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预后危险因素的分析

合集下载

246例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预后分析

246例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预后分析

ea . t 1
( n rlS r e yDe at n ,h e pe s ia, ih u,in s 2 3 0 teP. C ia ) Ge ea u g r p rme tt eP o l' Ho ptlTaz o Ja g u 2 5 0 ,h R. hn . s
T NM 分 期 、 疗 、 化 内分 泌治 疗 、 疗 的 不 同水 平 5年 生存 率 有 显 著 差 异 。淋 巴 结 转 移 和 复 发 情 况 不 仅 放 是 影 响 乳 腺 癌 患 者 预 后 的 独 立 危 险 因素 , 时更 是 影 响 乳 腺 癌 预 后 的 联 合 危 险 因素 。 同
J u na fQiia o r lo qh rUniest fM e iie 2 1 Vo. 2, . 4 v riy o dcn , 0 1, 13 No 2
2 例 乳 腺 癌临 床 病 理 因素 的预后 分 析 4 6
周红 兵 张 秀忠 任 泽 强 张 敬
【 要 】 目 的 分析 2 6 乳 腺 癌 临床 病 理 特 性 对 判 断 预 后 的 价 值 。方 法 选取 徐 州 医 学 院 附 属 摘 4例 医院 】 9 ~ 20 9 9 0 1年 有 确 切 随 访 资 料 的 2 6 乳 腺 癌 患者 , 用 K pa -me r法 与 C x回 归模 型评 估 4例 采 al n i e o 各 因素 对 乳 腺 癌 预后 的 影 响 。 结 果 本 组 2 6例 乳 腺 癌 病 例 5年 总 体 生存 率 为 7 . 2 , 用 S As 4 9 O 使 P s 软 件 进 行 PoL g t 回 归 分 析 患 者 5 总体 生存 率 与 绝 经 状 况 、 瘤 大 小复 发 情 况 、 窝 淋 巴 结转 移 、 r o i i sc 年 肿 腋 T NM 分 期 、 疗 、 化 内分 泌 治 疗 、 疗 均 显 著相 关 而 与 P E 病 理 类 型 和 年龄 无 明 显 关 系。 单 因 素 分 析 放 R、 R、 淋 巴结 状 态和 复 发 情 况 是 乳腺 癌 患 者 独 立 危 险 因 素 , 多 因 素 分 析 淋 巴 结 状 态扣 复 发 情 况 是 女 性 乳 腺 且 癌 患者 最 明 显 的 预 后 协 同危 险 因 素 。 结 论 患 者 绝 经 状 况 、 瘤 大 小 、 发 情 况 、 窝 淋 巴 结 转 移 、 肿 复 腋

《2024年乳腺癌m6A相关lncRNA预后风险模型的建立及预测价值分析》范文

《2024年乳腺癌m6A相关lncRNA预后风险模型的建立及预测价值分析》范文

《乳腺癌m6A相关lncRNA预后风险模型的建立及预测价值分析》篇一一、引言乳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和治疗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非编码RNA(ncRNA)在乳腺癌中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其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乳腺癌的预后风险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探讨m6A相关lncRNA在乳腺癌预后风险模型中的建立及其预测价值分析。

二、研究背景m6A是一种常见的RNA修饰方式,参与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剪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6A修饰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而lncRNA作为基因组中一类重要的非编码RNA,其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预后风险紧密相关。

因此,探讨m6A相关lncRNA在乳腺癌预后风险模型中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三、方法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组学技术,对乳腺癌患者组织样本进行m6A相关lncRNA的检测和表达分析。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取m6A相关lncRNA的表达谱数据,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建立乳腺癌预后风险模型。

同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和预测价值分析。

四、结果1. m6A相关lncRNA表达谱分析通过对乳腺癌患者组织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我们获得了m6A相关lncRNA的表达谱数据。

结果表明,在乳腺癌组织中,部分m6A相关lnc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

这些lncRNA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2. 乳腺癌预后风险模型的建立根据m6A相关lncRNA的表达水平及临床病理资料,我们建立了乳腺癌预后风险模型。

该模型能够根据患者的lncRNA表达水平和临床特征,预测患者的预后风险。

3. 模型预测价值分析通过对模型进行统计学验证,我们发现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在乳腺癌患者中,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风险,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该模型还能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力支持。

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指标

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指标

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指标乳腺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评估一直备受关注。

准确评估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对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预测疾病进展和指导临床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和分子标志物等方面。

本文将对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指标进行介绍。

一、患者的临床特征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等临床特征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影响。

年龄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预后评估指标。

年轻患者通常具有较差的预后。

研究发现,年轻患者乳腺癌的肿瘤生长速度较快,同时也更容易转移和复发。

而年长的患者通常预后较好。

性别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男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较女性差,这可能与男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较低、筛查不及时以及基因特征等因素有关。

家族史是乳腺癌预后评估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族史阳性的患者往往有更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这可能与家族性乳腺癌遗传因素的作用有关。

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也是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早期乳腺癌(分期I和II期)的预后通常较好,而晚期乳腺癌(分期III和IV期)的预后较差。

此外,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也对预后评估有重要影响,如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预后通常较好,而浸润性小叶癌(ILC)的预后较差。

二、病理特征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包括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也是预后评估的重要内容。

肿瘤大小是乳腺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来说,肿瘤越大,预后越差。

大肿瘤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分化程度是指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相似程度,通常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

分化程度越低,预后越差。

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评估中的关键指标之一。

淋巴结转移意味着乳腺癌的进展和扩散,预后相对较差。

三、分子标志物分子标志物在乳腺癌预后评估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常见的分子标志物包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Ki-67等。

