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全文阅读及赏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课件(共21张PPT)

指远离污浊官场、回归自然的悠 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 即无声
那就是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 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 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 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 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 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 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 俗的人生追求。
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指“达官贵人的髙轩,也代表着 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心远地自偏”“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 超凡脱俗
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这里揭示了 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 境之间的关系。“心远”一词,反映了诗 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16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 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东边的篱笆 下,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撷菊花,偶一抬 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的情景,南 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的心境相映衬,表 现了诗人悠然自得。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 有意去望,就失去了一种意趣。
◆生活在闹市中,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为何能如此,心境高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 山映人眼帘。 ◆夕阳西落景更美,还有那飞鸟结伴儿归还。 ◆这其中蕴含人生之真谛,只因物我两忘而不 ◆知如何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诗人远离世俗后的自得、闲 适,“见”字写出了诗人看 见南山时的随意与自然,这 个句子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 的情怀和回归自然的喜悦。
飞鸟相与还的“还”自勉劝人

《饮酒》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饮酒》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饮酒》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饮酒》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 20年(417)。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知识积累《饮酒》1.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2.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3.尔:这样。

4.日夕:傍晚。

5.相与:相伴。

6.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考题例析1.(2015•贵州毕节中考)填空。

(1)《木兰诗》中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残酷惨烈的诗句是,。

(2)在《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于功利名禄的名句是:,。

(3)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

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陆游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杜甫有“,”的愿望。

(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回答)2.(2015•广西百色中考)古诗词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_。

《饮酒》原文及翻译

《饮酒》原文及翻译

《饮酒》原文及翻译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诗酒关系有如血肉关系密不可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饮酒》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饮酒》原文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译文早晨起来深感缺少乐趣,离座而起打开清酒一樽。

先举杯祭酹造酒的祖师,是他留下美酒给我驱逐忧愁和烦闷。

一会儿感觉便大不一样,顿觉得天地之间热闹非凡。

连绵的高山改变了原来的幽晦,碧绿的流水把温暖的气息包含。

南门城外的一片郁郁葱葱,高大的树木叶茂枝繁。

清凉的树荫可以庇护自己,整天都可以在树下乘凉谈天。

即使喝醉也不要推辞,美好的芳草可以供我们躺卧。

即使是那些富比晋楚的人,恐怕也未必知道饮酒的快乐?注释(1)酹(lèi):以酒洒地,表示祭奠或立誓。

•先酒:指第一个发明酿酒的人。

相传杜康是我国酿酒的创始人。

(2)须臾(yú):一会儿。

殊:不一样。

(3)喧:热闹。

(4)幽晦:昏暗不明。

(5)函:包含。

晏温:晴天的暖气。

(6)蔼蔼:茂盛的样子。

陶渊明《和主簿》有“蔼蔼堂前林”诗句。

南郭门:指永州外城的南门。

郭,外城。

(7)何:多么。

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

(8)清*:指草木。

(9)竟夕:整夜。

(10)偃卧:仰卧。

芳荪:指草地。

(11)晋楚富:《孟子·公孙丑下》说“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这里指财雄一方的富豪。

(12)此道:指饮酒之乐。

八年级上第25课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第25课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25课)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解】《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句意】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偶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饮酒·二十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饮酒·二十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饮酒·二十_陶渊明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饮酒·二十魏晋陶渊明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译文伏羲神农已遥远,世间少有人朴真。

鲁国孔子心急切,补救阙失使其淳。

虽未遇得太平世,恢复礼乐面貌新。

礼乐之乡微言绝,日月迁延至于秦。

诗书典籍有何罪?顿时被焚成灰尘。

汉初几位老儒生,传授经学很殷勤。

汉代灭亡至于今,无人再与六经亲。

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

如若不将酒痛饮,空负头上漉巾。

但恨此言多谬误,望君愿谅醉乡人。

注释羲农:指伏羲氏、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去:离开。

真:指真淳的社会风尚。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鲁中叟:鲁国的老人,指孔子。

弥缝:弥补,补救行事的闭失。

“凤鸟”句:凤鸟即凤凰。

古人认为凤凰是祥瑞之鸟,如果凤凰出现,就预示将出现太平盛世。

《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已矣夫!”“礼乐”句: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后经孔于的补救整理,“礼乐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复兴。

洙泗:二水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县北。

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

辍(chuò):中止,停止。

微响:犹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没而微言绝”。

漂流:形容时光的流逝。

逮(dài):至,到。

狂秦:狂暴的秦朝。

“诗书”二句:指秦始皇焚书事。

区区:少,为数不多。

诸老翁:指西汉初年传授经学的饱学长者,如伏生、申培、辕固生、韩婴等人。

为事:指传授经学之事。

绝世:指汉代灭亡。

六籍:指六经。

亲:亲近。

驰车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

走:奔跑。

“不见”句:指没有像孔子那样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快饮:痛饮,畅饮。

头上巾:这里特指作者所戴的漉酒巾。

八上25课诗歌赏析与答案

八上25课诗歌赏析与答案

25.诗词五首赏析一、《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的话题,写对。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2、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

