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与问答题大全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与问答题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0d9fed94028915f804dc2fa.png)
(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以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为目的的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研究内容。
(2)环境卫生工作是环境卫生学理论知识体系指导下的环境卫生实践工作,其目的是防止环境污染、预防疾病、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环境卫生工作的重点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时效性。
(3)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卫生工作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又有所区别。
环境卫生工作能丰富环境卫生学的内容,是环境卫生学理论的具体体现;而环境卫生学源于环境卫生工作实践,但又高于实践,对环境卫生的工作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④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1、全球气候变暖: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效应气体如二氧化碳所致。
危害: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冰川积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医学方面导致相关疾病如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2、臭氧层破坏: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使用大量的氯氟烃所致。
危害:大气中的臭氧对紫外线的阻挡作用减弱,而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可使人类皮肤癌、白内障的发生率增加。
3、酸雨:原因: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成酸物质如硫氧化物等遇水而形成。
危害:(1)对土壤和植物产生危害(2)影响水生生态系统(3)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4、生物多样性锐减: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不合理的滥采滥伐、掠夺性开采、过度捕捞狩猎等。
危害: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加重了大量遗传基因丢失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锐减。
5、其他:酸雨可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可造成地面水pH值下降从而使输水管中的金属化合物易于溶出等。
环境因素对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有利和有害两方面的特性。
例如,紫外线具有杀菌、抗佝偻病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则具有致红斑作用、使皮肤色素沉着甚至产生致癌效应,并可使人群眼睛白内障发生率增高。
环境卫生学试题及答案一
![环境卫生学试题及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db54015b58fafab069dc027a.png)
环境卫生学试题及答案(一)1.人类自然环境的构成包括()。
A.大气圈B.水圈C.土壤岩石圈D.生物圈E.以上都包括【答案】E2.下列哪项不是反映小气候对人体影响的常用生理指标()。
A.皮肤温度、体温B.脉搏、心率C.代谢产热量D.出汗量E.温热感【答案】C3.下列哪项不是健康城市的标准()。
A.清洁的环境、可靠的食品、饮水、能源供应B.舒适的生活条件、便利的交通体系C.各种娱乐和休闲场所,方便市民沟通和联系D.保护文化遗产、改善健康服务质量E.保证市民在营养、饮水、住房、收入、安全等基本要求【答案】B4.环境卫生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自然环境B.生活居住环境C.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答案】D5.引起"富营养化"的原因是()。
A.能量流动失去平衡B.温室效应C.酸雨D.氮循环不平衡E.以上都是【答案】D6.居住建筑密度是指()。
A.每人居住建筑用地面积B.单位面积上的居住人数C.使用面积占建筑面积之比D.居住建筑基底面积/居住建筑用地面积E.每万平方米上的建筑物个数【答案】D7.环境影响评价是指()。
A.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评价B.多年的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评价C.将来要建设的项目可能对环境的影响评价D.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评价E.寻找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的评价【答案】C8.下列哪项不是氯化消毒的方法()。
A.普通氯化消毒法B.氯胺消毒法C.折点消毒法D.二氧化氯消毒法E.过量氯消毒法【答案】D9.下列何者不包括在生活饮用水标准中()。
A.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B.毒理学指标C.细菌学指标D.水体自净指标E.放射性指标【答案】D10.酸雨是指降水的pH值小于()。
A.6.6环境卫生学试题及答案(二)1.致癌物的剂量效应曲线为:()A.直线B.U型C.S型D.不规则型E.抛物线型【答案】A2.可造成饮用水化学性污染中毒的物质不包括:()A.氰化物B.铬C.硝酸盐D.放射性物质E.砷、汞【答案】D3.下列何者不是饮水处理常用混凝剂:()A.明矾B.漂白粉、漂白粉精C.三氯化铁D.聚合氯化铝E.硫酸铝【答案】B4.下列哪项不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A.确定城市性质,控制城市规模B.远期和近期规划结合,总体和详细规划结合C.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景观环境D.经济技术合理E.加强安全防患,促进人际交往【答案】D5.原生环境是指:()A.天然形成,且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B.天然形成,且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C.天然形成,且受动物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D.天然形成,且受人和动物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E.人类生存的环境【答案】A6.光化学烟雾中,光化学氧化剂包括:()A.O3B.PANsC.醛类化合物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答案】D7.化妆品对健康的影响不包括:()A.化妆品接触性皮炎B.化妆品痤疮C.有毒化学物质污染造成的危害D.微生物污染造成的危害E.军团菌病【答案】E8.下列哪项不属于公害事件:()A.痛痛病B.水俣病C.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D.温室效应E.光化学烟雾事件【答案】D9.土壤中化学物质的迁移转化受到土壤PH值的影响,其特点是:()A.PH值低,金属溶解度高B.PH值高,金属溶解度高C.PH=7时,金属的溶解度高D.PH>7时,金属的溶解度高E.土壤中金属的溶解度与土壤的PH值无关【答案】A10.下列何者不是影响饮水氯化消毒的因素:()A.加氯量和接触时间B.加氯设备C.水的PHD.水的浑浊度E.水温【答案】B11.一次污染物是指()。
环境卫生学___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___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a2fb14cfab069dc502201f2.png)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内分泌干扰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毒杀酚、五氯酚钠及某些重金属等。
3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4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也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
6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7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所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9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的位移过程。
