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3.2 命题与证明(1)
秋八年级数学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新版)沪科版【精品教案】
13.2命题与证明第 1课时命题与证明(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 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公义、原命题、抗命题等观点.2.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 能划分公义、定理和命题 .3.理解证明的含义 , 体考证明的必需性和数学推理的严实性.【过程与方法】1.经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 , 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依据命题的证明需要 , 要修业生画出图形 , 写出已知、求证 , 训练学生将命题转变为数学语言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 经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 培育学生科学谨慎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作风.2. 让学生踊跃参加数学活动 , 对数学定理、命题的由来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 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亲密联系 ,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踊跃性 .要点难点【要点】学习命题的观点和命题、公义、定理的划分.【难点】严实完好地写出推理过程.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 导入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有一根比地球赤道长 1m的铜线将地球赤道绕一圈 , 想想 , 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缝隙有多大 ?能放进一颗枣吗 ?能放进一个苹果吗 ?学生交流议论后回答.生甲 : 都放不进去 .生乙 : 枣能放进 , 苹果放不进 .生丙 : 都能放进 .师 : 我们此刻用这个式子来算 , 设赤道的长为 C, 则铜线与地球赤道之间的空隙是 -= ≈0.26(m), 可见 , 枣和苹果都能放进去 . 经过这个例子 , 你们遇到了什么启迪 ?生 : 有些东西想象的或感觉的不必定靠谱, 要详细剖析 .师 : 对 , 我们要做到有理有据.上一节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时, 我们经过折叠、剪拼、胸怀等方法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但对这类方法, 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在剪拼时 , 发现三个内角难以拼成一个平角 , 不过靠近 180°的某个值 ; 胸怀三个角 , 而后相加 , 不必定能正确地获得 180°.两种状况怎么解呢?学生思虑、交流、.: 是的 , 研究几何形 , 从察和获得的 , 有会有差 , 以令人确信其果必定正确 . 所以 , 就得在察的基上有理有据地明原因 , 就是 , 要判断数学命的真假 , 需要做必需的推理 .二、共同研究, 取新知: 推理是一种思活, 人在思活中, 经常要事物的状况做出各种判断.教多媒体出示:(1)江是中国第一大河 ;(2)假如∠ 1和∠ 2是角 , 那么它相等 ;(3)2+3 ≠ 5;(4)假如一个整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 那么个数能被 3整除 .教找一名学生回答, 而后集体正 .: 在学中 , 凡是能够判断出真 ( 即正确 ) 、假 ( 即 ) 的句叫做命 . 上边的 (1) 、(2)、 (4) 都是正确的命 , 我称之真命 ;(3) 是的命 , 我称之假命 . 假如一个句没有某一事件的正确与否作出任何判断 , 那么它就不是命 , 比方感句、疑句、祈使句等 .教多媒体出示 :(1) 关上窗 ;(2) 你明日来上学 ?(3) 天真冷啊 !(4)今日夜晚不会下雨 .(5)昨天我去旅行了 .: 同学判断一下哪些句是命?学生后回答, 而后集体正.: 每个命都由、两部分成, 是已知事 , 是由已知事推出的事. 命常写成“假如⋯⋯那么⋯⋯”的形式 . 有我了便 , 省略关“假如”、“那么” , 如命“假如两个角是角 , 那么两个角相等” , 能够写成“ 角相等” .以“假如⋯⋯那么⋯⋯”关的命的一般形式是“假如p, 那么 q”, 或许成“若p, q”, 此中 p是个命的条件( 或假 ),q 是个命的( 或断 ).三、教多媒体出示:【例 1】指出以下命的条件与:(1) 两条直都平行于同一条直, 两条直平行;(2) 假如∠ A=∠ B, 那么∠ A的角与∠ B的角相等 .生甲 :(1) 中“两条直平行于同一条直”是条件, “两条直平行”是.生乙 : “∠ A=∠B”是条件 , “∠ A的角与∠ B的角相等”是.四、推, 深入研究: 将命“假如 p, 那么 q”中的条件与互, 便获得一个新命“假如q, 那么 p”,我把的两个命称互抗命, 此中一个叫做原命, 另一个叫做原命的抗命. 我在前面学了命都能够判断真假, 当一个命是真命, 它的抗命也是真命?学生交流议论后发布建议.师: 我们能够看这样一个例子 , “假如∠ 1与∠ 2是对顶角 , 那么∠ 1=∠2”是真命题 , 它的抗命题是什么 ?生 : 它的抗命题是“假如∠1=∠ 2, 那么∠ 1与∠ 2是对顶角” .师 : 它是真命题仍是假命题呢?生: 假命题 .师 : 你是怎么判断它是假命题的呢?学生交流议论后回答.教师多媒体出示以下图.师 : 对 . 我们能够举一个例子, 比方角均分线分红的两个角, ∠ 1=∠ 2, 但明显 , 这里∠ 1与∠2就不是对顶角 . 像这类切合命题条件 , 但不知足命题结论的例子 , 我们称之为反例 . 若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 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五、练习新知, 加深议论师 : 请同学们看教材中本节例1后练习的第 2题 .教师找学生回答, 而后集体校正获得:(1)假命题 .反例 :|-1|=|1|, 但-1 ≠1.(2)假命题 .反例 :(- 1) ×(-1)>0, 但 -1 是负数 .(3)真命题 .(4)假命题 .若两条不平行的直线与第三条直线订交, 同位角不相等 .师 : 我们来看第 3题 .教师找学生回答, 而后集体校正获得:(1)真命题 ,(2) 真命题 ,(3) 真命题 .师 : 在数学命题的研究中 , 为了确认某些命题是真仍是假 , 需要对命题的正确性进行论证 , 在论证过程中 , 一定追本求源 , 真谛不需要再作论证 , 其正确性是人们在长久实践中查验所得的真命题 , 作为判断其余命题真假的依照 , 这些作为原始依据的真命题称为公义 . 同学们想一下, 我们学过哪些公义 ?生甲 :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 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生乙 : 两点之间的全部连线中, 线段最短 .生丙 : 经过直线外一点, 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这条直线,师: 对 , 这些都是公义 . 有些命题 , 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获得证明 , 并被选定作为判断其余命题真假的依照 , 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 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甲 : 对顶角相等 .生乙 :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生丙 : 等角的补角相等.