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总储蓄率高企及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分解与探究_徐文舸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们不再像以前一样把大量的钱存进银行,而是选择消费、投资,或者将资金转移到其他领域。
这种趋势导致了中国家庭储蓄率的下降。
本文将探讨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以及影响家庭储蓄率的因素。
一、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中国的家庭储蓄率是指家庭储蓄与可支配收入之比。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下降了很多,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30%以上降到了现在的不到30%。
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他们可以支配的收入也变得更多了。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更多地消费,而不是把钱存进银行。
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由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人们有更多的投资选择,比如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
这些投资渠道让人们可以更容易地通过投资获取更高的回报,从而降低家庭储蓄率。
此外,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也是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因素之一。
许多中国人认为房地产是一种稳定和安全的投资,所以愿意把钱存进房产,而不是存进银行。
二、影响家庭储蓄率的因素除了上述原因,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家庭结构的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中寻找工作和机会。
这种趋势导致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年轻人在城市中独自生活,而不是和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自己承担家庭支出,而不是依赖父母或祖父母的支持。
这也使得他们不得不减少储蓄,而是更多地依赖消费。
此外,消费观念的转变也是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原因。
在以前的年代里,中国的消费观念是“一分钱一分货”。
此外,中国社会也有一种“攀比心理”,很多人喜欢向他人炫耀自己的享受和财富。
这种消费习惯导致了许多人的消费行为不再局限于需要,而是更多地考虑个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
这就让人们更愿意消费,而不是储蓄。
最后,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也是影响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因素之一。
6401 中国家庭储蓄倾向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家庭储蓄倾向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导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储蓄倾向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一趋势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一话题。
家庭储蓄倾向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普遍提高,家庭支出也相应增加。
然而,相较于支出的增长,家庭储蓄率却呈现下降趋势。
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2019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为35.2%,而2005年的居民储蓄率为51.1%。
这一下降趋势的背后,反映着中国家庭的生活状态和消费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他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渐增加,尤其是消费升级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其次,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许多人觉得房产是最好的资产配置,导致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房产中;再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渠道更加便捷,对消费品的选择更加丰富。
总的来说,这些因素造成了家庭储蓄率的下降趋势。
然而,要注意到的是,虽然储蓄率下降,但中国家庭的总储蓄金额并未下降,反而呈现上升趋势。
家庭储蓄倾向对经济的影响虽然家庭的储蓄率下降,但仍然对中国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家庭储蓄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大量流动性,为各行各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其次,储蓄为银行业提供了大量存款,支持了宏观金融的发展;再次,储蓄还能帮助家庭稳定收益,为家庭提供资金保障,使得家庭更加稳定,更好地完成消费升级。
然而,要注意到的是,随着储蓄渠道的多样化,家庭储蓄倾向的变化也导致了一些风险。
一方面,房产投资过热带来了房地产泡沫的风险;另一方面,财富管理市场的混乱导致了非法集资的泛滥,许多家庭被骗而导致财务上的损失。
如何应对家庭储蓄倾向的变化面对家庭储蓄倾向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首先,政府应该加强财富管理市场监管,打击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行为;其次,应该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提高民众金融素质,培养良好的投资习惯;再次,应该鼓励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开拓新的投资渠道,使得民众可以更加安全、有效地进行资产配置和投资。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近年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是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的家庭储蓄率有了下降的趋势。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和影响,下面来深入探讨一下。
一、储蓄率下降的原因首先,影响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相对比较复杂,但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家庭开支的压力逐渐加大,无论是购房、教育,还是养老、医疗等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这也加剧了家庭储蓄率的下降。
