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病症候群细菌性病原检测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疾病。
感染性腹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诊断三个方面。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人史和疫情史来进行分析。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可以通过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血液常规和血液生化等检查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此外,病原学诊断是诊断感染性腹泻的关键,可以通过病原体的培养、PCR检测、抗原检测等方法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结合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如功能性腹泻、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因此,全面的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除了诊断标准外,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选择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寄生虫药物来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腹泻患者,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口服补液、静脉输液等方式来进行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预防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接种疫苗等方式来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此外,对于食品加工和饮食环境的卫生管理也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总之,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预防感染性腹泻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等方式来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腹泻 diarrhea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 感染性腹泻 infeetious diarrhea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3.1 流行病学史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 临床表现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
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 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3.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青铜峡市2011年腹泻病症候群病原菌监测结果分析
2 .4 。夏秋季为发病高峰 , 以下幼儿居多 , 1 1% 3岁 占阳性 者的 6 .9 。结论 青铜峡 市感染性 腹泻病 主要病 原 42%
发, 主要 分 离 用 S 、 C、 L 麦 康 凯 、 氏双 糖 等 S Ma X D、 克 均为 广 州 环 凯 生 物 有 限技 术 公 司生 产 ; 门 氏 菌 、 沙
0 5 小肠结 肠 炎耶 尔森菌 、 菌等均 选 用法 国科 玛 17、 弧
6 .7 , 66 % 其次 是黏 附性 大肠 菌 ( A C 占 3 .3 。 E E ) 3 3%
1 3 统 计 学方法 : 用 S S 15统 计 软 件进 行 分 . 采 P S1 . 析 , 数 资 料 采 用 ) 验 , P<0 0 计 ( 检 以 . 5为 差 异有 统 计 学意义 。
2 结果
年 试行 版 ) 的要 求 , 我 市 人 民医 院、 医医 院 和 瞿 在 中 靖 镇 中心卫 生 院 3家 哨点 医 院开展 了腹泻 病 症 候 群 监 测工 作 , 现将 结果 报告 如下 。
22 病 原 茵检 出情 况 : 9 . 从 2份 患 者 粪 便 中共 分 离 到 4种病 原菌 1 4株 , 阳性率 1 .2 (49 ) 52 % 1/ 2 。其 中
沙 门 氏菌 4株 , 泻 性 大 肠 菌 6株 , 致 志贺 氏菌 3株 ,
嗜水气 单胞 菌 1株 。在 分 离 出 的 4种 病 原 菌 中 , 志 贺菌均 为 福 氏志 贺 氏菌 , 门菌 中有 2株 肠 炎 沙 门 沙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疾病。
其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为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感染性腹泻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稀便,次数增多,伴随腹痛、腹胀。
恶心、呕吐多见于胃肠道病原体感染,发热则是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二、实验室检查。
1. 粪便常规检查,包括外观、隐血、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指标。
水样便、脓血便、白细胞增多、寄生虫卵阳性可提示感染性腹泻。
