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为了提高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水平和质量,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扩大研究范围,深入探讨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多元表现形式。除 了对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等表面现象进行研究,还应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其他 方面的文化现象,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全貌。
2、引入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除了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还可以借鉴文 化研究、社会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更科学地分析 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 及反思
目录
01 一、网络青年亚文化 概述
03 三、反思与建议
02
二、国内网络青年亚 文化研究现状
04 参考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作为一种新 兴的文化形态,网络青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文化的概念和背景,分析国内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反思和建议。
5、不断拓展和深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青年亚文化将会不断拓展和深化。年 轻人对于文化的追求和探索也将不断深入,从而推动着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不断 发展和进步。
6、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社会责 任
随着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他们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重视程度也将不断 提高。网络青年亚文化将会更加注重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从而为社会发展做 出积极贡献。
3、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
网络青年亚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在网络时代,年轻人更加注重社交和人 际关系,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 子。
三、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趋势
4、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 网络青年亚文化也将逐渐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发展与应对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进步与应对引言中国的Z世代青年,也被称为千禧一代,他们是在21世纪诞生的一代人。
与他们的前辈相比,Z世代青年具有更加多元、开放的价值观念,他们倾向于追求个性自由,尊重多样性,并擅长利用现代科技。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全球化的浪潮涌动,中国Z世代青年逐渐形成了一种奇特的亚文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进步与应对。
由来中国的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时期末和本世纪初。
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快速进步,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家庭条件逐渐改善,Z世代青年享受到了更多的物质和教育上的机会。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让他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他们开始形成了一种自由开放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氛围。
进步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互联网和挪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轻松地得到信息和与世界互动。
他们擅长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们的生活和阅历。
同时,他们也受到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如音乐、电影、时尚等方面。
这些外来文化元素融合到了他们的奇特亚文化中,形成了一种东西方结合的风格。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进步还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
中国社会正在快速转型,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受到了挑战。
这给Z世代青年带来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
他们不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加重视个人的价值和追求,对性别、性取向和种族等问题更加宽容和开放。
这种开放和多元的态度形成了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包括:多元化、个性自由、开放宽容和科技驱动。
多元化是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鲜亮特征。
他们生长在一个多元社会中,接触到的信息和文化分外丰富。
他们不再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更加接纳和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在他们看来,多样性是社会进步和进步的动力。
个性自由是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核心特点。
他们追求自己的爱好和激情,重视个人的价值和独立性。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引导转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
在此过程中,青年亚文化在符号表达时所呈现的“新风格化”层出不穷,其价值观、社会观、个性追求、娱乐精神等隐匿其中。
若从符号意义上来看,青年网络亚文化可理解为非主流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以此与传统观念范式“沟通”。
高校青年是青年群体中的重要代表,可视为研究这类“新风格化”的重要切入点,重视他们的群体特色,有针对性地探索并形成有效的思政教育引导转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征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今的青年不同于上一辈困顿于温饱之中,他们更关心的是自我成长的命题,由此,新媒体与当代青少年的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亚文化现象。
“亚”即“次”,是基于主流、主体之外的次属地位[1]。
可以理解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在与主流文化的对比中才有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亚文化是高校青年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形式,作为主流文化的补充,需将其作为网络时代青年人的生存样式进行科学理解。
1.1 高校青年网络亚文化表现形式网络传播环境下青年网民在创造、使用、改造、传播网络话语以进行网络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表达模式[2]。
他们活跃于各个社交媒体平台,包括B 站、微博超话、百度贴吧、知乎、豆瓣等。
青年网络亚文化形式多样,以恶搞、网络流行语、网络游戏、网文、网络红人、洗脑神曲等方式集结最为常见。