2. 政策调控——政府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推动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等,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这也让一部分人对储蓄并不那么依赖。
3. 购买力提升——中国人口基数大,所以即使只是一个小的增长幅度,也将对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物价上涨放缓,居民收入水平也逐渐提高,购买力不断提升,人们更倾向于消费品,而非储蓄。
4. 金融环境变化——中国2019年开始实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以及2017年相继引入的债券通和债券交易平台等金融工具,都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储蓄利率,而提高了消费信贷的吸引力。
二、储蓄率变化带来的影响中国的储蓄率下降不仅会影响中国自己的经济,而且会对世界经济体系产生影响。
1.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储蓄的支撑,但如果储蓄率下降,那么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不足,间接导致的房地产和股市市场下跌,以及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等问题。
2. 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储蓄率下降可能导致的资本外流,可能使一些国际市场出现大量的流动性,从而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
尤其是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链接程度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储蓄率变化更加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3. 对全球消费和生产模式的影响——中国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体,并且也是最大的出口地之一。
如果中国消费者减少储蓄需要,那么对全球产业链的动态将带来一些不同的影响。
我国居民储蓄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作者:欧阳文辉徐佼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4期摘要:居民储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决定因素不仅有客观的经济变量,而且也有居民的心理行为;不仅有内生性的经济变量,而且有外生性的制度和结构因素。
在我国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居民储蓄不仅决定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且还决定于收入预期、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而外生的制度和结构性等因素的作用减少甚至已经消失。
研究该问题,我们必须对居民储蓄进行不仅是定性的而且是定量的研究,确定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回归模型的分析,可使我们比较逻辑和量化地分析居民储蓄,揭示影响居民储蓄的变量及其权重,从而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居民储蓄;利率;通货膨胀;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830.4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081-02自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
变化之一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这使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于经济发展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相应地,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行为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既曾经出现过1988年城乡居民疯狂抢购,导致银行储蓄存款的绝对余额下降的情况,也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央行连续七次降低利息,而居民储蓄倾向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仍然持续上升的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达到141 050.99亿元。
目前居民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15万亿元左右,表明居民的潜在购买力较强。
由此可见,我国居民消费的潜力非常巨大,但目前受到房价、教育储蓄等诸多制约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一、我国居民储蓄变动的影响因素(一)居民可支配收入根据经济学基本理论,居民储蓄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函数。
以s表示居民储蓄,yd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u表示其他影响居民储蓄的变量,则s=s(yd,u),且эs/эyd>0。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原因分析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家庭储蓄率在逐渐下降。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一、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家庭储蓄率呈现出了高峰期和下降期。
1980年代至2000年代以前,中国家庭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高达40%左右。
而在2000年代后,随着个人收入增加和信贷机构的普及,中国家庭储蓄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目前已降至30%以下。
二、中国家庭储蓄率下降的原因分析1. 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渐崛起,工业和农业的占比逐渐下降。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工作在服务业当中,而服务业的薪资和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相应地就会消耗掉更多的财富。
此外,由于技术的发展,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作逐渐被机器取代,导致部分工人失业或减少收入,从而减少了储蓄的可能性。
2. 政策和法规的变化中国政府在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调低存款利率、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推动金融去杠杆化、控制贷款规模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储蓄的成本更高,存款利率下调导致存款收益降低,房地产调控意味着房价下跌,因而人们对于购买房产的需求降低,相应的储蓄也会减少。
