,心力,喜悦之心,认识,决定,努力,修炼)- 财:一定的物质条件、能量和福报,应随喜;财怎么来和怎么用的智慧,对来源的反省。
放生,供养老师,创造自己/众人的条件- 地:场所,地方,打坐,能量场的汇聚6。
养生的内在条件:- 愿:发愿,愿望,志向,心力的汇集点(佛家的发愿=道家的立志)- 解:了解,理解,通过读书,听课,思考,讨论- 行:实践- 证:7。
养生的两个前提:- 认同儒释道的核心(认识层面)- 实践体验(实践层面)8。
关于精气神- 精:得于宇宙的精华,精子,食物,打坐(调整肾亏等)- 气:胎息,经络,守中- 神:思想,意识,无邪思个人观点:对于工作繁忙的白领而言,至少每天可以留15-30分钟完全给自己,找一个安静不被打搅的地方,用深呼吸导入,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什么都不要想,可以作为清空一天的精神/情绪垃圾的机会。
每天坚持可以很好的增加每天的活力和能量,使每一天都从新开始,积极应对挑战和压力。
很多亚健康就是长期积压的精神和情绪垃圾到一定的地步,超过了限度,就会进一步引发身体和精神的疾病。
祝大家养生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与养生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
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意守一窍,排除杂念。
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
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
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
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
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
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
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
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在第46章中,老子又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老子把有道和无道的世界进行了对比,揭示战争的根源是君主无道。
君主无道是扩张领土,贪得无厌,永不知足。
所以说懂得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
44章是针对普通人修道而言,46章是针对国君修道和治理国家而言。
但不管普通人也好,国君也好,修身养性也好,治理国家也好,都须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才不会招来灾难。
反之,则祸害无穷,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2、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在《道德经》第22章中,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章,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认为,委屈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变直,低凹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因此,圣人遵守着一(即道)行事而成为天下的典范。
不自以为是,才声名远扬;不自我显露,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才能有功;不自以为贤能,才能高于别人。
因为与人无争,所以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在《道德经》第45章中,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章的意思是:大的成就仿佛有缺陷,它的作用不会穷尽。
非常挺直像弯曲,极其灵巧像笨拙,极其有余像不足,非常善辩像说话迟钝。
不停跳动可以战胜寒冷,内心安静可以驱赶酷热。
追求清静无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的君长。
在这两章中,老子谈的都是相反相成的哲学道理,充满朴素的辩证思想。
矛盾事物的双方,既相互排斥或相互斗争,又密不可分,互相成全,互相配合,具有同一性。
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事物还会向对立的方向转化和发展。
在这两章中,老子谈的委屈则全,少取多得,不自以为是,不自我显耀,与人无争,大成若缺,大巧若拙等不仅是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而且是如何修道养生的大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悟。
3、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中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者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这章的意思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
人生,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
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贪得无厌,伤残身体,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
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的嗜欲太深,甘食悦色,自奉太厚。
