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

合集下载

思政课实践教学典型案例(3篇)

思政课实践教学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课在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实践育人功能,许多高校积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以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例,分析典型案例,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

二、案例概述某高校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以“红色之旅”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以下是该案例的详细情况:1. 实践主题:红色之旅2. 实践对象:全校大一、大二学生3. 实践时间:每年暑假4. 实践地点:全国红色教育基地5. 实践内容:(1)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延安革命圣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了解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2)开展主题讲座:邀请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讲解红色历史,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精神。

(3)举办红色主题演讲比赛: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以红色故事为题材,进行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进行红色歌曲合唱:组织学生学习红色歌曲,举办合唱比赛,传承红色文化。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实践准备阶段(1)制定实践方案:学校成立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细的实践方案,包括实践主题、实践对象、实践时间、实践地点、实践内容等。

(2)选拔指导教师:选拔政治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践指导教师,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3)组织学生报名:通过班会、年级会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实践活动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实践实施阶段(1)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聆听讲解,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

(2)开展主题讲座:邀请红色教育基地的讲解员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主题讲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精神。

(3)举办红色主题演讲比赛: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以红色故事为题材,进行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进行红色歌曲合唱:组织学生学习红色歌曲,举办合唱比赛,传承红色文化。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优秀4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篇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自然在反抗》解读一、课程教学目标1、树立生态环保的科学理念,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2、培养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学会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二、思政育人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育人主题敬畏自然四、思政育人案例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意图一、课程导入新冠疫情横扫全国,全社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时,人类究竟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再次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寂静的春天》就早已敲响了人类将因为破坏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警示之钟。

开篇从新冠疫情导入课程,引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顺势切入敬畏自然的育人主题。

二、课程内容分析提问1:“大自然在反抗”体现在哪些方面?导致“大自然反抗”的原因是什么?提问2: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问3:改造自然与顺应自然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类能够停止一切改造自然的行为吗?小组讨论: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提问1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容,厘清三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提问2、3起到延伸拓展的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切入思政育人点: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小组讨论是为了让学生联系实际,从我做起,对大自然有正确的认知践行方式。

切入思政育人点:培养以人为本,尊重规律,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三、课程总结这次疫情,为人类再度敲响警钟,让我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承担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责任,实现人的幸福安宁和自由全面发展。

课程总结呼应开头,进一步强化思政育人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五、实施过程(一)课程导入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国,打破了春节的喜庆,经过专家们基因测序判定,病毒来源于野生动物并通过人畜共通传染给人类。

思政课教学实践案例(3篇)

思政课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思政课教学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

以下是一篇思政课教学实践案例,旨在为同行提供参考。

二、案例描述1.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教学对象:2019级本科学生3.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结合教材,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感受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6. 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备课,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堂讲授:教师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革命精神。

(5)课后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督促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效果1.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更加深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2. 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4.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增强。

四、经验与启示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布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名单(3篇)

公布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名单(3篇)

第1篇各相关部门、各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我单位组织开展了2023年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经过各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现将评选出的优秀案例名单予以公布。

一、优秀案例名单(一)本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案例——以“文化自信”为主线,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申报单位:XX大学外国语学院- 案例简介:该案例以“文化自信”为主线,通过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

2.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案例——以“数学之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申报单位:XX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案例简介:该案例通过挖掘数学知识中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欲望。

3. 《机械设计》课程思政案例——以“工匠精神”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申报单位:XX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案例简介:该案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严谨作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二)研究生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思政案例——以“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 申报单位:XX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案例简介:该案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 《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案例——以“科学精神”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申报单位:XX大学物理学院- 案例简介:该案例以“科学精神”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建筑设计》课程思政案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培育新时代建筑师- 申报单位:XX大学建筑学院- 案例简介:该案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表彰与奖励对以上优秀案例的申报单位及负责人予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希望各单位以此次评选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教学实践案例分享(3篇)

思政课教学实践案例分享(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思政课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脱节。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本文以某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为例,分享一些教学经验。

二、案例简介该案例以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介绍了如何将思政课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案例实施过程1.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理论教学: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

(2)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创新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翻转课堂: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2)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4.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2)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案例实施效果1.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课后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国家大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

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案例近年来,随着“立德树人”工作的推进,高校思政课程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优秀的思政课程不仅要具备学科内涵和教学方法的优势,更要注重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中医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该课程结合中医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经典阅读、案例分析、课外参观、实践操作等,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中医文化的魅力,同时感受到中医文化对社会发展和健康生活的重要作用。

