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008c67649b6648d7c1c74659.png)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
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③“大礼议”之争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
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
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的必然产物。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16)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16)](https://img.taocdn.com/s3/m/9615c98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9.png)
01
放宽商业政策
明朝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允许商人自由经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02
发展手工业
明朝政府鼓励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03
开海禁
明朝政府实行开海禁政策,允许民间自由贸易,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朝工商业的发展,为明朝经济注入了
新的活力。
应对农民起义的策略与结果
军事镇压
明朝政府通过调集军队对农民起义进行军事镇压,一定程度上遏 制了起义的蔓延。
招抚政策
明朝政府采取招抚政策,对部分起义军进行招安,给予一定的政 治和经济待遇,以分化瓦解起义力量。
改善民生
明朝政府采取一些改善民生的措施,如减轻农民负担、兴修水利 等,以缓解社会矛盾。
扶持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与成效
社会动荡对政治衰败的加剧作用
农民起义
明朝时期,农民起义频繁,如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战争, 严重削弱了明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其灭亡。
士人抗争
明朝士人阶层在政治衰败的背景下,通过结社、抗议等方式表达不 满,加剧了政治的不稳定性。
商业危机
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危机不断爆发,如“嘉靖大 倭乱”等事件对明朝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进一步加剧了政治衰败。
政治与社会互动的恶性循环
政治衰败导致社会动荡
01
政治衰败使得社会矛盾加剧,民众生活困苦,从而引发社会动
荡和不安。
社会动荡加剧政治衰败
02
社会动荡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稳定,使得政治统治力量进一步削
弱,加速了政治衰败的进程。
恶性循环的形成
03
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使得明朝的政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3单元 第17课明朝的灭亡](https://img.taocdn.com/s3/m/ed32142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3.png)
明朝的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主要介绍明朝的灭亡。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
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进入中原。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中后期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明朝末年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李自成推翻明朝统治的基本过程,知道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
2.明朝末帝崇祯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朝末年的腐败统治,李自成起义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学法:自主学习、阅读理解、史料分析、思考探究、合作讨论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历史小说《李自成》。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明朝的祖训,一部分人敬重明朝的骨气,一部分人对明朝怀有愤恨,认为明朝的统治最为黑暗。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习《明朝的灭亡》。
二、预习检查1.说出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影响。
2.满洲是什么时候兴起的?三、学习任务一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
七、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及明末农民起义,着重介绍了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发展过程、口号、结果及影响; 还从侧面介绍了清军入关,清朝全国性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6.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6.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1a5b2770f242336c1eb95e73.png)
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虽然从总体上看已经走向
衰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在当时还是有利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而③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 答案:D
一个考点 多 个 角 度 1 2 3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自秦以来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及其特殊情况
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趋势 君主专制强化的利弊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
力。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已废除,清代已无丞相
官职。因此,称清朝官吏刘墉为宰相是历史性错误。 答案:B
1.积极作用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 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起了 重要的作用。
