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人类学历史

合集下载

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

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

究方法 、 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影视学 家们认为 ,
影视人 类学 应 当归 属 于影 视 学 的 范 畴 , 是 电影 、 影 视 的一 个独 特 的 片种 。而 人 类 学 家则 相 信 影视 人
类学属 于人类 学 的范 畴 。早 期影 视 人 类 学 的历 史
的妇女们》 《 警察游行》 《 铁匠》 《 木匠》 《 拆墙》 《 代 表们登陆》 《 水浇园丁》 《 出港的船》 等, 都是对人们
成群 , 边说 边笑 地步入 厂 区 的人 口; 《 火 车 到站 》 表
学 术界 有不 同的看 法 。一 些学 者认 为 , 影 视人类 学 是 独立 于人类 学 和影视 学 的独 立学科 , 有 独特 的研
现 的是火 车站 的月 台上 , 旅 客们 正 在 等 候 火 车 , 一 个 硕大 的火车 头喷着 蒸汽 , 从远 处 的铁 轨 突然 冲进 人 们 的视 野 。此外 , 卢米 埃兄 弟 的《 照相 师》 《 烧 草
中 图分类号 : C 9 1 2 . 4 文献标 志码 : A
影视人 类 学 的英 文 名 称 为 “ V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 s u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
g y ” , 是 人类 学 的分支学 科
中有两 个重 要 的时 间 节 点 : 1 8 9 5年 法 国人 雷 诺 尔 特拍摄 巴黎 民族 展览 会 上 非 洲沃 洛 夫 民族 妇 女 表 演 的制 陶术 被视 作 这个 学科 诞 生 的标 志 。从 这 时
1 . 1 影视 学与 影视人 类学 的关 系
1 影视 人 类 学 的起 源
对 于影视 人类 学和人 类学 以及影 视学 的关 系 ,
早期 电影多 数是 人们现 实生 活 的忠实 记录 , 例 如卢 米埃 兄弟 制作 的大 部 分 影 片 , 都没有 “ 演员”

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观念基础

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观念基础

影视人类学发展的四个时期及其观念基础庞涛[摘要]文章依影像民族志的演进脉络,将影视人类学表述为“业余影像民族志”“专业影像民族志”“后现代实验影像志”和“新时期影像民族志”这四个发展时期,以梳理和讨论影视人类学学科本体形成的观念基础和理论发展脉络。

当代影视人类学依文化相对主义建构了跨文化描写模式和认识论框架,并在后现代转向进程中发挥了文本不可替代的文化批评作用,产生了形态丰富的人文主义和批评性实验影像志类型。

在后现代主义浪潮中,文化相对主义走向绝对化,影视人类学表现为脱离传统田野的趋势,使影像民族志陷入“观念性游戏”的认识论旋涡中。

关于后现代之后影视人类学如何取得进展的问题,本文认为影视人类学应重回影像民族志书写的传统领域,并赋予这个回归过程以新的内涵,这就是影视人类学的日常生活世界本体论转向,这种转向可以使影像民族志的相对性、多样性和人文性在现象哲学的观念下得到同一性的理性关照。

[关键词]文化相对主义;日常生活世界;本体论转向[中图分类号]1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14(2021)03-0014-09一、普遍钗和特殊主义的观念之争与影像民族志方法的演进民族志电影一问世就背负着人们对他的种种期望:民族志电影能够提示出其他手段很难把握的原始文化的某些特征,甚至最终能呈现出文化的全貌,民族志电影通常被定义为表现文化模式的影片。

①早期人类学家意识到摄影机有助于他们的田野工作,像古典进化论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哈登和鲍德温•斯宾塞,以及早期在北美研究因纽特人的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等相信摄影机是一种客观的图像资料记录手段。

格雷戈里•贝特森与玛格丽特•米德也在田野工作中利用电影摄影机观察心理的和社会结构的内容。

民族志影片(Ethnography Film),也被称为人类学影片(Anthropology Film),始终伴随着人类学学者的田野调查和民族志的撰写,在整个20世纪,民族志电影在西方社会掀起过几次热潮,进入电影院,形成公众话题,出现了法国巴黎人类学电影节、美国纽约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等多个著名人类学电影节。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作品以其生动的视听体验成为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社会的重要媒介。