此外,金融去杠杆化和贷款规模的控制也导致了信贷的收紧,对于消费和投资产生了影响。
3. 消费需求的改变新一代的年轻人由于家庭背景的差异、教育程度、职业选择等因素,对于储蓄和消费的需求有所不同。
相对于之前的老一代,新生代更加注重享受生活,更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来体验生活,并愿意不断地追求新的文化和时尚。
这导致新一代的消费观念更为开放和前卫,更愿意花费钱,在旅游、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消费。
4. 社会心态的转变如今,在一些大城市里,家庭的消费仍然存在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于家庭成员中的年轻人而言,他们面临着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重重压力,因而他们愿意牺牲储蓄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国人的高储蓄低消费现象解析

国人的高储蓄低消费现象解析中国人爱储蓄可说是世界之最,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的这一“嗜好”简直与“守财奴”没有什么区别。
的确,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想方设法积挣更多的财富。
中国人通常会没日没夜地勤奋工作,以期赚到更多的钱,哪怕是忍受长时间的夫妻分居。
中国人通常会省吃俭用地节省支出,以期存到更多的钱,哪怕是降低最基本的生活标准。
中国人乐于储蓄是不争的事实。
在很多外国人看来,中国人无异于不懂得享受生活的赚钱机器、储蓄工具。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总把挣钱放在第一位而不家庭?为什么中国人总是爱存钱而不愿花钱?与那些挣多少花多少甚至先花钱再挣钱的外国人比,国人的这一习俗显得有点不可理喻。
2007年,中国国民消费只占GDP的36%。
通常认为,消费不振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消费意愿不足,其二是消费能力不足。
而消费意愿往往又受限于消费能力。
那么,中国人不敢消费,是因为没有消费能力吗?从常年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来看,中国人其实可以为消费做出更多的贡献。
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用罗素的话说,是因为他有理性,为了未来的福利,可以牺牲眼前的享受。
中国人之所以要在负利率的当下坚持存钱,是由其他原因决定的。
换句话说,他们牺牲了眼前的享受,并不完全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出于无奈。
有分析认为,中国人头脑中设定有一个储蓄额度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个目标,才能买得起房子,看得起病,孩子才上得起学。
所以,当排除通胀因素之后,尽管银行给出的利息并不如意,但他们还是会多存钱。
从2002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在上升。
截至目前,中国的储蓄率比全球平均储蓄率高出100%还多,全球平均储蓄率为25%,而中国的储蓄率为56%。
储蓄的增加,必然导致消费下降。
2010年下半年以来,持续的物价上涨不但影响消费者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提升,不少中低收入消费者又回归到捂紧钱包、精打细算过日子。
中国人爱储蓄不是天性,而是自古以来我国社会保障缺失形成的习惯。
中国居民消费总量和结构分析

中国居民消费总量和结构分析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而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居民消费总量和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其演变趋势、主要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消费总量的演变趋势中国居民的消费总量随着经济增长逐步增加。
从过去几十年的数据来看,中国居民消费总量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其中,随着城市化和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三、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1. 食品消费占比逐渐下降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相应地,休闲娱乐、教育、医疗等消费领域的比重逐渐增加。
2. 服务消费快速增长随着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中国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
旅游、互联网服务、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成为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
3. 消费平衡逐渐趋稳从长期来看,中国居民消费结构逐渐趋于平衡,不再片面侧重于某一类消费品。
这种消费结构的平衡将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未来发展趋势1. 消费升级将持续推动消费增长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中国居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将不断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将成为消费的主导趋势。
2. 消费结构将继续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将继续向着服务业、教育、文化娱乐等高附加值领域转移,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3. 消费领域多元化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消费领域也将进一步多元化。
特色小镇、文化旅游等新兴消费领域将蓬勃发展,为中国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消费选择。
五、结论中国居民消费总量和结构的分析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升级,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将不断优化和提升。
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响应消费升级的需求,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对中国居民消费总量和结构的分析,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探究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储蓄率问题逐渐凸显,成为了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成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通过深入分析中国资金流量表,揭示储蓄率背后的深层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现状,梳理了相关理论和观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资金流量表的数据,从国民收入分配、投资消费结构、金融市场发展等多个方面分析了高储蓄率的形成机制。
