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诗词
地理与古诗词

其他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汇总1、“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
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在地球的最南界线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直射点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
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3、“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在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停止。
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4、“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
”(徐玑《夏日怀友》)“月生林欲晓”,即月出的时候天要亮了,这是下蛾眉月出的时间。
该地此时的降水是受冷锋影响形成的。
冷锋过境时产生阴雨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故“雨过夜如秋”。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眠》)此句诗具体描绘当时的天气特征,而不是气候特征。
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区别是: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一般有较大的变化。
有地理知识的古诗

有地理知识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它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
天气变化特征。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
况,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
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词出自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它反映了新疆地区的气候特征:
新疆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西,属于非季风
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雨水稀少,沙漠广布、山麓砾石到处可见。
但这里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很大。
九月的轮台,狂
风在夜间呼啸着,
飞沙走石,风力作用十分强烈。
4、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一南唐●李煜《虞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一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三组词都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这些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
形。
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一唐●李白《将进酒》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它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
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十首带有地理知识的诗词

十首带有地理知识的诗词哎呀,诗词这玩意儿,那可真是魅力无穷啊!你想想,有些诗词里居然还藏着地理知识呢!就比如说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白帝城和江陵的距离可不近,可为啥能一日就到?这不就涉及到水流速度和路程的地理知识嘛!还有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说为啥更上一层楼就能看得更远?这不就跟地球是个球体,视线范围和高度有关嘛!就像我们站在山顶看风景,肯定比在山脚下看到的更多更广呀!再看看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啥在山里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这就好比我们有时候身处一件事情当中,反而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是一样的道理呀!只有跳出来,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这和了解地理现象需要多角度观察是不是很像?还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方的八月就下雪,南方的八月还热得要命,这不就是因为南北气候差异嘛!就像冬天的时候,北方人穿着厚棉袄,南方人可能还穿着短袖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啥同一片天空,东边出太阳西边下雨?这和气候的多变性以及不同地区的小气候有关系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黄梅时节的雨是有规律的,这和当地的季风、降水特点都有关系,就好像我们每天到了饭点就会饿一样自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啥一夜之间就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和当地的气候特点以及冷空气的影响脱不开关系。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下的花都谢了,山上寺庙的桃花才开,不就是因为海拔高度影响气温嘛!“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我们坐在地上不动,居然能日行八万里,这可多亏了地球的自转呀!你说,这些诗词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它们把地理知识藏在优美的词句里,让我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还能学到知识。
我觉得呀,这就是诗词的魅力所在,既能让人感受到文学的美,又能让人增长见识!。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蕴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

五十个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哎呀,说起地理相关的古诗词,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百宝箱!“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黄河的冰、太行的雪,不就把那险峻的地势给描绘得活灵活现?你想想,那黄河上结的冰,得多厚多冷,才能把人的去路给挡住?而太行山的雪,又得下得多大,才能让人望而却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白帝城在那彩云之间,多美的画面呀!还有那千里江陵,一天就能抵达,这速度,不正体现了水流的湍急和路途的顺畅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广袤的沙漠像雪一样洁白,燕山的月亮弯得像钩子。
这大漠的辽阔、月光的清冷,难道不让你心生向往或者敬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上泰山的绝顶,俯瞰其他的山峰都变得渺小。
这种站在高处,征服一切的感觉,难道你不想体验一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黄河弯弯曲曲,携带着万里的泥沙,一路波涛汹涌从天涯而来。
那气势,简直如同千军万马奔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从不同角度看,样子都不一样。
这不就像我们看人生,换个角度,风景就完全不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在晴天和雨天,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美。
这就像人的心情,有时阳光灿烂,有时又细雨迷蒙。
……这么多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它们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把大地的壮丽、山川的雄伟、水流的奔腾都展现在我们眼前。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欣赏、细细品味,从中学到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吗?我觉得呀,这些古诗词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了解地理、感受大自然魅力的重要窗口!。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与地理相关的三行诗