在这个大背景下,影视人类学逐渐崭露头角,为传统人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梳理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探讨其研究路径,并展望其未来前景。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1. 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当时电影和电视逐渐普及,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新兴的视听媒介来记录和传播人类文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学研究的深入,影视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国内外发展概况在国内,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许多学者开始尝试运用影视手段来记录和传播中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外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则更为成熟,涵盖了全球各地的文化现象。

三、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路径1. 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以人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电影、电视等视听媒介的特点,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

它强调对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注重通过影像来展示和解读人类行为、信仰、价值观等文化现象。

2. 研究方法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影像记录、后期编辑等。

研究者需要深入实地,与当地人进行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生活习俗、信仰观念等。

同时,还需要运用影像技术,将所观察到的人类行为、文化现象等记录下来,并进行后期编辑和解读。

3. 实践应用影视人类学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播、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通过影像手段,可以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呈现给观众,有助于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还可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支持。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1. 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人类学将更加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影像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将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现象的背后含义。

2. 跨学科融合影视人类学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心理学、社会学等。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影视人类学是运用影视技术和影视理论对人类学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种新型学科。

在影视艺术与人类学交汇融合的领域中,它展现了一种多元的文化研究路径,成为了我们理解和揭示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的有力工具。

本文将系统阐述影视人类学的起源脉络、发展路径,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1. 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电影和人类学的发展初期。

在20世纪初,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视听艺术形式,开始被用于记录和展示人类文化现象。

而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人类学者开始利用影像技术进行实地研究,揭示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深层次内涵。

在此背景下,影视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而完整的学科。

2. 主要流派在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

其中,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民族志电影、以文化交流为重点的跨文化电影以及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纪录片等,都是影视人类学的重要流派。

这些流派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等方面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影视人类学的丰富内涵。

三、影视人类学的路径1. 实地研究实地研究是影视人类学的基本路径之一。

通过深入实地,对特定文化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影视人类学者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和记录真实的文化场景和社会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运用摄影、摄像、访谈等多种手段,将文化和社会现象转化为生动的影像作品。

2. 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影视人类学的又一重要路径。

通过对比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行为和现象,影视人类学者可以揭示文化差异和文化交流的内在机制。

这种跨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1. 技术创新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人类学将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和技术手段。

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观察体验,无人机拍摄和无人机跟拍等新兴技术将为拍摄提供更多可能性和视角。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影视人类学是运用影视媒介与技术的理论、方法与手段来研究人类文化、社会与历史的跨学科领域。

它以影视为工具,通过记录、分析和解读人类行为、习俗、信仰等,揭示人类社会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本文旨在梳理影视人类学的脉络与路径,并展望其未来发展。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1. 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起初主要是为了记录和研究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影视手段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研究,包括电影、电视、摄影等。

影视人类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互渗透。

2. 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包括文化相对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等。

这些理论为影视人类学提供了研究视角与方法论指导,使得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三、影视人类学的路径1. 研究方法影视人类学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访谈、观察、影视拍摄等。

这些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相互配合,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和研究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

2. 研究领域影视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民族志电影、纪录片、影视民族学等。

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关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还关注文化传承、社会变迁等问题。

3. 实践应用影视人类学的实践应用包括文化传播、教育、社会问题研究等。

通过影视手段,可以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呈现给观众,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同时,影视人类学还可以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

此外,影视人类学还可以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1. 技术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影视人类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些技术可以更有效地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同时也能更生动地呈现研究成果。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文化环境,为研究者提供更真实的观察视角。

2. 跨学科合作未来,影视人类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影视人类学是一门将影视技术与人类学理论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影像记录和分析人类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问题。

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学研究的深入,影视人类学逐渐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影视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出发,探讨其脉络、路径和前瞻性发展方向。

二、影视人类学的起源与脉络1. 起源:影视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电影和人类学学科的起源时期。

早期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对文化现象的一种记录方式,而人类学则关注文化和社会变迁。

当这两者相遇时,便催生了影视人类学的诞生。

2. 脉络: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期的影像记录,以纪录片为主要形式,以记录某一文化或群体的生活状态为主。