2. 病原体检测,包括常见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培养、PCR、抗原检测等。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疑难病例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CT等,以排除其他疾病或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可进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考虑为感染性腹泻:1. 急性发病,腹泻次数增多,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2. 粪便常规检查阳性,如水样便、脓血便、白细胞增多等;3. 病原体检测阳性,明确感染病原体。
五、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在诊断感染性腹泻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饮食史、旅行史等流行病学史,有利于确定感染的可能病原体;2. 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注意采集标本的方法和时间,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应特别注意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六、结语。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是临床医生的重要工作之一,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腹泻病中志贺菌属检测及药敏分析国家腹泻症候群基金项目
21年1N 第2卷 第1期 00 o 3 o
医 学影像与检验
腹 泻病 中志 贺 菌属 检 测 及 药 敏 分析 ①
张 国胜 韩 晓 声 徐 琳 琳
【 要】 摘 目的 : 究周 口市腹 泻病 中志贺 氏茵 茵群 分布 、 病规 律及 耐 药情况 , 研 发 制定相 应 的 防 治对 策 。方 法 : 采集 2 0 0 9年 医 院报 告为 腹 泻病人 粪便 标本 , 离培养 , 分 对不 同职 业人群 志贺 茵 患病率 进行 统 计 分析 , 并对 阳性 菌 株进 行 血 清 学 鉴 定 和 药敏 实验 , 果 : 结 共采 集 粪 便 标 本 8 4份 , 9 阳性 率 3 . 5 。农 民和 商 业人 员捡 出率最 高 , 8 B群 为优 势 茵株 , 阳性 菌株 对 氨苄 西林 、 甲氧苄 啶 、 四环 素 、 霉 素、 链 奈啶 酸 药耐 药率达 8 . 以上 , 氏 4 型 茵株 86 福 c 耐 药尤其 严重 , 但对 头孢 类 药敏 感 。结论 : 强农 民和商 业人 员 的健康检 查 , 绝抗 生素 的 的不舍 理使 用 。 加 杜 【 关键 词】 贺茵 ; 清型 ; 志 血 茵群分 布 ; 药 耐
t e r l v n o to t a e is Me h d :fo d a r e l a i n s r p re o pt l n 2 0 e r r o l ce ,h n io a e n u t r d h ee a tc n r l r tg e . s t o s r m ir h a t t e o td i h s ias i 0 9 y a s we e c l td t e s lt d a d c lu e .p e a p e n e rv — ln eo h g l s wa n l z d f rd fe e to c p to s e u t : 9 t 0 p cme swe ec l ce ,p st e r t s3 5 ,t ei d n i e a ei e c fS ie l wa sa ay e o i r n c u a in .r s l 8 4 S O ls e i n r o l t d o i v a e wa . 8 a f s e i h e t d r t n n i f p a a t n o e s n s a d c mme ca e v c r e swa h i h s ,B g o p wa d a t g tan, e it n e r t so r i l r iewo k r st e h g e t r u sa v n a es r i r ss a c a e fAMP , s TM P TET, TR n S a d NA r b v we ea o e 8 . , e it n eo 4 a e i u s e il u e stv o c p ao p rn d rv t e . Co cu i n t e h a t y e a i a i n i e s n sa d c m me — 8 6 r ss a c fF cw ss ro se p cal b ts n iie t e h l s o i e ia i s y v n l so : h e lh x m n t n p a a t n o o r ca s o l e n sr n h n d,a d U n e s n b y U sn tbo is s o l e n p ta n . i l h u d b e te gt e e n r a o a l ig An i itc h u d b e u n e d
《细菌性腹泻的临床实验室诊断操作指南》解读
《细菌性腹泻的临床实验室诊断操作指南》解读
一、标准制定目的、适用范围及制定依据
在我国,腹泻属高发病率的疾病之一,可出现胃肠道感染的后果。
致腹泻的病原体不断出现,准确快速的病原体实验室检测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
的水平,帮助缩短腹泻患者患病病程及减少死亡率。
国外细菌性腹泻的实验室
诊断操作规范较完善,我国关于临床微生物细菌性腹泻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尚不
够明确,不同实验室关于腹泻便标本检测的实验前、中、后环节存在很大差异,亟待统一行业卫生标准。
此标准的出台旨在帮助提高细菌性腹泻实验室诊断的
阳性率以及临床的诊治水平。
本规范参考我国二、三级医院的现有技术和硬件条件,制订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标准操作程序。
病原菌培养检测流程依据2007年Washington DC《临床微生物操作手册》
第三版及中国CDC颁布的霍乱弧菌检测程序;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选择和报告