与地理相关的三行诗《大地之歌》
在大地之上风吹过,
山川河流奔腾去。
星辰之下生命魂,
广袤的土地上,风吹拂,
山峦起伏,河水奔流。
星空璀璨,生灵徜徉。
万物生长在大地上,
草木葱茏,花开如梦。
山峰巍峨,云雾缭绕,
大地孕育着无尽生命,
草木蔓延,绿意盎然。
山河交错,天地相连,
大地之上人类繁衍,
村庄城市,人声鼎沸。
耕耘播种,劳作不辍,
大地之美无穷无尽,
湖泊碧水,鸟语花香。
峡谷峭壁,飞流直下,
大地承载着历史沉淀,
古老文明,传承千年。
遗迹犹存,见证兴衰,
大地之上蕴藏宝藏,
矿藏丰富,石油资源。
山珍海味,丰盛滋养,
大地之美无处不在,
四季更迭,景色迥异。
冬日雪花,夏日炎炎,
大地之美唤起人们,
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与大地和谐,共生共荣。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和联系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以下是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此诗词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的“秦岭”和“蓝关”都位于中国的陕西省。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唐李白《行路难》此句诗中的“黄河”是中国的主要河流之一,“太行”指太行山,位于中国中部。
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此句诗中的“沧海”泛指大海,“巫山”指重庆市巫山县的巫峡。
8.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宋岳飞《满江红》此句诗中的“贺兰山”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此句诗中的“岭南”指中国南方的岭山脉地区。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此句诗中的“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九江市境内。
11.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明徐霞客此句诗中的“五岳”指中国的五大名山: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黄山”在中国安徽省黄山市。
描述四大地理区域诗词

描述四大地理区域诗词
四大地理区域指的是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南部岭南地区和北部北方地区。
以下是对这四大地理区域的诗词描述: 1. 东部沿海地区:
【诗一】
东篱菊开绕画楼,
潮起潮落落红舟。
人寰寸土犹胜海,
繁华尽在海天头。
【诗二】
海风拂面温柔吹,
滩涂飞沙雁影移。
烟波浩渺天地间,
东方鱼日照舟帆。
2. 西部内陆地区:
【诗一】
峰峦起伏如画屏,
黄河滚滚奔腾行。
大漠苍茫尽长空,
万里河山梦不穷。
【诗二】
峻岭高山拥苍穹,
绿草如茵绕村庄。
黄土高原风景美,
万年文明传世长。
3. 南部岭南地区:
【诗一】
翠竹红花映碧流,
山水风光入诗楼。
岭南大地人文美,
蓝天白云照水浮。
【诗二】
秀色南国如画境,
青山绿水尽风情。
潮涨潮落传古韵,
山河万里写诗名。
4. 北部北方地区:
【诗一】
白雪飘飞遍大地,
寒风呼啸入江城。
苍茫原野无边际,
北国风光动人情。
【诗二】
长白山雪覆苍松,
黄河冰封月色浓。
北国大地寒气逼,大漠孤烟落日红。
有关地理的古诗词

有关地理的古诗词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句诗描绘了北国边塞的壮丽雪景,春风一夜之间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实际上是用梨花比喻雪花,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地理环境的特色。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将进酒》这句诗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了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的雄伟景象,而“奔流到海不复回”则表现了黄河东流入海的地理特征。
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的“秦岭”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之一,云横秦岭描绘了山势高耸、云雾缭绕的景象,体现了秦岭地区的地理特色。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食荔枝二首·其二》这句诗通过描绘岭南地区荔枝的丰饶,间接反映了该地区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特点,即温暖湿润,适宜荔枝生长。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这句诗通过描述作者身处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面貌,寓意着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理解。
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描绘了黄河入海的壮丽场面,同时体现了地理的广阔与深远。
7.“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塞外大漠的辽阔和长河落日的壮美,体现了地理环境的苍茫与辽阔。
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元·张养浩《潼关怀古》这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潼关地区山势的险要和波涛的汹涌,展现了地理环境的独特魅力。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南北朝·佚名《敕勒歌》这句诗描绘了北方草原的辽阔和牧草的丰茂,反映了草原地理环境的特色。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中国地理则是大自然赋予的鬼斧神工。
当这两者相遇,不仅会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也会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诗意情感。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地理相关的古诗词:
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望庐山瀑布》 - 杨万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登岳阳楼》 - 杜甫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登高》 - 杜荀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古诗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中国地理景观的写实和抒怀,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深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中国地理遇见古诗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也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
这种相遇,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沉浸在古人的诗意世界中,享受这份美好的礼物。
地理诗词

