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的战争描写
战争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一个话题,可以说整个中国史都是由战争来推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名篇都对战争都有精彩的描写,比如《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等,然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战争的却有独特的描写,使人读起来能感受到战争的别样艺术。
前后对比,突出战争艺术性。
司马光描写战争善于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进攻国与防御国力量的对比,战前的强盛与战后的衰败,战前的骄狂与战后的落魄……拥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强国竟然败给弱国,这种对比使人在哂之一笑的同时对战胜方油生敬畏,对战败方战争则感到无比的惋惜。所以,读完之后读者能战争有更好的思考,对历史有更好的把握。
在《淝水之战》中,这种前后对比就很明显。战前秦是何等的强大,军事上:“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六十万余万的部队,战骑二十七万而晋去只有区区八万迎战;政治上,鲜卑、羌虏皆以归顺,可谓统一之势势如破竹。然而,兵败之后,秦军却是另一番景象:“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以强攻弱却会是如此结果,这种前后对比让我们思考苻坚为什么会失败?
另一方面,司马光也善于抓住人物的心里变化,利用心理变化凸显战争的艺术。比如在《淝水之战》的战前,苻坚不听苻融劝谏,执意攻晋,何等自信,然而当晋军占优势之后,苻坚却有些草木皆兵了:“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
其他古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对战争的描写,但对比的艺术手法都没有司马光用的这么独到,让人能感受到战争的艺术性,战争就是战争。
战前铺叙,表现历史必然性。
写战争却又不开门见山的写,而是在战前对交战方做大量的铺叙。
司马迁不直接描写或简单描写战争场面,用对话、独白、议论以及上面所讲的对比等多种手法,把笔墨的重点放在在战争前能够影响战争进程,结果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判断上,或平铺直叙或倒叙或插叙或三者兼而有之;战争未开始之前胜负已定,作家是以先知者的身份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中去的。这样,就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必然性。
在《赤壁之战》中,司马光用大量的文字叙述了周瑜、孙权、刘备、诸葛亮等人对话,
和对抗曹操的庙算,以及曹操的骄横,这种铺叙间接反映出曹操会败的历史必然性,胜负不只是在战争的过程中能体现出来,更主要的还是战前的各种因素,这和《孙子兵法》中孙武“庙算”多则胜算多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肥水之战中也有这样的铺叙,不过这次则是侧重战败国战前的描写。例如,战前苻融曾劝谏苻坚:“阳平公融言于坚曰:‘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坚不听。”苻融分析的很有道理,但苻坚却一意孤行,所以战败,而后鲜卑、羌虏果然兵变,苻坚身亡。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通过战前的描写揭露历史的必然性。
细节描写,写出历史真实性。
细节描写需要作家用形象化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进行形态,特征方面具体而生动的描绘,人物的肖像,心理,行动,言谈等各方面描写中都存在细节描写问题。
《资治通鉴》中的战争描写存在许多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捕捉了人物特征在战争中某一具体时间,场合的具体表现。司马光利用这些细节描绘出了许多战争,人物的侧面和矛盾,从而使人物形象丰富,生动起来,对开拓战争场面,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人们能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好像历史就发生在眼前,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色。如《智伯之亡》一章中,“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一“肘”一“履”,细微的动作描写一下子把韩,魏两家的微妙心理刻画得十分贴切。
《资治通鉴》虽然不是一本专门描写战争的史书,但里面却不乏对战争的精彩描写,司马光运用各种手法,使人们在感受战争艺术性的同时能对历史有更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