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ppt
合集下载
《自然选择的证明》ppt课件
![《自然选择的证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7252c5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37.png)
① 事实论证
列举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和博物学家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这一事实,为自 己的观点服务;列举了自己在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现象和事例,如一种像啄 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可以长期共存 在一起等等,这些都证明了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②道理论证
第二段,作者论证自然选择在事理上具有合理性时,以反问、质疑的语气逐步展 开,推论严谨,无可辩驳。第五段,作者阐述道理,引用格言,得出“自然界是 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这一自然进化的普遍性规律。
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使生物学界发生了一场革命。达尔文 进化论中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就此成为人类认识生 物进化的基石。
实地考察与独立思考的结晶—《物种起源》
1831达尔文跟随“比格尔号”穿过 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 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长达5年的时 间里,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 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 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
• 段10:杂交的后代会酷似其父母。 • 段11:遗传、绝灭 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
结果 • 段12:地理分布 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
现象的原因是其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 • 段13:迁移 • 段14:遗传变异 各个地区的生物,必然与其最邻近的迁徙源区的生物
阅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关键句,抓住主要概念,概括各段大 意。
段1:自然选择 只要在自然状态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 用就很难解释了/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
段2:我已经尽可能忠实地将反对这一学说的种种疑难问题和意 见加以概要地综述,现在我将转而谈谈支持这一学说的各种具体事 实和论点。(过渡句)
11《宇宙生命之谜》课件(共25张PPT)
![11《宇宙生命之谜》课件(共2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a390c6b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92.png)
课文主旨
课文通过对宇宙生命之谜的探讨,激发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 探索精神。
课后作业
作业一
请运用所学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可以单用一种,也可以多 种一起使用。
作文二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宇宙生命的知识,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收获。
作文三
思考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生命,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下节课进行讨论。
2、分析问题
从理论和实际探 索深入分析。
3、得出结论
尚下本文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 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列数字
2、作比较
3、举例子
4、分类别
课文小结
课文内容
课文围绕“宇宙生命之谜”,从理论推测到对火星的探索,最后得出人们仍在继 续探索的结论,介绍了宇宙生命之谜的相关内容。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主旨是通过对宇宙生命之谜的探讨,激发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 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文章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从理论推测到对火星的探 索,最后得出人们仍在继续探索的结论,鼓励读者关注宇宙生命的奥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蕴含的情感
整体感知
“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作者介绍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张申碚和赵晓梅,他们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作品通 常旨在教育和启发年轻学生,通过科学和文学的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宇宙的奥秘。在《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中,他们通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 合理的想象,带领学生走进宇宙探索的奇妙世界。
写作背景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天文学的 进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达到了前 所未有的深度。作者在这样的时代 背景下创作了这篇课文,目的是向 小学生介绍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 激发他们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课文通过对宇宙生命之谜的探讨,激发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 探索精神。
课后作业
作业一
请运用所学说明方法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事物,可以单用一种,也可以多 种一起使用。
作文二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宇宙生命的知识,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收获。
作文三
思考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生命,会对人类产生什么影响?下节课进行讨论。
2、分析问题
从理论和实际探 索深入分析。
3、得出结论
尚下本文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 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列数字
2、作比较
3、举例子
4、分类别
课文小结
课文内容
课文围绕“宇宙生命之谜”,从理论推测到对火星的探索,最后得出人们仍在继 续探索的结论,介绍了宇宙生命之谜的相关内容。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主旨是通过对宇宙生命之谜的探讨,激发人们对宇宙的探索兴趣,培养 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文章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从理论推测到对火星的探 索,最后得出人们仍在继续探索的结论,鼓励读者关注宇宙生命的奥秘。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蕴含的情感
整体感知
“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作者介绍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张申碚和赵晓梅,他们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作品通 常旨在教育和启发年轻学生,通过科学和文学的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宇宙的奥秘。在《宇宙生命之谜》这篇课文中,他们通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 合理的想象,带领学生走进宇宙探索的奇妙世界。
写作背景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天文学的 进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达到了前 所未有的深度。作者在这样的时代 背景下创作了这篇课文,目的是向 小学生介绍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 激发他们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自然选择的证明》PPT课件
![《自然选择的证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6c649f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17.png)
①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 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 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 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②如果人们 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 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 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③那些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 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 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呢?