地理诗词
“北国正冰封,南天春意浓”形象的概括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大的特征。
六月暑天皆着棉,一年多半是寒天”用来形容高寒的青藏高原再恰当不过了。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⑴
唐岑参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⑵,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⑶,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⑷,金山西见烟尘飞⑸,汉家大将西出师⑹。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⑺,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⑻,幕中草檄[xí]砚[yàn]水凝⑼。
虏[lǔ]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⑽,车师西门伫献捷⑾。
[1]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高鼎。
描述地理现象的诗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送瘟神》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焕《登鹳雀楼》
日似金丸,月似金盘。
乐钧《一翦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
杜甫《冬至》。
与地理有关的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诗词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说明冷风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阵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有时多半月不见太阳的梅雨天气。
7、“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柳宗元《梅雨》)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日期,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8、“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苏轼《船棹风》)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日期。
“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9、“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10、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地理古诗词

一、古诗与气候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唐.刘禹锡)------对流雨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地形雨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有可能是台风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
-------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与地理相关的古诗词

与地理相关的古诗词1.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像我们爬山一样,当你想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就得努力往上爬呀!比如站在泰山之巅,那视野得多开阔呀!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多像一个勇敢者的宣言啊!当你历经艰辛登上山顶,俯瞰那些曾经觉得高大的山峦都变得渺小,哇,那种感觉肯定超棒!就像你征服了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峰。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哎呀,这画面感简直绝了!想想在广袤的沙漠中,那孤独的烟笔直升起,旁边是缓缓落下的红日和流淌的长河,是不是特别震撼?就好像你真的置身于那片沙漠之中。
4.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哇塞,这气势!就如同那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从天上倾泻而下,一路奔腾向大海,再也不回头,多豪迈呀!就像我们勇往直前的人生。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不是和我们看事情一样吗?从不同角度看,就有不一样的结果呀!就好比看一件物品,正面看和侧面看完全不同呢。
6.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哇,这多生动有趣呀!好像那两只黄鹂就在你耳边欢快地叫着,而那一行白鹭正向着蓝天飞去,太有活力了!就像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
7.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这场景简直太梦幻了!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升起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瀑布就像挂在山前,是不是很神奇?就像进入了一个仙境。
8.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氛围,多让人惆怅啊!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霜满天,江边上的枫树和渔火陪伴着人忧愁入眠,好有感染力!就好像你也感受到了那份哀愁。
9.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哎呀呀,这变化也太快太神奇了吧!就好像冬天一夜之间变成了春天,到处开满了梨花,多惊喜呀!就像生活中突然出现的美好。
10.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画面充满了诗意和朦胧美呀!那么多的寺庙,在烟雨之中若隐若现,是不是很有意境?就像我们回忆中的那些美好又有些模糊的场景。
我觉得这些与地理相关的古诗词真的是太美妙了,它们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出了各种不同的地理景象和情感,让我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有关地理的诗

