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0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2000年,我国北方大部及南方部分地区2—7月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7成,造成严重干旱,旱灾先后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实现了黄河大旱之年不断流、黑河首次跨省区分水、博斯腾湖两次向塔里木河输水、引黄济津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取得了抗旱的伟大胜利。
2000年9月编制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报告》,并经国务院专题办公会通过;为恢复和改善黑河、塔里木河的生态系统,水利部组织编制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报告》和《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
现将2000年的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公告如下:一、水资源量200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3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60092亿立方米,比常年(多年平均)少0.9%,属平水年。
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少5.9%,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降水量比常年多2.0%。
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0%以上的有宁夏、辽宁、北京、天津、内蒙古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而比常年偏多20%以上的只有河南和海南两省。
2000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562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280毫米,比常年多1.6%;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少13.6%,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5.6%。
2000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5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39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205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99亿立方米;入海水量为16200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261亿立方米。
2000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8502亿立方米,大部分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不重复的只有1139亿立方米。
将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的不重复量相加,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701亿立方米,比常年增加0.9%,其中北方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总量5814亿立方米,南方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887亿立方米。
2000年天津水资源公报
综述天津市2000年总人口912.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79.5万人,城镇人口532.5万人。
全年工业总产值2582.1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639.41亿元。
实有耕地面积636.4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29.71万亩,实际灌溉面积432.7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37.48万亩。
粮食总产量124.1万吨。
一.降水2000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424.4毫米,折合水量47.9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63.93亿立方米少24.95%,比上年度多22.20%。
排列于1956年以来45年资料系列(下同)的第39位,相当于P=84.78%,属于偏枯年份。
海河北系年降水量391.6毫米,折合水量25.3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37.77亿立方米少32.83%,比上年多7.05%,排列第42位,相当于P=91.30%,属枯水年份。
其中:山区年降水量547.5毫米,折合水量3.9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5.05亿立方米少21.19%,比上年度多41.13%,排列第36位;平原年降水量371.9毫米,折合水量21.39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32.72亿立方米少34.63%,比上年度多2.44%,排列第43位。
海河南系年降水量468.5毫米,折合水量22.6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26.16亿立方米少13.57%,比上年度多45.31%,排列第32位,相当于P=69.57%,属偏枯年份。
降水量时程分布不均,有74.7%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6-9月)。
地区分布亦不均匀,高值区出现在北部山区和南部地区的静海西南部和大港地区,年降水量在500mm以上,最大超过600mm。
低值区出现在中部地区的武清北部和宁河北部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以下。
(二)地表水资源1.自产水量2000年全市天然产水量0.6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9.92亿立方米少93.75%,比上年度少7.46%。