第二阶段是理论框架的建立,影视人类学者开始运用人类学理论对影像进行解读和分析,从而揭示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

第三阶段是技术进步与理论创新的融合,随着数字技术和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

三、影视人类学的路径与领域1. 路径:影视人类学的路径包括两个方向。

一是技术方向,包括摄影、剪辑、后期制作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

二是理论方向,需要掌握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民族学等理论和方法,以便对影像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2. 领域:影视人类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保护与传播:通过影像记录和传播特定文化的价值、习俗等;(2)历史与考古:利用影像记录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3)社会发展与政策评估:通过影像分析社会现象和政策执行情况;(4)跨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影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性发展1. 技术创新: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人类学将进一步拓展其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影像进行智能分析和解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沉浸式文化体验等。

试论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

试论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其理论框架



制 作 影 视 人类 作 品 高达 一 千部 之 多 。 目前 , 国 内的 影视 人 类 学 已经完成 了质 的突破 , 实现 了与 国外影 视人 类作 品的平 等交流 与对话 。与此 同时 , 影视技 术的不 断发展 与创新 也在 更 新影 视手段 , 将会 吸 引更 多 的人 类学 工作者去 审视这 一新 学科表 现 出来 的力量及 其在未 来人类 学研究 中的作用 。 三、 影视 人类 学 的理 论框 架构想 如上 所述 , 虽 然 近几 十年 来 , 影视 人类 学在 国内取得 了 突 破性 的发展 , 并 取得 了杰 出 的成 就 。但 是理 论 体 系 的缺 失依 旧是 影视 人类 学 发展 的一 大 障碍 , 亟需 建立 一套 完 整 、 明 晰的影 视人 类学 理论 体 系 。我 国影 视人 类学 在 长久 的发 展历 程 中早 已形成 了一 种僵 化 固定模 式 的学科 理 论指 导体 系, 在 经历 了风 风雨 雨与 曲折 的发 展后 早 已止 步不前 , 非有 新 的学科 理论 否 则将 难 以促 进 影视 人类 学 的发展 。正 如 天 文学 、 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一般 , 正在迫切 冲破固有的 理论框架 , 探索新的尝试。在打破中国几十年来所形成的 固有理论模式后 , 探索属于影视人类学学科 自身 的理论框 架, 创 新影 视记 录表 达形 式 , 以达到 与 国际影 视人 类学 发展 的 同步 , 已成 为相关 学者 值得 深入 研究 与探 讨 的重要 课 题 。 以下就影视人类学 的基本特点以及 目的进行粗略阐述。 ( 1 ) 影视 人类 学 的定 义 。影视 人类学 以人类 学 的基本 理 论 与方 法 为 基础 , 通过 运 用影 视 学 当 中 的影 视技 术 和 表 达技巧, 融 合人 类 学 与影 视 学 的边 缘 学科 。其对 人 类 社会 中的人 类行 为 、 文化 现象 进行 资料 搜集 , 通过 拍摄 记录 的手 段 进行 深入 剖析研 究 , 最 终 生产 出揭示 人 类学 内在 定 义 、 具 有 科学 属性 、 客观属 性与 真实 性 的影视 纪 录片 。 ( 2 ) 影视 人类 学 的 目的 。影视 人类学 与 人类 学所 研究 的对象 与 内容相 同 , 它们 之 间最 大 的 区 别是 所 运用 的 研究 手段与载体 , 以致最后所形成的作 品形式与成效不一 。影 视 人类 学 作 为 一 门刚 萌芽 的 边缘 学 科 , 相 比于 古 老的 文 字 语言资料表现形式 , 其 所运用的现代影视手段与理论记录 方法, 具有更直观形象 、 真实可靠的特征。其所运用的现代 科 学 手段 不 但 拉开 了 人类 学 研究 的新 帷幕 , 更 是 与文 字 资 料、 图片影响 、 信息科学等多种技术手段一起开辟 了人类研 究 的完 整 性 信 息资 料 体 系 , 把人 类 对 自身 的研 究推 向 了一 个 更全 面 的境 界 。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和前景

