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条文排序规律

合集下载

重新认识伤寒:《伤寒论》条文排序的意义!(太阳病)

重新认识伤寒:《伤寒论》条文排序的意义!(太阳病)

重新认识伤寒:《伤寒论》条文排序的意义!(太阳病)《伤寒论》的文章结构,是以条文形式组成,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398条之多。

《伤寒论》既然用条文以表达辨证论治,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联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

应该看到《伤寒论》398条,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或后,彼此之间都是有机地联系。

作者在写法上,充分发挥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句深义永的文法和布局,从而把辨证论治方法表达无遗。

为此,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的排列组合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看出作者的布局和目的,要在条文之中学到条文以外的东西,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精神实质。

基于上述要求,试将《伤寒论》398条的相互关系,按六经范围加以论述,为学习《伤寒论》提供参考。

先从《太阳病篇》谈起。

《太阳病上篇》的条文为30条。

壹1~11条从第1条到第11条的内容是一书的纲领,有指导全书统领辨证的意义。

举例而言,第7条的内容辨病发阴阳,第11条的内容辨病有真假寒热,被认为是六经阴阳寒热的辨证纲要,贯穿于全书之中,占有指导的地位。

第1条的内容,辨太阳病的总纲,反映了表证的共同证候,以下凡言太阳病的皆以此条为准。

第2、3条的内容,是在太阳病总纲之下,又分出中风与伤寒两类表证,两条并列不分,意在对比,用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思路。

第6条内容论温病,看来似乎同中风、伤寒有鼎足而三的意思,但它与第3条不并列,显而易见,作者是作为风寒的类证写出的。

第4、5两条,应联系一起体会,则知作者让人从脉证两方面的变化,辨传经与不传经的方法。

第8条内容,论太阳病七日自愈,为邪行经尽,若邪气不变,则有传经之变,作者示人针刺足阳明经,使其不传以杜其邪。

说明在太阳病中有“传经”与“行经”的不同,同时也揭出预防传经的方法,并且第4条的“传”也得到了答案。

第9、10两条内容,论太阳病的欲解时和太阳中风的期待自愈日数,它说明了正复邪退要有一个有利条件,应以正气旺而方欲解,故有其临床意义。

伤寒论口诀背诵顺口溜

伤寒论口诀背诵顺口溜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伤寒论口诀背诵顺口溜
伤寒论必背条文,成为医者有担当;六经辨证要掌握,清热解毒方才妥善。

对症下药要精准,体寒阳虚各方案;实热虚热需分明,才能为患者切根。

六气不和病发生,寒热水火各不同;六经辨证要上心,免得误诊延误病程。

病脉并行需把握,大脉病重小脉弱;脉象是体质的映现,精准把握才有方案。

心肺肝肾四经络,经络阻塞病发生;经络通畅身体健,清热解毒大功成。

八纲分类要深学,热寒虚实各区分;病与药相须配合,须慎用药方免误伤。

汗吐下泻是解热,暴涨急降需谨慎;饮食调整需得当,清淡易消养生果。

医者品性更重要,以德施治方有望;患者安慰也极要,强身健体福无疆。

以上便是伤寒必背,医学精髓求深探;诚心烛照病生路,医疗人生铸伟业。

1/ 1。

《伤寒论》条文排序的意义——厥阴病

《伤寒论》条文排序的意义——厥阴病

《伤寒论》条文排序的意义——厥阴病导读:跟着刘渡舟老先生一起重新学一遍《伤寒论》吧!《厥阴病篇》计有56条,从326条到381条。

1326条~329条第326条论厥阴病的提纲证,以风阳之气撞心,心中疼热;又以脾胃虚寒,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寒热错杂症状为主。

第327、328、329条论厥阴欲愈的脉、时、证,义同于上。

2330条~336条第330条论阳虚寒厥,不可下之,应同335条的“厥应下之”合参。

第331条论阴寒厥,后见阳复发热、则下利必自止,如又见厥,则复又下利。

第332条论热与厥的胜复情况,以及阳热太过而不罢者,必发痈脓。

第333条论太阴中寒、误用黄芩汤,其腹必冷,若反能食者,名日“除中”,预后多为不良。

第334条论厥热胜负,若阳复太过而反汗出,则发喉痹;若发热无汗,则利不止、必便脓血。

此条应与332条合看,以证明热气伤阴而有在上在下在外之分。

第335条论阳热厥的前热者后必厥的证候与治法,此条应与354条的阳虚寒厥对比,也应同330条的“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合看。