海河北系产水0.53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产水0.45亿立方米,平原产水0.08亿立方米。
深化改革强化服务谱写新时代水文事业发展新篇章——访水利部水文司司长蔡建元
深化改革强化服务谱写新时代水文事业发展新篇章——访水利部水文司司长蔡建元轩玮;杨建青【期刊名称】《中国水利》【年(卷),期】2018(000)024【总页数】2页(P31-32)【作者】轩玮;杨建青【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8年,水文司积极践行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认真贯彻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水文改革创新,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努力夯实业务基础,切实强化水文服务,为水利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支撑。
临近岁尾,记者专访了水利部水文司司长蔡建元。
中国水利:水文被誉为水旱灾害防御的“耳目”和“尖兵”,请您介绍一下在2018年水旱灾害防御方面,水文测报工作开展的情况与取得的成效。
蔡建元:2018年,全国强降雨过程多,台风生成登陆偏多偏强,江河洪水频发重发。
面对严峻的汛情水情,部党组高度重视,鄂竟平部长主持召开专题办公会议,听取水文测报有关工作汇报,提出了明确要求。
叶建春副部长在全国水文工作会议上,对做好防汛水文测报工作做了专门部署。
按照部党组的决策部署,水文司提早安排部署,从最不利的局面考虑,尽最大努力,全力做好2018年的防汛水文测报工作。
一是超前周密安排部署。
水文司于1月印发了关于做好汛前准备工作的通知。
各级水文部门认真开展各项汛前准备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组织对水文测站设施设备开展全覆盖的专项维护与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跟踪落实。
在组织完成7个流域水文测报汛前检查基础上,又派出3个检查组,重点对海河、松辽流域和华北地区进行了再检查再落实。
二是科学研判暴雨洪水。
各级水文部门强化预测预报和联合会商,着力提高预报精度和时效。
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制作发布1 082个断面共9 930站次洪水预报,关键预报精准可靠;在迎战长江上游区域性较大洪水中,提前3天准确预报长江上游编号洪水、寸滩江段超保证水位、三峡入库洪峰流量,为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应对黄河上游区域性洪水中,提前7天预测黄河上游发生编号洪水,提前15天预判龙羊峡水库出现历史最高水位,为黄河洪水防控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00
其他行业 51.9%
废水
造纸及纸 制品业 18.6%
黑色金属 冶炼业 11.6%
化工业 17.8%
其他行业 24%
化工业 7%
食品烟草及饮 料制造业 25%
造纸及纸 制品业 44%
COD
图6
各工业行业废水及 COD 排放情况
1.6 重点流域废水排放情况
2000 年“三河三湖”流域内建成了 55 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11 座正在建设,
排放量(万吨) 120
100
80
工业
生活
60
40
20
5
0
广山四广河河湖辽湖江浙黑吉安江 陕福上山云重内贵新天北宁甘海西青
西东川东南北北宁南苏江龙林徽西 西建海西南庆蒙州疆津京夏肃南藏海
江
古
等国家重点治理的流域。该分布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流域的水环境质 量状况。2000 年国家重点治理流域的一些地区工业废水中 COD 排放量比 1999 年有所下降,见表 4。
排放量(亿吨)
50
45
40
35
工业
生活
30
25 20 15 10
5 0
广江四 湖山河浙湖辽 上广河安重福 黑江山北吉云陕 贵内新天甘海 宁青西
东苏川 北东南江南宁 海西北徽庆建 龙西西京林南西 州蒙疆津肃南 夏海藏
江
古
图3
各地区废水排放量排序
2000 年废水及 COD 排放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辽河、海河、淮河、太湖
废水排放量(亿吨)
COD 排放量(万吨)
总量 工业
生活
总量
工业
生活
415.8 226.7 189.1 1757.0 1073.0 684.0
2000年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2000年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规定,现发布辽宁省2000年度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状况水环境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0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0.9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7亿吨。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70.1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COD32.75万吨,生活污水排放COD37.39万吨。
石油类排放3142.52吨。
水质状况主要河流 2000年6条主要河流,枯水期监测结果表明,我省河流水质污染仍很严重,化学需氧量、氨氮是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指标,城市河段尤为突出。
浑河抚顺段为Ⅴ类水质。
沈阳段为劣Ⅴ类水质,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分别超标0.8倍、1.7倍和8.7倍。
太子河本溪、辽阳和鞍山三个河段均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三个河段分别超标0.5倍、0.4倍和3.4倍。
大辽河盘锦段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分别超标 8.1倍、0.7倍和0.2倍。
营口段为劣Ⅴ类水质,高锰酸盐指数超标1.4倍,氨氮超标3.0倍。
辽河铁岭、沈阳和盘锦三个河段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倍数为0.5—1.2倍,氨氮超标倍数为0.4--4.1倍。
大凌河朝阳、锦州两河段为劣Ⅴ类水质,朝阳段化学需氧量超标0.1倍,锦州段化学需氧量超标2.5倍,生化需氧量超标1.3倍,以河段均值计,砷超标0.1倍。
鸭绿江丹东段水质为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河段均值达32.2mg/L.2000年,由于降水不足,全省河川径流量严重偏少,一些河流出现断流,枯水期河流水质与上年比较没有明显好转。
大中型水库 2000年,全省开展监测的13座大中型水库中,大伙房、观音阁、碧流河、汤河、乌金塘、宫山咀等7座水库水质为Ⅱ类。
