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重远

合集下载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清末民国时期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在促进近代景德镇瓷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陶冶新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即将告别数千年黑暗封建社会而进入一个黎明前的拂晓时段。

由于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革新,使得中国社会处于几千年未有变局之中。

景德镇就是在此大格局背景下,千年传统制瓷业发生了重大革新变化。

其时景德镇瓷业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风气开通的历史转型时期,处于嬗变时的特殊结晶。

一、从事瓷业改良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代表人物简介这一时期许多资产阶级民主精英人士在景德镇从事瓷业改良,其中有以下主要人物在促进景德镇瓷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清末中国历史的拂晓时分,一位维新志士从京城南下来到景德镇主持瓷业发展大计,从此他的后半生一直在景德镇致力于瓷业改良与瓷都的振兴。

他就是康达(1877—1946)。

康达字特立,是与浮梁县接壤的安徽省祁门县里屋人。

自幼聪慧的康达十二岁便童科高中。

光绪十九年(1893年)入安徽大书院深造,在接受了龚自珍的“通经致用”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后,世界观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进入北京通艺学堂,第三年中拔贡第一名。

因潜心新学得到正在筹谋改良的光绪帝赏识,破格被任命为内阁中书,成为推行新政一员。

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其金兰盟兄许世英襄助下,东渡日本学习陶瓷工业。

第二年他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中国同盟会,后被日本政府驱逐回国。

他在宣统元年(1909年)来到景德镇做了—系列振兴景德镇瓷业的大事。

成立景德镇商务总会。

鉴于光绪二十九年前后上海、天津、汉口已成立商务总会,宣统元年(1909年)康达向清廷上奏折说:“景德镇为中国古四镇之一,产瓷之富,甲于全球……远近商贾,捆载争道,遂为赣、皖接境各州县商务扼要之区,亟应设立商务总会”。

清廷农工商部于是核准成立景德镇商务总会,康达被公推为总理(会长)。

康达在商务总会极力推行民主制度,规定会员、议董、协理和总理均用机密投筒法选举产生。

肇新窑业:记录一段沈阳民族工业兴衰史

肇新窑业:记录一段沈阳民族工业兴衰史

沈阳民族工业的起点之一:杜重远和他的现代化工厂时间回到一百年前。

1922年,一个24岁的年轻人奔走在奉天(沈阳)城内,多方筹措资金,寻找办公地点和办厂地点。

他有一个梦想,要创立中国人自己的陶瓷工厂。

这是一项“切实的救国工作”。

在此之前,日商已经在东北建了100多家窑业工厂,垄断了东北瓷器的生产与市场。

这个年轻人叫杜重远,刚从日本留学归来。

杜重远原名杜乾学,1898年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毕业后考取了奉天省立两级师范学校附属中学。

1917年,杜重远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学习陶瓷制造专业。

1922年冬,杜重远学成回国。

当时,东北人民反日运动高涨,大批有识之士积极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社会上出现了兴办实业潮。

以张志良(字惠霖)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工业精英在这一时期创办了“惠临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八王寺汽水啤酒酱油股份有限公司”等民族工业企业。

为实现建厂的目标,杜重远投亲访友,多方募集资金。

在师友的引荐下,他结识了张志良。

在日本留学时,杜重远和张志良的儿子相识。

张志良略知他的为人,答应帮助筹款。

不久,张志良等人为杜重远筹集股金10万元。

1923年春,杜重远用第一期资本在奉天城北小二台子购地建厂,命名为“肇新窑业公司”。

“肇新”,即新的开始,最早见于宋苏轼《皇帝达太皇太后贺大辽皇帝正旦书》:“岁律肇新,邻欢载讲。

恭被慈闱之诲,远通庆币之诚。

”杜重远以“肇新”为自己所创办的企业命名,不难看出他想开创中国民族工业新局面的理想和抱负。

因资金有限,建厂初期,杜重远先以投资较小、技术含量低的砖瓦做起。

刚开始,肇新窑业只有一座烧青砖的窑,每年可生产青砖7万多块、小青瓦5万多块,销路和口碑都不错,但利润微薄。

1924年,杜重远建了一座烧红砖的窑。

当时人初夏,沈阳北站前方的惠工广场上,环岛车辆很快汇入周围分散开来的道路上,道路又很快消失在四周鳞次栉比的楼群中。

我所寻访的建筑是位于惠工广场西南七点钟方向的惠工街92号,一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在新疆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杜重远在新疆

作者: 阎梅
作者机构: 中共新疆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研究室
出版物刊名: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36-38页
主题词: 杜重远;盛世才;爱国民主人士;新疆各族人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疆学院;周恩来;新新疆;旅行团;中国共产
摘要: 今年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杜重远诞辰100周年。

杜重远是吉林省怀德县杨大城子镇凤凰岭人。

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沈阳创办肇新窑业公司,担任过沈阳商会会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力进行抗日救亡工作。

抗战初期,...。

浅析熊希龄与杜重远的陶瓷教育改革主要内容及失败的主要原因

浅析熊希龄与杜重远的陶瓷教育改革主要内容及失败的主要原因

・教学实践探索・熊希龄(1870.07—1937.12),字秉三,湖南湘西凤凰县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1905年在湖南醴陵筹办了“湖南瓷业学堂”(1905—1924)。

