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外与文献检索论文

合集下载

我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认识

我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认识

我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认识化学工程与工艺的百度百科定义是: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培养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记得去年我对它其实也不太了解,只是因为喜欢化学,所以就报考了这个学校及这个专业。

尽管如此,现在的我仍然不懂这个专业我们最终会从事什么职业。

关于它的就业前景,我刚来到学校听到更多的是它在学校的地位是老大,但是就业前景却不如高材,这使我很困惑。

化学工程与工艺更注重的是工程方面的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里面还有我喜欢的发展方向,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我都很喜欢。

我对化学的喜欢也是因为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研制出一些东西,所以未来我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可能性会选择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而本专业对学生的要求的是:1. 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法;3.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4.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7. 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对于这些要求,我觉得作为一个化学人这也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理所当然应该具备这些素质的。

从老师的讲课内容中我了解到化学工程与工艺其实还算一门大学科,而比它更高一级的是化学工程与技术。

而化学工程与工艺又可细分为两个小支---化学工程和化学工艺,从企业管理人来说,学好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是必须的,尤其对一个场长来说。

而且对于每个人来说,未来都是不确定的,各种可能都是有可能的,将来会有什么机会在等着我们,我们谁也不知道。

而且学化工也不一定就一定要从事化工行业,总之抓住好机会就可以了。

化工类文献检索

化工类文献检索

第1单元中文电子图书及电子期刊检索实习报告学院:矿业学院班级:应化班09 姓名:尹小波(1)学号:200942932007(1)一、书生之家电子图书检索1. 初级检索要求:检索课题限于本专业,选择一个字段,输入一个检索词,检索结果在100种以内。

要求:检索课题限于本专业,检索词两个以上(含两个),检索时必须应用布尔逻辑算二、方正Apabi电子图书检索练习1. 在“高校教参电子书库”中检索你目前所学某一专业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2. 应用“跨库查询”,检索本专业电子图书。

要求:检索词两个以上(含两个),检索中应用布尔逻辑算符,检索结果在100篇以内。

利用高级检索方式,查询最近五年出版的本专业图书。

并选择检索结果中最新出版的图书,将相关信息填在相应表格内。

选择本专业课题,利用读秀“中文全文搜索”,检索相关文献。

将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内。

五、电子期刊检索练习(一)利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出相关课题的电子期刊论文。

1.初级检索要求:检索课题限于本专业,检索结果在100篇以内。

检索结果(选择其中一条记录填入下面的相关栏目)2.高级检索要求:检索课题限于本专业,检索词两个以上(含两个),检索结果在100篇以内。

检索结果(选择其中一篇填入下面的相关栏目)3.关联检索查出高级检索结果中所选择文献的作者(上表中的作者)撰写的在该数据库中收录的其他文献,最多写3篇。

检索结果(二)利用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出相关课题的期刊及论文。

1.论文检索要求:检索课题限于本专业,检索词两个以上(含两个),检索结果在100篇以内。

2.刊物检索检索出本专业相关期刊,并将检索结果填在相应的表格内。

最多可以填写三种期刊。

化学文献检索综述论文

化学文献检索综述论文

文献检索综述论文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李鸣昊年级: 2012级学号:201207547 指导老师:杨西摘要双水相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因其与传统的液液萃取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故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专家的重视。

本文综述了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应用,并对双水相萃取技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简单论述。

关键词双水相体系萃取技术分离技术1 前言近年来,随着分离技术在生命科学、天然药物提纯及各类抗生素药物生产等方面应用的需求和发展,一种新型的液液分离技术—双水相萃取技术应运而生。

双水相萃取技术又称水溶液两相分配技术,是利用组分在两水相间分配的差异而进行组分的分离提纯的技术。

由于双水相萃取分离过程具有条件温和、可调节因素多、易于放大、可连续操作且不存在有机溶剂残留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生物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在1956年,瑞典的Albertsson 首次运用了双水相萃取技术来提取生物物质,开始对ATPS(双水相系统)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测定了许多ATPS的相图,考察了蛋白质、核酸、病毒、细胞及细胞颗粒在ATPS中的分配行为,为发展双水相萃取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双水相萃取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医药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工和食品工业等领域,是一项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分离技术。