10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12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
13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联合作用的类型包括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14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题签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题签](https://img.taocdn.com/s3/m/da615b4f26fff705cc170ae4.png)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2.内分泌干扰物3.一次污染物4.二次污染物5.原生环境6.次生环境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7.环境介质8.环境因素9.生态环境10.生态系统11.迁移12.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13.剂量-反应关系14.转化15.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16.易感人群17.环境污染18.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19.健康危险度评价(HRA)20.健康效应谱第三章大气卫生21.酸雨22.气溶胶23.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γ)24.可吸入颗粒25.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26.气块干绝热垂直递减率(γd)27.空气离子化28.1h平均浓度限值29.温室效应30.风向频率图31.光化学污染32.大气湍流33.大气卫生标准第四章水体卫生34.浑浊度turbidity35.总固体36.硬度37.溶解氧(DO)38.化学耗氧量(COD)39.生化需氧量(BOD)40.总有机碳(TOC)41.细菌总数42.总大肠菌群43.粪大肠菌群44.富营养化45.水体自净46.复氧过程47.生物富集作用48.食物链49.公害病第五章饮用水卫生50.介水传染病51.氯化消毒副产物52.氯化消毒53.有机前体物5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 S)55.高层建筑二次供水56.混凝沉淀57.余氯58.有效氯第六章土壤卫生59.土壤的孔隙度60.土壤的背景值61.土壤环境容量62.土壤有机质63.土壤腐殖质64.土壤污染65.土壤自净作用66.腐殖质67.持久性有机物(POPs)68.大肠菌值.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69.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70.碘缺乏病71.地方性氟中毒72.克山病第八章环境污染性疾病73.军团病(LD)第九章住宅与办公室场所卫生74.住宅75.居室净高76.居室进深77.室深系数]78.窗地面积比值79.投射角80.开角81.采光系数82.室内小气候83.不良建筑物综合征(SBS)84.尘螨85.办公场所第十章公共场所卫生86.公共场所第十二章环境质量评价87.环境质量评价88.等标污染负荷89.环境质量指数第十三章家用化学品卫生90.化妆品91.洗涤剂第十四章突然环境污染事件及其应急处理92.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ab466e1ed9ad51f01df2a3.png)
环境environment: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和总体。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职务植物、动物、和人等)与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从各种污染源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其物理化学性质均没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或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理化性质不同于一次污染物的心得、毒性更大的污染物。
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也称化学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或重铬酸钾指数。
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指水中有机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时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又称水性传染病,是指饮用或解除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使用被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杀灭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目的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预防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氯化消毒chlorination:是指用氯或氯制剂进行饮水消毒的一种方法。
共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有机氯制剂等。
背景值background level:也称本底值,是指该地区未受污染的天然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土壤环境容量soil environment capacity: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间内、在不超过土壤卫生标准的前提下突然对污染物能够容纳的最大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其实质和最大负荷之间的差值。
环境卫生学概论试题库
![环境卫生学概论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26f11b9c02020740bf1e9b75.png)
环境卫生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剂量-效应关系:是指不同剂量的污染物引起效应的严重程度不同。
2.剂量-反应关系:是指人群中暴露剂量与某种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3.二次污染物:凡直接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
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作用,使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毒性一般比原来大的新的污染物称之。
4.气温逆增:当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形成上层气温高于下层气温,此现象称之。
气温递减: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5.IP: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是颗粒径≤10um的大气颗粒物,因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故称之。
6.TSP:又称总悬浮颗粒物,是指粒径0、1-100um的大气颗粒物。
7.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的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称之。
8.BOD520:是指以20度培养5日后,水中减少的溶解氧量为5日生化需氧量。
9.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含有大量需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在强力通气的条件下使污水净化的方法称之。
10.什么是有效氯?凡含氯化合物中氯的价数大于-1者,具有杀菌作用。
11.介水传染病?水体受生物性致病因子污染后,居民常通过饮用、接触等途径引起的传染病。
12.土壤污染?是指人们向土壤中排放过多的废弃物或有毒物质,影响或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直接或间接地危害到人群健康的现象。
1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由于地壳中的元素分布不均衡,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的特有的地区性疾病,又称地方病。
14.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一种与氟斑牙氟骨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二、填空题1、饮用水卫生标准里的细菌学指标?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ml总大肠菌群:每升不超过3个。
每100毫升饮用水中不得检出大肠菌群。