依据2016年CLSI(M100-S26)及2010年CLSI(M45-A2)。
二、标准内容解读
本标准按分析前、中、后的操作顺序撰写,力求符合临床实验室工作习惯,可操作性强。
术语和定义部分是背景知识。
主体内容之一为标本采集、运送、接收和拒收标准,该部分内容强调了实验前临床及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的注意事项;内容之二为实验室检查,明确不同病原菌的检测流程及选择培养基、强调不同环节的生物安全注意事项、明确药敏结果分析报告原则及实验室最终报告格式,提高实验室报告的临床使用价值。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腹泻疾病。
临床上,对于疑似感染性腹泻的患者,需要根据一定的诊断标准来确定诊断。
本文将探讨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以帮助医务人员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首先,病史是诊断感染性腹泻的重要依据。
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就诊前的病史,包括是否接触过患有腹泻的病人、是否饮食不洁、是否曾经出现过类似病症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是否为感染性腹泻。
其次,临床表现也是诊断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感染性腹泻通常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
腹泻通常是水样或黏液样便,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血便。
此外,患者可能还会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有所不同,有助于医生进一步诊断。
最后,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有粪便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液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以观察到粪便的颜色、质地、气味等特征,进一步推测是否为感染性腹泻。
病原学检查则可以检测粪便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确定感染的种类和病原体。
血液检查可以检测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进一步判断炎症反应的程度。
根据以上的诊断标准,医务人员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腹泻。
然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还需要考虑其他可能的病因和区分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因此,医务人员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总结起来,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医务人员需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观察临床表现,并进行粪便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感染性腹泻的诊断。
然而,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病原学检查阴性的患者,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通过准确的诊断,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腹泻病症候群细菌性病原检测
弯曲菌
荧光PCR检测
生化、血清学和/或PCR鉴定
37℃ 16小时
接种科玛嘉沙 门显色平板
沙门菌
菌株保存、结果录入与分析
检测程序
(一)标本的接种培养
1.直接分离培养 采集的粪便立即划线接种选择性培养基。 进行培养。
2.增菌培养 将拭子放入5ml增菌液中进行增菌培养。增 菌培养后,用接种环挑取增菌液(在接种 前轻混匀增菌管内液体),接种选择性培 养基进行划线培养,采取分区划线的方式, 一般划3-4区,以分离出单个菌落。
分别在第7、14、21天划线接种 Yersinia选择性平板、 MAC,25℃培养24-48h
选择形态可疑菌落(“公牛眼”状) 接种于改良克氏双糖
耶尔森菌分离鉴定程序图(二)
改良克氏双糖斜面(甘露醇取代乳糖): A/A 、气-、H2S-、尿素+、25℃动力+、37℃动力-
系统生化 保存菌株,每月送省CDC做复核、毒力基因
细菌病原检测内容及流程
粪便标本 C-B运输培养基(5支棉拭子)
TSB肉 直接接种 碱性蛋白 改良PBS 汤增菌 MAC和XLD 胨增菌 冷增菌
mEC 增菌
直接接种哥伦 比亚羊血平板
SBG 增菌
37℃ 6小时 37℃ 24小时 37℃ 6小时 4℃ 10-20天 37℃ 14小时
甘
油
冻
志贺菌、致泻性
症状检测平台 细菌性腹泻病原检测
辽宁省疾控中心 感传所 毛玲玲
监测哨点医院的设置要求
监测哨点医院需包括覆盖城市人口的医院 (含社区医院)和农村人口的医院(卫生 院),并至少包括一个儿童医院,保证来 自覆盖城市人群和农村人群的监测标本量 各占约50%。监测科室应包括内科、儿科和 感染科的门诊、急诊和肠道门诊。
感染性腹泻病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病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
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
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
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等)、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则可在婴儿室内引起爆发流行。
2、临床表现