其更迭速度较快,少则月余,多则一两年就会被新的网络文化热点所替代,传播规律呈现出“偶然出现—风靡网络—日渐淡化—被人遗忘”的模式。
青年亚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沟通”和“协商”中,一些正向的、积极的青年网络亚文化必然会被超出亚文化范围的其他社会成员所接纳。
例如,网络综艺《奇葩说》,当前仍保有“奇葩”“敢说”等风格化的亚文化特征和精神层面的符号,但通过对题目、观点的引导,控制选手表达观点的自由限度,最终既有保留又接受引导,通过与主流文化的不断协商,达成双方的平衡,收编融合,实现双赢[3]。
中国网络剧的青年亚文化解读

目录
01 一、青年亚文化与网 络剧
02
二、网络剧中的青年 亚文化元素
03
三、网络剧对青年亚 文化的影响
04 四、结语
05 参考内容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剧已经成为了中国观众,尤其是 青年观众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剧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表现 出鲜明的青年亚文化特征。本次演示将从青年亚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网络剧进行 深入的解读。
3、反抗性
网络恶搞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权威和传统文化的挑战和反抗。青年人通过颠覆 经典、解构权威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想法。这种反抗性体现了青年人对于社会现 状的不满和求新求变的渴望。
三、案例分析:杜甫很忙
2012年,杜甫在一次语文课本的涂鸦中意外走红,成为网络恶搞的热门对象。 人们通过给杜甫加上各种夸张的造型和情节,制造了许多幽默效果。这个案例充 分体现了网络恶搞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2、提高媒体素养:通过教育和培训,帮助年轻人提高媒介素养和审美意识, 使其能够正确区分什么是善意的娱乐,什么是恶意的攻击。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恶搞现象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 不仅娱乐了大众,有时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网络恶搞现象 所体现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内涵与影响。
一、网络恶搞现象的背景与现状
网络恶搞源于21世纪初的中国互联网,人们通过恶搞经典电影、电视剧、广 告等作品来制造幽默,吸引网民。早期的网络恶搞多以文字、图片为主,随着科 技的发展,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逐渐成为网络恶搞的主要载体。目前,网络 恶搞已经从单纯的娱乐行为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力量,影响着大众的思维和观念。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亚洲地区兴起的一种独特的青年文化现象,它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如时尚、音乐、艺术等。
这种亚文化反映了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和对当代社会的回应,展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和生活态度。
背景
青年亚文化的兴起与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密不可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亚洲各国的年轻人产生更多的跨文化互动,从而形成了这种多元化的文化现象。
时尚
在时尚领域,青年亚文化往往体现出对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追求。
年轻人倾向于穿着新潮、个性化的服装,或者将传统服饰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时尚风格。
音乐
青年亚文化对音乐的热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他们喜欢探索各种音乐类型,从流行音乐到地下音乐,从传统乐器演奏到电子音乐制作,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审美观。
艺术
在艺术领域,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对艺术表达形式的探索和创新。
他们喜欢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涂鸦艺术、街头艺术等,同时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创作,与他人进行交流。
思想观念
青年亚文化还在思想和观念方面体现出与传统观念的差异。
他们更加开放、包容,注重个体权利和多元文化,同时也对社会问题有更多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结语
青年亚文化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和个性表达,同时也希望通过文化创意来影响社会和改变世界。
这种亚文化现象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亚洲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贡献了新的思想和力量。
愿青年亚文化能够继续蓬勃发展,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

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丧文化现象的剖析与防范1. 引言1.1 青年亚文化的涌现青年亚文化的涌现不仅体现在服装、音乐等方面,更表现在他们对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怀疑和质疑。
他们更加开放和包容,愿意接受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和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青年亚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也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青年亚文化的涌现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他们代表着年轻一代对传统规范和观念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义,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在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交融中,青年亚文化将会继续发展壮大,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字】1.2 丧文化现象初现丧文化是一个新兴的文化现象,特指年轻人对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持消极、抱怨态度并表现出对未来缺乏信心的一种心态。
最初可追溯至互联网上的一些段子和流行语,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丧文化的初现主要体现为对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无奈,表现为对现实的排斥与逃避,对未来的失望与绝望。
年轻人在面对社会竞争和生活挑战时,常常表现出一种消极、颓废的态度,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缺乏信心,容易陷入消极的情绪循环中。
丧文化的初现不仅影响着年轻人的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也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丧文化现象的剖析和防范,不仅需要关注其表现形式和原因,还需要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 正文2.1 丧文化现象的特征1. 沉静抑郁:丧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将悲伤、压抑和孤独视为一种情感状态,青年们在表达自己情感时更倾向于选择沉默和孤立,缺乏积极的情绪表达。
2. 对消极事物的沉迷:丧文化倾向于对黑暗、消极和负面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对死亡、疾病、自虐等主题的病态情感表达和追求。