200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海洋环境监测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国家海洋局在继续加大 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坚持海洋环境监测必须为社会经济 发展、海洋行政管理和群众生活服务的方针,组织实施了 2000 年全国海洋环境质量监测 工作,对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监测,特别是对近岸重点海域 进行了高密度、高频率的监测,基本掌握了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根据监测结 果和其它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编制了 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在 新千年到来之际,我们希望通过《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全国人民 更加认识了解海洋,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海洋,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共同奋斗。
• 营养盐污染
2000 年我国近岸和近海海域继续受到营养盐的严重污染,海水中无机氮含量劣于一类 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面积达 16.4 万平方公里。其中,二类水质区 7.3 万平方公里,三类水 质区 4.2 万平方公里,四类水质区 2.2 万平方公里,劣四类水质区 2.7 万平方公里。磷酸盐 含量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面积达 17.8 万平方公里。其中,二、三类水质区 12.9 万平方公里,四类水质区 3.5 万平方公里,劣于四类水质区 1.4 万平方公里。
省(自治区、直辖市)
倾倒区数量 (个)
倾倒量 (×106 米 3)
辽宁 河北 天津 山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合计
4
2.78
4
8.20
2
3.65
11
5.37
2
8.63
8
33.49
8
3.62
3
1.58
13
26.83
2000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0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综述长江片是长江流域、西南诸河的总称,涉及新疆、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甘肃、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广西、广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划分为金沙江、岷沱江、嘉陵江、上游干流、乌江、汉江、中游干流、洞庭湖、鄱阳湖、下游干流、三角洲平原11个二级区;西南诸河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划分为雅鲁藏布江、藏西诸河、藏南诸河、怒江、澜沧江、红河、伊洛瓦底江7个二级区。
2000年长江片平均降水量1110.4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9096.4亿立方米,属平水年份。
地表水资源量16048.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4209.6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后的水资源总量为16163.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6.0%,其中长江流域水资源总量10037.2亿立方米,西南诸河水资源总量6126.1亿立方米。
2000年长江片总供水量1835.6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总供水量1736.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0.7%;西南诸河总供水量99.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5%。
长江片总用水量1827.1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总用水量1727.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1%;西南诸河总用水量99.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6%。
长江片总耗水量903.8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流域耗水量835.5亿立方米;西南诸河耗水量68.3亿立方米。
长江入海水量9599.9亿立方米(含淮河经长江入海水量248.7亿立方米)。
长江片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量239.5亿吨,其中长江流域233.9亿吨,比上年增加了约27亿吨;西南诸河5.6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水资源量降水量2000年长江片平均降水量1110.4毫米,折合降水总量29096.4亿立方米,属平水年份,其中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1094.5毫米,折合降水总量19564.6亿立方米,比上年少4.1%,比常年多0.3%;西南诸河平均降水量1144.3毫米,折合降水总量9531.8亿立方米,比上年少0.7%,比常年多8.0%。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2001-12-26来源:本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一章长江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
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约19%。
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自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水流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输沙量大。
例如:宜昌水文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
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