ER和PR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激素受体,其阳性表达通常与较好的预后相关。

乳腺癌的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分析

乳腺癌的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分析

乳腺癌的免疫细胞浸润与预后分析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预后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

近年来,关于免疫细胞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乳腺癌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联,并进行综合分析。

一、概述乳腺癌发展过程中,人体免疫系统会对恶性细胞进行识别和攻击。

免疫细胞浸润乳腺癌组织与肿瘤的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多种免疫细胞类型,如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参与了抗乳腺癌的免疫反应。

二、免疫细胞的分类及功能1. T细胞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细胞类型之一,具有多样的亚群,其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

CD4+T细胞可识别和杀伤癌细胞,同时调节免疫应答的平衡,而CD8+T细胞具有杀伤恶性细胞的能力。

2. B细胞B细胞可以分泌抗体来识别和破坏外来抗原或肿瘤细胞。

研究表明,在乳腺癌中,B细胞浸润的程度与预后有关。

高水平的B细胞浸润与较好的生存率相关。

3. NK细胞NK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在乳腺癌中,NK细胞的浸润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

4.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是一种具有吞噬作用的免疫细胞,可以吞噬并分解病原体和肿瘤细胞。

研究显示,乳腺癌中具有较高数量巨噬细胞浸润的患者预后较好。

三、免疫细胞浸润与乳腺癌预后1. T细胞浸润大量研究表明,高水平的CD8+T细胞浸润与乳腺癌患者的较好预后相关。

CD8+T细胞的存在可以促使恶性细胞的凋亡,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此外,高水平的CD4+T细胞浸润也与乳腺癌的预后改善相关。

2. B细胞浸润研究发现,高水平的B细胞浸润与乳腺癌患者的较好生存率相关。

B细胞可以促进抗体的生成,识别并破坏癌细胞。

此外,B细胞的存在还可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应答。

3. NK细胞浸润高水平的NK细胞浸润与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改善相关。

NK细胞的杀伤活性可以直接作用于恶性细胞,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乳腺癌26例术后局部复发的治疗及危险因素预后分析

乳腺癌26例术后局部复发的治疗及危险因素预后分析

0 引 言
乳 腺癌 是女性 最常见 的恶性 肿瘤 ,而手 术是 目前乳 腺癌 最 有 效 的治 疗 方 法 ;然 而有 一 部 分患 者 可 因复 发 和 转移 而 最 终导致 预后 不 良。 乳腺 癌术后 局部 复发是 指原 发恶性 肿瘤 经局部 切除及 腋 淋 巴结 清 扫 后 ,再 次 发生 于 手术 侧 的胸 壁 、腋 窝淋 巴结 及 锁骨 上淋 巴结 的肿瘤 【 l J ,是 乳腺 癌治疗 失败 的重要 征象 ,再 次 手术 预后 常不 理 想 。本 文 笔者 回顾 性分 析 2 0 0 5年 1 月 至 2 0 0 8年 1 月 我院 收治 的 2 6例乳 腺癌 术后局 部复 发 的临床 资 料 ,以 探讨 乳 腺 癌术 后 局 部 复发 危 险 因 素及 治 疗效 果 ,现 总结如 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临床 资料
本组 2 6例 患者 均 为女 性 ,年 龄 3 7—6 2岁 ,平 均 4 9 . 5 岁 ; 其 中未 停经 者 9例 、停 经者 1 7例 。2 6例 患者 初次 治疗 按A J C C标 准 进 行 T N M 临 床 分 期 : I期 5例 、 Ⅱ期 7例 , Ⅲ期 1 1例 ,Ⅳ期 3例 ; 初 治 时有腋 窝 淋 巴结转 移 者 1 6例 、 无 腋 窝 淋 巴结 转 移 者 1 0例 。病 灶 类 型 : 浸润性导管癌 1 2 例 、单 纯癌 6 例 、髓 样 癌 4例 、浸 润 性 小 叶 癌 4例 。所 有 患 者治疗 前经 临床及影 像学 检查综 合评估 , 除 3例 Ⅳ期 患者 , 其余 2 3 例 患者 均未发 现远处 脏器 转移 , 其 中胸壁 复发 1 5例 、 同侧 锁骨 上淋 巴结复发 7例 、同侧 腋窝 淋 巴结 复发 4例 ; 单 发病 灶者 2 1 例、 多发病 灶者 5 例; 复发灶 直径 在 0 . 6~4 . 8 e m

乳腺癌的预后模型与评估指标

乳腺癌的预后模型与评估指标

乳腺癌的预后模型与评估指标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预测乳腺癌的预后,不仅有助于医生和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还可以提供相应的风险评估指标,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其疾病状态。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预后模型和评估指标的相关内容,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知识。

一、乳腺癌的预后模型乳腺癌的预后模型是基于大量病例资料的数据分析和统计建模而得出的预测手段,其依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和病理学特征进行预测。

常见的乳腺癌预后模型有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系统、TNM分期系统和基因表达谱。

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系统是一种通过病理切片评估乳腺癌细胞核形态的方法。

根据细胞核的大小、形状、染色质特征以及核仁的数量和大小等指标进行评分,并将评分结果分为Ⅰ、Ⅱ和Ⅲ级。

该分级系统能够客观地反映乳腺癌的细胞学特征,从而预测其预后情况。

TNM分期系统是一种通过评估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来判断乳腺癌分期的方法。

根据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分期,从而预测其预后。

TNM分期系统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可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有效的预后信息。