3. 对常规价值观的否定:丧文化往往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追求自我解构和反叛。
4. 共同感受孤独和无望:丧文化青年常常感到世界对自己是冷漠的,对未来充满迷茫和无望,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特点及其影响 当前,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以其独特功能与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大学生群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交流沟通主要渠道,大学生新媒体生活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发展形态,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发展,影响着大学生青年亚文化健康发展,加大了高校共青团工作舆论引导难度,使高校共青团工作日趋复杂化。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团组织应该牢牢抓住引领大学生青年亚文化主导权,主动占据新媒体这一重要现代文化阵地、舆论阵地,剖析引领青年亚文化机制与模式,提高共青团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内涵及特点 1.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内涵 青年群体是具有叛逆性、想象力,不满于现状,敢于创新,善于模仿一个群体。
他们正经历着从自我迷茫到自我确认过程,他们渴望表现自我、展现自我,并得到主流文化认同。
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成员创造与共有独特文化价值体系、语言体系、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
“它产生于青年对社会规则、制度特别是成年人对他们压制不满,并常常表现出对统治阶级霸权反抗。
他们通过制造出仅仅属于自己文化符号,由此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文化空间,以表示自我认同与主流文化区隔。
” 2.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形式 大学生是青年群体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青年群体相比,大学生对个体价值实现有更强烈诉求,特别是来自学业、就业等方面压力极易引发大学生迷茫与无助感。
他们一方面是主流文化接受者、学习者,另一方面又是青年亚文化推崇者、模仿者,对青年亚文化具有很强吸收、消化能力,是网络青年亚文化最主要、最活跃参与者、创造者与消费者。
3.大学生网络青年亚文化特点 第一,表达内容个性化。
新媒体倡导“用户产生内容”价值理念,开创了一个以个体为中心信息接受、创造、发布开放性模式,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自由展现、追求个性、展现个性空间。
不论是无厘头网络恶搞文化,还是自拍文化,都体现了大学生“自我表现”个人情结及对自我身份认同需要。
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总结

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总结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总结1. 引言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通常是由年轻人主导的,并表达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兴趣爱好以及对社会和文化的态度。
近年来,国内外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日益重视,本文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以便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现象。
2. 青年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2.1 引领潮流的美国亚文化美国被认为是亚文化的发源地,例如嘻哈文化、朋克文化和嬉皮文化等。
这些亚文化运动不仅对当时美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潮流。
2.2 国内青年亚文化的兴起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青年人思想观念的变革,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的青年亚文化逐渐兴起。
独立音乐、街舞、嘻哈文化等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追求个性和展示创造力的重要方式。
3.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重要性3.1 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亚文化是年轻一代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和反思,它们富有创造力和前瞻性,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研究亚文化可以理解年轻人的声音和心理需求,促进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创新。
3.2 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青年亚文化不仅在国内兴起,也在国际间交流互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国外青年亚文化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拓展我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并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4. 国内外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热点领域4.1 社会身份和认同亚文化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往往与特定的社会身份和认同相关联。
研究者关注如何通过亚文化表达和塑造自己的社会身份,以及青年人对亚文化的认同程度和参与状况。
4.2 数字化时代的亚文化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亚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得到了更广泛和深入的传播与发展。
研究数字化时代的亚文化可以揭示其对年轻人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以及亚文化如何通过数字平台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4.3 市场化和商业化趋势亚文化早期往往是非商业化和反主流的,但随着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认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趋势也逐渐出现。
20第四章 青年亚文化

Hip Hop——街舞
2.波西米亚主义
“波希米亚” 源于法语,原指一个地理上位于中欧的特定区域, “波希米亚人”原意也就指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 民族。 作为亚文化的波西米亚主义出现于19世纪,是 “流浪”的贫困艺术家的代名词,是为“资本主 义世界的边缘阶层” 。
布波: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波希米亚的元素被商业化而 大为流行,诞生了布波族。
对于亚文化不同层面的界定主要表现为三 个方面:
亚文化发生的视角;
主体的视角 ;
从与主文化关系的视角。
反文化
反文化是亚文化的极端形式,亚文化是对 主文化的疏离,反文化则是对主文化的颠 倒。
2.什么是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是在青年 这一特定群体中存在 的亚文化。
它有其独特的风格、 行为和兴趣指向,推 崇标新立异,在时尚、 信仰、行话等等方面 都自树一帜。
波西米亚风格的装饰
3.朋克亚文化
Punk 在中国大陆译作“朋克”; 在台湾译作 “庞克”, 香港则叫作“崩”。
源起:以极具反叛性的原始摇滚音乐“三 和弦音乐”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 。
核心价值观:反叛; 主要特征:“三和弦”朋克音乐、“切割
重组”的服饰和其他反叛的生活方式等。
朋克摇滚乐队
达达主义的艺术作品
4.性亚文化
