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和分型治疗

合集下载

辨证治感冒的实训报告

辨证治感冒的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感冒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症状多变。

中医学认为感冒是由外邪侵袭所致,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类型。

为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本实训旨在通过学习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对感冒进行分类诊断和治疗。

二、实训目的1. 掌握感冒的中医病因病机。

2. 熟悉感冒的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3. 学会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治疗感冒。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1)感冒的病因病机:感冒是由于外邪侵袭人体,导致机体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所致。

(2)感冒的辨证分型:根据病因、病机、症状及舌脉等表现,感冒可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类型。

2. 临床实训(1)风寒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咳嗽、痰白清稀、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

实训过程:观察患者症状,询问病史,结合舌脉辨证,诊断为风寒感冒。

治疗方案:疏风散寒,解表止痛。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身痛、汗出、口渴、咳嗽、痰黄稠、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实训过程:观察患者症状,询问病史,结合舌脉辨证,诊断为风热感冒。

治疗方案:疏风清热,解表宣肺。

方药:银翘散加减。

(3)暑湿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重、脘闷、恶心、呕吐、腹泻、苔腻、脉濡数。

实训过程:观察患者症状,询问病史,结合舌脉辨证,诊断为暑湿感冒。

治疗方案:清暑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四、实训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对感冒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患者症状、询问病史、结合舌脉进行辨证,并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进行治疗。

3. 本次实训使我认识到中医辨证论治在感冒治疗中的重要性,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五、实训建议1. 加强理论学习,深入理解感冒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2. 多参与临床实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中医诊疗技能。

肺系疾病---感冒

肺系疾病---感冒
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1、证 、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3、治 、 法: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
4、代 表 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病程
发病季节
感冒风寒证与风热证的区别
病因病机 相同点 风寒证 感风寒之邪 恶寒 发热 鼻塞 流涕
主症
不同点 恶寒重,发热轻, 无汗,鼻流清涕, 口不渴,舌苔薄白, 脉浮紧 发热重,恶寒轻, 有汗,鼻流浊涕, 口渴,舌苔薄黄, 脉浮数
风热证 感风热之邪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病因
发病季节
流行情 况 常呈散 发性
(二)阴虚感冒
1、证 候: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 、 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 舌红少苔,脉细数。 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 、证机概要:阴血虚者,感邪多从热化燥化,且易感受燥热之邪. 即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即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3、治 法:滋阴解表. 、 滋阴解表. 4、代 表 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 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文献简述
《内经》首先提出病因及主症。 《素问•骨空论》“风者 内经》首先提出病因及主症。 素问•骨空论》 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 令人振寒,汗出头痛, 风从外入, 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 恶寒” 恶寒”。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是感冒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证论治的基础。 辨证论治的基础。 病名首出《仁斋直指方• 诸风》 伤风方论” 病名首出《仁斋直指方• 诸风》“伤风方论”引《和剂局 方》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 参苏饮: 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 稠粘” 稠粘”。 时行病”之描述。 《诸病源候论• 时气病诸候》有“时行病”之描述。直至 诸病源候论• 时气病诸候》 类证治裁• 伤风》中才明确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类证治裁• 伤风》中才明确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中医内科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目的:通过中医内科住院医师的培训,要求住院医师掌握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内科常见病证、病种的中医诊断、治疗,成为一名能独立从事内科临床工作的中医医师。

意义:系统学习和掌握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突出中医特色。

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的中西医诊断、治疗技能以及内科危急重症的中西医处理技术,达到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水平。

第一单元外感病症(一)感冒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1)感冒的常见病因;2)感冒的主要病机及转化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1)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2)气虚感冒和阴虚感冒的主症、治法和方药3)风寒感冒治疗加减变化;4)寒包火感冒治疗原则。

(二)外感发热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基本特点、兼夹证、变证病因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外感发热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三)湿阻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湿阻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四)痢疾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基本特点、常见主要症状、变证病因病机:1)痢疾的常见病因;2)痢疾发生主要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痢疾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五)疟疾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临床特征、典型表现、分类病因病机: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疟疾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第二单元肺系病症(一)咳嗽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因;2)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病机及转化。

诊治纲要: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各个辨证分型的症状、治法和方药(二)哮病概述:定义、范围证侯特征:病因病机:1)哮病的常见病因;2)哮病的主要病机、“夙根”与诱因及转化。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诊断与合理用药

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诊断与合理用药
1、病史:有寒温失宜、生活失调、起居不当、过度 劳累及其他原因导致抗病能力下降等病史。
2、临床表现: 初起可出现鼻窍和卫表不和症状,表现为鼻咽
部不适,恶风、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 继而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肢体酸重等,或有 胃肠道症状,纳差、腹泻、恶心呕吐,但以表症 为主。
3、相关检查
• 血象:病毒性感冒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有白细胞计数与 中性粒细胞增多及核左移现象。
• 胸部X线检查:胸片X线显示血管阴影增多,但无
肺浸润阴影(急性病毒性支气管炎),或双肺弥 漫性、结节性阴影(流感病毒肺炎)。
• 病毒和病毒抗原的测定。
二、鉴别诊断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相鉴别
1、普通感冒多因外感六淫,以风邪为主,冬春 季发病, 病情较轻,一般呈散发性,全身症状不 重,多无传变;
兼症: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少痰--凉燥 厚朴、陈皮、法夏、苍术或用羌活胜
外邪侵袭 这个时期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感染。
病情于10~14天达到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略有活动则气喘、心悸,被迫卧床
休治息疗。 原则:辛温解表,宣肺卫散寒。表不和——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
舌象:舌质淡,苔薄白。 虚证:多素体虚弱,年老或大病后、病程长,缠绵难愈。 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血象:病毒性感冒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风寒重证,恶寒甚者,加麻黄,桂枝 治疗原则:清暑祛湿解表。 治疗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一、诊断依据
发热为首发症状,可有畏寒,体温常超过38℃,呈不规则热或弛张热,稽留 热等,热程多为1~2周;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和腹泻。起病3~7 天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肺部体征不明显。病情于10~14天达到 高峰,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加重,并出现频繁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 ,略有活动则气喘、心悸,被迫卧床休息。这个时期易发生呼吸道的继发感 染。