2.消极作用 (1)明清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文字狱等违背历史 潮流,阻碍历史进步。
(2)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的经济基
础,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 (3)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形成绝对的君主专制,它使皇帝的 决策更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特点;使大小官吏只能唯
1.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 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一个历史性 错误,其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 )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
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剧名过于哗众取宠,以此提高收视率
宪宗 武宗 熹宗
成化 正德 天启
汪直 锦衣卫 刘瑾 司礼监 魏忠贤 司礼监
宦官专权
1、表现:明朝中期以来,先后出现了王振、 刘瑾和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大宦官。 2、原因
明
![明](https://img.taocdn.com/s3/m/2e7f204cfe4733687e21aa61.png)
二、宦官制度
明太祖时,曾铸铁牌置宫门内:“内臣不 明太祖时,曾铸铁牌置宫门内: 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 ),设立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 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 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后来例用司 礼监太监提督,开宦官干政之端。 礼监太监提督,开宦官干政之端。 明宦官专权, 明宦官专权,始于英宗时之司礼监太监王 振。
一、内阁制度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 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 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 票拟制的实行, 票拟制的实行,使内阁从制度上获得了普 遍与闻朝政的权力,基本上打破了“ 遍与闻朝政的权力,基本上打破了“诸司 奏事不相关白”的限制。 奏事不相关白”的限制。内阁通过拟旨可 以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 以影响和左右皇帝的决策。
二、宦官制度
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人主 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 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 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 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 宦官无代不能为患,而以明代为极甚。历代宦官与士大夫为 宦官无代不能为患,而以明代为极甚。 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 对立,士大夫决不与宦官为缘。明代则士大夫之大有作为者, 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欲为士大夫任天 亦往往有宦官为之助,而始有以自见。……欲为士大夫任天 下事,非得一奄为内主,不能有济。……贤者且然,其不肖 下事,非得一奄为内主,不能有济。……贤者且然, 贤者且然 者靡然惟奄是附,盖势所必至矣。 者靡然惟奄是附,盖势所必至矣。 明中叶以后,朝廷大事成败得失,颇系于奄人之赞否…… 明中叶以后,朝廷大事成败得失,颇系于奄人之赞否…… ——孟森 明史讲义》 ——孟森《明史讲义》 孟森《
《明清易代》明清时期的政治更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PPT课件
![《明清易代》明清时期的政治更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67db7251e79b89680226f9.png)
第九单元 明清时期的政治更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第39课 明清易代
一、晚明的社会危机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不理朝政,_宦__官__弄
权,朝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政治日益腐败。 2.生产破坏:__土__地__兼__并_日趋严重,皇室亲贵、官僚地主
【农民起义催灭亡】 材料三
(2)材料三图一中人物“闯王〞指的是谁?为什么“闯 王来时不纳粮〞? 提示:李自成。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等口号。
(3)图二“闯王进京〞发生在什么时间?它标志着明朝 的历史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1644年。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
【掩卷沉思析根源】 材料四 ……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 在于贼也。 ——?明史·流贼?
【解读】明朝末期,陕西大旱,官府、地主照旧催逼租 税,造成大范围饥荒。饥民吃光了草根树皮,及至用泥 土、石块果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沉重,朝廷中宦官 专权,吏治腐败,是此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图解历史】
事件: A 起义 政权:李自成建立 B 政权 影响:推翻了 C 的统治
A:_________ 明末农民
愿知识与您相伴 让我们共同成长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远眺图使用方法
第一步、首先在能把远眺图都看清的位置,熟悉 一下最远处几个框细微的纹路,
第二步、然后逐渐加大距离至远眺图最远处的几 个框处于模糊与清晰之间的位置停止。
第三步、思想集中,认真排除干扰,精神专注, 开始远眺,双眼看整个图表,产生向前深进的感 觉,然后由外向内逐步辨认最远处几个框每一层 的绿白线条。
3、远眺开始,双眼看整个图表,产生向前深进 的感觉,然后由外向内逐步辨认每一层的绿白线 条。
明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
![明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2)](https://img.taocdn.com/s3/m/1818009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65.png)
土地制度的变革
明代初期实行屯田制,后逐渐演变为永佃制,土地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佃农获得永佃权,可自由买 卖、典押和继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与行会组织兴起
手工业技术进步