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割弃尘缘,而是身处“”。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会有闹市,也就会人来车往,喧嚣不绝于耳,可诗人却说“”。

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所以居所也就自然会偏僻安静。

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和(表达方式),定下全篇的基调。

王安石曾赞赏这四句诗为“奇绝不可及之语”,推崇备至。

3、以下几句主体隐去,进人“写景区”,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称道的“无我之境”。

“,。

”是妙手偶得之笔,是在不经意中道出的“绝妙好辞”。

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的化境。

4、“,。

”两句,抒情主体又渐渐浮出,写眼前景物,脱口而出,不事雕琢,自有神韵。

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而又的情形。

这里暗用了《庄子·外物》中的说法:“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再精炒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

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二、《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感人至深。

2、诗歌首联写,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的感情。

3、诗歌颔联运用,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出自周敦颐《爱莲说》)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陶。渊明(约365—427), 1的、理二想十,九有岁过以建前功家字立居元业时的亮期抱,。负晚青。壮年年更时名,潜抱。有字大渊济苍明生。 2、二十九到四十一自岁号或五仕柳或先隐时生期,。卒二后十亲九友岁私时出谥任靖 江文州缛祭节酒 ,不(久相辞当官于节归参,隐谋。长世后)称来,靖,却节又因先忍做生受过。不镇了军九官参江场军柴的、桑繁彭 泽县令等小官。因(不九满政江治县腐)败人、,官东场晋黑暗末,期又南不朝肯宋 降3、志此辱后身一迎直合过权着贵“初,躬期于耕是诗自在人资4、”05的辞年隐四赋居十家生一、活岁散。时文弃家官归。田,
飞鸟相与还
7.[相与还]结伴而归。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抬头无意之中看见了南
山。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
美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8.[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欲辨已忘言。9.[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
却不知怎样表达 。
这里边有人生的 真正意义,想辨 别出来,却没有 合适的语言表达。
围。❸充分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忧国忧民、思念亲友
等)
的情感(或豁达宽广胸襟)
这四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心境?
诗中的人和景: 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作者
❶这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傍晚时分, 作者在东边的篱笆下,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 撷(xié)着菊花,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 南山,看到夕阳西下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 飞鸟结伴而还。
2.“心远地自偏” “远”的对象是什么?
“心远”。即心 志高远。“远”,有远离 的意思,远离官场,远离 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 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 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第25课《饮酒》课件(共31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5课《饮酒》课件(共31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5
田园诗派
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 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 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 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 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 追求朴素自然。
9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可家从建没在有众烦人神聚应居酬的车繁马华喧街闹道。,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新课导入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 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 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 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 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1
第25课 诗词五首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杜牧 李清照
2
陶渊明
3
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的体裁特点,识记作家作品, 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反复诵读,品味重点字、句的含义,理解诗 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3.感受诗歌的魅力,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 。(重点)
4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 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 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 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饮酒》即《饮酒二十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及讲解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及讲解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及讲解秋菊图陈淳饮酒①【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②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作者】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

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

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清陶澍注《靖节先生集》是较好的注本。

【注释】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

《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品评】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六首。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

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高考语文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高考语文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高考语文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高考语文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五言诗。

这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饮酒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饮酒》原文饮酒(二十首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译文及注释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注释: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

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

(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

如:风吹草低见牛羊)7.[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9.[相与]相伴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

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饮酒》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72前后—427),一名潜,字元亮,号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1],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焉复醉[3]。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4]。

纸墨遂多,辞无诠次[5]。

聊命故人书之[6],以为欢笑尔[7]。

【其一】[8]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9]。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10]。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1]。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2]。

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13]。

【注释】[1] 兼:加之,并且。

比:近来。

夜已长:秋冬之季,逐渐昼短夜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2] 顾影:看着自己的身影。

独尽:独自干杯。

[3] 忽焉:很快地。

[4] 辄:就,总是。

[5] 诠(quán 全)次:选择和编次。

[6] 聊:姑且。

故人:老朋友。

书:抄写。

[7] 尔:“而已”的合音,罢了。

[8] 这首诗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正因为领悟了这个道理,所以要隐遁以远害,饮酒以自乐。

[9] 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

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

更:更替,交替。

共之:都是如此。

[10] 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见《史记·萧相国世家》)这两句是说。

邵平在瓜田中种瓜时,哪里还像做东陵侯时那般荣耀。

[11] 代谢:更替变化。

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

每:每每,即常常。

兹:此。

[12]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

会:指理之所在。

《周易·系辞》:“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

”朱熹《本义》:“会谓理之所聚。

”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13] 忽:尽快。

筋:指酒杯。

持:拿着。

【其三】[1]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2]。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3]。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5]。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6]!【注释】[1] 这首诗通过对那种只顾自身而追逐名利之人的否定。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课古诗》赏析及答案

2020年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课古诗》赏析及答案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赏析:“见” 写出了诗人无意看山,南山扑入眼帘的情景。

