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总储蓄率高企及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分解与探究_徐文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问题,这里便只考察居民和政府部门的平均储
蓄倾向。由图 2 可见,两者的储蓄倾向都有不同程
度的提高,居民部门从 1998 年的 26. 19% 提高到
2013 年的 31. 96% ,而政府部门更是从 1998 年的
22. 06% 大幅上升至 33. 29% 。
而居民部门仅增加不足 1 个百分点。
57. 6
14. 1
28. 3
2009 58. 7
17. 5
23. 8
58. 8
13. 9
27. 3
2010 58. 4
18. 0
23. 6
58. 5
14. 6
26. 9
2011 59. 3
18. 8
21. 9
59. 2
15. 0
25. 8
2012 60. 2
19. 2
20. 6
59. 8
15. 5
2. 部门储蓄率的分解
结合部门自身与整体结构看,部门储蓄率可以
分解为部门平均储蓄倾向
Si Yi
与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
Yi Y
两个部分,前者反映
了部门的消
费和储
蓄决
策;
后者则显示出部门在整体收入再分配结构中所占比
重,用数学表达式可表述为 si
=
Si Y
= Si Yi
× Yi 。 Y
在部门平均储蓄倾向上,由于企业部门不存在
16. 6
24. 3
59. 2
13. 9
26. 9
2005 58. 9
17. 4
23. 7
59. 3
14. 1
26. 6
2006 58. 4
17. 9
23. 7
58. 8
14. 3
26. 9
2007 57. 3
18. 8
23. 9
57. 9
14. 6
27. 5
2008 57. 2
18. 3
24. 5
24. 7
2013 61. 3
18. 9
19. 8
60. 7
15. 2
24. 1
注: 单位为%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 2015)
图 2 居民和政府部门的储蓄倾向 ( 1998 - 2013)
数据来源: 根据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得到
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由于属于收入再分配占 比,所以有必要将初次分配一并纳入分析。表 2 的数据显示,居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比有明显 下滑,从 1998 年的 68. 3% 大幅降至 2008 年的低 点 57. 2% ,2013 年 回 升 至 61. 3% ; 政 府 部 门 的 可支配收入占比则明显上升,共增加了 4. 7 个百 分点; 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比经过先上升后 下降的倒 U 型走势,当前比 1998 年的水平高出 2. 3 个百分点。与之相对照,在部门初次分配占 比上,居民部门的占比也明显下滑,约下降了 6 个百分点; 政府和企业部门的占比有不同程度上 升,分别增加 2. 3、3. 6 个百分点。此外,通过比 较当前两次收入分配情况可见,企业部门的部分 收入以经常转移方式主要分配给了政府部门,进 而使其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上升 3. 7 个百分点,
45. 8
42. 75
11. 4
20. 9 19. 8 7. 0
38. 7
45. 34
15. 9
注: 1. 分部门储蓄率基于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而得,故各 部门加总之和与图 1 按 GDP 支出法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的国内总 储蓄率存在一定差异; 2. 单位为% 。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 1 显示的是 1998 - 2013 年经修正后的我国 居民、企 业 和 政 府 三 个 部 门 的 储 蓄 率 水 平。自 1998 年以来,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有所下滑,2013 年比 1998 年回落近 1 个百分点; 企业和政府部门 的储蓄 率 则 有 不 同 程 度 上 升,分 别 提 高 了 2. 3、 2. 8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部门储蓄占国内 总储蓄的比重从 50% 下滑至 38. 7% ,大幅回落近 12 个百分点; 而企业和政府部门储蓄占比分别上 升约 5、6 个百分点。因此,国内总储蓄率高企主 要源于政府和企业两个部门的贡献,而居民部门 的储蓄率非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滑。