师 : 对 . 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下边 , 我们来证明一个七年级时用过的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多媒体出示:【例 2】已知:如下图,直线c与直线a、b订交,且∠ 1=∠ 2.求证 :a ∥ b.师: 若已知“同位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这个定理 , 怎么证明“内错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这个结论 ?学生交流议论,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口述 , 教师板书推理过程.证明 : ∵∠ 1=∠ 2,( 已知 )又∵∠ 1=∠ 3,( 对顶角相等 )∴∠ 2=∠ 3.( 等量代换 )∴ a∥ b.( 同位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 )教师重申 :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 不可以想自然 . 这些依据 , 能够是已知条件, 也能够是定义、公义、已经学过的定理.【例 3】已知:如图,∠ AOB+∠BOC=180°,OE均分∠AOB,OF均分∠ BOC.求证 :OE⊥ OF.证明 : ∵ OE均分∠ AOB,OF均分∠ BOC(已知 )∴∠ 1=∠ AOB,∠2=∠ BOC.(角均分线的定义)又∵∠ AOB+∠BOC=180°,( 已知 )∴∠ 1+∠ 2=( ∠ AOB+∠ BOC)=90°.( 等式性质 )∴OE⊥OF.( 垂直的定义 )六、讲堂小结师 : 我们今日学习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 , 教师增补完美.教课反省在这节课上 , 经过举反例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培育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虑问题的方法. 经过重申正面的严实性, 让学生理解证明的必需性和推理过程要步步有据. 在教课方法上我主要采纳“举一”, 让学生独立思虑、自由交流、集思广益, 进而达到“反三”的目的. 尽可能地调换更多学生主动参加、交流、交流 , 经过自己思想碰撞建立新的认知构造 , 进而正确地判断命题的真假 , 关于假命题举出反例 . 关于命题的证明 , 要修业生能写出证明的一般步骤并能做到步步有据 .第 2课时命题与证明(二)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三个推论.2. 熟习并掌握较简单命题的证明方法及其表述.3. 研究并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4. 会灵巧地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解决实质问题.【过程与方法】1. 经历研究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2. 让学生在思虑与研究的过程中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几个推论.【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 经过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让学生领会到数学的谨慎性和推理的用途.2.经过让学生踊跃思虑、踊跃讲话, 使他们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 .3.经过生动的教课活动 , 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表达能力 , 提升学生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兴趣 .要点难点【要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理.【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 导入新知师 :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你还记得它的内容吗?学生回答 .师 : 我们用什么方法证明过这个命题?生 : 用折叠、剪拼和胸怀的方法.师 : 很好 !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的观点, 大家还记得吗 ?生 : 记得 . 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获得证明, 并被选定作为判断其余命题真假的依照, 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师: 对 .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一个定理 , 它能够被证明 , 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简单命题的证明 , 此刻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 .二、共同研究, 获得新知教师多媒体出示:【例 1】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师: 在证明命题时 , 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 假如问题与图形有关 , 第一 , 依据条件画出图形 , 并在图形上标出有关字母与符号 ; 再联合图形 , 写出已知、求证 . 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师 : 这个命题与图形有关吗?生:有关.师 : 那我们要画出什么图形?生 : 一个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师 : 题目中没有已知、求证, 我们自己要写出来. 已知就是条件, 求证的就是要证的结论. 应当怎么写 ?生: 已知 : △ ABC,如下图 . 求证 : ∠A+∠ B+∠C=180°.教师板书 .师 : 从前我们经过剪拼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 这不是证明 , 但它却给我们以启迪 , 此刻我们经过作图来实现这类转变, 给出证明 .教师边操作边解说:在剪拼中我们能够把∠ B剪下 , 放在这个地点 , 在证明中我们能够作出一个角与∠ B相等 , 来取代这类操作 . 并且为了证明的需要 , 在本来图形上添画的线 , 这类线叫做协助线 . 同学们看, 应当如何添画协助线来帮助我们证明这个问题?生 : 延伸 BC到 D,以点 C为极点、 CD为一边作∠ 2=∠ B.教师作图 :师 : 对 . 假如再知道什么条件就能获得结论了?学生议论后回答.生 : 由于∠ 1+∠ 2+∠ ACB是一个平角 , 等于 180°, 假如∠ A=∠ 1, 那么就有∠ A+∠B+∠C=∠ 1+∠ 2+∠ACB=180°, 这样就证出了却论 .师 : 对 . 此刻我们看如何证∠A=∠ 1?学生交流议论.教师提示 : ∠ A和∠ 1是什么角 ?生: 内错角 .师 : 怎么证两个内错角相等?生 : 两直线平行 , 内错角相等 .师 : 在题中要证哪两条直线平行?怎么证它们平行?生 : 证明 CE∥ BA,由于∠ 2=∠ B, 由同位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 , 就能够证出 CE∥ BA了 .师: 很好 ! 我们此刻来把这个推导过程详细写一下 . 要注意 , 我们方才是剖析 , 能够由结论推条件 , 但在书写过程中 , 要先写条件 , 再写结论 , 这个次序要理清 .学生口述 , 教师板书 .师: 此刻大家想想 , 假如一个三角形中一个角是 90°, 依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此外两个角的和会是多少 ?