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和老虎,进入敌阵中,不带铠甲和兵器。
对于这种人,犀牛用不上尖利的角,兵器用不上它的锋刃。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合乎大道,顺其自然,在危险的境地中而避免了死亡。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可见,老子就是这种修道得道,顺其自然,不避兕虎,善于养生的长寿之人。
三,老子养生思想的具体方法:1、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在《道德经》第16章中,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道德经与养生所谓《道德经》与养生,就是道与养生,亦是自然养生。
道乃万物之根,违道不得生,自古养生者,无不应道以好其身。
道法为养生者必循之法,亦是最高层面的养生法。
道法自然,自然乃道法之为,道之“质体”皆合规律与法则以自然而德润万物。
人本自然一物,所以人之生命形态修养之法,日常生存之法则,尽在《道德经》之中,依其而行,不但可尽享天年之幸,还可超然而生,其奥妙全在参悟之中。
人的生命来自于道,应自然演化而得存,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离不开“道”的。
《道德经》乃示道之典章,其中镶嵌着自然规律、法则和道之“质体”、及自然万物演化之奥秘,所以《道德经》与养生的关系,就是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存质和量的关系。
以《道德经》养生,并不只是学术讲座,也不只是以理论述,而是实际的养生模式与方法。
具体主要有两大层面。
一个是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一个是非常高端的“感性”养生层面。
其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就是应合《道德经》中所隐示的自然规律与法则(即:自然道理)来养护生命。
其作用,主要是维护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促使已病尽快完全康复。
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死存亡之演化,无不在自然规律与法则之中,人之生命的奥秘皆在其中,生老病死之演化皆依其而行,所以以《道德经》所示之“理性”养生,可维护生命之圆满,享受天年之幸福。
“理性”养生,重在方式,其主要内容,就是顺应人的自然生存规律与法则,应合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和自然气节变化,来组成日常生活模式与养生方式。
这个层面的养生不但要懂得自然规律与法则,还必需要懂得人体的等等自然生理功能运化规律,才能顺应自然来养好生。
内容有很多,其中有三点是不可忽略的:一是“精神内守”养生法。
这个养生法,主要是对心境状态的保养,也就是通过平静心境,使精神内守不散、不张扬,蓄积精气,养元固本,以侍其神。
这个方法要求人的身心要入静守一,借助自然平衡作用,来平和心理,以摄人体宏观阴阳调整与生命之本。
此“精神内守”养生法,因需要放松身心,所以必需要在很富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来进行,这是养护身心健康之必备的养生法,否则是养不好生的。
二是以自然生存意识来统辖日常生活规律。
即:黃帝内经讲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将此法布施于日常生活之中,而有时有律的饮食、起居、运动、劳作、性生活、处事待人等等,这是必循的身心健康之根本。
三是要懂得相生相克之自然法则。
任何病患,必有相克之物之法。
当身心感觉不适时,即以其相克法则随即化解,病就无处滋生。
如果出现了亚健康状态或发生了慢性病,先不要急于求医问药,其导致因素与病根必在日常生活中,其相克之物之法亦必在日常生活之中,或在你生活环境之周围,这是自然规律,只要通过辨证,弄清楚了病患其因,病根所在,是不难化解的。
《道德经》中所示自然规律与法则,是万物必循之法,无不以其轨辙而行而灭。
人一生的一切,亦于其理之中,只要掌握了《道德经》之“理性”养生方法,完全可以、以其安度终生。
《道德经》之“感性”养生,是一个非常高端与奥妙的养生层面与方法。
其作用远远的超越了对身心健康养护的范畴与意义,而作用于生命形态的保养与质和量的提升,对人生具有超然的重塑意义。
《道德经》并不只是文字,也不只是讲理、讲规律与法则,在其之中,“意慧”着无限玄妙与玄机,隐示着无限的自然奥秘。
它告诉了我们,空间之无限性、与物质之多维性。
《道德经》告诉我们,在“理域”之上还有空间与物质的存在,也告诉了我们物之本源的存在,也告诉了我们自然规律与法则运化之玄妙。
其所“意慧”之空间、物质、作用之玄妙,就是道之“真谛”。
自古悟道者与养生者,当进入深处或高层面时,无不感知其存在,无不寻觅其“真谛”所在之所,无不倾尽终生而欲得。
因为它是人之生命形态养护与提升、而获得超常人生、之唯一的门户、与唯一可依赖。
若能入得其中,若能获得道之“真谛”的呵护,不但可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身心健康,非常玄妙的是可通过其演化,重塑身心质量,重塑生命形态。
自古传说中的真人之修炼,皆出自于此法,得益于道之“真谛”的重塑。
其实,此就是自古诸多修炼者与养生者,都在苦苦寻觅的“长生不老丹药”。
以《道德经》养生的这个层面,是很高的境域,是应合道之真谛、作用于生命形态层面的养生。
自古较高意识的养生者,最终追求的都是这个层面的养生。
这个层面的养生意义非常深刻,它对人身心健康的调整是非常微妙与神奇的,对人身心形态的重塑意义,达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玄妙境界。
这个层面的养生,已经不是讲述或参悟什么道理,也不是参悟规律与法则,而是要进入一种意境(最高养生意境),去“感悟”道的“波状质体”,然后与其融合,就必然获得玄妙般的养生功效。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就是镶嵌于《道德经》中之物质的形态,也就是道的“波状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