基因表达谱是通过对大量乳腺癌组织样本进行基因表达分析,建立基因表达谱模型来预测乳腺癌的预后。

基因表达谱能够揭示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从而为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二、乳腺癌的评估指标乳腺癌的评估指标是根据患者的临床数据和病理学特征来评估其预后风险的指标,包括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指数和P53等。

ER和PR是乳腺癌的激素受体,能够通过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调控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激素受体阳性表示肿瘤对激素依赖性较高,具有较好的预后。

因此,ER和PR是预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HER2是一种与乳腺癌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其过度表达与乳腺癌预后不良相关。

杭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杭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1 3 年第 2 3 卷第 1 期
Z h e i i a n g J I T C WM( V o 1 . 2 3 N o . 1 2 0 1 3 )
况、 体育锻炼 、 吸烟和饮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有 较好 的分 化类 型 , 在 生物 学上 具有较 低 的侵犯 性 。 0 . 0 5 ) 。与健康对照组 比较 , 病例组月经初潮年龄早 、 针 对初 潮年 龄早 、 绝 经后接 受 H R T的妇 女 , 帮助 绝经 后 HR T 史常见 、 乳 腺增 生史 和 乳腺 癌家 族 史 比 她们建立预防乳腺癌的保健 知识 ; 使用雌 激素时尽 例高 、 生存压力大以及接触 x线更频繁 ( P < 0 . 0 5 ) , 见 量 采 用最 小有 效 剂量 ; 密 切观 察乳 腺 情况 , 定 期 接受
浙江 中西医结合杂志 2 0 1 3 年第 2 3 卷第 1 期
Z h  ̄ i a n g J I T C wM( V 0 1 . 2 3 N o . 1 2 0 1 3 )
6 5

调查研究 ・
杭 州地 区女性乳腺癌危 险 因素调查 分析
王灵燕
关键 词 乳腺 癌 女性


周 芳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
多 因素 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 析 , 结果 显示 初潮 年龄 早 ( OR = 性 乳 腺病 变 。 目前 还 没 有证 据表 明乳 腺 增生 是 乳腺 但 两 者 之 间 可 能存 在 较 为 密 切 的关 2 . 4 8 3 )、 绝 经后 H R T史 ( O R = 4 . 1 6 2 ) 、 乳 腺 增 生 史 癌 的癌 前 病 变 , ( O R = I . 7 1 5 ) 、 乳 腺 癌家 族 史 ( O R = I . 9 7 3 ) 和生 存 压 力 系 。乳腺 增 生 的发生 基 本可 以认 为 与 内分 泌失 调 和 大( O R = 2 . 0 1 7 ) 是 杭 州地 区女性 乳 腺癌 发生 的危 险因 精 神 因素 有 关 , 故 乳 腺 癌 与乳 腺 增 生 间 存 在 共 同 的 素 。见表 2 。

121例乳腺癌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121例乳腺癌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的开题报告

121例乳腺癌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的开题报

题目:121例乳腺癌综合治疗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
年上升趋势。

目前,乳腺癌治疗的主要方式为手术、放疗、化疗和内分
泌治疗等多种综合治疗方法。

然而,治疗效果和预后仍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研究乳腺癌综合治疗疗效和预后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本地2010年至2020年间在我院就诊的121
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法,对其经过综合治
疗后的疗效和预后进行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手术方式、放疗方式、
化疗方案、内分泌治疗方式、病理分型等对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因素。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探讨不同治疗因素对乳腺癌综合治疗的疗效和
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案和治疗策略,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指导。

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将揭示不同治疗因素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为制定更加个
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和预后因素

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和预后因素

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和预后因素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可发生在男性身上。

预后评估是对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进行估计,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制定治疗方案,预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乳腺癌的预后因素是指影响患者预后的各种因素,包括病理特征、肿瘤分期、分子亚型、治疗方式等。

本文将对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和预后因素进行探讨。

一、乳腺癌的预后评估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包括临床指标、病理指标和分子标志物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TNM分期系统。

TNM分期是根据肿瘤的大小(T)、淋巴结转移情况(N)和远处转移(M)来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除了TNM分期,还可以通过病理特征如肿瘤的分化程度、组织类型、血管侵犯等进行预后评估。

此外,分子标志物如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等的表达情况也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指标。

二、乳腺癌的预后因素1. 病理特征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对预后有重要影响。

分化程度高、组织类型为非浸润性导管癌、血管侵犯少的乳腺癌预后较好。

此外,组织样本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如非典型增生、原位癌等,也与预后有关。

2. 分子亚型乳腺癌可以根据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分为四个亚型:ER+/HER2-、ER+/HER2+、ER-/HER2+和三阴性。

其中,ER+/HER2-亚型乳腺癌的预后最好,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最差。

3. 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

淋巴结转移程度越大,预后越差。

轴突转移和多处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预后最差。

4. 远处转移乳腺癌的远处转移是预后极差的一种情况。

远处转移后的乳腺癌通常疗效较差,预后较差。

5. 年龄乳腺癌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有关。

通常来说,年轻患者比年长患者的预后要差。

这可能与年轻患者的肿瘤生物学特征和治疗反应性等因素相关。

6. 治疗方式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乳腺癌的预后有不同的影响。

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乳腺癌的预后评估与生存分析

乳腺癌的预后评估与生存分析

乳腺癌的预后评估与生存分析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女性健康的重要威胁。

乳腺癌的预后评估与生存分析是对乳腺癌患者的疾病发展和预后结果进行系统评估与分析,有助于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指导患者的康复过程。