明代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如纺织、 陶瓷、造船、冶铁等行业均取得了重 要成就,产品质量和产量都有显著提 高。
行会组织的兴起
03
商人的成功和地位提升也改变 了社会对商人的看法,使得商 业成为了一种受人尊敬的职业 。
妇女地位及家庭观念变化
在明代,妇女地位相对于前代有所提高,一些妇 女开始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
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夫妻之间的关系更加平 等,妇女在家庭中拥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一些妇女还通过文学创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和情感,展现了她们的才华和智慧。
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明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 解决倭寇问题,包括加强海 防建设、实行海禁政策、派
遣将领征剿等。
在明朝政府的努力下,倭寇问 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解决, 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西方传教士来华及文化交流
明朝时期,西方传教士开始 来华传教,其中最著名的是
利玛窦。
西方传教士不仅带来了基督 教文化,还介绍了西方科学 知识和技术成果,促进了中
书法
明代书法在继承晋唐传统的基础 上,形成了台阁体、苏黄米蔡等 多种风格流派。代表书家有董其 昌、王铎等。
民间曲艺和舞蹈传承创新
曲艺
明代民间曲艺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评话、弹词、鼓词等。这 些曲艺形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为后世曲艺艺术奠定了 基础。
舞蹈
明代舞蹈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如宫廷舞蹈 中的《霓裳羽衣舞》和民间舞蹈中的《花鼓舞》等。这些舞 蹈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和审美情趣。
第十四章明朝君主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十四章明朝君主制度的加强和资本主义萌芽](https://img.taocdn.com/s3/m/50416bc76bec0975f465e253.png)
乐 拾 年
事 产 民 田 肆 亩 柒 厘 玖 分 系 卖 与 本 图 谢 天 锡 为 业
人 口 正 除 男 子 成 丁 壹 口 父 舒 洪 武 叁 拾 壹 年 病 故
开 除
一 田 壹 拾 亩 肆 分 叁 厘 系 买 到 谢 尹 护 户 下 田
事 产 民 田 贰 拾 叁 亩 叁 分 贰 厘 叁 毛
人 口 男 子 不 成 丁 壹 口 本 身 系 洪 武 贰 拾 柒 年 生
“九边”: 辽东 宣府 大同 延绥(榆林) 宁夏 甘肃 蓟州 山西 固原
长城
土司制度 忻城土司衙门源自第四节明代的对外关系与中外文化交流
• 明代对外政策的主要 内容及其演变轨迹
• 郑和下西洋 • 走私贸易与倭寇 • 传教士入华与早期中
西文化交流。
一、明代以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回顾
1、主动拓展: 汉代与西域的交往
三、文学艺术
1、小说
(1)体裁: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小说
(2)题材: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小说
(3)主要作品:《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三言》 《二拍》
2、戏曲
(1)四大声腔的形成与昆曲的兴盛
弋阳腔——形成于江西弋阳,特点是“其节以鼓, 其调喧”;
海盐腔——形成于浙江海盐,特点是“体局静好, 柔婉细致”,属于无管弦伴奏的“徒歌”;
新 收
民 瓦 房 贰 间
事 产 民 田 壹 拾 捌 亩 伍 分 贰 厘 伍 毛
旧 管
一 户 李 务 本 承 故 父 李 舒 户
乐 元 年
永 乐 徽 州 府 祁 门 县 李 务 本 户 黄
胜肆 舟都 男壹
图
册 抄 底
黄册编造的程式和内容
十年编造一次,登记内容包含户主、家庭人口和财产变化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7c2fb91755270722192ef72e.png)
第二节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一、选择题(共6题,题分合计12分,单选)1.下列未被宦官把持过朝政的朝代是A .东汉B .唐朝C .北宋D .明朝2.在明末农民战争推翻明朝统治与清军入关之时,欧洲历史正处于A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内战正在激烈进行B .法国大革命中,普鲁士奥地利进行武装干涉C .俄国打败瑞典,夺得波罗的海重要出海口D .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夺得了海上霸权3.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控制的南部地区最远到达A.黄河以北B.淮河以北C.长江以北D.长江中下游4.明政府筹集军费加派“辽饷”是为了A.同辽军作战 B .抗拒瓦剌进犯 C .镇压农民起义 D .同后金作战5.明末农民战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A.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B.李自成起义军活动范围非常大C.李自成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粮D.李自成起义军建立了农民政权6.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口号是针对明末的以下哪些情况提出的①土地高度集中②兵役徭役繁重③赋税沉重④物价昂贵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③二、非选择题(共2题,题分合计45分,材料解析题、问答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宦官制度本来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殊产物,其基本职能是为皇帝私人生活服务。
虽然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现象,但在明代宦官制度与皇权更密切结合,对明代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研究明代政治,不能不研究宦官。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案》材料二: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写字。
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
由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多奸。
数传之后,势成积重 --《明史》材料三: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文义也,王振、汪直、刘瑾固稍知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13)
![明朝时期的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13)](https://img.taocdn.com/s3/m/33ed7f0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e.png)