杜重远(1897—1943),吉林省怀德县人,我国著名的实业家、著名的爱国主义者,1934年在江西景德镇组建了“江西陶业管理局附设陶业人员养成所”(1934—1939)。

这两所陶瓷教育机构均属官立,均是在社会动荡变革的过程中诞生的,各自的开端势头表现均良好,成效明显,但结果却均在伴随着战争的爆发和创始人的离任这一显性因素而倒闭。

本文就这些看似偶然的历史原因进行梳理分析,以期发现其中的必然因素。

一、二者各自创办瓷业改革机构的社会背景1.熊希龄创办湖南瓷业学堂的社会背景1900年八国联军悍然侵华,北京沦陷,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迫于国内外的压力,也为了保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清政府政权,无奈宣布实行“新政”。

“兴办学堂、倡办实业”便是新政中的重要内容,“据统计,1909年的各级各类新式学堂的数量已达5万多所,京师外在校学生超过160万人”。

就湖南方面来讲,1905年端方任湖南巡抚,颇具革新思想,积极支持教育改革,他认为:“外人之驯至富强,初无他术,仍不外教育之普及及制造之精良。

”期间与立宪派人物熊希龄关系紧密,在赴欧考察政治时,奏请熊为随员,代为筹划。

熊希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办的瓷业改革机构——“湖南瓷业学堂”。

2.杜重远创办江西陶业管理局附设陶业人员养成所的社会背景1928年北伐战争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近现代以来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加之废除和修改相关不平等条约运动的有效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也引起人们对民族历史文化价值的反思。

江西景德镇在当时被誉为我国瓷器的大本营,不仅产品精良而且历史悠久,但在经历了清末民初的严重破坏,尤其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江西的瓷业可谓一落千丈,于是江西政府先后成立了“江西陶务局”,“陶业实验所”和“江西瓷业改进会”等瓷业改革机构,意图挽回岌岌可危的景德镇瓷业,然而事实上景德镇的瓷业,最盛时期有瓷业工人二十万人,到1934年只剩下五万人。

景德镇历史大事一

景德镇历史大事一

景德镇历史大事一始置新平镇【始置新平镇】东晋时,置新平镇,是为景德镇建镇之始。

后发展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瓷业初兴【瓷业初兴】五代时期,景德镇瓷业开始兴盛,人才荟萃,技艺日新,作为中国瓷都的地位由此开始奠定。

唐英督陶【唐英督陶】雍正六年(1728),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身分到景德镇驻厂署协理陶务。

唐英一到景德镇,便"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3年",很快掌握了瓷业生产诸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掌握了瓷业生产的物料、火候变化规律。

雍正八年(1730)绘制《陶成图》,并注重对实物的保存与研究。

他把存放在"僧明寺"的明万历年间制青花龙缸移到"佑陶灵祠",还写了《龙缸记》。

雍正十三年(1735),作《陶成记事》,并汇集《瓷务事宜示谕稿》,作序刻于石。

次年,以淮安关使兼总理陶务。

唐英管理瓷务多年,躬身实践,并注意发挥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历代名窑无所不仿、无所不精,世人都称之为唐窑。

"厂窑至此,集大成矣。

"乾隆八年(公元1743)五月,唐英编《陶冶图说》,制图20幅,对景德镇瓷业在采石、制泥、淘炼泥土、炼灰、配釉、制造匣钵、制坯、采取和炼取青料、绘画、沾釉、吹釉、成坯、入窑、烧窑、洋彩、束草装桶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记载。

全文虽只4500字,但图文并茂,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已流传到欧洲。

唐英还著有诗文《陶人心语》。

到乾隆八年(1743)十一月结束瓷务离镇,先后在景德镇整整15年,从管理和技术上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白围裙"运动【"白围裙"运动】清嘉庆年间(1796-1820)景德镇的陶瓷行业中有个茭草行,即现在的包装行业。

