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经典层面解剖.ppt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讲义腹部PPT课件
参与形成以下结构: 腹直肌筋膜 腹股沟管后壁 腹股沟管深环 窝间韧带 精索内筋膜
8
腹前外侧壁
层次
➢ 腹膜外组织
又称腹膜外脂肪或腹膜外筋膜
➢ 壁腹膜
在脐以下形成5条皱襞: 1条脐正中襞(内含脐尿管) 1对脐内侧襞(内含脐动脉索) 1对脐外侧襞(内含腹壁下动脉)
5条皱襞间形成3对小凹: 膀胱上窝
腹股沟内侧窝
34
结肠下区
介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主要有空肠、 回肠、盲肠、阑尾及结肠等。
❖空肠和回肠
➢ 位置与形态结构
总称系膜小肠
35
结肠下区
❖空肠和回肠
➢ 肠系膜
肠系膜根:从第2腰椎左侧
斜向右下,止于右骶髂关节前
方,长约15cm。
左肠系膜窦:介于肠系膜根、
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降
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 血管
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下静脉
24
结肠上区
肝
➢ 位置、毗邻与体表投影
25
结肠上区
肝
➢ 韧带与膈下间隙
1.肝的韧带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肝裸区) 左、右三角韧带
26
结肠上区
肝
➢ 韧带与膈下间隙
2.膈下间隙
镰状韧带
肝上间隙 左三角韧带
右肝上间隙 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
肝下间隙 肝圆韧带 膈下腹膜外间隙
窦内感染易蔓延至盆腔。
右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根、
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
2/3之间,呈三角形近乎封闭,
窦内感染不易扩散。
36
结肠下区
❖空肠和回肠
➢ 血管、淋巴和神经
肠系膜上动、静脉 肠系膜上淋巴结
8
腹前外侧壁
层次
➢ 腹膜外组织
又称腹膜外脂肪或腹膜外筋膜
➢ 壁腹膜
在脐以下形成5条皱襞: 1条脐正中襞(内含脐尿管) 1对脐内侧襞(内含脐动脉索) 1对脐外侧襞(内含腹壁下动脉)
5条皱襞间形成3对小凹: 膀胱上窝
腹股沟内侧窝
34
结肠下区
介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主要有空肠、 回肠、盲肠、阑尾及结肠等。
❖空肠和回肠
➢ 位置与形态结构
总称系膜小肠
35
结肠下区
❖空肠和回肠
➢ 肠系膜
肠系膜根:从第2腰椎左侧
斜向右下,止于右骶髂关节前
方,长约15cm。
左肠系膜窦:介于肠系膜根、
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降
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 血管
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下静脉
24
结肠上区
肝
➢ 位置、毗邻与体表投影
25
结肠上区
肝
➢ 韧带与膈下间隙
1.肝的韧带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肝裸区) 左、右三角韧带
26
结肠上区
肝
➢ 韧带与膈下间隙
2.膈下间隙
镰状韧带
肝上间隙 左三角韧带
右肝上间隙 左肝上前间隙 左肝上后间隙
肝下间隙 肝圆韧带 膈下腹膜外间隙
窦内感染易蔓延至盆腔。
右肠系膜窦:位于肠系膜根、
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
2/3之间,呈三角形近乎封闭,
窦内感染不易扩散。
36
结肠下区
❖空肠和回肠
➢ 血管、淋巴和神经
肠系膜上动、静脉 肠系膜上淋巴结
腹部解剖--精美PPTPPT课件
腹膜形成鞘突,随睾丸下降, 最后形成睾丸鞘膜与鞘膜腔。
穿过腹股沟管的一段鞘突闭 锁,形成鞘韧带。
睾丸下降不到位,为隐睾。 单侧隐睾,难以生育;双侧 隐睾,不能生育。
鞘突未闭锁,可致先天性腹
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
完整编辑ppt
46
第三节 腹腔
•腹膜腔及其分区
•结肠上区的脏器
•结肠下区的脏器
•腹膜后隙的脏器
21
腹前外侧壁深层的神经
•第7→11肋间神经和肋下神经→腹 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腹前外侧壁 肌和皮肤。 •髂腹下神经:髂前上棘内侧2~ 3cm处→腹内斜肌→腹股沟管浅环 上方3 ~4 cm处穿出→耻骨联合上 方皮肤和腹壁下部的肌肉 •髂腹股沟神经:在髂腹下神经的 下方→腹股沟管→精索上方→出浅 环→阴囊(男)和大阴唇(女)肌 支→腹壁下部的肌肉。
