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经验教训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三大矛盾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军队涣散,指挥效率和战斗力较低。①北宋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并设立不同机构管辖军队,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削弱军队战斗力。
②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当兵,军队战斗力下降。③北宋以步兵为主,根本就打不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④武器生产管理混乱,影响军队战斗力。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北宋的赋税,系沿用唐后期以来的“两税法”,即按税户拥有的田亩数量计算赋税。赋税之外,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和差役,有的差役如看管仓库、运送官物或督催赋税之类,不但是无偿的,而且经常遇到发生亏损等事情而使广大农户不得不有所赔累,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倾家荡产。
所有这些赋税和差役,按当时惯例,官绅豪强都享有豁免的特权,于是就都加到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头上了。这样,
一方面土地越来越集中于官绅豪右之家,而另一方面繁重的赋税和差役负担却越来越集中地加之于地主阶级的中、下层。后者为了逃避这种苛酷的剥削,于是以种种高昂的代价,以虚立田契,伪称典当或出卖于豪强户下等办法,托庇于官绅豪强之家,借以隐避赋役。这种被称为“诡名寄产”或“诡名挟田”现象有大量出现和长期存在,造成了“天下田畴半为形势户所占”的结果。
(二)“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政府为稳定社会秩序招收流民入军,军队数量增加,军费增加。约在王安石变法前20年,宋仁宗年间(1049~1054),当时北宋军队118万人。每年巨额军费开支占国家岁入的比例分别为:钱,30%;绢帛,102%;粮,80%;草,80%。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还要给西夏和辽“岁币”,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三)变患危机
辽、西夏这些游牧民族的的崛起,严重地威胁了北宋的安全,多次用兵失败,只能用“岁币”来换取苟安,恐怕也不可能买来“和平与安全”。北宋不能降服辽与西夏,非兵不多也,将不广也,是兵弱而将软也。兵弱是由于军队扩编战斗力下降。将软是由于大将指挥权受限,指挥调动不灵所致。兵弱将软从根本上说是政策问题所致,如“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等政策,这些都是北宋不可动摇的国策。王安石想通过变法来解决兵弱将软所带来的边患危机,
恐怕是难以跳出各种限制而导致失败。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变法思路:理财以富国,富国以强兵。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一、变法思想——“权时之变”
1、王安石变法的财政思想
其一,为理财正名。提出“盖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
的命题。只有君主、政府手中有钱有物,才能够把天下人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才能够稳定社会。他认为,古代国家的财政经济措施,都是“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
予皆自我,兼并乃兼回”。主张对官绅豪强大地主的特权给予一些限制和裁减,使得地主阶级中下层的人和自耕农免于经常受到蚕食鲸吞而破产流亡,并打击豪强操纵物价、垄断居奇等行为。
其二,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作为增加政府收入、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提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
其三,重视节约。控制财政支出的方式,一是通过编制预算,依照预算的执行来节制支出;二是裁减兀员、兀兵,节约各种费用。新法中的“均输法”就体现了这种思想。它的基本原则是“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以便节约购货价款和运输费用。又如“将兵法”、“保甲法”和“保马法”是在不用或少用政府开支的情况下,保障了军队的兵员和马匹。
2、王安石的人才思想
“大修法度”,必先“众建贤才”。
其一,批评国家人才现状,论证人才对改革求治的重要性。
其二,独特的人才标准。王安石的人才标准一是赞同改革,主张变法;二是具有治国理政的实际才能。
其三,人才的教育培养。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
完善人才教育培养的措施:在教育上——在城乡建立学校,设置专门管教学的学官,并严格挑选学官;学习内容主要是国家典章制度、刑法、政治等管理国家事务所必须的东西;进行思想教育和训导。在培养上——“饶之以财”,满足人才基本的物质需要;“约之以礼”,用礼法严格约束其行为;“裁之以法”,对不守礼法的人要动用刑罚予以严厉制裁。
其四,人才的选拔。要从下自上、严格审查、以才取才。
其五,人才的任用。要因德才授任、久任。
三、王安石变法的经验教训
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具有复杂性和艰难曲折性,要想在逆境中变法图强, 就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首先, 要上下一心, 对变法的决心坚定不移。只有这样变法才能够坚持走到底, 哪怕中途遇到一些曲折。要求改革者不但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更要有远见卓识。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形势发展进行政策调整。要有团结合作精神,要善于运用斗争策略,最大限度地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减少改革阻力。
其次, 变革要因势利导, 切不可悖逆民意。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 开始也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 但是当新法在实践中走样了以后还一意孤行, 就注定了最终的失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