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本文揭示了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密切关系。
本文深入探讨了高储蓄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方面,高储蓄率为中国经济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持了资本积累和投资增长;另一方面,过高的储蓄率也可能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消费市场萎缩等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如何在保持合理储蓄水平的促进消费市场的扩大和金融市场的深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通过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投资消费比例、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等措施,逐步降低储蓄率,实现经济结构的均衡发展。
本文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参考。
二、中国资金流量表概述资金流量表,又称为金融交易账户,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用以全面反映一定时期内,金融交易活动在各部门之间形成的资金流入和流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金融市场日益活跃的国家来说,资金流量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揭示了资金在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配置和流动情况,还是政府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金融监管政策的重要依据。
中国的资金流量表通常采用三部门划分法,即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
每个部门的资金流量都受到其内部经济活动和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并与其他部门发生错综复杂的资金往来。
例如,非金融企业部门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从金融部门获得资金,同时向居民部门提供商品和服务并获得收入。
储蓄与消费情况汇报

储蓄与消费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储蓄与消费情况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对我国储蓄与消费情况进行汇报和分析。
首先,从储蓄情况来看,我国居民储蓄水平整体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未来的生活安全和发展需求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储蓄意识不断增强。
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储蓄政策,鼓励居民进行储蓄。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储蓄率逐年提高,这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消费情况来看,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消费品质和品味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高品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在汽车、家电、旅游等领域,消费水平明显提升。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购消费方式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都表明,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向着多元化、高品质化的方向发展。
再者,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我们重视。
储蓄和消费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储蓄习惯可以为未来的消费提供保障,而合理的消费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在加强储蓄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促进消费升级,推动消费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加强储蓄与消费情况的监测和研究。
只有深入了解储蓄与消费的情况,才能更好地指导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综上所述,我国的储蓄与消费情况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储蓄意识不断增强,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加强监测和研究,推动储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消费率与储蓄率研究

我国消费率与储蓄率研究
臧子萱
【期刊名称】《全国流通经济》
【年(卷),期】2017(000)020
【摘要】近年来,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已经给我
国带来了多个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后,分析了造成低消费率和高储蓄率的原因,详细论述了近年来所带来的影响,讨论了造成此现象的两个因素,并提出提高消费率、降低储蓄率的解决方法。
【总页数】2页(P3-4)
【作者】臧子萱
【作者单位】辽源市第五中学,吉林辽源136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22
【相关文献】
1.国内总储蓄率高企及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分解与探究
2.我国消费率与储蓄率研究
3.对我国消费率和储蓄率变动趋势的分析
4.现阶段影响我国消费率和储蓄率变化因
素研究5.对我国消费率和储蓄率变动趋势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居民储蓄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居民储蓄现状分析报告引言中国是一个储蓄大国,长期以来,居民储蓄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本报告将对中国居民储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趋势。
储蓄水平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居民储蓄总额达到100万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居民的储蓄额超过70万元。
这一数字较近年来持续增长,展现出中国居民储蓄水平的稳定上升趋势。
储蓄方式中国居民储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基金、房地产等。
其中,银行存款一直是最主要的储蓄方式,几乎占据了居民储蓄总额的60%以上。
相比之下,居民对于金融市场的参与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对风险的担忧和对金融知识的缺乏。