组成:两口四壁
两口:①外口(皮下环)(浅环):耻骨结节外上方,三角形, 腹外斜肌腱膜构成。②内口(深环)(腹环):腹股沟韧带中点 上方约一横指处,圆形,腹横筋膜构成。
四壁:
①前壁: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②后壁:腹横筋膜、腹股沟 镰。③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④下壁:腹股沟韧 带。
临床意义:是腹壁薄弱区之一,是疝的好发部位。
3. 胆囊底:位于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相交处。胆囊炎时触摸 此点有压痛,
4. 阑尾根部: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称麦氏点。阑尾炎时麦氏点常有压痛。
完整编辑ppt
6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完整编辑ppt
7
一、腹前外侧壁的结构层次
层次 腹前壁
腹外侧壁
1 皮肤
皮肤
2 皮下组织(浅筋膜)
皮下组织
腹部断层解剖第四节腹部冠状断层解剖ppt课件
指肠水平部及十 胆囊
二指肠空肠曲的 幽门窦
断面。幽门窦及 胃体下方有横结
横结肠
肠断面。右髂窝 内有升结肠,左 侧部有降结肠和 乙状结肠。
回肠
升结 肠
肝中间静脉
十二指肠
腹主动脉
肝左静脉 胃体 胰
横结肠
空肠 降结肠
乙状结 肠
三、经胰的冠状断层
腹壁结构如 上一层面。
肝门静 脉左支
肝中间静脉
腰大肌外侧
胆囊
左心室
肝左静脉 胃体 横结肠 空肠
一、经胃角切迹的冠状断层
两侧腹壁的 断面,上部 可见第8—10 肋骨的断面, 下面可见腹 外斜肌、腹 内斜肌和腹 横肌的断面。
肝圆韧 带裂
幽门窦
回肠
左心室
肝左静脉 胃体 横结肠 空肠
1 5
6
8
2 7
3 4
11
10
9 12
13
经胃角切迹的冠状层面 CT(增强)
1.右肺中叶 2.右心室 3.左心室 4.左肺下叶 5.肝右叶 6.肝圆韧带裂 7.肝左叶 8.胃窦 9.角切迹 10.胃体 11.膈 12.横结肠 13.空肠
四、经腹主A和下腔V的冠状断层 肝右静脉
肝门静
食管
脉右支
下腔静脉
胆囊 胃
十二指 肠上部
脾
幽门管
胰头
空肠
横结肠
回肠
降结肠
升结 肠
十二指 肠水平 部
腹主动 脉
乙状结 肠
5、胰体与脾之间有胃底的断面,其左下方为脾的断面。脾下方有结肠左曲及降结 肠的断面。脾与腹主A之间有空肠断面。
1
2
3
5
4
6
7
腹部解剖PPT参考课件
2018 12
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 处有联合腱。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横肌
腹股沟管 腹环
精索内筋膜 腹壁下动脉 联合腱 腹横筋膜 精索
2018 联合腱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腹股沟 韧带 腔隙韧带
13
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形下缘(腹股沟镰)。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横肌
腹股沟管 腹环
精索内筋膜 腹壁下动脉 联合腱
2. 腹外斜肌 纤维从外上斜向内 下, 在髂前上棘与脐连 线附近移行为腱膜. 腱膜在耻骨结节的 外上方形成三角形裂 隙, 为腹股沟管浅环。
腹外斜肌 腹股沟 韧带 髂腹下 神经 腹股沟管 浅环
2018
5
3. 腹内斜肌 4. 腹横肌 两肌下缘均呈弓 状, 跨过精索的上内 缘,后成腱性结合, 形成联合腱,然后 绕至精索的后方,止 于耻骨梳韧带。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腹股沟 韧带
2018 联合腱
精索 腹横筋膜
腔隙韧带
14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横肌
腹股沟管 腹环
精索内筋膜 腹壁下动脉 联合腱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腹股沟 韧带
精索 腹横筋膜
腔隙韧带 2018 联合腱
15
腹股沟管的内容:
有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髂腹股 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睾丸鞘膜
21
肉膜 2018 皮肤
II. 腹腔
一、腹膜和腹膜腔
小网膜 十二 指肠 肝
胰 肾 脾 网膜孔
胰 十二 指肠 小肠 系膜
(一) 腹膜腔的分区 网膜囊 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 横结肠 系膜 界, 可分为: 横结肠 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 小肠