汇报人:XX 20XX-01-26
contents
目录
• 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 社会经济背景分析 • 民族关系与边疆问题 • 文化教育及其对政治影响 • 民间反抗运动及其影响 • 总结:明朝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关系
01
政治制度及其演变
明朝初期政治制度
01
02
03
废除丞相制度
和商业家族。
资本主义萌芽
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明朝中后 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如工 场手工业的出现和雇佣劳动关系
的产生。
财政危机与赋税加重
财政入不敷出
01
明朝中后期,由于官僚机构膨胀、军费开支巨大等原因,财政
出现严重赤字。
赋税加重
02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明朝政府不断加重赋税,导致农民负担沉
重,加剧了社会矛盾。
04
05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 去生活来源。
赋役繁重,农民负担沉 重。
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受 贿,对农民剥削加剧。
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 活困苦。
经过:明朝中后期,农 民起义不断,如正德年 间的刘六、刘七起义, 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和 隆庆年间的李自成、张 献忠起义等。这些起义 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对 明朝政治和社会造成了 深远的影响。
宦官势力的崛起
明朝中后期,宦官势力逐 渐崛起,干预朝政,成为 政治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
厂卫制度的强化
明朝中后期,东厂、西厂 等特务机构得到强化,滥 用职权,加剧了政治黑暗 。
官僚体系膨胀与腐败
官员数量激增
明朝中后期,官员数量激增,冗员众 多,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土地兼并严重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 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或佃农, 加剧了社会矛盾。
明中后期政治
![明中后期政治](https://img.taocdn.com/s3/m/954d698e284ac850ad0242bc.png)
票拟
批红
2、宦官专权
与汉、唐相比,明代宦官数量庞大,机构发达, 权力广泛。 明朝宦官机构非常庞大,重要的有十二监、四 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
宦官专权
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 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后来例用司礼 监太监提督,开宦官干政之端。
明宦官专权,始于 英宗时之司礼监太监 王振。
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 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 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 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 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 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 写于章奏,叫批红。
通政司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 内阁 票拟↓ 皇帝 ← 司礼监 批红
张居正改革 结好蒙古,西藏
实行“考成法”,提高 效率
治黄治淮 丈量土地,改革赋役, 将“一条鞭法”推向全 国 减轻商税,农商并重
历史瞬间
五人者,苏州府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 周文元五义民也。当天启丙寅(六年,1626), 魏阉以缇骑逮周吏部顺昌,大索金钱。拘吏部宿 县署。一时贤士大夫率先倡义,敛赀以送,民之 号泣请命者不下数千人。
努尔哈赤在女真 原始狩猎组织 “牛录”的基础 上,建立了兵民 合一的“八旗制 度”。
清朝的兴起
努尔哈赤死后,儿子皇太极即位,改“大金” 为“大清”,称女真为“满洲”。
皇太极死后,子福临即位,改元顺治,由皇太 极之弟多尔衮摄政。明亡后,明将吴三桂引清 兵进山海关南下,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公元 1644年5月,清军入关,清政权迁至北京,建 立了统治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帝制王朝。
有明四大权阉 庙号 英宗 宪宗 武宗 熹宗 年号 正统 成化 正德 天启 宦官 王振 汪直 刘瑾 主管 司礼监 锦衣卫 司礼监
第十二讲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十二讲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https://img.taocdn.com/s3/m/c139134dfe4733687e21aa2c.png)
明彩塑太监像
• 明初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念书,但从宣宗开始宦官 可以做皇子陪读,宦官干政又有了文化上的条件。
• 简要言之:自行一条鞭法后,田地的负担 全国一般地提高起来,这因为田地至少要 多承受一部分役的负担的原故。
• 前提是清查土地和人口,田赋和役银按地 亩分担,土地多其分担越多。
一条鞭法,顾名思义就是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
• 一是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
• 二是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 收;
宦官机构及其权力
明中后期票拟、批红权力运 行示意图
通政司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 内阁
皇
上奏
帝
票拟↓
理
政
内阁 ← 司礼监 ← 皇帝 ← 司礼监
时
执行
批红
皇
通政司 → 司礼监 → 内阁 → 司礼监 → 内阁
帝 不
上奏
票拟
批红
执行
理 政
时
3、四大权阉
五、张居正改革
1、整顿吏治,创考成法。
2、培养人才、整顿学校。
3、经济改革。 A、抑制国家财政和宫廷财政的支出、抑制大工程。 B、强化边镇钱粮与屯田的管理。 C、强化户部的财政事务管理能力,整理赋税簿册。 D、清丈田粮,推广一条鞭法。 4、重用潘季驯, 治黄河水患 。 5、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外患 。
• 1、一条鞭法以前明代的赋役制度 • 2、一条鞭法 • 3、两税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
明朝的政治与社会制度
![明朝的政治与社会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75c468a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0.png)