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和前景

和 马林诺 夫斯基 的《 西太平洋 的航 海者》 , 提供 了民族学 调查与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1 5 作者简介 : 孙凤娟 ( 1 9 8 7 一) , 女, 山东泰安人 ,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 民族研究 中心马克思主义 民族理论与政 策专业 2 0 1 1 级硕 士研究 生 , 主要 研究伊斯兰


影视 人类学概念 的界定
啡馆 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 映了 自己拍摄 的影片 《 工厂 大 门》 、 《 火 车到站》 等, 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 的诞生 日。 而摄影技 术 一 出现就 被一 些人类 学 家运 用于 收集 人类 学方 面 的资料 。 1 8 9 5 年, 雷格纳特 与人合作 , 拍摄 了塞 内加尔妇女的手工制 陶。 到1 9 2 5年库珀和舍德沙克拍摄 的《 草地》 , 可 以说是 民族片发展 的初期 阶段 。 早期拍摄 的影片或是纯粹 的收集资料 , 或是仅仅为
学是用摄像头来记录被调查对象的 。
和新西 兰拍 摄 ; 1 9 1 7~1 9 1 8 年, 马丁和奥萨 ・ 森 在西太平洋所罗 门岛和新赫布里群岛上完成了影视短 片 。 虽说早期 的民族学家 的拍摄主要 以素材为主 ,但也为后来 民族志 电影 的发展奠定 了 基础 。这一 阶段必须要提及 一部 民族志 电影经典 《 北方 的那努
第2 6 卷 第2 期 2 0 1 3年 6月
山 西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S h a n x i Co l l e g e f o r Yo u t h Ad mi n i s t r a t o r2 0世纪 2 0年代 ,以田野调查为基本方式 的民族学研

影视人类学课件

影视人类学课件

三、人类学片的研究价值 在很多情况下, 一幅画的作用可以胜过一本书。因为即使我们的文字描述能力再高超, 我们还是无法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我们所描述的一切, 在这种情况下,影像的作用明显要比文字重要。人类学片的学术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以影像的形式反映人类学研究对象。有学者将人类学片称为“全息民族志”, 这种称呼的准确性有待商榷, 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 人类学片确实类似于“全息民族志”。
四、人类学片的教育功能 人类学片的教育功能有大众科普教育和人类学专业教育两个层次。普及科学知识, 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其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普及历史知识, 使人们了解社会发展规律, 用历史唯物主义武装头脑。人类学片在这方面具有它独到的直观教育的作用。如人们通过观看我国摄制的《苦聪人》、《凉山彝族》、《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等分别反映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等不同社会形态的影片, 可以看见书本上见不到的“活化石”, 犹如学习了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从而加深了对已经消失了的古代社会的理解。
在英语里,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名称比较一致,叫做Visual Anthropology,在西方国家中通用。visual在英语中有“视觉的”、“看得见的”、“形象化的”等含义。Visual Anthropology可以理解为“可视的人类学”,或者“形象化的人类学”,《视觉人类学》。这个术语的出现很晚,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问世 。
二、交流民族文化。“人类学片能够将某一民族的文化信息提供介绍给另一民族, 使不同文化类型民族的人们通过影片了解彼此的文化, 并相互学习可供借鉴、吸收的文化知识、经验、技能。 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民族文化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 否则将失去文化根基; 另一方面要不断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 否则, 长期稳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将会愈趋封闭、保守, 失去发展的活力。