句意归类合并、明确段内层次。
段
段1(层1、层2、层3)、段2(层1、概括段落大意:整合段内层次、
层2、层3)、段N……
概括段落大意。
块
块1(段1、段2、段3)、块2(段1、划分文章结构:梳理段间关系, 段2、段3)、块N(段N)…… 合并段落大意,明确结构框架
篇
篇章
概括文章大意:归纳各部分之 间的内容,概括文章的旨意。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 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 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信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 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了解《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全名《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 的物种起源》,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出版。在书中,达尔文根据 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 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 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 性与统一性。
• 文章的总述部分(1—2):1.物种在自然状态下发生变异,说 明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2.择优弃劣、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 学说是可信的。
《自然选择的证明》ppt课件
![《自然选择的证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37ff93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6.png)
整体感知
课文共14段,可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总说,概述生物变 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选择”; 第二部分(3-14段)是分说,分别从物 种变种、生物本能、杂交后代、地 质记录、地理分布等事实现象来阐 述物种变异与自然选择的内在关系。
文章的主旨
文章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并列举大量 科学考察所得到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自然 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这一观点,有 力的驳斥了特创论的观点。
语言赏析
科普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 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生动形象地描述,向我们 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 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语言赏析
科普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3)如何理解“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中的 “可望一词?
概括段意
第十段:自然选择可以解释杂交的后代与其父母的相似性,特 创论则不能。 第十一段:以地质记录所提供的事实为依据,从遗传与变异的 角度论证自然选择的正确性。 第十二段:生物的地理分布的重要事实可以证明遗传变异学说。 第十三段:生物的地理迁徙是特创论无法解释的。 第十四段:生物的物种变异是特创论无法解释的。
叶,达尔文同样也在思索这些问题。后来,他发表了
《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由此开创了生物 学发展史的新纪元,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 科学探索是求真的事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今天, 就让我们通过《物种起源》中的一篇论文一《自然选择 的证明》,跟随达尔文一起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学习目标
自然选择的证明 ——达尔文
导入
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一、自然科学文阅读(共67张PPT)
![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科学类作品阅读一、自然科学文阅读(共6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d914857ba0d4a7303763a1b.png)
命题趋势: 一是考查要求不会变。《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 能够对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进行“理 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E)”,三层八项要求。其中科 技文侧重考查前四项: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概括起来,科学类作品的考查侧重于两点:一是理解与分辨, 二是筛选与整合。
一般自然科学类文章的思路和结构是这样的:
第一段:大多介绍说明对象,提出主要观点;
第二段:大多按时间顺序说明实验、研究过程,以及遇到的 问题;
第三段:大多解释科学原理;
第四段:大多展望未来前景,或说明科学将给人们带来哪些 好处,或说明我们将面临哪些问题。
所以我们做此类文章的时候应该要掌握以下的技巧:
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 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一、自然科学文阅读 (共67 张PPT)高考复 习课件 高考复 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广东省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 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 科学类作品阅读一、自然科学文阅读 (共67 张PPT)高考复 习课件 高考复 习PPT 课件高 考专题 复习训 练课件
【答案】D 【试题分析】A项来自第3段,B项来自第2段对实验目的的说明,C项 来自第5段。D项对嗅觉与视觉、听觉的比较,原文并没有出现(第6段 中只是说到“嗅觉作用被严重低估”)。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文中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送的,辨别语言信息,要读懂语
句本身的意思(对题目的语义和各选项的语义应先作正确领会)。 在此基础上,或许要抽象概括,或许要排除干扰信息。筛选文中 的重要信息,先要找相关信息群(与题目指令有关的语句),再思 考信息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题目的关系,然后才能提取有效信 息。 四、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2024年)《昆虫记》名著导读ppt课件
![(2024年)《昆虫记》名著导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bd470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b.png)
9
精彩片段欣赏与解读
01
精彩片段一
描述蝗虫群落的壮观景象,展现蝗虫强大的生命力和团结精神。通过这
一片段,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2024/3/26
02 03
精彩片段二
详细记录蚂蚁的分工合作和无私奉献精神,揭示出蚂蚁社会的奥秘和智 慧。这一片段不仅让读者对蚂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引发了对人类社 会的思考。
《昆虫记》名著导读ppt课件
2024/3/26
1
2024/3/26
CONTENTS
• 作者与背景介绍 • 《昆虫记》内容简介 • 昆虫世界探秘 • 文学手法与技巧分析 • 主题思考与人生观启示 • 跨文化对比与拓展阅读建议
2
