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分析
《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
《春江花月夜》赏析原为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幽明《浔阳夜月》等(汪昱庭传谱)。
1925年大同乐会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十分成功。
解放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艺术形式更为成熟、完善。
音质朴柔美,细腻流丽,形象真切生动,表现了江南水乡月夜的迷人景色和泛舟人的怡然自得、恬静闲适的心情。
张若虚,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生卒年、字号均不详。
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此曲音乐意境优美,乐曲结构严密。
它的主题旋律尽管有多种变化,新的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一段的结尾都采用同一乐句出现.听起来十分和谐。
在民间音乐中,这种手法叫“换头合尾”,能从各个不同角度揭示乐曲的意境,深化音乐表现的内容。
全曲一般分成10段,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小标题。
这些标题是: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鸣远漱、欸乃归舟和尾声。
(1)"江楼钟鼓":散起,琵琶模拟江楼的鼓声,叙述着暮色的降临,箫、筝奏出波音,描绘微风起涟漪的鸿波,然后乐队奏出舒展、优美的主题。
(2)"月上东山":使主题旋律高四度的展衍,音乐稍显明亮。
(3)"风回曲水":曲调逐层下旋、回升(此段经常被省略)。
(4)"花影层叠":用琵琶的华彩乐句表现水中花影摇曳的景象。
(5)"水深云际":音乐进入低音区,景象深广,偶而琵琶点出泛音,使人想起近处的水滴。
(6)"渔歌唱晚":箫与琵琶奏出歌唱性旋律,显示超脱凡世悠闲自得的意景。
从中国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
从中国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分析中国民族音乐的美学特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
它犹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参天大树,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和多彩多姿的繁花硕果独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无论是先秦气度恢宏的钟馨乐舞,还是隋唐华光璀璨的歌舞大曲,乃至宋元以来清新纯朴的戏曲音乐,无不显示出中国民族音乐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成就之辉煌,影响之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无比光辉灿烂的一页。
人们常说中国民族音乐浩如烟海,仅从传统的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曲艺音乐等几大类来看,其数量是何等惊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多万首,曲艺音乐有400多个曲种,戏曲音乐有300多个剧种,民族乐器约有200多种……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人,中国民族音乐渐渐为国人所冷落、所忽视。
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它致使人们认为西方音乐先进,中国音乐落后。
二是缺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以至在谈论中国音乐时,常常割断与自身文化传统的联系而难以了解其真谛。
如今,“欧洲中心论”这一陈旧的观念已为人们所抛弃,特别是目前国际间音乐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本土化的大趋势,更促使我们这些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有必要对自己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进行较为深入地思考。
中国民族音乐作为当今世界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它那独特艺术品格的形成,是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多样的自然环境和博大的文化背景分不开的。
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大自然始终占有特殊的位置。
中国人总是将自己的胸襟、情趣和人格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大自然中寻找自己心灵的归宿和感受上的契合。
正是这种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山水虫鸟、风花雪月”成为文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对象。
而其中“月”又仿佛特别受到人的喜爱。
千百年来,世代的人们以月仰视天文、俯察品类、感怀人世、推演春秋,人们都不知从月的阴晴圆缺中编织了多少神话传说,发掘了多少蕴含其中的那些恬静之美、眷恋之情、乡情之思、流失之悲……此月古今通,情思人相异。
春江花月夜歌曲赏析
春江花月夜歌曲赏析春江花月夜歌曲赏析导语:春江花月夜原本是一首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大家还知道春江花月夜其实也是一首歌曲吗?不知道大家有没听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歌曲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篇一、春江花月夜歌曲赏析《春江花月夜》是我最喜爱的音乐之一,它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民族抒情乐曲。
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
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啊!瞧,月亮正从东山冉冉升起,小舟一叶静静地在江面荡漾着,和风微微吹拂,随风的杨柳轻飏着柔美,西岸的花影婆娑摇曳着温馨,万物浸润在袅袅的芬芳绮旎气息中。
让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勃勃的生机、盎然的春意,一幅幅,一幕幕的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春江花月夜》最早叫《浔阳箫鼓》。
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该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
尽管此曲与白诗无内在联系,但曲中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等不少情景,却使人生发出诗意的联想。
后人依据乐曲的风格内容,更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春江花月夜》为该曲命名。
可见此曲确实富有诗情画意、典雅精致。