2.1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2.2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3、实验室检查
3.1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
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3.2病原学检查: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肠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
临床诊断:具备2.1,2.2,3.1者,1仅供参考。
病原确诊:临床诊断加3.2。
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
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菌痢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肠道感染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
对于怀疑患菌痢的患者,及时进行便常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便常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菌痢,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下面将介绍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希望能对临床医生和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1.外观检查。
外观检查是便常规诊断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便便外观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菌痢感染。
菌痢患者的便便通常呈现为稀溏状,带有脓血,有时呈现黏液样。
同时,便便的颜色可能呈现异常,如呈现黑色、绿色等。
外观检查可以为后续的检验提供重要参考。
2.臭气检查。
菌痢患者的便便通常伴有特殊的臭气,有些人形容为腐败的气味。
因此,医生可以通过闻气味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菌痢。
但是,臭气检查并不是十分可靠的方法,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隐血检查。
隐血检查是便常规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通过隐血试纸或其他方法检测患者的便便中是否含有隐血,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肠道出血情况,从而进一步确认菌痢的诊断。
4.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是确诊菌痢的关键步骤。
通过将患者的便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细菌培养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病原菌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5.白细胞检查。
菌痢患者的便便中通常伴有白细胞增多,因此白细胞检查也是菌痢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通过显微镜检查患者的便便样本,可以观察到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
总结,菌痢的便常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外观检查、臭气检查、隐血检查、细菌培养和白细胞检查。
这些检查项目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菌痢,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腹泻症候群病毒检测SOP
腹泻症候群病毒检测标准程序一、标本处理(10%便悬液制备)1.在每管中加入约900µL的轮状病毒标本稀释液(A组轮状病毒试剂盒中附带,为S AMPLE D ILUENT);2.在生物安全柜中将每一份粪便标本取100µL(固体取小豌豆大小),加入已标记好的EP管中;3.用漩涡振荡器剧烈震荡3次,每次10S,静止10MIN,8000RPM离心5MIN;4.在生物安全柜中取上清进行下一步试验或于-20℃保存。
二、A组轮状病毒ELISA检测(P RO S PECT TM R OTAVIRUS K IT,OXOID)1.操作步骤如下:(1)在试剂盒微孔滴定板中每孔加入100µL10%便悬液上清,每批检测样本至少设一个阳性对照和一个阴性对照;(2)每孔加2滴或100µL酶结合物(C ONJUGATE),盖上盖子,室温(20-30℃)孵育60+/-5MIN;(3)甩掉孔内液体,用稀释的洗液(每孔约350-400µL)洗五遍,如果用洗板机洗板,使用前校准洗板机,确保每次洗板完全充满和抽干。
最后一次洗板之后,将微量滴定板在吸水纸上拍打几次,以除去孔内残留洗液;(4)在每孔内加2滴或100µL底物(S UBSTRATE),盖上盖子,室温(20-30℃)孵育10MIN,此步骤可通过肉眼观察明显的蓝色判定为阳性结果;(5)也可选择在每孔内加2滴或100µL终止液(S TOP S OLUTION),在30MIN 内进行OD450读数,临界值=阴性对照OD450值+0.10,OD450值大于临界值的样本判定为阳性结果。
图一 A组轮状病毒ELISA检测流程三、核酸提取(可用同时提取病毒DNA和RNA的试剂盒)QIA AMP®病毒核酸提取试剂盒(1)在1.5 ML EP管中加入560µL AVL缓冲液(含C ARRIER RNA)。