2024/3/26
01
作者与背景介绍
3
作者生平及主要成就
01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法国昆 虫学家、文学家
生活习性各异
昆虫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 ,如飞行、爬行、跳跃、 游泳等,以及复杂的食物
链关系。
生存环境多样
昆虫适应各种生存环境, 从热带雨林到寒带冰川,
几乎无处不在。
12
昆虫在自然界中作用与价值
01
02
03
生态平衡维护者
昆虫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 地位,是许多动物的食物 来源,对维持生态平衡具 有关键作用。
昆虫的生理结构与行为习性
昆虫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和行为习性,如变态发育、复眼 视觉、触角感应等,这些特点使它们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 环境。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在农业、医学、文化等领域都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既有害虫危害农作物和人类健康,也有益虫帮助传粉和 控制害虫。
精彩片段欣赏与解读
01
精彩片段一
描述蝗虫群落的壮观景象,展现蝗虫强大的生命力和团结精神。通过这
一片段,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2024/3/26
02 03
精彩片段二
详细记录蚂蚁的分工合作和无私奉献精神,揭示出蚂蚁社会的奥秘和智 慧。这一片段不仅让读者对蚂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引发了对人类社 会的思考。
《昆虫记》名著导读ppt课件
2024/3/26
1
2024/3/26
CONTENTS
• 作者与背景介绍 • 《昆虫记》内容简介 • 昆虫世界探秘 • 文学手法与技巧分析 • 主题思考与人生观启示 • 跨文化对比与拓展阅读建议
2
2024/3/26
01
作者与背景介绍
3
作者生平及主要成就
01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法国昆 虫学家、文学家
生活习性各异
昆虫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 ,如飞行、爬行、跳跃、 游泳等,以及复杂的食物
链关系。
生存环境多样
昆虫适应各种生存环境, 从热带雨林到寒带冰川,
几乎无处不在。
12
昆虫在自然界中作用与价值
01
02
03
生态平衡维护者
昆虫在食物链中占据重要 地位,是许多动物的食物 来源,对维持生态平衡具 有关键作用。
昆虫的生理结构与行为习性
昆虫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和行为习性,如变态发育、复眼 视觉、触角感应等,这些特点使它们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 环境。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昆虫在农业、医学、文化等领域都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既有害虫危害农作物和人类健康,也有益虫帮助传粉和 控制害虫。
《绿色蝈蝈》ppt课件
![《绿色蝈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1ef6df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11.png)
描写绿色蝈蝈手法和技巧
01
生动的比喻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将绿色蝈蝈的外形和声音描绘得栩栩如生
,如“像一片饱满的绿色叶子”、“那声音就像是滑轮声,很不引人注
意”。
02
形象的拟人
通过拟人手法,作者赋予了绿色蝈蝈人类的情感和动作,使其形象更加
鲜明可爱,如“蝈蝈在窃窃自语”、“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居住在一起
”。
03
准确的刻画
作者对绿色蝈蝈的刻画非常准确,不仅描绘了它们的静态特征,还通过
一系列动词和形容词来描绘它们的动态特征,如“追逐”、“逃窜”、
“蹦跳”等。
传达作者对自然界热爱之情
对昆虫的热爱
通过作者对绿色蝈蝈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可以看出他 对昆虫的热爱之情。他将昆虫视为自然界中的一份子,用 充满感情的笔触来描绘它们的生活状态。
应用二
学习《绿色蝈蝈》中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 技巧,提高自己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应用三
通过阅读和思考《绿色蝈蝈》,培养自己的环保 意识和生态观念,关注自然环境保护问题。
THANK YOU
在农业生产中作用和价值
害虫天敌
绿色蝈蝈是农业害虫的天敌,可 以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农药
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生物防治
利用绿色蝈蝈进行生物防治,可 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
品质量和产量。
农业生态系统维护
绿色蝈蝈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占据 重要地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作为宠物饲养现象分析
野生动物保护意义
强调保护野生动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人 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绿色蝈蝈保护现状
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课件(共43张ppt).ppt
![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课件(共43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d0afc6a5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ca.png)
艺术特色和风格
① 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亦诗情画意的散文笔调:法布尔的描述语言简洁 明了,同时又充满诗意和想象力,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昆虫世界的热爱 和敬畏。
② 人文精神与虫性交融:法布尔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 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使得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更加生动有趣。
③ 准确无误地记录观察得到的事实:法布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科学精神, 他的描述准确无误,没有任何增添或忽略,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昆 虫世界。
读书方法指导
片段赏析
她的外表看上去相当美丽,身体纤细,体态优雅,披着淡绿的外衣, 托着轻薄如纱的长翼,它的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 它还有一个精致的面孔。她就是——螳螂。
但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螳螂就毫不 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 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的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 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恶魔鬼胜利 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 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螳螂永不改变的信条。
读书方法指导
3. 体会科普作品蕴含的科学思维、科学理念和科学精 神,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锻炼我们的思维,在阅 读中汲取人生智慧,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 阅读《昆虫记》,就可以对思考作者为何要坚持实 地观察和反复实验,体会那种积极探索,求真务实 的科学精神。