《春江花月夜》诗的作者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他留给后人的作品虽然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正是这首《春江花月夜》,让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其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色中,烟波浩淼,江天一色.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时空无限,生命无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面对流水似的一去不复返之光阴,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从而发出睿智旷远的人生感叹。
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
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春江花月夜音乐鉴赏我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光辉灿烂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
乐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的景色。
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
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乐声初起,波涛滚滚的大江便出现在眼前。
暮色降临,一轮皎月从天边生起,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大江上,江边的一草一木仿佛是披上了一层纱,变得雾蒙蒙,水天一色,波涛发出轻轻的声音,仿佛是风吹过无边无际的草原[参考资料]1:北京《人民音乐》2000年第9期2:1999年第2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全曲一般分为十段,每段都加上一个富于诗意的抒情乐曲。
它的音乐形象鲜明,旋律委婉质朴,的小标题,这些标题是:一、江楼钟鼓;二、月上节奏流畅多变。
乐曲通过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东山;三、风回曲水;四、花影层叠;五、水深云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际;六、渔歌唱晚;七、洄澜拍岸;八、桡鸣远濑;宛如一幅技法精细、色彩柔和的工笔山水画卷,把九、欸乃归舟;十、尾声。
乐曲的演奏形式很多:江南春天静滥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有琵琶、洞箫、二胡、筝、大胡、大鼓、碰铃等组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美景,一幕成的小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又有增加扬琴、笙、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使中胡、拉阮、云锣、大锣、大鼓等中型民族乐队的听者心旷神怡。
演奏形式;还有以大型民族乐队形式演奏的,它们《春江花月夜》早在1875 年以前就在民间流之间各有特色。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摘要】《春江花月夜》是一部充满着民族艺术特色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文学、民族绘画和传统民族技艺五个方面探讨了《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
在这部作品中,民族音乐的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传统;民族舞蹈的体现带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民族文学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绘画的表现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传统民族技艺的展示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工艺之美。
《春江花月夜》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享受。
这部作品中融合了民族艺术的多种元素,呈现出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
【关键词】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民族艺术,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文学,民族绘画,传统民族技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独特艺术享受1. 引言1.1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其描绘了春江水草茂盛、花月璀璨的美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在这篇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深情厚意,还能体味到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族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民族音乐的融合,作者通过独特的韵律和音调,使诗歌旋律婉转动听,给人一种悠远神秘的感觉。
其次是民族舞蹈的体现,诗中描述的舞姿轻盈飘逸,如同舞者在花月之间翩翩起舞,展现出中国传统舞蹈的优美风采。
民族文学的影响也在诗歌中得以体现,作者运用传统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民族绘画的表现和传统民族技艺的展示也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气息。
民族艺术在《春江花月夜》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为读者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
在这首诗歌中,民族艺术与文学完美融合,共同打造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2. 正文2.1 民族音乐的融合《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音乐融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融合了多种不同民族音乐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风貌。
浅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美学价值
浅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美学价值【摘要】《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融合了音乐与绘画的结合,通过意境的表现手法展现出深远的内涵。
作品运用色彩与光影的巧妙运用,以及形象的抽象表现,展现出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这首诗歌深刻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同时又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音乐和绘画的组合上,还体现在后世艺术影响和人们对其深刻的赏析上。