性亚文化是在性方面与社会主流性文化相疏离的 性文化。性亚文化与主文化之间存在关系着三种 不同的形式: 为主文化所吸纳,商品化并成为时尚。 (同性恋亚文化、性解放服饰) 与主文化相疏离,但是不构成实质性社会问题。 (易装癖和变性者) 与主文化相对立并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 (婚外性行为、群居性行为)
么是后亚文化研究》 后亚文化研究关注的是新千年以来社会变革 中发生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致力于在全球 主流文化与各地本土文化重新连接和重新 结构的背景中,给予它一个理论说明。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发展与应对

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发展与应对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发展与应对引言:在当代社会,Z世代(在本文中指2000年后出生的一代人)青年已成为主要的社会群体之一。
他们生长在一个数字化、全球化和快节奏的时代,受到不同文化冲击的影响。
因此,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亚文化。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Z世代青年亚文化的由来、发展与应对。
一、由来1.1 科技进步的影响Z世代青年生长在数字化时代,他们从小接触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先进科技产品。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他们创造了更多的社交和学习机会,也方便了信息的获取与传播。
科技的普及化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信息,从而引发了他们对多元文化的探索和追寻。
1.2 平等主义意识的崛起相比较前几代青年,Z世代更加注重平等和包容。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性别、种族和社会地位等问题的存在,并对此产生了关注。
这种平等主义意识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将其融入到亚文化中。
二、发展2.1 网络文化的兴起互联网的普及化为Z世代的青年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交流平台。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分享自己对音乐、电影、时尚、动漫等方面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网络也为他们提供了获取新知识、探索兴趣爱好的机会。
2.2 嘻哈文化的影响嘻哈文化作为一种全球化的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
Z世代的青年通过嘻哈音乐、街头文化的影响,开始追求自由、个人独立和追求自我价值的生活方式。
他们通过歌曲、舞蹈和时尚等方式表达自我,探索自己的身份认同与个性。
2.3 文化突破的勇气Z世代的青年勇于挑战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他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在一些重大社会议题上,他们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环境保护、性别平等、反对暴力等等。
通过参与讨论和行动,他们试图通过推动社会变革来塑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环境。
三、应对措施3.1 加强教育与引导教育是培养青年亚文化正能量的重要途径。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摘要】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快速变化的特点。
社交媒体的普及影响下,文化输出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促进了各种潮流文化的传播。
网络用语和流行词的产生大大丰富了青年群体的交流方式,也成为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虚拟社交圈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社交关系,塑造了新的身份认同。
音乐、时尚和艺术的变革也在不断推动着亚文化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和风格。
新兴亚文化群体在网络的连接下逐渐壮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圈子和文化体验。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正是在这些方面得到体现。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为青年亚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社交媒体、文化输出、网络用语、流行词、虚拟社交圈、身份认同、音乐、时尚、艺术、新兴亚文化群体、变革、表现、特点1. 引言1.1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展现出多样化和快速变迁的特点。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年轻人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他们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示个性和态度。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引领着潮流和时尚的变革。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社交媒体影响下的文化输出、网络用语和流行词的产生、虚拟社交圈与身份认同的重塑、音乐、时尚及艺术的变革等方面。
这些表现形式反映了年轻人对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当前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年轻人的思想、生活方式和文化趋势,为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正文2.1 社交媒体影响下的文化输出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青年人的文化表达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快速地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如Instagram、TikTok等的盛行,许多年轻人开始通过发布照片、视频和文字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和观点,从而塑造自己的个人形象和文化标签。
第七章 青年亚文化研究

理想化 Idealism 相对化 相对化 Relativism 浪漫化 Romanticism
理性化 Rationalis m 现实化 Realism
绝对化 Absolutism
5、偶像崇拜与大众传媒
• 传媒报道的整个倾向是要使人接受 • 现代明星产业: • 作品、奖励、广告、照片、访谈、个性、轶事、绯闻、私 生活、公共形象与出镜率、手机铃声。
•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欧美掀起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政治运动和 思潮,如女权主义运动、种族平等运动、人权运动、反战 运动、反核运动、保护生态运动中都有大量青年参加。 • 世界范围内的青年文化正处于这样的思想背景和时代氛围, 并与进步、和平、自由、平等、博爱等重大主题密切相关, 青年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亚文化展示,从积极方面来说, 正可以唤起时代的良知和道义,进而改变现实世界,影响 历史进程。
一、何谓亚文化
• 1、亚文化的基本内涵 • 文化人类学中所说的“亚文化”概念,指的是在某些方面 与社会主导性文化的价值体系有所不同的群体文化。 • 当今的民族文化,一般都是由诸多亚文化和主导性文化一 起组成的一种整体文化模式。不同的社会阶层经常形成不 同的亚文化群体。 • 文化人类学认为,亚文化通常会产生特殊的生活方式、语 言和价值体系。
5青年亚文化的主要行动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权利斗争反战和平运动以及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等方面的文化革造就了文化与文学艺术领域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流派如表现主义左岸艺术先锋派垮掉的一代等6战后西方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4商业主义三粉丝文化与偶像崇拜一基本概念与现象描述粉丝