第336条仍论厥热胜复的辨证。

3337条~357条第337条论厥的病机和症状。

此条与第7条,第58条的阴阳辨证、阴阳辨病机、阴阳辨治法成鼎足而三。

第338条用宾主笔法写出脏厥与蛔厥的分析和蛔厥的证治。

第339条论热少厥微的病欲愈:与厥而呕,胸胁烦满的其后必便脓血。

第340条论冷结在膀胱关元的小腹满而手足厥冷。

第341,342条论厥热胜复的热不除和阳气减退之证。

第343、344、345、346条论阴盛绝阳的死证。

第347条论脉虚复厥不可下,应与330条合参。

第348条论发热而厥,七日下利的难治之证。

第349条论寒厥可灸;350条论热厥可清;351条论血虚受寒可温的治法;353条、354条论阳虚寒厥治法;355条论胸中实厥的治法;356条论心下水气致厥治法;357条论邪郁于里,寒热错杂的利厥治法。

以上诸条应对比分析以见辨证之精。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

《伤寒论》背诵条文(共109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桂枝汤主之。

(12)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又指病机,阳浮即卫阳浮盛于表,阴弱即营阴不能内守相对不足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桂枝本证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舒的证治。

反字是本条的辨证关键,因为项背强几几多见于无汗的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此即阴阳两伤表未解,主要为表阳虚。

漏不止为不间断小量出汗,不同于大汗淋漓。

治敛汗。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临床特点证治。

第一句说明太阳病日久不愈未传少阳阳明。

第三句为夹叙法身必痒应接在面反有热色后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25)此汤证表现和桂麻各半汤一样,唯寒热次数减少,也应伴有身痒面红。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阳明里热盛气阴两伤证,大烦渴不解为辨证关键,也具有四大证,故应还伴有身热汗自等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此即表郁兼里热轻证,应还有口渴心烦等里热表现。

《伤寒论》原文及序

《伤寒论》原文及序

《伤寒论》原文及序伤寒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辨太阳病脉证篇卷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论》六经次序,三阳传变次序

《伤寒论》六经次序,三阳传变次序

《伤寒论》六经次序,三阳传变次序三阳次序三阴的次序为太阴、少阴、厥阴,这在《伤寒论》和《黄帝内经》都是一致的。

但是关于三阳的次序问题,《伤寒论》原书的次序是太阳、阳明、少阳,还是太阳、少阳、阳明,到底哪个是正确的?《黄帝内经》上关于三阳次序的记载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是太阳、阳明、少阳,依据为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依次阳气渐衰《伤寒论》原书的三阳次序即是太阳、阳明、少阳。

可见三阳的次序对应了三阴的,第二种是少阳、太阳、阳明。

《灵枢·终始》“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

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

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

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伤寒杂病论》记载六经为病欲解时的次序也是少阳、太阳、阳明。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为凌晨3点至早晨9点;“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为早晨9点至下午3点;“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为下午3点至晚上9点。

第三是太阳、少阳、阳明。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说:“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既然三阴按照开、枢、阖的次序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阳按照开、枢、阖的次序就当为太阳、少阳、阳明。

这从三阴三阳的传变规律上也可以看出来。

太阳病的传变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循经传,太阳传少阳,由少阳化热再传人阳明。

第二种是越经传,太阳直接传人阳明,多见于素体热盛之人。

还有就是太阳病误治,如阳明病篇说的“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也有“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对于越经传,太阳之后就是阳明。