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 处有联合腱。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横肌
腹股沟管 腹环
精索内筋膜 腹壁下动脉 联合腱 腹横筋膜 精索
2018 联合腱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腹股沟 韧带 腔隙韧带
13
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形下缘(腹股沟镰)。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横肌
腹股沟管 腹环
精索内筋膜 腹壁下动脉 联合腱
2. 腹外斜肌 纤维从外上斜向内 下, 在髂前上棘与脐连 线附近移行为腱膜. 腱膜在耻骨结节的 外上方形成三角形裂 隙, 为腹股沟管浅环。
腹外斜肌 腹股沟 韧带 髂腹下 神经 腹股沟管 浅环
2018
5
3. 腹内斜肌 4. 腹横肌 两肌下缘均呈弓 状, 跨过精索的上内 缘,后成腱性结合, 形成联合腱,然后 绕至精索的后方,止 于耻骨梳韧带。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腹股沟 韧带
2018 联合腱
精索 腹横筋膜
腔隙韧带
14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横肌
腹股沟管 腹环
精索内筋膜 腹壁下动脉 联合腱
腹壁下 动脉
腹环
腹股沟 韧带
精索 腹横筋膜
腔隙韧带 2018 联合腱
15
腹股沟管的内容:
有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髂腹股 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
睾丸鞘膜
21
肉膜 2018 皮肤
II. 腹腔
一、腹膜和腹膜腔
小网膜 十二 指肠 肝
胰 肾 脾 网膜孔
胰 十二 指肠 小肠 系膜
(一) 腹膜腔的分区 网膜囊 以横结肠及其系膜为 横结肠 系膜 界, 可分为: 横结肠 结肠上区和结肠下区。 小肠
腹部解剖课件PPT
腹壁的肌肉
四、腹壁的神经支配
1.肋间神经 2、肋下神经 3、髂腹下神经 4、髂腹股沟神
经 5、生殖股神经
腹壁的神经支配
腹壁的神经支配
1、肋间后动脉 2、肋下动脉 3、腰动脉 4、腹壁上、下动
脉 5、旋髂深动脉
腹壁的血管
Hale Waihona Puke 五、腹壁的血管腹股沟区的解剖
1、腹股沟管 2、腹股沟疝 3、睾丸下降与
腹部解剖
1、境界 2、分区 3、表面解剖
腹部概述
腹前外侧壁
浅层结构 1、皮肤 2、浅筋膜 脐平面以下浅筋膜分两层 camper筋膜 和scarpa筋膜 (与 会阴浅筋膜colles相延续) 3、皮神经和浅血管
浅筋膜中的结构
1、皮神经 2、浅血管
浅筋膜中的结构
1、肌层
深层结构
腹直肌鞘
腹壁的肌肉
疝的关系
七、腹股沟管的解剖
七、腹股沟管的解剖
七、腹股沟管的解剖
七、腹股沟管的解剖
七、腹股沟管的解剖
腹膜
请同学们注意
下课后请大 家到实验室 去继续解剖
腹部解剖ppt课件
(一)腔镜外科简史:
1.1901年德国的Kelling采用膀胱镜观察狗的腹腔和 内脏,开创了腹腔镜应用的先河。 2.1910年瑞典的Jacobaeus首次将腹腔镜用于观察 人的腹腔,接着Ott用头部反光镜作光源,陷凹镜 作作观察镜为一孕妇检查腹腔。 3.1938年匈牙利的Veress发明了弹簧安全气腹针并 一直沿用至今。 4.1928年德国的Kalk率先用腹腔镜作了肝穿刺活检。 5.随后20年,由于受二战的影响,该技术发展缓慢。 6.5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Hopking发明了柱状透镜 使光的传导损失减少,腹腔镜的图象更为清晰,极 大地促进了它在妇科、消化内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手术切口
总目录
末页
下页
局部解剖:腹部
常用手术切口
境界 分区 体表标志 体表投影 层次结构
(四)旁腹直肌切口:图片 1.位置: 在半月线(腹直肌外侧缘)内侧2cm处的纵切口。 2.层次:同旁正中切口的。 3.特点:损伤血管、神经、肌肉较多。
血管神经
手术切口
总目录
末页
下页
局部解剖:腹部
常用手术切口
境界 分区 体表标志 体表投影 层次结构 血管神经 手术切口 总目录 末页
上界:剑突、肋弓、11肋前端、12肋、12胸椎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腹股沟韧带、髂嵴 以腋后线为界,腹壁分为: 前部——腹前外侧壁 后部——腹后壁(腰部)
手术切口
总目录 末页
图片
局部解剖:腹部
境界 分区 体表标志
体表投影 层次结构 血管神经 手术切口 总目录 末页
返回
境界