06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明朝政治与社会制度成就总结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等 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皇权。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明朝通过里甲制度、保甲制度等 基层管理制度,有效地维护了社 会秩序,减少了社会动荡。
01 02 03 04
科举制度完善
明朝继承并发展了科举制度,使 其得以规范化、制度化,为国家 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
户籍分类
明朝户籍分为民户、军户、匠户等,各类户籍 承担不同的赋役和社会职责。
人口登记
实行里甲制度,以110户为1里,10里为1甲, 进行人口登记和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
设立巡检司、关津等机构,对流动人口进行盘查和管理。
土地制度与税收政策
土地所有制
明朝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归皇帝所有 ,分封给藩王、功臣和官僚等。
土地兼并问题及政府对策
土地兼并严重
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问题日益 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 佃农或流民。
政府限制土地兼并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限制官员兼 并土地等措施,试图遏制土地兼 并的势头。
效果有限
然而,由于政治腐败、法制不健 全等原因,政府限制土地兼并的 效果有限。
教育普及程度及科举改革
教育普及程度提高
04
明朝社会制度特点分析
Chapter
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影响
严格控制人口流动
明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将人口划分为军、民 、匠、灶等户,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阻碍城市化进程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阻碍了 城市化和工商业的发展。
固化社会阶层
户籍制度使得社会阶层固化,不同户籍之间难以 跨越,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精品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0741476f01f69e3143329460.png)
历史:6.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教案(2)(旧人教版高三)[基础知识]明中后期政治危机的表现严嵩专权宦官专权东林党人土地兼并陕北起义李自成推翻明政权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基本理论]联合所有学过的明代相关知识,得出结论明朝时已经是封建专制陷入没落时期。
[能力培养]1.归纳相关历史现象,推论出:明朝中后期后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没落的尽头;2.比较历史次农民起义的特点。
[重点难点]明朝政治危机与封建专制的没落。
[教具教法]地图,资料,讲述,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明加强专制主义措施的内容及联想其影响而导入。
一.明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君昏臣奸。
(1)武宗。
长期不上朝。
朱厚照(1491年-1521年),重用刘瑾等八党,建造豪华宫殿,营建密室,称“豹房”、“新宅”,沉湎其中,频繁出巡,寻欢作乐。
后南巡途中因捕鱼船翻落水,获救后死于豹房,时年31岁。
(2)世宗。
迷信道教,朝政尽由严嵩父子指把持。
朱厚[ ](1518年-1566年),宪宗之孙,孝宗之弟。
太监引诱下迷信道教方术,企还应长生,二十余年不朝臣,由严嵩当政。
朱翊钧(1563年-1620年),10岁即位,由陈皇后与生母李贵妃主持,后居正辅佐改革。
居正去世九个月,下诏夺其官秩,抄家,从此不视朝政,大肆敛财营建。
[资料]张居正。
张居正为何身后被抄家柯愈春文(人民网)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张居正本身是一个令人感情激动的题目。
”令人感情激动的事有两件:一是张居正生前做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改革事业,解除了明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史称万历中兴;二是他死后被抄家问罪。
原因是他生前干了一番改革事业,反贪和取消赋税特权的改革冲击了皇权,得罪了官僚特权阶层,得罪了阻碍他改革的官场势力。
明代万历初年,内阁首辅张居正身后被抄家,400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与议论的热门话题。
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张居正辅佐十年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翻脸,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产,派司礼太监张诚、刑部侍郎丘前往张居正的家乡湖北江陵办理。
6-2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课用)
![6-2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课用)](https://img.taocdn.com/s3/m/ea6a5642a8956bec0975e391.png)
一,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1,政治腐败 ①皇帝昏庸 ②奸臣当道 ③宦官专权 2,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土地兼并严重, 3,田赋加重,加派"三响" 田赋加重,加派"三响" 4,天灾不断
二,明末农民战争 一揭开序幕:1627年,王二在陕北起义 揭开序幕:1627年 经过: 二经过: ⒈李自成(闯王)起义 李自成(闯王) ⑴1640年,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1640年 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 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年在西安建立大顺 ⑵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⑶1644年,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644年 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2,张献忠起义: 张献忠起义: 建立大西政权, 建立大西政权,在成都称帝 大西政权
宦官专权
表现:明朝中期以来,先后出现了王振(英宗 时),刘瑾(武宗时)和魏忠贤(熹宗时)等 大宦官. 原因:明朝后期,皇帝很少过问政事 根源: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伴生物. 影响:排挤打击正直官员, 明朝政治更加混乱腐败. 东林党人的反宦官斗争