这首诗歌不仅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艺术典范。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艺术美学、音乐、绘画、意境、色彩、光影、形象、抽象表现、意象、内涵、艺术价值、影响、赏析。
1. 引言1.1 《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介绍《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张若虚所作的一首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夜中的美景,诗人以婉约细腻的笔法,描绘出春江水的清澈,花儿的娇艳,月光的皎洁,夜色的幽深,展现出一幅繁花盛开、月华皓洁的美丽春夜图景。
《春江花月夜》具有浓烈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张若虚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婉约细腻、情感抒发、富有想象力而著称。
他的诗作以描写自然美景和表达内心情感为主,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春江花月夜》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张子虚之名篇”,流传至今。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深邃而高远的审美情感。
《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介绍,揭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意境描写,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欣赏这首诗提供了重要参考。
1.2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描写《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描写是其艺术美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诗歌的形式,作者以天然的风景作为载体,描绘了春天江边的美景,展现了一种清新、淡雅、如梦如幻的氛围。
在诗人的笔下,江水流淌,花朵盛开,月光洒落,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摘要】《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山水写意与月华素描中,展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哲学思想。
民族韵味的音乐为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接着,以简约传神的笔触描绘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技巧和内涵。
而民族舞蹈的独特韵味则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呈现,体现了作品的独特特色和文化底蕴。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民族艺术、山水写意、月华素描、民族韵味、简约传神、笔触、民族舞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融合、总结1. 引言1.1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一幅典型的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融合了丰富的民族艺术特色。
这幅作品通过山水写意与月华素描的结合,展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独特的气韵。
作品中所描绘的民族韵味的音乐给人一种古朴而又动听的感觉,让观者仿佛置身于古代庭院中聆听着民间乐曲。
画中的笔触简约而传神,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意传神”的特点。
作品还融合了民族舞蹈的独特韵味,给人一种飘逸舞动的感觉。
整幅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呈现,展现出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技法和风格,又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呈现出一幅既经典又充满活力的作品。
2. 正文2.1 山水写意与月华素描《春江花月夜》中的民族艺术特色展现了独特的山水写意与月华素描的特点。
在诗中,作者通过简洁而隽永的文字描绘出春江流水、花影摇曳的美景,同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江面上的情景。
这种写意的手法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感悟,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中“意在笔先”的创作理念。
在《春江花月夜》中,山水与月华被赋予了独特的意境,表达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与热爱。
山水写意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和壮美,月华素描则展现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意境表达方式。
名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名曲《春江花月夜》赏析【摘要】《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的抒情乐曲,鲜明的形象、动人的节奏充满了诗情画意,它是我国民族管弦乐曲的经典,更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丽奇葩。
本文试图从《春江花月夜》的产生演变、声乐表演、意境展现等方面来解读这首名曲,以求从新的视角解读这首名曲。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意境一、《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演变《春江花月夜》改编自琵琶曲《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早在明清之际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其曲名最早出现在清代音乐论著《今乐考证》中,而其乐谱最早是以工尺所记的无标题形式出现在鞠士林编著的《鞠士林琵琶谱》中。
二十世纪初期,汪昱庭在演奏该曲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该曲进行了较大的改动,不仅删去了结尾的花音和捺音,凸显了曲调的淳朴简练,而且还将曲名恢复为原来的《夕阳箫鼓》。
直到1925年左右,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该曲改编成民族管弦乐,而且还根据该曲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借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潮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一句,将其命名为《春江花月夜》。