可见从外感病的复杂程度与重要程度而言,当是太阳、阳明、少阳。

如果出现越经传,太阳之后直接是阳明;从一日内人的阳气由内出外而言,是少阳、太阳、阳明;从疾病自身的传变规律而言,是太阳、少阳、阳明。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ppt课件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ppt课件
下后脉浮而数原当汗解迁延五六日脉证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其人或自利经久或素有他病先亏或本病日久不痊或反复数下以致周身血液枯涸故不得汗白虎辛凉除肌表散漫之热邪加人参以助周身之血液于是经络润泽元气鼓舞腠理开发故得汗解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 析及398条串解
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
ppt课件
1
一 伤寒论撰写结构
太阳少阳并病举例: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 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 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八。[142]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 不下,其人心烦。 [150]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 俞,慎勿下之。三十三。[171]
ppt课件
20
2.2.2表里同治
例1: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方十八。 [155]
ppt课件
21
例2: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 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方二十五。 [163]
ppt课件
22
2.2.3先里后表
虚证: 例1: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五十二。 用前第五十一方。[102]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 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 宜桂枝汤。四十五。用前第十二方。[91]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三十九。[177]
ppt课件
11
C.条内由轻到重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 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方二十。[157]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 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 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二十一。[158]

伤寒论条文排序规律

伤寒论条文排序规律

伤寒论条文排序规律-孙曼之《伤寒论》条文排列有无其内在规律?前人歧见纷出,各衷其是。

此事于《伤寒论》研究,显然有重要意义。

为避免逐条分析所造成的篇幅浩繁,本文拟以《伤寒论》六经各篇从六经提纲至“病愈时辰”有关条文,作一剖析,并作出相应的结论,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1.太阳篇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按:本条为太阳病之脉证定义。

为了便于归纳条文,本文对于各篇的脉证,分为本证、感邪证及传变证三种类型。

本条即为太阳病本证。

本证为六经病的“原型”;本证在感受外邪后所形成的证,则称之为“感邪证”;感邪证发生传变后所形成的证,称为“传变证”。

除上条太阳篇本证同时也具有感邪证性质外,其余各篇的本证均属于尚未感邪的、具有相应脏腑病理变化的经病原型,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按:以上两条分别为太阳病感邪证之分类。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按:以上两条为太阳病之传变证。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按:本条辩太阳病伤寒与温病之异。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案:本条论六经病发病病机的表里阴阳之辨以及病愈日期。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按:本条叙太阳病之自愈证。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按:本条为“病愈时辰”。

伤寒论条文次第顺序逻辑

伤寒论条文次第顺序逻辑

伤寒论条文次第顺序逻辑写此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大家背诵伤寒论,弄清楚伤寒论的说话逻辑,如陈修园写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一样,只是方便之物,若有意见不同,可共大家商榷,接受大家批评。

书背百遍,其义自见,各位同道共同努力!总条(总括太阳病篇,共11条,说明何为太阳病1条,何为太阳伤寒与中风温病3条,太阳病传变与否2条,阴阳寒热何以辨别2条,太阳病自愈时间3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2、3条相互对比)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本来第3条后,下一条直接论述何为温病,但温病对于太阳伤寒与中风来说,已是传变,故在论述何为温病之前先增两条,如何判断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断阴阳)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断寒热、又何尝不是表里)(断阴阳尚且有共同发汗法,如先贤认为发于阳为桂枝汤,发于阴用麻黄汤。

又有人认为发于阳为太阳病、麻黄汤/桂枝汤,发于阴为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

又有人认为发于阳为太阳桂枝汤证,发于阴为太阴桂枝汤证。

无论如何,皆用桂枝,麻黄。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本文旨在概述《伤寒论》中的诊断标准,该书共包含398条。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诊断标准条文:
1. 第一条:伤寒者,不呕不渴,不欲食,有潮热者,名为伤寒。

2. 第七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心中痛而上气者,此为重发。

3. 第二十二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視人者,不知人者,寸法微利,名为寒疟。

4. 第三十七条:伤寒已解後,卧後少时复热者,此为再发。

5. 第八十一条:伤寒发於脾络,吐蚁視蚁者死。

6. 第二百零九条:伤寒发为风水,口中干而不渴者,此必大便
数利,禀水数出,及亡血。

如有苦痛者,名为女勞。

7. 第三百八条:伤寒已解後,尚未和,不可与人同寝處。

这些条文通过描述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的发展,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伤寒诊断。

《伤寒论》作为一部古代医学经典,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请注意,本文对《伤寒论》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概述,并未做详细解读和分析。

建议医生研究该书以获取更全面的诊断知识。

参考文献:
- 《伤寒论》。

伤寒论条文全398 教材提纲顺序

伤寒论条文全398 教材提纲顺序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二、太阳病分类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