该课程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和认可,成为学校思政课程的示范案例。

2.《青年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该课程以青年创业为切入点,结合创业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教师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互动、创新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深刻理解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素质。

该课程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亮点和优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思想政治课程融合教学》该课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互动问答、小组讨论、论文写作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

该课程获得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成为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典范案例。

这些优秀的思政课程示范案例,不仅体现了学科内涵和教学效果的优势,更注重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和特殊性,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在某高校的文学课程上,发生了一系列有趣又深刻的思政教育故事。

这位文学老师可是个十足的“故事大王”。

每次上课,他都不只是干巴巴地讲那些文学理论和作品赏析。

比如说,讲到古代诗词的时候,他就像个穿越时空的导游。

当讲到杜甫的诗时,他不是简单地说杜甫的诗格律如何工整、用词如何精妙。

他先是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杜甫所处的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百姓流离失所,战火纷飞。

然后他话锋一转,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同学们说:“你们看,杜甫自己都过得那么惨,茅屋为秋风所破,床头屋漏无干处,可他想的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是古人的家国情怀啊,自己都没个安稳的小窝,心里装着的却是全天下没房子住的人。

”这时候,同学们都听得入神了,感觉杜甫不再是书本上那个抽象的诗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胸怀天下的大英雄。

而且这个老师特别会利用课堂互动。

有一次,他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有杜甫这样的胸怀吗?同学们可热烈了,各种观点都有。

有一组同学就很幽默地说:“老师,我们要是在那个时候,估计先想着怎么给自己找个不漏雨的房子,哪还有心思管别人呢。

不过杜甫真的太伟大了,我们现在应该向他学习这种胸怀。

”通过这个讨论,同学们不仅仅是理解了杜甫的诗,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国情怀这种高大上的概念在生活中的体现。

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这位老师出了一道很特别的题。

他让同学们写一篇文章,主题是“从古代文学作品看现代社会的社会责任”。

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有的同学从屈原的爱国精神谈到现代公民如何爱国;有的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到当代年轻人应该如何为社会做贡献。

这就是这门文学课程思政的魅力,它把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到了文学知识的学习中,让同学们在学习文学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物理课在很多人眼里那就是各种公式、定理,枯燥得很。

但是在这所高校的物理课堂上,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旨在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思政课的深刻内涵,增强“四个自信”。

本案例以红色足迹寻访之旅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案例设计1. 案例主题:红色足迹寻访之旅2. 案例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4)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兴趣。

3. 案例实施步骤:(1)前期准备:确定寻访地点、制定行程安排、准备相关资料;(2)实地参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纪念馆、革命遗址等;(3)互动体验:组织学生参与互动活动,如模拟情景剧、重走长征路等;(4)心得交流:组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分享寻访感悟;(5)总结反思:对本次实践教学进行总结,提炼经验。

三、案例实施1. 前期准备(1)确定寻访地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教育基地,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2)制定行程安排:根据寻访地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行程安排,包括交通、住宿、餐饮等;(3)准备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红色教育基地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2. 实地参观(1)参观纪念馆: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2)参观革命遗址: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延安宝塔山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艰苦奋斗精神。

3. 互动体验(1)模拟情景剧: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情景剧表演,如《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2)重走长征路:组织学生模拟长征路线,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附件3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产品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产品设计授课对象工业设计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学时64教材信息《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是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江杉。

课程概况产品设计课程是一门很好的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专业方向必修课程,课程分为产品设计理论和产品设计实践两个部分,产品设计理论包括三个部分:设计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方法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经典产品设计案例;产品设计实践则是对设计理论部分的实际运用。

本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和互动性极强,教师采用资料收集法、课上实操法、提问法、分组讨论、多媒体、现场整体示范和分别一对一指导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对模拟命题进行实操练习,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和设计技法进行实践体验,深入体会产品设计的创建过程,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和大量案例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修改文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通过实操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为毕业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目前产品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较为完善,可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将产品设计课程知识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是专业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可以在学习产品设计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

产品设计授课教师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培养优秀艺术文化特色人才为使命,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讲授专业技能知识、陶冶情操和提高文化修养的前提下,将“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进入教学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改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刻板性和局限性做出努力。

资源建设1.教育理念明确:产品设计开课的目标是拓展学生专业认知范畴,使其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路径,做到从基础平台设计课程到专业设计课程以及未来毕业设计创作之间的很好过渡。

2.课程设计科学:通过对产品设计的讲授和案例实践,让学生对专业更加全面地了解,并且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的发展能有宏观的预见性,为毕业设计打基础,培养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和职业规划。