本文将从预后评估的主要指标、预后评估的方法和生存分析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乳腺癌的预后评估与生存分析。

一、预后评估的主要指标在乳腺癌的预后评估中,常用的主要指标包括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子病理学分型、激素受体状态和HER2表达状态等。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年轻患者通常有较好的预后结果。

肿瘤大小与预后结果密切相关,肿瘤越大,预后越差。

淋巴结转移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淋巴结转移越多,预后越差。

分子病理学分型、激素受体状态和HER2表达状态是预后评估中另外一组重要的指标。

分子病理学分型可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亚型,不同亚型的预后差异显著。

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通常有较好的预后结果,因为激素治疗对其效果较好。

HER2表达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则通常有较差的预后结果,因为HER2阳性乳腺癌对生物治疗药物有抵抗性。

二、预后评估的方法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包括临床分期、预后评分系统和基因检测等。

临床分期是将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分为不同阶段的评估方法,根据T(肿瘤大小)、N(淋巴结转移情况)和M(远处转移情况)进行分期。

不同分期的患者预后差异明显,可以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预后评分系统是一种将多个预后指标综合评估的方法,通过对患者的各项预后指标进行计算和分值赋予,得出总体预后评分。

常用的预后评分系统有Nottingham Prognostic Index(诺丁汉预后指数)和Adjuvant! Online等。

这些评分系统可以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个体化的预后估计。

基因检测是近年来乳腺癌预后评估的新方法,通过检测与乳腺癌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结果。

乳腺癌肺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临床分析(附70例报道)

乳腺癌肺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临床分析(附70例报道)

乳腺癌肺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临床分析(附70例报道)摘要】目的考察乳腺癌肺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

方法将7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发生转移与未发生转移各35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发生有肺转移患者与未发生肺转移患者比较,在ER和(或)PR阳性、临床或病理分期、腋下淋巴结转移情况、化疗情况和采用放疗等方面存在显著性(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疗效、激素受体状态以及手术至发生转移的时间为影响发生肺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对具危险因素乳腺癌患者加强综合治疗管理是降低肺转移并改善预后效果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乳腺癌肺转移危险因素预后【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162-02乳腺癌为女性人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长期以来都占到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

相关资料显示[1],大概有20~50%的乳腺癌患者会在接受治疗后的5年内发生远处转移,与此同时,发生转移的部位与转移后生存期具密切相关性,其中发生内脏转移者其预后通常较差,肺转移即为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国外有资料显示[2]大概有77%的乳腺癌癌死于肺转移。

目前,人们对于乳腺癌肺转移及其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了解还相对较少。

基于此,笔者对所在医院近些年内收治的相关病例进行了回顾分析,旨在初探此两方面问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发生转移与未发生转移各35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缓和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均为女性,年龄23~71岁,平均(44.6±6.3)岁;临床分期包括Ⅱ、Ⅲ期,分别为54例与16例;肿瘤直径2~7cm,平均(3.5±0.2)cm;病理类型包括浸润性导管癌64例,髓样癌4例,其余2例为浸润性小叶癌。

1.2方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相关因素与发生肺转移及其预后情况的相关性。

211238095_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211238095_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傅爱荣① 江美芳① 余滕骅① 罗庆丰① 【摘要】 目的:探究与分析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短期预后的高危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99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患者3年内生存情况,将生存患者纳入生存组(n=77),死亡患者纳入死亡组(n=22),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共99例,均进行了为期3年的随访,发现死亡22例(死亡组),死亡率为22.22%(22/99),生存77例(生存组),生存率为77.78%(77/99)。

死亡组患者中居住农村、未生育、无哺乳史、淋巴结阳性、未接受新辅助化疗占比均较生存组高,NLR及Ki67指数均较生存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重指数(BMI)、家族史、肿瘤生长位置、月经状态、初潮年龄、初产年龄、原发肿瘤分期、AJCC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生育、淋巴结阳性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哺乳史、接受新辅助化疗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在临床工作中需对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辅助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危险因素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ort-term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FU Airong, JIANG Meifang, YU Tenghua, LUO Qingfe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14): 143-147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high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99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dmitted to Jiangxi Cance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6 to April 201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relevant data of patients' general situation,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methods were analyzed. The surviv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within 3 years was observed, the surviving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urvival group (n=77) and the dead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patients with cluded in the death group (n=22).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hort-term prognosis of in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Result: A total of 99 patients with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were followed up for three years. Among them, 22 cases died (death group), the mortality rate was 22.22% (22/99), 77 cases survived (survival group), 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77.78% (77/99). 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in the death group who lived in rural areas, had no childbearing, no breastfeeding history, positive lymph nodes, and not receiv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urvival group, the NLR and Ki67 index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urviva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dy mass index (BMI), family history, tumor growth location, menstrual state, menarche age, initial delivery age, primary tumor staging, AJCC staging, histopathological grading, and surgical metho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had no childbearing and positive lymph nodes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short-term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while had breastfeeding history and receiv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re protective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P<0.05). Conclusion: In clinical work, enough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isk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so as to assist the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o obtain a better prognosis. [Key words]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rognosis Risk factors①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29通信作者:江美芳 乳腺癌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疾病,其发病率20岁以后逐渐上升,45~50岁达到高值,而三阴性乳腺癌作为乳腺癌中的一个特殊类型,指的是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当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均表现为阴性的乳腺癌,危害较大,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大[1]。

影响乳腺癌预后相关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乳腺癌预后相关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乳腺癌预后相关的因素有哪些?乳腺癌已经成为女性癌症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并趋向年轻化。