影视人类学概述

影视人类学概述
方的那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在纽约的首映获得极大成功。《北方的那努克》
被认为是早期人类学片的经典之作,并被认为是人类
学电影的诞生之作。后来,分别在1926年和1934年,弗来贺提还发行了有关萨摩亚群岛的
《莫亚那--黄金时代的浪漫曲》(Moana-A Romance of the Golden Age)和有关爱尔兰
类学家在拍摄过程中应当保持一种客观、超然或客位的态度来反映被拍摄对象,并避免在
人类学片中带入拍摄者的情感和偏见或避免影响被
拍摄者。在20实际60年代以前,西方的人类学界,在影视人类学领域,人们就是持这种思
想来指导人类学片的拍摄的。
在影视人类学介绍到中国之初,中国的人类学家在进行影视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时,
1901年,斯宾塞(Baldwin Spencer)在澳大利亚拍摄了袋鼠舞和祭雨的仪式。
1904年和1907年,伯奇(Rudolf Poch)分别在新几内亚和西南非拍片。
1908-1910年,汉堡南海考察队在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拍摄了土风舞等内容。
1912年,格斯顿.梅里斯(Gaston Melies)在塔西提和新西兰拍片。
在台湾埔里乡村汉族的传统文化。 80年代,美国的
卜道在受聘为"国立台湾大学"的人类学系教师后,带领学生拍摄了赛夏族的朝拜矮灵的祭
祀活动。 1984年,胡台丽教授拍摄了记录排湾族"五年祭"的人类学片。 1997年,胡台丽
教授拍摄《穿过婆家村》,记录了台湾乡村社会的
变迁。
在90年代,还有以王慰慈女士、李道明以及井迎兆、李泳泉等为代表的一批人类学
力拍摄和播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纪录片,例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MAIN CONTENT
• • • • • 人类学的影像表现 照片的利用 民族志电影 《北极的• 前期人类学的记录&研究:文字、照相 • 照片:1839年 • 活动影像:19世纪末 • 影视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Visual Anthropology)是以影像 是以影像 和影像手段表示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 和影像手段表示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 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比较文化 的学问。 的学问。
• “分享的人类学”:拍照文化的客观与真 实?
达到的目标
• “性灵”:自我与外界之间类似瞬间灵感的 性灵” 性灵 东西 • “真”:非客观、真实,而是一种心态— —相信别人的信仰 • “趣”:不只是情趣,而是尽心、忘我、 融会贯通(风格、理解、感知力、品味、 力度)
• 影视载体:照片摄制、分析和民族志电影 制作 • 影视方法:以专业田野调研为基础,透过 构建的图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解释。 • 拍摄方法、利用:充分考虑摄影师、主题、 观者三方面的相互关系 • 作用:建立在对族群文化的理解上,表现 出潜藏在文献性资料里面的人类学知识和 意义
人类学原则与摄制
• • • • • 学术之用 人类学者主持 在深入研究基础之上 田野调查 文字与影视并重 准寻人类学原则

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

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

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内涵和演变趋势巨浪【摘要】Visual anthropology came into being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visual technology . And with its development , visual anthropology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owning restricted method and theory system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 visual anthropology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localized .Nowa-days it is facing som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ecause of globalization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it and an analysis to some problems , we can reasonably predict the prospect of visual anthropology .%19世纪末期以后,影像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得影视人类学出现,随着影像技术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影视人类学成为一个渐成气候的分支学科,拥有了严格的叙述规范和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体系。

20世纪中后期,影视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并实现了这门学科的本土化。

随着全球化视野的新变化,影视人类学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对国内外影视人类学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影视人类学与其母体学科影视学和人类学的关系,分析现代影视人类学面临的问题,对这门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推测。

郝跃骏: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理论框架(1988)三

郝跃骏: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理论框架(1988)三

郝跃骏:影视人类学的历史、现状及理论框架(1988)三三、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构想如上所述,尽管影视人类学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实践历史,并取得相当的成就,但至今似仍未开成一套较明晰、完整的理论体系。

我国少数民族影片的摄制工作虽也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它所走的一方面是一条以追求审美、观赏价值为主线的民崐族风情片的道路.这条道路与本文构想中的影视人类学相距甚远;另一方面是已经形成一种僵化固定模式的,经历了风风雨雨、道路曲折而今已经停步,非有新的学科理论指导就难以再继续发展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民族志影片)。

那么,正象其它学科目前正在急切撞击着固有框架,导觅一系列新的诞生那样,在打破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民族志影片的固有模式之后,探索中国影视人类学自己的理论框架,以及在实践中怎样利用现代影视观和现代表现手法去纪录、再现并揭示影视人类影片内容中的人类学内核,拓展新的影视表现形式,以期达到与世界影视人类学的同步发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下面,我们从影视人类学的定义、基本特点、目的、功能、方法论诸方面提出我们粗浅的看法。

1.影视人类学的定义、基本特征及原则影视人类学是运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并用现代影视技术和表现技巧,对人类学研究的对象、范围进行科学综合观照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