由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大通等水文站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显示,宜昌站输沙量最大。
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等水文站的输沙量均比宜昌小。
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
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
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
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
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
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
此外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对长江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
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
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
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
河南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
河南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0年全省平均降水量995.3毫米,比上年增加65.4%,比多年均值增加26.8%,超过10年一遇,属丰水年份。
6--9月降水量773.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7.7%,比常年同期偏多58.4%。
本年度汛期降水量多且强度大,沙颍河、洪汝河、唐白河多次出现大洪水,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2000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475.9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偏多52.2%,比上年偏多345.9%。
尤其是省辖淮河、长江流域地表径流量大幅度增加,分别达298.9亿立方米、125.7亿立方米。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281.18亿立方米。
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重复计算量87.13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为699.95亿立方米,比多年均值增加61.9%。
2000年末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4.2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4.69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43.42亿立方米,增加20.2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82亿立方米,增加4.42亿立方米。
全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位与上年末相比,面平均上升1.37米,地下水储蓄量增加48.06亿立方米。
全省平原区7个浅层地下水下降漏斗区总面积为7269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2749平方公里。
2000年全省各种水利工程总供水量204.87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水源为87.53亿立方米,地下水水源117.11亿立方米,其它水源0.23亿立方米。
引黄河干流水量18.77亿立方米,跨流域调水16.65亿立方米。
全省总用水量204.87亿立方米。
其中农业用水134.2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41.7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28.94亿立方米。
全省人均用水量为215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402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191.3立方米,万元工业产值(当年价)用水量,含火电为66立方米,不含火电为52立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城镇为每人每日164.4升,农村65.7升(含牲畜用水)。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黄河泥沙公报YELLOW RIVER SEDIMENT BULLETIN2008(呈签稿)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YELLOW RIVER CONSERV ANCY COMMISSION OF MWR前言河流泥沙状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洪减灾以及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等具有重大影响,并愈来愈受社会关注。
编制《黄河泥沙公报(2008)》(以下简称《公报》)旨在及时报告黄河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年度的径流量、输沙量和其它重要水、沙指标及其变化状况,重要水库与河段的冲淤变化,为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提供宏观基本资料。
《公报》按水文站、水库及主要河段反映本年度(水沙情况为日历年、冲淤变化为施测时间间距)黄河泥沙状况,并列出与多年统计资料的对比。
本《公报》的多年均值资料系列采用1950~2005年,同时考虑1987年以来河道边界条件及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另列有1987~2005年均值(简称87~05均值,下同)。
所涉及高程除小浪底库区为国家85高程基准、巴彦高勒和头道拐站为黄海基面外,其余均为大沽基面。