储蓄动因中国居民储蓄动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未来不确定性中国居民普遍认识到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如职业不稳定、医疗费用、养老需求等,因此通过储蓄规避风险,保障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
2.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尽管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近年来得到了改善,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信心不足。
储蓄成为居民的主要退休养老和应急救助手段。
3. 教育和医疗投资中国居民普遍注重教育和医疗投资,对于孩子的未来教育、自身的健康状况非常关注,因此会提前进行储蓄以满足这些需求。
4. 资产配置需求在储蓄方式方面,房地产被中国居民普遍认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资产配置方式。
居民倾向于通过购买房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因此出现了房地产购房储蓄的现象。
储蓄趋势未来中国居民储蓄的趋势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1. 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这将对居民收入和储蓄水平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增长可能减缓,居民储蓄率可能出现下降。
2. 金融市场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加大,居民对于金融投资的认识和参与度可能会提高。
居民可能会更加关注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对储蓄方式进行多元化配置。
3. 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将进一步完善,居民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信心可能会增强。
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研究

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研究一、论文报告标题1、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研究2、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居民消费趋势3、分析中国网购兴起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4、节约意识与中国居民消费下降的关系5、海外旅游对中国居民消费意愿的影响二、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研究中国居民消费趋势逐渐向下,这一趋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转型阶段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制造业比服务业更依赖于居民消费,而服务业的性质注定了其更多依赖于政府和企业消费。
随着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逐渐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则对GDP的增长贡献比例下降。
2、家庭收入结构变化在家庭收入结构中,工资收入占比逐步下降,自营业务和财产性收入占比逐渐上升。
随着富裕程度提高,居民愿意参与投资而不是仅仅投入消费中,因为投资可以带来更高的回报,并具备更高的流动性。
3、消费者行为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穷则欲节到现在的富则安逸,居民越来越重视保障和稳定性。
随着中产阶层数量的增加,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追求某些物质的表现,而是寻求更加均衡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消费中注重价值的实现。
4、收入分配不均中国经济发展的缺点是收入分配不均,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有所下降。
在中国,富人越来越富,而贫困的人越来越贫困。
这种不平等分配制约了消费者的潜在购买力。
5、房价高企中国的房价已经飞涨到了一个不可想象的地步,许多年轻人不得不放弃一些消费性质的活动,选择存钱和支付贷款以在未来买房。
高昂的房价影响了居民对消费品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大价值的品牌和奢侈品。
三、分析中国网购兴起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与传统的购买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消费者的购买体验。
网购的兴起已经改变了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许多方面,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1、便利性电子商务提供消费者与产品供应商的直接联系,让人们无需出门即可享受购物的乐趣。
这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使居民可以控制自己的消费,并最大化其产出效益。
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经济学解读

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经济学解读本文通过阐述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居民消费率的决定因素,进而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率预防性储蓄不确定性借贷制约消费一直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近年来,我国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消费规模出现了标志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使即期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消费水平也大有提高,服务性消费比例也快速上升。
但从我国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我国消费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消费不足仍然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突出表现为:第一,最终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呈不断减弱之势。
第二,居民消费率过低,居民即期消费意愿和消费行为受到较强的压抑。
第三,信用消费规模过低,信贷消费种类过少。
第四,居民储蓄率过高,居民支出构成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失调,即期消费需求受到强烈“挤压”。