它对现存人类社会中的可视性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搜集、拍摄、分类以及剖析研究,最后制作成能揭示其人类学内涵的、具有科学性、真实住、视听综合全息性特征的影视纪崐录片。

作为这门学科成果载体的影视片,其基本特征及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科学性科学住是影视人类学概念及学科能够成立的大前提。

就是说,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和摄制必须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它表现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中。

第一,选题。

对之所以拍此不拍彼的唯一依据是看选题是否具有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看是否能够通过影片揭示人类学对象实体中所蕴含着的人类学内涵;第二,理论方法。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影视学和人类学日益交叉融合,催生出了一种全新的研究领域——影视人类学。

本文将简要概述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其主要的探索路径,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前景进行前瞻性探讨。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1. 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电影和摄影技术的出现。

早期的人类学家利用电影和摄影技术记录和展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影视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 理论支撑影视人类学以人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电影、电视等影视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其理论支撑包括文化相对论、社会结构理论、符号学等,这些理论为影视人类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三、影视人类学的路径1. 实地拍摄与记录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是实地拍摄与记录。

研究者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或地区,利用摄影机、录音机等设备记录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从而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

2. 影像分析与解读在获取了一手资料后,研究者需要对影像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

这包括对影像内容的分类、对比、归纳等,以及对影像中符号、象征等元素的解读。

通过这些分析,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结构。

3.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影视人类学的发展离不开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研究者需要与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者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和研究相关问题。

此外,影视人类学者还需要具备电影制作、视觉艺术等方面的技能,以便更好地运用影视技术进行研究和传播。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1. 技术发展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影视人类学将会有更多的技术创新。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更真实的实地拍摄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辅助影像分析与解读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将为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2. 跨文化传播与交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传播与交流日益频繁。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影视人类学是运用电影、电视等影像手段,结合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本文将概述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路径和前瞻,探讨其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并分析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一)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民族志电影和纪录片。

随着电影、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以及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影视人类学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发展过程中,影视人类学不断吸收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国内外影视人类学发展存在差异。

国内影视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研究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社会变迁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国外影视人类学研究则更为成熟,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人类行为、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

三、影视人类学的路径(一)理论路径影视人类学以人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电影、电视等影像手段,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和解读人类社会文化现象,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在理论路径上,影视人类学强调跨学科合作,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

(二)实践路径影视人类学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影像拍摄和后期制作等环节。

田野调查是影视人类学的基础,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其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情况。

影像拍摄则运用电影、电视等影像手段,记录和呈现研究对象的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

后期制作则是对拍摄的影像进行剪辑、配音、配乐等处理,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研究对象的真实情况。

四、影视人类学的前瞻(一)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影视人类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影视人类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合作,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度。

同时,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影视人类学将更加注重数字化影像的采集、处理和传播等方面的发展。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影视人类学是研究电影、电视和其他影像媒体与人类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影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通过影像和声音传递特定的信息和意义,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因此,影视人类学探究了影像媒体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文化,并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其影响和意义。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脉络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人类学家开始关注“原始社会”中的仪式、宗教和民族文化,以此来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

这些早期的研究也从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影像媒体在文化传统中的作用。

然而,直到20世纪后半叶,随着电影和电视的广泛传播,影视人类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开始将电影和电视当作研究对象,并开始应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

他们使用人类学的观察、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研究电影和电视对观众的影响、观影体验的文化差异以及观众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像媒体的理解方式。

这些早期的研究奠定了影视人类学的基石,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多样化,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路径也有了新的拓展。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研究者开始关注电视和其他新兴媒体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他们研究了电视对家庭生活和社交关系的改变、电视节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以及电视媒体对社会观念和政治认知的影响等。

此外,一些研究还将电影和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进行考察,探讨了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人类学也开始关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研究者开始考察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视频内容如何塑造个人和集体身份认同、如何影响社交互动和政治参与等。

此外,一些研究还注意到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些新兴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潜在影响,展开了探索其文化和社会意义的研究。

未来,影视人类学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接触和消费影像媒体的方式将继续变化,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扩大。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2024年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范文

