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烧饼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村烧饼的故事
——谈个别化学习中的观察指导
谈到个别化学习,我们们往往有这样的误区:我们忙于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到了活动时反而成了老师们轻松的时刻。环境创设好了,材料投放上了,老师的工作就结束了吗?不是的,老师的观察指导能够不断的推进活动的开展,能让最简单的材料发挥最大的价值。我们都意识到了观察指导的重要性,但面对这一话题时仍有许多的困惑。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指导何时介入?如何介入?带着这些问题,和大家聊一下我和孩子们做烧饼的故事,也许会从中找到一点答案。
【预设想法】
前段时间,我们开展了《我的家乡是淄博》的主题活动。作为淄博著名特产的周村烧饼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孩子们的关注。在了解过周村烧饼之后,我将一盒周村烧饼投入到“乐餐吧”,角色游戏时,到“小餐厅”买周村烧饼的“顾客”开始多起来,这一天,服务员报告:“老师,周村烧饼没有了”,“那怎么办?”有孩子提议“我们自己做周村烧饼吧!”顺应孩子的提议,我在乐餐吧投放了牛皮纸、黄色纸、剪刀、记号笔、胶棒、标注“5个装”或“10个装”的食品袋。其目的,支持幼儿用剪、画、粘贴等形式创造性制作周村烧饼,并学习计数。
【观察现象】
最初的活动中,孩子很容易想出了做烧饼的办法:在纸上画个圆,在圆内画点子,然后沿圆剪下,做成烧饼。在沿边剪时出现了不同的状况:一个孩子从纸的边缘剪开,接近圆圈继续箭,感觉有难度,说:“我的剪刀不会拐弯”,然后,他把剪刀抽出,再从纸的边缘剪开,重复上一次剪的动作,好半天才剪了一个“刺猬圆”。另一个孩子剪纸的水平就比这个孩子高很多,她边剪边说:“我发现这样剪很不简单呢!”
由此我看到,剪圆对于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来说,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的孩子剪起来顺手,有些孩子就挺费劲儿,但他们都在努力的调整和提高“剪”的能力。设置这样的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是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的。
【指导】
这时的指导,完全不需要我们去教孩子如何剪,更多的是带着欣赏的眼光,给孩子关注和鼓励:多看孩子一眼,冲孩子点点头、伸伸大拇指,都是对孩子最好的指导。
【观察现象】
在接下来的一次活动中,操作的孩子大多沿用了上一次孩子的制作方法。而佟佟却用黄色的纸做了个烧饼,并兴奋告诉我“这是香蕉味的烧饼”。最初我投放黄色的纸张,预设的是剪或撕黄色纸为芝麻,用胶棒粘贴到牛皮纸上,为什么这样的预设没有实现呢?原因是:这样做烧饼的办法,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太难了,预设超出孩子的发展水平。但非常可贵的是,孩子有了香蕉烧饼的创举,我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并由衷的感叹孩子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远远超出了成人的想象。
【指导】
作为老师,尊重孩子的想法,投更多颜色的纸,支持孩子做更多口味的烧饼,就成为支持孩子实现创造的最佳方案。后来的活动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孩子们用粉色的纸,做出了草莓味的烧饼,用蓝纸做出了蓝莓味烧饼,用绿色的纸,做出了香草味的烧饼。同时,剪贴碎纸做芝麻太难了,应该降低难度,可以投放打孔器帮助孩子做芝麻。在这里,站在尊重孩子的角度,调整材料,通过材料实现隐性指导,就成为很好的指导策略。
【观察现象】
在做了许多烧饼后,浩浩看到桌子上那么多的被剪开的纸,对老师说:“这些纸都要扔掉吗?”从孩子的质疑中,我捕捉到这样一个信息:他认为被剪开的纸还可以用。于是我抓住时机,反问他:“你说它还可以做什么呢?”浩浩想了想说:“还可以继续做小烧饼”我鼓励到:“这样,我们就能做更多的烧饼了。”所以,抓住时机,利用问题引发新的活动也是指导良策。
【观察现象】
后来,在包装烧饼时,出现了问题,苏子问我:“我的烧饼不够5个,怎么办?佟佟说:“装不进去怎么办?”