乳腺癌治疗后,预后好坏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息息相关,如何才能知道乳腺癌的预后情况?和哪些因素有关呢?1、乳腺癌类型根据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估计癌的预后。

分化低的癌细胞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分化高的癌细胞恶性程度低、预后相对较好。

2、乳腺癌生长速度肿瘤生长速度与乳腺癌预后有一定关系。

比如:同属I期病例,如果肿瘤生长速度过快、肿瘤倍增时间短,5年的生存率相对较低;而如果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肿瘤倍增时间相对较长,5年的生存率相对较高。

3、肿瘤侵犯的范围包括原发灶的临床表现和肿瘤是否沿淋巴结或血道转移。

4、免疫力强弱肿瘤的侵袭与机体的抵抗力存在一定的抗衡关系。

也就是意味着乳腺癌的预后不仅与肿瘤的侵袭性有关,同时也与肿瘤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也有关系。

5、肿瘤的位置位于上象限的肿瘤容易进入乳淋巴结,可能会导致预后较差。

这时提到的“上象限”是什么?其实跟数学里的象限有点类似,自己看的话,靠近左边腋窝上边的那四分之一,就是乳腺的外上象限。

6、肿瘤大小肿瘤大小也是判断预后好坏的重要因素。

一般肿瘤愈大、预后愈差。

7、有无淋巴结转移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况等一直是称量预后好坏的重要指标。

8、其它年龄、是否肥胖等其它因素对乳腺癌的预后同样有一定的影响。

年龄越小、体重越肥胖预后越不好。

好医友提醒:乳腺癌其实并不可怕,快速了解自身情况,早期接受适当的治疗,乳腺癌的预后依然可以非常好。

以上列举的八个因素是相关性较强的,但并非绝对,所以大家不必因为某个因素而过于担心!。

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与长期生存分析

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与长期生存分析

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与长期生存分析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研究领域,我有幸参与了一项关于预后因素与长期生存分析的重要研究。

这项研究的规模宏大,覆盖了500位TNBC患者的详细临床数据,并伴随着多年的跟踪随访。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揭示影响TNBC患者生存率的多个因素,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我们的研究中,年龄被证实是一个显著的预后因素。

年轻患者(<50岁)相较于老年患者(≥50岁)展现出更差的生存率。

这可能与年轻患者肿瘤的高侵袭性以及更倾向于采取更为激进的治疗方法有关。

种族差异也在本研究中变得明显,非裔美国女性患者的生存率低于白种女性患者。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生物学差异、生活方式选择及对治疗的反应差异等多重因素造成的。

未来的研究需要深入探索这些潜在的差异,以便为非裔美国女性患者提供更为适宜的治疗方案。

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是两个关键的预后指标。

在本研究中,肿瘤直径>2cm的患者相较于直径≤2cm的患者生存率下降。

同时,临床Ⅲ期患者相较于Ⅰ期和Ⅱ期患者生存率也明显较差。

这些发现强调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

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对生存率有着显著影响。

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相较于阴性患者生存率更低,这表明淋巴结转移在TNBC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因此,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患者,采取更为积极的手术及辅助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病理分级也是影响生存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本研究中,Ⅲ级病理分级的患者相较于Ⅰ级和Ⅱ级患者生存率更差,这进一步证实了TNBC的侵袭性特征。

治疗方式的选择对患者的生存率有着显著影响。

接受化疗的患者相较于未接受化疗的患者生存率有所提高,这强调了化疗在TNBC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因此,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应尽早开始化疗,以期提高生存率。

通过对这些预后因素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更好地理解了TNBC的生物学特性,而且能够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与预后

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与预后

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与预后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许多女性来说,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以及对其预后的了解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以及与预后的相关因素。

一、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乳腺癌根据病理学特征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乳头状癌、粘液癌、腺泡状癌等。

这些类型有着不同的形态、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

1. 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乳腺癌患者的大部分比例。

它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变异,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浸润性导管癌通常以形状不规则的单个肿块出现,并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

2. 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小叶癌起源于乳腺小叶的上皮细胞,相比于浸润性导管癌,其生长速度较慢。

浸润性小叶癌通常以一个或多个结节的形式出现,可以通过乳腺癌筛查程序进行早期发现。

3. 乳头状癌乳头状癌表现为乳头状或呈乳头状的病变,通常位于乳头区域。

它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有时也可能发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

乳头状癌具有纤维母细胞瘤样的生长模式,这是一种少见但容易被误诊的病理类型。

4. 粘液癌粘液癌是乳腺癌中一种罕见的亚型,其特点是瘤内有丰富的黏液分泌物。

粘液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对较温和,预后相对良好。

5. 腺泡状癌腺泡状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亚型,以腺泡状、乳头状或实质形态多样性见长。

腺泡状癌可能具有侵袭性生长和转移的倾向,预后相对较差。

二、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乳腺癌的预后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后因素:1. 癌肿大小乳腺癌的肿瘤大小与预后密切相关,较小的肿瘤通常有更好的预后。

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可以使肿瘤保持较小的状态,从而提高预后。

2. 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癌细胞扩散到淋巴结时,预后较差,因为它们有更大的机会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部位。