第七章
青少年亚文化研究
• (2)不端青年(DelinquentYouth) • 对这类青年的区分,主要依据是他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阶 层,因为这两者对青年的成长影响最大。美英两国的青年 带有反社会和犯罪性质的亚文化,据统计多与下层阶级家 庭背景的男青年有关,例如盗窃、暴力犯罪和破坏公共财 物等。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摘要】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展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通过分享信息、互动交流来构建自己的文化圈子;虚拟世界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空间和展示平台;审美标准的变化反映出年轻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他们不断挑战传统价值观,并表现出一种反传统的态度;跨界融合的创新使得不同文化元素得以混搭、碰撞。
这些亚文化现象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推动着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未来,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将继续多元发展,可能会对社会带来更多创新和变革。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社交媒体、虚拟世界、审美标准、传统价值观、跨界融合、多样性、社会影响、未来趋势。
1. 引言1.1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及特点日益显现出来。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虚拟世界的发展,青年们的文化表达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审美标准的变化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标准,更注重个性和创新。
青年们对传统价值观持有不同的态度,他们更倾向于打破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
跨界融合的创新也是青年亚文化的一大特点,各种元素的混搭和碰撞带来了新奇的文化体验。
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各个方面,不同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取向和表达方式。
这种多样性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显现,青年们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方向。
未来,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必将继续蓬勃发展,不断探索创新,引领着文化的潮流。
2. 正文2.1 社交媒体上的表现在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青年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他们通过发布照片、视频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社交媒体的内容,也让青年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播。
社交媒体成为了青年们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平台。
通过各种社交软件,青年们可以方便地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参与各种话题讨论和线上活动。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逐渐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崭露头角。
这种文化形态既体现了青年群体的创新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在网络空间中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追求。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引导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综述国内学者在网络青年亚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定义、特征、形成机制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网络青年亚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脉络。
本文将分析当前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如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理论框架的局限性等。
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不仅限制了我们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深入理解,也阻碍了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我们认为,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来全面揭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我们也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以指导实践工作更好地应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期待能够推动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走向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新阶段。
二、网络青年亚文化概述网络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在网络环境下,由青年群体创造、传播并共享的,具有鲜明个性、反叛性和创新性的文化形态。
它既是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自我表达,也是他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理解和反思。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
互联网的自由、开放和匿名性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表达自我、追求个性的平台。
他们通过创建独特的网络语言、符号、表情包等方式,构建了一个个独特的文化圈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网络青年亚文化。
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性,网络青年亚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不断挑战和突破传统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二是反叛性,网络青年亚文化往往带有一定的反叛色彩,对主流文化和传统观念进行挑战和质疑;三是个性化,网络青年亚文化强调个性和自我表达,追求与众不同,反对被束缚和同质化;四是互动性,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传播和分享主要依赖于网络社交平台,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共享性。
青少年亚文化

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 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但从50年代起,知识青年却 成为一个特定名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签。他 们响应国家的号召,怀着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赤 诚热心,上山下乡,支援祖国各地建设。他们充 满活力、充满干劲,为了祖国的建设,付出了自 己的热情、智慧和青春。
文学青年