资料3 资料3:"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来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自从来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 买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 买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 背花鼓走四方" 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花鼓词》 《凤阳花鼓词》 资料4 明朝中后期,一名四川官员上奏说: 资料4:明朝中后期,一名四川官员上奏说: "蜀昔有沃野之说,……近为王府有者什七, 蜀昔有沃野之说, 近为王府有者什七, 近为王府有者什七 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 《明神宗实录》
千变万化的41题
![千变万化的41题](https://img.taocdn.com/s3/m/a61181432b160b4e767fcf59.png)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⑵修改理由部分(8分): 考生的“建议与理由”,要形成“因果”关系,逻辑严密 (之所以……是因为)。 修改理由分两个层面给分: 事件本身的影响/意义,给4分;增/减以后有哪些好处 (或事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或作用),给4分。
下面的答题模式是理想中的答题模式(阅卷时 请仅参考形式,不要拘泥于具体文字论述):
建议4分
事件本身的价值4分 (为什么)
增删之后的好处4分 (怎么样)
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 盟的内容 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 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 的力量,鼓舞了世界 部分,对整个世界反 人民的斗志,加速了 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 二战的胜利进程,对 举足轻重的作用,增 最后战胜德、日法西 加该内容,可以反映 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 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 用。 的地位。(中国抗战, 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 压力,对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做出了卓绝贡 献,中国赢得了世界 尊重,国际地位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学习重点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
疑难解析
对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认识
李自成是在土地高度集中、人民兵役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的情况下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触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平等平均的思想,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但是,在当时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下,农民起义最终不能否定土地私有制。
事实说明,农民政权都免不了要封建化,农民战争胜利后的必然结局只能是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实现改朝换代。
农民领袖最终会成为地主阶级。
因此,“均田免粮”口号既有革命性,又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基本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明末农民战争。
回答1-8题。
1.明朝中后期,朝政混乱的表现不包括
...()
A.皇帝昏庸
B.奸臣擅政
C.宦官专权
D.土地兼并
2.明太祖时,曾镌铁牌于宫门,“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然而正是明朝,
宦官专政几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其直接原因是()
①皇帝腐败,少问政事②宦官利欲熏心,权力膨胀
③朝臣阿谀奉承,治国无方④藩王势力太大,亟需监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下列关于魏忠贤的叙述,不符合
...当时实际的是()
A.独揽朝政大权
B.掌管锦衣卫和西厂
C.残酷迫害东林党人
D.疯狂镇压人民反抗
4.明政府筹集军费加派“辽饷”是为了()
A.修筑长城
B.抗拒瓦剌进犯
C.镇压农民起义
D.同后金作战
5.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是在()
A.陕北
B.洛阳
C.西安
D.北京
6.李自成“均田免粮”口号针对的是明末()
①土地高度集中②兵役徭役繁重③赋税沉重④物价昂贵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7.下列是李自成起义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其先后顺序是()
①建立大顺政权②攻占北京
③攻占洛阳④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A.④③①②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
8.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主要意义在于()
A.明确规定了分配土地的方法
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宦官制度本来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特殊产物,其基本职能是为皇帝私人生活服务。
虽然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现象,但在明代宦官制度与皇权更密
切结合,对明代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研究明代政治,不能
不研究宦官。
——《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写字。
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
由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多奸。
数传之后,
势成积重。
——《明史》材料三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文义也,王振、汪直、刘瑾固稍知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
大概总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
而窃威柄。
——赵翼《廿二史札记》回答:(1)材料一中“宦官干政”给明代造成的“重大影响”指什么?
(2)材料二认为造成“势成积重”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如何?
(3)材料三的分析是否全面?你认为实质问题是什么?
2.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简要评价李自成“均田免粮”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