二、《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在继承琵琶曲《夕阳箫鼓》乐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变而成的,该乐曲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琵琶弹奏技法的基础上,着重在力度、速度、勾搭、滑、吟、滚、拂等技法的调度和演奏的对比变化方面下功夫,各种手法相互配合,旋律流畅动听,既增加了乐曲的色彩,丰富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也为演奏者发挥艺术的可塑性提供了空间。
《春江花月夜》旋律优美、曲调结构严谨、主题富有变化、旋律长短不一。
全曲虽然主旋律多变,但每一段的结尾大致都落在2321231―2――上或与此相似的曲调片段上,这样既使得主题旋律多变,又凸显了重复统一,段落非常分明,听起来十分和谐。
[1] 此外,全曲以前部分变化、后部分重复的换头合尾式手法,使全曲主题以自由变奏的方法循环展衍,既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乐曲的意境,展现了层出不穷的新因素,又深化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民族声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分析
文艺研究民族声乐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分析廖红梅成都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摘要:《春江花月夜》是改编自同名诗作的一首民族声乐曲,其是一种以民族管弦乐器为主、钢琴乐器为辅改编成的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乐曲。
在演唱上,以民族唱腔为主、以高潮的花腔唱法为辅,体现诗作中浪漫、富有哲学幻想的情怀。
中西合璧的编曲和演唱方式就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阴阳两极、虚实互补,创造出一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极其美妙的意境。
关键词:民族声乐曲;《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分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的著名诗作,以其浪漫、富有哲学幻想色彩著称。
而经过改编后的民族声乐曲《春江花月夜》不但继承了诗作的全部特点,并且从创作体裁和创作特色都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光添彩。
将诗作改编成民族乐曲的例子有很多,但是似乎都没有《春江花月夜》这么成功,本文章将从其艺术特色的角度下手,分析这首名扬海外的民族声乐曲《春江花月夜》。
一、民族声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历史背景民族声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根据同名词牌《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成的,词牌《春江花月夜》分为杨广和张若虚两位诗人所做的两种不同的诗作。
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是现存最早的两首诗。
若将二位诗人的诗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收到杨广的词的启发的。
民族声乐曲是根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成的,详细生动的描绘了春天夜晚带有月色的江边风光,给人一种美轮美奂、无法自拔的陶醉感。
《春江花月夜》到了明清时代就已经被用作古曲,到了现代则融合了管弦等乐曲,利用民乐的表达手段为这首词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
将西方的花腔女高音和中国古典乐器相结合,发挥其各有的特色,使《春江花月夜》这首民族声乐曲成为了中国古代词作改编中的经典之作。
二、民族声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历史《春江花月夜》是由唐代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改编而成,是一首长诗。
一开始,是由上海民乐团的成员柳尧章发现了这首诗,通过了解,柳尧章发现这首词曾经早在明清时期就被谱成了曲进行传唱,于是然后萌生了想要重新为这首诗作谱曲的想法。
中国艺术歌曲《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分析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分析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根据同名民族管弦乐改编而成。
作品从创作体裁、曲式结构、演唱方法和伴奏形式等方面,将中西方的音乐元素和审美意识融会贯通,用声乐艺术和高超西化的花腔演唱技巧诠释中国古典名曲,创造出十分新颖独特的演绎效果,使之成为艺术歌曲民族化的经典之作,彰显了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选材民族经典化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七言诗《春江花月夜》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长诗以自然美、哲理美、人情美以及艺术形式美而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成为诗歌撰写的范本。
诗歌《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诗人将自身内在的真情实感溶浸在春江月色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个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
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为后人传送不已,获得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上海民乐团“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约在1923年将著名的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郑觐文认为此曲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非常吻合,便建议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标注了10个提示音乐内容的文字小标题。
这一创举使这首抒情写意的民族管弦乐插上令人心驰神往的名作诗题的翅膀,升腾得更高更远,大大提升了改编后民族管弦乐的艺术效果和影响力。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1](P235)全曲宛如“一副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长卷”[2](P125)引人入胜,深受国内外听众的青睐与珍爱。
在世界音乐文化相互渗透,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多元化的今天,用现代人的观念和新的创作手法使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不断更新发展,广泛长远的流传下去,对中国传统音乐精华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我国作曲家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与贡献。