本文将就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情况作一简述。

2 双水相萃取原理双水相萃取与水—有机相萃取的原理相似,都是依据物质在两相间的选择性分配。

当萃取体系的性质不同时,物质进入双水相体系后,由于表面性质、电荷作用和各种力(如憎水键、氢键和离子键等)的存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其在上、下相中的浓度不同。

溶质(包括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稀有金属以及贵金属的络合物、中草药成分等)在双水相体系中服从Nernst[ 1]分配定律:K= C上/ C下(其中K为分配系数,C上和C下分别为被分离物质在上、下相的浓度)系统固定时,分配系数为一常数,与溶质的浓度无关。

化学化工类国内外文献检索

化学化工类国内外文献检索

一、检索期刊 二、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中外专利 四、中外标准 五、中外学位论文会议论文 六、中外工具书 七、其它数据库
一、检索期刊
CA SciFinder Pubmed EI ISI Web of Science
1、CA美国化学文摘
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是世界化学化工领域最有影 响的大型数据库,它包含了世界化学化工领域97%的 文献,是打开世界化工领域的金钥匙。《化学文摘》 从50余种文字的16000种期刊及专利、学位论文、会 议论文、技术报告和其他文献中,选报世界化学文献 的要点,内容包括纯化学和应用化学各领域的科研成 果,还涉及生物、医学、轻工、冶金、物理等领域。 年文摘量超过80万件,索引体系完备。包括56个语种, 29个国家和两个国际组织的专利文献。到目前为止, CA已收文献量占全世界化工化学总文献量的98%。
2、 SciFinder
SciFinder的检索可通过江苏省工程技术文 献信息中心平台委托南京工业大学代查 代检。
联系人: 冯君83172305; 15312037184
fengjun@
3、Pubmed
【URL】/PubMed PubMed是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国家生 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开发的基于Web 的检索系统,通过NCBI平台提供基于Web 的免费MEDLINE数据库检索服务,并提 供部分收费的全文链接服务,此外还可以 访问NCBI维护的完整的分子生物学数据库。 PubMed收录的文献类型包括图书和期刊, 其中包括了化学品和药物方面的文献,是药 物化学家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
5、ISI Web of Science
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网 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 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现在还发行了互 联网上Web版数据库。

浅谈化学工程与工艺

浅谈化学工程与工艺

浅谈化学工程与工艺经历了忙忙碌碌的高中生活,在六月的洗礼中,我如愿考到了南昌大学,初入大学,先被其美丽校园环境所吸引与震撼,半年过去了,对于本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还不是很了解,在这学期的学科导轮中,我才渐渐的对此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

选择这个专业的起因是高中就觉得化学反应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有一个很大的诱惑力——创造与消失。

我很想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神秘的学科中。

我像依着这学科为起点,来实现上大学就业的一条坦荡人生路。

但是,在入校半年之后我才觉得这个学科好像与我的距离还很远,不是很贴近生活的一门必备工具。

庆幸的是,再我即将有所怀疑的时候,学院的一门——学科导论——让我对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要求、目的、发展方向、就业前景等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浅谈:一、学科简介:1. 学科:工学门类:化学与制造类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为适应新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大化工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领域涉及化学、生物、材料科学、能源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专业适用范围: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工类生产工程和设备的基础物理和化学的规律,并得到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可胜任化工生产过程及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系统分析和优化,能在化学领域和化学有关的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工程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的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3.本专业的特色:其一,专业口径宽,覆盖面广,服务对象多。

研究领域涉及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日用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微电子化工等诸多领域。

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化学工业这个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服务对象遍及化工、石油、医药、能源、轻工、材料、生工,食品、环保等各部门。

化工科技论文例文

化工科技论文例文

化工科技论文例文人类与化工的关系十分密切,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化工科技论文例文,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化工科技论文例文篇一化工产业的希望绿色化工摘要随着化工行业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此引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关、停、转现象屡见不鲜,而化工产品又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须用品,研发“环境友好、节约能源”的绿色产品日见紧迫,发展绿色化工突显重要性。