生:90 °.师 : 对 . 两个角的和是 90°, 我们能够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互余.师 : 对 . 由此我们获得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第一个推论.教师板书 :推论 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三、边讲边练师: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有多种方法 , 课本练习中给出了此外两种证法 . 大家能不可以说出第一题的思路 ?生 : 过点 A作 DE∥BC后 , 由两直线平行 , 内错角相等来成立两个相等关系 , 再由平角的定义便可证出了 .师 : 你们已经理清了思路, 此刻请大家将书上的证明过程增补完好.学生达成练习第1题 .师 : 第二个练习的思路大家清楚吗?学生交流议论后回答.生: 过三角形一边上一点作两条平行线 , 而后依据平行线的性质使△ ABC的三个内角与构成平角的三个角分别相等 , 再由平角的定义证明它们的和是 180°.师 : 很好 ! 请同学们把证明过程增补完好 .学生增补练习第2题的证明 , 教师巡视指导, 而后集体校正.四、层层推动, 深入理解教师多媒体出示:师 : 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 我们以前如图中所示那样把△ABC的一边 BC延伸至点D,获得∠ ACD,像这样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伸线构成的角, 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在上图中 , △ ABC的外角 , 也就是∠ ACD与它不相邻的内角∠A、∠B有如何的关系?你能给出证明吗?学生小组交流议论后回答.生 : ∠ ACD与∠ ACB的和是 180°, 所以∠ ACD=180°- ∠ ACB;依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A+∠B+∠C=180°, ∠ A+∠B=180° - ∠ C. 由等式的性质 , 获得∠ ACD=∠ A+∠ B.师: 很好 ! 除了这个相等关系 , 还可以获得什么大小关系 ?生: ∠ ACD>∠ A, ∠ ACD>∠ B.师: 很好 ! 在证明中主要应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我们把这两个结论称为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 .教师板书 :推论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师: 像这样 , 由公义、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 推论 2能够用来计算角的大小 , 推论3能够用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例 2】已知:如下图,∠ 1、∠ 2、∠ 3是△ ABC的三个外角.师: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三角形外角和定理, 即三角形三个外角的和是 360°. 请大家想一下,怎么证明这个命题 ?学生交流议论后回答, 而后集体校正 .证明 : ∵∠ 1=∠ ABC+∠ ACB,∠2=∠BAC+∠ ACB,∠3=∠BAC+∠ AB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1+∠ 2+∠ 3=2( ∠ ABC+∠ ACB+∠ BAC).( 等式性质 )∵∠ ABC+∠ ACB+∠BAC=18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 2+∠3=360°.五、讲堂小结师 : 我们今日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讲话 , 教师评论 .教课反省本节课我经过让学生自己思虑设计证明思路, 来培育学生踊跃思虑的研究精神. 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第一种证法中, 我率领他们回首了从前证明此定理的操作方法, 并说明这两种方法的思想是一致的. 一方面能够让他们学会把实质问题用数学形式表示出来, 另一方面培育了他们成立有关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意识, 促使知识的迁徙. 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练习中 , 我让他们先理清思路 , 再做题 , 不只能够借鉴识人的思路 , 并且能做到整体掌握 , 理清脉络 .。
初中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3.2.1命题与证明》教案
③等角的余角相等.
④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变式3 将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然后指出它们的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同位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①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
②如果∠A= ∠B,那么∠A的补角与 ∠B 的补角相等
条件: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结论:两条直线平行
条件: ∠A= ∠B。结论:∠A的补角与 ∠B 的补角相等
例2.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所得逆命题的真假,如果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
①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沪科版本数学八年级上册13.2.1 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
课题
13.2.1 命题与证明
单元
第三章第2节第1课时
学科
数学
年级
八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以及命题与证明等几何知识。本章是在学生对几何结论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和结论的学习,比较系统的对证明的思维方法和表达形式展开研究。本节课主要注重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原命题、逆命题等概念的理解。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对顶角相等.
(4)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周长相等.
问题:
(1)上述四个语句是命题吗?
(2)它们的题设,结论分别是什么?
(3)(1)和(2),(3)和(4)之间,你发现了什么?
把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互换,便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命题,我们称这样的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
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13.2 第1-2课时 命题、证明
