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语文的美丽邂逅教学提纲
语文和美术融合课程设计
语文和美术融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古诗文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文学特点;2. 学生能够通过美术作品,体会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并运用美术元素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3. 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一定的美术创作技巧,如色彩、构图等,将诗文与美术作品有机结合。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美术工具和技巧,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展现古诗文的意境;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作和审美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诗文和美术作品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2. 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培养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3.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积极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和美术融合课程,旨在通过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美术素养。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和美术基础,对古诗文和美术创作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进步。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实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语文和美术教材为依据,结合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语文内容:- 古诗文篇章:《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 古诗文背景知识:诗人简介、创作背景、文学特点等;- 诗文意境分析:通过解析诗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及所表达的意境。
2. 美术内容:- 美术创作技巧:色彩、构图、线条等;- 美术作品欣赏:分析古今艺术家如何运用美术元素表现自然景观和情感;- 实践创作: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创作与古诗文相关的美术作品。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古诗文背景知识,学习《静夜思》;第二课时:深入分析《静夜思》的意境,学习美术创作技巧;第三课时:学习《望庐山瀑布》,探讨诗文与美术作品的结合;第四课时:学生分组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巡回指导;第五课时: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语文美术联合教研方案
语文美术联合教研方案一、背景介绍在语文教学中,美术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和美术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美术联合教研方案旨在整合语文和美术两门课程,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二、目标与意义语文美术联合教研的目标是通过结合语文和美术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具体目标包括:1.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阅读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鉴赏水平;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4.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
通过语文美术联合教研,可以将语文和美术两门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1.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引导学生绘制与情景相关的插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并锻炼学生的观察和绘画能力;2.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诗歌,通过绘画的方式进行艺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3.利用美术课堂时间,进行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4.结合情感教育,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5.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创作,通过合作与分享体验创造过程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技巧1.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与分享体验创造过程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提问和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3.情感教育法: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在语文美术联合教研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进行评价。
小学语文美术融合教案
小学语文美术融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提高审美能力。
2.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绘画技巧的学习:线条、色彩、构图等。
2. 故事的理解与表达:通过绘画来表现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画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初步感受绘画与故事的关系。
2. 新课学习:教师讲解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学习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知识。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故事,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故事情节。
4. 创作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讨论。
5. 总结环节: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绘画与故事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的质量:画面表现力、色彩搭配、构图等。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等。
3. 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作品的介绍、评价、讨论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小学美术教材、小学语文教材。
2. 教学工具:画纸、画笔、水彩颜料、彩泥等。
3. 参考资料:绘画作品、故事书籍等。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4. 课堂氛围应轻松愉快,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创作。
5. 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作品和表现,引导学生不断进步。
美术活动教案导入语文
美术活动教案导入语文教案标题:美术活动教案导入语文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与语文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与语文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故事、寓言等。
2. 准备一些美术材料,如彩色纸、颜料、画笔、剪刀等。
3. 为学生准备一些美术作品的图片或实物展示。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话题:教师用一幅美术作品的图片或实物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这幅作品有什么感觉?它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想法?”2.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如“你们觉得这幅作品与语文有什么关系呢?”3. 引导学生思考美术与语文的联系,如美术可以通过图像表达情感、描绘场景等,而语文则通过文字来表达。
展示:1. 教师展示一些与语文相关的文学作品,如一首诗歌、一篇故事等,并解读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图像化语言和意象。
3. 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文学作品,将其图像化,即用美术的方式来表达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实践:1.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文学作品,进行美术创作。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美术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