有关地理的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有关地理的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有关地理的诗巴山夜雨涨秋池。
数家新住处,奔流到海不复回。
——沙漠景观遥望洞庭山水翠。
——落差大。
——自然条件恶劣,野茫茫。
——快行冷锋的影响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代通信技术的进展,生淮北为枳,门泊东吴万里船,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为有源头活水来,山雨欲来风满楼,青草池塘到处蛙。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天苍苍。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大漠沙如雪,白银盘里一青螺,卷我屋上三重茅,何日复西归?离离原上草,水流急北风卷地白草折。
——水循环朝辞白帝彩云间。
——月相变化百川东到海。
——洞庭湖景观黄梅季节家家雨,胡天八月即飞雪,天际若比邻,然后到洛阳呢,燕山月似钩,易成云致雨溪云初起日沉阁。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山寺桃花始盛开,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惊涛拍岸,但看桑落洲,一杯春露冷如冰,巡天遥看一千河。
——地壳变动不是花中偏爱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月有阴晴圆缺。
——垂直地带性清明季节雨纷纷,一岁一枯荣。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四周向阳石榴红似火。
——准静止锋的影响谁挥鞭策驱四运。
——生物循环八月秋高风怒号。
——水循环莫问桑田事,路上行人欲断魂,千树万树梨花开。
——波浪的侵蚀作用君问归期未有期。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百里不贩樵。
——地域性橘生淮南为橘。
——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坐地日行八万里。
——冬季风的影响羌笛何须怨杨柳。
——梅雨天气落花不是无情物。
——通过水循环,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草原的景象窗含西岭千秋雪,此花开尽更无花,便下襄阳向洛阳?一骑红尘妃子笑,从前大江流——地壳变动黄河远上白云间,无人知是荔枝来。
——季节性人有悲欢离合,千里不贩籴,一种春风有两般,春风不度玉门关,化作春泥更护花。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使之成为现实即从巴峡穿巫峡,水能丰富海内存知己。
——在当时的条件下,背阴李子酸透心,卷起千堆雪。
关于中国地形的诗词