游离性余氯:接触30分钟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mg/L2、取水点半径为100米。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3c59709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d.png)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6、一次污染物2、环境介质7、二次污染物3、环境因素8、原生环境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9、次生环境5、内分泌干扰物10、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1、生物多样性13、可持续发展12、清洁生产二、问答题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2、简述环境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2.生态系统(ecosystem)3.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4.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5.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6.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7.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8.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9.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10.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11.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12.增强作用(potentiation)13.拮抗作用(antagonism)14.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15.易感人群(susceptible group)16.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17.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18.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19.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21.先天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22.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2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4.内剂量(internal dose)25.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26.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27.生物标志(biomarker)28.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29.致癌强度系数(carcinogenic potency factor)二、问答题1.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在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上有何意义?2.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习题集
![环境卫生学考试重点习题集](https://img.taocdn.com/s3/m/3e244433551810a6f4248606.png)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大] [中] [小]一、填空题1.环境介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2.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___和______。
3.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_三类。
4.根据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可将其分为______和______。
5.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环境卫生学三、选择题1.环境卫生学主要研究()A.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B.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C.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D.生活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E.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工作学习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2.学习环境卫生学的主要目的是使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A.提高诊断疾病的本领B.认识疾病在人群中流行的原因C.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D.认识全球环境问题E.认识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3.具体地讲,环境介质是指()A.空气、水、土壤(岩石)B.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生物体C.空气、水、土壤(岩石)和食物D.空气、水、食物、生物体E.空气、水以及各种固态物质4.环境卫生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是()A.环境因素的调查与监测B.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转归C.环境污染治理D.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E.环境质量评价5.环境卫生工作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A.二氧化硫和颗粒物B.铅、镉、汞、酚C.甲基汞、光化学烟雾D.氮氧化物、碳氢化物E.环境内分泌干扰物6.原生环境是指()A.受动物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B.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环境C.无动植物生存而仅有少量微生物存在的环境D.受人为活动影响的环境E.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7.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A.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所致B.人体摄入微量元素过少所致C.地质地理原因使当地居民摄入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所致D.环境破坏对地质条件影响使人体摄入矿物质异常所致E.饮食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所致8.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CFCs)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是()A.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等生态破坏B.臭氧层破坏C.形成酸雨,破坏生态系统D.生物多样性锐减E.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9.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B.人群健康C.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D.人类健康及其周围环境E.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10.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A.机体的新陈代谢上B.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C.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D.人对环境的破坏,又对环境加以保护和治理E.人体每天摄取食物,获得足够营养11.环境卫生学的基本理论为()A.人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B.环境因素对机体影响的作用机制C.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D.