表现了诗人悠然恬淡的心境,超然物外的旷达心胸。

2. 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画面,说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傍晚之际,南山之地,山间的云气缭绕,显得很美。

夕阳已经快落山了,美丽的鸟儿呼朋唤友结伴欢快回巢。

表现了作者弃官归隐的人生理想。

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指作者怎样的生活?“真意”指的是什么?“此”指恬淡闲适的生活。

“真意”指从自然景物中领略到的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2. 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3. 首联中“破” 、“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4. 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5. 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搔” ,搔首,是解愁的动作,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解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饮酒》原文及赏析

《饮酒》原文及赏析

《饮酒》原文及赏析《饮酒》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篇一原文饮酒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释①青松:青松:青翠的松树,因松树四季常青,喻指坚贞不移的志节。

东园:陶渊明居所东边的园圃,亦泛指园圃。

②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

其:一本作奇。

③凝霜:凝结成霜。

殄(tiǎn):灭尽。

异类:本意是指不同种类,有时也可作杰出的才能。

同时,它也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

这里指松树之外的其他草木。

④卓然:特立的样子。

⑤连林:松树连成林。

人不觉:不被人注意。

⑥独树:一株、独棵。

奇:一本作知。

⑦提壶:壶:指酒壶。

提壶,提壶芦,提葫芦挂。

此谓提来酒壶。

寒柯:树枝,指冬天树木或树干。

⑧远望时复为:这是倒装句,应为“时复远望”,有时又远望。

⑨梦幻:梦中幻境,多比喻空妄。

唐黄滔《祭宋员外文》:“人生梦幻,夫复何言!”⑩何事:为什么。

绁: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

羁:束缚,拘束。

译文青松生长在东园,众草掩没了它的奇姿。

冬天到严霜降百草凋零,只吧那松枝兀然挺立。

松树连成林倒不为人所留意,唯独一株孤松众人方才称奇。

把酒壶挂在那寒枝上,一边饮酒一边向远处眺望。

人生短暂如同梦幻,何必受羁于世俗尘网!创作背景公元416年,相国刘裕位高权重,具有称帝的野心。

那一年秋天,诗人总是闷闷不乐。

因为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

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

诗人想到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于是诗人只要弄到酒,就一定一醉方休。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

《饮酒二十首》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饮酒二十首》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饮酒二十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作品原文:饮酒二十首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②。

忽焉复醉③。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④,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⑤,聊命故人书之⑥,以为欢笑尔⑦。

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8。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9!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10。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11;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12。

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13。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14!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15。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16。

其三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17。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18。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19?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20。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21!其四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22。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23。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24。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25。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26。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27。

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8。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29。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0。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31。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2。

其六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33。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34。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35。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36。

其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37。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38。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39。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40。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41。

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42。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43。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44。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45。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赏析.doc》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虽冠以“饮酒”之名,却纳入了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

下面,小...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taoyuanming/387356.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饮酒(陶潜)原文及翻译

饮酒(陶潜)原文及翻译

饮酒(陶潜)原文及翻译【文章导读】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饮酒(陶潜)原文及翻译,供您参考和借鉴。

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中缕缕*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全文阅读及赏析原文其一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

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

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

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

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

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

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

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

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

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

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

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

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

带着露水,采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

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

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

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

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

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其五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

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

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

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

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

孤松挺拔,人才称奇。

独自饮酒,时复远望。

想到自己这一生,好象在梦幻里。

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其六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

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

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

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

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

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

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

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

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

醉非真醉而实颖”。

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其八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

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

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

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

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

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

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

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

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其九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

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

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

我现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认旧路。

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

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陶渊明这首诗回忆了自己过去的一段离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为温饱是不会踏上这条漫长遥远、风波四起的为官道路的。

其中“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是一语双关。

“道路”既是离家“远游”的路途,又是“为官之道”;“风波”既是路途遭遇水面上的风和波浪,又是“官场的动荡、龌龊”。

《宋书﹒陶潜传》载“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

”就是说,渊明曾发生过“弱冠之年作小官,因官场不洁而离去的事”。

陶渊明的这首诗也许就是说的此事吧。

他感叹道,离家求官的道路漫长遥远、动荡不定,而冒着这样的风险却只图“一饱”,这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罢了,还是回去避人独居,还我闲适而安定的生活吧。

过去曾经远离家乡到外面求官,直至到了东海边沿。

道路漫长遥远,中途又受阻于动荡不定的风波。

是谁促使我离家求官的呢?似乎是饥饿所驱使的吧。

极尽全力只为营求温饱,获得温饱只需用少许的精力就可满足而绰绰有余了。

恐怕这并非良策,还是勒马回归避人独居吧!其十一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

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

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

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

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

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

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被饿死。

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

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

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

”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

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

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其十三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颜回,可谓仁者也。

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

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

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

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

人当解其真意。

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

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

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

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

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黄色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

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

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

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

“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

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陶渊明喝足李老汉送来的酒,写成了《饮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诗。

其十四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