乐曲先后由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乐诗,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奏。
徐景新艺术歌曲《春江花月夜》的古典韵味探析
《春江花月夜》一曲是由徐既包涵了古曲曲调中旋律之美以及对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之 美,又巧妙的将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之韵模拟的生动形象, 可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本文将对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进 行梳理和归纳,通过论述对艺术歌曲《春江花月夜》在艺术审美, 词曲审美,音乐审美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学习和演唱方面 的经验和个人领悟体会,对演唱教学方面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总结。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赏析我们熟知的《春江花月夜》一定是张若虚所写的诗,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意境之美,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这一幅人间至美的景色便展现在眼前,而这首诗也成为了千古绝唱。
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体现出的是初唐的时代之音。
《春江花月夜》所有的,并非“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并非“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的伤感;而是凄婉而不哀伤,深情而不沉溺的情调。
正如英国诗人沃兹华斯所说:“它并不激越,也不豪放,但却有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
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不仅知其局限,知其不可;而且深知其局限之不可超越,知其超越之企图的定然不能实现。
此深度的“局限意识”,便升华成为“达观洒脱”之崇高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境界。
《春江花月夜》初为琵琶曲《夕阳箫鼓》,后来有人感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句改名为《浔阳琵琶》或《浔阳夜月》,最终又借用《琵琶行》中“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主题句定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在不断的改编中,借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用柔美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良辰美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也反映出了诗中所具有的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形象地描绘江南地区春江月夜的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赏和喜爱。
全曲所表现的不正是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乐观豁达正是中国文人的不断追求,也是中国人所不断演变的需求。
后来经改编的丝竹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不仅更富有表现力,而且去除了原琵琶曲中表达江上思妇哀怨离愁的主题。
民乐合奏的《春江花月夜》既发扬了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主题表达也更为细腻。
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
编钟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春江花月夜》是我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被前人誉为“孤篇盖全唐”之杰作其沿用了隋乐府旧题,作者文笔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所述离别之情之真挚、富含人生哲理之深刻,都让人感受到了其洗去宫体诗的浓脂艳粉后澄澈空明、清新自然所带来的别样魅力,笔者从以下三种不同音乐体栽浅析一下音乐在其中的运用《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
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
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一)编钟的演奏特点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
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音乐家随即用此演奏歌颂当代领袖的颂歌《东方红》。
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
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
关于《春江花月夜》艺术形象的音乐性分析
关于《春江花月夜》艺术形象的音乐性分析“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宫廷音乐中经典之作,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经典作品,被称之为中国十大古典宫廷音乐之一。
它代表了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精华,表现了婉转动人的情感,让许多人从它的音乐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爱的温暖。
下面,我将深入分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形象,重点介绍它的音乐性,从而对它进行有效的分析。
《春江花月夜》采用曲调十分优美,比较快,乐章极富表现力。
它充满了田园诗般的悠扬旋律,清新脱俗的旋律,慢板的节奏,清晰的音乐架构,以及持久的句子音乐间断和退潮的气息。
从音乐上来看,它在曲子中清晰地表达出一种抒情的意境,对于这首乐曲的情感特色表达十分清晰,从而使它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感,让听者能够深深体会到作者情感的深厚。
《春江花月夜》融合了流行音乐、民乐元素、民族音乐元素等多种音乐元素,它的优美动听的旋律一直是古典宫廷音乐中最出色的部分之一,由于它受到先秦。
西汉、南宋、明清等的文化的影响,充满了古典文化的气息。
同时,它具有极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力,古风雅音,把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使歌曲更加丰富多彩,所有乐器表现出了海原美妙的乐声,同时也有弦乐、鼓点和切换的旋律,让歌曲更有趣。