关键词绿色化工;实用性;紧迫性中图分类号[TQ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0-0043-010 引言20世纪中叶,科学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越来越引起人类担忧的是全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大量“三废”排放,这些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由于环境的污染和生态平衡的失调,对生命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环境污染,研发绿色化工技术势在必行。

1 化学工业现状化学工业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工业,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乃至当代高科技的发展都与化学化工的进步直接相关,因此,化学工业所表现出的“环境污染”和“特殊贡献”两重性,对广大化工研究人员和生产人员提出了挑战。

最初的办法是对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进行治理,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开展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发展了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噪声治理技术等环境保护手段,对环境生态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人们发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规模的迅速增长,环境治理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环境污染的速度,而且用于污染治理的费用不断上升。

地球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进步而迅速恶化,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只有一条,这就是彻底改变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倡导绿色化生产,从污染源头防止污染发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浅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分析

浅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分析

浅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分析一、专业介绍学科:工学门类:化学与制造类专业名称: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工业是一个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重要工业领域,它具有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的特征,特别是二十一世纪的化学工业在向“绿色化工”方向发展的同时,对知识的交叉渗透、产业的相互交融提出了更宽更深的要求,本专业就是为了适应面向二十一世纪化学工业发展而设置的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大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二、专业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煤转化、天然气转化、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就业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食品、医药、能源、环保等领域从事生物产品的研制、生产,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同时可到高等院校、设计和研究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就业岗位:工艺工程师、化工工艺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化学工程与工艺、技术员、工艺设计工程师、水处理工程师、储备干部、化学工程师、研发人员、化工工程师等。

四、就业前景相关从业人员都表示,化工专业毕业生要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找什么样的工作就因人而异了。

如何利用三大检索(EI,SCI,ISTP)查询文章的收录和引用 2

如何利用三大检索(EI,SCI,ISTP)查询文章的收录和引用 2

如何利用三大检索工具(EI,SCI,ISTP)查询文章的收录和引用三大检索工具及相关数据库介绍本文由明月论文天宏论文网()整理制作1.三大检索工具简介科技部下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 1987 年起,每年以国外四大检索工具 SCI 、ISTP 、Ei、ISR 为数据源进行学术排行。

由于 ISR(《科学评论索引》) 收录的论文与 SCI 有较多重复,且收录我国的论文偏少因此,1993年起不再把 ISR 作为论文的统计源。

而其中的 SCI 、ISTP 、 Ei 数据库就是图书情报界常说的国外三大检索工具。

SCI ,即《科学引文索引》,是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

它创建于1961 年,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 Eugene Garfield(1925.9.15).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 1945 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 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

ISTP ,即《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创刊于 1978 年,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编制,主要收录国际上著名的科技会议文献。

它所收录的数据包括农业、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

从 1990-2003 年间, ISTP 和 ISSHP( 后文将要讲到 ISSHP) 共收录了 60 , 000 个会议的近 300 万篇论文的信息。

Ei,即《工程索引》,创刊于 1884 年,由 Elsevier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 编辑出版。

主要收录工程技术领域的论文(主要为科技期刊和会议录论文 ) ,数据覆盖了核技术、生物工程、交通运输、化学和工艺工程、照明和光学技术、农业工程和食品技术、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应用物理、电子和通信、控制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石油、宇航、汽车工程等学科领域。

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深入了解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展望

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深入了解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展望

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深入了解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展望王洋内容简介:首先,通过数字直观展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化工行业的良好地位及就业前景,之后具体介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经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及能力,同时,分而详述化学工程、化学工艺。

在介绍化学工程时,着重介绍化学工程的概念、其重要任务及其发展的基础,之后介绍化学工程的发展方向——学科深度及广度的发展。

而介绍化学工艺时,介绍了其概念,也同时介绍了化工生产的过程,从而展现工程与工艺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其后,介绍了化学工艺所涉及的方面,最后介绍化学工艺的主要发展趋势。

而分开介绍工程与工艺的同时,也穿插入两者的联系,系统展现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本质与发展。

介绍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学习这门专业的我们,不禁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思考,之后的篇幅便是介绍本专业的未来发展路线:技术型路线、销售型路线及复合型路线。

通过对三者的一一描述,产生纵向的说明展望及横向的对比思考。

全篇从对化工专业的了解开始,止于对个人发展的归纳展望,展现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巨大潜能及良好的未来发展态势。