基于感冒类中成药合理用药的中医辩证诊疗

基于感冒类中成药合理用药的中医辩证诊疗

基于感冒类中成药合理用药的中医辨证诊疗
感冒的诊查要点
4.感冒与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的鉴别

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脑炎等初期常有感冒症状,但 麻疹伴有目赤畏光、眼胞浮肿、多泪、口腔粘膜出 诊等;脑炎为突然高热、头痛、呕吐、昏迷、惊厥 等症状为其特征。而且这些病都有流行季节及流行 区域。
基于感冒类中成药合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药的中医辨证诊疗
基于感冒类中成药合理用药的中医辨证诊疗
感冒的病因病机
一、病因
以风邪为主因
1.六淫
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寒、热、暑湿、湿、燥 2.时行病毒 3.生活起居失当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
基于感冒类中成药合理用药的中医辨证诊疗
感冒的病因病机
二、病机
1.发病 卫气之强弱 感邪的轻重 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性:一般以实证居多 , 若素体正虚,又感外邪,为本虚标实 证。
基于感冒类中成药合理用药的中医辨证诊疗
感冒的涵义
伤风(冒风、冒寒): 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 重伤风: 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 时行感冒: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
基于感冒类中成药合理用药的中医辨证诊疗
感冒的涵义
现代医学所称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 感冒,皆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基于感冒类中成药合理用药的中医辨证诊疗
感冒的诊查要点
2.感冒与鼻鼽的鉴别


鼻鼽是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鼻 塞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多发性鼻病。相当于现代医 学的过敏性鼻炎。 鼻鼽临床类似感冒症状,但不同的是,鼻鼽起病急 剧、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 境或气温突变有关,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痊愈。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六章1感冒是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常见呼吸道多种感染性疾病。

2感冒的病因病机:感冒主要是风邪兼夹时令之气侵袭人体,病机在于邪犯肺卫,卫表失和。

外感常以风为先导,风邪常夹其他病邪(如寒、湿、热、暑等)伤人。

/而具有传染性的时行疫邪致病,其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

3感冒辨证分型:(1)风寒束表。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疼,喷嚏,鼻塞流清涕、脉浮或浮紧。

护治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塞。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2)风热犯表。

临床表现,恶寒轻、发热重、头胀疼、鼻塞流脓涕、咽痛咽红、苔薄黄、脉浮数。

护治原则,辛凉解表。

代表方剂,银翘散。

(3)暑湿袭表。

临床表现,头昏胀重、鼻塞流涕、胸闷泛恶。

护治原则,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剂,新加香藿饮。

4感冒护理:【生活】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清新、发热者注意休息,多饮水,各证型注意季节时乏主气及非时之气,防止外感,实行感冒患者应注意呼吸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饮食】宜清淡消化,风寒忌生冷食物,清证饮红糖生姜水,风热感冒忌食油腻、辛辣之物,可饮金银花露,暑湿感冒应少食甜食。

【服药】发散表邪药不宜久服,宜轻煎温服。

服解表剂应避风寒以免复感风邪。

风寒者汤剂热服风热者病情轻可一日一剂。

【症状】定时测体温,高热不退者,物理降温。

头身疼痛较重,采用刮痧法,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服用麻子仁丸。

5感冒健康教育:注意季节气候变化时要保暖防寒,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注意个人卫生,室内定时通风换气,或用食醋熏蒸。

养成经常性户外活动习惯。

6咳嗽的概述:是因邪客肺系、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7咳嗽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袭肺内邪于肺【病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8咳嗽辨证分型: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症状表现】咳嗽声重,咳痰色白稀薄、无汗、苔薄白、脉浮紧。