本文综合了国内学者中很有代表性的观点,着重从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的宏观经济理论角度,通过研究消费者行为来分析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居民消费率的决定因素(一)居民消费率的含义消费率(或最终消费率)是指一国消费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它是衡量消费水平与消费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用公式表示为:消费率=最终消费/GDP(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政府消费率是指政府消费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为:政府消费率=政府消费额/GDP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为: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额/GDP其中,居民消费率是反映一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它的指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结构的失调,损害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使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难以实现。
(二)决定居民消费率高低的基本因素收入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
一般来说,世界各国居民消费率会随着人均实际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上升。
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储蓄率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但是,近年来,中国的储蓄率不断下降,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许多挑战。
本文将对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储蓄率下降的原因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储蓄率下降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得到了提高。
相应地,人们的支出开始增加,而储蓄开始下降。
此外,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改变也是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年轻一代更注重享受生活,他们更愿意将钱花在享受生活的方面,如旅游、购物等等,而不是存钱。
最后,储蓄利率也是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由于一些金融机构降低储蓄利率,导致存款利息收益减少,储蓄意愿降低,从而导致储蓄率下降。
二、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首先,储蓄率下降会导致企业资本成本上升。
由于银行的存款减少,企业的资金来源减少,企业的资本成本也随之上升。
这将使得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影响经济增长。
其次,储蓄率下降会导致金融市场过度繁荣。
由于存款减少,金融市场会出现过度繁荣的现象,这将导致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降低,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
再次,储蓄率下降会导致国际收支压力增大。
由于储蓄减少,中国需要更多的外部资本输入来填补资金缺口,这将导致国际收支压力增大,可能会导致外汇危机。
最后,储蓄率下降还会导致社会风险的增加。
随着储蓄率的下降,收入分配不均、财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三、如何提高储蓄率为了缓解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储蓄率。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金融机构的储蓄利率。
通过提高储蓄利率,可以提高人们储蓄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储蓄率。
其次,我们需要通过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来促使储蓄。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人们未来的风险,促使人们更愿意储蓄。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来提高人们的储蓄意识,鼓励人们更加理智地管理自己的财务。
总之,储蓄率下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被忽视。
中国储蓄率的变化与影响

中国储蓄率的变化与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储蓄率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对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分析中国储蓄率的变化,探讨其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储蓄率的变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具体到数字,2019年中国的储蓄率为44.03%,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然而,近年来中国储蓄率的变化受到了制约。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储蓄率为45.7%,而2018年中国储蓄率为45.3%,虽然与2017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整体水平仍然较高。
储蓄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收入水平提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升,他们可以更多地消费,而不是全部储蓄。
2. 金融市场开放: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投资渠道得到了扩展,人们可以将储蓄转移到其他领域进行投资。
3.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更多地将储蓄用于养老服务和医疗保健等消费领域,从而减少了储蓄。
以上三点原因综合作用,导致了储蓄率的下降。
二、储蓄率变化的影响中国高储蓄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与社会经济和政策息息相关。
在储蓄率下降或稳定的情况下,这些影响也会有所改变。
1. 金融市场:高储蓄率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涌入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受到巨大的影响。
金融市场的开放会使储蓄资金更多地流向股票、债券等市场,从而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
2. 地方发展:中国的高储蓄率使得人们向农村、小城镇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 政策调整:高储蓄率需要政府进行相应的调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政府需要适时采取货币宽松政策,促进消费和投资。