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深入了解及对个人未来发展的展望王洋化工科学体系庞大,其包括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精细化工、生物工程等近二十个专业。

而有调查显示,目前企业需求最大的三个抓也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以19%的比例占据第一,其次是均为14%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精细化工专业。

由此可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好,对社会的贡献也大。

选择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我们,也必将在祖国的建设中大展拳脚。

学习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知识,我们可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及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及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的方法;其次,我们还可以熟悉国家对于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得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及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 专题一:国内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现状与发展2

3 专题一:国内外“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现状与发展2

2 2.5 0.5 2.5 2.5 0.5 3 3 16.5
36 45 18 45 45 24 54 54 321
2 2 2 2 3 3 3 3
秋 春 春 春 秋 秋 秋 春
专业主干课程

物理化学;


化工热力学;
化工原理(或化工流体流动与传热、化工传质与分 离过程); 化学反应工程;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学生所选的一门主要选修课。
实践 教学 平台
第一平台:学校公共课程平台
公共基 础课程 通识类选 修课程
35.5学分
16学分
51.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9门课程)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 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体育1、2、3、4 大学英语1、2、3、4 大学计算机基础 学分 4 学时 72 开课学年 2 开课学期 秋
续-课程体系

普通教育内容包括:①人文社会科学,②自然科学,
③经济管理,④外语,⑤计算机信息技术,⑥体育,
⑦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

专业教育内容包括:①相关学科基础,②本学科专 业,③专业实践训练等知识体系。 综合教育内容包括:①思想教育,②学术与科技活 动,③文艺活动,④体育活动,⑤自选活动等知识 体系。

课程设置包括下列六类课程体系:

人文社科体系;


数理体系;
化学及生物基础体系; 工程基础体系; 专业基础体系; 选修体系。
广州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课程体系及学分安排 课程结构比例及学分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 必修课 学科基础课 学分数 35.5 33.5 % 21.1 19.9 学时数 782 702 % 28.8 25.9

化学工程工艺专业毕业论文

化学工程工艺专业毕业论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年产8万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生产车间初步工艺设计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摘要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简称DOP。

分子式C H O是重要的通用型增24384塑剂是目前国内外用量最大的增塑剂之一广泛用于橡胶、塑料和医药工业用途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过分析比较各种生产原料、合成工艺后本设计工艺流程是采用串联多釜反应器连续酯化技术催化剂是采用氧化铝与辛酸亚锡以1:1比例复配催化剂年产8万吨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以满足国内需求。

本设计遵循“技术成熟、工艺先进、设备配置科学、环保安全、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比较国内外各种先进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和设备配置基础上。

选用是从苯酐和异辛醇出发经过酯化反应、脱醇、精制得到产品的工艺路线生产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设计的重点是生产工艺设计论证、工艺计算及设备设计选型,附有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主要生产设备结构尺寸图。

生产车间的设备配置图。

最后部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以达到减少“三废”排放。

加强“三废”治理。

确保安全生产。

消除并尽可能减少工厂生产对职工的伤害。

关键词.DOP异辛醇苯酐工艺设计工艺计算设备选型C HAbstractDioctyl phthalate ,referred to as DOP,Molecular Formula: O.It is important to general-purpose plasticizer and has24384become the largest amount used of plasticizerthe at home and abroad, now it is widely used in rubber,plastics and pharmaceuticalindust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After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various raw materials,synthesis,the design process is the use of multi-tank reactors in series continuous esterification technology, the catalyst is alumina witha 1:1 ratio of Sn catalyst compound annual output of 100,000 tons Dioctyl phthalate,to meet domestic demand.The design follows the "mature technology,advanced technology, equipment configuration scientific, environmental safety, economic efficiency,” the principle of reciprocity。

02 第二章 常见化学化工专业文献及科技论文的写作

02 第二章 常见化学化工专业文献及科技论文的写作
如果第一作者不是通讯作者, 作者应按期刊 的相关规定表达, 并提前告诉编辑. 期刊多以 星号(*)、脚注或致谢的形式标注通讯作者或 联系人

科技论文的结构: 篇前部分

论文题名+眉题 (Running Title) 作者姓名+通讯地址 摘要+关键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bstract