《公报》的资料来源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有关省(区)的实测数据。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甘肃、陕西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领导小组组长:廖义伟副组长:薛松贵翟家瑞刘晓燕杨含峡安新代王震宇时明立成员:谷源泽袁东良毕东升赵卫民王玲陈连军姜乃迁项目组项目负责人:牛占陈永奇王怀柏潘启民主要完成人:潘启民赵淑饶胡跃斌陈永奇张丽娜马志瑾许珂艳李东胡玉荣刘炜李中有林来照郭宝群王兵拓自亮范世雄陶海鸿慕明清刘社强李有才李存才曲耀宗王世钧白莉东薛建国邢芳李旭东张玮吉俊峰王玉明张春岚蒋秀华仝春莲罗君毛利强袁华目录前言一、概述 (1)二、径流量与输沙量 (3)三、重要水库冲淤变化 (11)四、黄河干流内蒙古河段典型断面冲淤状况 (18)五、黄河干流下游河段河道冲淤状况 (23)一、概述本《公报》发布黄河干流唐乃亥、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11个重要控制水文站以及洮河红旗、皇甫川皇甫、窟野河温家川、无定河白家川、延河甘谷驿、泾河张家山、北洛河氵状头、渭河华县、汾河河津、伊洛河黑石关和沁河武陟等11个重要支流控制水文站(见图1)的实测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数据,以反映黄河流域主要水系产沙输沙的基本情况。
2000年浙江省水资源公报
浙江省2000年水资源公报2000年全省流域分区年降水量与1999年及多年平均值比较2000年浙江省水资源公报一、概述2000年全省降水量属正常年份。
全年降水量为1632.2毫米(折合水量1682.997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多1.56%。
梅汛期,我省瓯江中上游发生了超警戒和危急水位的洪水,台汛期,有五次台风影响我省,其中有两次在我省登陆,温州、台州、舟山、宁波等地发生了特大暴雨。
全省总水资源量为963.669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949.0019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多2.71%,占水资源总量的98.5%。
产水系数为0.57,产水模数为93.5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060立方米。
全省共有大中型水库144座,2000年末蓄水总量比1999年末减少7.4410亿立方米。
主要平原区(嘉兴、宁波市)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比去年有增大趋势,应引起重视。
全省总供水量为203.2665亿立方米,比上年略少。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95.1410亿立方米,占96.0%。
总用水量为201.1528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11.0523亿立方米,占55.2%,农田灌溉用水亩均508立方米,比去年少6.09%。
城乡居民人均用水量61.0立方米,较去年有所提高。
全省总耗水量115.4439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57.4%。
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77.7990亿立方米,占67.4%。
水资源利用率为20.9%。
全年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2.9813亿吨,其中达标排放量14.9209亿吨,占34.7%。
2000年全省各河流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城市内河、平原水网和各江河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严重,污染类型仍以有机污染为主。
全省各水库的水质较好。
主要湖泊水体则处于富营养-中营养状态。
二、降水量㈠.分区降水量2000年,全省降水量为1632.2毫米(折合水量1682.9970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多1.56%,比1999年降水量(1861.9566亿立方米)少9.61%。
长江泥沙公报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
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9%。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其输沙量大。
例如:宜昌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
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图显示(图2),宜昌水文站输沙量最大。
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站等水文站均小于宜昌水文站输沙量。
图2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
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
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
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
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
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
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
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对长江的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
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
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
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
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
黄河泥沙公报
黄河泥沙公报YELLOW RIVER SEDIMENT BULLETIN2001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HYDROLOGY BUREAU,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OMMISSION前言河流泥沙状况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洪减灾以及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决策等都具有重大影响,并愈来愈为社会所关注。