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

發于陽者七日愈,發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

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

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10.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1、桂枝汤证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95.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2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42.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44.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45.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複下之,脈浮者不愈。

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57.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

伤寒论六病排列顺序规律探析

伤寒论六病排列顺序规律探析

伤寒论六病排列顺序规律探析伤寒,身体表部最先受邪,故太阳病排位第一。

太阳病经日不愈,表气渐虚,故邪传于里,变为阳明病证。

阳明胃气与邪热分争,正不胜邪,胃气受损,因而传入少阳,出现少阳亢热。

三阳病的传变特点为:表不虚者,邪不能传里,里不虚者,邪不能传中(中为少阳)。

邪传少阳,正邪分争,邪胜正虚,阴阳俱损,阳虚生寒,致变为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阴阳俱虚。

太阴胃气与邪分争,正不胜邪,阴阳损甚,正气衰弱,终成少阴病证。

少阴病证,病势趋向有二,或者阳回,或者阳去。

阳回者生,阳去者死。

少阴阳回,或为厥阴,出现消渴,气上冲心。

厥阴病,多为个人体质状态的表现。

六病,亦为个人体质状态的表现。

六病向愈或传变,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但是六病的发展传变之气血变化的趋向,是有规律的,即正气不虚,邪气不能传;正气复者,邪气必去,其病必愈。

故《伤寒论》之“六病”排列的顺序,就是正气递减的顺序。

从伤寒论六病特点辨死证,不外乎两种病状,一为阳明热盛正虚,一为少阴寒盛正虚。

故,救人于危亡,须能当机立断,必抢在胃气欲绝之前,阳热甚者急泄之,阴寒甚者急温之,方能留人活命。

"故《伤寒论》之“六病”排列的顺序,就是正气递减的顺序。

从伤寒论六病特点辨死证,不外乎两种病状,一为阳明热盛正虚,一为少阴寒盛正虚。

故,救人于危亡,须能当机立断,必抢在胃气欲绝之前,阳热甚者急泄之,阴寒甚者急温之,方能留人活命"最近整理的辅行诀提纲吧,与此有关就发上来大家看看肝实:怒。

中寒恶血。

神气素虚(忌吐)。

用芍药类方治疗。

肝虚:恐。

气上冲,呃。

盘极。

旋覆代赭石类方治疗。

心实:笑。

心胞气实,心胸内痛,气结在胸。

阳气素实(忌清下)。

黄连、黄芩类方治疗。

心虚:悲。

胸腹胁下与腰相引痛,悸、脉结。

血气少。

心劳脉极。

栝蒌薤白类方治疗。

脾实:食不化。

阳气不足,寒中。

阴气素实(忌苦寒)。

四逆类方治疗。

脾虚:善饥。

阴气不足。

脾虚肉极。

理中类方治疗。

肺实:邪在肺,咳喘气逆。

《伤寒论》六病排序之谜

《伤寒论》六病排序之谜

《伤寒论》六病排序之谜在《伤寒论》里头,六病的排序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而对于为什么要这样排,历代注家都尝试对其作出解释,但都不能尽如人意。

现在意见比较集中的解释是用十二经络的理论去解释,首先是为什么不说十二经而说六经,是因为足经管的范围大,所以以足经为代表,言足不言手,这样十二经就成六经了。

接着就是解释它的排序,说是外感后的这个传变,是第一天太阳受病了,第二天传给阳明,第三天就轮到少阳,第四天传太阴,第五天传少阴,第六天传厥阴,到这呢,这病就要好了,要是不好,就又会传回太阳去,再来一个循环,直到病好为止;这是黄元御提出来的解释。

还有的说这个病由外往里地传变,外是太阳,依次往里来就是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厥阴是最里头的,所以这个排序,厥阴就排到最后。

这些都是将伤寒的六种病型当成了六条经络地去解释,是用《内经》的思路去解释仲景《伤寒论》的结果。

其实以上的这些解释都不对!伤寒的六病跟十二经络(六经)是两码事,说的不是一个东西,不能混为一谈,是不能用十二经络(六经)的理论去解释伤寒的六病的,这可以从仲景在全本《伤寒论》里只说太阳病、少阴病之类而从来不说太阳经、少阴经就能清楚看出来。