摘 要: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 不加评论和补

国际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有关作者资格的 界定:
(1) 课题的构思与设计,资料的分析和解释;
(2) 文稿的写作或对其中重要学术内容作重大修改;
(3) 参与最后定稿,并同意投稿和出版
—— 以上3项条件应全部具备方可成为作者; 作者 的排列顺序应由所有作者共同决定; 每位作者都应 该能够就论文的全部内容向公众负责

一点之见即成文;
避免无意或有意的剽窃行为(即: 引述他人思想、 数据或论述而不注明出处); 避免一稿多投或一稿多发; 抄一篇为剽窃,抄多篇为创新

阅读“作者须知”或“投稿指南”

刊物的宗旨和范围;
各栏目论文的长度、章节的顺序安排, 等; 采取何种体例格式? 如: 页边距、纸张大小、 参考文献的体例、图表的准备、等; 履行何种形式的同行评议? 多长时间后能决定可否录用
帮助文献追踪或检索. 文献检索系统多以题名中 的主题词作为线索, 因而这些词必须要准确地反映 论文的核心内容, 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漏检
题名的基本要求


准确(Accuracy):准确地反映论文的内容; 简洁(Brevity): 中文最好不超过20个汉字,英文
最好不超过10 – 12个单词;

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6.第6章 美国《化学文摘》-024

化工-文献检索与利用-6.第6章  美国《化学文摘》-024

二、作者索引(Author Index)
期作者索引中第一作者和其他合作者的姓名后都紧跟文摘 号,卷作者索引中只有第一作者的姓名后才有文摘号,其 他作者参见第一作者。另,卷作者索引中作者姓名后还列 有文摘的题目。
作者
一个作者 有多篇文 章时
论文或专利的标题 文摘号
相互参照
合作者 团体作者
三、主题索引(Subject Index)
• (3)报道迅速 CA现为周刊,原始文章在刊物上发表3~4个月 之内,CA周刊上即有报道。美国国内最快一周即可报道。为求更 快问世,CA出版之前先有《化学题录》(Chemical Titles)及磁 带(CA Search)公开发行。
• (4)忠于原文 CA摘录内容为原始文献的缩影,不另作评价, 即使原文作者对化合物命名等有不妥之处,文摘中也仅以符号表 示。
⑩ 出版社及其所在城市。
六、电子预印版(Electronic Preprint Abstract Heading) 特定标记:预印集名,括号内(preprint);网页上张
贴时间;网页所有者名称,网址;预印号。
七、专利文献(Patent Document Abstract Heading)
⒂ 专利发明人; ⒃ 按法律程序被指定为受权人的单位或个人名称; ⒄ 专利号; ⒅ 专利分类号(美国专利分类号、国际专利分类号); ⑥ 专利出版日期; ⒆ 优先权国家代号,放在出版日期后 ⒇ 专利申请号;申请日期;总页数;相关内容专利号或申请号。
⒃ 出版社,国别;
⒄ 国际标准图书号。
三、技术报告(Technical Reports Abstract Heading)
报告号
技术报告名称
四、学位论文(Dissertation Abstract Heading) 学位论文的特定标志是“Diss”。CA中所包括的学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O-CeO2催化体系上CO低温氧化的研究与进展摘要:综述了CuO-CeO2催化体系上CO低温氧化的研究情况,着重讨论了在CO低温氧化反应中,CuO-CeO2催化剂制备方法、焙烧温度、载体种类对催化剂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CO;低温氧化;CuO-CeO2催化体系1、前言CO是典型的可燃、有毒化合物,可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削弱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而现代社会机动车使用、化石燃料燃烧以及化学工业造成大量CO 的排放,现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CO的低温(<100℃)消除在CO2激光器中气体的纯化、CO气体探测器材料、呼吸用气体净化装置、烟草降害以及封闭体系(如飞机、潜艇和航天器等)中微量CO的消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因此,实现CO在较低温度下氧化转化已经成为催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用于CO低温氧化反应的催化剂主要有贵金属催化剂和非贵金属催化剂两大类。

贵金属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但由于贵金属资源有限、价格高昂,而且一般避免不了硫中毒,抑制了其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