(2)将140µL10%便悬液加入至EP管中的AVL缓冲液中,漩涡震荡混匀15S。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诊断标准细菌性痢疾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发热等。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因此,对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有着严格的要求。
一、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发热、粘液和脓血便等。
患者常常感到腹部绞痛,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大便呈现稀糊状或水样便,同时可能伴有脓血便。
发热是细菌性痢疾的常见症状,体温可达到39℃以上。
二、实验室检查。
1. 病原学检查,通过病原学检查,如培养分离和鉴定痢疾杆菌,可确诊细菌性痢疾。
2.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脓细胞增多等病理性变化。
3. 血液学检查,细菌性痢疾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等病理性改变。
4. 生化学检查,生化学检查中C反应蛋白和血沉常常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在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并不是必需的,但在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腹部X线、腹部CT等检查,以了解肠道病变情况。
四、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可以进行细菌性痢疾的诊断。
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 临床表现符合细菌性痢疾的特点,如腹泻、腹痛、发热等。
2. 实验室检查发现痢疾杆菌或其他致病菌。
3. 粪便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和脓细胞增多。
4. 血液学检查和生化学检查结果支持细菌性痢疾的诊断。
五、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结合患者的病史,特别是近期是否接触过痢疾患者或者食用了未经煮沸的水或食物。
2. 对于高度怀疑患者,应及时采集粪便标本送检,以便尽早明确诊断。
3. 在临床实践中,应当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病因,如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感染等。
六、结语。
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史,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同时也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情恶化风险。
希望本文所述的诊断标准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提高对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水平,保障患者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玛嘉沙门菌显色培养基-甲副
科玛嘉沙门菌显色培养基-甲副(紫红),大肠(蓝)
营养琼脂-甲副
TCBS-霍乱弧菌
TCBS-副溶血弧菌
Yersinia选择性平板-小44 肠结肠耶尔森菌
公牛眼,中间色深、透明环窄
注意事项
• KIA管最好用棉花塞,若用螺旋帽或硅胶塞, 将盖子拧松一些,使有足够的氧气促进反应。 • MIU需用橡皮胶塞盖紧,因尿素酶反应需避开 氧气。经4-6小时培养可先观察MIU管尿素酶 反应,若为红色多为变形杆菌;再经37℃过夜 培养后观察反应结果。
(三)菌种的保存与上送
对于分离可疑菌落,无论是否得到明确的 鉴定结果,都应保存,至少一式三份,分 别用做自留保存、上送总菌种库、质控考 核备用。
(四)注意事项:
• 涉及活菌的相关操作应在BSL-2级实验室的 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 检测过程中使用的样品、用具以及其它具 有潜在污染的物品应当具有传染性的物质 进行消毒处理。
Carry-Blair运送培养基采集保存粪便标本 碱性蛋白胨增菌37℃6小时 接种TCBS、庆大平板
霍乱 TCBS黄色 菌落、庆 大平板 灰 白色菌落
副溶血
TCBS蓝绿 色菌落
其他弧菌
弧菌分离鉴定程序图(二)
霍乱 血清凝集、
氧化酶 等试验
生化鉴定
副溶血 KIA/MIU 氧化酶、神 奈川试验
生化鉴定
弧菌分离鉴定程序图(二)
选A/A,产气+,H2S- / M+、I+、U-,山梨醇发酵-
生化鉴定 血清凝集 保存菌株,每月送省CDC做复核、毒力基因
类志贺邻单胞菌、气单胞菌分离鉴定程序图
Carry-Blair运送培养基采集保存粪便标本 用1个采样拭子直接分离MAC
挑选可疑菌落分别接种KIA、MIU 气单胞菌 K/A,H2S-,产气+,动力+,靛基质+,尿素邻单胞菌K/A,H2S-,产气-,动力+,靛基质+,尿素-
心
半透明 色,半透明 圆形 色或粉红色,
圆形
规则
半透明
科玛嘉
淡紫红色、
O157显色
白色或蓝色
培基
不生长或无 蓝色、混浊、
科玛嘉沙 门显色培
色
凸起、湿润、 边缘整齐或不
基
规则
紫色、光滑、不生长或无色 湿润、边缘 整齐、圆形
不生长或 不生长或无色 无色
耶尔森菌 选择平板
光滑、湿润、 中心红色、周 围透明圈的公 牛眼状菌落
挑取5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KIA、MIU 生化反应符合志贺菌
(K/A、气-、H2S- / M-、I±、U-)
系统生化
志贺菌分离鉴定程序图(二)
血清学鉴定 保存菌株,每月送省CDC做复核、毒力基因
耶尔森菌分离鉴定程序图(一)
CarS(添加胆盐、山梨醇)4℃冷增菌(7-20天)
• 细菌的染色体DNA提取时使用DNA提取试剂 盒。
• 实时荧光PCR采用TaqMan探针法,使用 Premix Ex TaqTM (大连宝生物TaKaRa)
• 对于PCR检测阳性或可疑阳性, 但分离培养 阴性的标本,需进行第二次分离培养,以 提高检出率。
(二)鉴定
1、菌落形态鉴定 2、生化鉴定 挑取5个可疑菌落进行特异的
2.用于细菌检测的标本采集:
用5支无菌棉拭多点采集 粪便标本(如有脓血或黏液 应挑取脓血、黏液部分,液 体粪便应取絮状物,使棉拭 表面布满粪便),插入1支CB运输培养基(50ml具旋盖 密封的离心管)。
二、标本的保存与运送
(一)标本的保存
1. 用于病毒检测的粪便标本:标本采集 后30分钟内立即将标本放置在-20℃冰箱中, 如有特殊情况未能及时放入-20℃的冰箱, 标本可在4℃短期储存,不能超过48小时, 保存期内避免标本发生反复冻融。
分别在第7、14、21天划线接种 Yersinia选择性平板、 MAC,25℃培养24-48h
选择形态可疑菌落(“公牛眼”状) 接种于改良克氏双糖
耶尔森菌分离鉴定程序图(二)
改良克氏双糖斜面(甘露醇取代乳糖): A/A 、气-、H2S-、尿素+、25℃动力+、37℃动力-
系统生化 保存菌株,每月送省CDC做复核、毒力基因
寄生虫
1 致泻大肠杆菌(EPEC、ETEC、 轮状病毒(A组、B 阿米巴
EIEC、EHEC、EAEC)
组和C组轮状病毒)
2 沙门菌
肠道腺病毒
蓝氏贾第鞭毛虫
3 志贺菌
诺如病毒
隐孢子虫病
4 弯曲菌
札如病毒
5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星状病毒
6 弧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
7 嗜水气单胞菌
8 类志贺邻单胞菌
监测任务(2009年)
弯曲菌
荧光PCR检测
生化、血清学和/或PCR鉴定
37℃ 16小时
接种科玛嘉沙 门显色平板
沙门菌
菌株保存、结果录入与分析
检测程序
(一)标本的接种培养
1.直接分离培养 采集的粪便立即划线接种选择性培养基。 进行培养。
2.增菌培养 将拭子放入5ml增菌液中进行增菌培养。增 菌培养后,用接种环挑取增菌液(在接种 前轻混匀增菌管内液体),接种选择性培 养基进行划线培养,采取分区划线的方式, 一般划3-4区,以分离出单个菌落。
存
大肠杆菌、沙门
菌、嗜水气单胞
菌、类志贺邻单 胞菌
常规PCR或实时
接种TCBS、 接种CIN、 庆大平板 MAC平板
霍乱弧菌、副溶 血弧菌、溶藻弧 菌等其他致泻性 小肠结肠炎 弧菌、嗜水气单 耶尔森菌 胞菌、类志贺邻 单胞菌
免疫磁 珠富集
微需氧 42℃ 3-5 天
接种科玛嘉 O157显色平板
O157:H7 大肠杆菌
空弯菌分离鉴定程序图
Carry-Blair运送培养基采集保存粪便标本
用1个采样拭子直接分离哥伦比亚血琼脂或 Skirrow琼脂, 42℃微需氧培养2-3天 挑选疑似单菌落做氧化酶、触酶 和马尿酸水解酶实验
阳性者进行革兰氏染色进行镜下形态鉴定
革兰氏染色疑似菌落进行PCR鉴定
弧菌分离鉴定程序图(一)
其他弧菌 KIA/MIU 氧化酶 等试验
生化鉴定
保存菌株,每月送省CDC做复核、毒力基因
大肠O157分离鉴定程序图(一)
Carry-Blair运送培养基采集保存粪便标本 mEC增菌液37℃增菌14小时
免疫磁珠富集,同时可用O157金标检测卡筛检 接种科玛嘉O157显色平板
挑取淡紫色或紫红色可疑菌落分别接种KIA、MIU
细菌病原检测内容及流程
粪便标本 C-B运输培养基(5支棉拭子)
TSB肉 直接接种 碱性蛋白 改良PBS 汤增菌 MAC和XLD 胨增菌 冷增菌
mEC 增菌
直接接种哥伦 比亚羊血平板
SBG 增菌
37℃ 6小时 37℃ 24小时 37℃ 6小时 4℃ 10-20天 37℃ 14小时
甘
油
冻
志贺菌、致泻性
37℃ 37℃
5. O157:H7科玛嘉平板 O157:H7
37℃
6. 耶尔森菌选择平板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25℃/37℃
7. 哥伦比亚血平板
弯曲菌
微需氧42℃
病毒标本 1. 采便盒
轮状、杯状、星状和腺病毒等
-20℃以下
3.核酸检测
自TSB肉汤增菌液中提取核酸(DNA),利 用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沙门菌、小肠结肠 炎耶尔森菌、致病性弧菌(霍乱弧菌、副溶 血弧菌、溶藻弧菌等其他致泻性弧菌)、志 贺菌、嗜水气单胞菌和类志贺邻单胞菌,使 用多重常规PCR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 ETEC、EIEC、EHEC、EAEC)。
系统生化
保存菌株,每月送省CDC做复核
致泻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程序图
Carry-Blair运送培养基采集保存粪便标本 用1个采样拭子直接分离MAC
挑选可疑菌落粉红色、突起、光滑、湿 润分别接种KIA、MIU
选A/A,产气+,H2S- / M+、I+、U-
保存菌株,每月送省CDC做PCR鉴定
选择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特点
监测流程
哨点医院监测科室的医生或护士在门诊或 急诊发现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患者时,按 照方案要求收集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症 状等(填写病例信息个案调查表、样品登 记表),并采集粪便标本;标本运送至监 测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细菌学、病毒学检测; 最后进行结果的分析以及整合。
标本的采集
1.用于病毒检测的标本采集: 采集粪便5克(5毫升),置于无菌粪便采 样杯(不加任何试剂)。
粪便标本的保存、运送和分离选择性培养基
接种培养基
目标菌
温度
标本保存 1.
Carry-Blair
所有腹泻病原菌
室温
标本运送 1.
Carry-Blair
所有腹泻病原菌
室温
1. 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弧菌、嗜水气单胞、类志贺邻单孢菌 37℃
增菌肉汤 2. SBG增菌肉汤 3. mEC 增菌肉汤
沙门菌 EHEC
选择 培养基
志贺菌
大肠埃希菌
O157:H7
沙门菌
耶尔森菌
霍乱弧菌 邻单胞菌 气单胞菌
无色、透明、粉红或红色、 粉红或红色、 无色至浅橙 圆形、光滑、 中等大小,光无色透明 中等大小,光
光滑、湿润、混浊、凸起、 混浊、凸起、 色,透明或 湿润、扁平、 滑,湿润,无 /半透明 滑,湿润,无
MAC 边缘整齐、 湿润、边缘整 枫叶状 半透明,菌 半透明
症候群
地区
哨点医院
数量
沈阳市儿童医院 沈阳(80)
沈阳新民中心医院
40份 40份
大连(40) 腹泻症候群320份 (细菌标本32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