那时,包瓷器用稻草,劳动强度很大,所以旧时原来有个规矩:茭草工人吃的是白米饭,每逢阴历初一、十五,一条凳(5个人)每人一斤猪肉。

到了嘉庆年间,老板把白米饭改成砻米(糙米),猪肉也取消了。

民国时期杜重远景德镇瓷业改革述论

民国时期杜重远景德镇瓷业改革述论

景德镇瓷业所以衰落 , 因全在于此。其实这只不 原 过是 景 德镇 的 病 象 , 非 病 因 。“ 因惟 何 ? 杜 重 而 病 ” 远指 出:政府之放任所致也。 景德镇 : 史上未 曾 “ ” “ 设立 窑 官专理 其 事 , 工人 疾 苦 与劳 资 纠纷 也 就不 能 彻底 明 了和 因 势 利 导 。 尤 其 “自民 国 以 来 , 取 放 ” 纯 任主义 ” 仅仅 由地 方 官代 管 一 下 , 地 方官 又 不 , 而
娘 。 ’ ’
至于 “ 救济 景德 镇 ” 杜重 远 以为 “ , 非无 办 法 , 只 在政府 有无 决 心耳 ” 。他批 评 历 年 来 往景 德 镇 参 观 的人们 , 是说各 行 如何 把 持 , 人 如 何 顽 劣 , 像 总 工 好
孙 中山亦 曾提 出振兴 瓷 业 的计 划 , 的 瓷业 计 划 多 他
的瓷业改革 , 在景德镇成 立陶管局 , 并在九江创办光 大瓷厂 , 对景德 镇的传 统瓷 业生产及 组织进行 近代 化的 改革。 改革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 , 但是改革还是 以失败 而告 终 , 改革并 没有根 本改 变景德镇 瓷业 落后 的局 面。杜重远 改革 失败的根 源在 于传 统手工业市镇 的发展 逻辑与现代化工业 的悖论 。
关 键 词 : 德 镇 ; 重远 ; 业 改 革 景 杜 瓷 中 图分 类 号 : 19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32 2 1 )4— 19— 5 10 8 3 ( 00 o 0 1 0
杜重 远 ( 8 8—14 ) 吉林 怀 德 县 ( 公 主 岭 19 94 , 现 市) , 代 著 名 的爱 国实 业 改革 家 , 主 战 士。 人 近 民

各家 瓷 厂 。杜 重 远 看 到 景 德 镇 是 “ 囱 虽 有 百 余 烟

新疆大学校内路名介绍

新疆大学校内路名介绍

•新疆大学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在1935——1941年间(当时为新疆学院),俞秀松、林基路、祁天民、杜重远、郭春则、萨空了、赵丹、涂冶、史枚、高滔、江豪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学者,先后来到新疆学院担任领导、任教和讲学。

学院成为传播革命真理的阵地和各族进步青年的摇篮。

共产党人和爱国学者利用公开的讲坛,直接向各族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思想,向学生们讲解《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当时,新疆学院的学生积极投身于各项抗日救国运动,成为新疆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排头兵。

大批青年学生在学院都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懂得了革命道理,并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由此,新疆学院被誉为“抗大第二”而闻名全国。

•新疆大学自1924年建校至今,快有90年的历史了。

漫步在新疆大学的校园里,处处可见新疆大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其中的道、路就很有特点。

这些路大都是根据新疆大学的特点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在新疆大学任职的名人而命名的。

新疆大学校本部内主要有重远路、基路大道、雁冰路、仲实路、秀松路、红楼路、学苑路、阿扎提路(解放路)等等。

•杜重远(1897——1943),吉林省怀德人,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

他早年留学日本。

1939年1月受周恩来委托,赴新疆开展文化教育工作,任新疆学院院长。

可谓任重道远。

杜重远在任新疆学院院长期间,是新疆学院人才聚集、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的最为活跃的时期。

1943年,他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于迪化(乌鲁木齐)狱中。

杜重远主要著作有《狱中杂感》、《盛世才与新新疆》等。

•沈雁冰(1895——1981),浙江省桐乡人,字雁冰,笔名茅盾,著名文学家。

•1938年底,他应邀赴新疆,任新疆学院教育系主任,主讲中国通史、中国学术思想概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他还兼任新疆文化协会委员长,主持文化协会工作。

著有《子夜》、《林家铺子》、《腐蚀》、《夜读偶记》等。

•张仲实(1903——1987),原名张安人,陕西陇县人,著名翻译家,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党。

【西域历史】盛世才在乌鲁木齐西山的住所与杜重远著《盛世才与新新疆》书影

【西域历史】盛世才在乌鲁木齐西山的住所与杜重远著《盛世才与新新疆》书影

【西域·历史】盛世才在乌鲁木齐西山的住所与杜重远著《盛世才与新新疆》书影野草间,盛世才在乌鲁木齐的西山住所,是他的发迹之地。

“盛世才西山住所”掩映在雅玛里克山的西北坡下的古树中。

统治新疆多年的军阀盛世才的这个住所里,还曾住着他的一个卫队。

住所原本是没有围墙的,为了保护这一历史遗迹,现在被有关单位围了起来。

在进入盛世才住所小院子距离门口右侧几米处,矗立着一块乌鲁木齐市文物部门设置的石碑,石碑上写着维、汉两种文字,内容是:“盛世才西山住所建于民国年间,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实际面积有164平方米),为土木结构的仿苏平房,各开两道门,四周开窗,屋内各间相通,墙壁内嵌壁柜、毛炉,长条形木板装饰,天棚地面。

保护范围,以建筑外墙为准,四周向外。

乌鲁木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乌鲁木齐市政府2003年4月4日公布。

乌鲁木齐市政府2006年9月立。

”2007年8月,新疆兵团西山农12师104团金汇德公司和乌鲁木齐市文物管理所共同出资20万元左右,对盛世才西山住所进行了修缮,基本恢复了原来的老样子。

这是1册民国28年由生活书店出版的《盛世才与新新疆》全书书影。

著者是杜重远。

杜重远是著名的抗日记者,民国28年,应盛世才的邀请才来到新疆,并应邀写下了这本书。

本书歌颂了新疆军阀盛世才和他统治下的新疆,是一本珍贵的民国善本书籍。

也是研究新疆近代历史的宝贵资料。

令人唏嘘的是,本书作者最后竟然于1943年被盛世才所杀害。

书中资料丰富,有作者,及盛世才个人、全家的照片等。

杜重远(1898—1943),辽宁开原人。

杜重远早年留学日本,1923年回国后,在沈阳开设肇庆窑业公司,曾任辽宁商务总会会长。

“九一八”事迹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曾以记者身份在湘、鄂、川、赣、沪等地活动,鼓动民众抗日救国。