八十年代的校园内,到处都弥漫着文学的浪漫 气氛,几乎每一个大学生心中都装满了诗情画 意,都是校园诗人。各种各样的文学社团如雨后 春笋,在教学楼前的大草坪上,时常会听到同学 们高声的诗朗诵和吉他的低声呻吟。那个时候虽 然物质不富裕,但是青年人精神饱满,富有理 想。那是一个精神复苏、低吟浅唱的年代,那是 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年代。
2.青年亚文化当代变化的突出表现
青年亚文化在当代的变化,突出地表现为抗争 意识的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狂欢化的文化消费来 抵制成年人文化。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与西方青年 亚文化不同的是并没有明显的阶级特点,但却烙上 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中央政府为控制人 口而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 青年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同 龄人更少得到情感支持,因此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 早独立,更早成熟。这种独立促使他们渴望摆脱父 母的影响,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养成以自我为中 心的性格,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 独特方面。
5.网络文化
在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化也已经成 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的海量 能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这对于 那些本来就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青少年来 说有着更大的吸引力。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 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一种全新的虚拟社会和世 界,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 舞台。在信息社会里,网络文化越来越普及。谁 能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谁就会在竞争中获得网 络“话语权”。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超越国界 和民族国家阈限的生活空间和更加民主和多样的 文化交流渠道,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也在更加全球 化的赛博环境中进行。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变迁与治理

1、法律与道德问题
青年网络亚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可能存在法律与道德问题,例如暴力、色情、恶 搞等。这些内容有可能对个体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 治理。然而,如何在尊重青年人自由表达权的同时,确保法律与道德标准的执 行,是一个复杂的治理难题。
2、信息筛选与过滤问题
网络亚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存在消极有害的一 面。如何有效地筛选和过滤不良信息,同时防止对多元化文化的过度限制,也 是一个重要的治理难题。
网络亚文化的演变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发展、社会变迁、网络环 境等。例如,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网络亚文化中的视觉元素日 益丰富,如“表情包”、“短视频”、“二次元”等。这些视觉文化在传播和 表达方式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进一步推动了网络亚文化的演变。
二、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治理难题
3、倡导多元共存
在对青年网络亚文化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应当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倡导多元 共存。政府、教育机构和家庭应当鼓励青年人积极参与网络亚文化活动,同时 也要引导他们理性看待不同文化现象,避免过度沉迷或偏激行为。此外,还应 当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不同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结论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变迁与治理
目录
01 一、青年网络亚文化 的变迁
02
二、青年网络亚文化 的治理难题
03
三、对青年网络亚文 化的治理策略
04 四、结论
05 参内容
青年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随着互联网 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空间中不断演变,同时也带来了一 系列治理难题。本次演示将探讨青年网络亚文化的变迁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有效 治理。
青年亚文化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青年亚文化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摘要】青年亚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青年亚文化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积极引导青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加大青年亚文化引导力度以及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通过对青年亚文化和“90后”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引导青年思想健康发展,促进全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青年亚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应对策略、针对性、健康发展、引导力度、完善体系、总结、未来展望。
1. 引言1.1 青年亚文化的定义青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年人群体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包括了一系列特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社会互动方式。
青年亚文化通常是由一群共同经历和特点的青年人共同构建和传承的,其内部形成了一种相互承认和认同的文化系统。
青年亚文化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反映了当代青年人群体在文化表达、社会互动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独特追求和特征。
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社会变革、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播密不可分,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塑造。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全球化的发展,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涵盖了更多领域和层面。
青年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更是青年人在社会中进行自我识别和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对于青年人来说,参与和塑造青年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的体现。
青年亚文化在塑造青年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2 90后大学生的特点90后大学生是指出生在1990年后的一代人群,他们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特质。