〔关键词〕 储蓄率; 资金流量表; 居民消费率; 政府储蓄率; 企业储蓄率; 居民储蓄率; 收入分配; 要素市场
〔中图分类号〕 F014.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 4769 ( 2017) 01 - 0022 - 07
一、问题的提出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 10% 的速度增长,被誉为 “中国奇迹” ( 林毅夫 等,1999) 〔1〕,这一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 拥有较高的储蓄率。30 多年间中国国内总储蓄率 始终维持在 30% 以上水平,尤其是 2000 年以后, 储蓄 率 呈 明 显 上 升 趋 势, 从 2000 年 的 低 点 36. 3% 一路走高,到 2010 年创下 50. 9% 的 历 史 最高值 ( 见图 1) 。相比同期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 的国内总储蓄率均远低于中国储蓄率水平,且几 乎都不足中国的 1 /2。① 可以说,中国的高储蓄率 现象确 实 是 长 期 存 在 的,且 近 年 来 有 愈 演 愈 烈
表 1 部门储蓄率 ( 1998 - 2013)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居民 企业 政府 各部门储蓄占国内总储蓄的比重
储蓄率 储蓄率 储蓄率 居民部门 企业部门 政府部门
① 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发布时间往往晚于当期统计年鉴两年,故截止完稿最新的 2015 年统计年鉴只能提供 2013 年资 金流量表数据。
② 在现实中,居民部门的统计误差源于部分群体长期存在的隐性和灰色收入; 企业部门的统计误差往往是由企业瞒 报利润所致; 政府部门的统计误差则因为存在大量的预算外收入。
·23·
21. 7 17. 5 4. 2
50. 0
40. 39
wk.baidu.com
9. 6
20. 1 19. 2 3. 8
46. 7
44. 54
8. 7
15. 6 19. 4 4. 7
39. 3
48. 94
11. 8
17. 2 20. 6 4. 7
40. 5
48. 54
11. 0
20. 5 21. 1 3. 9
45. 1
46. 41
图 1 国内总储蓄率和消费率走势 ( 1978 - 2014)
注: 1. 国内总储蓄率按 GDP 支出法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 2. 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类,消费率是最终消费 占 GDP 的比例。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部门储蓄率及其分解 1. 部门储蓄率 国内总储蓄率属于总量和全局意义上的概念, 具体是由住户 ( 包括居民和个体经营户,但出于 习惯下文称居民) 、企业 ( 包括金融企业和非金 融企业) 与政府三个部门的储蓄构成,所以部门 储蓄率 si 等于部门储蓄 Si 除以国内可支配收入 Y, 即 si = Si / Y,i = 1,2,……其中,居民和政府部 门的储蓄分别是在各自可支配收入中减去消费部 分; 企业部门的储蓄是其可支配收入。 值得说明的是,资金流量表下的实物交易和 金融交易部分在核算时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因 此,在计算部门储蓄率前需要对资金流量表下的
实物交易部分进行统计误差项修正,即在基于实 物交易部分的部门储蓄 中 加 入 各 自 的 统 计 误 差 项。②其中,统计误差通常源自两者的 “净金融投 资” 项,也就是等于金融交易的净金融投资减去 实物交 易 的 净 金 融 投 资。 如 果 该 统 计 误 差 为 正, 则会低估储蓄率; 反之,会高估储蓄率 ( 李扬、 殷剑峰,2007) 。〔2〕
〔作者简介〕 徐文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038。
·22·
民消 费 率 却 仍 在 不 断 下 降? 基 于 此,笔 者 利 用 1998 - 2013 年资金流量表从经济体各部门视角考 察相应的储蓄行为,分解并探究高储蓄率现象以 及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问题。①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2017. 1.