曾参与筹办《生活日报》。

1939年任新疆学院院长,后创办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光芒》。

1940年,被软禁在家。

次年5月18日,盛世才先捏造“汉奸”、“托派”的罪名将他逮捕,后又施以30多种酷刑,逼其承认是“苏联间谍”、“秘密共产党员”。

揭秘 淮海中路1897号,未被忘却的红色基地

揭秘  淮海中路1897号,未被忘却的红色基地

揭秘淮海中路1897号,未被忘却的红色基地新民晚报记者左妍传承红色基因位于淮海中路的宋庆龄故居附近,静静伫立着一幢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地中海风格花园洋房,四周围着一圈梧桐和香樟树,东西两个黑色盘花大铁门常年紧闭。

其地处历史建筑扎堆的街道,一眼便知其非同寻常。

通过门前泛光的铜牌可知,这里便是2006年揭牌的“淮海中路1897号杜重远寓所”。

老宅主人杜重远,是历史上西安事变的重要参与者,是著名“新生事件”当事人。

这位吉林怀德人办过实业,印过报纸,是实业家,也是革命家,但英年时惨遭军阀杀害,血洒祖国边陲。

今年适逢杜重远先生诞辰120周年,记者走访位于寓所不远处的其女儿家,长女杜毅女士回忆了父亲坎坷悲壮的一生。

淮海中路上的杜重远寓所。

新民晚报记者张龙摄实业家转型办杂志杜毅是杜重远的长女,妹妹杜颖病重卧床,两人晚年相依为命,生活虽无忧,却愈发思念故去的双亲。

“我们对父亲的了解,主要来自母亲侯御之的回忆和史料的搜集。

我们曾受中央统战部委托,汇编了《杜重远文集》。

”杜毅对父亲的故事如数家珍。

杜重远生于1898年,自幼聪慧,学习刻苦,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1923年学成归来,白手起家,办起中国第一座大型机制瓷厂,因其抵制日货,惹怒了日敌。

他的瓷厂被霸占,人被通缉,不得不流亡关内,转道南方各省市。

不能实业救国的杜重远拿起笔作刀枪,口诛笔伐日本军国主义罪行,呼吁国人精诚团结,一致抗日。

一次,他在上海拜访了邹韬奋,两人惺惺相惜,他后来便成为《生活》周刊的特约通讯员,写了多篇通讯,激励各界同胞奋起抗日,抵制外侮。

1931年11月,经夏衍牵线,他秘密会见了周恩来。

杜重远与周恩来同岁,两人生日只差几天,因此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1933年12月,邹韬奋的《生活》周刊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几个月后,杜重远接办该杂志,改名为《新生》,寓意是《生活》周刊已获新生。

1935年5月,《新生》周刊刊载了一篇题为《闲话皇帝》的文章。

日本驻沪总领事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口实,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严重抗议,无理要求封闭《新生》周刊社。

爸爸去哪儿了--写于西安事变八十周年 杜毅 杜颖

爸爸去哪儿了--写于西安事变八十周年  杜毅 杜颖

"爸爸去哪儿了?"--写于"西安事变"八十周年 | 杜毅杜颖“双十一”的时候,就有很多朋友在等“双十二”。

我问他们“双十二”还是什么日子,却都答不上来。

感谢杜毅、杜颖女士给笔会的专稿,它唤醒了很多与爱国、卫国、建国有关的可歌可泣的记忆,让我们对“西安事变”的前前后后,对忧国忧民、无私无畏的杜重远先生,都了解得更多。

今天并不只是炒作出来的又一个网购日——那一段历史的分量,比你买的任何东西,都要沉重得多。

——编者杜重远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爱国革命烈士。

本文作者杜毅、杜颖为杜重远之女。

图为1937年杜重远(后排左一)陪刚刚获释的“七君子”看望马相伯。

“爸爸去哪儿了?”——写于“西安事变”八十周年杜毅杜颖打开电视机,在荧屏上,第一次看到一个亲子活动标题:《爸爸去哪儿了?》,我和妹妹先是怔忡,继而心雨婆娑。

这是我们姐、弟、妹三人幼年——青年——而今“晚霞”之龄,常问妈妈和自己的一句话:“爸爸去哪儿了?”记忆深处:抗战胜利第二年,我三岁了,弟弟两岁,妹妹尚在襁褓中,妈妈历尽艰难,将病中的三个失怙儿女从新疆护送回到上海,住进了爸妈当年的婚房,也是为爱国人士及地下党聚会而购的住宅——位于霞飞路(现淮海中路)的一幢地中海式宽大花园别墅。