读书方法指导
4. 关注科普作品的艺术趣味。 科普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文学手段来介绍科学知 识,一般都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语言幽默、兼有理 趣和情趣的。在阅读中,我们可以获得真知、也可以得 到善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如《昆虫记》,既是富于科学性的昆虫学著作,又是可 读性很强地优美散文。阅读时要发挥想象力,进入作品 描写的世界,体会其文字之美,这样就可以一举多得, 在语文学习方面也吸收到许多营养。
高职高考 科普文阅读PPT
![高职高考 科普文阅读PPT](https://img.taocdn.com/s3/m/3176ae6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3.png)
高职高考-语文课程
解题技法
第一节 科普文阅读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要关 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 等)、副词(如“凡是”“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 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做题节省了时间。如 果第一遍不读懂,在做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读题干和选项。找出设置题目的角度和选项所在区域,划出与选 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原文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对。
高职高考-语文课程
第一节 科普文阅读
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1、比对词语
(1)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 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原句: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 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 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2、选项: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 研究的贡献。 原句: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 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 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 贡献。
高职高考-语文课程
高职高考-语文课程
第一节 科普文阅读
小试牛刀 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选项:生态建筑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 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原句: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结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 效声压级45dB(A)以下。 2.选项: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原句: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 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
《自然选择的证明》PPT
![《自然选择的证明》PPT](https://img.taocdn.com/s3/m/630075b9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69.png)
段10:杂交的后代会酷似其父母。 段11:遗传、绝灭 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 结果 段12:地理散布 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散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 现象的原因是其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 段13:迁移 段14:遗传变异 各个地区的生物,必然与其最邻近的迁徙源区的生 物有关,这是一个极为一般性的法则。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i/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生物小知识
• 属:一些不同种类的动物,例如狗与狼的特征很类似,它们归入同一 个属。
• 种:每只狗是一个动物体,所有的狗属于同一个物种。
• 变种: 与亲代(上一代)不同,产生差异性变异,称为变种。
• 亚种:指某种生物散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在地区生活环境 的影响,他们在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上产生某些变化,这个种群就称 为某种生物一个亚种。
达尔文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 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 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括过度繁育、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几个部分。
整体阅读
把握关键概念 基本问题、主要观点
梳理论证思路
自主思考:把握关键概念
段1:自然选择 只要在自然状态下有变异产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 难解释了/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 段2:我已经尽可能忠实地将反对这一学说的种种疑难问题和意见加 以概要地综述,现在我将转而谈谈支持这一学说的各种具体事实和 论点。(过渡句)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i/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生物小知识
• 属:一些不同种类的动物,例如狗与狼的特征很类似,它们归入同一 个属。
• 种:每只狗是一个动物体,所有的狗属于同一个物种。
• 变种: 与亲代(上一代)不同,产生差异性变异,称为变种。
• 亚种:指某种生物散布在不同地区的种群,由于受所在地区生活环境 的影响,他们在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上产生某些变化,这个种群就称 为某种生物一个亚种。
达尔文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 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 自然选择学说主要包括过度繁育、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 适者生存几个部分。
整体阅读
把握关键概念 基本问题、主要观点
梳理论证思路
自主思考:把握关键概念
段1:自然选择 只要在自然状态下有变异产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 难解释了/自然选择学说已是极为可信的了。 段2:我已经尽可能忠实地将反对这一学说的种种疑难问题和意见加 以概要地综述,现在我将转而谈谈支持这一学说的各种具体事实和 论点。(过渡句)
科普文章阅读ppt课件精选全文
![科普文章阅读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6d993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6.png)
妙的错误”,请 结合全文分析。【08广东卷】
探答题究要文诀本:中结的合疑文点本探和究难(点“,结提合全出文自分己析”的)见解
答题思路:
“绝妙的错误” 1、 “绝妙的错误”指的是…… 2、为什么是“错误”? 3、为什么是“绝妙”的?