思政实践教学案例范文(3篇)

思政实践教学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思政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

本文以某高校组织的一次红色足迹追寻之旅为例,探讨思政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案例概述本次红色足迹追寻之旅以我国革命圣地——井冈山为目的地,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时间为期一周,参与学生为该校思政课选修课的学生,共计50人。

三、案例实施过程1.前期准备(1)组织策划:学校成立红色足迹追寻之旅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整体策划、组织和实施。

(2)课程设置:将红色足迹追寻之旅融入思政课选修课程,设置相应学分,确保学生积极参与。

(3)行前教育:邀请井冈山革命历史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讲解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2.实践过程(1)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2)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学生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意。

(3)参观井冈山革命旧址:学生走进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等革命旧址,了解革命先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4)体验红军生活:学生穿上红军服装,体验红军的生活,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和奉献。

(5)开展主题讨论: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主题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3.总结反馈(1)撰写心得体会:学生撰写红色足迹追寻之旅的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2)开展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案例成效1.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通过红色足迹追寻之旅,学生深入了解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独立思考等综合素质。

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以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

本案例以2019年秋季学期我校某学院思政课教学实践为例,详细阐述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二、案例目标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2.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增进学生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增进对社会的了解。

4.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案例实施1. 前期准备(1)课程安排:将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体验活动纳入思政课的教学计划,确保活动时间充足。

(2)活动策划:成立活动策划小组,负责活动的具体安排和实施。

(3)志愿者招募:通过校园公告、班级宣传等方式,招募具有一定志愿服务经历和良好品德的学生担任志愿者。

2. 活动实施(1)社区调研:组织志愿者对社区环境、居民需求等进行调研,了解社区实际情况。

(2)志愿服务:根据调研结果,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如环保宣传、社区义诊、文化娱乐等。

(3)活动开展:志愿者分组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社区居民互动。

(4)总结反馈:活动结束后,组织志愿者进行总结,分享活动感受,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3. 活动成果(1)学生方面: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与志愿服务,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2)社区居民方面:社区居民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提高了生活质量。

(3)学校方面: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了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发展。

四、案例反思1. 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确保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3. 加强对活动成果的总结与反馈,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思政课热点法律案例(3篇)

大学思政课热点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大学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课程,紧密结合当前热点法律案例进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道德水平。

本文将以近年来大学思政课中的几个热点法律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

二、案例一:高铁霸座男事件2018年1月5日,南京南至合肥的G1747次高铁上,一名男子强行占用他人座位,并与列车员发生争执。

该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在思政课教学中,该案例被用来探讨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1. 案例分析(1)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高铁霸座男事件反映出部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忽视了自身应尽的义务。

在法律面前,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人都不能以侵犯他人权利为代价来满足自身需求。

(2)法治观念的缺失:高铁霸座男的行为暴露出其法治观念的缺失。

在我国,法治观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

因此,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对于预防和解决类似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2. 教育启示(1)加强法治教育: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2)强化道德修养:在法治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

三、案例二:大学生校园贷风波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贷问题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18年,我国教育部、银保监会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管理的通知》,对校园贷进行了规范。

在思政课教学中,该案例被用来探讨金融风险防范和信用体系建设。

1. 案例分析(1)金融风险防范:大学生校园贷问题暴露出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不足。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公民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信用体系建设:校园贷事件反映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建立健全信用体系,有助于提高社会信用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教育启示(1)提高金融素养: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了解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思政实践教学道德案例(3篇)

思政实践教学道德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思政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某高校开展了以“关爱他人,传递温暖”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

以下是该活动的具体案例。

二、案例经过1. 活动策划该校思政教学部在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了“关爱他人,传递温暖”这一活动主题。

活动策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活动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2)活动时间:一个月。

(3)活动形式:分为校内和校外两部分。

校内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关爱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等。

校外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敬老院等地开展关爱活动。

2. 活动实施(1)校内活动1)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卫生清扫、关爱流浪动物等志愿服务活动。

2)关爱弱势群体:组织学生到社区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

3)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学生到农村小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他们提供学习辅导、生活关爱等。

(2)校外活动1)社区关爱: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关爱活动,如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陪伴他们聊天等。

2)敬老院关爱: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关爱活动,为老人提供陪伴、表演节目等。

3. 活动效果1)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提高: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学会了关爱他人,懂得了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活动期间,许多社区、敬老院等单位的负责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活动有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案例启示1. 思政实践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感悟道德,从而提高道德素养。

