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理人物平生蜡烛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934 年开始写作。

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 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 ,, 》和《蜡烛》拥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代表作品战争早期的抒怀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 》《打死他》《请你记着,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 》,在士兵中广为流传。

剧本《俄罗斯人》颂扬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篇小说《日昼夜夜》,描绘苏联红军在捍卫斯大林格勒战斗中的勇敢事迹。

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战后到过美国。

剧本《俄罗斯问题》揭穿美国统治公司发动新战争的妄图。

还发布诗集《友与敌》。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昼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

小练习、依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合的动词。

老太婆跪在那坑里,用手掌_______出那些水。

德国人还在轰击, 但是没有一颗炮弹_______ 在老太婆的近旁。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_______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2、阅读下边一段话,达成问题。

巴以矛盾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齐心声。

在一次结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布了一篇有名的演讲,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示了阿拉法特对此后巴以关系的鲜亮态度,每一句都语重心长。

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知识点、读准字音炙烤zhuó桥头堡 bǎo地窖ji ào爬行 púfú腋下 yè破晓 f ú瓦砾 l ì颤巍巍 wēi鞠躬 j ūgōng舀 yǎo2、解说词语精疲力竭形容特别疲惫,一点力气也没有。

八年级语文蜡烛 (26)

八年级语文蜡烛 (26)
蜡蜡烛烛Fra bibliotek西蒙诺夫
学习内容: ①字词预习 ②学习目标 ③时代背景 ④整体感知 ⑤人物分析 ⑥环境情节 ⑦主旨理解 ⑧归纳总结
拂晓( f ú ) 瓦砾( lì ) 地窖( ji4o ) 鞠躬( jū ) 企图( qǐ ) 匍匐( púfú) 腋窝( yè) 屏障( pí ng ) 灯芯( xì n) 闪烁( shuò) 间歇( ji4n ) 肃穆( mù) 颤巍巍( ch4n )( wēi ) 精疲力竭( jié) 名副其实( fù) 永垂不朽( chuí )
1掌握人物刻画方法及人物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感悟文章意蕴。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 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 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 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 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 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 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 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 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 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 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 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1、文章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根据记叙的六要素概括) 2、文章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 3、主人公是谁?用了什么刻画方法?
老妇人的行为有哪些感人之处? 找出并分析: 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
1、为什么写老妇人的年老体衰? 2、为什么老妇人“对他们深深鞠 躬”? 3、为什么写“黑色的大围巾”?
1、为什么反复写“炮火”? 2、为什么写蜡烛的来历?
(下思老阅 用老维妇读 第 妇 跌 人 41 一人宕虽至 人 在 , 没 42 称想发有段 写些挥说, 出什合话思 )么理,考 。想但: 象内 ,心 想一 一定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重点语句.这一点火焰是可不能熄灭的。

它将永久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可不能熄灭”、“永久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太婆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情感,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便在那个当儿,老太婆也没有说话,她只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述了老太婆的动作。

尽管没有说话,可是现在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捐躯的哀思,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入侵之苦,对入侵者怀有血海深仇,因此她期望解放,期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数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因此她对红军战士“庄重”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这时,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太婆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___________那些红军身旁,在坟旁___________,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___________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太婆___________身去___________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老地址。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警惕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便在那个当儿,老太婆也没有说话,她只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

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成婚的花烛——仍是明晃晃地址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八年级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

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2、主题: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赞美了跨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战斗的友谊。

3、感动的.原因:
①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
②环境很危险,炮火连天
③点在坟头的蜡烛有特殊意义
④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4、记叙的线索:炮火: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国人的疯狂,突出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5、黑色大围巾:表示了沉痛哀悼的感情
6、老妇人的动作——爬、跪,说明了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八年级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K12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理

【K12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理人物生平蜡烛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代表作品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打死他》《请你记住,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

剧本《俄罗斯人》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篇小说《日日夜夜》,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战后到过美国。

剧本《俄罗斯问题》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

还发表诗集《友与敌》。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

小练习、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_______出那些水。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_______在老妇人的近旁。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_______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2、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