2. 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进行展示和分享。
他们可以向同学们解释自己作品的意义和与文学作品的联系。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美术与语文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2. 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继续探索其他文学作品,并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并用美术作品来表达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评估方式: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作品的质量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可以互相欣赏和评价彼此的作品,提供建设性的反馈。
注意事项:1.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和美术活动。
最新美术与语文的美丽邂逅
美术与语文的美丽邂逅“老师,我画的好吗?”“老师,他画得‘桃花流水鳜鱼肥’好形象啊!”手中拿着孩子们五彩斑斓的画作。
我心里美滋滋的。
这可不是一节美术课,这是语文课,我让同学们用画笔画出课文中描绘的美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学科也注入了新的特点:开放、综合与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与生活同在,要求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育系统,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从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实现综合性学习,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学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美术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厚积薄发地形成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语文与美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甲骨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甲骨文中有很多文字就是美术中图画与汉字相结合而产生的,也叫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指纯粹利用图画来作文字使用,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我们牙牙学语之时,也是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通过图画来学习语文。
我们的语文课本上随处可见的插图也说明,美术对我们学好语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美术让语言文字立体化儿童时期,学生的形象思维要优于抽象思维。
语言文字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没有图画那么直观,有一些课文中的段落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就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以己之长补其之短的作用。
学生还可以自己去画,用画画来印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例如在教授古诗《泊船瓜洲》时,对于理解“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我就先让学生联系课下注释理解“一水”指的是长江,瓜州在长江北岸。
语文美术融合教案模板
语文美术融合教案模板教案标题:《探索诗意世界——语文美术融合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通过语文与美术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2. 培养学生对诗意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选取一首富有诗意的诗歌作为教学素材;2. 美术:通过诗歌的表达,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a.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意世界的兴趣;b. 呈现一幅与诗歌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阅读理解:a. 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表达;b.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诗意感知能力。
3. 美术创作:a. 引导学生观察美术作品中的细节和表现手法;b. 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方式进行创作,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4. 分享与展示:a. 学生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并陈述作品与诗歌的关联;b.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促进交流和合作。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创作表现,进行综合评价;2. 学生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提供改进的机会;3.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分,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资源:1. 诗歌选集;2. 美术作品图片或实物;3. 绘画、雕塑等美术材料。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诗歌作品,培养对文学艺术的兴趣;2.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感知美的存在,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诗歌的阅读和美术的创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意世界,并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小学语文美术融合教案
小学语文美术融合教案教案标题:小学语文美术融合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语文与美术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欣赏:选择一篇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儿歌等。
2. 语文知识点:通过文学作品,教授相关的语文知识点,如词语理解、诗歌鉴赏等。
3. 美术表现形式: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将文学作品中的场景、人物进行表现。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文学作品的背景或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 激活学生对美术的认识,介绍美术与语文的融合。
2. 文学作品欣赏(15分钟):- 朗读文学作品,让学生聆听故事情节或歌曲歌词。
-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和情感表达。
3. 语文知识点教授(15分钟):- 根据文学作品,教授相关的语文知识点,如生字词解释、诗歌的韵律等。
- 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4. 美术表现形式(20分钟):-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美术表现形式,如绘画、手工制作等。
- 让学生根据文学作品的描写,进行创作和表现。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
5. 总结与展示(5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并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语文与美术的融合。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的参与程度和情感表达。
2. 评价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评估学生美术作品的创意性和表现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进行语文与美术的融合创作,如绘制自己喜爱的文学人物、场景等。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朗读比赛,让学生展示语文与美术的综合素养。
3. 鼓励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
教学资源:1. 选取适合小学生的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书、儿歌集等。
2. 提供绘画、手工制作的材料,如彩色纸、颜料、画笔等。
语文美术融合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古诗中的美景》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背诵指定的古诗,并理解其中的意象。