《黄河泥沙公报(2001)》(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制目的是及时报告黄河流域干流重点河段及主要支流年度的径流量、输沙量和其它重要泥沙指标及其变化状况,重要水库与河段的冲淤变化,黄河的重要泥沙事件及特殊泥沙现象,为了解与研究黄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宏观基本资料。
《公报》按水文站、水库及主要河段反映本年度黄河泥沙状况,同时也列出多年统计资料以资对比,一些重要泥沙事件也同时发布。
《公报》的资料来源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有关省(区)的实测数据。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甘肃、陕西等省(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
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等给予了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目录前言概述一、重要控制水文站实测水量与沙量∙∙∙∙∙∙∙∙∙∙∙∙∙∙∙∙∙∙∙∙∙∙∙∙∙∙∙∙∙∙∙∙∙∙∙∙∙∙∙∙∙∙∙∙∙∙∙∙∙1二、三门峡水库的冲淤与库容变化∙∙∙∙∙∙∙∙∙∙∙∙∙∙∙∙∙∙∙∙∙∙∙∙∙∙∙∙∙∙∙∙∙∙∙∙∙∙∙∙∙∙∙∙∙∙∙∙∙∙7三、小浪底水库的冲淤与库容变化∙∙∙∙∙∙∙∙∙∙∙∙∙∙∙∙∙∙∙∙∙∙∙∙∙∙∙∙∙∙∙∙∙∙∙∙∙∙∙∙∙∙∙∙∙∙∙∙∙∙∙∙8四、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12五、黄河中游输沙模数等值线图∙∙∙∙∙∙∙∙∙∙∙∙∙∙∙∙∙∙∙∙∙∙∙∙∙∙∙∙∙∙∙∙∙∙∙∙∙∙∙∙∙∙∙∙∙∙∙∙∙∙∙∙∙14六、重要泥沙事件及特殊泥沙现象∙∙∙∙∙∙∙∙∙∙∙∙∙∙∙∙∙∙∙∙∙∙∙∙∙∙∙∙∙∙∙∙∙∙∙∙∙∙∙∙∙∙∙∙∙∙∙∙∙17领导小组:组长:廖义伟副组长:陈效国牛玉国胡一三薛松贵孙广生李良年成员:乔西现陈永奇牛占王玲袁东良徐建华项目组:项目负责人:牛占王玲田水利潘启民主要完成人:牛占王玲田水利潘启民王丙轩徐建华胡跃斌张学成赵淑饶杨汉颖庞慧张培德张玮司凤林孙郑琴韦淑莉蒋秀华金双彦概述本《公报》发布黄河干流唐乃亥、兰州、头道拐、龙门、潼关、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9个水文站和洮河红旗、大夏河折桥、黄甫川黄甫、窟野河温家川、无定河白家川、延河甘谷驿、泾河张家山、北洛河氵状头、渭河华县、汾河河津、伊洛河黑石关、沁河武陟等12个支流重要控制水文站(见黄河流域重要控制水文站分布图)的实测径流和实测悬移质输沙量数据,用以反映黄河流域主要水系产沙输沙的概况。
难忘的历程辉煌的成就
难忘的历程辉煌的成就陈宝【期刊名称】《东北水利水电》【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6页(P62-67)【作者】陈宝【作者单位】松辽委水文局(信息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伴随着松辽委成立,松辽委水文事业也实现了零的突破。
30年来,松辽水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全面的发展历程,为松辽流域水利管理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创造了辉煌业绩。
1 松辽委水文机构沿革松辽委水文机构的发展变化历程可以概括为松辽委与东勘院合署办公(1982.10—1995.9)、委院分设至水文局重组(1995.9—1999.12)、水文局重组至机构升格(2000.1—2008.1)、机构升格至今4个阶段。
1.1 松辽委与东勘院合署办公阶段1982年9月松辽水利委员会成立,水文处作为松辽委内设机构之一也随之诞生,行政级别为正处级。
1982年9月—1983年10月,松辽水文属于初创阶段,与流域规划处合署办公,主要工作为参加水利电力部组织开展的全国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供需平衡中的东北诸河水资源利用工作,以及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调查评价松辽流域片成果收尾阶段工作。
1983年11月,根据《关于委属机构调整的决定》(松辽(83)委干第2号文),松辽委水文处与东勘院规划处水文专业人员合并,组建新的松辽委水文处,下设3个水文组,主要工作内容为承担流域综合规划和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水文分析计算任务。
1985年,为满足流域防汛工作需要,松辽委水文处组建成立水情组。
为适应水文信息化发展要求,松辽委水文处1985年组建计算机组,主要负责开展松辽流域水文数据库建设工作。
根据《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界河段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中苏专家工作会晤纪要》,1987年松辽委在黑龙江干流上游段设立洛古河、上马厂、卡伦山水文站,并于1987年6月1日正式开始水文测验工作。
1987年7月30日,水利电力部劳动工资司以《关于同意在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界河段建立水文勘测队的通知》批准组建黑龙江水文勘测队(副处级)。
圣人出黄河清解析
"圣人出黄河清"解析"圣人出黄河清"解析[日期:2021-03-24] 作者:陶世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时的中国人,在他们启蒙的时候就被告知:“圣人出则黄河清。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
甚至还有“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
黄河的水经常是浑浊的,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
春秋时期,鲁襄公八年(前565),晋国的盟国郑国受到楚国的攻击,是屈从于楚?还是抗击楚兵等待晋兵来救?郑国的当权者出现两派,争论激烈。
主张归顺楚国的子驷,引诗为喻:“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意思是一个人想在有生之年见到黄河变清,几乎不可能,等晋国出兵来救,也是等不上的。
(《春秋左传·襄公》)结果是他这一派占了上风。
那时的人们,以为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事物,都被超自然的神圣的“天”所支配。
洪水、旱灾、冰雹、蝗虫、地震、山崩、瘟疫等等自然灾害,都被看成是人们特别是“天子”干了坏事,上天降下的惩罚。
据历史记载,古代黄河经常泛滥,“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孟子·滕文公》)。
“河灾之羡溢,害中国也尤甚”(《汉书·沟洫志》)。
后来有大禹治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孟子·滕文公》)。