13.2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过程与方法】对于命题的结构,可让学生先自行观察或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关于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特别是对那些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是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适当多做些练习,对本问题不能要求学生本节课就必须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练习.对于真命题要注意强调“结论一定成立”中“一定”的含义是无一例外,总是正确的,而假命题就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教学时最好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对照起来讲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教学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
课前准备课件、教具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
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水错误的。
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
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
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
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
13.2命题的证明 教案-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
命题与证明2教材分析此节课是这一节的第二课时,承上启下。
承上是命题及命题的有关概念的学习,启下是如何通过分析得到证明思路。
此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来引入定理和证明的有关概念,注重规范书写证明过程,让学生形成规范的习惯。
这样的学习,是后续分析和理解怎样推理的重要准备.因此,本节课规范书写的教学,是整个初高中学习证明的关键.学情分析:学生刚刚学习了命题,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但对如何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很茫然。
学生对于推理在前期的学习,有了浅浅的认识,但是不知规范,更不会用符号语言去书写。
教学目标1.了解定理和演绎推理及证明的概念2.学会证明过程的规范书写3.在学习推理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定理和演绎推理及证明的概念教学难点:规范书写证明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如图,如果OC平分∠AOB,那么∠1=∠2.[设计意图]目的明白定义的语句描述,再次结合以往所学过的内容,通过截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表明定义的存在,从中体会到定义是真命题,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能对定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为后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2)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如果∠1=∠2,那么a ∥ b.[设计意图]目的明白基本事实的概念,再次结合以往所学过的内容,通过截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回忆当时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发现基本事实是如何得到的。
从中体会到基本事实是真命题,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学生互相交流、与老师共同分析,为后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3)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若∠2=∠4, 则 a ∥ b.[设计意图]目的是引入定理的概念,再次结合以往所学过的内容,通过截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回忆当时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发现定理是根据基本事实得到的,这样能得到定理的概念: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为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称之为定理。
13.2命题的证明 教案-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课题:13.2命题与证明(1)一、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教学内容:命题的概念与结构,命题的真假及判断,原命题和逆命题的区分以及反例的概念。
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沪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第1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通过只凭剪拼的直观操作法来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难以令人信服的,说明推理证明的必要接着学习命题、命题的结构、互逆命题、反例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将前面学习的几何性质与后面即将学习的证明联系起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训练学生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同时也为接下来的证明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原命题、逆命题、反例的概念,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关系;2、经历探究命题以及结构的过程,体会命题的内涵,明确反例的意义和作用,经历一系列问题串的探究过程,掌握有关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3、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掌握有关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为后继学习做好准备,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命题的意义和结构,判断命题的真假,以及互逆命题之间的关系。
难点:反例构造的过程。
四、教学策略分析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问题引领启发、引导、合作、探究,以及组合的教学媒体,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易的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渗透。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方便地创设、改变和探索某种数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思考和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