可见仲景所说的太阳病、少阴病指的是不同的病变类型而不是太阳经、少阴经这些经络,他根本就只是想着不同的病型而没有经络的概念,所以全书就只是说病(病型)而不会想到要去说经(经络)。

另外,《伤寒论》也确实讲的是疾病由外到里的传变,但它不是厥阴在最里头、少阳在阳明的更内层的这种说法的,这种说法也不对,它是有自己的一套排序思维的。

关于伤寒六病的排序,经方大家胡希恕前辈讲得是比较透彻合理的。

伤寒的六病,其实说的是人体与疾病作斗争时的表里、阴阳的问题。

表,指的是皮肤、肌肉这块体表的地方。

里,指的是胃肠消化道这块在最里头的地方;那么剩下的表与里之间的这块广大的空间,包括整个的胸、腹腔,以及心、肝、脾、肺、肾、膀胱、子宫等多脏器,就归属于半表半里。

【《伤寒论》方对应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

【《伤寒论》方对应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

【《伤寒论》方对应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伤寒论》方对应条文汇总(方类排序版)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1、桂枝汤(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条文: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第一章   《伤寒论》中十篇结构解析及398条串解

1.3治有深浅。
此种写法之意义: 1.掌握外感病治疗体系。 2.治学上为解决条文疑义提供线索。
1.1 先论后方
先论后方的结构要求在治疗上与论相应。全篇是一个整体。 比如伤寒,中风,治疗在后面。
1.2 论有次序
相当于总论性质。包括定义,转属,恢复,转剧。 所有疾病宏观上的三种趋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转属:未愈但发生转归。 恢复:向愈。 转剧:恶化。
而现代医学对这一问题至今仍没有清晰的论述,更不用说 应用于临床实际了。
1.1 外感病与内伤病治疗先后的基本原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宏观上要有清晰的原则。所以疾病首先要进行如此的分类。
2. 战役上
要分清主次先后,即将人体分析出一个至数个方证,依据 一定的原则进行先后处理。
3. 战术上
认真研究并掌握各个方证。 以方证做为应用单元。 方证体现的是对人体内相对稳定的病理状态的调整。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281]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282]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283]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4]
论的基本结构
太阳病 定义 本病来路 治法禁忌 自愈(欲愈,可治) 欲解时 阳复 1,2,3, 4,5 6 7,8 9 10 少阴病 281 282,283 284,285,286 287,288,289,290 291 292,293 294,295,296,297, 298,299,300

孙思邈整理伤寒论的方法

孙思邈整理伤寒论的方法

孙思邈整理研究《伤寒论》的方法,是将《伤寒论》所有条文,分别按法、按方比附归类。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方证同条,比类相附”,以使“须有检讨,仓卒易知”。

也就是以法类证,以方类证,方法并重,重新编次,使读者易得其要旨。

《千金翼方》伤寒门凡二卷,计分三百九十二证(伤寒宜忌十五章未计算在内),方一百一十二首。

其中首论太阳、阳明、少阳病状为上卷,次论太阴、少阴、厥阴、伤寒宜忌、发汗吐下后、霍乱、阴(阳)易病、已后劳复病状为下卷。

各经病中,分别按以法统方、以方系证的原则归类。

如太阳病中首列用桂枝汤法五十七证,方五首(实为八首);用麻黄汤法一十六证,方四首;用青龙汤法四证,方二首;用柴胡汤法一十五证,方七首;用承气汤法九证,方四首;用陷胸汤法三十一证,方一十六首;太阳病杂疗法二十证,方一十三首。

在用桂枝汤法五十七证中,对桂枝汤的使用范围、主治功用、服法宜忌等,作了精确的归纳。

并对属于桂枝汤变证处理而用的桂枝汤加减方,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七方,亦汇集于桂枝汤法条下。

这样分类,使世称“意义幽隐、造次难悟”的《伤寒论》纲目分明,条理清楚,自成系统,颇便于学者研习。

以下伤寒宜忌诸篇,则主要采取以法类证的方法,对伤寒病治疗上的忌发汗、宜发汗、忌吐、宜吐、忌下、宜下、宜温、忌火、宜火、忌灸、宜灸、忌刺、宜刺、忌水、宜水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