局部解剖:腹部
分区
境 界 为了描述腹腔脏器的位置关系,将腹部划分为若干个区。
下页
局部解剖:腹部
《腹部表面解剖》PPT课件
1、在分娩过程中, 耻骨联合的软骨变松 软,耻骨联合可出现 轻度的分离,使骨盆 发生短暂的分离,使 骨盆发生短暂性的扩 大。 2、耻骨联合上缘是 骨盆入口的界标之一 ,空虚膀胱在该缘以 下,充盈膀胱在此缘 上
髂嵴
髂嵴:
髂前
髂骨翼的上缘,
上棘
全长可触及,髂嵴
的前端为髂前上棘,
髂嵴骨质肥厚可做
骨髓穿刺,两侧髂嵴
脐至耻骨联合和脐 至剑突下端的距离 相等。
脐与左右髂前上棘 的距离,左右侧相 等
位于腹部的中心
脐疝
腹腔内容 物由脐部 薄弱区突 出的腹外 疝。
1919年Grey-Turne 报道的一例急性胰腺 炎患者出现了脐周及 双侧腰部皮肤的改变 ,目前Grey-Turner 征的定义仅限于任一 侧腰部的皮肤颜色的 改变。Grey-Turner 征以发生在左侧者居 多,最初为青紫色渐 变为青色再浅至暗灰 蓝色。它多出现于急 性胰腺炎症状出现后 的3天到一周内。
横结肠下区 横结肠体表投影在从右侧第十肋 软骨前端画一条向左侧第9肋的 前端的弧线
4分法 左上腹 左下腹 右上腹 右下腹
9分法 腹上区 左、右季肋区 脐区 左、右腹外耻骨联合
左右髋骨在前 方的连结处, 由纤维软骨构 成。
立正姿势,骨 盆倾斜度正常 者,左右髂前 上棘和耻骨联 合三点所成的 平面,与人体 额状面平行
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在髂 前上棘与耻骨结节 之间向上反折形成 。它是腹部和股前 内侧区的表面分界 线,区分股疝和腹 股沟疝的一个标志
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 半上方,长约4-5cm, 它是肌肉筋膜形成的 裂隙,并非真正的管 道,男性有精索女性 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三角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课件
〔1〕动脉:脐平面以上来 自肋间后动脉和肋下动脉的 分支〔细小〕;脐平面以下 有两条较大的浅动脉即腹壁 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
腹壁浅A 旋髂浅A
一、层次构造
〔2〕浅静脉:脐以上经胸腹 壁V→胸外侧V →腋V ;脐以 下经腹壁浅V →大隐V →股 V。 腹前外侧壁的浅V是上、下腔 V与肝门V间重要的吻合支, 在脐区,浅V经过附脐V与肝 门V相交通……。 当上、下腔V脉之一有阻塞 〔高压〕时,血液可取道另一 腔V途径回流……。 〔3〕浅淋巴管:〔略〕
腹部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腹部的上界为剑突〔或剑胸结合〕向 两侧经肋弓下缘、第11肋前端、第 12肋下缘至第 12胸椎棘突的连线; 下界为耻骨结合上缘向两侧经耻骨嵴、 耻骨结节、腹股沟、髂嵴至第5腰椎 体下缘的连线。腹部的体表境界与腹 腔的境界并不一致……。 〔二〕分区 用的有九区分法和四区分法。
三、肾 上 腺 和 下 腔 静 脉
1.肾上腺:左侧为半月 形,右侧为三角形。 肾上腺上动脉〔始自膈下 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自 腹自动脉〕;肾上腺下动 脉〔自肾动脉〕。 2.下腔静脉
四、腰 交 感 干
脊柱与腰大肌之间。左腰交 感干与腹自动脉左缘相邻; 右腰交感干的前面有下腔 静脉覆盖。
腹腔NG
腰交 干NG
二、胃
2.淋巴 3.神经:迷走神经前、后干。
三、十二指肠
1.分部及毗邻 2.血管:胰十二指肠上前、后A及胰十二后A。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
Treitz韧带
四、肝
1.位置与毗邻 2.韧带和膈下间隙
膈下腹膜外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上间隙
左肝上前
左肝上间隙 左肝上后
右肝下
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
腹壁浅A 旋髂浅A
一、层次构造
〔2〕浅静脉:脐以上经胸腹 壁V→胸外侧V →腋V ;脐以 下经腹壁浅V →大隐V →股 V。 腹前外侧壁的浅V是上、下腔 V与肝门V间重要的吻合支, 在脐区,浅V经过附脐V与肝 门V相交通……。 当上、下腔V脉之一有阻塞 〔高压〕时,血液可取道另一 腔V途径回流……。 〔3〕浅淋巴管:〔略〕
腹部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腹部的上界为剑突〔或剑胸结合〕向 两侧经肋弓下缘、第11肋前端、第 12肋下缘至第 12胸椎棘突的连线; 下界为耻骨结合上缘向两侧经耻骨嵴、 耻骨结节、腹股沟、髂嵴至第5腰椎 体下缘的连线。腹部的体表境界与腹 腔的境界并不一致……。 〔二〕分区 用的有九区分法和四区分法。
三、肾 上 腺 和 下 腔 静 脉