3. 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如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状态,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乳腺癌骨转移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乳腺癌骨转移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乳腺 癌是女 性 最 常见 的恶 性 肿瘤 之 一 , 易 发 生 远处 转移 , 而骨 转移 是乳腺 癌远 处转 移 的常见部 位 ,
访 和电话结 合 的方式 进 行 随访 , 终点 事 件 为 患者 死
亡; 截 止 日期为 2 0 1 1 年l 2月 , 时间 以月 为单位 。 预 后评 价指标 为骨 转移 后 生 存 期 , 即发 现 骨 转 移 至患
山东 医药 2 0 1 3年第 ・
乳腺 癌 骨转 移 预后 相关 因素 分 析
尼 杰。 智英 辉 , 翟 振, 只 向成
( 天津 医科 大学 附属肿 瘤 医院 , 天津 3 0 0 0 6 0 )
摘 要: 目的
分 析乳 腺 癌 术 后 骨转 移 患 者 的 预 后 相 关 因 素 。 方 法
治术 后 的原发性 女 性 乳 腺癌 患 者 ; ② 进 入 分 析 的乳
腺 癌患者 , 术前 全 身检查 未发 现远处 转移 灶 , 且 未行
新辅 助化 疗 ; ③ 临 床症 状 、 体征及 E C T或 x线 、 C T、
MR I 等影 像 学 检 查 , 明确诊断为骨转移 ; ④ 骨 转 移
为 首次远 处转 移 ; ⑤ 临 床 与随 访 资料 完 整 。2 0 0 1年
1 2月 ~ 2 0 0 6年 l 2月 , 在 天 津 医科 大 学 附 属肿 瘤 医 院进行 治 疗 符 合 纳 入 标 准 者 共 3 7 6例 。患 者 年 龄
2 . 1 随访 结 果
到 随访 截 止 L t 期, 本组 死亡 2 6 0
后有关 ( P均 < 0 . 0 5 ) ; 多 因 素 分析 显示 , 肿瘤分子分型 、 组 织学分级 、 术 后 是 否 规 范 化 疗 和 相 继 有 无 内脏 转 移 与 骨

乳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乳腺癌患者术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I 摘要 】 目的 探 讨影 响乳腺 癌患者 术后预 后 的相 关 因素 。方 法 对 11 0 例乳 腺癌 患者 ,进行 回顾 性研
L g o.
究。 本组病例 采用 L gr k单 因素分析 和 C X多因素模 型 的分析方 法分析 乳腺 癌预后 的相关 指标 。 果 o— n a O 结
维普资讯
岭南现代『 床外科 2 0 I 缶 0 8年 8月第 8卷第 4期 Lnn nMoenCiisi ugr Au. 0 8 V 1 o iga d r l c S re n n y, g 20 , o. N . 8 4
24 7
乳 腺 癌 患者 术 后 预后 相关 因素 分 析
2B es T m rC nr , n ooyD p r e t h eS c n f l t opt , u a—e .ratu o e t 3 O c l e at n ,T eo dA i e H s i S n Y sn e g m i ad l a t
U iesy G a gh u 1 1 0 nvri , u n zo 5 0 2 ) t
李 志华 曹亚 丽 龚 宇 苏逢 锡 姚 和 瑞
1南 昌 市第 三 医院 乳腺 肿 瘤 中心 ( 西 南 昌 3 0 0 ) 2 中山 大 学 附属 第 二 医院 乳腺 肿 瘤 中心 . 江 3 09 ;. ( 州 5 0 2 ) 3 中 山 大 学 附属 第 二 医院肿 瘤 科 ( 州 5 0 2 ) 广 110 ;. 广 1 1 0
i de e Co Mu tp e a t r a ay i h we t a HER一 /n u, n x s; x li l f co s n l ss s o d h t 2 e t umo sz pahoo ia g a e, r ie, t l g c l r d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 a c o i l u n x Mei l nvrt , a nn 3 0 1 P .C ia C ne H s t ,G a g i dc i sy N n i 5 0 2 , .R hn ) r pa a U ei g
A src: jcie T nlz ecncpt0 g a caat s c adponscfc r o eptnswt i b t t Obet oa a et l i a l i l hrc r t s n r ot t s fh a et i t— a v y h i o h 0c e i i g i a o t i h r pengt e rat acr( N C .Meh d T edt f1 1T B aet w r rt sete nl e.Cii  ̄ l—eav escne T B ) i b to s h aa o N C pt ns ee er pcvl aay d l c s 1 i o i y z no
i o n me wi da g f 6 9y as h mo imee 5 e wa n2 ains( 1 6 ) h tg I n yu gwo n, t ame ina eo 4 . e r.T et r a trI m si 4p t t 2 . % .T esa e I h u d > e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2 6 2 1 )80 3 —3 10 — X( 0 1 4 -000 6
关键词 : 乳腺肿瘤 ; 临床病理特点 ; 预后
中 图 分 类 号 :7 7 9 R 3 .
Cl iO a h Igc I h rce it sa d p o n ssf co s o h i c p tOO ia a a t r i n r g o i a t r fte n 9 7 ) w r mo o mo.P t n i eaia m hnd e s s cone r 5 .% n t e a 2. % ee r cm n a et wt t xlr l p o em t t i acutdf e i s hh ly y a as o 6 . % (7 1 ) 4 ( 6 0 )pt nspee t eat e o rcr ne nvr t aa s ugs dta tm r 04 6/ , 0 3 . % 1 1 ai t rsne m ts ss r eur c .U i i e nl i sget ht u o e d a e aa y s e

LuminalA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LuminalA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LuminalA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LuminalA型乳腺癌是一种最常见的乳腺癌亚型,其特点是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并且不表达HER2蛋白。

虽然LuminalA型乳腺癌具有较好的预后,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复发转移风险。

在术后复发转移的风险因素中,包括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特征、治疗情况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LuminalA型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预后评估和治疗提供参考。

