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教案zb剖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
至
“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
这
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口语式的文体
▪疏通分析课文
第一则重点字词:
真味:真意 数过:数遍 厌: 满足 得趣:领略其中旨趣 着意:用心 穷: 理解 徒: 仅仅 自是:从此
【 翻译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
每时每刻照应克制自己的私欲,(做事的 时候)才能够(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 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 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 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 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如履薄冰。从今以 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了!’学 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又 主持修复岳麓书院,使其成为朱熹讲学授徒、传 播理学的场所。书院在南宋盛行,几乎取代官学, 这种盛况是与朱熹的提倡直接有关。
朱熹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 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又独立发挥、完善,后 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他的学术思想,在 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 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影响 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它强化了“三纲五 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 碍作用。
在南宋的思想学术界,朱熹的理学虽然是主要的一
派,但同时还有其他不同的思想学派存在,其中主要是 浙东事功学派,陈亮(陈同甫)(1143—1194)为代 表。陈亮是朱熹同时代的学者,他与朱熹因为对道的不 同理解而展开争论,其中义利问题也是双方论辩的一个 主题。朱熹是“谈性命而辟功利”,陈亮是“专言事功” 而“嗤嗤性命”。朱熹主张义利不两立,陈亮则主张义 利双行,二者缺一不可。
“天理”“人欲”是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
的哲学命题。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
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
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
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
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
第三则重点字词:
而已:罢了 时君:当时的君主 在学者:对于 为学:做学问 生死路头:关键 域:地(指境界) 愚不肖:愚昧不才(不正派) 札定脚:踏踏实实 里面: 深入其里 商量: (进一步)讨论
【 翻译 】第三则 孟子说:‘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 呢?’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 是,对于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 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 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 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 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进入圣贤之境地,向外 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 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 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 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 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诗经·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此诗本是讽刺周幽王政治昏暗的 一首诗,诗的最后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 履薄冰”,说明在政治上要非常认真谨慎。这几 句诗历代流传,至今已成为习语。
曾子引用这几句诗,也是表明一种谨慎态度。 朱熹在这里又一次引用,是为了总结前文,说明 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要明 天理,灭人欲,这才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程门立雪 (杨时求
学)
观书有感
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
半亩方塘一鉴开, 才能达到新境界。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借景喻理
Ⅰ 教材助读
《朱子语类》三则
(1130—1200)
朱熹(1130.~1202) 字元晦,又字仲晦, 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 婺源县)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 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 们曾用这样的话赞美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 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第三则重点字词:
说话:说教 向外:只求表面 剖判:分辨 要求:只要求得 自为己:自己为自己 喻:懂得 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 翻译 】第三则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
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 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 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下自己,现 在是要被别人知道,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 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 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 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 的是为了(给)别人(看)。’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 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 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为了帮助人们学 习儒家经典,他又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 书,并刻印发行。四书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 书,使儒家思想全面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者,他们遇到 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首先需要分 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第二则重点字词:
中人:普通人 大段著力:仔细用心 照管克制: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 以为:作为 任: 使命 而今而后:从今以后 免夫:免于(祸害)
【 翻译 】第二则 假如是普通的人,那就需要仔细用心,
此章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 天理与人欲,或理与欲的问题,是宋明理学家所讨论 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简 单说,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 理灭。程朱理学继承并进一步发挥和论证了这种看法。 理学家所讲的天理,首先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世界的根 本规律,同时,也指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规范。理学 主张的人的修养目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 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格去人欲。 又由于人对天理的禀赋不同,对于普通的、大多数人来 说,在后天的道德修养过程中,就要更加用力,时刻要 “克己复礼”,以便不为人欲所牵引,这也就是后天的 修养功夫。
这一则中,朱子讲读书方法。 在《朱子语类》当中记载有“读书法”两卷,朱子门 人还将老师的读书法作了归纳,称为“朱子读书法”, 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著紧用力,居敬持志。课文所选的这一则语录,中心思 想就是熟读精思。 所谓得“真味”,即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朱 熹所讲的读书方法,并不仅仅是一种读书的方法,而与 他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他主张通过读书来“穷 理”,来体认天理 ,即人伦、圣言、世故等儒家所讲的 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最终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提高 精神境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 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 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 远。以实行仁德为己任,不是很艰巨吗? 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朱熹认为,以实践仁德为人生修养的毕 生目标,这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因 此要尽心尽力去完成。这也暗含着对前文 所讲的理欲之辨、克己复礼的修养工夫要 认真对待的教导。
本章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这与前章的理欲
之辨是相关的,也是儒家思想当中重要的问题。 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重义轻利,是
儒家一贯的立场,也是朱熹在这一章语录当中要 讲明的问题。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看做是君子和小人的
分界。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 王上》)
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Ⅱ 预习自测
▪ 1、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曾赴岳麓书院 讲学三月,生徒逾千人 。还 动员衡州官府重修石鼓书院,撰写了一篇名垂千 秋的《石鼓书院记》,使“石鼓有声于天下”。 提出把书院办成德行道义之实的教育机构的方针, 使书院教育走上正轨。
1178年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 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 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 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 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朱子语类三则教案zb剖析
儒学大师 朱熹
“饮食,天理也; 山珍海味,人欲也。夫 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孔子——克己复礼
孟子——舍生取义
道德规范——物质欲望
请谈谈你所知道的古
今中外苦读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 学子苦读钻研,博学立身,成就功业。另有屈原 洞中苦读书,梁代刘绮燃荻读书,苏廷吹火读书。 汉末常林带经耕锄 ,李密牛角挂书 ,董仲舒三 年不窥园 ,刘勰佛殿借读,宋濂冒雪访师,司马 光警枕励志 ,陆游书巢勤学 ,顾炎武读破万卷 书 ,蒲松龄草亭路问等苦读精研的故事足以让今 天很少发愤苦读的我们心生敬慕。今天我们走近 一位儒学大师,领悟他关于读书方法、为人处世、
第二则重点字词:
寻常:一般情况 事已:事后 如何:怎么办呢 工夫:功夫 埽除打叠: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 方得:才能够(做到) 合: 应该 行从小路:顺着 芜秽:杂草丛生 机: 关键
【 翻译 】第二则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
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时,却 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后悔莫及,这应该 怎么办?
本则门人向朱熹问的是关于读书的问题, 朱熹却回答义利之辨,是否答非所问?
朱熹回答义利之辨看起来好像是答非所 问,但其实是朱熹所认为的关于读书的大 事情。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 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 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朱熹认为, 这是个是非分界的问题,不容讨论,认清 了这个问题,读什么书,“却好商量也”。 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 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 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 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 一卷书,尚且不能领略其中旨趣。人心 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 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倦 怠,那么精神从此混乱不清,只是如此 昏沉阻塞,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存天理:依照 固:固然
分别教是: 分辨教会这些(什么 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 翻译 】第二则 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
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 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上等资质,他就无需劳 神费力(去思考),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 会随流于人欲。
朱子回答说:“这就是缺乏‘克己’功夫。 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 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但是,却被小道上 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 等到前面遇到棘荆杂草,心理就后悔。这里便 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第二则重点字词:
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
孟子认为“舍生取义”,要舍弃利,选择义。
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作了进一步的阐
发。他一方面认为,作为政府和地方官吏,应该实行奖 励生产、开荒救灾、薄赋赈济以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等 措施,这个角度的“利”不能否定;另一方面,从每个 人的道德修养来说,应该重义轻利,讲义不讲利。
朱熹特别强调义利之辨,严守义利之分别,还在于这 是朱熹与其他学派论辩中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