呼吸系统总论感冒

呼吸系统总论感冒

5
脾常不足 乳食停滞(挟滞)
6
心肝有余 引动肝风(挟惊)
【病因病机示意图】
总之,本病是因感受外邪,邪客肺卫,表卫失和所致。
01
02
其病位主要在肺卫,可影响心、肝、脾而发生挟痰、挟惊、挟滞之证。
古代称为“伤风发搐”,现代称为“热性惊厥”, 1)常见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随着年龄增加,发作次数逐渐减少,年长儿一般不再发生。 2)多见于感冒后1—2天内发生,持续时间很短,只发作一次,很少重复发作,热退后惊厥即止。 3)神经系统无异常改变。
挟惊:兼见惊惕哭叫,睡卧不宁或齘齿,甚至惊厥,舌红苔黄,脉弦。 治宜清热解表,佐以镇惊安神,酌加蝉蜕、钩藤、僵蚕等,或加服小儿回春丹。
03
01
02
兼挟证
挟滞:兼见食少纳差,腹胀口臭,呕吐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白浊,舌苔厚腻。
01
治宜解表为主,佐以消食导滞,酌加山楂、建曲、麦芽、鸡内金、莱服子等。
02
若证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腹满口渴,舌粗苔黄垢,则为食滞化热,壅塞肠俯,可酌加大黄、枳实、槟榔,通腑下积。
03
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夏秋季。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流涎、咽痛等。体检时可见咽部红肿,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可见2~4mm大小的疱疹,周围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约1周左右。
咽-结合膜热:由腺病毒3、7型所致。好发于春夏季,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体检时可见咽部充血,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病程约1~2周。
【诊 断】 一、诊断要点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红或咽痛等为主要症状。 2.全身症状重,呈流行性者,为时行感冒。 3.常因气候骤变,寒暖失调发病。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感 冒(教材)-针灸治疗学

感 冒(教材)-针灸治疗学

姜俊岭等用针刺加拨罐法治疗感冒109例。方法:取大椎、 风池、合谷穴。风寒型加列缺;风热型加外关;头痛加太 阳、百会;鼻塞加上星、迎香;咳嗽加肺俞、太渊;咽痛 加少商(放血)、鱼际。主穴用泻法,配穴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2Omin。中间行针1~2次,起针后大椎穴拔罐10~ 15min。1~2日治疗1次,5日为1疗程。对照组69例, 风寒型用速效伤风胶囊 2粒/次, 1日 3次,风热型予银 翘解毒丸2丸/次,日 3次或清热解毒液2Oml/次,日2 次。结果:治疗5日分别痊愈94、42例;有效14、22例; 无效1、5例;有效率分别为99.1%和92.8%,两组疗 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O1)。
【经验介绍】
取风池治疗感冒效佳,针感宜向头颞部扩散, 对通鼻窍和解除头痛有效,如针后鼻仍不通气, 可加迎香;头痛不止加印堂、太阳;咳嗽,咯 痰不畅加天突、丰隆;高热不退取少商、商阳 放血,或大椎、大抒、肺俞点刺后拔罐; 恶寒 重灸大椎;亦可用芒针从大椎沿皮透刺,再加 TDP或频普照射颈背部。
取颈背部督脉、膀胱经线从上至下走罐。


针灸推拿学院
1.病名含义
• 感,感受;冒,触冒。即感受触冒外界风邪而 致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 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
2.中医病名
• 感冒四季都可发病,尤以春冬季为多。本病轻 者,称为“冒风”,“冒寒”,一般通称“伤 风”,重者称“小伤寒”、“重伤风”,对有 流行性的称“时行感冒”。
4.病理变化
病程中可见寒、热的转化 或错杂,若感受风寒湿邪, 则皮毛闭塞,卫阳被遏, 肺气失宣;
感受风热、暑燥之邪,则 皮毛疏泄畅,邪热上蒸, 肺失清肃。
【辩证分型】
1.表寒表热
证型

中医常见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2

中医常见病、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2

咱们来说说中医常见病。

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所以,针对常见病,我们要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等方面入手。

拿感冒来说,它分为风寒、风热、暑湿等类型。

风寒感冒,咱们常用的是葱鼓汤,散寒解表;风热感冒,则用银翘散,清热解毒。

当然,这些都是基础方案,具体还得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来调整。

再来说说优势病种。

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有很多,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我就拿心脑血管疾病举个例子。

1.病因分析: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复杂,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年老体弱等。

2.病机分析:中医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机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血脉瘀阻。

a.气虚血瘀型:常用补气活血的方药,如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

b.阳虚寒凝血瘀型:常用温阳散寒的方药,如当归四逆汤。

c.痰浊瘀阻型:常用涤痰化瘀的方药,如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

a.气虚血瘀型:补气活血,通络止痛。

药用四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b.阳虚寒凝血瘀型: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药用当归四逆汤,加减。

c.痰浊瘀阻型:涤痰化瘀,通络止痛。

药用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1.注重病因、病机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2.辨证分型,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3.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明确诊断。

4.注重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

5.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疗效。

实施中医常见病和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时,注意事项和解决办法如下:1.注意事项:药物过敏:治疗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

病情变化: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依从性: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高他们的依从性,确保治疗方案得以有效执行。

中西药相互作用:若患者同时使用西药,要特别注意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2.解决办法:药物过敏问题:治疗前进行过敏试验,或选择替代药物,确保患者安全。