- 学生能够运用美术技能,将古诗中的美景进行创作性绘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绘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 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和美术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到古诗中的意境,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将其转化为具体的画面。
- 运用美术技巧,将古诗中的美景进行创作性绘画。
2. 教学难点:- 如何将古诗中的抽象意象转化为具体的画面。
- 如何在绘画过程中,保持对古诗意境的准确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中的美景。
2. 讲解内容- 介绍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
- 分析古诗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 美术实践-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将其中的美景进行绘画创作。
-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的问题。
第二课时:1. 作品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2.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与美术的融合。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美景,并运用美术技巧进行创作。
五、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 学生作品展示- 学生课堂表现- 学生对古诗意境的理解程度2. 评价标准:- 作品的创意性、表现力-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精神- 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把握程度六、教学资源:1. 教材:《古诗三百首》2. 美术工具:画纸、画笔、颜料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创作。
2.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小学美术《与语文整合》教案
举例:在指导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中的示例插图,讲解构图技巧和色彩搭配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表现故事中的冲突和和谐,以及如何巧妙地运用留白,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视角。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在实验操作中,他们动手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绘画中。看着他们专注的眼神,我深感欣慰。
学生小组讨论部分,我尽量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他们分享的成果让我看到了他们的进步,也让我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构图、线条和色彩的使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插图作品,分析其构图和色彩搭配,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故事插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角色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练习。学生将尝试用线条和色彩描绘一个故事场景,体验如何将语文知识与美术技能结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故事插图的基本概念。故事插图是通过绘画手法,将故事情节和角色以视觉形式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它是连接文学与美术的桥梁,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内容。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故事插图如何通过构图、色彩和细节处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2.强化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技巧,创作出富有创意和表现力的故事插图。
小学语文美术融合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美术手法,将语文内容进行创意表达。
教学难点:1. 如何将语文与美术有机融合,让学生在绘画中体会到语文的意境。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准备:1. 语文教材《多彩的春天》相关内容。
2. 美术工具:彩色铅笔、水彩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3. 录音机、投影仪等电教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多彩的春天》课文,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2. 提问:春天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二、观察与欣赏1. 教师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色彩、形态等。
2. 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美景。
三、美术创作1. 教师讲解绘画技巧,如如何运用色彩、线条等表现春天的特点。
2.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创作春天的绘画作品。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春天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绘画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二、美术创作1. 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继续创作春天的绘画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三、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四、总结与延伸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语文与美术融合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家乡的春天,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语文与美术的融合,让学生在绘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美丽的邂逅
小学语文教案:美丽的邂逅一、引言那是一个美丽的春天,在小学语文教室里,一场特别的邂逅即将发生。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世界,感受自然与诗意的交融,提升语文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情景再现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美丽的邂逅》这首诗歌的内容及背后的情感;(2)理解诗歌中描述的春天的美丽景色,培养对自然世界的热爱;(3)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其语音语调的感知和表达能力;(4)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节选的《美丽的邂逅》诗歌的内容,并发现其中的美丽之处。
(2)难点: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诗歌朗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景再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美丽的邂逅》的文本:春风轻轻拂过花丛,万花争奇个个香。
小草成片春意浓,绿河里游着鱼儿忙。
蓝蓝的天空云轻飘,白白的云朵像绵羊。
小鸟高高飞翔去,枝头婉转传欢儿歌。
这首诗歌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词语,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感受春风拂面的温暖。
三、诗歌理解1. 探究词语(1)争奇:表示花朵都很美丽,争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2)绵羊:形象生动地描绘云朵的白色和轻盈。
通过解释这些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2. 分析诗歌结构诗歌包括四个小节,每个小节通过描写不同的自然景色来展现春天的美丽。
3.讨论诗歌情感(1)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春天的感受,为什么春天是那么美丽?(2)学生互相倾听,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诗歌朗读1.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小节,负责朗读和表演。
在朗读中,学生要注意语音语调的感知和表达。
2.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朗读和表演,并邀请其他同学评价表演的流畅程度、感染力和准确性。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情感体验1. 创作诗歌要求学生以《美丽的邂逅》为题材,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小诗歌。
教学中如何开展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