抗战胜利前夕,新疆军阀盛世才残酷杀害了爸爸之后,又将我们染上不治之症(上世纪40年代无药可治的结核病),以达到他“斩草除根”的目的。

我们住进了这座气势恢宏,果树蓊郁的花园洋楼,它依旧静悄悄。

因我们均整日发烧、咳嗽,只能倦卧在床。

一个秋日黄昏,我热度稍退,骑上小童车,溜出了黑色锻花大铁院门,在宽阔、寂寥的人行道上,追逐梧桐落叶。

待我骑车绕回,看到一位行人伴一个小男孩,站在大铁门外。

他注视着我,又弯腰对小男孩说:“看见么?骑童车的女娃娃,就是那位我常与你说起的抗战爱国烈士杜重远的女儿。

”男孩好奇地朝我看。

那位路人忽然招手要我到他身边,我蹬车挨近他,他和蔼地对我说:“回去告诉你妈妈,我们都很怀念你的爸爸,向你爸爸致敬。

沈阳老建筑

沈阳老建筑

沈阳老建筑之一(1)沈阳“奉天肇新窑业公司办公楼”旧址位于沈河区惠工街92号,现为沈阳台商会馆用房。

由沈阳市文物局立为:沈阳市不可移动文物。

过去时:该楼又称“杜公馆”,建于1923年3月,是在张学良支持下,由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先生创建的当时最大的一家民营窑业公司。

办公楼正面三层、两翼两层呈“ V”字形。

此楼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146平方米,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洋式门脸”+“中式后庭”。

屋内有木楼梯,第二层屋外有走廊,在西南角处有一半圆形大门,原来的地下室因不适用被填上。

有资料显示,从前面看,小楼原有的门柱顶端饰有“爱奥尼”柱头,二楼两侧窗外饰有葫芦瓶栏杆,正中三楼原本有塔楼,后被大火烧毁;若从小楼后面看,又是浓郁的中国古典风格,两翼楼体上原饰有木栅栏和雕花镂空栏杆。

杜重远,吉林省怀德县人,1911年考入奉天两级师范学校,1918年到日本留学,专攻窑业。

1923年冬回国,在大东边门外小二台子创办了肇新窑业公司(原沈阳日用陶瓷厂)。

肇新窑业公司以提倡国货,抵制日货为宗旨,首先开展机械制砖生产,将日本陶瓷挤出东北市场,杜重远成为新兴民族工业的佼佼者。

肇新窑业公司的办公楼作为民族企业家办公楼,主体建筑保存完好。

1923年,留日归来的杜重远决心投身实业以振兴中华,设法筹资创建了位于二台子占地20亩的肇新实业公司。

从此,沈阳有了第一家华资机制砖瓦工厂,有了从传统青砖大瓦向红砖水泥瓦的转变,打破了砖瓦市场由日本资本独霸天下的局面。

数年后,肇新又增资扩建,引进德国设备开始了中国机器制瓷业的先河。

肇新事业蒸蒸日上,其砖瓦产品不但为正在扩建的东北大学土建工程所包销,而且也为惠工工业区和沈海工业区等提供了大量的工民用建筑材料。

肇新的青边瓷碗碟不仅成为关内外畅销的日用瓷器,而且也挽回了日本资本把持的瓷业利权。

大连日资大华瓷厂不得不停业转产,瓦房店、沈阳的一些日资瓷厂不得不转产耐火砖。

肇新,是留学生学成返国兴邦创业的成功范例,是沈阳城市近代化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工业文明的成果。

[哲学历史]民国瓷器名家与相关行业名人资料-陶瓷实业家

[哲学历史]民国瓷器名家与相关行业名人资料-陶瓷实业家

民国瓷器名家与相关行业名人资料-陶瓷实业家民国瓷器与陶人我国古代文化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文化,重儒学轻科学与艺术,而做为艺术门类中一项的陶瓷虽与国计民生关系甚大,但生产者却不受重视。

以清代为例,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新品种新器型不断涌现,但在陶瓷史上留下名字的艺人寥寥无几,而督陶官员却榜上有名。

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悲哀。

陶人之称呼,由来已久,其意也几经变化,战国以前为官名,冬官之属,掌陶器烧造,《周礼·考工记·陶人》:“陶人为濒,实二黼,厚半寸,臂寸。

”高诱注:“陶人,作瓦器之官也。

”汉代以后指烧制陶器的匠人。

《荀子…陛恶》杨惊注:“陶人,瓦工也。

”亦曾指陶俑。

《后汉书·汉武帝纪下》:“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

”明清以来,多以陶人称谓从事陶瓷生产制造的工匠。

清朝末年,御窑厂良工四散。

民国初年,景德镇瓷器在挣脱了封建专制的束缚后,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对民国瓷业生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多青史无名。

瓷器生产是一个技术性强、分工明确的手工产业,无瓷土不能成坯,无烧造不能成瓷,无釉及彩绘不能美化,无教育而无人才,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但人们对这些从业人员的看法却有高低贵贱之分,扬甲抑乙。

尤其是那些默默劳作的成型、烧造工人,社会从来没有给他们以应有的评价,他们理应是真正的陶人。

可“陶人”这顶帽子却只戴在了从事彩绘艺人头上。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亦多授予从事陶瓷装饰者,而成型与烧造的能工巧匠则无此机缘,仅能是工匠而已。

这里并无对工艺美术大师不敬之意,只是为从事最基本的瓷艺工作的“工匠”鸣不平。

1994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4户“陶瓷世家”中,见有非绘瓷世家,说明人们的偏见正在改变。

但从所见文字来看,厚今薄古的倾向较为明显,陶瓷技艺世代相传的介绍甚少。

民国陶人之多,涉及面之广,非常人所能想象,不仅有从事制瓷、绘瓷之人,还有实业家和教育家。

”高人”在中国历史中有哪些重要代表人物?

