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教学大纲——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全国农业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学分:_____学时:_____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专业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认识、分析和管理能力,使学生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学生今后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
掌握农业资源的调查、评价和规划方法。
熟悉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类型和防治措施。
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控原理。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
具备制定农业资源与环境管理方案的能力。
能够进行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农业资源概述1、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讲解农业资源的定义和内涵。
介绍农业资源的分类方法,如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等。
2、农业自然资源详细阐述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特点、分布和利用现状。
分析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农业社会资源讲述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业资金资源、农业技术资源和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和利用方式。
探讨农业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策略。
(二)农业环境概述1、农业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农业环境的定义和范围。
介绍农业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土壤环境、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和生物环境等。
2、农业环境污染分析农业环境污染的来源,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废弃物等。
讲解农业环境污染的类型,如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阐述农业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科导论》教学大纲三、学时分配及教学内容本讲教学要求: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遥感图像处理技术与解译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专业应用模型。
第三讲新型有机(类)肥料习题要点:新型有机(类)肥料的范畴,农业废弃物利用与新型有机(类)肥料制造;微生物有机肥料与土传病害防控;生物有机液体肥料。
本章重点、难点:功能菌的筛选、鉴定与深层发酵,特征性碳氮源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固体二次发酵。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拮抗病原菌微生物有机肥料、促生微生物有机肥料、溶磷菌微生物有机肥料、硅酸盐细菌微生物有机肥料及其使用效果,掌握有机营养载体的筛选与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流程。
第四讲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进展习题要点: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有哪些?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及如何协调?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如何? 怎样控制流域水环境污染? 目前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有哪些研究进展?本章重点、难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研究进展和采取何种方式保护水资源与水环境。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基本概念;明确目前水资源和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第五讲养分高效管理习题要点:着重介绍养分资源管理的内容、高效利用的原理、实践与示范。
本章重点、难点:养分管理过程中的土壤养分释放机制与植物对养分的生物学潜力。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及世界范围农业养分资源管理的现状、限制因素等第六讲习题要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的国际前沿与研究热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学。
本讲重点、难点:全球变化的热点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本讲教学要求: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基本过程、与温室气体等全球变化的关联性,国际研究前沿及我国学者在此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
第七讲因为与冉伟老师的重合,我的导论课改为:土壤及其可持续管理本章重点:讨论对土壤资源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利用的最新进展,阐述土壤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展望21世纪全球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挑战。
中国农业资源区划数据集
中国农业资源区划数据集陈佑启;邹金秋【期刊名称】《中国科学数据》【年(卷),期】2018(003)002【摘要】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性、综合性的长期工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始终被列为国家长期研究的重要任务.我国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国性大规模的农业区划工作,获得了全国共2108个县(按80年代初的行政区划)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资料,取得了全国农业现状区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理图集等一批重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国以及不同地区(县级,部分地区到乡级)的各种专业性的农业区划与区域性的综合区划,取得了成套系统的有关全国以及不同规模尺度上的农业资源及其区划成果图件、统计数据与研究报告,共包括8万多项成果和报告,以及4万多幅图件.这套数据是目前我国有关农业资源信息与区划成果的唯一、完整和系统的数据,在查清农业资源家底、合理利用资源、监测资源动态、研究农业发展战略、建立农产品商品基地及农业地区开发、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生产力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科学基础资料,对拟定与落实农业发展规划,保护农业资源,挖掘农业生产潜力,合理布局与配置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等起到了极大作用.【总页数】10页(P20-29)【作者】陈佑启;邹金秋【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休闲农业专业委员会落户北京资源区划处 [J],2.中国农业资源区划数据集 [J], 陈佑启;邹金秋3.欢迎订阅《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农业信息》过刊 [J],4.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食用菌产业科技研究室 [J],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中心(原土肥所)应用技术成果项目目录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土地利用与规划课程总学时42课程学分5课程分类专业教育课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先修课程土地资源学、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管理学等课程内容简介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程。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一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
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讲授部分第一章第一节课程简介第二节什么是土地利用第四节土地利用规划要做什么第五节如何学习土地利用与规划第二章土地与土地利用*第一节土地及其特征*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第二节土地利用与控制**土地利用及其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几个概念土地利用控制*第三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第三章土地利用系统*第一节土地利用系统描述*土地利用系统土地利用系统的特性*第二节土地利用过程生态过程(二)实验、实习部分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