根据如今各学校实际教学环境及本节课的实际教学需要,我选择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将有关教学内容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能够进行直观地观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疑问:(1)在剪拼时,发现三个内角难以拼成一个平角,只是接近180°的某个值。
(2)度量三个角,然后相加,有的接近179°,有的接近181°,不是很准确地都得180°。
新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导学案1
新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导学案1班级姓名时间课题:13.2.1 命题与证明一、自学目标(认定目标不放松)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2.理解命题的结构,改写成逆命题。
二、自学过程1.请仔细阅读教科书P 至观察止并在书上做好记号。
2命题的概念?写一个真命题,一个假命题。
3.指出你写的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4.把你写的命题改成它的逆命题。
三、自学质疑(学要思,思要钻)请写下你的疑问:孙疃中心学校”st”互助学习“三步九环节”学案之研学案课题:13.1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第三课时)【研学目标】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
2、经历探究命题以及结构的过程,体会命题的内涵。
3、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论证意识,感悟几何思想的应用价值。
【研学重点】认识命题的内涵和结构。
【研学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研学过程】探究一:判断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a ,b 两条直线平行吗? (5)鸟是动物; (6)若42=a ,求a 的值;(7)若22b a =,则b a =.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命题的概念:叫做命题.象句子(1)(3)(5)(7)都是命题;句子(2)(4)(6)都不是命题. 叫真命题, 叫假命题。
下列句子是命题吗?① 画一条直线;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③我回家;④以A 为圆心,2cm 为半径画圆。
活动:与数学有关的命题,我们称为数学命题。
命题可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如上面的②就可写成这个形式。
这个形式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如果p ,那么q ”或“若p ,则q ”。
其中p 叫命题的题设,q 叫命题的结论。
探究二: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商为-1;(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5)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6)如果AB ⊥CD ,垂足是O ,那么∠AOC =90°引导学生识别命题中的题设和结论,要求学生写成“如果P,那么Q”的形式。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2命题与证明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和自我提升。例如,在讲解完一个证明方法后,我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是否理解了该方法,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同时,我也会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的建议。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明确改进方向,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在购物时,商家会给我们的商品开具发票?”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思考和讨论。然后,我引导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一个数学概念,即“命题”。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能够将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例如:“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命题的概念?它们有什么特点?如何进行证明?”通过总结归纳,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还会提醒学生在做作业时要注重细节,保持解答过程的简洁和清晰。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我会抽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讲解,以巩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命题,引导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证明。同时,教师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诚实、勤奋、细心的学习态度。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将复杂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思路。
3.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方法,深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2.总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调数学的实际价值。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五)作业小结
1.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转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并能够运用该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 命题 教案
13.2 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
方法
教学流程本节课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依次是: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环节二合作探究,辨析概念
环节三学以致用,深化理解
环节四课堂小结,分层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境导入:先出示一组生活图片,
配上相应的语句,问学生能否对上
面的语句进行判断;再过渡到数学
的问题上,“线段a与线段b哪一
个长?”并用动画演示验证,自然
过渡,引入新课.