教学中如何开展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导语:语文和美术是学校教育中两门重要的学科,它们分别代表了语言和艺术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然而,单一学科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片面理解,因此,开展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和创造力培养。
一、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的意义语文和美术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通过文字和语言的运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而美术则通过线条、色彩和形状等艺术元素来表达情感和审美。
将语文与美术进行融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上得到全面的培养,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首先,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视觉形象的表达来帮助学生拓展语言表达的方式。
例如,在写作课上,可以通过观察美术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用更具形象感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其次,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将美术作品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美术作品,学生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创造力。
最后,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多种智能,而传统的教育往往只注重语言和逻辑数学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发展。
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来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视觉智能和人际智能等其他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在多个智能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开展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的方法1. 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开展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美丽的邂逅作文教案设计
美丽的邂逅作文教案设计《美丽的邂逅作文教案设计》篇一《邂逅美丽的小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邂逅这一情境的内涵。
2.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偶遇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3. 在描写邂逅场景时,学会运用细节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启发学生挖掘出邂逅经历中的独特感受。
- 使学生能够掌握细节描写的技巧。
2.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在平淡的邂逅中发现美,并生动地描写出来。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再现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老师问学生有没有过那种很意外又很美好的相遇。
比如说我自己吧,有一次我去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小镇旅游,那就是一次美丽的邂逅。
刚到小镇的时候,天有点灰蒙蒙的,我下了车,站在那个小小的汽车站前,周围全是一些看起来很旧但是充满韵味的房子。
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坐在门口,慢条斯理地在择菜。
我走过去问路,老奶奶操着一口很浓的本地口音,笑着给我指了路,还拉着我让我坐下喝口茶再走。
那茶虽然普通,但是特别香。
这就是我在小镇的开始,一切都那么自然又美好。
2. 知识讲解(10分钟)- 解释邂逅的定义,它不同于一般的相遇,是有点偶然又带给人惊喜的相遇。
那在描写邂逅的时候,像我刚才说自己去小镇的例子,就要抓住那些特别的点。
比如说当时看到的房子模样,老奶奶的口音,还有那杯茶的香气。
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让读者感觉到这个邂逅好像他们自己亲身经历一样。
3. 小组讨论(15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或者听说过的邂逅经历。
比如说可以是在图书馆邂逅一本特别的书呀,或者在路上邂逅一只可爱的小动物之类的。
让每个组主要说一个,然后大家一起想在这个邂逅里有什么特别的细节。
4. 写作实践(20分钟)- 学生根据自己的讨论结果开始写一篇关于邂逅的作文,要求必须有细节描写。
五、教学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邂逅中的美是要靠细节展现出来的。
六、作业布置- 进一步修改完善课堂上所写的作文,并且思考如何让邂逅中的美表现得更鲜明。
小学美术融合语文的教案
小学美术融合语文的教案标题:小学美术融合语文的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美术融合语文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和表现力。
2.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 通过美术与语文的融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教学内容:本节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典故和元素,并运用美术形式进行创作。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美术融合语文的目的,激发学生对接下来内容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课件、图片等多媒体方式,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个重要典故和元素(如“百鸟朝凤”、“四不像”等)。
并结合语文课文中相关内容,让学生对这些典故和元素有一定了解。
3. 创作活动(30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选择一个典故或元素作为创作主题。
b. 创作过程:学生利用各种美术材料(如彩绘纸、颜料等),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绘制与所选择主题相关的美术作品。
c. 教师指导:教师在创作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将语文教学内容融入美术创作中。
4. 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并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分享自己对创作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美术与语文的融合,以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探索美术与语文的交叉点。
教学评估:1. 老师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专注度,评估其创作的完成度和水平。
2. 学生展示和分享作品时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参观美术馆或艺术展览,加深对美术的理解和欣赏。
2. 可以在其他课程中融入美术元素,如数学中的几何形状绘制等。
3. 组织学生参加美术比赛或校内展览,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
教学资源:1. 课件、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2. 彩绘纸、颜料等美术材料。
美术老师语文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美术与语文的交融之美》年级:七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美术与语文的相互关联,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分析其与语文的交融之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语文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1. 美术与语文的相互关联。
2. 美术作品中的文学元素。
教学难点:1. 美术作品与语文的融合分析。
2. 学生对美术与语文交融之美的感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幅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美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美术与语文的相互关联,引导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2. 列举一些美术作品中的文学元素,如诗词、散文等,让学生感受美术与语文的交融之美。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文学元素。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作品中的文学元素及其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 教师提供一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结合语文知识,分析作品中的文学元素。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教师进行点评。