4. 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储蓄率下降也将推动更多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减轻养老压力。
三、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的储蓄率未来会继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将推动储蓄率的下降。
近年来,政府通过降低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费,进一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3949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引言在中国,储蓄一直被视为家庭稳定和安全的象征。
长期以来,低储蓄率一直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笔者将分析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和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如何有效提高中国的家庭储蓄率。
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近年来,中国家庭储蓄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储蓄比例达到32.2%,较2017年上涨1.1个百分点。
同时,数据还显示,2019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下降到29.92%。
那么,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呢?影响中国家庭储蓄率变化的因素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变化,涉及到很多因素。
下面我们将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探讨这些因素。
财富不均导致的家庭储蓄率降低中国的财富不均现象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最新世界财富报告揭示,中国富裕阶层占有了国家财富的70%以上。
这种财富不均现象可能导致相对较穷的中低收入人群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储蓄,从而导致家庭储蓄率降低。
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家庭储蓄率下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观念也从过去的“节衣缩食”转向了“衣食无忧”。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更愿意通过消费来享受生活,使得他们储蓄的比例下降。
过度消费导致的家庭储蓄率下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多人也跟随着高消费的风潮过度消费。
这种消费习惯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储蓄,从而导致家庭储蓄率下降。
税收政策的影响税收政策可能对家庭储蓄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税收减免和补贴对于家庭储蓄率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调控来实现。
如何有效提高中国的家庭储蓄率为了有效地提高中国的家庭储蓄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财富分配更公平中国现行的财富税制比较简单,需要进一步完善。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减少财富差距。
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理财意识人们的储蓄率与其理财意识密不可分。
政府应该通过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理财技能和意识,鼓励更多人储蓄。
初次分配视角下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探究

H H
寸 ∞ Biblioteka _ _ 0 0 0 0 0
寸
0 0 0 0
o o
0 0
0
0
年份
图1 1 9 9 0— 2 0 1 1年 最 终 消 费 率
数据来源 : 根据 中国宏观 经济学会 中宏统计 数据 库数据 ( 2 0 1 2年 ) 整理绘制 。下 同。
从消 费 主体来 看 , 我 国的最终 消 费是 由政 府 消费 和居 民消 费构成 的。从 图 1可 以发 现 1 9 9 0— 2 0 1 1年 间 ,
在最终消费率 、 居 民消费率下降的同时 , 政府消费率并未伴随下降。9 O年代政府消费率的最高点出现在 1 9 9 2 年, 达1 5 . 2 %; 2 0 0 0年政府消费率达到 1 5 . 9 %, 2 0 0 1年为 1 6 . 1 %, 之后有所下降 , 但波动维持在 1 3 . 1 1 %一 1 6 . 3 5 %之间 , 平均水平在 1 4 . 2 %左右 。由图 1 可 以看 出, 居 民消费率持续走低拉动 了我 国最终消费率 的持
经 济 增长 的三驾 马车 中 , 更 多依赖 的是投 资 与 出 口 , 消 费 贡献 率 偏 低 , 尤 其是 居 民消 费率 自 2 0 0 0年 以来不 断 降低 。无 论是 从 纵 向还是 横 向 比较来 看 , 我 国 的居 民消费 率均 处 于偏低 水平 。 1 . 国 内比较 。从 时 间维度 看 , 当前 居 民消 费 率 降至 了改 革 开放 以来 的最低 水 平 。2 0世 纪 8 0年 代 , 我 国 的居 民消费率 曾经达 到 5 1 . 6 %, 进入 9 0年 代 后 经 历 了 1 9 9 3—1 9 9 4年 的下 滑 后 持 续 走 高 , 平 均 水 平 维 持 在 4 6 %左 右 。进 入新 世 纪 , 经历 了 2 0 0 0年 4 6 . 4 % 的高点位 后 , 一 直处 于下 降状 态 , 2 0 1 0年居 民消 费率 低 至 3 3 . 8 %, 为改 革开 放 以来 的最 低水 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在 2015 年,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储蓄率分别只有 26. 58% 、21. 01% 、17. 29% 、15. 55% 。 ② 在 “十五” 规划 ( 2001 - 2005) 纲要中,对宏观调控的总要求是 “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
长期战略方针,使扩大内需由短期的经济政策上升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实物交易部分进行统计误差项修正,即在基于实 物交易部分的部门储蓄 中 加 入 各 自 的 统 计 误 差 项。②其中,统计误差通常源自两者的 “净金融投 资” 项,也就是等于金融交易的净金融投资减去 实物交 易 的 净 金 融 投 资。 如 果 该 统 计 误 差 为 正, 则会低估储蓄率; 反之,会高估储蓄率 ( 李扬、 殷剑峰,2007) 。〔2〕
45. 8
42. 75
11.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9 19. 8 7. 0
38. 7
45. 34
15. 9