关于中国地形的诗词
1.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句诗描绘了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征,大多数外流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
2.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这句诗描绘了贺兰山以西盆地,开口风力强劲地段的戈壁滩砾石层景观。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描绘了江南丘陵地形的复杂多变,以及人们在山林中寻找出路的情景。
4.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这句诗描绘了位于吐鲁番的火山地形及其炽热的气候特征。
5. “湖广熟,天下足。
”这句诗描绘了江汉平原作为我国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水热同期、土壤肥沃的特征。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包含地理知识的古诗词
1.《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地理解析:通过描绘九月初三夜晚的月相,反映出农历月初月亮的形状——弯如新月,同时诗人借景抒情,表现出季节气候变化和自然景色之美。
2.《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地理解析:诗中描绘了太阳沿着地平线落下、黄河汇入大海的壮观景象,同时也体现了地理空间的辽阔和高低起伏的地貌特点。
3.《蜀道难》(唐·李白)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地理解析:描述了四川盆地周边险峻崎岖的地理特征,尤其是秦岭山脉对于交通线路的巨大阻碍。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地理解析:诗中提到的秋季大风,反映的是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由于大陆性气候和季风影响下产生的强对流天气现象。
5.《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地理解析:不仅描绘了黄河源头至下游流向的地理特征,还表达了河西走廊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春季湿润的东南季风难以到达的地理现象。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与地理有关得古诗词一、与地理感性知识有关得古诗词归纳及解释(一) 古诗词中得地名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它描绘得就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诗中得“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此句诗中得“天上”就是指巴颜喀拉山,“海”就是指渤海。
(二)古诗词中得地理演变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春天得到来。
春天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莺与燕子等动物开始出来活动。
这些迹象告诉我们季节已经演变到春季。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宋•辛弃疾《西江月》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天气得变化:刚才天空还就是月明星稀,天外还有七八个星,但到了山前却下起了雨。
(三)古诗词中得地理景观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此曲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曲中得“枯滕老树”与“小桥流水”分别就是对西部干燥景观与江南湿润地区景观得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说明泰山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得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唐·杜甫《望岳》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u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u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u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u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u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u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u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u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u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u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影射了满月;u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影射了残月;u “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影射了满月;u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u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u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u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u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
u “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域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u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u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描述解放前淮河的水文状况。
u 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u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管归来》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黎花开”——描绘的是大雪天气现象u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
扬州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如今由于海运和京沪铁路的发展,扬州的交通地位大大地下降,城市发展缓慢。
u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描绘的是秋天晴夜的天气现象。
u [宋]赵师秀《有约》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我国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时节的梅雨(准静止锋)天气,以及江南水乡景观。
u [晋]傅云《歌》中的“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反映出日影的周日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太阳早上从东北升起,日影朝西南;黄昏太阳在西北落下,日影朝东南,正午时影子朝正北或正南或缩小为一个点,冬半年相反。
注意北极及其附近的特殊情况)u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原因是深居内陆,大陆性特征明显。
新疆瓜果特别甜的原因也与日温差大有很大关系。
u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u 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夏季风),玉门关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西端。
u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江水湍急、一泻千里的气势,又反映出三峡落差大、水资源丰富。
白帝城位于长江三峡的西端。
u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了我国丘陵地区山环水绕,道路复杂的情况u “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反映过去福建省的交通十分不方便u 宋朝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避暑旅游胜地江西庐山的地貌景观特征,这种群峰地貌的最佳观赏位置是站在主峰俯瞰。
u 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述的是我国四川盆地西部山区的积雪冰川以及长江干支流的航运状况。
u 杜牧《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写的是我国南岭一带春雨绵绵的景象。
u 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指对流雨降雨范围小的天气特征u “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描绘了淮河流域沃野千里,气候宜人,农产丰富的景象。
u “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写云南省会城市昆明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冬天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位于暖气团的一侧,因而不冷;夏天因海拔较高,所以不热)u 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指山东的泰山u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写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因地形影响的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u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川北部的大巴山区,因水汽含量大,秋季日温差大,晚上气温下降,水汽凝结而形成降雨。
u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描绘我国广西的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征。
u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日照相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庐山瀑布(三叠泉)。
u [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我国过去河套平原的生态景观。
u [清]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u 毛泽东诗词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指赤道地区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理现象。
u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描述了贵州地区雨天多晴天少的天气特点,同时反映出了贵州高原崎岖不平的喀斯特地貌形态。
u 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位于我国的江苏省。
u 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u 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指由暖锋形成的春雨,春雨过后,万物复苏。
u “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北方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u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规律。
u “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二人对山看得见,一个往返若干天”——描绘的是我国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的地形特点。
u 民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讲述的是四川省的乐山大佛。
u 高鼎《春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和张敬忠《边词》中“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两诗都是描写农历二月景观,说明我国南北春季来临时间各有早晚。
春天上升气流较强,有利于放风筝。
u “天上无飞鸟,地下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生动描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戈壁景观。
u “仰望山接山,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横断山区的地形地貌景观。
u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写我国北方冬季冰天雪地,江河封冻的景观特点。
u 刘禹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发”——揭示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关系和河流径流变化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u 白居易的“白浪茫茫与海连,白沙茫茫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会东海变桑田”——说明了地球上海陆变迁及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u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说明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
u 刘禹锡的《竹枝词》中“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篙去烧畲”——说明烧山种田破坏了涵养水源的森林,造成山上水源枯竭,人们生活艰辛的惨状,是故“银钏金钗来负水”。
u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草寒有怀》)“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唐,李益《春夜闻笛》)——描述候鸟迁涉的方向和季节。
u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唐,刘禹锡)和“一痕初见海潮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
(仇远《钱塘观潮》——描写钱塘江潮汐现象的诗词。
u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西岳华山,华山险峻挺拔,是地壳运动形成的。
秦岭与华山不断上升,而渭河平原不断下沉,华山才会显得如此雄伟,奇峰突起。
诗中所言的“刀”和“剑”原来是内力的鬼斧神工。
u 形容锋面雨的特点:“一场春雨一层暖,一场秋雨一层寒”,“云过山头湿,雨过山头明”。
u “马前桃花马后雪”夸张地表现秦岭南北两边自然景观的差异。
u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改成了“天苍苍,野茫茫,老鼠跳过露脊梁”,表现过去的林草丰茂、繁荣富庶之地,由于过度放牧或人为开发而草场退化,土地沙化,老鼠跳过去都会露出脊梁来。
u “一年开草原,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表现开垦草原带来草场沙化。
u 讲述横断山区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时,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u 表现新疆的风沙大:“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一天要吃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
u 表现黄河含沙量大:“一碗水半碗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