因此,人们对非贵金属催化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CuO-CeO2复合氧化物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贵金属的催化体系[1-2]。

Luo等[3]用实验证实了高分散CuO物种是CO氧化的主要活性物种。

为了使得催化剂上Cu物种能够高度分散,研究者对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焙烧温度及载体的种类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工作。

之前,有很多科学工作者对贵金属催化剂以及非贵金属催化剂进行过大量的综述,然而在CO低温氧化上,对于应用比较广泛和较为热点的某一系类催化剂,却鲜有文献对其进行过专一和系统地总结。

本文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CuO-CeO2催化体系对CO低温催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便于分析研究,本文主要是从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焙烧温度及载体的种类等优化研究上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得到一些有用的结论,为CuO-CeO2催化体系用于CO 低温氧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利的支持。

2、制备方法上的优化研究李豪杰等[4]通过沉淀法制得的CuO-CeO2催化剂,在低温下具有较好的CO催化氧化活性。

而Cao等[5]采用改进共沉淀法制备的CuO/Ce0.8Zr0.2O2催化剂具有均一的蠕虫状介孔结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CuO摩尔分率高达25%时,500℃焙烧后比表面积仍保持13l m2/g,XRD 检测不到体相CuO,该催化剂在100℃以下即能将CO完全氧化。

刘源等[6]以吸附浸渍法制得了对氢气中CO优先氧化、具有高活性的CuO-CeO2催化剂。

在空速为40000cm/(g·h),反应气体组成为1%C0、1%02、50%H2和48%N2,在很低的反应温度95℃时,CO的转化率接近100%,选择性高达96%。

柠檬酸络合法是制备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较好的方法。

宋宇鹏等[7]和LuoM F等[8-9]采用改进的柠檬酸络合法制备了CuO-CeO2催化剂,即在焙烧之前将前驱体先在N2气氛下高温(800℃)预处理。

与常规的柠檬酸络合法相比,采用改进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更高的CO氧化活性。

此外,Avgouropoulos G等[10]报道了一种制备CuO-CeO2催化剂的改进柠檬酸络合法,即将前驱体放人晶化釜中在150℃水热处理24 h。

而毛东森等人[11]采用改进的柠檬酸络合法即以乙醇代替水作溶剂制备CuO—CeO2催化剂,应用N2物理吸附、XRD和H2-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采用微反-色谱装置考察了其对CO低温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常规柠檬酸络合法所制备的CuO-CeO2催化剂中仅存在一种与CeO2相互作用较弱、粒子较大的CuO,而采用改进的柠檬酸络合法所制备的催化剂中除此之外还存在与CeO2相互作用较强、粒子较小的高度分散的CuO,从而具有更高的CO低温氧化活性。

随着纳米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已成为当前催化剂研究的热点。

溶胶-凝胶-超临界流体干燥工艺可使其操作简单,能实现不同组分在分子或原子水平上的均匀混合,尤其是干燥过程中无团聚的优势能广泛地应用于多项纳米催化裁的制备中,Avgouropoulos等[12]通过尿素-硝酸盐混合燃烧法制得了超细、纳米级的CuO-CeO2催化剂。

该催化剂的性能及CO选择性氧化活性主要受尿素与硝酸盐比例的影响。

在尿索与硝酸盐的比值为4.17时,CuOCeO2催化剂具有非常高的低湿CO选择性氧化活性及高的选择性。

阴极离子溅射法制备的纳米Cu/Ce O2−x。

催化剂对CO氧化在较低温度(800℃)下就具有高的活性。

用此方法制备的催化剂与沉淀法制备的具有化学计量的CeO2以及纳米Ce O2−x进行了对比,采用这种纳米制备工艺可以设计出具有复杂组成、非化学计量、高分散和独特孔结构的新型催化剂。

此外,罗孟飞等[13]用了一种新的方法:表面模板剂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的纳米CuO—Ce02催化剂。

结果表明,制各的CuO—C002混合氧化物的晶体大小为5 nm,CuO负载量为3.3wt%(CeCu3)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最大,为215 m2g−1,另外当CuO量<12 wt%(CeCul2)时,CuO 可能部分进入到了Ce02晶格的当中形成了Cu x Ce1−x O2−δ固溶体,因此当CuO含量更高时形成了体相CuO。