2. 活动策划要贴近学生实际需求:只有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使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3. 活动形式要多样化:根据活动主题和目标,设计多种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思政教育教学情景案例(3篇)

思政教育教学情景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

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某高校思政课教师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了一堂以“新时代的奋斗者——致敬抗疫英雄”为主题的思政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掌握新时代奋斗者的内涵。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抗疫英雄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是谁在为我们筑起生命的防线?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抗疫英雄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

(二)主体部分1. 案例分析(1)介绍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如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等。

(2)引导学生分析抗疫英雄的品格特点,如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勇于担当等。

(3)讨论抗疫英雄事迹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影响,如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2.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向抗疫英雄学习,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三)总结1. 教师总结:抗疫英雄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 布置作业:结合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撰写一篇感悟文章,表达对新时代奋斗者的敬意。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

总之,这堂思政课以“新时代的奋斗者——致敬抗疫英雄”为主题,通过案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抗疫英雄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课程思政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

课程思政优秀典型案例集就是挖掘出一些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实施了课程思政的先进事迹,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下面将介绍一些优秀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

案例一:《计算机算法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某高校计算机学院在《计算机算法设计》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了算法设计需要的是创新意识和方法,而不是机械的技术操作。

同时,教师引用了相关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算法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课程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专题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个人报告等多种方式,在课程中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责任感,提升了学生对计算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思政实践某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实践。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了学生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基本规律,认识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引用大量的经典文献和实际案例,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学院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讲座和讨论活动,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提高了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和逻辑性。

案例三:数学课程思政实践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强调了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将数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与实际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例如防疫问题如何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有效预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数学与社会联系的角度,这种语言的说服力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刻印象与启迪。

结语课程思政实践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

优秀高校思政教育案例(3篇)

优秀高校思政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我校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以“红色足迹”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案例概述“红色足迹”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是我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地参观、红色故事讲述、红色歌曲演唱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前期准备(1)成立“红色足迹”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

(2)确定活动主题和内容,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

(3)联系红色教育基地,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2. 活动实施(1)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

(2)红色故事讲述邀请老红军、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3)红色歌曲演唱组织学生学唱红色歌曲,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红色知识竞赛举办红色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红色历史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的红色文化素养。

3. 活动总结(1)组织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分享活动收获。

(2)召开总结大会,表彰优秀个人和集体。

(3)对活动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四、案例成效1. 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通过“红色足迹”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深刻了解了党的光辉历程和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2. 红色文化传承得到加强活动以红色教育基地为载体,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升活动中,学生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十篇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十篇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十篇数学成就源远流长课程名称:高等代数案例主题: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思政价值:深度挖掘梳理高等代数专业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本课程的教与学。

以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阐释高等代数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高等代数发展,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

注重借助思政元素化解教学难点、提升专业知识理解能力。

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

不断探索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力求润物细无声。

本案例在讲到消元法时,说明线性方程组求解的消元法以德国数学家Gauss(1777-1855)命名,由拉布扎比,伊丁特改进,发表于法国。

但更早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方程”章(成书于约公元前150年),对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就已经作了比较完整的叙述,其中所述方法实质上相当于Gauss消元法。

公平正直奉献社会课程名称:数学模型案例主题:培育新时代青年合作与公平的价值观思政价值:《数学模型》课程围绕三位一体、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依托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突出新工科、新文科背景,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数学模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结合案例式教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显性与隐性渗透、建设性启发教学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

积极挖掘思政元素,从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创新精神、道德修养等方面深度挖掘数学建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

在实施过程中,结合数学建模的发展历程,建模方法的改进过程, 优化方法在中国的普及等融入科学精神、奋斗精神、责任意识等元素, 培养学生求知探索、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意识,建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观;结合疫情防控、生态文明、健康医疗、生产销售、物流运输、互联网金融等数学建模案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应用能力。

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

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

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 案例背景。

在讲解极限概念的时候,学生们总是觉得这个概念很抽象,不好理解。

思政融入过程。

老师站在讲台上,笑嘻嘻地说:“同学们啊,咱们这个极限就好比是你们追求梦想的过程。

你们想想看,梦想是不是就像远处的一个目标,我们可能永远也达不到那个绝对完美的状态,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去靠近它呀。

就像极限,函数值可以无限地逼近一个确定的值,但可能永远也碰不到。

你们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每一次的努力、每一点的进步,都是在向那个目标靠近。

比如说,你们想考高分,可能很难每次都考满分,但每次多做对一道题,多拿一分,这就是在逼近自己的极限啊。

所以,别害怕困难,只要一直努力,就算到不了那个‘极限’,也能变得很厉害啦!”案例效果。

同学们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觉得原来枯燥的极限概念变得有趣多了。

而且在之后的学习中,更有动力去挑战难题,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向自己的“极限”靠近,也是在追逐自己的梦想。