”高人”在中国历史中有哪些重要代表人物?

”高人”在中国历史中有哪些重要代表人物?一、杜重远(574年-648年),字邕公,广汉(今四川广汉)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以清廉正直、才华出众而著称于世。

杜重远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具备了博学多才的才能。

他先后任职于唐太宗和唐高宗朝,担任过诸多重要职务,如太常博士、刑狱司直等。

在这些职位上,杜重远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廉洁和正确的政治立场,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杜重远一生还以文学才华著称。

他写诗工细,善于表达内心的激荡和思想的深邃。

他的作品多以咏史抒怀为主题,既有咏物的深入描绘,又有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见解。

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体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中国东汉末年蜀汉的开国皇帝。

刘备因其高尚的品质、睿智的决策和高风亮节的身世而备受敬仰。

刘备早年曾以军事统帅的身份参与青州之战,并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

刘备一生以忠诚、仁德和聪明才智著称。

他在广陵、苦寒隆中等地,以谋略和武力稳定了地方,树立了良好的政治形象。

他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统治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使蜀汉得以稳定发展。

刘备身处乱世之间,始终以保障民生、促进社会进步为己任,为后世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三、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福建同安(今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博学多才而闻名于世。

他先后任职于北宋政府的数个重要职位,如翰林学士、宰相等。

在这些职位上,欧阳修兢兢业业,努力谋求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欧阳修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深度和艺术性,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他的诗文优美流畅,意蕴深远,被后人称为文学大家。

欧阳修的作品以议论文居多,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对时政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

四、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文正,浙江绍兴人,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

杜重远诗词

杜重远诗词

杜重远诗词
1. 杜重远的诗词那可真是精彩绝伦啊!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照亮我们的心灵。

比如他那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是不是让你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又充满希望的时代呢?
2. 哇塞,杜重远诗词真的太有魅力啦!好比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之门。

像“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多么豪迈的气魄啊!
3. 杜重远的诗词啊,简直是宝藏!就如同春天里绽放的花朵,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意境简直绝了!
4. 哎呀呀,杜重远诗词太让人着迷了!好似一阵温暖的春风,轻抚着我们的脸庞。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般描写太生动啦!
5. 杜重远诗词真的厉害呀!仿佛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多么浪漫的情怀啊!
6. 哇哦,杜重远诗词真的太牛了!好像一座巍峨的山峰,让我们敬仰不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气势谁能比?
7. 杜重远的诗词呀,那可是瑰宝!恰似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瞬间点亮我们的眼眸。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画面感太强了吧!
8. 嘿,杜重远诗词可太有意思了!犹如一场精彩的戏剧,让我们沉浸其中。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想象力简直无敌了!
9. 杜重远诗词真的不容错过啊!仿佛是一首激昂的乐章,奏响在我们的心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般决心太震撼了!
10. 杜重远的诗词,绝对是经典之作!就像一颗闪耀的明珠,永远散发着光芒。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多美的景色啊!
我觉得杜重远的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略论杜重远与《新生》周刊

略论杜重远与《新生》周刊

作者: 冯春龙
作者机构: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江苏扬州225002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254-256页
主题词: 杜重远;《新生》周刊;《闲话皇帝》;《新生》事件
摘要:杜重远先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他于1934年2月创办《新生》周刊,高举抗日救国的大旗,坚持为民族的生存而奋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本性,抨击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新生》周刊成为当时最受欢迎和最为著名的进步刊物之一。

后因刊载《闲话皇帝》一文,而遭到反动政府的无理取缔,杜重远先生则不幸锒铛入狱。

杜重远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观及实践

杜重远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观及实践

杜重远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观及实践
白晓菲;刘辉
【期刊名称】《现代商贸工业》
【年(卷),期】2023(44)3
【摘要】杜重远是中国最热忱的爱国者,最坚决的民主战士。

他一生关注青年、爱护青年,注重对青年进行爱国教育和引导,在青年及爱国主义教育问题上有许多真知见解。

本文对杜重远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观及实践进行探究发现:杜重远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救国”为核心内容;杜重远认为青年要深入到社会和群众中进行实践;他主张革新教育制度,为抗战培养人才;他本人更是知行合一,积极投身于教育实践中,为青年找寻救国出路,为教育事业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页数】3页(P168-170)
【作者】白晓菲;刘辉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
【相关文献】
1.试论爱国主义者杜重远的教育思想
2.习近平青年教育观引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路向
3.习近平青年教育观:时代意蕴、内容范畴与实践理路
4.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策略
5.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基于习近平青年教育观视角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重远杜重远(1897年-1943年9月),吉林怀德人,中国实业家,知名抗日爱国人士。

青少年时期即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等爱国学生运动。

1917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窑业。

1923年夏归国,在沈阳集资创办启新窑业公司。

1929年转任奉天工会会长,曾帮张学良组织东北国民外交协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走各地,为抗日军队筹集武器弹药以及物资。

