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病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的病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川崎病病因至今未明,多中心研究认为,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及物

理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案国内外均主张ASA与IVIG联合使用,掌握治疗时机及剂量是成功的关键。激素治疗效果仍在探讨之中。

【关键词】川崎病病因治疗

【中图分类号】R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1-0277-02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 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早在1967 年由日

本川崎富首次报道, 是一种急性、自限性的全身血管炎, 该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危

险是心脏并发症。在美国川崎病已经超越风湿热成为儿童期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

见原因[1],亚洲最常受影响。自第1 例川崎氏病报告以来,日本共诊断143 ,000

余例川崎氏病。现就近年来有关发病机制及治疗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发病因素

1.1 炎症学说 KD的病因至今不清,但是KD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支持一种

传染模式,其中一种假设是传染因子从血液的侵入口进入,从而影响体内的大部

分器官和组织,引起这些感染位点的免疫应激反应。有学者提出其病因为基因易

感性患儿在感染因素的作用下致病。感染因子可能为溶血性链球菌、产生中毒性

休克综合征毒素( TSST - 1) 的金葡菌菌株;产生热外毒素(SPE) 的链球菌菌株,EB 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立克次氏体、亲淋巴细胞的反转录病毒等[2] 。

1.2 遗传易感性(尽管)世界各国均有KD病患者的报道,该病在日本和东

亚地区国家最为常见。日本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220/100000,韩国为

100/100000,约为西方国家的10-20倍。Holman setal报道[4],1996年至2006年间,美国夏威夷地区中的日本居民的KD年病发病率为210.5,与日本本土发病率

几乎一致;而夏威夷本土白种儿童发病率为13.7,与美国大陆地区发病率相似(12.0心血管、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胃肠系统、皮肤、神经系统和淋巴网状组

织系统都可受到损害[3]。

1.3 免疫学说

普遍学者认为免疫反应参与了KD的发病过程,是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产生

了免疫应答[7],使急性期患者体内的细胞因子增加,导致炎症反应,但引起这种

免疫反应的是普通抗原还是超抗原,目前仍在研究之中。

1.4 超抗原致病学说

研究发现某些细菌和病毒产物具有强大的刺激T/B细胞活化的能力,这些产

物称超抗原(SAg),在KD发病机制中超抗原制病学说已经研究10余年,已被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可,研究认为,Kd的炎症反应不是单因素引起的,而是由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感染病原体引起Kd的临床症状。

1.5 非感染性因素

也有研究发现一些非感染因素如物理、化学及周围环境的改变也可以引起Kd,并提出了免疫反应学说,认为环境的改变使遗传易感儿童对变异的正常菌群

产生超免疫反应[10]而引起Kd。

2、治疗

KD是累积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症,目前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学者认为可能于感染及免疫有关。可侵害冠状动脉,造成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形成冠状动

脉瘤,危及生命。目前KD无特效疗法,丙种球蛋白(IVIG)和阿司匹林是治疗

KD的首选药物,并主张联合使用,可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形成及血栓阻塞性疾病等并发症。

2.1 阿司匹林(ASA):

ASA属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及血栓形成,但不能阻止冠

状动脉病变的发生[4]。也有学者提出:ASA应用30-50mg/(kg·d),分2-3次口服,热退72h后ASA减为3-5mg/(kg·d)。

2.2 丙种球蛋白(IVIG):

丙种球蛋白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广泛应用于KD的治疗,具有抗炎及冠状

动脉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封闭自身抗体、纠正Th1 /Th2 功能、抑制单核细胞及巨

噬细胞活化、调节细胞因子从而抑制炎性反应,减轻免疫异常激活等有关,从而

改善症状,减轻冠状动脉损伤。

2.2.1 丙种球蛋白使用时机:

国内最新观点认为,IVIG的作用不是越早越好,最佳时机是发病后5-7天,

十天内使用均有效,可有效减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及临床症状的持续时间,从

而使急性期炎症蛋白很快恢复正常。

2.2.2 丙种球蛋白使用的剂量:

目前美国和日本的推荐剂量为2g/(kg·d)一次静脉输入的方法,国内学者推荐

1g/kg×1的方案也更适合国情。同时国内学者也提出在病程10天以上使用IVIG者、需要使用剂量2g/kg×2以及不规则使用IVIG者CAL的发生率显著增高,不利于

KD的预后。

2.2.3 IVIG的无反应性的治疗:

研究发现10%的KD患者给予第一剂IVIG(2g/kg×1)治疗后36h体温不退

(>38.5)或退热2-7天后再现发烧,并至少有一项KD主要临床特征这种现象称

静脉注射丙球无反应性KD。IVIG的无反应性是冠状动脉瘤的高危因素。再次使用丙球是IVIG的无反应性治疗的首选方法,由于IVIG的剂量与KD发生CAL几率呈

负相关关系,故对于IVIG的无反应的KD患儿再次应用丙球是首选方法。有研究

表明丙球+甲强可迅速缓解对于IVIG无反应KD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CAL情况。生物制剂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菌素A有一定疗效,但报道对心

脏病变无改善作用。

3、激素(GCS)治疗

激素治疗KD的临床效果仍在争论之中, GCS与IVIG联合应用能有效改善临

床症状,减少冠状动脉的并发症。总之,GCS在KD的治疗中的有效性需要进一

步研究,这需要大量临床资料的验证。剂量:30mg/(kg·d),静点2-3小时,每日

1次,连用3天,改为泼尼松2mg/(kg·d),CRP正常后改1mg/(kg·d),口服,2周后减量停药[5]。

4、其他药物治疗

4.1抗凝治疗:目的是防止血栓形成,在应用ASA的基础上加用肝素或华法

林抗凝效果更好。低分子肝素具有相对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较肝素有很好的抗

凝效果。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如双嘧达莫、噻氯匹啶等可用于冠状动脉瘤的抗凝治疗,但不单独使用。

4.2溶栓治疗;目前我国对溶栓治疗尚缺少临床尝试,国外有报道,用链激酶、尿激酶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有一定临床效果。

5、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狭窄易形成血栓栓塞,可采用手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瘤并血栓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