阐明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复杂性E.环境中有益因素和有害因素对机体的综合作用12.环境卫生监督的理论依据为()A.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B.造成人群危害的严重程度C.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D.执法人员的相关知识E.环境卫生学研究提供的卫生基准和技术规范13.清洁生产是指()A.生产场地清洁、厂房清洁B.生产场所清洁卫生、无垃圾灰尘C.清洁的生产过程D.节约能源、资源消耗少,有效预防控制污染和其他废物生成的生产工艺过程E.生产过程中有严格卫生管理制度,工人始终保持清洁卫生14.就全国范围而言,广大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够安全的,其危害主要来自:()A.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B.环境化学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性的污染C.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放射性污染D.生物性、生物地球化学性和环境化学性污染E.生物地球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四、问答题:1.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2.我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成就?3.环境卫生学今后的任务?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大气;水;土壤2.自然环境;生活环境3.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4.原生环境;次生环境5.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二、名词解释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试卷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0e4d2f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3.png)
《环境卫生学》试卷及答案环境卫生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集中式供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集中净化的消毒后,通过输水设施输送到用户的供水方式。
3生物圈: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
4.环境污染: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影响到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
5.温室效应:大气层中的某些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增温,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
6.介水传染病: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称为介水传染病。
7.有效氯: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含氯化合物中具有杀菌能力的有效氯成分称为有效氯。
8.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9.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10.热适应:是指人体在热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
11.中暑:在高温环境中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性疾病。
12.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
13.职业性肿瘤:在作业环境中长期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期的潜伏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14.中毒:机体受到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
15.化学窒息性气体:能对血液或组织产生特殊的化学作用,使血液运送氧的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引起组织缺氧或细胞内窒息的气体。
二、填空题1.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___ ___和___ ___。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汇总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8c048586137ee06eef91868.png)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健康效应谱、易感人群、高危人群、高暴露人群、环境污染。
气温垂直递减率、逆温、光化学烟雾、一次最高容许浓度、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水体自净、水体富营养化、慢性甲基汞中毒、溶解氧、生化需氧量、中水、介水传染病、氯化消毒副产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二次供水、集中式给水、背景值、腐殖质、土壤污染、土壤自净、慢性镉中毒、痛痛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碘缺乏病、窗地面积比值、投射角、开角、采光系数、室内小气候、不良建筑综合征、公共场所、人居环境、容积率、居住建筑密度、环境质量评价、等标污染负荷、排毒系数、环境质量指数、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环境健康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自然灾害、原生灾害、次生灾害、承灾体、家用化学品、化妆品第一章绪论【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在人为活动(生产、集居、战争等)影响下形成的环境【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状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化合物等。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健康效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连续过程。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与问答题大全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与问答题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5f66363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9.png)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与问答题大全《环境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以及预防环境相关疾病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饮用水卫生、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固体废物管理等。
接下来,我们将回答一些与《环境卫生学》相关的简答题和问答题。
【简答题】1. 什么是环境卫生学?环境卫生学是研究保护和改善人类居住环境,预防环境相关疾病的学科。
2. 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环境卫生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饮用水卫生、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固体废物管理等。
3. 为什么饮用水卫生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饮用水卫生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几乎所有生物体都需要水来生存。
如果饮用水受到污染,人们可能会接触到有害物质,导致水传播的疾病发生,如霍乱、痢疾等。
4. 如何保护和改善饮用水卫生?保护和改善饮用水卫生的方法包括建设水处理厂,加强水源保护,定期监测水质,为居民提供安全的饮用水等。
5. 空气质量差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影响?空气质量差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影响,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过敏和免疫系统问题等。