国内总储蓄率高企及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分解与探究
徐文舸
〔摘要〕 从经济体各部门的视角对 1998 - 2013 年资金流量表进行逐项分解发现,国内高 企的总储蓄率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部门的贡献,居民部门的储蓄率反有所减少。政府储蓄率增 加是储蓄倾向和收入占比双双上升的结果,其储蓄倾向的上升主要受资本形成影响; 企业储蓄 率的增加反映出收入占比上升,且是因增加值占比上升所致; 居民储蓄率减少,主要受收入占 比下滑影响,收入占比下滑则源于增加值占比减少,储蓄倾向有所上升,反映出居民受住房价 格上涨影响,为买房而积累储蓄的动因,最终导致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对此,传统消费理论 缺乏足够的说服力,政府和市场因素的解释或更贴近现实。政策应切实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劳 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扭曲与政府行为的错位问题。
本文剩余结构安排如下: 第二节分部门考察 并分解国内储蓄率,探究造成各部门储蓄率增减 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结合部门储蓄率变化情 况,进一步对部门平均储蓄倾向与部门收入占比 进行分解,揭示高储蓄率现象以及居民消费率下 降背后隐含的不同原因; 第四节是对居民消费率 不断下降的理论探讨; 第五节是结论及政策建议。
① 在 2015 年,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储蓄率分别只有 26. 58% 、21. 01% 、17. 29% 、15. 55% 。 ② 在 “十五” 规划 ( 2001 - 2005) 纲要中,对宏观调控的总要求是 “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
长期战略方针,使扩大内需由短期的经济政策上升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20. 7
2000 66. 1
14. 5
19. 4
65. 7
13. 1
21. 2
2001 64. 4
15. 0
20. 6
64. 2
12. 7
23. 1
2002 62. 6
16. 3
21. 1
62. 6
14. 0
23. 4
2003 62. 0
16. 1
21. 9
62. 1
13. 7
24. 2
2004 59. 1
50. 58
8. 0
22. 8 24. 5 4. 1
44. 4
47. 68
7. 9
18. 2 23. 8 6. 7
37. 4
48. 88
13. 7
16. 7 23. 6 5. 0
36. 9
52. 15
10. 9
18. 9 21. 9 6. 0
40. 4
46. 77
12. 8
22. 1 20. 6 5. 5
之势。 然而,同期最终消费率则不断走低,从 2000
年的 高 点 63. 7% 大 幅 下 滑 至 2014 年 的 51. 4% , 并且这一下行趋势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下降所致, 即自 2000 年以来居民消费率回落了约 9 个百分 点。令人 费 解 的 是,1998 年 我 国 政 府 便 提 出 了 “扩大内需” 的战略方针,尽管最初是为应对东 南亚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应急之举,但随后逐渐成 了一项长远发展战略② ,尤其是在 “十一五” 规 划时期 ( 2006 - 2010 ) 和 “十 二 五 ” 规 划 时 期 ( 2011 - 2015 ) 更是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 需的基本立足点和战略重点。对此,很自然地产 生了一个疑问: 伴随政府扩大内需战略,为何居
8. 5
20. 3 21. 9 4. 8
43. 2
46. 68
10. 1
19. 3 24. 3 1. 9
41. 3
51. 96
6. 8
25. 2 23. 7 5. 4
46. 4
43. 71
9. 9
21. 1 23. 7 5. 5
42. 0
47. 14
10. 9
19. 6 23. 9 3. 8
41. 4
表 2 我国两次收入分配情况 ( 1998 - 2013)
居民再 政府再 企业再 居民初次 政府初次 企业初次 年份
分配占比 分配占比 分配占比 分配占比 分配占比 分配占比
1998 68. 3
14. 2
17. 5
66. 6
12. 9
20. 5
1999 66. 7
14. 1
19. 2
66. 2
13. 1
基于对部门储蓄率的分解我们发现,居民部 门储蓄率的下滑主要是因收入占比下滑所致,但 居民部门的储蓄倾向反而有所提高; 政府部门储 蓄率的增加是因储蓄倾向和收入占比双双上升所 致; 企业 部 门 储 蓄 率 的 上 升 反 映 了 收 入 占 比 的 增加。
三、部门平均储蓄倾向与部门收入占比分解
1. 部门平均储蓄倾向 如前所述,居民和政府部门的平均储蓄倾向 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扩大内需背景下,两 种现象背后隐含着各自不同的原因。 首先,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投 资,对应的 统 计 指 标 便 是 最 终 消 费 和 资 本 形 成。 从表 3 可见,自 1998 年以来,最终消费占可支配 收入比重从 68. 5% 下降至 2013 年的 61. 5% ,形 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形成占比大幅走高,上升 了近 9 个百分点。很显然,这一此消彼长现象正 好与 1998 年开始的住房改革 ( 即福利分房制度取 消) 以及之后房地产市场的日益繁荣在时间节点 和趋势上不谋而合。①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在作出 购买住房的决策后,必然会减少当期消费、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