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完整版)农学概论教学大纲
要求学生掌握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的概念,了解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熟悉作物的需肥土壤肥力的概念,熟悉土壤的主要性质,了解我国主要低产田土壤的改良。
第六章作物生产技术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耕作技术和播种技术,熟悉育苗移栽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施肥技术和水分管理技术,了解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化控技术、作物收获与贮藏及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第二节作物与光照
要求学生掌握光照度及日照长度对作物的影响,了解太阳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
第三节作物与温度
要求学生掌握温度对作物的影响,熟悉积温及无霜期的概念,了解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
第四节作物与水分
要求学生熟悉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了解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
第五节作物与空气
要求学生熟悉作物与二氧化碳及氧气的关系,了解其他气体及风速对作物的影响。
第六节水分管理技术
1合理灌溉
2节水农业技术
3旱地农业
4涝渍害的防治
第七节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病害防治
2虫害防治
3草害防治
第八节化学调控技术
1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2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
3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九节收获与储藏
1收获
2收获物的初加工
3贮藏
第十节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1作物智能栽培学的形成和定义
第五节良种繁育
1品种审定与推广
2种子繁育体系
3种子检验
第四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第一节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
1作物的发育特性
2作物的发育阶段
3作物的生育期
第二节作物器官的形成
1种子形态与萌发
2营养器官的建成
3生殖器官的建成
4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第六章-农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PPT课件
33
土地保护案例
.·农学院 2021年4月8日
34
案例之一 破坏耕地建砖窑被治罪
【案情介绍】 2003年2月,某县平南镇村民杨某在其居住村筹建砖厂,
在未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情况下,私自与农户签订租用 土地合同,非法占用耕地 0.55 公顷,并进行平整场 地, 挖基搭棚等,造成大量耕地被毁坏。 【案情介绍】 2003年2月,某县平南镇村民杨某在其居住村筹建砖厂, 在未经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情况下,私自与农户签订租用 土地合同,非法占用耕地 0.55 公顷,并进行平整场 地, 挖基搭棚等,造成大量耕地被毁坏。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2020年4月26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每年进行考核
.·农学院 2021年4月8日
26
.·农学院 2021年4月8日
27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于“县级 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基本农田保 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作 为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 并由上级人民政府监督实施”的规定,各 级政府应当建立以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总 量动态平衡为主要内容的耕地保护目标责 任制,每年进行考核。
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
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
实行特殊保护。”
.·农学院 2021年4月8日
16
农用地转用审批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 “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
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
农业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农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
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掌握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市场、农业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课程内容(一)农业与农业经济学1、农业的概念、特点和地位2、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二)农业生产要素1、土地土地的特性和功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2、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特点和作用农业劳动力的转移3、资本农业资本的来源和投向农业投资的效益分析4、技术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和作用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三)农业生产结构1、农业生产结构的概念和特点2、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影响农业生产结构的因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方向(四)农产品市场1、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农产品需求弹性2、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农产品供给弹性3、农产品市场均衡农产品市场均衡的形成和变动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五)农业产业化经营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特征2、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六)农业可持续发展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模式3、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七)农业政策1、农业政策的类型和作用2、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3、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和现状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传授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农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现代农业教学大纲
现代农业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现代农业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新时代农业人才。
本课程注重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1、掌握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3、掌握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规律和栽培技术;4、掌握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5、了解农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6、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1、现代农业概述:定义、发展历程和现代农业的特性;2、农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栽培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3、农业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4、农业环境保护:土壤保护、水资源保护、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现代农业技术: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等;6、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等。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2、实践教学:实验操作、现场实习和毕业设计;3、互动教学:小组讨论、在线交流和学术沙龙等。