不过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大概也仅能做到减轻水患,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黄河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即周定王五年至1938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多次,改道26次。
据专家研究,殷商王朝曾多次迁都,至少有5次是因为避开水灾。
(邓拓:《中国救荒史》;王嘉荫:《中国地质史料·河流》等)在汉武帝刘彻统治中国的强盛年代,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河南濮阳西南)决口,“泛滥为中国害,菑梁、楚,破曹、卫,城郭坏沮,蓄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令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2001-12-26来源:本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第一章长江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
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约19%。
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自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水流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输沙量大。
例如:宜昌水文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
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
由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大通等水文站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显示,宜昌站输沙量最大。
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等水文站的输沙量均比宜昌小。
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
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
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
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
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
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
此外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
这些工程对长江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
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
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
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
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
长程河道断面的实测一般每5年安排1次,自宜昌至江阴(常州附近)设置测量断面1392个。
二、径流量与沙量(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干流选取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为代表站,各站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426、4382、7112、905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2.550、5.010、4.040、4.330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76、1.14、0.573、0.486千克/立方米。
这些资料表明,各站径流量与沙量的变化大体上是对应的,但沙量变幅大于水量,特别是上游屏山和宜昌水文站。
从80年代至2000年,汉口与大通两站的沙量略呈减少的趋势。
支流中以嘉陵江、乌江与汉江的输沙量较大。
其控制水文站北碚、武隆、皇庄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665.4、497.3、481.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201、0.2803、0.5590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80、0.564、1.03千克/立方米。
(二)2000年的水沙特征值2000年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实测年径流量分别是:1772、4712、7420、9266亿立方米,年输沙量分别是:2.72、3.90、3.36、3.39亿吨,年平均含沙量是:1.54、0.828、0.451、0.366千克/立方米。
各站径流量均较多年平均值略大,但沙量仅屏山站略大,宜昌、汉口、大通站沙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
2000年长江支流嘉陵江、乌江与汉江的控制水文站北碚、武隆、皇庄实测年径流量分别为:593.1、579.1、454.0亿立方米,年实测输沙量为:0.363、0.225、0.153亿吨,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566、0.388、0.340千克/立方米。
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一)、荆江河段荆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全长347公里,穿行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之间。
荆江左岸有沮漳河汇入,右岸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于1959年封堵)分泄江水入洞庭湖,洞庭湖又于城陵矶汇入长江。
依据河型的不同,荆江以藕池口为界,可分为上荆江(长172公里)与下荆江(长175公里)。
上荆江河弯平顺、稳定,弯道处多有江心洲,主要江心洲有12个,两岸边滩较少,形态窄长。
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单股少汊,主要江心洲有4个,两岸边滩较多,形态宽短,大的弯曲段原有12个,裁弯后为10个。