如《翼方》卷第九伤寒下·宜发汗第二:大法春夏宜发汗;凡欲发汗,欲令手足皆周,一时间益佳,不欲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发汗也;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凡云宜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然不如汤药也;凡脉浮者,病在外,宜发其汗;阳明病脉浮虚者,宜发其汗;阳明病,其脉迟汗出多而微恶寒者,表为未解,宜发其汗;太阴病脉浮,宜发其汗;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阳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涩(啬)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太阳头痛发热,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宋版伤寒论原文(条文序号在前)

宋版伤寒论原文(条文序号在前)

宋版《伤寒论》【说明】以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并对照恽铁樵先生1923年影赵刻宋版《伤寒论》、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

原文改用简化字。

原文方后“右×味”,“右”字,按本书横排形式应改为“上”,为了保持原貌,不予改动。

条文序号依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版《伤寒论》;以“[]”标记于条文末行之尾列。

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慓,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矑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

伤寒论112方条文汇总(药量排序版)

一、单味药物方剂:4首(3.57%)1、文蛤散(太阳病)组成:文蛤(五两)用法: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

汤用五合。

条文: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

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2、蜜煎导方(阳明病)组成:食蜜七合用法: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

当热时急作,冷则硬。

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条文:233.阳明病,自汗出。

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3、甘草汤(少阴病)组成:甘草二两用法: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条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瘥,与桔梗汤。

4、烧褌散(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用法:392.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

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条文:伤寒阴阳(指伤寒初愈,因房事传给对方的疾病)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花一作眵)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二、两味药物方剂:10首(8.93%)1、甘草干姜汤(太阳病)组成: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条文: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芍药甘草汤(太阳病)组成: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条文排序规律-孙曼之《伤寒论》条文排列有无其内在规律?前人歧见纷出,各衷其是。

此事于《伤寒论》研究,显然有重要意义。

为避免逐条分析所造成的篇幅浩繁,本文拟以《伤寒论》六经各篇从六经提纲至“病愈时辰”有关条文,作一剖析,并作出相应的结论,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1.太阳篇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按:本条为太阳病之脉证定义。

为了便于归纳条文,本文对于各篇的脉证,分为本证、感邪证及传变证三种类型。

本条即为太阳病本证。

本证为六经病的“原型”;本证在感受外邪后所形成的证,则称之为“感邪证”;感邪证发生传变后所形成的证,称为“传变证”。

除上条太阳篇本证同时也具有感邪证性质外,其余各篇的本证均属于尚未感邪的、具有相应脏腑病理变化的经病原型,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按:以上两条分别为太阳病感邪证之分类。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按:以上两条为太阳病之传变证。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按:本条辩太阳病伤寒与温病之异。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案:本条论六经病发病病机的表里阴阳之辨以及病愈日期。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按:本条叙太阳病之自愈证。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按:本条为“病愈时辰”。

各篇均有此条。

2.阳明篇第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按:本条为阳明病本证分类。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按:本条为阳明病本证。

因传变证列于本条之后,可知本条实即未传变之证,故为本证。

在《千金翼方》所载的唐本《伤寒论》及《金匮玉函经》中,本条均列为阳眀篇首条,极是。

第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按:本条为阳明本证成因。

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按:本条为阳明本证外候。

以上均属于阳明本证,应视为一条并与太阳篇第1条相对应。

第183条:“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自出而恶热也。

”第184条:“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

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第185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第186条:“。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第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第188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按:以上五条为阳明病传变证病机,应与太阳篇第4条、第5条太阳传变证相对应。

第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按:此阳明感邪中风证。

在《伤寒论》中,伤寒之后方有传变之事,中风则无传变只有感邪。

由于风邪的这个特殊性质,所以除太阳篇外,其余各篇都把风邪单独列出。

本条本来应与太阳篇第2条相对应,而列于阳眀篇本证之后,今序于传变证之后,即有单独列出的意义。

第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第191 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按:以上两条为阳明病传变证分类。

本篇阳明病病机分寒热两端,即由此衍生而来并且贯穿全篇。

第192条:“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按:本条为阳明自愈证,与太阳篇第8条的太阳病自愈证相对应。

第1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按:本条与各篇“病愈时辰”条对应。

3、少阳篇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按:本条为少阳病本证。

与太阳篇第1条、阳眀篇第179条、第180、181、182条本证条文相对应。

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疼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按:以上两条分别为少阳感邪证之中风、伤寒分类,与太阳篇第2、3条、阳明篇第189条相对应。