注: 1. 分部门储蓄率基于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而得,故各 部门加总之和与图 1 按 GDP 支出法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的国内总 储蓄率存在一定差异; 2. 单位为% 。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 1 显示的是 1998 - 2013 年经修正后的我国 居民、企 业 和 政 府 三 个 部 门 的 储 蓄 率 水 平。自 1998 年以来,居民部门的储蓄率有所下滑,2013 年比 1998 年回落近 1 个百分点; 企业和政府部门 的储蓄 率 则 有 不 同 程 度 上 升,分 别 提 高 了 2. 3、 2. 8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民部门储蓄占国内 总储蓄的比重从 50% 下滑至 38. 7% ,大幅回落近 12 个百分点; 而企业和政府部门储蓄占比分别上 升约 5、6 个百分点。因此,国内总储蓄率高企主 要源于政府和企业两个部门的贡献,而居民部门 的储蓄率非但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滑。
20. 7
2000 66. 1
14. 5
19. 4
65. 7
13. 1
21. 2
2001 64. 4
15. 0
20. 6
64. 2
12. 7
23. 1
2002 62. 6
16. 3
21. 1
62. 6
14. 0
23. 4
2003 62. 0
16. 1
21. 9
62. 1
13. 7
24. 2
2004 59. 1
消费问题,这里便只考察居民和政府部门的平均储
蓄倾向。由图 2 可见,两者的储蓄倾向都有不同程
度的提高,居民部门从 1998 年的 26. 19% 提高到
2013 年的 31. 96% ,而政府部门更是从 1998 年的
22. 06% 大幅上升至 33. 29% 。
而居民部门仅增加不足 1 个百分点。
之势。 然而,同期最终消费率则不断走低,从 2000
年的 高 点 63. 7% 大 幅 下 滑 至 2014 年 的 51. 4% , 并且这一下行趋势主要是由居民消费率下降所致, 即自 2000 年以来居民消费率回落了约 9 个百分 点。令人 费 解 的 是,1998 年 我 国 政 府 便 提 出 了 “扩大内需” 的战略方针,尽管最初是为应对东 南亚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应急之举,但随后逐渐成 了一项长远发展战略② ,尤其是在 “十一五” 规 划时期 ( 2006 - 2010 ) 和 “十 二 五 ” 规 划 时 期 ( 2011 - 2015 ) 更是将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 需的基本立足点和战略重点。对此,很自然地产 生了一个疑问: 伴随政府扩大内需战略,为何居
2. 部门储蓄率的分解
结合部门自身与整体结构看,部门储蓄率可以
分解为部门平均储蓄倾向
Si Yi
与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
Yi Y
两个部分,前者反映
了部门的消
费和储
蓄决
策;
后者则显示出部门在整体收入再分配结构中所占比
重,用数学表达式可表述为 si
=
Si Y
= Si Yi
× Yi 。 Y
在部门平均储蓄倾向上,由于企业部门不存在
〔关键词〕 储蓄率; 资金流量表; 居民消费率; 政府储蓄率; 企业储蓄率; 居民储蓄率; 收入分配; 要素市场
〔中图分类号〕 F014.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 4769 ( 2017) 01 - 0022 - 07
一、问题的提出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 10% 的速度增长,被誉为 “中国奇迹” ( 林毅夫 等,1999) 〔1〕,这一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 拥有较高的储蓄率。30 多年间中国国内总储蓄率 始终维持在 30% 以上水平,尤其是 2000 年以后, 储蓄 率 呈 明 显 上 升 趋 势, 从 2000 年 的 低 点 36. 3% 一路走高,到 2010 年创下 50. 9% 的 历 史 最高值 ( 见图 1) 。相比同期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 的国内总储蓄率均远低于中国储蓄率水平,且几 乎都不足中国的 1 /2。① 可以说,中国的高储蓄率 现象确 实 是 长 期 存 在 的,且 近 年 来 有 愈 演 愈 烈
57. 6
14. 1
28. 3
2009 58. 7
17. 5
23. 8
58. 8
13. 9
27. 3
2010 58. 4
18. 0
23. 6
58. 5
14. 6
26. 9
2011 59. 3
18. 8
21. 9
59. 2
15. 0
25. 8
2012 60. 2
19. 2
20. 6
59. 8
15. 5
50. 58
8. 0
22. 8 24. 5 4. 1
44. 4
47. 68
7. 9
18. 2 23. 8 6. 7
37. 4
48. 88
13. 7
16. 7 23. 6 5. 0
36. 9
52. 15
10. 9
18. 9 21. 9 6. 0
40. 4
46. 77
12. 8
22. 1 20. 6 5. 5
图 1 国内总储蓄率和消费率走势 ( 1978 - 2014)
注: 1. 国内总储蓄率按 GDP 支出法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到; 2. 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类,消费率是最终消费 占 GDP 的比例。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部门储蓄率及其分解 1. 部门储蓄率 国内总储蓄率属于总量和全局意义上的概念, 具体是由住户 ( 包括居民和个体经营户,但出于 习惯下文称居民) 、企业 ( 包括金融企业和非金 融企业) 与政府三个部门的储蓄构成,所以部门 储蓄率 si 等于部门储蓄 Si 除以国内可支配收入 Y, 即 si = Si / Y,i = 1,2,……其中,居民和政府部 门的储蓄分别是在各自可支配收入中减去消费部 分; 企业部门的储蓄是其可支配收入。 值得说明的是,资金流量表下的实物交易和 金融交易部分在核算时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因 此,在计算部门储蓄率前需要对资金流量表下的
表 1 部门储蓄率 ( 1998 - 2013)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居民 企业 政府 各部门储蓄占国内总储蓄的比重
储蓄率 储蓄率 储蓄率 居民部门 企业部门 政府部门
8. 5
20. 3 21. 9 4. 8
43. 2
46. 68
10. 1
19. 3 24. 3 1. 9
41. 3
51. 96
6. 8
25. 2 23. 7 5. 4
46. 4
43. 71
9. 9
21. 1 23. 7 5. 5
42. 0
47. 14
10. 9
19. 6 23. 9 3. 8
41. 4
〔作者简介〕 徐文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北京 100038。
·22·
民消 费 率 却 仍 在 不 断 下 降? 基 于 此,笔 者 利 用 1998 - 2013 年资金流量表从经济体各部门视角考 察相应的储蓄行为,分解并探究高储蓄率现象以 及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问题。①
16. 6
24. 3
59. 2
13. 9
26. 9
2005 58. 9
17. 4
23. 7
59. 3
14. 1
26. 6
2006 58. 4
17. 9
23. 7
58. 8
14. 3
26. 9
2007 57. 3
18. 8
23. 9
57. 9
14. 6
27. 5
2008 57. 2
18. 3
24. 5
① 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发布时间往往晚于当期统计年鉴两年,故截止完稿最新的 2015 年统计年鉴只能提供 2013 年资 金流量表数据。
② 在现实中,居民部门的统计误差源于部分群体长期存在的隐性和灰色收入; 企业部门的统计误差往往是由企业瞒 报利润所致; 政府部门的统计误差则因为存在大量的预算外收入。
·23·
基于对部门储蓄率的分解我们发现,居民部 门储蓄率的下滑主要是因收入占比下滑所致,但 居民部门的储蓄倾向反而有所提高; 政府部门储 蓄率的增加是因储蓄倾向和收入占比双双上升所 致; 企业 部 门 储 蓄 率 的 上 升 反 映 了 收 入 占 比 的 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