1、荆江河道泥沙冲淤量据河道地形图计算,荆江河段平滩河槽1966年至1998年共冲刷39169万立方米,其中四分之三的冲刷量发生在上荆江。
与此相应,洞庭湖分流分沙量不断下降。
2、横断面变化上荆江横断面多呈“W”型,变化较小,有冲有淤,基本上为周期性变化。
下荆江横断面多为不对称的偏“V”型,横向变形的基本型式是凹岸崩坍、凸岸淤积,横断面形状基本未变,向横向位移。
当河弯剧变时(切滩、撇弯),横断面可发生滩槽互易。
上、下荆江过渡段的横断面一般近似“U”形。
3、纵断面变化与河道横向宽窄、弯道曲率的变化,以及分汊、分流等因素相对应,河道深泓线呈起伏变化。
比较1975年、1996年、1998年的深泓高程,沿程有升有降,河床冲淤相间。
(二)城陵矶至武汉河段该河段全长248公里,两岸湖泊和河网交织,汉口有中游最大支流汉江汇入,河段内有中下游曲折率最大的簰洲弯道,狭颈宽度与弯道长度之比为1:12。
本河段河型属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分汊型,大的江心洲有13个。
河道窄段一般有节点控制,节点是本河段的一种典型河谷地貌,是由滨临江边的山丘和基岩出露的阶地所构成。
两岸共有21个节点,左岸10个,右岸11个,节点间纵向直线间距5至40公里不等。
1、河段泥沙冲淤量历年来该河段冲淤相间,总的趋势是淤积。
据河道地形图计算,1966年至1998年其平滩河槽共淤积25450万立方米,其中1996年以前淤积35410万立方米,1996年至1998年冲刷9960万立方米。
2、横断面变化多分汊河段断面冲淤变化较大,单一分汊河段断面冲淤变化次之,弯曲性河段和顺直单一性河段的断面冲淤变化较小,低山丘陵河段断面冲淤变化最小。
历年冲淤幅度最大者可达5~10米。
3、纵断面变化其深泓线纵断面呈起伏变化。
比较1966、1996、1998年的深泓线高程,总体上有升有降。
四、重要水库、湖泊的淤积(一)长江上游地区水库淤积调查至80年代末,长江上游地区共建水库11931座,总库容约205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13座,总库容97.5亿立方米。
据截止1992年的调查资料,上游地区水库年淤积量约为 1.4亿立方米,年淤积率约0.68%。
其中,大型水库年淤积率为0.65%,中型0.39%,小型0.90%。
(二)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汉江中游、丹江入汇口下游0.8公里。
总库容174.5亿立方米,死库容76.5亿立方米,水库面积745平方公里。
工程于1959年10月截流,1968年开始蓄水发电。
1、入库水沙量坝址1954-1991年平均年径流量393.8亿立方米。
入库沙量80%来自汉江,汉江入库站1960~1989年平均年输沙量4700万吨。
由于上游建库,特别是1989年安康电站建成运用,汉江入丹江水库沙量大减,1990年至1999年平均年输沙量仅为920万吨。
2、水库淤积量库区曾进行66次断面与地形测量。
最近一次在1994年。
由此得出自1960年至1994年水库共淤积泥沙14.1亿立方米,淤积主要发生在1968年至1986年。
淤积物大部分分布在死库容,约为11.6亿立方米,占淤积总量的82%。
3、淤积横断面汉江库区的淤积以洲滩淤积为主,断面形状呈“U”型。
(三)洞庭湖洞庭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流域面积26.2万平方公里。
洞庭湖区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它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支流入汇,又通过松滋、太平、藕池三口(1959年调弦口封堵以前为四口)接纳长江分泄的水沙。
这些来水来沙及区间来水通过洞庭湖调蓄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
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洞庭湖区的防洪形势比较紧张。
1、洞庭湖湖泊面积与容积的变化据资料记载,1852年洞庭湖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
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至1949年湖面缩小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293亿立方米(按城陵矶水位33.5米计,下同)。
此后30年间,由于大规模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与容积迅速缩小。
自80年代之后,情况得到控制。
至1995年,实测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167亿立方米。
目前洞庭湖实际包括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三大湖泊及穿插于其间的密集河网。
2、入湖泥沙淤积量据水文资料统计,洞庭湖多年平均(1956至1995年)入湖年沙量为1.67亿吨,其中1.32亿吨来自长江的入流,0.3亿吨来自湘、资、沅、澧四水。
由城陵矶注入到长江的湖水年均输出沙量为0.43亿吨。
由此所得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
(四)鄱阳湖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江、抚河、饶河、信江和修水等五河的来水,经湖泊调蓄后,由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的湖泊—低水为河道型,中高水呈湖泊型。
1、面积与容积的变化1953年至1976年湖泊面积缩减25%,容积缩减19%(面积和容积是按湖区平均水位吴淞高程22米计算),主要是围湖垦殖所致。
1976年之后变化较小。
2、泥沙淤积量泥沙主要来自五河,小部分来自长江倒灌。
1976年至1987年入湖沙量1.90亿吨,出湖1.12亿吨,淤积在湖内约0.78亿吨。
年均淤积709万吨,淤积比较轻微。
五、重大泥沙事件(一)下荆江的裁弯与撇弯近50年来,下荆江共进行过两次人工裁弯、发生一次自然裁弯与一次撇弯。
1、中洲子人工裁弯中洲子河弯位于藕池口下游约81公里。
裁弯前河段长37公里,弯颈最小宽度3.5公里。
1966年-1967年5月实施人工裁弯。
2、上车湾人工裁弯上车湾下距洞庭湖出口约50公里。
裁弯前河段长35.8公里,弯颈最窄处宽为1.85公里。
1968年12月-1971年1月实施人工裁弯。
3、沙滩子自然裁弯沙滩子河弯位于藕池口下游37公里。
1970年汛后弯颈最窄处仅1.5公里宽。
狭颈于1972年7月19日被水冲开,发生自然裁弯。
裁弯缩短了河长,加大了水面坡降。
据观测,其对长江干流河道的影响向上下游延伸,持续约20年。
4、石首撇弯1975年以后主流贴靠左岸,向家洲洲头崩塌后退,1987年后崩塌加速。
1993年11月狭颈宽度仅25米,1994年6月11日向家洲崩穿过流,发生撇弯。
(二)新滩滑坡1985年6月12日湖北省秭归县长江北岸新滩发生大规模滑坡。
滑坡长约2000米,宽约800米。
总滑坡体积3000万立方米,其中滑入长江240万立方米。
使该段河床最低点高程由22.5米上升至37.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