在这里,我投放的大小不同的食品袋和每袋装5个或10个的规则,隐含了数学的目标,通过观察发现,材料开始起作用了,这也说明,材料投放和内容设
置是有价值的、适宜的。
【指导】
“烧饼不够5个怎么办?”面对孩子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面向其他两个孩子问“你们两个有办法吗?“巧妙的转问,有效地引发了另外两个孩子的思维。一个孩子说:”你缺几个,我给你‘“你给了我,你的就不够了”“这里还有一个多着的,给你这个吧!”“这个不是大烧饼,是小烧饼,不能装到一起”“我帮你再做两个吧”“好吧”。巧妙地转问调动和利用了同伴间的经验,使得活动目标的达成指向了更多孩子。
“装不进去怎么办呢?”我的回应是:“自己想一想,你一定有办法”过了一会儿,在其他孩子收拾材料的时候,佟佟看到了一个大一点的食品袋,问题很顺利地解决了。在区域活动中常常遇见光说“怎么办”却不太喜欢动手做的孩子,我们主张“自己的问题自己办”。
【预设想法】
这一次,我又投放了新材料:两个圆形模具。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做出更圆的烧饼。
【观察现象】
进入区域后,冠臣首先发现了新材料,立刻问我:“这个可以做什么?”我回应道:“看他能不能帮到你。”他想了一会儿,还是把材料放在了一边,转身去做各种口味的烧饼了。大洲看到了这一幕,兴奋地把材料取过来,说道:“我有办法!”过了一会儿,他在一张纸上利用圆形盒盖画起了了圆,边画边说:“我的烧饼和真的一样圆。”
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孩子仅仅是对新材料感兴趣,但却不太动脑筋去思考,有的孩子却能很快想出办法。有的孩子很会使用模具画圆,有的孩子却不太会。这说明孩子的发展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指导】
面对第一个孩子的提问,我没有直接给孩子答案,而是启发性的回应:“看它他能不能帮到你”这里,我的策略是:等一等,给孩子成长的时间,不剥夺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有时候老师的等待,迎来的是另一个孩子的创造。
【观察现象】
这一次活动,模具的使用频率特别高,孩子们之间有了一些争抢模具的现象,没有抢到模具的口口突然走开了,他到建构区取来了奶粉罐。看到这一幕,小庞好像想起了什么,她跑到另一间活动室,取来的是圆形嵌板。自此,烧饼进入批量制作。涵涵是个骄傲的小男孩,他说“你看,我一下能做5个。”拿圆形嵌板的小庞没有作声,默默的在做烧饼,最后,她在一张纸上做了9个烧饼。
【指导】
在这一环节,推动孩子学习的力量,是来自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和创造。作为老师,我们还需要站在孩子们中间“指手画脚”吗?显然不用,退到一边,静静地观察孩子,会成为老师最享受的一件事。
【观察现象】
打孔器投入后,孩子们做出了很多花样烧饼。这一次,果果在烧饼上直接打孔,因为打孔器操作柄很短,他只能在圆的周边打孔。因为孩子出现了新玩法,所以,通过这个孩子,我又发现了有价值的信息:“可不可以启发孩子将孔打到中间呢?”
【指导】
于是鼓励果果:“你今天做了一种新的周村烧饼,是水晶烧饼吗?”得到了鼓励,果果高兴的点了点头,我又说:“多放点芝麻就好了,你能把芝麻放中间去吗?”果果答应着开始尝试,她摆弄了好一会儿,没有成功,来向我求助。我感觉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讲难度有些大,应该给孩子以帮助,于是,我提示了折叠后打孔的办法,之后,果果很快在中间撒上了芝麻。在这里,老师利用问题进行了有效地激发引导,同时,也用到了示范帮助的策略。要用示范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时,应该等一等,再等一等。
至此,做烧饼的故事基本讲完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梳理一下:
当新内容开展时,当新材料投入使用,当材料调整时,观察,可以让我们了解验证预设的适宜程度,了解材料是否适宜、活动内容是否能引发幼儿的兴趣、难易程度是否合适等等,这时候,我们往往不必出手指导,一份关注、一份鼓励、一份欣赏都是支持孩子持续活动的动力。
当幼儿间有不同表现、不同的行为时,观察,可以让我们了解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这时候,尊重孩子的想法,等待孩子的进步就成为最好的指导,从孩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