五、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等;2、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3、项目报告: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一个现代农业相关的项目报告;4、毕业设计: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安排本课程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第一学期主要介绍现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第二学期深入探讨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每个学期均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课和实习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邀请业内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座和交流,让学生及时了解现代农业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七、教学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籍:选用国内外优秀的现代农业教材和参考书籍;2、网络资源:建立课程网站,提供教学视频、课件、实验指导等资源;3、实验室和实践基地:配备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和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4、教师团队:组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背景的教师团队,确保教学质量。
农学教学大纲
农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农学作为一门涉及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经营知识以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本课程将围绕农业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展开教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2. 熟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和运营规范;3. 培养学生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4. 提升学生的农业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塑造学生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
三、课程内容1. 农业基础知识- 农作物栽培与管理- 土壤学和植物营养- 农业气象学2. 农业技术应用- 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 农药与化肥的正确使用 - 病虫害防治技术3. 农业产业管理- 农产品营销与品牌建设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经济发展规划4.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研方法与技巧 - 农作物新品种培育- 农业生产技术改进5. 农业实践技能- 农田种植操作技巧- 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 - 农业生产风险防范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践、课外考察等形式,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主动参与讨论、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2. 课程论文:对某一农业问题进行研究,撰写学术性论文;3. 实践操作:参与农业实践项目,完成实践任务;4. 考试测评:期末考试对学生全面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评。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主教材:《现代农业科学导论》参考书目:- 《农业生产技术手册》- 《农业管理与经营学》- 《农业科技创新与扩散》- 《农业产业经济学》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资深农业专家和教授组成的教学团队担当,旨在为学生提供高品质、多维度的农学教育。
八、结业证书学有余力的学生将获得由学校颁发的“农学教学大纲”结业证书,以表彰其在农学领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
农业资源与区划
区划:1.农业区划:是在查明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农业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规律,研究区域资源的优势、劣势、生产发展潜力,按市场需要论证其生产方向和任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指导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宏观发展决策的应用科学。
2.农业自然条件区划:指对发展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貌、地质、水文、水文地质、土壤、植被等分别进行的区划;主要包括农业地貌区划、农业气候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等;3.农业部门区划:是对农业生产部门及作物的地域分布进行的区划。
它是依据各个农业生产部门及各种作物生产的特性、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分析评价它们对各种自然资源条件的适应性、地区分布、存在问题,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各部门、作物的生产条件,结合市场对该项产品的需求趋势,作出的部门及作物生产的发展区划。
包括中国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区划等。
4.资源容量临界值:指在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或劳动对象的经济系统中,经济活动对这种资源的最高消耗量不得超过该生态系统固有调节机制可以维持的自然再生产量。
过牧、过渔。
5.环境容量临界值:一方面指经济活动排入生态系统的废物量不得超过生态系统的承受力,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指农业生产中投入品,如农药、化肥等,经过生产周期后的残留量不得超过生态系统的降解能力。
6.共享资源: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而不能划定边界或归属权,从而只能由某一个社区或集团所共同拥有的自然资源。
地下水、公海7.经度地带性差异:因距海远近而引起的自东南向西北以水分条件为主的差异,反映了自然条件的经度(海陆)地带性差异。
8.纬度地带性差异:因地球与太阳位置不同而造成的纬度高低、南北之间以热量条件为主的差异叫纬度地带性差异。
除青藏高原地势高亢,气候以垂直变化为主,属高寒气候外我国大部分地区,以热量条件为主的气候变化,都呈鲜明的纬度地带性差异,从北而南,可分为9个温度带。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包含的专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包含的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专业主要涉及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
学科涵盖了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领域。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农业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包含的专业。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专业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下的一个重要专业。
该专业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管理、国土资源规划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农业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能力。
专业课程包括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毕业生能够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等单位从事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土地规划等工作。
二、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下的另一个热门专业。
该专业主要学习环境保护理论、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管理和保护能力。
专业课程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毕业生可以在环保部门、环保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工作。