《影视人类学的脉络、路径和前瞻》篇一一、引言影视人类学是一门以影视技术为手段,对人类文化、社会、历史等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多样的表现手法,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本文旨在梳理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探讨其研究路径,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二、影视人类学的脉络1. 起源与发展影视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电影人类学。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人类学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电影为工具,对人类文化、社会、历史等进行深入研究。

随后,影视人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将影视技术与人类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

2. 国内外发展状况在国内外,影视人类学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国内方面,影视人类学在文化传承、民族研究、社会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外方面,影视人类学在跨文化传播、全球性问题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三、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路径1. 理论框架影视人类学以人类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影视技术手段,构建了独特的理论框架。

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借助影视技术手段,将研究结果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2. 研究方法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田野调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等。

田野调查是影视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文化、习俗等。

影像记录是影视人类学的基本手段之一,通过拍摄纪录片等形式,将田野调查的结果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口述历史则是通过采访当地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记忆。

3. 研究领域影视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文化传承、民族研究、社会问题等多个方面。

在文化传承方面,影视人类学可以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以影像的形式保存下来,为后人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民族研究方面,影视人类学可以通过田野调查和影像记录的方式,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为民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加﹒维尔托夫
维尔托夫(Dziga Vertov 苏联,纪录片创作家)1896年1月12日生于比亚利 斯托克,1954 年2月12日卒于莫斯科,原名为杰尼斯·阿尔卡基耶维奇·考夫曼。 父亲为图书馆馆员,维尔托夫最初是未来派的作曲家(1916 年写过《听觉实验 室》的曲子),以后在 1918-1919年间当编辑,开始拍摄苏维埃新闻片。 1921年后,他组织“电影眼睛派”,从1922年6月到11月主编了电影杂志片 《电影真理报》(共发行十二期)

2、20世纪下半叶,影响人类学走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传统意义 上的人类学田野点的迅速减少,当全球化和现代化席卷世界时,人 类学家发现必须尽快记录和保存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类型,而要做 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影像技术。人类学家希望在某一文化消失前收 集足够多的影视资料,这些资料将在日后成为学术研究和重建传统 的基础。文字的分析在这一点上显然比不上图像的直观性,因此记 录各种文化类型是影视人类学最重要的功用,影视手段已经成为当 今记录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
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同样包括斯宾塞、吉伦、波赫、柯蒂斯等人在各自田 野点的尝试,但是除了支离破碎的镜头外,这些早期摄制都没有生产出完整的 影片,它们只是起到记录田野素材的作用。
3、1922年,弗拉哈迪拍摄的《北方的那努克》改变了这一局面。尽管不是 专业的人类学家,但是弗氏第一次制作出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志电影。
6、正是在这之后,影视人类学系统性地出现在人类学的母体之内 ,学者们开始有意识地发展这种不同于传统学术生产的新领域。 让·鲁什、罗杰·桑德尔、约翰·马歇尔、市冈安子等影视人类学家 的涌现使得这一学科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但是直到1965年后,它才摆脱了自身的小众气质,逐渐步入大众 媒体市场。一些商业电视网开始接纳并播出各种民族志电影,学 者们也获得了更多地来自制片商的支持。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地 区,政府开始出面筹建与影视人类学有关的视觉资料库或档案馆 ,这些都是最近30年出现的新趋势。
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J.Flaherty,美国,纪录片导演)