1939年底被盛世才停职、软禁。

1941年5月8日被盛世才逮捕,并被以所谓“汉奸”、“阴谋暴动”的罪名长期关押。

1943年9月某晚被秘密杀害。

人物简介杜重远,1897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怀德县。

1917年,他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专攻陶瓷制造专业。

他虽身居海外,却十分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常常奔走于东北籍的留学生之间,教育大家“读书不忘救国”。

1923年冬杜重远毕业回国,为了实现其“实业救国”的理想,在沈阳创建了“肇新陶业公司”。

1927年,杜重远被选为奉天省总商会副会长。

从此,他以商会领袖的身份参加并领导了一系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活动。

1929年,在我党的领导和影响下,社会各界爱国民主人士为了“发展国货,抵制日货”,在上海举办了“全国国货展览”,杜重远参加了开幕式。

他的这些爱国行动在全国实业界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杜重远的“实业救国”理想变成泡影。

他悲愤地舍弃了苦心经营的陶瓷工厂,来到上海与邹韬奋同志并肩战斗,经常为《生活》周刊撰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1933年《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后,杜重远挺身而出,于1934年创办《新生》周刊,继续战斗。

1935年5月4日,由于刊登的《闲话皇帝》一文提到日本天皇,日本借机挑衅,国民党当局屈从日方的无理要求,勒令《新生》周刊停刊,并将杜重远逮捕入狱。

在他被监禁期间,上海地下党组织给他送去马列主义书籍,向他介绍国内外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6年9月8日,他出狱后即去西安促成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联合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杜重远奔走各地,热情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八路军在华北战场的光辉战绩。

在1937年至1938年,他曾“三度天山”,写了许多中篇通讯,在文化知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此,许多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纷纷来到新疆工作。

1939年,在周恩来同志的指导和同意下,他毅然来到新疆工作,担任了新疆学院院长。

为了发展新疆的文化教育事业,充实新疆学院的师资,他先后聘请了茅盾、萨空了、张仲实等同志到校任教,并从内地运来了三卡车图书和一些宣传抗日的小册子。

同时又增加了语文、理工、土木工程系,并增设了3个高中班,其中有一个民族班。

杜重远受周恩来的委托,开设了党的统一战线课,并亲自讲授。

他还在院刊《新芒》和《反帝战线》等刊物上发表文章,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八路军英勇抗战的光辉业绩。

1939年夏,新疆学院组织了“暑期工作团”,杜重远带领100多名各族师生,到昌吉、呼图壁、奎屯、精河、乌苏、伊犁等地进行社会考察并积极宣传抗日,每到一地召开群众大会作抗日战争形势的演讲,由学生文艺团体表演节目,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杜重远辛勤办学,积极宣传抗日,宣传民主,反对封建,赢得了新疆各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

盛世才非常嫉恨他,于1939年11月解除了他的新疆学院院长职务,又于1940年5月将他软禁,诬陷他是“汪精卫系统的汉奸”,将其逮捕入狱。

1943年被秘密杀害于监狱中,时年46岁。

杜重远的一生是矢志于振兴中华、抗日救国、英勇战斗的一生。

他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位患难与共的忠诚朋友,是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者,革命知识分子的典范。

1983年5月3日,在杜重远牺牲40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他为“烈士”。

1983年9月,邓颖超为他题词:“革命左派先驱,爱国拥党英烈。

”生平经历出生于贫苦农家庭。

1905年,入当地私塾读书,学习刻苦。

1911年,考入省立两级师范附属中学。

其间,参加学生反帝爱国运动。

191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陶瓷制造专业。

1922年,组织东京留学生进行反帝示威游行。

同年春节,被推选为回国代表辗转沈阳、北平(今北京市)、天津等地开展反帝宣传。

1923年春,学成回国,在沈阳北门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机器制陶工厂――肇新窑业公司。

1926年,参与组织反对日本增设领事馆的活动。

1927年,把砖厂改建为瓷器厂,逐渐发展成中国民族资本经营规模最大的一家窑业工厂。

1929年,当选为奉天省(今辽宁省)总商会副会长,成为东北工商界知名人士。

同年,兼任张学良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秘书,襄助处理对日外交问题。

与此同时,还与友人组织东北国民外交协会,促进了东北各地抗日运动。

1930年,参加上海全国国货展览会,倡导发展国货,抵制日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遭日本关东军通缉被迫移居北平。

同年9月27日,参加阎宝航、高崇民、王化一发起组织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兼政治部副部长。

不久,到上海,结识沈钧儒、邹韬奋、胡愈之等爱国人士。

同时,在上海主持中华国货产销合作协会,提倡并发展“国货工业,作经济上的实际抗日”。

1931年冬至1932年春,以记者的身份在长江一带和华南、华北等地宣传抗日救亡,讲演60余次,并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发表许多见闻通讯。