1. 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一直被认为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LuminalA型乳腺癌也是如此。

一般来说,较大的肿瘤和淋巴结转移意味着较差的预后。

研究表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对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的术后复发转移有着明显的影响。

在临床上需要针对不同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以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

2. 组织学分级和分子表型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和分子表型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低分级和LuminalA型分子表型通常预后较好,高分级和其他分子表型则预后较差。

对于LuminalA型乳腺癌患者,需要根据其组织学分级和分子表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预后效果。

1. 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作为LuminalA型乳腺癌的特征之一,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ER和/或PR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好,而ER和PR双阴性的患者预后较差。

对于ER和/或PR阳性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内分泌治疗来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

2. 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乳腺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和基因表达异常与LuminalA型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密切相关。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检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其复发转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式之一,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治疗的规范程度对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预后危险因素的分析陈熙昀指导老师:谢芳【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情况的高危因素,为乳腺癌制定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对162例乳腺癌病例进行调查分析,采用Cox回归对所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不恰当的激素治疗可能是乳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而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则具有保护作用。

结论:乳腺癌激素治疗的不恰当对乳腺癌的复发及转移有促进作用,在临床治疗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关键词】乳腺癌;ER;PR;激素治疗;预后随着生活习惯及水平的改变,乳腺癌已成为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达3%~4%,一直高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1]。

尽管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及综合治疗取得较大进步,但肿瘤的复发与转移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为了了解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各种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在乳腺癌复发、转移以及治疗中的作用,我们对2005年1月-2009年10月间临床病理资料完备的乳腺癌病例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出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依据,提高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2005年1月-2009年10月经病理确诊的426例乳腺癌临床资料中筛选出临床病理资料完备病例162例,均为女性,年龄22~94岁,中位年龄5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患者40例(24.7%);ER阳性者95例(58.6%);PR阳性者101例(62.30%);C-erb-B2阳性)者86例(53.10%)。

1.2 研究方法进入分析的患者资料要求:包括一般情况、妇科疾病史、年龄、肿瘤大小、发生部位、患者家族史、病理诊断及类型、手术方式及治疗方案(如:手术类型、放/化疗方案、生物治疗、激素治疗等)、肿瘤分期、血清学检测和复发转移等预后情况以及ER、PR、C-erBb-2、nm23等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结果。

将患者上述临床病理资料录入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各变量的产生,对年龄、甘油三酯、碱性磷酸酶等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变量的转变,各变量的赋值见表1。

采用SAS(8.1)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后,进一步做Cox多因素分析,估计各因素参数、似然比以及95%可信区间(CI),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本研究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完备病例162例,均为女性,年龄为22~94岁,中位年龄52岁。

本次研究共分析治疗方案、手术方法、高血压病史、血清甘油三酯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ER表达情况、PR表达情况、C-erbB-2表达情况、肿瘤家族史、其他生殖系统疾病等14个变量,筛选出3个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见表2)。

其中接受激素治疗与乳腺癌的复发呈显著正相关,可能是其危险因素;而ER、PR与乳腺癌的复发与转移呈显著负相关,可能是保护因素。

进而将上述有显著性意义的变量逐步引入Cox回归,P>0.05 为界限,经多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2个有意义的变量。

结果表明,不恰当接受激素治疗与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的相关性最大,是影响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而PR阳性则显示对乳腺癌的预后具有保护作用(见表3)。

表1 变量赋值表变量含义量化值therapy1 治疗方案传统方案=1;非传统方案=0therapy2 手术治疗方法根治术=1;保守治疗=0pressure 高血压高血压=1,无高血压=0address 本外地本地=1,外地=0EDU1 教育水平文盲=1,非文盲=0TG1 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正常=1,异常=0PHH 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偏高偏高=1,正常=0PHL 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偏低偏低=1,正常=0diseases 其他生殖系统疾病有=1,没有=0family 家族病史有=1,没有=0Hormone 激素治疗情况接受=1,没有接受=0Size 肿瘤大小直径<2cm为1,2~5cm为2,>5cm为3 Location 发病部位左边=1,右边=2age1 发病年龄<50为1,>=50为0表2 乳腺癌单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变量参数(β)标准误似然比χ2P值RR(95%CI) therapy1 0.60658 0.73661 0.6781 0.4102 0.433-7.770 therapy2 0.22865 1.02039 0.0502 0.8227 0.170-9.287 pressure -0.10411 0.43771 0.0566 0.812 0.382-2.125 address -0.48951 0.54453 0.8081 0.3687 0.211-1.782EDU1 0.44923 0.54393 0.6821 0.4089 0.540-4.551ER -1.21422 0.41754 8.4568 0.0036 0.131-0.678PR -1.66174 0.41868 15.753 <0.0001 0.084-0.431C-erb-B2 -0.09699 0.38849 0.0623 0.8029 0.424-1.943TG1 0.63148 0.49404 1.6338 0.2012 0.714-4.952PHH 0.62681 0.41766 2.2524 0.1334 0.825-4.244PHL -13.02895 1056 0.0002 0.9902 0-0diseases -0.69425 0.64555 1.1566 0.2822 0.141-1.770 family -0.31244 0.48543 0.4143 0.5198 0.283-1.895 hormone 1.12751 0.39599 8.1071 0.0044 1.421-6.710size 0.38934 0.33052 1.3876 0.2388 0.772-2.821 location 0.17667 0.31386 0.3168 0.5735 0.453-1.550age1 0.63186 0.38227 2.7321 0.0984 0.889-3.979表3 乳腺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结果(强迫进入法)变量参数(β)标准误似然比χ2P值RR(95%CI)PR -2.01054 0.44403 20.5022 <0.0001 0.056-0.320 hormone 1.4833 0.41103 13.0229 0.0003 1.969-9.8643讨论-乳腺是性激素依赖器官,其腺体的生长、发育和增殖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