案例背景。

在讲解英语写作中关于环保主题的文章时,发现学生们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思政融入过程。

老师清了清嗓子,说:“同学们,咱们今天写的这个环保主题的英语作文啊,可不光是为了应付考试哦。

你们看看咱们周围,地球都快被咱们折腾得不成样子啦!就好比一个原本漂亮的大别墅,被咱们弄得乱七八糟,垃圾遍地。

如果咱们再不好好保护环境,说不定以后地球上就只能住垃圾怪啦,哈哈!咱们学习英语,将来是要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的,那咱们就得把咱们国家环保的理念也传播出去呀。

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咱们中国人可重视环保啦,咱们要一起努力,把地球这个大别墅重新打扫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案例效果。

学生们在笑声中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写出来的作文也更有感情和深度了。

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更加注意环保行为,比如自带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等。

案例背景。

在教授编程算法时,学生们觉得算法很复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思政融入过程。

老师拍了拍黑板,笑着说:“同学们,别被这算法吓住啦!这算法啊,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一套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学策略
1、案例教学。通过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案例讲解,形象化传播的途径。
2、讨论式教学。课堂上设置问题和组织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政治思想传播与新媒体特性之间的张力关系。
2、案例法
以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为案例,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策略。
第二,将科研、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前所述,本案例是结合授课者本人承担的省部级课题和已经出版的著作设计完成的,将科研成果直接反哺于课堂教学的突出体现。
第三,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批判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最后,所给出的传播策略可以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宣传部门。
课程思政案例
(20 -20学年第 学期)
课程名称
政治与传播
课程性质
□通识教育必修 □通识教育选修 □专业必修
R专业选修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学 时
32
学 分
2
授课对象
专业班级
授课人数
思政案例名称
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与传播》课堂教学
案例所属教学大纲中的章节及知识点
第五章 传播与政治思想、政治主体的素养
2、知识特点:《政治与传播》是属于专业领域很狭窄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可能通过新闻学理论的学习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但是具体到具体问题、具体情境很难做到深入的把握。对深层次的政治传播规律了解不多,对中国政治传播实践领域更难做出理论分析、批判性思考。
学习特点: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认真,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应试性目的较强,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深入。
本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与政治敏感性,为培养学生的党性提供基础,从而为从事新闻行业打下良好的政治素养。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系统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知晓政治对传播的统领作用,掌握国家政治与传播、社会政治与传播、传媒研究与政治、传媒与意识形态等内容。具体分析传播与政治、国家赋权、政党国际形象塑造、政治思想传播的张力、政治主体的素养的关系;分析传播与社会赋权、新闻传播生态、另类传播、社会结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大数据等的关系;分析政务微博的政治性、政治社会化功能、特性、传播内容的发布标准等。
教案设计(可参考附件中的教案示例,在教案设计中重点阐述解决的知识点问题,阐述引导学生的正能量点及传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2.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3.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的张力关系
思政案例简介
本课程思政的案例是依托课程讲授人所主持的社科基金青年课题“。。。。。。”和个人科研著作《。。。。。。。》而设计完成。本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解析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难点问题。本案例从理论上提出了“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这一学术命题,并从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3、多媒体法
利用文字、图片等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学生对三对张力的认识。
支撑材料目录(如ppt课件,相关照片、图片,视频资料,参考资料等,后面按支撑材料目录附相应支撑材料)
任课教师情况
主讲教师
性 别
职 称
教授
联系电话
E-mail
学 位
博士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专业任选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T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对与新闻相关的知识领域有必要的认知和把握,这些领域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因此传播与政治的关系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对重要关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统领着其他各对关系。因此本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可以很好地担负课程思政的功能,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传播问题。
因此,本课程思政的突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统性的政治观念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在多数的课程思政中,是将其他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以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类贯穿课程思政做法的一个缺陷是容易造成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脱节。而鉴于《政治与传播》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它属于典型的具有强烈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恰如其分,这样可以的课程设计既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又有必要的现实关照,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传播效果的理论难点和基本策略
(二)教学重点:新媒体与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力
(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高策略
三、学生特点分析
1、年龄特点:学生所处学期为大三第二学期,对于大学课程已经有相当的了解,完全知晓课堂要求,对本专业的课程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容易产生课堂疲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