①“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 不同的生物。②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 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 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 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这些错误。③说错误是“绝妙”的,主 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绝妙的错误”。
第二句撇开生物进化方式来评价人类的进步,说明
人类在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生物的
进化也非常了解。
步骤二
10
步骤三、规范表述
答案示例: 请打分
在本质意义上,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 什么进步;但在某一些方面,我们却取得 了进步。言外之意则为我们所取得的进步 只是一小步,不是本质的进步。其他方面 的进步是指人类发现了DNA分子,本质上 的进步是指生长和繁衍的技术还没有成功
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 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步骤一
惨淡经营: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
第一句针对生物进化方式而言,说明人 类还没有能力改变生物因自身DDNNAA的错误
而生生长长和和繁繁衍衍的进化方式。
步骤二
9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
标注关键语句。
探答题究要文诀本:中结的合疑文点本探和究难(点“,结提合全出文自分己析”的)见解
答题思路:
“绝妙的错误” 1、 “绝妙的错误”指的是…… 2、为什么是“错误”? 3、为什么是“绝妙”的?
①“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 不同的生物。②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 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 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 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这些错误。③说错误是“绝妙”的,主 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绝妙的错误”。
第二句撇开生物进化方式来评价人类的进步,说明
人类在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生物的
进化也非常了解。
步骤二
10
步骤三、规范表述
答案示例: 请打分
在本质意义上,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 什么进步;但在某一些方面,我们却取得 了进步。言外之意则为我们所取得的进步 只是一小步,不是本质的进步。其他方面 的进步是指人类发现了DNA分子,本质上 的进步是指生长和繁衍的技术还没有成功
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 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步骤一
惨淡经营: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
第一句针对生物进化方式而言,说明人 类还没有能力改变生物因自身DDNNAA的错误
而生生长长和和繁繁衍衍的进化方式。
步骤二
9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
标注关键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最核心的能力,因此成 为历年各地高考必考的考点。所谓筛选,就是对文章呈现的信息作 出区分,挑选出重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一般来说,文章中 的句子不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句子居于主要地位,承载着 文章重要信息,有的句子或阐释,或说明,或叙述,或补充,居于次要地 位,承载着次要信息;有的句子可有可无,有它有利于内容的准确、全 面表达,删除后也不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其承载的是冗余信息。筛 选就是这样一个区分信息主次的过程。这种区分与阅读理解高度相 关,所以叫理解性筛选。还有一种检索式筛选,即按照一定的要求,迅 速从文字材料中挑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这种筛选与阅读速度和阅 读注意度相关,考生在答题时一边看题一边读文,用的就是检索式筛 选。
-
2.题型以单选题为主,兼有判断题和主观题 科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每题3分。北京卷、 上海卷有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 3.侧重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关涉理解能 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主要关涉分 析综合能力。一般来说,科学类文本阅读较少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 能力的考查。 4.命题材料新颖,多关涉科技动态和当代生活 科学类文本阅读考查选用的材料,通常是反映自然科学领域最 新动向的文章,其涉及的内容相对考生而言,是比较“新”或是比较 “陌生”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反映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动 态和成果,并且与国计民生、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
整合信息就是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归类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 升,以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按照一定要求或自己的阅读 理解筛选的信息一般数量较多,内容较具体,呈现的形态也较为零碎杂乱, 这就要下一番整理的功夫。整理时,我们通常把同一类的信息归在一起, 去掉多余和无关的细节,再把相关的几类信息归在一起,找到一个更大的 概念,把相关的几类信息用一个概念加以整合,这就是概括抽象的思维过 程,也就是信息整合的实质。一般来说,经过信息整合,人们的思维和认识 就会上升一个或别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
把概念包含的事物分成若干个小类。在分类别时,一定要注意标
准一致和列举充分。
-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即判断的含意
自然科学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一些关涉全文主要内容的 重要判断。这些判断或对说明的对象的性质有所断定,或提出一个重 要的观点,或在陈述科技事实后得出结论。无论哪种情况,这些句子都 包含两个必要的因素:被解说的对象、被断定的属性。