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按:本条为少阳病传变证病机,与太阳篇第4、5条及阳明篇第183至188条相对应。

第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

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案:本条为少阳病汗吐下禁忌,句首无“少阳病”三字,属承前省略,应依例与上条合为一条。

据《千金翼方》所引唐本《伤寒论》即为一条。

第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按:脉浮大为风邪之象,风为阳邪,化热至速,故太阳中风传入少阳也就迅即化热而入阳明,从而形成三阳合病。

此条与阳明篇第189条“阳明中风”相类,应视作对应条文。

彼条云:“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恶寒、发热为太阳证;口苦、咽干为少阳证;腹满、微喘为阳明证。

可知与本条对应无疑。

第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第270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按:以上第269条为邪驻太阳经六七日经尽后,阳复不及而由阳证转入阴证的传变证。

第270条为三阳经证转入三阴经证的传变证,为全书的转折点。

这两条与第266条同样为传变证而性质不同,故列于其后。

第271条:“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按:本条为少阳“欲已”证,与太阳篇第8条、阳明篇第192条的“欲愈”证相对应。

第272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按:此条与各篇“病愈时辰”条文相对应。

4、太阴篇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按:此条为太阴病本证,与太阳篇第1条、阳眀篇第179、180、181、182条及少阳篇第263条相对应。

第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按:本条为太阴感邪中风证并含“欲愈”意义,与太阳篇第2、3条、阳明篇第189条、少阳篇第264、268条相对应并与各篇“欲愈、自愈”条文相对应。

第275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按:本条与各篇“病愈时辰”条文对应。

5、少阴篇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按:本条为少阴本证,与太阳篇第1条、阳眀篇第179、180、181、182条、少阳篇第263条及太阴篇第273条相对应。

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第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

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按:以上两条为少阴病虚寒病机。

第283条未冠以“少阴病”三字,当依文例与上条合为一条。

第284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

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按:本条为少阴病阴虚证病机。

以上三条为少阴本证之分类,连同第281条,均属本证,与太阳篇第1条、阳明篇第179、180、181、182条、少阳篇第263条及太阴篇第273条相对应。

第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第286条:“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按:以上两条为少阴病汗下禁忌。

第287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必自愈。

”第288条:“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踡卧,手足温者,可治。

”第289条:“少阴病,恶寒而踡,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按:以上三条,分别为“自愈”、“可治”病机,与太阳篇第8条、阳明篇第192条、少阳篇第271条及太阴篇274条相对应。

第290条:“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按:本条为少阴感邪中风证,与太阳篇第2条、阳眀篇第189条、少阳篇第264、268条及太阴篇第274条相对应,同时又具有“欲愈”意义。

第291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按:本条与各篇“病愈时辰”条对应。

6、厥阴篇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

”按:本条为厥阴本证,与太阳篇第1条、阳眀篇第179、180、181、182条、少阳篇第263条、太阴篇第273条及少阴篇第281条相对应。

第327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按:本条为厥阴中风证,与前引各篇中风条文对应,亦与诸篇“欲愈”条文对应。

第328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按:本条与各篇“病愈时辰”条对应。

7、归纳分析若将以上各篇从“提纲”至“病愈时辰”各条文归纳,则可分为以下六项内容:1、本证;2、本证或感邪证分类;3、传变证病机;4、中风证;5、自愈、可愈、可治证;6、病愈时辰。

各篇此部分条文中,有内容缺如者,如太阴篇只有第(1)、(4)、(6)、项;厥阴篇只有第(1)、(4)、(5)、(6)项。

亦有未可入此六项者,如少阴篇汗、下禁忌二条;太阳篇温病一条;风寒证鉴别一条,共三条未可入此六项内容。

但凡具有以上六项内容者,原书均写入各篇首条至“病愈时辰”部分,此即具有布局规律意义。

8、结论由以上归纳,可得出如下结论:8·1 本文虽仅归纳分析一部分条文,然《伤寒论》条文排列自有一定规律,显然可见。

8·2 由以上所归纳之六项内容,可知此部分条文作为一个整体看,实具有各篇导言或序言性质,故其各项具体内容之展开,叙于其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