90后大学生是数字化时代的代表,他们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密不可分,信息获取更加便捷高效。
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经典论述

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经典论述1.引言1.1 概述青年亚文化是指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主要由年轻人创造和参与,代表了他们对社会和现实的态度和观点。
这种亚文化具有独特的符号系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主流文化有所区别。
在当代社会中,青年亚文化已经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追求个性和自由的重要途径。
青年亚文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多元性。
不同群体和社区内部,青年们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形成独特的亚文化,这也导致了亚文化的多样性和细分。
例如,音乐亚文化、时尚亚文化和电影亚文化等。
青年亚文化通常是年轻人对社会和政治等问题表达意见的渠道,是他们寻找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
通过参与亚文化,年轻人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紧密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获得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
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和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它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和个性的平台。
在亚文化中,年轻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才华。
其次,青年亚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年轻人对于时代变迁的敏感性和创新思维,使亚文化成为新思潮和新趋势的孕育地。
最后,青年亚文化也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经验,它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创造力和自信心,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我们将探讨青年亚文化的定义与特征,分析其对年轻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意义,最后对青年亚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青年亚文化,为了解和引导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做出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关于青年亚文化的经典论述。
首先,引言部分将提供一个概述,介绍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其次,正文部分将详细解释青年亚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青年亚文化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亚文化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次当代艺术思潮和创作美学转变都是由青年人所推动的。
70年代末“星星画会”的街头展览和政治讽刺美学;80年代的“美术新潮”以及在“现代”、“前卫”名义下的大胆实践;90年代的艺术家聚居群落与“近距离”创作;新世纪之后“八零画派”的新写实与艺术市场上的日益红火的新生力量,这些现象展示了青年群体在审美文化演进与艺术语言创新方面天然具有的引领作用和突破能力。
鉴于青年艺术的独特地位,对不同时期青年艺术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实践策略和价值导向进行梳理和研究便成为了开展当代艺术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切入点,而作为西方青年文化研究中具有优良传统和丰富成果并在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方法,青年亚文化理论能够为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提供诸多启示。
一、青年亚文化研究的经典范式及其演变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随着年轻一代对各领域事务的广泛参与,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青年”概念得以出现。
美国芝加哥学派和英国伯明翰学派先后对青年亚文化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范式。
20世纪末以来,西方学界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在对以往的亚文化研究思路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后亚文化理论”的概念,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亚文化出现的新状况做出了回应。
1.芝加哥学派及其“规则-越轨”范式芝加哥学派开创了越轨社会学的研究路径,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E•帕克指导自己的博士生运用“民族志”的方法对包括青少年犯罪亚文化在内的各类亚文化现象进行参与式研究,并用“社会解组”理论来解释都市亚文化群体产生的根源。
1955年,芝加哥学派的另一位社会学家艾伯特•科恩提出了“问题解决”概念,认为下层阶级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是一种用以解决自己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地位挫败问题的独特方式。
芝加哥学派后期的重要人物霍华德•贝克尔在其1963年出版的《局外人》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标签理论”,这一理论揭示了不同社会群体在互动与博弈中对越轨人群和越轨行为的建构过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强势群体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制造出各种规则,而正是这些规则给边缘群体本来无可厚非的行为贴上了“越轨”的标签。
芝加哥学派从越轨社会学的研究路径出发,围绕社会规则的建立以及解组展开研究,开创了亚文化研究的“规则-越轨”范式。
这一范式涉及了越轨行为的动因、越轨人群的身份认同以及强势文化对越轨行为的塑造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伯明翰学派及更晚近的亚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伯明翰学派及其“抵抗-收编”范式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几乎所有的英国青年亚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开创了具有政治实践旨向的文化研究事业,被称为“伯明翰学派”。
他们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并融入了英国本土将具体文化现象置于社会历史之中进行考察的学术传统。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他们更是从欧陆哲学中吸取营养,将意识形态主体建构理论、文化霸权理论以及结构主义符号学等引入亚文化研究。
将亚文化现象看做是边缘人对主流文化和霸权文化的抵抗是伯明翰学派的重要研究方法。
其研究表明,亚文化抵抗是通过一种亚文化成员共同享有而又与主流文化迥然有别的“风格”来实现的。
他们从阶级和权力的视角出发,努力从“风格”之中挖掘弱势青少年群体进行“仪式抵抗”的潜能。
与“风格”相对应,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收编”。
他们认为,亚文化抵抗的“风格”形成之后,处于支配地位的强势文化和利益集团便会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遏制和收编。
收编通常以两种途径进行:一是商品的方式,即把亚文化符号和风格转化为大量生产的商品,从而消解其先锋姿态和价值深度;二是意识形态的方式,即主流文化通过自己支配的媒介对边缘群体的“异常行为”重新加以界定,并贴上相应的标签。
