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理论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击行为
周建文
“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而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医学对攻击行为有很多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1.本能论和进化心理优势
弗洛伊德和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的能量来自本能,这种能量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越积越多。攻击行为对于获得资源、抵抗攻击、威吓乃至干掉情敌、防止配偶的不忠都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2.神经系统的影响
研究者在动物和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能够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对杀人犯和死囚的研究证实:脑区异常可能导致异常的攻击行为。
3.基因的影响
遗传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
相对于异卵双胞胎来说,同卵双胞胎更可能在“脾气很大”或者“经常打架”的问题上给出一致的回答。如果同卵双胞胎中的一个被判有罪,那另一个双胞胎有一半的可能也有犯罪记录,而在异卵双胞胎中这一比例仅为五分之一。
4.生物化学因素
研究表明: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以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的
敏感性。
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知觉和考虑后果的能力,进而增加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酒精使人们的个性弱化,降低我们的抑制能力。
研究还表明:暴力行为和雄性激素(睾丸激素)也有关系。雄性激素可以促进支配欲和攻击行为的产生。
(二)挫折——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当我们达到一个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或当我们预期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挫折便产生了。
攻击的能量并非直接朝挫折源释放。我们会克制直接的报复,特别当别人会把这种行为表示反对或者进行惩罚时;相反,我们会把我们的敌意转移到一些安全的目标。
踢猫效应就是转移理论的最好解释。
(三)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
1.攻击行为的回报
人类可以习得攻击行为的回报,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器胁迫了其他儿童,他很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性。如球场上犯规得到的收益也会增加其攻击性。
2.观察学习
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对成年人攻击行为的观察降低了他们对自己的抑制,而且,孩子常常重复示范者的动作和话语。所以,
观察攻击性行为不仅降低孩子对自我的控制,还教给了他们怎样去攻击。一般地,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在家庭,暴力的结果往往是新的暴力,对孩子尖声训斥和拳打脚踢,从而塑造了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另外,较高的犯罪率与缺少父亲的家庭密切相关。美国司法统计局的报告显示,单亲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占了青少年拘留案件中的70%。研究还发现:相比其他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不在身边的孩子被虐待、辍学、离家出走、成为未婚少年父母、暴力犯罪的可能性要高出7倍。
在崇尚“男子汉气概”的社会里,攻击行为可以很容易地传递给下一代。来自崇尚荣誉的文化的人,会有攻击性的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