1.肾上腺:左侧为半月 形,右侧为三角形。 肾上腺上动脉〔始自膈下 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自 腹自动脉〕;肾上腺下动 脉〔自肾动脉〕。 2.下腔静脉
四、腰 交 感 干
脊柱与腰大肌之间。左腰交 感干与腹自动脉左缘相邻; 右腰交感干的前面有下腔 静脉覆盖。
腹腔NG
腰交 干NG
二、胃
2.淋巴 3.神经:迷走神经前、后干。
三、十二指肠
1.分部及毗邻 2.血管:胰十二指肠上前、后A及胰十二后A。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
Treitz韧带
四、肝
1.位置与毗邻 2.韧带和膈下间隙
膈下腹膜外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上间隙
左肝上前
左肝上间隙 左肝上后
右肝下
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
解剖(腹壁)医学PPT课件
iliac a.)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
5
腹壁浅层的血管
静脉:吻合成网 脐上:经胸腹壁V.(thoraco-epigastric v.)
Axillary v.
汇入腋V.(axillary v.)
Thoraco-epigastric v.
脐下:经腹壁浅V. 汇入大隐V.(great saphenous v.) 脐区:经附脐V.(paraumbilical v.)汇入门 V. (portal v.)
Paraumbilical v.
Superficia epigastric v.
Great saphenous v.
6
腹壁的肌层
腹前外侧的扁肌:
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 abdominis):
——肌纤维从外上斜向内下。 腹内斜肌(internal oblique abdominis): ——肌纤维从外下斜向内上。 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肌纤维自后向前。 三层肌纤维互成角度,进一步增强腹壁。
7
腹壁的肌层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位于白线的两侧, 其前后均为腹直肌鞘所包裹。 腹外斜肌腱膜 前层 + 腹內斜肌腱膜前层
腹直肌鞘 (rectus sheath)
后层 腹內斜肌腱膜后层 + 腹横肌腱膜
白线(linea alba):位于腹正中线上,由两侧的 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 弓状线(arcuate line):在脐下3~4cm处三层扁 肌的腱膜均移行于腹直肌鞘 前层,鞘后层缺如,形成一 弓状游离缘。
外口:即浅环(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 结节外上方的一个三角形裂隙。
Superficial circumflex iliac a.
5
腹壁浅层的血管
静脉:吻合成网 脐上:经胸腹壁V.(thoraco-epigastric v.)
Axillary v.
汇入腋V.(axillary v.)
Thoraco-epigastric v.
脐下:经腹壁浅V. 汇入大隐V.(great saphenous v.) 脐区:经附脐V.(paraumbilical v.)汇入门 V. (portal v.)
Paraumbilical v.
Superficia epigastric v.
Great saphenous v.
6
腹壁的肌层
腹前外侧的扁肌:
腹外斜肌(external oblique abdominis):
——肌纤维从外上斜向内下。 腹内斜肌(internal oblique abdominis): ——肌纤维从外下斜向内上。 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肌纤维自后向前。 三层肌纤维互成角度,进一步增强腹壁。
7
腹壁的肌层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位于白线的两侧, 其前后均为腹直肌鞘所包裹。 腹外斜肌腱膜 前层 + 腹內斜肌腱膜前层
腹直肌鞘 (rectus sheath)
后层 腹內斜肌腱膜后层 + 腹横肌腱膜
白线(linea alba):位于腹正中线上,由两侧的 腹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 弓状线(arcuate line):在脐下3~4cm处三层扁 肌的腱膜均移行于腹直肌鞘 前层,鞘后层缺如,形成一 弓状游离缘。
外口:即浅环(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 结节外上方的一个三角形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