-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7页
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考点,主要见于“考纲阐释”所述 的7个方面。下面就与科学类文本阅读密切相关的4个考点一一解说。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即概念的含义 科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重要的概念。阅读时只有把 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并明确概念所包含的对象,才能真正读懂这类文 章。一般来说,科技类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相对固定,所包含的对 象十分明确,只有这样,文章的思维才能在概念这一基础“锚桩”的 固定下展开。
-
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自然科学类文本的推断,实质是基于原文信息所作的推理。所谓推 理,就是根据已知的判断,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未知判断或结论的 思维过程。因此,一个完整的推理包含三个要素:已知判断,逻辑规则、新 的结论,转换成文本阅读中的推断。这三个要素是:原文信息、逻辑规则、 新的结论。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考察。 1.考察原文信息是否可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原文信息是推 断的依据。因此,考察推断的前提与原文信息是否高度一致,是确定一个 推断正确与否的首要方面,绝大多数试题在此设置考查点,错误的推断在 原文依据方面,或无中生有,或偷换概念,或以偏赅全,或曲解原意,由于推 断的依据错误,整个推断也就跟着错误。
形,“沙尘暴”邻近的属概念是风沙天气现象,等等。如对“沙尘暴”
的解释: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
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这一语言表述形式完全符合下定义的公式,
其中“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就是
“沙尘暴”这一概念的特征即内涵, “风沙天气现象”就是邻近的
属概念。
-
根据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在本考点的命题分析,结合2010年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特对2011年高考作如下展望:
1.科技类文本阅读命题每年虽有变化,但稳定仍是主要的,表现在:① 考点相对集中,多见于理解词句、筛选整合信息、推断;②设题技巧比较 固定,如干扰项大多为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赅全、张冠李戴、或 然与必然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等; ③在准确理解信息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是科技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 点。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要求与 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要求是一样的,在高考命题中主要体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 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 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其中①②能力层级为B级,③④能力层级 为C级。
-
近几年,各地对自然科学类文本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呈现出一 些变化。综合近两年的考试情况,科技类文本的考查有如下几个特 点:
2.选材的多样化现象有所改变。2007年的考查主要涉及“生物、理 化”两大类,这和以往所选的医学、气候、海潮、太空等多样题材相比, 内容覆盖面相对较小。
3.文字障碍相对较小,阅读难度有所降低。2008年的4~ 6段文字基 本没出现专业性太强的词句,也没有生僻字词,一般考生都能较为顺利地 读懂文章,这点在今后可能体现得更明显。
1.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减少 对《考试大纲》规定的7个考点,全国卷和各省市卷都不作全面考查, 而是抽出24个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也相应减为24题。统计显 示,下列考点考试频率较高: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 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 推断。
2009年只有湖南等4个省市考了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
-
明确概念主要包含明确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是
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个事物的标志;概念的外延
是指具有这一特征的所有对象,是概念包含的所有事物。
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是下定义。下定义的公式可表述为:被
定义的概念=特征+邻近的属概念。邻近的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
最接近的上位概念。如“平行四边形”邻近的属概念是四边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信息,是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最核心的能力,因此成 为历年各地高考必考的考点。所谓筛选,就是对文章呈现的信息作 出区分,挑选出重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一般来说,文章中 的句子不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句子居于主要地位,承载着 文章重要信息,有的句子或阐释,或说明,或叙述,或补充,居于次要地 位,承载着次要信息;有的句子可有可无,有它有利于内容的准确、全 面表达,删除后也不影响文章内容的表达,其承载的是冗余信息。筛 选就是这样一个区分信息主次的过程。这种区分与阅读理解高度相 关,所以叫理解性筛选。还有一种检索式筛选,即按照一定的要求,迅 速从文字材料中挑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这种筛选与阅读速度和阅 读注意度相关,考生在答题时一边看题一边读文,用的就是检索式筛 选。
-
2.题型以单选题为主,兼有判断题和主观题 科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以单项选择题为主,每题3分。北京卷、 上海卷有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题型。 3.侧重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主要关涉理解能 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主要关涉分 析综合能力。一般来说,科学类文本阅读较少涉及鉴赏评价和探究 能力的考查。 4.命题材料新颖,多关涉科技动态和当代生活 科学类文本阅读考查选用的材料,通常是反映自然科学领域最 新动向的文章,其涉及的内容相对考生而言,是比较“新”或是比较 “陌生”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反映了自然科学的研究动 态和成果,并且与国计民生、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