以往的研究表明部分乳腺癌细胞中存在雌激素受体(ex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ogen receptor,PR)可与雌、孕激素相结合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

ER是一种分子量为66KD核蛋白;为甾醇激素受体家族成员之一,具有DNA和配体结合域,能与雌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在某些基因的转录活化中发挥重要作用[2]。

PR亦属于甾醇激素受体家族,是一种配体活化的转录因子,有PR-A和PR-B 2种亚型:PR-A 的大小为94 kDa,PR-B 的分子量为114 kDa,为孕酮应答基因活化蛋白起作用。

PR-A与PR-B具有相似的DNA和配体结合亲和力,但缺失PR-B的N端的164个氨基酸残基,主要是作为PR-B的一种强阻抑蛋白[3]。

有研究表明PR是雌激素与其受体相互作用的最终产物,同时PR的合成必须有雌激素作为启动[4]。

由此可见,PR的阳性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存在功能性雌激素的存在。

近来对乳腺癌的大量研究表明[5],ER和PR阳性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且缓解率高,复发率低,预后好,既使ER和PR中只有一种阳性的病人,其预后也好于两种全阴性的病人,本文结果与乳腺癌的早期研究结论一致,进一步证明了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阳性是预防乳腺癌复发及转移的重要保护因素之一。

ER尤其是PR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ER尤其是PR的阳性是乳腺癌重要预后因素,这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

乳腺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以及激素治疗[6]。

目前,随着对ER、PR的研究的深入,针对激素受体的各种内分泌药物不断研发问世,激素治疗的疗效也进一步提高。

激素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干扰、抑制以及阻断激素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抑制细胞细胞的增殖与生长[7]。

本次研究发现,不恰当的激素治疗恰恰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Yu[8]针对部分ER+和PR+的病例进行追踪研究发现,这些患者在接受激素治疗一定时间后,出现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甚至病情缓解后又再次进展;在对接受激素治疗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检测发现后组织中存在一种DNA结合能力更强以及活性高的转录因子复合物—AP-1[9]。

有研究甚至认为AP-1为三苯氧胺等激素治疗的代谢产物,能使得三苯氧胺呈现雌激素样作用,继续进行激素治疗则可能产生促癌作用[10-11];近来的肿瘤免疫逃逸学说也认为肿瘤治疗可能对肿瘤细胞是一种负性筛选,最终筛选出耐药肿瘤细胞子代,而继续给予不恰当的治疗则可能引起促癌作用[12]。

本文的结果也支持上述结论,认为不恰当的激素治疗有可能是肿瘤复发及转移的促进因素。

本次调查发现, ER和PR的表达以及激素的治疗与乳腺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提示我们应对乳腺癌患者尤其是ER和PR阳性者的治疗进一步个性化,并对其激素治疗的过程进行监测和干预,以有效地预防耐药性的发生,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 Böcker W. WHO classification of breast tumors and tumors of the female genital organs: pathology and genetics. Verh Dtsch Ges Pathol. 2002;86:116-9. German. [2] Shao C, Folkard M, Held KD, et al. Estrogen enhanced cell-cell signalling in breast cancer cells exposed to targeted irradiation. BMC Cancer. 2008;30;8:184. [3] Noguchi S, Motomura K, Inaji H, et al. Up-regul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by tamoxifen in human breast cancer. Cancer. 1993;71(4):1266-1272.[4] Cohen I, Shapira J, Beyth Y, et al. 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s of adenomyosis in postmenopausal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tamoxifen. Gynecol Obstet Invest. 1998;45(2):126-131.[5] Kiyoto S, Hara F, Osumi S, et al. A case of recurrent breast cancer with extensive liver metastasi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endocrine therapy. Gan To Kagaku Ryoho. 2009;36(13):2623-2625.[6] Yu KD, Liu GY, Di GH, et al. Progesterone receptor status provides predictive value for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in older 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reast. 2007;16(3):307-315.[7] Liang Y, Hou M, Kallab AM, et al. Induction of anti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in estrogen receptor negative MDA-231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by mifepristone and 4-hydroxytamoxifen combination therapy: a role for TGFbeta1. Int J Oncol.2003;23(2):369-380.[8] Yu KD, Di GH, Wu J, et al.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estrogen receptornegative / progesterone receptor-positive tumors: being younger and getting less benefit from adjuvant tamoxifen treatment.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08;134(12):1347-1354. [9] Zhou Y, Yau C, Gray JW, et al. Enhanced NF kappa B and AP-1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antiestrogen resistant breast cancer. BMC Cancer. 2007;7:59.[10] Tang Z, Treilleux I, Brown M. A transcriptional enhancer required for th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the human estrogen receptor in breast cancers. Mol Cell Biol. 1997;17(3):1274-1280.[11] Webb P, Lopez GN, Uht RM,et al. Tamoxifen activation of the estrogen receptor/AP-1 pathway: potential origin for the cell-specific estrogen-like effects of antiestrogens. Mol Endocrinol. 1995;9(4):443-456.[12] Dunn GP, Bruce AT, Ikeda H, et al. Cancer immunoediting: from immunosurveillance to tumor escape. Nat Immunol. 2002;3(11):99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