《春江花月夜》在音色、旋律和音乐性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它的音乐性是由乐曲的律动、旋律和节奏等元素所构成的。
它的音色融合了南唐音乐的清新简练的音色,把优美的旋律完美融入其中,使得乐曲更加动听,而它的节奏则融合了南宋和明清时期的音乐风格,以及更多活泼有力的节奏,使歌曲更加富有节奏感,同时又能够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总之,《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大气的华语宫廷音乐,它的艺术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把古典音乐的美和现代音乐的活泼有力融合在一起,充满了灵动华美的音乐氛围。
此外,它还表现出了抒情的音乐性,对于此首乐曲的情感特色表达十分准确,让听者能够深深体会到作者情感的深厚感染力,让人沉醉在它的艺术气息中。
中国艺术歌曲《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艺术歌曲《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分析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分析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根据同名民族管弦乐改编而成。
作品从创作体裁、曲式结构、演唱方法和伴奏形式等方面,将中西方的音乐元素和审美意识融会贯通, 用声乐艺术和高超西化的花腔演唱技巧诠释中国古典名曲,创造出十分新颖独特的演绎效果,使之成为艺术歌曲民族化的经典之作,彰显了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选材民族经典化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七言诗《春江花月夜》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长诗以自然美、哲理美、人情美以及艺术形式美而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成为诗歌撰写的范本。
诗歌《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诗人将自身内在的真情实感溶浸在春江月色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个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
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为后人传送不已,获得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上海民乐团“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约在1923年将著名的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郑觐文认为此曲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非常吻合,便建议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标注了10个提示音乐内容的文字小标题。
这一创举使这首抒情写意的民族管弦乐插上令人心驰神往的名作诗题的翅膀,升腾得更高更远,大大提升了改编后民族管弦乐的艺术效果和影响力。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 [1](P235)全曲宛如“一副气韵生动, 笔触秀丽的山水长卷” [2](P125)引人入胜,深受国内外听众的青睐与珍爱。
在世界音乐文化相互渗透,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多元化的今天,用现代人的观念和新的创作手法使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不断更新发展,广泛长远的流传下去,对中国传统音乐精华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我国作曲家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与贡献。
乐曲先后由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乐诗,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奏。
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文字介绍摘自:北音网《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箫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队组合形式,由排箫、笳和鼓等乐器组成,汉代已流行.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号济汾河,横中流兮扬清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棹歌即船歌.)(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
约在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将汪县庭传谱的《浔阳夜月》改编成丝竹合奏(乐队由琵琶、筝、二胡、箫组成.后又加入了扬琴、弓胡、阮、双铃、木鱼、海螺等乐器。
),由大同乐会会长郑觐文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重拟了十个小标题。
早在140多年前就以《夕阳箫鼓》之名流传在民间。
1895年李芳园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此曲易名为《浔阳琵琶》;以后由浦东派汪昱庭先生等人对“浔阳琵琶”作了加工整理,易名为《浔阳古曲》或《浔阳夜月》。
小标题大致与李氏相同,后经郑觐文等人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他把每段小标题定为较形象易懂的五个字,突出了“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形象和意境。
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管乐曲标题各派有异,但其基础仍是“夕阳箫鼓”。
这首古曲以优美柔婉的旋律,塑造出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春风和煦、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交辉、渔舟晚归、如诗似画的自然景色,以其浓郁的中国风格,纯朴典雅的民族音调,给人以一种难言的美妙之感和的艺术享受。
乐曲通过优美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生动地表现了泛舟畅游的愉悦情趣,尽情地赞赏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l、江楼钟鼓先由琵琶用弹桃指法模拟鼓声,箫和筝则奏出轻微的波音,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水涟的景色,呈现出一种安谧深幽的意境,接着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富有江南风格的主题。
乐句间同音相连。
委婉平和,大鼓滚奏,意境深远:6 66 1 26 5 5 6 5 5 6 12 3 - 和3 61 5653 2 - 3 5 6561 2 32 1231 2 -这一主题旋律可以说是全曲的基础。