本文制备的高比表面积的的纳米粒子催化剂对CO氧化反应活性很好:12 wt%CuO含量的催化剂,90%转化温度为80℃。

另外,CuO-Ce02催化剂对富氢条件下CO的氧化消除活性也很好。

通过研究,作者认为此催化剂中主要含有三种铜物种,分别为高分散的CuO物种,在Ce02晶格中的CuO物种和体相CuO物种。

通过酸处理去除了高分散的CuO物种后,导致催化剂对CO氧化反应活性降低,这也表明高分散的铜物种是CO氧化反应的活性物种。

3、催化剂焙烧温度的影响郑修成等[14]分别用热解硝酸铈法和浸渍法制备了不同物性的CeO2粉体和相应的CuO-CeO2催化剂,并用XRD,HRTEM 和TPR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微反-色谱装置考察了其催化CO低温氧化活性。

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影响CeO2的物性(形貌、粒度大小及分布等)。

相同条件下,不同物性的CeO2载体上CuO的负载情况不同,500℃热解获得的CeO2载体上非晶态CuO负载量最高,相应的CuO-CeO2催化剂活性也较高。

非晶态CuO一部分进入CeO2晶格,另一部分高度分散于CeO2表面上。

焙烧温度较低时(<=600 C),催化剂活性受焙烧温度的影响较小,而高温(800℃)焙烧后,催化剂则因载体粒度增大和CuO烧结团聚等因素导致催化活性明显降低。

毛东森等[15]采用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备了一系列CuO-CeO2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H2-TPR)和氮吸附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利用微反-色谱装置考察了其催化CO低温氧化反应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焙烧温度的升高,CuO-Ce02的催化活性先提高,至650℃时达到最大,之后又降低。

4、载体的优化研究PauloAraya等[16]以A1203、Zr02、Si02为载体用共浸渍法制备了CuO和Ce02单金属和双金属催化剂。

研究表明:Si02作为载体时催化剂表现了最好的活性,不同载体催化剂活性顺序CuO-Ce02/Si02>CuO-Ce02/Zr02>CuO-Ce0/A1203。

Shen等[17]采用硬模板法制备了有序介孔CeO2载体,550℃焙烧后比表面积达到112m2g−1,当CuO负载于这种载体上时,其活性明显高于负载在由硝酸盐直接分解得到的低比表面积CeO2上的CuO催化剂。

ZOU Z等[18]采用表面活性剂辅助共沉淀法制备的CeO2一Ti02复合载体负载的CuO催化剂,其对C0的氧化活性明显优于单一载体CeO2或TiO2负载的CuO催化剂,主要是TiO2的引入提高了载体的比表面积,促进了Cu0的分散。

Su等[19]在Cu-Ce-O体系中引入Co,发现Co的加入也能够提高Cu物种的分散度,促进其还原,Cu、Co和Ce三者对CO氧化具有协同作用。

李健等[20]以超临界干燥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的CeO2-ZrO2、CeO2气凝胶,并以此作为载体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uO/CeO2、CuO/Zr t−x CexO2催化剂。

用模拟重整气对催化剂进行在线活性评价,通过XRD、TPR的测试研究了CuO/CeO2、CuO/Zr t−x CexO2催化剂。

结果表明CuO/Zr t−x CexO2催化剂的低温活性较好,同时锆的加入对CuO/CeO2催化剂的抗水和抗二氧化碳性能有一定的提高。

于海蔚等[21]研究了以表面修饰改性的纳米A1203和(Ce-Zr-02)x复合氧化物做载体负载CuO的催化剂,以及选择性催化氧化富氢气氛中CO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低温下的活性很高。

总结以上总结了CuO-CeO2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是沉淀法、浸渍法、柠檬酸络合法、尿素-尿酸混合氧化法)、催化剂焙烧温度、载体选择对其低温催化CO活性的影响,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如催化剂的制备条件、CuO负载量等也会影响CuO-CeO2催化剂的物性((形貌、粒度大小及分布等)和低温催化CO活性,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有可能将CO全部转化的温度继续降低,从而获得催化活性性能更高的CuO-CeO2催化剂。