五、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美术与语文的交融之美。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术与语文的交融之处,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与语文的交融之美,大家还记得哪些作品中的文学元素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美术与语文的相互关联。
二、拓展延伸1. 教师提供一些具有文学元素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作品中的文学元素及其对美术作品的影响。
三、创作实践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美术和语文知识,创作一幅具有文学元素的美术作品。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高中语文说课稿美术
高中语文说课稿美术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高中语文课程中融入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今天,我将以“美术与语文——艺术的交融”为主题,进行一次说课。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美术与语文之间的联系,掌握如何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来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联想等方法,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内容本次说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美术与语文的关系概述:介绍美术与语文作为艺术形式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它们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和价值。
2. 文学作品中的美术元素:分析文学作品中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形象、营造氛围,以及如何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现美术元素。
3. 美术作品中的文学内涵:探讨美术作品中如何蕴含或反映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以及如何通过视觉艺术来传达文学信息。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学与美术的交融之美。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递美术与语文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文学与美术交融的理解和感受。
4. 创作法:鼓励学生尝试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或形象创作成美术作品,或者通过写作来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幅著名的美术作品和相关的文学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美术与语文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
3. 案例分析:选取《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相关的绘画作品,分析文学与美术如何相互映照和补充。
小学美术《vs语文》教案
-难点突破:分步骤指导学生进行设计,从草图到最终作品的制作,提供必要的技巧支持,如如何使用剪刀、胶水、画笔等工具。
-跨学科融合:在美术设计中融入语文学科的知识,如何将语文课本的内容与美术设计相结合,这是一个综合性难点。
-知道封面设计中色彩、形状、图案等元素的作用和意义。
2.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设计语文课本封面,展现个性与创意。
-能够运用绘画、剪贴等手法,结合语文课本主题进行设计。
3.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出独特见解,共同完成封面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设计想法,与小组成员有效沟通,实现创意的共享与融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语文课本封面设计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封面设计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难点解决: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诗歌等内容,探讨如何将这些元素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实现学科间的有效融合。
-情感态度的传递:设计不仅是技能的展示,还应该传递情感和态度,如何让学生在作品中表达对语文课本的热爱和尊重是一个情感表达的难点。
-难点引导: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认识到课本的重要性和美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设计的热情和责任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设计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封面设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教学设计美术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美术高中语文导言在中学阶段,美术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也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文和美术两门学科在高中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篇教学设计旨在探讨如何结合美术和语文两门学科,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美术欣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和语文的互相联系,认识美术与语文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2.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作品展开深入的思考和分析;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创作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美术与语文的交叉点:介绍美术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包括美术作品中的文字元素、艺术家的创作背景与意图等。
2. 美术作品的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3. 创作美术作品:让学生以某个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美术的表现形式创作出自己的作品,通过创作来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三、教学步骤1. 引入(1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著名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观点。
示范问题:- 这幅作品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你认为艺术家创作这幅画的初衷是什么?2. 美术与语文的交叉点(20分钟):通过讲解并展示一些著名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中的文字元素和艺术家的背景与意图。
示范问题:- 你注意到美术作品中的文字元素了吗?它们对作品的整体表达有何影响?- 你认为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意图对作品的意义有何影响?3. 美术作品的阅读与理解(30分钟):选择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通过细节观察和思考,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艺术手法。
示范问题:- 这幅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 你认为艺术家在运用色彩方面的选择有何用意?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20分钟):通过展示一系列舒适动人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并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案小学美术
语文教案小学美术教案标题:小学美术教案——探索语文与美术的融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语文与美术的联系与融合,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语文与美术的融合关系。
2. 运用语文知识,创作美术作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或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诗歌等)。
2. 美术工具和材料(如彩色纸、颜料、画笔等)。
3. 学生的美术作品集(可用于展示和分享)。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将语文与美术相结合,创作出独特的美术作品。
”2. 引导学生回忆一些与美术相关的词汇和概念,如颜色、形状、线条等。
Step 2:理解语文与美术的融合(10分钟)1. 选择一篇适合年龄的文学作品,例如一则童话故事或一首诗歌。
2. 阅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品中的场景、人物或情感。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美术表现来展示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意境。