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之艺术特色
歌曲借鉴西风元素,创作了学堂乐歌,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与西方音乐元素对立且统一。
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作曲家持续学习及借鉴优秀的经验,衍生出大量极具传唱价值的民族乐曲。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左倾”运动的影响下,民族乐曲中夹杂了丰富的政治色彩,艺术歌曲几近消失。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艺术歌曲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这个背景下,大量优秀的作曲者相继出现,为声乐作品的创作的传播提供了有力途径。
徐景新在众多作曲者中脱颖而出,《春江花月夜》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这部作品的题材引自中国故事,结合民族五声调式和西洋美声唱法,实现了中国民族声乐的中西合并。
《春江花月夜》第一次演唱者是黄英,采用西洋唱法将声乐作品的气魄及情怀舒缓得淋漓尽致。
随后,徐景新将《春江花月夜》改变为民乐伴奏,此后该作品广为流传,深受音乐人士喜爱。
一首优秀的歌曲并非唾手可得,这和徐景新先浓厚的音乐功底及独到的艺术见解无法割舍。
徐景新先生的作品强调民族声乐的时代性、民族性及歌唱性,《春江花月夜》中富含了唯美的意境与独到的艺术韵味。
二、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一)《春江花月夜》的结构分析《春江花月夜》作为一首随想曲,其灵感来源于西方音乐技法。
徐景新不受主题约束,让作品的曲调自由驰骋,写出了灵活多变且形象的乐曲。
该曲目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及浪漫基调。
从写作特点来看,随想曲和我国散体性音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春江花月夜》经过改编滞后,音乐形式及曲乐结构均与随想曲相同,但是从音乐的选材及写作方面来看,这首歌曲建立在民族管弦乐基础上,结合人声演唱及钢琴伴奏对原作内容进行了压缩,整体上沿袭了民族管弦乐风格,体现了中国风。
《春江花月夜》在音乐布局上可分为慢、快、慢三个阶段,与三部曲式特征一致。
图1 曲式结构该曲引子部分为1-12,分为乐器律动和人声旋律两个部分,重点对背景进行刻画,旋律上倾向于静态。
旋律演奏出相同音高上夹带反复音,在低声区域富有极为强烈的震动,可将听者带入情景,体会月夜江河的古琴悠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分析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根据同名民族管弦乐改编而成。
作品从创作体裁、曲式结构、演唱方法和伴奏形式等方面,将中西方的音乐元素和审美意识融会贯通, 用声乐艺术和高超西化的花腔演唱技巧诠释中国古典名曲,创造出十分新颖独特的演绎效果,使之成为艺术歌曲民族化的经典之作,彰显了中国艺术歌曲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选材民族经典化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七言诗《春江花月夜》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长诗以自然美、哲理美、人情美以及艺术形式美而受到人们的特别重视,成为诗歌撰写的范本。
诗歌《春江花月夜》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诗人将自身内在的真情实感溶浸在春江月色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个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
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为后人传送不已,获得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上海民乐团“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约在1923年将著名的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郑觐文认为此曲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非常吻合,便建议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标注了10个提示音乐内容的文字小标题。
这一创举使这首抒情写意的民族管弦乐插上令人心驰神往的名作诗题的翅膀,升腾得更高更远,大大提升了改编后民族管弦乐的艺术效果和影响力。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 [1](P235)全曲宛如“一副气韵生动, 笔触秀丽的山水长卷” [2](P125)引人入胜,深受国内外听众的青睐与珍爱。
在世界音乐文化相互渗透,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多元化的今天,用现代人的观念和新的创作手法使传统音乐的表现形式不断更新发展,广泛长远的流传下去,对中国传统音乐精华进行创造性的改编,我国作曲家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与贡献。
乐曲先后由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乐诗,刘庄改编为木管五重奏。
在前人创作热情的感召下,作曲家徐景新也为之动请,大胆尝试用人声与钢琴演绎的艺术歌曲表现形式,为我们描绘临摹了另一幅别有声韵的春江月夜美景,为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的表现形式注入新鲜血液,使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勃发生机,为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再添异彩。
二、创作体裁中西化声乐曲在沿用民族管弦乐曲名的同时,副题为“声乐随想曲”。
作者将中西两种不同的创作手法融会贯通,从不同的音乐视角去阐释中国传统经典音乐的内涵,代写论文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播起到推动和创新作用。
随想曲是一种来自西方音乐创作的体裁,作者可以不受主题的约束,任其奔放的乐思自由驰骋随心写作。
通常把形象灵活多变, 富有幻想色彩和浪漫情调的音乐作品称为随想曲, 随想曲的创作特征与中国传统的“散体性”音乐写作特点有同工异曲的功效。
从改编后的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的表现形式和音乐发展脉络来看, 我们可以从概念上把它看做是随想曲式的, 而从音乐的选材和写作的细节上来看,声乐曲在民族管弦乐的基础上, 根据人声演唱和钢琴伴奏的特点进行了部分的压缩和调整, 并没有偏离民族管弦乐的音乐风格和结构特征, 更多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多段连缀体”的结构特点。
音乐分析: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从音乐整体布局上来看, 可分为三个部分(慢、快、慢), 而每个部分原则上由三个乐段组成, 具有复三部曲式的性质。
第一部分(引子主题歌主体发展变化衔接段)第二部分(一乐段二乐段三乐段)第三部分(主题歌变化再现尾声)第一部分, 抒情的慢板。
丛乐曲的开头至49小节。
引子:(江楼钟鼓)钢琴在小字组e音上,用倚音带同音反复的轮指弹奏,由慢渐快模拟出击鼓声, 接着人声以轻揉的“呜”母音进入, 随后钢琴奏出重复下行荡漾的织体, 描绘出夕阳映江面, 熏风拂涟漪的空灵幽静的意境。