病情变化应对: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必要时请专家会诊。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病例分析
脾虚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痰热郁肺证
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质黏厚或稠黄,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黄腻苔,脉滑数。
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加减。
肝火犯肺证
咳嗽+脉弦数,咽干口苦,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滋阴润肺
月华丸加减
虚火灼肺证
四大证都比较重(呛咳,时时咯血,骨蒸颧红,盗汗量多)
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气阴耗伤证
四大证+气虚
阴伤气耗,肺脾两虚,肺气不清,脾虚不健
益气养阴
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阴阳两虚证
四大证+形寒肢冷
阴损及阳,精气虚竭,肺脾肾俱损
肺气亏虚,气失所主,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肾虚不纳证
喘病史+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
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失摄纳
补肾纳气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正虚喘脱证
喘病史+喘到要死
肺气欲绝,心肾阳衰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5、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接触史。
肺阴亏损证
四大证都有,但是比较轻,身体未瘦。
肝郁气滞证
腹痛+胀痛连两胁,脉弦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停滞证
腹痛+瘀点瘀斑,脉涩
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3、辨咳嗽的特点
时间、节律 咳嗽白天多于夜间——外感咳嗽 早晨咳嗽,阵发加剧,痰出咳减——痰湿、痰热咳嗽
中医考研资源
3
09 针推分享
《中医内科学》图表归纳(针药并用版)
午后、黄昏加重,或夜间加重——肺燥阴虚 咳声洪亮有力——实证 咳而声低气怯——虚证 性质、声音 咳声嘶哑——燥咳 咳声重浊痰多——风寒、痰湿咳嗽 咳声粗浊或嗄哑——风热、痰热咳嗽 咳声短促——肺燥阴虚 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痰湿 加重与缓解因素 情志郁怒加重者——气火 劳累、受凉加重者——痰湿、虚寒 咳而少痰——燥热、气火、阴虚 痰多——湿痰、痰热、虚寒 痰白稀薄——属风、属寒 痰黄而稠——属热 色、质、量、味 咯吐血痰——肺热、阴虚 脓血相兼——痰热瘀结成痈 咳嗽,咯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咳而气喘,呼吸困难——心肺阳虚,气不主血 咯痰有热腥味,或腥臭气——痰热 味甜——痰湿;味咸——肾虚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风寒、风热
恶寒 表寒证 表热证 重 轻 发热 轻 重 汗 无汗 有汗或少汗 咽喉 发痒或无症状 红肿热痛 舌脉 苔薄白,脉浮紧 苔薄黄,脉浮数
2、辨体质 ┬气虚──反复感冒 ├阳虚──“老怕伤寒,少怕痨” ├阴虚──阴虚内热 └血虚──近期失血病史 二、治则 解表宣肺 ┬风寒证──辛温解表 ├风热证──辛凉解表 ├暑湿杂感──清暑祛湿解表 └体虚外感──扶正解表 中医考研资源 1 09 针推分享
咳嗽 咳喘 咳嗽为主要症状,不伴喘促 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因咳致喘,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2、不同疾病中的咳嗽
哮和喘均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喘 喘以气息言,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疾病,喘证则并发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肺胀 兼有咳嗽、咳痰,但有久患咳、喘、哮等病史,以胸部膨满,咳喘上气,烦躁心慌,甚至面色紫暗, 肢体浮肿等为主要表现。病程长,缠绵难愈。 咳嗽为其四大主症之一,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形体消瘦。 X 线胸部检查能确定病灶所在。 常以咳嗽咳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 40 岁以上的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咳,病情发展迅速, 呈恶液质,肺部 X 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通过辨证施治,以解决人体内外疾病的方法。

而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

一、寒热分型的治疗原则根据病机分析,将疾病分为寒病和热病,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机,中医辨证论治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1. 寒病的治疗原则寒病是由于寒邪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寒中感冒、寒疝、寒疮等。

治疗寒病的原则是祛除寒邪。

中医辩证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寒病的病机,比如寒疝的症状表现为腹部寒冷、喜温喜按,治疗原则是温中散寒,可以采用艾灸、温针等方法。

2. 热病的治疗原则热病是由于热邪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热感冒、热毒疮等。

治疗热病的原则是清除热邪。

中医辩证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热病的病机,比如热感冒的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喉痛等,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可以采用清热药物、火针等方法。

二、虚实分型的治疗原则根据病机分析,将疾病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机,中医辨证论治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1. 实证的治疗原则实证是指病机表现为实证状态,如实热、实痰、实瘀等,常见的有外感实证、内伤实证等。

治疗实证的原则是清实泻实,中医辩证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实证的病机,如外感实证的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治疗原则是疏风解表,可以采用发散风邪的药物。

2. 虚证的治疗原则虚证是指病机表现为虚损、气血不足、阳虚、阴虚等,常见的有气虚、血虚、阳虚等。

治疗虚证的原则是补益虚损。

中医辩证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虚证的病机,如气虚的症状表现为气短、懒言、乏力等,治疗原则是益气补虚,可以采用补气药物。

三、气血津液分型的治疗原则根据病机分析,将疾病分为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机,中医辨证论治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1. 气虚的治疗原则气虚是指人体气血不足,常见的有气虚体倦、气虚乏力等。

中医内科学教案0101

中医内科学教案0101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感冒的概念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

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感冒的病因病机1.感冒的常见病因外因为六淫、时行病毒侵入人体,以风邪为上,可兼寒热暑湿等。

内因为体质不强,或因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以及过度疲劳。

2.感冒的主要病机及转化感冒的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卫表不和为主。

例题:导致感冒的主因是A.寒邪B.热邪C.风邪D.湿邪E.暑邪『正确答案』C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

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若感冒一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他病,传变入里。

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他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流行性(两者的主要区别)。

感冒与风温病早期的鉴别风温初起,与风热感冒之证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例题: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的区别点,关键在于A.恶寒的轻与重B.发热的轻与重C.咽喉肿痛与否D.有无传染性E.脉数与否『正确答案』D例题:患者身热。