由此,我们可以将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研究思路概括为一种“抵抗-收编”范式。
这一范式通过揭示抵抗的权力和阶级背景,抵抗所借用的“风格”及其实践策略,主流文化和强势媒体对亚文化风格的塑造与收编等方面,向我们呈现了战后英国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发生、发展的社会学机理,对我们研究今天的青年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极具开创性,但他们的研究方法也存在诸如对风格和抵抗的过分强调,对亚文化只采取了共时性的态度,缺乏历时性的分析,过多的强调了阶级等宏大结构的决定性等问题[1](P10)。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语境中,人们开始对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思路进行反思与修正,“后亚文化理论”应运而生。
3.世界新图景与后青年亚文化研究我们知道,伯明翰学派曾经将“文化”和“阶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20世纪中后期的一系列变化却使这种稳固的关系发生了动摇。
在思想政治领域,一度影响深远的阶级观念和阶级政治在世界范围内日渐式微。
一方面,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新古典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哲学逐渐在欧美盛行。
这种政治经济思潮主张贫富两极分化是高效率的前提,否定活劳动创造新价值和大私有制具有经济剥削性质,从而从根本上冲击了阶级观念和阶级政治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的东欧剧变,90年代初的苏联解体在实践层面宣告了阶级政治的失败。
在社会经济领域,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世界一体化进程,与新兴国家崛起带来的新的地域性文化的出现,使整个世界处在了全球性\地域性、世界性\民族性的多重张力之中。
这些新变化促使文化学者们纷纷修正以往的阐释模式,以便把全新的现象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野。
由于世界图景的如上变化,以往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思路日益受到人们的批评。
到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西方学界出现了“后亚文化研究”、“后亚文化理论”之类的提法,旨在阐释亚文化群体在繁复多变的新媒体时代和日益普泛的文化符号消费时代所产生的身份混杂现象。
“后亚文化”研究吸收了朱迪斯•巴特勒的“表演”理论和皮埃尔•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各种新出现的亚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场景”、“部族”和“亚文化资本”等新范畴。
“场景”一词最初是指音乐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现场位置,后来被威尔?斯特劳等人进行了严格的理论化,从而用来真实地描绘各类人群、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状态和一种变动的文化空间[2](P18)。
“部族”概念则是学者马弗索利针对青年亚文化成员身份的日益流动性所带来的“风格”对身份区隔作用的消失所提出,部族“没有我们所熟悉的各种组织形式的僵化色彩,它更多的指某种气氛,某种精神状态,而且更适于那些偏爱外表和形式的生活方式来表现”[3](P16)。
萨拉•桑顿借鉴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而提出了“亚文化资本”概念。
他认为,当某种风格成为青年们所推崇的“亚文化资本”的时候,便会催生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产业链,而对这种文化产品的消费或被消费,便能够获得一种共通的品味感和文化归属感。
“亚文化资本”向我们揭示了伯明翰学派的“风格”概念在消费时代的发展和变异,它淡化了“风格”的抵抗姿态,而呈现出与商业文化的共谋性。
后青年亚文化理论对当前社会中青年亚文化所呈现出的碎片化和不确定性的研究,显示了其思路的灵活性和非本质主义的包容性,这对于我们运用西方青年亚文化理论资源考察更为广泛的当代文化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二、从青年亚文化看青年艺术1.同构与变异———青年文化、青年艺术与青年亚文化的关系探讨从字面上看“青年艺术”与“青年文化”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而自从伯明翰学派的霍尔等人用“青年亚文化”取代了“青年文化”的说法之后,这种边缘青年研究好像就和更为广泛的青年文化行为划清了界限。
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西方学界对青年亚文化现象成因的不同阐释模式,结论就会有所改变。
对于青年亚文化的生成机制,西方学界一直存在结构论和世代论两种分析模式。
前者认为阶级、种族等社会结构在亚文化生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年亚文化的产生是下层阶级青少年对父辈文化所面临问题的想象性解决,伯明翰学派正是从这一研究思路出发,明确提出了“青年亚文化”的说法以区别于笼统的“青年文化”概念。
而后者强调不同代际的年龄差异所形成的代沟对青年亚文化产生带来的影响,从这一思路出发的研究表明,青年亚文化所揭示的问题或隐或显的存在于一切青年之中,强调青年人共同的行为模式。
伯明翰学派的努力深入地揭示了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产生的阶级根源,但却又因为对阶级结构的过分强调,几乎将青年亚文化研究推向了本质主义的境地。
实际上,在经过了后亚文化研究对以往青年亚文化理论的反思之后,任何本质主义的青年亚文化分析模式都不能令人满意。
既有基于青年的年龄特点和行为模式的普遍动因,又有不同结构要素所决定的独特语境,可能更符合青年亚文化现象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事实上,一些研究成果也确实未对“青年文化”与“青年亚文化”进行截然区分,《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以及日本学者滨屿郎等编纂的《社会学小词典》都将“青年文化”定义为青年这一社会群体的亚文化[4](P9)。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青年亚文化与青年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同构-变异”的关系。
青年亚文化以一种更为具体和鲜明的方式,典型化的呈现出青年文化所共有的表意方式以及与主文化的互动模式,而这种表意方式和互动模式对于作为特殊青年文化形态的青年艺术同样具有阐释力。
运用西方青年亚文化理论来审视中国的青年艺术现象,将会为我们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演变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2.从关注趣味到深入情境———青年亚文化视角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我国艺术理论界对当代中国艺术形态的分析大都是围绕艺术家的创作原则及其所选择的美学趣味来展开的。
孔新苗先生在其《“民族情怀”与当代艺术的实践景观》一文中就把当代中国艺术用主导趣味、学院趣味、大众趣味和先锋趣味四个层次进行概括[5](P82-85)。
这种划分从一种宏观的视野对当代艺术形态进行了理论归纳,并在当代艺术批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艺术形态的趣味划分模式日益显示出了它的局限性。
正如孔新苗先生指出的:“当代中国艺术创作所形成的多元趣味格局,是一种正发生着复杂变化的不稳定现象,显示了处于‘过程中’的特点。
”[6](P228)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领域日趋多元的组织形式和愈加灵活的运作模式日益消融了以往四种趣味之间的清晰界限:一向以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己任的主导趣味,在近年来陆续推出的国家及各省市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愈加显示了它广采博收、突破自我的包容品格;一些学院趣味的画家在各类商业性展事活动中频频亮相,反而学术性的展览、获奖倒成了他们推销自己的筹码,以前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主义面孔已不复存在;先锋艺术的变化更是值得玩味,2005年由吕胜中牵头在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实验艺术专业(后改为实验艺术系),以往作为先锋艺术主力军的实验艺术被正式纳入了学院教学模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