主题歌呈现:在钢琴荡漾的伴奏织体衬托下,优美典雅具有江南丝竹韵味的主题歌娓娓道来, 歌中唱到:江上明月升, 江畔花如锦, 春潮随风波千万里, 夜色沁人心, 沁人心。
主题歌是全曲抒发情感的核心乐段, 句与句之间首尾同音连锁传递, 采用民族音乐顶针格的写作手法。
旋律线由低走高, 上下跌宕, 给人一种流畅委婉, 连绵不断的感觉。
歌词根据音乐的起伏、长短和韵律量身定做, 非常贴切的表述了音乐所描绘的月上东山, 花团锦簇, 微波荡漾, 景致宜人的一幅幅良辰美景。
主题歌的发展变化:在主题歌的句尾, 钢琴反向八度填充把音乐推向一个新的高点, 主题变化音乐顺势移高四度展衍, 音乐开阔而流畅, 歌声以一个赞叹的“啊”母音, 在钢琴快速32分音符连奏的推衬下伸展、游移, 同时与钢琴主旋律交替轮唱, 前呼后应,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明月升空, 碧波万顷的意境。
随后歌声在“合尾”乐句中渐渐沉静下来。
衔接段:钢琴采用(水深云际)的音乐素材奏出8小节单纯灵巧的间奏, 随后带有倚音的“啊”母音在钢琴伴奏分解和弦上下流动的衬垫下, 在高音区由慢而快、由弱而强地畅响, 接着钢琴独自以倚音接和弦强音的向下模进使音乐从高处自然跌落下来, 刻画了江风习习, 水流回旋的画境, 同时为音乐情绪的转换起到衔接作用。
第二部分, 欢快的小快板。
从50小节花腔唱段开始至主题歌再现前截止, 由各个不同风格的乐段组成。
此部分篇幅较长, 音乐形象丰富、生动, 充满生气, 是展示花腔技巧的乐段。
第一段: (花影层叠)人声突然唱出四个向下移位模进的花腔乐句, 跳音与长音相连,先紧后松,声音造型清新艳丽,生机盎然,充满动感。
仿佛一群花的精灵突然跃出水面, 摆弄着花枝欢歌笑语, 随后在“合尾”乐句中缓缓沉入水底的风姿媚影。
第二段: (渔歌唱晚)风趣生动的主调音乐运用鲜活清新的转调色彩, 以后十六分音符小连音接花腔跳音再接长音的演唱技法, 在钢琴具有行进特点的伴奏织体衬托下向下模进, 造成有规律的动感, 形象地刻画了白帆点点由远而近充满生机的劳动场景, 随后歌声用“啊”作为衬腔,钢琴快一倍的轮指跳音凸显, 把群舟归途的画面拉近、放大。
第三段: (回澜拍岸)此段完全由钢琴独立完成。
音乐一开始钢琴奏出一串带装饰音的八分音符模进音型, 由慢而快,顿挫有力,形象地表现了渔舟破水,江波推涌,浪花飞溅的景象。
钢琴用轮指、八度、密集和弦、震音渐强加滑奏的多种弹奏手法和渐强趋势, 层层递进, 一气呵成, 营造出一种激情澎湃、宏大开阔的气势, 为全曲高潮的到来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 激情的慢板。
从主题歌再现到结束。
主题歌变化再现:此段是歌曲的高潮部分。
主题歌与压缩发展部分合为一个整体, 在钢琴强、宽、厚和弦与低音八度伴奏的烘托下, 突然放慢, 移高四度再现, 以饱满的热情,宽阔的气势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此后,音乐陡然而止, 渐趋于平静, 进入尾声。
尾声: 采用“呜”母音唱出静谧、缥缈的“合尾”变化旋律,最后, 全曲在一个悠扬徐缓的高八度长音渐弱中结束。
在歌声结束的长音上, 钢琴反复奏出结束句的音调,更增添了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春江花月夜》尽管每个乐段的前部分新的因素不断出现, 但最终都巧妙的回到主题歌的最后一个乐句上, 这种中国特有的“换头合尾”的音乐结构方式, 形成各种景物描写变换的定格中心, 使音乐“同中存异,异中求同” [3](P174), 全曲气势连贯,融会统一, 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和的美学原则。
听后记忆深刻, 难以忘怀。
三、人声运用民族器乐化人声器乐化是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的一个显著特征。
人声器乐化通常指具备歌唱自然条件的嗓音, 经过专业训练后, 具有与器乐相近似的宽广音域, 精巧清晰的音阶、半音阶和琶音走势, 连、跳自如的转换和持久耐唱的能力等多方面演唱技术技巧的总和。
人声器乐化是欧洲美声唱法的审美取向之一, 在这种审美取向的驱使下, 美声唱法的发声技术技巧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与完善。
例如: 莫扎特歌剧《魔笛》中, 夜后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里面大段的音阶速唱和超高音高难度的花腔技巧; 门德尔松的声乐曲“无词歌”对人声旋律的艺术展示; 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 罗西娜的谣唱曲“美妙歌声随风荡漾”中许多快速音阶跑动连接花腔的唱段以及多尼采蒂歌剧《军中女郎》的咏叹调“啊,多么快乐的一天”,结尾处男高音连续唱出9个海c的重复高音等等, 都是人声器乐化在欧洲声乐艺术中的完美体现。
声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创造性的引用西方美声唱法人声器乐化的表现手法, 模拟器乐化的人声演绎和花腔唱段在全曲9 个乐段中占据了 6 个乐段之多, 作者仅仅在主题歌中用了 4 句简短凝练的歌词, 其余部分, 大量展现人声无词歌和花腔的演唱技巧。
笔者认为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春江花月夜》从诗歌到音乐在我国广泛流传, 凝聚了数千年文学和音乐的美韵, 具有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背景, 听众对歌曲音乐内涵的理解与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已形成了一个高层次的欣赏群体。
第二, 作者顺应了作品本身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的写意风格。
第三, 该曲音乐着重于自然景物和劳动场面的刻画与描写, 音乐形象生动逼真, 既虚拟又真实, 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 无需做过多画蛇添足的歌词填写。
以追求音乐的诗情画意, 拓展纯音乐美的高度艺术化想象空间为改编的主要目标。
第四, 声乐技巧的多段运用, 标志着我国声乐演唱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是声乐竞技的必然。
作品在人声器乐化运用的同时, 模拟注入了我国民族乐器箫和琵琶的音响, 歌曲的演唱风格新颖独特, 创造了西方演唱技巧与东方神韵相融合的演唱效果。
作品一经首唱, 便得到声乐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一)箫的音色移植箫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 音色柔和、空泛、优雅而独特, 吹奏音量不大, 适宜表现安静平缓的情绪。
在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中, 箫作为“引子”和“尾声” 的主奏乐器, 非常贴切地描写了乐曲空灵幽静的意境, 是乐曲中音响色彩处理的精华部分。
改编时, 作者根据人声演唱的特点, 把箫主奏的旋律段和装饰音(倚音)的打奏技法移植到人声“呜”母音的演唱之中, 保留了原曲精华的音响特色。
“呜”母音的发声腔体较为打开, 泛音丰富, 音色柔和, 易发出管状空泛的音响, 与箫的音色最为接近。
如果歌者训练有素, 气息平稳, 头声丰满, 倚音演唱灵巧润滑, 渐强渐弱收放自如, 内心充盈箫的音色联想, 演唱起来会别有一番韵味。
(二)花腔吟唱琵琶音韵花腔演唱技巧是美声唱法人声器乐化的特征之一。
常见于女声(包括女高音、女中音声部)演唱之中。
通常以旋律音程的顿挫跳进和同音反复跳跃为主要表现手法。
花腔与旋律线性的音乐延伸手法形成鲜明对比, 别具特色。
不同力度、不同音质和不同心理状态的演绎, 产生不同的花腔艺术效果, 既可以展现轻盈飘逸、灵巧、通透和华丽梦幻般的声音形态, 又可以倾诉戏剧性的愤怒焦灼和绝望无奈之情, 是声乐艺术中音乐形象塑造和人物性格刻画的魔幻音响,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