6. 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改善空气质量的方法包括减少工业排放、提高车辆尾气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城市绿化等。
7. 噪音污染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影响?噪音污染会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睡眠障碍、心血管疾病、压力和焦虑等。
8. 如何减少噪音污染?减少噪音污染的措施包括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的隔音性能、室内装修降噪等。
9. 固体废物的管理对环境有哪些影响?不正确的固体废物管理会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0. 如何进行合理的固体废物管理?合理的固体废物管理包括分类回收、垃圾焚烧、垃圾填埋和资源化利用等。
【问答题】1. 请简要介绍饮用水卫生的监测方法和标准。
饮用水卫生的监测方法包括采集水样进行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常用的监测指标包括总大肠菌群、大肠杆菌、氨氮等。
标准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的饮用水卫生标准,如中国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质量指南》。
环境卫生学 名词解释终稿
![环境卫生学 名词解释终稿](https://img.taocdn.com/s3/m/8ccc2bbcbcd126fff7050be4.png)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内分泌干扰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毒杀酚、五氯酚钠及某些重金属等。
3.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4.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也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
6.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7.环境介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指自然环境中各个独立组成部分中所具有的物质。
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存在,可容纳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8.环境因素:是环境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通过环境介质的载体作用,或参与环境介质的组成而直接或间接对人体起作用9.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10.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所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11.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的位移过程。
12.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3.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14.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
376#——环境卫生学
![376#——环境卫生学](https://img.taocdn.com/s3/m/21fd616e31b765ce04081406.png)
环境卫生模拟题一、名词解释次生环境 :是指在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在另一方面也对原生环境施加了影响,在不断向自然索取中破坏了自然的平衡,在不断向自然的排泄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酸雨 : 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光化学烟雾 : 光化学烟雾又称“光化学污染(photochemical pollution)”。
大气中因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有害混合烟雾。
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有效排出高度 :土壤环境容量 :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噪声 TSP : 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水体富营养化:由于人类活动,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加,引起植物过量生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因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二、填空题1、为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我国目前采取的固体废物控制原则是__减少生产_ _、_合理利用_ __、__无害化处理__ __。
2、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有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等。
3、涉水产品的遗传毒性试验包括: __ __和__ __。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1-4及答案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1-4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30ef42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e6.png)
环境卫生学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 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environmental hygiene): 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关系的科学,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 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 增进人体健康, 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 食物链(food chain):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作为食物, 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锁链关系称为食物链。
3. 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 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或分子等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4.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指由于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不均衡, 使某些地区个别微量元素过多或缺乏, 超出机体的适应范围, 导致动植物和人群发生特有的地区性疾病。
5.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当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 影响到人体健康, 称为环境污染。
6. 逆温(temperature inversion): 大气温度随着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7.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污染物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内的浓度, 使在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在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增加很多倍, 这种作用称为生物放大作用。
8.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是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
9.有机物的腐质化: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不断分解又不断合成, 最后变成腐殖质的过程。
环境卫生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题
![环境卫生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21275e65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6.png)