参考文献[1]郑修成,王向宇,于丽华等.非贵金属催化剂上CO氧化的研究与进展[J].化学进展.2006,18(2/3):159-167.[2]梁飞雪,朱华青,秦张峰等.一氧化碳低温催化氧化[J]. 化学进展.2008,20(10):1453-1464.[3] Lu0 M,MA J,LU J,et al.High-surface area Cu0-Ce02catalysts prepared by a surfactant-templated method for low-temperature CO oxidation[J]. J Catal,2007,246(1):52-59.[4]李豪杰,董新法,邹汉波等.CuO/CeO2催化剂上富氢气体中CO的选择性催化氧化[J].石油化工.2005,34(6):532-535.[5] CA0 J L,WANG Y,ZHANG T Y,et al.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behavior“nanostructuredmesoporusCuO/Ce0.8Zr0.2O2cataIystsfor low-temperatureC0 oxidation[J].Applcatal B,2008,78(1/2):120-128.[6]刘源,王晓燕,白雪.在CuO/Ce02催化剂上氢气中一氧化碳的优先氧化[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5,23(1):41.[7]宋宇鹏,王向宇,何军等.纳米Ce0.9Cu0.1O2−δ固溶体的制备、表征和CO低温氧化活性[J].工业催化,2007,15(1):55-58.[8]Luo MF,Song Y P,Wang X Y,et a1.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of nanostructured Ce0.9Cu0.1O2−δsold solutionwith high surface area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low temperatureCO oxidation[J].CatalCommun,2007,8:834-838.[9]Luo M F,Song Y P,Lu J Q,et a1.Identification of CuOspecies in high surface area CuO-Ce02 catalysts and theircatalytic activities for CO oxidation[J].J PhysChem C,2007,111:12686-12692.[10]Avgouropoulos G,IoannidesT,Matralis H.Influenee of thepreparation method on the performance of CuO-Ce02 catalystsfor th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CO[J].ApplCatal B,2005.56:87-93.[11]Avgouropoulos G,Ioannides T.Effect of synthesis parameterson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CuO-Ce02[J].ApplCatal B,2006,67:1-11.[12]Avgouropoulos G,Ioannidis T,Marsalis H.Total oxidationof carbon monoxide and methaneovertransitionmetal-fluorite oxide composite catalysts I.Catalystcomposition and activity[J].ApplCatal B.,2005,56:87-93.[13]M.F.Luo,J.M.Ma,J.Q.Lu,Y.P.Song,Y.J.Wang.High—surface areaCuO-Ce02 catalysts prepared by a surfactant-templated methods for low-temperatureCO oxidation[J].J.Catal.,2007,246:52-59.[14]郑修成,张晓丽,王淑荣等.不同CuO/CeO2催化剂上CO 低温氧化反应[J].催化学报,2005,26(11):971-976.[15]毛东森,陶丽华,王倩等.CuO-Ce02的固相反应法制备及其催化CO低温氧化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10,36(3):447-452.[16]G.Aguila,F.Gracia,P.Araya.CuO and Ce02 catalysts supportsed on A1203,Zr02,and Si02inthe oxidation of CO at low temperature[J].Appl.Catal.A.,2008,343:16-24.[17]SHEN W,DONG X,ZHU Y,et al.Mesoporous Ce02and CuO—loaded mesoporous Ce02: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and CO catalytic oxidationproperty[J].MicmporousMesoporous Mater,2005,85(1/2):157-162.[18]ZOU Z,MENG M,GU0 L,et al. Synthesis andcharacterization of Cu0/Ce1−x,Tix02 catalysts used forlow-temperature C0 oxidation[J].J Hazard Mater,2009,163(2/3):835-842.[19]SU Y,WANG S,ZHANG T,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catalytic performances for low—tempemture CO oxidationof Cu—Ce-0 and Cu-Co-Ce-O catalysts[J].CatalLett,2008,124(3/4):405-412.[20]李健,自雪,李伟等.富氢中一氧化碳选择氧化的铈基气凝胶催化剂的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8,27(2):700-701.[21]于海蔚,刘建周,刘凤丽等.富氢气氛中C0选择性氧化催化荆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6(34):774-7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