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头昏重胀痛。

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疗应首选A.银翘散B.桑菊饮C.新加香薷饮D.桑白皮汤E.藿香正气散『正确答案』C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时行感冒的中医学病机与临床研究概述

时行感冒的中医学病机与临床研究概述
1 . 1六 经 病 机
最早见于《 难经 ・ 五十八难》 , 书中将湿温病归之 于伤寒的一种, 由外感六淫邪气所致。 宋・ 朱肱在《 类 证活人 书》 中指出: “ 其人尝伤于湿 , 因而 中暑 , 湿热
相薄, 则发湿温。 ” 金元时期 , 刘河间认为“ 湿为土气 , 因热而佛郁 , 不得宣行 , 故停滞生湿 , 湿郁化火 , 而发湿 温。”明清医家对湿温病的认识在理论 匕 更趋于系统 化 。吴鞠通指 出内伤湿邪常为外 感湿邪 的病理 因素 。
以寒温之性而分 , 则《 伤寒论》 详于寒 , 而略于温 ; 温 病学说在伤寒的基础上发挥详论其温 , 有发扬创新 , 但又多离不开《 伤寒论》 的理法方药的源泉。
2时行感 冒 中医学 研 究
2 . 1 辨证 分 型
主要是指流感不 同阶段病机变化的规律。 《 伤寒 论》 日: “ 太 阳病 , 发热而渴 , 不恶寒 , 反恶热者 , 为温
【 摘要】 时行感 冒的中医学经典病机包括六经病机、 温热病病机、 湿热病病机和温疫病机。目前为止对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基本已达成共识 , 但临床研究大多缺乏病原学诊 断支持 。综合地域 、 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病原学 、 体质等多 因素 , 确立时行感 冒关键发病病机 , 从 地域 、 气象 、 病 原学 、 体质等几个方面揭示 中医外感证 的本质是该病未来临床研究 的方 向所在 。
【 关键词 】时行感 冒; 病机 ; 体质; 病原学
时行感冒属于中医外感热病 的范畴 ,为具有传 染性的时行疫邪之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多 由四时不 正之气 、 天行疫病之气流行所致 , 见于温病的“ 风温” “ 春温” “ 湿温” “ 伏暑 ”及伤寒 中的 “ 太 阳病” “ 阳明 病” 。时行感 冒四季皆可发病 , 冬春二季多发 , 因“ 春 有余寒 , 热疫易行 , 冬有烈风 , 寒疫易行” 。时行疫邪 分为热疫 、 寒疫 、 燥疫 、 火疫 、 湿疫和暑 疫 , 其中以热 疫、 寒疫侵袭人体为多见。 六淫之邪犯人体必夹时疫

11中西医感冒

11中西医感冒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辨虚实:
实证:形体壮实,正气未衰,病程短; 虚证:多年老、大病后、素体虚弱,病 程长,缠绵难愈,兼见虚症。
2.辨普通与时行感冒 . 普通
病因 发病 传染 病情 传变 外感六淫以风邪为主 冬春季发病 无、呈散发 轻、全身症状不重 多无传变
时行感冒
外感时行疫毒 季节不限 有传染流行疫情 重、全身症状明显 常传变入里合并它病
1.风热感冒与风温病: 风热感冒与风温病: 风热感冒 风温病 发 病 四季均可发病 有明显季节性 发 热 热不高或不发热 高热 传 变 多不传变 传变迅速, 卫→气→营血 治 疗 解表宣肺 解表兼清热解毒 治 后 汗出热退 汗后热可暂降, 但旋即复起
2.黄疸早期: .黄疸早期: 有恶寒发热等表证, 有恶寒发热等表证,此时易与感冒相 混淆,但黄疸病表证消退后,黄疸渐出, 混淆,但黄疸病表证消退后,黄疸渐出, 伴纳差疲倦、大便稀溏,右胁腹胀痛等。 伴纳差疲倦、大便稀溏,右胁腹胀痛等。
感冒的主要病因是风邪。 病机特点:肺卫失调,邪正相争。 感邪特点与体质相关:阳虚者,易感风寒; 阴虚者,易感风热、燥热;痰湿偏盛者,易 感外湿;湿热偏盛者,易感受暑湿。 感冒的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入。 感冒的病变部位在肺卫,而主要在卫表。
西医病因:致病菌主要为病毒如流感、 西医病因:致病菌主要为病毒如流感、 副流感、 鼻病毒等, 副流感、腺、鼻病毒等,细菌主要是 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西医病理:鼻腔及咽粘膜充血、水肿、 西医病理:鼻腔及咽粘膜充血、水肿、 上皮细胞破坏,少量单核细胞浸润, 上皮细胞破坏,少量单核细胞浸润, 有浆液性及粘液性炎性渗出。 有浆液性及粘液性炎性渗出。