整合信息就是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归类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 升,以形成相对抽象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按照一定要求或自己的阅读 理解筛选的信息一般数量较多,内容较具体,呈现的形态也较为零碎杂乱, 这就要下一番整理的功夫。整理时,我们通常把同一类的信息归在一起, 去掉多余和无关的细节,再把相关的几类信息归在一起,找到一个更大的 概念,把相关的几类信息用一个概念加以整合,这就是概括抽象的思维过 程,也就是信息整合的实质。一般来说,经过信息整合,人们的思维和认识 就会上升一个或别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
把概念包含的事物分成若干个小类。在分类别时,一定要注意标
准一致和列举充分。
-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即判断的含意
自然科学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是一些关涉全文主要内容的 重要判断。这些判断或对说明的对象的性质有所断定,或提出一个重 要的观点,或在陈述科技事实后得出结论。无论哪种情况,这些句子都 包含两个必要的因素:被解说的对象、被断定的属性。
-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7页
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考点,主要见于“考纲阐释”所述 的7个方面。下面就与科学类文本阅读密切相关的4个考点一一解说。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即概念的含义 科学类文本中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重要的概念。阅读时只有把 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并明确概念所包含的对象,才能真正读懂这类文 章。一般来说,科技类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内涵相对固定,所包含的对 象十分明确,只有这样,文章的思维才能在概念这一基础“锚桩”的 固定下展开。
-
四、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自然科学类文本的推断,实质是基于原文信息所作的推理。所谓推 理,就是根据已知的判断,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未知判断或结论的 思维过程。因此,一个完整的推理包含三个要素:已知判断,逻辑规则、新 的结论,转换成文本阅读中的推断。这三个要素是:原文信息、逻辑规则、 新的结论。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也要从这三个方面去考察。 1.考察原文信息是否可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原文信息是推 断的依据。因此,考察推断的前提与原文信息是否高度一致,是确定一个 推断正确与否的首要方面,绝大多数试题在此设置考查点,错误的推断在 原文依据方面,或无中生有,或偷换概念,或以偏赅全,或曲解原意,由于推 断的依据错误,整个推断也就跟着错误。
形,“沙尘暴”邻近的属概念是风沙天气现象,等等。如对“沙尘暴”
的解释: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
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这一语言表述形式完全符合下定义的公式,
其中“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就是
“沙尘暴”这一概念的特征即内涵, “风沙天气现象”就是邻近的
属概念。
-
根据对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在本考点的命题分析,结合2010年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特对2011年高考作如下展望:
1.科技类文本阅读命题每年虽有变化,但稳定仍是主要的,表现在:① 考点相对集中,多见于理解词句、筛选整合信息、推断;②设题技巧比较 固定,如干扰项大多为偷换概念、无中生有、以偏赅全、张冠李戴、或 然与必然混淆、未然与已然混淆、因果颠倒、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等; ③在准确理解信息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是科技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 点。
-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要求与 对社会科学类文章的要求是一样的,在高考命题中主要体现 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 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 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其中①②能力层级为B级,③④能力层级 为C级。
-
近几年,各地对自然科学类文本的考查,在题型设计上呈现出一 些变化。综合近两年的考试情况,科技类文本的考查有如下几个特 点:
2.选材的多样化现象有所改变。2007年的考查主要涉及“生物、理 化”两大类,这和以往所选的医学、气候、海潮、太空等多样题材相比, 内容覆盖面相对较小。
3.文字障碍相对较小,阅读难度有所降低。2008年的4~ 6段文字基 本没出现专业性太强的词句,也没有生僻字词,一般考生都能较为顺利地 读懂文章,这点在今后可能体现得更明显。
1.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减少 对《考试大纲》规定的7个考点,全国卷和各省市卷都不作全面考查, 而是抽出24个考点,轮流考查。试题数量也相应减为24题。统计显 示,下列考点考试频率较高: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 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 推断。
2009年只有湖南等4个省市考了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
-
明确概念主要包含明确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概念的内涵是
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另一个事物的标志;概念的外延
是指具有这一特征的所有对象,是概念包含的所有事物。
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是下定义。下定义的公式可表述为:被
定义的概念=特征+邻近的属概念。邻近的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
最接近的上位概念。如“平行四边形”邻近的属概念是四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