1884 年2月16日生于密执安州铁山,1951年7月23日逝于纽约。毕业于
密执安矿山学校,曾在北美洲极北部从事勘探工作,1913年前后开始业余摄制影
” 片。 被誉为 “世界记录电影之父
4、与弗拉哈迪同时代的维尔托夫,同样为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奠定 了道路。可是这两位艺术家采取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弗拉 哈迪在经历了16个月的田野接触后,选取了他认为的最合适的因纽 特人进行拍摄,影片里的很多镜头都是专门为了拍摄而进行表演的 。相反,维尔托夫主张的是一种“无演员、无布景、无剧本、无表 演”的纪实式拍摄。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到这两种方式将在 日后与人类学对民族志之客观性的讨论发生紧密的联系。
3.民族志科学性的质疑始终是人类学面对的挑战之一,这一挑战随 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而变得更加深刻。至少在影视人类学诞生之初 ,学者们相信这一新兴领域可以在科学性和客观性上弥补传统民族 志的不足,因为镜头记录的素材是真实的,它绝不会像撰写民族志 那样因人类学家的描绘而变形。在这一阶段,维尔托夫提倡的纪实 原则是影视人类学家推崇的理想和目标。但是在60年代以后,影视 人类学者开始思考镜头背后的更为复杂的认识论问题。他们发现拍 摄者的主观意识和器材的客观限制都可以影响到对真实的还原和记 录,拍摄使用的相机也更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的注意和警觉。新的理 论认为纯粹置身于外的摄制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应该制作有拍摄 者在场和参与的“真实电影”——这样的理念与整个人类学界在60 年代的反思十分类似,后者同样批判那种试图将人类学家的影响从 田野现场屏蔽的民族志写作方式。
影视人类学者普遍将这一学科的历史追溯至; 1、1895年。法国医生勒尼奥在那时拍摄了一部关于西非沃洛夫人制陶过程的 影片,这是人类学与影视的最初结合。
2、在1898年剑桥大学人类学考察队赴托雷斯海峡的著名考察中,哈登爵士同 样使用了摄影机和同步录音机等设备,当时拍摄的一段3个土著男子跳舞取火 的镜头,是现存已知的在野外拍摄的最早画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类学家普遍感到需要把这 门学科更多地引向当代社会和公共领域。与大众 媒体的结合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在全球化时 代,人们存在着对异域文明进行视觉消费的心理 需要,地理频道和观光产业的繁荣证明了这一点 ,而影视人类学是更为专业的报道异域文明的工 具和媒介。在推广人类学的过程中,影视人类学 必然会成为人类学家赖以依靠的最重要的手段。 此外在介入社会、表达价值和影响政策等方面, 影视的优势都可以使人类学家更好地实现其学理 与应用的双重关注。
5、真正将影视手段引入人类学这一学科的 是米德和贝特森。
米德为影视人类学的推广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巴厘岛和新几内亚进行调查时,她拍摄了 大量电影胶片和照片,这些影像资料最终被 转化为6部电影和一些图片集,而米德所采 用的影像资料配合专业论文的方式也成为了 大多数影视人类学者日后通用的做法。
当代人类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人类学者与研究对象在 权力关系上的变化。早期的民族志写作是人类学家的专
利,但是当原有的研究对象能够阅读人类学者的作时, 后者必须增加与被研究者的交流并听取他们的意见,这
种馈交流这一点上,影视人类学同样具有优势。专
业的学术写作太过疏离于当地人的知识,而不同地区的 语言隔阂更是阻碍了沟通的进行。与这些相比,视觉语 言被认为是最有利于信息反馈的有效手段,比如让·鲁什 在《夏日纪事》一片中所采用的反馈实践就是这一理念 的典型代表。
总结:
1、尽管人类学与影视的最初结合只是为了收集资料,但 是不断出现的民族志电影还是促使学者们试图建立一个新 领域。
不可否认的是,直到今天,影视手段仍然没有被认为
是人类学家的必要作品,如果某个人类学家从事影视人类 学,那多半是一种辅助或个人的爱好和选择,但是随着大 众媒体和影像科技的扩张与普及,的确有越来越多的人类 学家开始严肃地思考是否要在人类学与影视之间建立更丰 富的联系,因为人类文字和图像是不可替代的,这就决定 了它们之间的互补地位。
就读于心理神经学学院和莫斯科大学 对这些虚构的电影很是反感,觉得它们是生活廉价的替代品,和宗教一样都是麻痹
人民的鸦片 维尔托夫对电影语言的“清理”,表面上看起来和爱森斯坦一样只是在追求一种纯
净的形式,骨子里却暗含着对纪录精神的坚持和对“主题先行”的反对。在斯大林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维尔托夫的这种观念是危险的,它无疑带有“反计划” 的嫌疑。从1928年开始,凡是申请纪录片项目和经费,都要提前准备一份详细的 “剧本”。自1967年拍摄《中国姑娘以来,特别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 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_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声称 他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 阶级革命的武器,同时,“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