流行性感冒与中医辨证思路

流行性感冒与中医辨证思路
岁 时 不和 , 凉 失 节 , 感 乖 戾之 气 而 生病 者 , 温 人 多相 染 者 。 ” 1 病 因病 机 11 外感疫病之邪 . 《 问 ・ 法 论 篇》 : 五 疫 之 至 , 素 刺 曰 “ 皆 因染 易 , 问大 小 , 状 相似 。 寒 热 异 常 , 凉 失节 , 时 不 无 症 ” 温 岁
24 郁 热 夹 湿 .
恶寒发热 , 身痛 明 显 , 痛 , 汗 鼻 塞 , 头 无 纳
呆 , 胀 , 白, 弦 滑 , 宜 宣 散解 郁 , 腹 苔 脉 治 清暑 利 湿 , 在清 热 解 毒 的基 础 上 加 用 藿香 、 厚朴 、 豆 、 扁 豆蔻 等 。 2 5 正 虚 邪 恋 热 病 后 期 , 寒 发 热 渐 轻 , 乏 , 食 不 . 恶 疲 纳
病毒活性 的作用, 从中可筛选 出 7种黄酮成分, 能够抑 制流
感 病 毒 唾 液 酶 的活 性 和 抑 制 膜 融 合 作 用 , 而 达 到 抗 病 毒 从
目的 。 2 3 邪 入肺 胃 . 发 热 渐甚 , 咽痛 , 嗽 , 身 不适 , 呆 , 咳 全 纳 大
便 干燥 , 小便 黄 , 红苔 黄 , 浮 数 微 洪 。 治 宜解 肌 清 热 , 舌 脉 宣
的优 势 。
流 行性 感 冒 ( 称 流 感) 由流 感 病 毒 引起 的 急性 呼 吸 简 是 道 传 染病 , 临床 上 表 现 为 呼吸 道 病 症 和全 身 中毒 症 状 , 要 主 通 过 飞沫 传 播 , 有 高度 传 染 性 。 目前 , 医 治疗 尚无 理 想 具 西 的方 副 作 用 较 多 , 疗 所 金 治 疾 病 的 同时 又 常 带 来 新 的 疾 患 , 中 医 药 治 疗 流 感 有 其 独 而 特 的方法 和 疗 效 。 流 感 在 中 医 学 中 由于 其广 泛 流 行称 为“ 时行 感 冒 ”属 , 疫 病类 ( 传染 病 ) 即 范畴 。早 在公 元 6 0年 隋代 医学 家 巢 元 1 方 所 著 《 病 源 候 论 》 书 中就 提 出 :夫 时气 病 者 , 皆因 诸 一 “ 此

医学毕业论文感冒的中医辨证论治

医学毕业论文感冒的中医辨证论治

感冒的中医辨证论治从感冒的病因病机、发病易感人群及分型论治方面, 探讨感冒的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感冒中医辨证论治感冒是因外感风、寒、湿、热为主的六淫和时行病毒, 侵袭人体, 客于肺卫, 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临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恶风、恶寒、发热、咳嗽、咽喉痒痛、头痛、周身酸楚、脉浮等为主症。

体虚感冒者, 服用一般的感冒成药, 疗效均不佳, 甚至毫无疗效。

因为体虚感冒有不同于其它感冒的特殊性, 表现为正虚邪恋, 以虚为主, 正虚是主要矛盾。

本文就体虚感冒作中医的辨证论治综述。

1 病因病机感冒一证虽是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但体虚感冒与人体正气的强弱更有密切关系。

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 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此必因虚邪之风, 与其身形, 两虚相得, 乃客其形。

所以体虚感冒有不同于其它感冒的特殊性, 表现为正虚邪恋, 以虚为主, 正虚是主要矛盾。

王奎武等[1]认为体虚感冒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 或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或起居酒色无常,疲劳过度,寒温不调,加之久居内室, 紧张工作, 生活无律, 缺乏必要的锻炼等原因,致使正气虚弱,机体抗病力低下,腠理疏懈,卫表不固,以风邪为主之外邪乘虚侵袭而为病。

另外, 一些学者[2- 4]认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是其成为体虚感冒易发者的基础。

小儿五脏六腑功能皆远远未完善, 尤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所以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卫外功能不固,易感外邪。

小儿脾常不足, 若护理失宜, 乳食失节, 可致脾胃虚弱, 纳运失常, 气血生化乏源, 上不生金, 肺气亦虚,卫外功能薄弱, 易受外邪侵袭, 病情容易迁延, 时轻时重, 反复难愈; 若耗损正气, 则更易感受外邪, 形成恶性循环。

故小儿也是体虚感冒之高发人群。

2 发病的易感人群王氏[5]认为体虚感冒者多发于以下人群: ①鼻渊、喉痹患者, 即慢性鼻炎、副鼻窦炎、慢性咽炎患者; ②患久治不愈的慢性疾病, 例如肺结核、糖尿病、难治性心衰、肺心病等; ③血液病、各种肿瘤手术后或放疗化疗之人; ④产褥期妇女, 体虚经期妇女, 患子宫肌瘤妇女; ⑤小儿及年老者;⑥少动或过劳气虚之人, 也就是久居内室极少运动或过度疲劳的体质虚弱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冒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及分型治疗感冒是指感受触冒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常见外感病。

又称“伤风”,如见广泛流行,症状较重,则又称为“时行感冒”。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年龄、性别之间发病无明显差异,有时可呈一定范围的流行。

时行感冒”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

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程短、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秋轻度呼吸道症状。

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性大,易引起暴发及大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因抗原转变而产生新亚型时,即能引起大流行,约每隔10-15 年1 次,乙型为4-6 年 1 次,丙型则常呈散发。

病原体:病原体为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RNA病毒,球形,直径80-12Onm。