环境卫⽣学重点名词解释问答题第⼀章绪论环境卫⽣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然环境和⽣活环境与⼈群健康的关系,揭⽰环境因素对⼈群健康影响的发⽣、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体健康,提⾼整体⼈群健康⽔平的科学。
环境卫⽣学今后任务: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3加强环境卫⽣法律法规标准体系4加强农村环境卫⽣5开拓新领域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于⼈类所有外界⼒量(因素)的总和。
⼈与环境既相互对⽴,⼜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统⼀关系。
环境卫⽣学以⼈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然环境和⽣活环境)⾃然环境:围绕在⼈类周围的⾃然因素(⼤⽓圈、⽔圈、⼟壤岩⽯圈和⽣物圈。
)⽣活环境:是与⼈类⽣活关系密切的各种⾃然的和⼈⼯的环境条件,如居住、⼯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类赖以⽣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壤(岩⽯)以及包括⼈体在内的所有⽣物体。
环境介质的特点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介质形式存在;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扩散;环境介质还能维持⾃⾝的稳定状态。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物性。
⼀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环境未发⽣变化的污染物。
⼆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次污染物进⼊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物学作⽤下,或与其他物质发⽣反应⽽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全名词解释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8ec6c78856a561253d36f58.png)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通常以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或参与环境介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性有机污染物。
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
植物和微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部分组成。
要,使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如果其数量、浓度超健康。
(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结构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即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
出现高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几何级数的倍数高于低端生物体的现象。
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
关关系。
毒性,但当二者同时进入机体时,则可使后者的毒性大为增强,此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群。
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点被称为“烟波着陆点”。
一般认为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排出高度10-20倍,颗粒物的着陆点更接近烟囱。
高度每上升100m ,干空气团每上升100m , 气团内温度下降0.986℃。
NOX )VOCs )在日光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所致大气污染事件。
化学和生要有3种方式:扩散和沉降、发生氧化综合反应、被植物吸附和吸收。
对定的安全系数确定的。
1h 内平均浓度的最高100 µm 的颗粒物,空气介质中的颗粒l0μm 的够长期漂浮在空气中,也称为飘尘(suspended dus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6、一次污染物2、环境介质7、二次污染物3、环境因素8、原生环境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9、次生环境5、内分泌干扰物10、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1、生物多样性13、可持续发展12、清洁生产二、问答题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2、简述环境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2.生态系统(ecosystem)3.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4.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5.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6.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7.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8.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9.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10.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11.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12.增强作用(potentiation)13.拮抗作用(antagonism)14.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15.易感人群(susceptible group)16.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17.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18.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19.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21.先天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22.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2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4.内剂量(internal dose)25.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26.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27.生物标志(biomarker)28.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29.致癌强度系数(carcinogenic potency factor)二、问答题1.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在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上有何意义?2.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3.环境污染物的暴露途径、暴露剂量和时间与产生的有害效应有何关系?4.试说明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多样性,研究环境因素联合毒作用的意义是什么?5.人群健康效应谱的含义是什么?了解人群健康效应谱有什么意义?6.试述影响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的易感性。
7.环境污染急性和慢性危害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8.什么是健康危险度评价?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是什么?第三章大气卫生一、名词解释1.一次污染物2.二次污染物3.二次污染4.光化学烟雾5.有效排出高度6.逆温7. COPD 8.温室效应9.酸雨10.基准二、问答题1.简述大气对流层的特点。
2.大气污染一般可分为几类?3.按粒径大小,大气颗粒物可分为几类?4.举例说明二次污染物的概念。
5.简述风向频率图的概念和用途。
6.试比较煤烟型烟雾事件与光化学型烟雾事件的异同。
7.简述酸雨的主要危害。
8.简述SO2对健康的主要影响。