1.学生观察图片并
作出回答.
2.教师引导学生思
考哪些语句可以作出判
断。
通过观察和验
证,激发学生的
兴趣,产生认知
冲突,说明观察、
实验等方法得出
的结论不一定正
确,为本课学习
作好准备.
b
a
13.2.1 命题。
沪科版(2012)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3.1.2命题与证明 教案
13.2命题与证明(第一课时)◆课标要求: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
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的错误。
◆内容分析:本节为几何命题证明的起始内容,通过直观操作说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个结论难以使人信服,说明推理证明的必要性,接着给出了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说明命题的结构;介绍了反例可以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本节课将前面的几何性质与后面的几何证明相联系,为接下来几何证明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对几何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掌握,但是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对于集合的学习还较多的停留在直观感受。
因此要在本节知识中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
2.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3.知道反例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重点: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如何利用反例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教学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方法:启发讲授,探究讨论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先请同学们阅读这则小故事,看一看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曾经把人定义为“人是有两条腿的动物”。
有人便指着一只鸡问:“这是人吗? ”苏格拉底发现自己给人下的定义有问题,又补充说:“人是有两条腿而没有羽毛的动物。
”于是那人再次反驳:“这么说来,拔去羽毛的鸡就是人了?”苏格拉底无语了。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方便后面的教学。
二、积极引导,探索新知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了一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在认识性质的时候我们是使用了观察、操作和实验的方法。
但是如果仅仅采用这样一些直观的观察和操作难以使人确信结果的正确性比如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样的性质。
要想使别人信服,我们只有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几何中的结论进行论证。
推理是种思维活动,在思维活动中我们常常需要进行判断。
数学沪科版八年级(上册)13.2第1课时命题
练一练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 (1)若两数相等,则它们的绝对值也相等;
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 (2)如果m是整数,那么它也是有理数;
如果m是有理数,那么它也是整数; (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相等.
思考:原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吗?
片 刚刚段在1:他一地天里早偷上捌,了李一老袋汉子李他来玉老是到米汉怎衙.想么吕门证证县里明明告令什的状立么?说即?派:张衙三役 将张三拘捕到县衙审讯:
吕县令问李老汉:“你怎知是张三偷了你的玉米?”
“因为早上我发现张三从玉米地那边过来,把一袋东 西背回家,还发现我地里的玉米被人捌了,我知道张 三家没有种玉米。 根据李老汉的证明,你能 所以我家玉米肯定是张断三定捌玉的米.是”张三偷的吗? 这种从已知条件出发(你列觉出得理有由疑)点,吗推?断出结论的 证明方法,叫综合法.综合法是最常用的证明方法.
否
假命题
4.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 (2)若ab=0,则a+b=0.
解:(1)两条直线平行形成的内错角,这两个角不 是对顶角,但是它们相等;
(2)当a=5,b=0时,ab=0,但a+b≠0.