中心核蛋白有型的特异性;囊膜内层膜蛋白也有型的特异性;外层为脂质,上有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具有亚型和变种的特异性。

根据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现代医学病理:流感病毒主要由空气飞沫传入呼吸道。

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破坏神经氨酸, 使粘蛋白水解,糖蛋白受体暴露,继而进入细胞内。

病毒的核蛋白与上皮细胞核蛋白结合,在核内组成核糖核酸型的可溶性抗原,并渗透出至胞质周围。

复制的子代病毒进一步扩散感染,产生炎症反应。

临床上可引起发热、肌肉疼痛和白细胞减低等全身毒血症样反应,但不发生病毒血症。

在单纯型流感发病过程中,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

2 周后纤毛上皮细胞重现并修复。

流感病毒肺炎的肺脏充血和水肿。

气管和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粘膜下层有灶性出血、水肿和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含有纤维蛋白和渗出液,呈现浆液性出血性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特点。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学认为感冒是由于风邪乘人体御邪能力不足时,侵袭肺卫皮毛所致。

四时之中,气候失常,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等,风邪易侵入人体而感冒,甚至引起时行感冒。

引起感冒的原因,虽以风邪为主,但常有所兼夹。

临床上以风寒、风热两种证候最为多见。

此外,时令之暑、湿、燥邪也能杂感而为病。

故又有夹暑、夹湿、夹燥等不同兼证。

感冒除风邪侵袭外,尚与体虚和不同素质有关。

肺有痰热,也易发为本病。

风邪入侵的病位主要在肺卫,而时行感冒因其感受时邪较重,而全身症状比较明显。

年老体弱者抗邪能力差,外邪可由表入里,变生他病。

本病一般以实证居多,如体虚感邪则为本虚标实之证。

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为1-3日,最短仅数小时,最长可达 4 日。

单纯性流感:较多见。

急起高热,全身症状较重而呼吸道症状并不严重。

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

表现为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等,体温可达39-40 C。

持续2-3天后渐退,全身症状逐渐好转,但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常较显著。

少数可有轻度胃肠道症状。

体检呈急病容、面颊潮红、眼结膜轻度充血、眼球压痛、咽充血、口腔粘膜可出现疱疹。

肺炎型流感:较少见。

主要发生于原有心肺疾患病人或孕妇。

临床表现为高热不退、气急、紫绀、阵咳、咯血等。

体检发现双肺呼吸间低、满布哮鸣音,但无实变体征,病程可长达3-4 周。

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呈支气管肺炎或大叶性肺炎。

表现为剧咳、脓痰、胸痛、肺部有实变或局灶性肺炎征。

中毒型流感:肺炎病变不显,但具有全身血管及神经系统损害。

有明显的脑炎病变,高热不退,神志不清,常有谵妄。

少数因血管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肾上腺出血而导致血压下降或休克。

其他:感染流感病毒后,仅出现轻微发热、咳嗽、不适等症状。

病程1-2 日,与其他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仿,称为轻型流感。

少数病人以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称为胃肠型流感。

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嗜酸粒细胞消失。

如合并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

免疫荧光检查:取患者鼻洗液中粘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用荧光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查,灵敏度高,有助于早期诊断。

病毒分离:将急性期病人含嗽液接种于鸡胚羊膜腔或尿囊液中,进行病毒分离。

血清学检查:应用血凝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测定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的抗体,如有 4 倍以上增长,则为阳性,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鉴别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早期症状往往类似流感,但流脑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儿童多见。

早期有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瘀点等。

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军团病:多见于夏秋季。

临床上以重型肺炎、白细胞总数增高及肝肾合并症为特点。

但轻型发病类似流感。

确诊有赖于病原学检查。

支原体肺炎:与肺炎型流感的X线表现相似,但本病的病情较轻,冷凝集试验和MG型链球菌凝集试验可呈阳性。

治疗:现代医学治疗:目前尚无可靠的抗流感病毒药物。

盐酸金刚烷胺早期使用能阻止甲型流感病毒进入细胞,从而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成人每日口服0.2 克,分 2 次服用。

因有一定毒性而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如继发细菌性感染时,应及早使用抗菌药物。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症状:鼻塞声重,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咳嗽痰多清稀,甚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疼,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xx 表,宣肺散寒方药:xx 败毒散荆芥、防风、柴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前胡、甘草。

加减:风寒郁闭较甚,加xx、xx;咳痰较甚者,加杏仁、浙贝母。

风寒夹湿:症状:恶寒少汗,头重如裹,肢体关节酸楚疼痛,咳嗽声重,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濡。

治则:疏风祛湿,散寒解表。

方药: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川芎、蔓荆子。

加减:xx 可加豆卷、苍术;痰多加半夏、xx。

外感风热:症状:发热恶风,或微恶寒,头痛,鼻塞流浊涕,咳嗽痰黄,口干渴,咽喉红肿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xx 表,宣肺散清热。

方药:xx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

加减:鼻塞头痛明显,加XX、辛夷、XX;口渴甚,加天花粉;热甚,加XX。

风热夹燥:症状:发热微恶风寒,鼻咽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头身疼痛,口干而渴,舌红少津,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方药:XX 合XX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穗、牛蒡子、薄荷、淡豆豉、甘草、桔梗、芦根、桑叶、杏仁、沙参、象贝、栀子皮、梨皮。