三、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下的重点专业之一。
该专业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工程、土地改良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农业资源开发和环境工程设计能力。
专业课程包括土壤工程、水土保持学、灌溉排水工程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毕业生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农田水利建设、环境工程设计等工作。
四、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专业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专业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下的新兴专业。
该专业主要学习环境保护政策、生态修复技术、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知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能力。
专业课程包括生态学、环境监测技术、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
毕业生可以在环保部门、生态修复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单位从事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环境规划等工作。
2024年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一节农业教案(新版)湘教版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引入具体的农业案例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时,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农业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以上措施,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农业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农业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农业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进入八年级地理学习之前,已经对地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他们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但兴趣程度因个人而异。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较为被动,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
学生在知识方面,对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掌握,但对于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可能较为陌生。他们了解一些常见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但对于种植技术和分布情况知之甚少。此外,学生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现状了解不足。
4.讲解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及分布: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挂图,讲解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及分布,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农业资源利用区划
一、农业资源利用区划1、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与属性有哪些?答:农业自然资源是为农事活动或农业生产提供原料或能量的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农业经营对象的生物资源,如森林资源、作物资源、牧场和饲料资源、野生及家养动物资源、水产渔业资源和遗传种质资源等。
另一类就是仅为农用生物提供载体或生长的环境,本身并没有物质生产功能,如土地资源、农业气候资源等。
农业自然资源的属性:1)整体性: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也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形成一整体。
2)稀缺性:稀缺性是资源最基本的属性。
这是因为资源具有单向流动的特征,即资源只能是供,社会系统的需求是受体。
而作为供体的资源总是被消耗的,只要是被消耗,随着资源量断减少,而稀缺性则日趋明显。
农业自然资源绝大部分属可更新资源,伹仍表现稀缺的征,当社会的需求大于资源再生能力,就会出现供需不平衡,并随着差距的拉大而加剧。
3)地域性:资源的地域性,即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
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作为对环境适应的果,每个种群都有自己的生态适性,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在最适分布区内,生物生产力和济产量最高。
4)层次性: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层次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某一种资源而言,对这种资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层次的研究和利用。
甚至在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多种资源及其环境的总体规律,以了解在系统或生物圈的水平上资源的开发对大区域、互于整个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改善资源经营管理方法,提高环境质量。
5)多用性:一种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即具有多用性,这是自然资源又一重要属性。
6)国际性:有些自然资源却由国际共享(如公海中的自然资源)。
此外,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会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而影响其它国家,因此国际间签定了许多协议和公约来协调这方面的工作。
7)竞争性:资源的竞争性来源于资源的稀缺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上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土地利用规划学总学时(学分): 63 ,其中讲授45学时,实验18学时,课程实习—天面向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多部门,多学科,多时序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法学以及农业、畜牧、农机、水利、城镇建设等部门和土壤、气象、植物、水文、水文地质、地貌等学科,同时还涉及遥感、航测、工程测量、地图编制、计算机应用等技术。
因此,它既有属于软科学的一面,又有属于工程技术的一面,既包含社会科学的内容,又包含自然科学的内容,属于应用性综合边缘学科。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编制方法,使之具有应用现代技术和方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能力。
课程重点是土地利用规划总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难点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确定规划方案和实施,在内容深度上,侧重于规划编制方法、原理和程序上。
与相关课程如《国土规划》、《土地管理》、《土地资源学》、《地籍管理》等课程在课程体系上加以区别,明晰了土地利用规划的主体内容。
(二)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涉及的基本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编制方法。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国情,使学生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土地、使规划符合实际,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增强。
3、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龙头”如何在市场经济、土地资源与资产并重、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动态平衡等新形势要求情况下,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是目前土地利用规划着重应该研究的问题。
4、同时,使学生应用现代新技术(如计算机、GIS和RS等),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三)教学内容1、理论讲授(1)课时分配及说明各章学时分配表本课程共分三篇,内容分别为土地利用规划总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土地利用内部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4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教学大纲——《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