上海抗战爆发后,积极支援英勇抗日的十九路军。

1932年春,与李公朴、胡愈之等发起筹办《生活日报》。

次年初,率领救国会宣传队到热河前沿阵地宣传鼓动抗日。

1933年,《生活》周刊被迫停刊后,挺身而出创办《新生》周刊,自任总编辑和总发行人,倡导发动“一场自己的反帝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5年5月,由于《新生》周刊刊登《闲话皇帝》一文,日本帝国主义借机挑衅,国民党当局竟屈从日本帝国主义要求勒令《新生》停刊。

同年6月,在《新生》周刊行将被反动当局查封的严重时刻,依然撰文揭露敌人的阴谋,并坚定地表示:“最后胜利不是属于帝国主义者,到底是属于被压迫人民啊!”同年7月9日,被反动当局判处一年零二个月徒刑,成为轰动中外的“新生事件”。

他被关押到上海漕河泾第二监狱后,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探监,鲁迅也为此向当局提出抗议,鼓舞他继续在狱中进行抗日救国活动。

入狱不久,他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开始懂得一些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道理。

1935年10月,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托人带信给杨虎城、张学良,呼吁团结抗日。

1936年春,国民党当局慑于舆论压力,将他移至虹桥疗养院软禁。

同年4月,张学良特到上海探监,两人密谈了促蒋抗日问题。

同年8月,杨虎城又借治牙病机会住进虹桥疗养院,与他朝夕相处,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1936年9月,获释后,立即前往西安与张、杨晤谈,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事变爆发的第三天,在江西遭到软禁,并被押送到南京,直到蒋介石获释。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与宋庆龄、沈钧儒等人一起被中国共产党推荐为联合政府负责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冒险奔走于武汉、西北各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37年9月,在《抗战》三日刊上撰文第一个介绍了周恩来的生平并刊载了周恩来、徐向前等人的言论。

1938年,在武汉、香港等地多次会见周恩来,逐步树立起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

1939年,被邀请去新疆创办新疆学院任院长。

他为此竭尽全力,聘请茅盾,萨空了、张仲实等人任教,还延请赵丹、高滔、于村、王为一等人从事文艺宣传活动,并在内地购买了被称为“文化列车”的3卡车书籍。

与此同时,他在新疆学院开讲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课,组织“新疆学生暑期工作队”进行抗日宣传,并经常在《反帝战线》上发表宣传进步思想的文章,因此遭到新疆督办盛世才的嫉恨。

1940年,被软禁在家。

次年5月18日,盛世才先捏造“汉奸”、“托派”的罪名将他逮捕,后又施以30多种酷刑,逼其承认是“苏联间谍”、“秘密共产党员”。

但他始终坚贞不屈。

1944年6月,盛世才派人在食物中放毒,使他肠肺烂穿,大量呕血便血,然后,又令人给他注射两支烈性毒针,将其运至东花园数丈高墙上,再从墙头推下杀害,并毁尸灭迹。

全国解放后,中共中央曾专门派出考察团到新疆寻找其遗骨,没有找到。

1986年,其著述结集为《杜重远文集》出版。

革命事迹“九一八”事变后,杜重远被日本帝国主义通缉流亡关内,在北平参加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执行委员兼任宣传部副部长。

他走遍华北各地、大江南北,到处讲演募捐,鼓动抗日。

在上海他结识了很多文化人如邹韬奋、夏衍、胡愈之等。

1931年11月底他通过夏衍与周恩来见了面。

到周的住处,周恩来已在客厅等候,热情地伸出手表示欢迎。

在座的还有潘汉年。

落座后,周恩来说:“我们见面就是朋友了!知道你在…九一八‟日本侵占东北后,到处讲演,鼓动抗日救国,你这种精神是值得钦佩的。

”交谈中周恩来表示杜君所说“极是”。

我们党中央在9月22日发出了《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

决议提出目前的中心任务是加紧地组织领导发展群众性的反帝国主义运动,要求广大群众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强盗战争而斗争。

您所从事的宣传鼓动群众工作,正和我党的方针相符,咱们站在一条战线上了。

周恩来又详细地询问了东北人民群众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杜重远告知他北平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救济东北进关的难民,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等工作情况。

周恩来仔细听取杜重远所讲述的情况,他说:现在我们一起奋斗,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团结起来,为反对和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收复东北失地而斗争。

你有什么要求,我们共产党会尽可能地帮助解决。

周恩来对东北的关心感动了杜重远,他觉得共产党的领导人和国民党那些大官们对东北的态度迥然不同,共产党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6年9月杜重远出狱后,冒着国民党特务监视的危险到了革命形势高涨的西安,坚定推动张学良联共抗日的决心。

11月29日叶剑英和刘鼎给周恩来和洛甫(张闻天)去电,告知杜重远抵西安,对张学良将大力推动。

以后西安事变爆发。

张学良扣蒋介石之后,周恩来于12月17日到西安与张、杨商定采取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

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12月23日与周恩来、张学良、杨虎城谈判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宋子文提出驱除亲日分子名单,推荐孔祥熙任院长,宋子文为副院长,及各部部长。

周、张、杨推荐“宋庆龄、杜重远、沈钧儒、章乃器等人入行政院,要宋负责,杜、沈、章等可为次长”。

可见杜重远对革命的重大贡献。

蒋被扣后,杜重远在景德镇被国民党软禁,张学良亲送蒋介石以后,对杜重远的软禁也被解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