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知识点、读准字音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匐púfú腋下yè拂晓fú瓦砾lì颤巍巍wēi鞠躬jūgōng舀yǎo2、解释词语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重点语句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___________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___________,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___________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___________身去___________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

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新文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范文word版 (3页)

【最新文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八年级语文推出了苏联作家西蒙诺夫以二战时苏联红军与德军的战斗为题材写的一篇小说──《蜡烛》,大家记得要收集整理好蜡烛的知识点。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八年级语文蜡烛的作者简介西蒙诺夫(Simonov,Konstantin Mikhailovich;1915~1979)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打死他》《请你记住,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

剧本《俄罗斯人》(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1942~1945)。

战后到过美国。

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

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

八年级语文蜡烛的重点字词1、读准字音烧灼zhuó 桥头堡bǎo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腋下yè 拂晓fú瓦砾lì 颤巍巍wēi鞠躬jū gōng 舀yǎo2、解释词语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知识点讲解-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知识点讲解-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知识点讲解|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语文的学习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学好这门母语课。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知识点讲解,欢迎大家阅读!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p f 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淹没m (点拨: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ū gōng) 鞠躬肃(m) 穆3.解释下列词语。

(1)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国名)作家西蒙诺夫,是由茅盾(人名)翻译的。

由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知识点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您在语文方面的学习有所帮助。

返回查字典首页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知识点总结-《芦花荡》这篇课文有着很多知识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走进作者孙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

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

二、写作背景《芦花荡》被称为“白洋淀纪事之二”创作于1944年。

由于作者在冀中平原一带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他对这里的生活,尤其是这里的人民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生活非常熟悉。

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为这里的人民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因而写下了像《芦花荡》这样美丽而感人的作品。

三、重点字词穿梭(suō):像织布的梭子来往频繁.转弯抹(mò)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优品课件之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

优品课件之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重点语句 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___________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___________,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___________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___________身去___________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

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要点语句剖析《蜡烛》这篇课文里面有许多要点语句,下边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要点语句剖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要点语句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久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勇敢,那样永世长存。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轻微的烛光,“不会熄灭”、“永久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太婆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便在这个当儿,老太婆也没有说话,她可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威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而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绘了老太婆的动作。

固然没有说话,可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思,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由于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宿怨,因此她盼望解放,盼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所有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威严”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阅读下边文段,达成文后问题。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太婆走近来了。

她静静地 ___________那些红军身旁,在坟旁___________,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___________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如出一辙,明显是一对。

老太婆 ___________身去 ___________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近来的红军士兵当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便在这个当儿,老太婆也没有说话,她可是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威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 而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pú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淹没mò(点拨: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ūgōng)鞠躬肃(mù)穆3.解释下列词语。

(1)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国名)作家西蒙诺夫,是由茅盾(人名)翻译的。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珐琅fàláng脂zhī粉惊骇hài箱箧qiè野蛮mán2.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2)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人名),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蜿蜒wānyán屹yì立荒谬miù憧chōng憬2.用恰当词语填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蜡烛》知识点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匐(púfú)腋下(yè)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四、词语积累烧灼:烧、烫,使受伤。

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穿越:通过;穿过。

目睹:亲眼看到。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匍匐:爬行。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副,符合。

耸立:高高地直立。

柔和:温和而不强烈。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

朽,腐烂。

五、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

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六、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

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

连长准备第二天再去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从这句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
结《蜡烛》是八年级上册里的一篇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
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走进作者
西蒙诺夫(Simonov,Konstantin
Mikhailovich;1915~1979)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 934年开始写作。

1 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 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二、重点字词
烧灼zhu o xxb ao
地窖ji a o匍匐p u f u
腋下y e 拂晓f u
三、语句分析
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
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四、全文解读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 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 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五、写作特色
1.环境描写
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
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

3.对蜡烛的描写
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

六、问题思考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2、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3、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4、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5、读了本文之后,谈谈文中蜡烛的深意?
6、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7、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8、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9、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10、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
11、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
重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怎样理解这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