发布日期:2010-12-10
《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ir Use and Zoning)
二、总学时
40学时(2学分)
三、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的主干课程。
课程以我国的农业资源为主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介绍我国农业资源现状、分布、利用特征,探讨我国农业资源的区域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策略与措施。
课程结构由整体到个体,然后再综合,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论,主要介绍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区划、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原理、内容和方法,以及我国农业资源特点与分区概况。
第二部分为各论,分别介绍我国各类农业资源的状况、特征、分布与分区,分析各类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探讨区域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针、对策与技术措施。
第三部分为讨论,根据我国农业资源区划与利用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分专题分别讨论问题的起源、现状与对策。
四、教学目的
通过了解我国农业资源(主要包括土壤、农业养分、土地、水、气候、农业废弃物、生物等)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特征、空间结构、分布规律及利用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掌握农业资源区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达到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要求
课程教学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专题讨论和自学。
整个课程将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利用看作一个系统,根据生态系统的理论,从整体和有机联系的角度去分析农业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
通过讲授和学习,研究
生应该掌握农业资源、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利用区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内容,了解世界及我国的农业资源特点和分区概况。
在此基础上,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目前主要农业资源的分布特征、存量,熟悉各类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区域农业资源持续利用的新问题及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农业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农业资源的基本概念
一、资源及农业资源的概念
二、农业资源的特性
三、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四、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世界农业资源概况(包括中国的农业资源概况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和比较)
一、土壤和农业养分资源
二、土地资源
三、水资源
四、气候资源
五、生物资源
六、全球农业资源问题与对策
第三节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论
一、可持续发展概述
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涵义
三、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理与方法
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方法
五、农业资源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农业资源区划概论
第一节农业资源区划的基本概念
一、农业区划与农业资源区划
二、农业资源区划的意义和作用
三、农业资源区划的内容和方法
四、国内外农业资源区划概况
第二节中国综合农业区划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特点
二、农业分区的依据
三、综合农业区概述
第三节中国农业资源区划要览
一、农业资源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二、农业资源区划的指标体系
三、农业资源分区概述
第四节农业资源区划数据库建设
一、农业资源区划数据库建设概述
二、农业资源区划数据库应用
第三章土壤资源及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第二节土壤资源利用分区及特点
第三节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实践、问题与对策:如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土壤改良)
第四章农业养分资源及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农业养分资源概述
第二节我国农业养分资源分布及特征
第三节农业养分可持续利用(理论、实践、问题与对策:肥料利用率、新型肥料、现代作物施肥理论与技术)
第五章土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特点
第二节中国土地利用分区
第三节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理论与实践、问题与对策:如耕地保护问题、荒漠化防治)
第六章气候资源区划与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气候资源概述
第二节主要灾害性天气
第三节气候区划
第四节农业气候区划与气候资源利用(理论与实践、问题与对策)
第七章水资源区划与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分布特点
第二节农业水利区划
第三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实践、问题与对策:如节水农业、水土保持)第八章农业资源循环利用
第一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概述
第二节农业废弃物资源分布
第三节循环经济与农业废弃物利用
第四节农业环境保护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清洁生产)
第九章生物资源及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植物资源
一、主要农作物资源(分布、区划与利用)
二、森林资源(分布、区划与利用)
三、草资源(分布、区划与利用)
第二节动物资源
一、畜禽资源(分布、区划与利用)
二、水产资源(分布、区划与利用)
第三节微生物资源(分布、区划与利用)
第十章我国农业资源区划与利用中的若干问题
分专题分别讨论问题的起源、现状与对策。
可根据区域特征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下列若干专题,以讨论课的形式进行。
专题一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专题二耕地保护
专题三节水农业
专题四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专题五农业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专题六农业资源信息化
专题七荒漠化防治
专题八农业资源区划与农业资源利用法制建设
专题九全球变化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七、考核方式
考试(60%)和课堂讨论(40%)相结合
八、主要参考书目
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编(张巧玲主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测绘出版社和工商出版社,1987
席承藩(主编),中国土壤。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熊毅,李庆逵主编,中国土壤(第二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张凤荣,中国土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黄文秀等,农业自然资源。
科学出版社,2001
王秋兵主编,土地资源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
科学出版社,2000
沈善敏主编,中国土壤肥力。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唐华俊主编,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发展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程序,可持续农业导论。
农业出版社,1997
左强,李品芳主编,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Driessen, P. M., and N. T. Konijn. 1992. Land-use Systems Analysis. Wageninge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geningen.
Jenny, H. 1983, The Soil Resource –Origin and Behavior. Springer-Verlag,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