课堂小结
1.命题的定义: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
2.命题的组成: 题设和结论
当堂练习
1.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D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对顶角相等 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 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
2.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D ) A.若a·b>0,则a>0,b>0 B.若a·b<0,则a<0,b<0 C. 若a·b=0,则a=0且b=0 D.若a·b=0,则a=0或b=0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2节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2节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沪科版八上第十三章第2节“命题与证明”的第1课时,是实验几何过渡到论证几何的启蒙章节。
本节课通过由直观操作的办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进而说明推理证明的必要性。
接着学习命题、命题的结构、真假命题和反例、互逆命题等知识,将前面学习过的几何性质与后面即将学习的证明联系起来,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以后的证明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2.结合具体实例,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了解原命题及其逆命题的意义。
会识别两个互逆的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3.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错误的;4.初步感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不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和数学推理的严密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命题及其结构以及真假命题的判断。
难点:把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以及反例构造。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性质,在认识这些性质时,使用了观察、操作和实验等方式,并对它们作出一些说理与解释。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渐趋成熟,由“形象思维”逐步转向“抽象思维”。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时首先要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其次知道证明什么,再进一步掌握命题的结论,以及真假命题的判断,最后再学习如何证明。
五、教学方法启发讲授、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过程1.单元框架【设计意图】教师展示单元框架图,梳理知识的来源与生成,让学生体会本节课的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
2.问题引入在学习“三角形中角的关系”时,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问题1.你还记得怎样得到的吗?问题2.展示一些同学在操作中的疑问,如何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学习几何需要观察和实验,同时也需要学会推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相关知识的回顾,找寻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意识推理的必要性,以及学习命题的必要性。
新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命题与证明》导学案
《命题与证明》导学案年级学科主备教师审核人年级组长签名班级姓名时间课题:13.2.3命题与证明一、自学目标(认定目标不放松)1.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含义;2.会按规定格式证明命题,进一步熟练证明的方法和表述;二、自学过程1.请仔细阅读教科书P 至,完成课后练习。
2、已知,如图,AD⊥BC于D,EF⊥BC于F,EF交AB于G,交CA延长线于E,且∠1=∠2.求证:AD平分∠BAC,填写“分析”和“证明”中的空白.分析:要证明AD平分∠BAC,只要证明∠ =∠,而已知∠1=∠2,所以应联想这两个角分别和∠1、∠2的关系,由已知BC的两条垂线可推出∥,这时再观察这两对角的关系已不难得到结论.证明:∵AD⊥BC,EF⊥BC(已知)∴∥()∴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即AD平分∠BAC()三、自学质疑(学要思,思要钻)请写下你的疑问:孙疃中心学校”st”互助学习“三步九环节”学案之研学案课题:13.2.3命题与证明【研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含义;2.会按规定格式证明命题,进一步熟练证明的方法和表述;3.通过学习几何证明,初步感受推理的严密性、条理性。
【研学重点】根据具体的证明过程,填写推理的理由【研学难点】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
【研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公理和定理有何联系和区别?2、从依据、、并按照,推导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二、合作探究例1、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求证:OE⊥OF例2、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辅助线引入:为了计算和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加(画)线,叫做辅助线,辅助线常常画成虚线.三、巩固新知1、证明:对顶角相等.已知: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相交于O,∠AOC与∠DOB是对顶角.求证:∠AOC=∠DOB.OA O CE BFACDB2.如图,在△ABC中,∠A=70°,BO,CO分别是∠ABC和∠ACB的角平分线,求∠BOC的度数.3.如图所示,已知:∠A=∠F,∠C=∠D,求证:BD∥CE课堂小结: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班级姓名选一选:1、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题设是………………()A.垂直B.两条直线C.同一条直线D.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2.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平分线所交成的角的度数是………………………()A.45°B.135°C.45°或135°D.以上答案均不对3.适合条件∠A :∠B :∠C=1 : 2 : 3的三角形一定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任意三角形4、(2006安徽中考题)如图,直线a∥b,点B在直线b上,且AB⊥BC,∠1=55º,则∠2的度数为()A.35ºB.45ºC.55ºD.125º耐心做一做5、如图,已知点E、F分别在AB、AD的延长线上,∠1=∠2,∠3=∠4.求证:(1)∠A=∠3(2)AF∥BC。
【K12教育学习资料】八年级数学上册 13.2 命题与证明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二、交流
(1)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判断命题的真假?
①同旁内角相等②如果a是有理数,那么a2+1>0
③若a∥c,b∥c,那么a∥b④1是质数
⑤不相交的两条线是平行线⑥奇数一定是质数吗?