9.简述影响颗粒物生物学作用的因素。
10.试比较基准与标准的差异。
11.我国制订大气质量标准的原则有哪些?12.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各级的基本要求和适用范围是什么?(郭新彪)第四章水体卫生一、名词解释1.浑浊度(turbidity)2.硬度(hardness of water)3.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4.化学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5.生化需氧量(b 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BOD)6.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 TOC)7.细菌总数(bacteria count)8.总大肠菌群(total coliforms)9.水体自净(self-purification)10.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11.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12.水体富营养化现象(eutrophication)1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14.中水回用15.医疗机构污水(medical organization wastewater) 16.底质二、问答题1.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及其防治措施。
2.举例说明生物放大作用及其危害。
3.简述江河水系污染监测的采样布点方法。
4.简述进行水体污染调查的主要内容。
5.简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研究方法。
6.简述水体污染调查监测的类型及内容。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一、名词解释1.介水传染病2.高铁血红蛋白血症3.氯化消毒副产物4.内分泌干扰物5.微囊藻毒素6.三卤甲烷7.有机前体物8.二次供水9.总大肠菌群10.耐热大肠菌群11.游离氯12.余氯13.次氯酸14.混凝沉淀15.消毒16.有效氯17.需氯量18.深度净化19.纯水20.净水21.直饮水22.分质供水23.涉水产品二、问答题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有哪些?2.造成介水传染病流行的原因是什么?3.何谓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其与水中硝酸盐含量有何关系?4.饮用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种类有哪些?5.影响氯化消毒副产物形成的因素有哪些?6.简述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7.何谓水的硬度,饮水硬度与健康有何关系?8.选择水源时,须综合考虑哪些原则?9.地表水水源卫生防护应遵守哪些规定?10.为什么要对水源水进行净化,净化的目的是什么?11.为何要对天然水进行混凝沉淀,其基本原理有哪些?12.常用的金属盐类混凝剂有几种,各有何特性?13.饮用水在供给居民使用前,为何要进行消毒?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有哪几种?14.氯化消毒的杀菌机制是什么?15.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哪些?16.氯胺消毒法有何优、缺点?17.二氧化氯消毒有何优点?18.臭氧消毒有何优、缺点?19.为什么要对饮用水进行深度净化?20.哪些人员不得直接从事生活饮用水供、管水工作,为什么?21.为什么要进行海水和苦咸水淡化,目前常用的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方法有哪些?22.当涉水产品在水中溶出物质的浓度在10μg/L至50μg/L之间时,应如何进行毒理学安全性评价?23.在进行集中式给水水质监测时,采样点应如何设置?测定项目及检验频率应如何确定?第六章土壤卫生一、名词解释1.土壤背景值2.土壤有机质3.土壤污染4.土壤自净5.氨化作用6.环境农药残留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8.硝化作用9.腐殖质10.固体废物二、问答题1.测定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土壤的环境容量有何意义?2.简述土壤污染的来源和方式。
3.试述土壤的自净过程的定义及类型。
4.土壤中农药污染对人群健康有何影响?第七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一、名词解释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2. 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 orders, IDD)3.地方性甲状腺肿(endemic goiter)4.致甲状腺肿物质(goitrogenic substance)5.地方性克汀病(endemic cretinism)6.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7.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asis)8.乌脚病(black foot disease)9.大骨节病(Kaschin-Beck disease)10. 克山病(Keshan disease)二、问答题1.什么叫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2.简述如何判定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3.简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流行特征。
4.影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的因素是什么?5.简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控制措施。
6.什么叫碘缺乏病?7.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8.简述碘缺乏病病区划分标准是什么。
9.简述地方性甲状腺肿发病原因是什么。
10.简述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
11.地方性甲状腺肿临床表现有哪些?12.简述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
13.什么叫地方性克汀病?14.简述地方性克汀病的发病机制。
15.地方性克汀病临床表现有哪些?16.地方性克汀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17.什么叫地方性氟中毒?18.简述氟的生理作用。
19.简述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区确定与划分。
20.地方性氟中毒发病原因是什么?21.简述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机制。
22.氟斑牙临床表现是什么?23.氟骨症临床表现有哪些?24.氟斑牙的诊断标准是什么?25.氟骨症的诊断标准是什么?26.简述饮水型氟中毒预防措施。
27.简述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预防措施。
28.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机制有哪些?29.试述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30.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防治措施有哪些?31.简述硒的生物学作用。
32.关于大骨节病的病因学说有哪些?33.克山病发生的可能病因有哪些?34.简述克山病的主要流行特征。
35.简述大骨节病的主要流行特征。
36.简述不同价态砷抑制体内酶的种类及特点。
37.试述砷诱导机体过氧化损伤的机制。
38.砷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有哪些?39.试述硒摄人过量的主要健康损害。
40.简述克山病的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
41.简述大骨节病的预防措施及治疗原则。
第八章环境污染性疾病.一、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性疾病(environmental pollution-related disease) 2.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3.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4.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5.军团菌病(legionnaires' disease, LD)6.庞蒂亚克热(Pontiac fever)7.慢性甲基汞中毒(chronic methylmercury poisoning)8.慢性镉中毒(chronic cadmium poisoning)9.环境污染性致病因素(environmental pollution-related pathogenic factor)10. Hunter-Russel综合征11.先天性水俣病(congenital minamata disease)二、问答题1.试述环境污染性疾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