外寒内热:症状:恶寒无汗,肢体酸痛,心烦,咳嗽气急,声音嘶哑,咽喉肿痛,舌尖红苔微黄,脉数。

治则:宣肺散寒,清热止咳方药:XX、杏仁、生石膏、甘草加减:XXXX咳嗽重,加前xx、xx;肢体酸痛明显,加羌活、独活。

外感暑湿: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肢体酸重疼痛,头昏重而胀痛,咳嗽痰粘,鼻塞流涕,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口中粘腻,口不渴或渴饮不多,或心烦,或大便不爽,小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清暑祛湿,宣肺解表方药:五味香薷饮加味香薷、扁豆、厚朴、茯苓、甘草、青蒿、山栀、鲜荷叶。

加减:若表湿偏重,肢酸头昏重者,可加豆卷、藿香、佩兰;里湿偏重,脘痞呕甚者,加苍术、白蔻仁、清半夏、陈皮;里热盛而XX短赤者,加六一散。

气虚感冒症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嗽鼻塞,自汗出,倦怠无力,短气懒言,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治则: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参苏饮党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半夏、陈皮、前胡、桔梗、木香、枳壳、生姜、大枣。

若平素气虚自汗,反复感冒者,可用玉屏风散进行预防。

xx 感冒:症状:恶寒重而发热轻,头疼身痛,自汗出,咳吐白痰,鼻塞流清涕,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语声低微,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

治则:助阳解表,宣肺止咳方药:xx 附子细辛汤XX、附子、细辛。

加减:咳嗽痰多,加杏仁、半夏。

血虚感冒:症状:发热微恶寒恶风,无汗头痛,面色无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

治则:养血解表,疏风散寒方药:七味饮葱白、豆豉、XX、生姜、生地、XX。

加减:口渴咽干,加天花粉、XX;热重,加银花、XX、XX。

XX感冒:症状:身热微风寒,头痛无汗,头晕心烦,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咳嗽少痰,舌红脉细数。

治则:滋阴解表、疏风宣肺方药:加减葳蕤汤玉竹、葱白、豆豉、桔梗、薄荷、白薇、甘草、大枣。

加减:心烦口渴甚者,可加XX、竹叶、天花粉;咳嗽咽干,咯痰不爽,加牛蒡子、射干、瓜蒌皮;咳嗽胸痛,痰中带血,加鲜茅根、生蒲黄、藕节;大便干燥,加生地、XX。

单方验方:1.大青叶、板兰根、贯众各30 克,水煎代茶饮。

可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

2.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草3克,水煎顿服,连服 3 天。

可预防和治疗冬春季的风寒感冒。

3.蝉蚕解表汤:蝉蜕、僵蚕、板兰根、连翘、桑叶各10克,薄荷9 克,芦根15克,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 分钟,武火煎15 分钟,每剂煎2次,煎出的药液相混合。

根据病情轻重,每日1-2剂,分2-4 次温服。

适用于风热感冒。

4.藿香、佩兰各 5 克、薄荷 2 克、煮汤以代饮料。

可预防和治疗夏日暑湿型感冒。

5.暑令感冒合剂:香薷6 克、藿香、佩兰、厚朴各10克,炙楷杷叶12克、鸭跖草15克,每剂加水适量,浸泡半小时,武火煎10分钟,过滤取药液备用,每日 1 剂,分 2 次温服。

适用于夏季暑热感冒。

6.xx:板兰根50克、生地50克、寸冬20克、知母20 克、桑叶20 克、桔梗15 克、蝉蜕15克,每日1剂,水煎 2 次,分2-3次温服,连服3次,适用于阴虚感冒。

外治法:风寒感冒:1.葱白头、生姜各30克、食盐6克,白酒1盅,将前 3 味药共捣烂呈糊状,入酒调匀,用纱布包紧,涂擦前后背、手足心及腘窝,涂擦 1 遍后,让患者安卧,一般30 分钟后即有汗出。

2.xx3xx,冰片0.6 克,共研细末,过筛,贮瓶密封,用时取药粉适量,药棉裹之,塞入一侧鼻孔内,每侧鼻孔交替塞30 分钟,每日 3 次, 3 日为 1 疗程。

风热感冒:1.桑叶、菊花、薄荷10克,连翘20克,生姜10克,桂枝 6 克,青葱 1 根,将诸药打碎分2份装入布袋,水煎20 分钟,先取1袋熨颈、项、肩、背等处,稍冷则更换药袋,交替使用,每次30-40分钟,每日2次,3日为1疗程,同时也可用药汁熏洗各部位,以加强疗效。

2•银花4xx, xx4xx,桔梗2.4xx,牛蒡子2.4xx,淡豆豉2xx,甘草2xx,竹叶1.6 克,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取药粉适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包扎固定,每次贴药4-6小时,每日2次。

针灸疗法:1.体针疗法:取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等。

配穴:风寒感冒,加风门、肺俞;风热感冒,加鱼际、外关;暑湿感冒,加支沟;气虚感冒,加气海、足三里;阳虚感冒,加百会、关元;血虚感冒,加血海、三阴交;阴虚感冒,加太溪。

2.耳针疗法:取穴:肺、气管、内鼻、脾、三焦、耳尖等。

局部消毒后,耳尖穴点刺出血,余穴每次选2-3 个,双侧同时针刺,捻转泻法,留针10-20 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