Step 3:创作美术作品(25分钟)1.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或文学作品。
2. 引导学生讨论并确定他们想要表达的情节和意境。
3. 学生使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创作与所选文学作品相关的美术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注重细节和表达技巧。
Step 4:展示和分享(10分钟)1.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并向其他同学解释作品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意图。
2. 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Step 5:总结与延伸(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语文与美术的融合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语文与美术的融合,可以在课外时间阅读文学作品,并通过美术表现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或课余时间继续创作与语文相关的美术作品,形成个人的美术作品集。
小学语文教案:美丽的邂逅
小学语文教案:美丽的邂逅美丽的邂逅一、引言美丽的邂逅是一篇小学语文教案,通过讲解和分析文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作文写作技巧。
本教案将从背景介绍、文本阅读、写作要点和示范写作四个方面展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背景介绍《美丽的邂逅》是一篇关于大自然与人类美好相遇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述一个秋天的午后,在阳光下唱歌的少年与山间溪水相遇,并相互启发,表达了对大自然真挚而深刻的赞美之情。
三、文本阅读学生们首先应仔细阅读《美丽的邂逅》这篇文章,理解每个片段所表达的意思,注意把握文章整体结构和作者想传递给读者的主题。
接下来,我们会就文章中几个重要段落进行分析和讨论:1. 描述少年迷人形象的段落这一段中选取了极具优雅形象的少年在哼着歌曲伴随着自然韵律行走于溪水边的场景,通过对身姿、容貌和歌声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少年美丽形象的情感表达。
2. 描述山间流水的段落文章中通过描绘山间清澈流水带来的美妙声音,让读者在脑海中仿佛听到了溪水轻轻奔流的声音,并引发人们对大自然美妙韵律的思考。
3. 少年与溪水相遇并相互启发的段落这一段描述了当少年唱歌时,溪水向他回应,并用悠扬旋律回报他。
这个片段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无声的交流和相互启迪。
四、写作要点通过文本阅读和分析之后,学生们可以进入写作环节。
以《美丽的邂逅》为素材,结合自己所见所闻或者想象力来编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美好邂逅的文章。
以下是写作时需要注意的要点:1. 主题明确文章应围绕“大自然美好邂逅”展开,内容连贯、紧密结合主题。
2. 描述细腻通过对细节的描写来展现大自然美丽邂逅的场景,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清晰而真实的感受。
3. 想象丰富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来增添一些细节和情节,使文章更加丰富有趣。
四、示范写作秋天的午后,暖阳洒在大地上,温暖而宜人。
一个少年穿着白衬衫,在山间溪水边唱歌,在阳光下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他的歌声如同一股清风,在山谷间回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与语文的美丽邂
逅
美术与语文的美丽邂逅
“老师,我画的好吗?”“老师,他画得‘桃花流水鳜鱼肥’好形象啊!”手中拿着孩子们五彩斑斓的画作。
我心里美滋滋的。
这可不是一节美术课,这是语文课,我让同学们用画笔画出课文中描绘的美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学科也注入了新的特点:开放、综合与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这种“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与生活同在,要求打破封闭单一的语文教育系统,建立开放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大语文教育体系。
从目标、内容、手段等方面实现综合性学习,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学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美术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浅出、融会贯通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厚积薄发地形成
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语文与美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甲骨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甲骨文中有很多文字就是美术中图画与汉字相结合而产生的,也叫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指纯粹利用图画来作文字使用,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我们牙牙学语之时,也是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通过图画来学习语文。
我们的语文课本上随处可见的插图也说明,美术对我们学好语文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美术让语言文字立体化
儿童时期,学生的形象思维要优于抽象思维。
语言文字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没有图画那么直观,有一些课文中的段落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就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以己之长补其之短的作用。
学生还可以自己去画,用画画来印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例如在教授古诗《泊船瓜洲》时,对于理解“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我就先让学生联系课下注释理解“一水”指的是长江,瓜州在长江北岸。
这样就可以在黑板上先画出一条江,再在江北岸标上瓜州,那么自然京口的位置就可以根据诗意标
在长江南岸。
“钟山只隔数重山”在京口的旁边画上几座山,诗人的家乡钟山标在这数重山的旁边。
这样通过一幅简单的地图,学生很直观地了解到诗人现在所处的位置瓜州和诗人的家乡钟山其实相隔很远,还可以在示意图的北方标上诗人的目的地京城的位置,这样实际距离与诗中的“一水”“只隔”进行对比,学生自然能体会到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的深情。
二、美术让语言文字更具趣味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低年级的学生对图形的敏感性要比对文字和拼音的敏感性要强的多,在识字不多的年龄段,绘画是他们最好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低年级的拼音识字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具备创新精神,将枯燥乏味的拼音文字形象化地展现出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进行低年级拼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拼音卡片,卡片上的拼音字母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卡片上还可以用绘画、撕纸、彩笔进行装饰。
在动手制作拼音卡片时,学生就能对拼音字形很好的熟记。
同时,这些拼音卡片在课堂上也是很好的教具,同桌之间可以利用拼音
卡片互相检查拼音的认读情况,也可以将声母与韵母卡片组合,教学生拼读音节。
三、美术让语言文字更具意境美
经典古诗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优秀载体,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
由于时空、阅历、语言等限制,学生领悟诗文的意境已然成为古诗文教学的难点。
如何让学生在积累优美诗句的同时也能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深刻意蕴的画。
古人对诗、书、画的认识就是一个整体。
王维的诗就被后人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以看出,诗的意境是和画融为一体的,无限的想象空间来自于文学作品。
自古以来就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艺术整体。
以图配文,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
如在教授古诗《江雪》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
学生很容易理解这是一首描写江乡雪景的诗,可是诗中从“绝、灭、孤、独”所展现出的诗人的孤寂高冷,学生却体会不到。
假如我们上课时将这幅雪景画下来,学生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茫茫白雪,飞鸟尽藏,人迹罕
至,天地之间之有一位渔翁坐在江上小舟中垂钓。
学生自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天气这么冷,他却独自一人出来钓鱼呢?老??这时就可以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孤寂和高冷了。
总之,美术就其形象性、生动性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预示着语文教法的改进与创新有更广泛、更深层的拓展空间。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会一如既往的坚持新课标的理念,持之以恒地让它们为我的课堂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