⑦画一个半径是1cm的圆⑧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
(1)若|a|=|b|,则a=b
(2)如果ab>0,那么a,b都是正数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4)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同位角相等
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如果a=b,则a2=b2
(2)等角的余角相等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反思总结:
命题与证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
2、经历现实情境,探究命题的内涵,感悟命题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命题的内涵和结构
学习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议一议:下面的表达语言
(1)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2)如果∠1与∠2是对顶角,那么∠1=∠2(3)1+1<2(4)邻补角互补
②若a=0,则ab=0
③两个角的和等于平角时,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三、学习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评价
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p,那么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2)直线AB⊥直线CD,交点为O,有∠AOC=90°(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等角的补角相等
2、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
八年级数学上册 13.2 命题(第1课时)教案 (新版)沪科版
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1.掌握命题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部分;2.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理解原命题与逆命题的概念;3.初步培养不同几何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一、情境导入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判断句?(1)合肥市是安徽省的省会.(是)(2)3+7<11.(是)(3)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是)(4)北京欢迎你!(不是)(5)画一个角,它的大小是60度.(不是)(6)你的作业做完了吗?(不是)如何用数学语言来定义这种判断呢?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命题概念和结构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a2=b2,那么a=b;(2)对顶角相等;(3)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解析:第(1)题中有“如果”“那么”,条件结论明显,(2)(3)题可先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再找出题设和结论.解:(1)题设是“a2=b2”,结论是“a=b”;(2)改写: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题设:“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3)改写:如果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那么这三个角的和等于180°.题设:“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结论:“三个角的和等于180°”.方法总结:通常情况下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当条件结论不是很明显的时候,把所给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题设和结论,在改写时,要做到语句通顺,措辞准确.探究点二:真命题、假命题及举反例【类型一】真命题和假命题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b、c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①如果a∥b,a⊥c,那么b⊥c;②如果b∥a,c∥a,那么b∥c;③如果b⊥a,c⊥a,那么b⊥c;④如果b⊥a,c⊥a,那么b∥c.其中真命题的是____________(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解析:①如果a∥b,a⊥c,那么b⊥c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②如果b∥a,c∥a,那么b∥c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③如果b⊥a,c⊥a,那么b⊥c是假命题,故本项错误;④如果b⊥a,c⊥a,那么b ∥c 是真命题,故本项正确.故答案为①②④.方法总结:分析是否为真命题,需要分别分析各题设是否能推出结论,从而利用排除法得出答案.【类型二】举反例命题“如果a =b 2,那么a =b ”是假命题,可举出反例______________.解析:反例是符合命题的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的结论的例子,也就是说,满足a 2=b 2,但不满足a=b 的例子.当a =2,b =-2时,a 2=22=4,b 2=(-2)2=4.虽然a 2=b 2,但a ≠b .故答案为a =2,b =-2(答案不唯一).方法总结:通过举反例来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是数学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举反例只需要举出一个即可.探究点三:逆命题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的真假.(1)如果∠α与∠β是邻补角,那么∠α+∠β=180°;(2)如果△ABC 是直角三角形,那么△ABC 的内角中一定有两个锐角.解析:(1)交换原命题中“如果”和“那么”后面的部分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然后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判断命题的真假;(2)交换原命题中“如果”和“那么”后面的部分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然后根据三角形的角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解:(1)逆命题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是邻补角,此逆命题为假命题;(2)逆命题为: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此逆命题为假命题. 方法总结: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得到新命题,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所举的例子,如果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例子的结论,称之为反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三、板书设计命题⎩⎪⎪⎨⎪⎪⎧命题的概念: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者不正确 判定的语句(或式子)叫做命题.命题的结构: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常写 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 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 即可).逆命题:原命题为“如果p ,那么q ”,逆命题则 为“如果q,那么p ”.本节主要是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对于命题的结构,可让学生先自行观察或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关于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特别是对那些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是一个难点,解决这一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适当多做些练习,对本问题不能要求学生本节课就必须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练习.对于真命题要注意强调“结论一定成立”中“一定”的含义是无一例外,总是正确的,而假命题就不能保证总是正确的;教学时最好要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对照起来讲解.教学中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
最新初中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2命题与证明(1)导学案
13.2命题与证明(1)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定义的含义.2.了解命题的含义.3.了解命题的结构,会把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学习重点:命题的概念.学习难点:会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阅读新华社酒泉2005年10月11日这篇报导: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2日上午发射,……神舟六号飞船搭乘两名航天员,执行多天飞行任务.按计划,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运行在轨道倾角42.4°、近地点高度为200千米、远地点高度为347千米的椭圆轨道上,实施变轨后,进入343千米的圆轨道.要读懂这段报导,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2)什么叫做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什么叫做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内所含某一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二)练习1.定义概念的教学从以上两个问题中引入定义这个概念: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象问题(1)中的轨道倾角、近地点高度、远地点高度、变轨的含义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即需要给出定义.2.命题概念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判断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1)对顶角相等;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a ,b 两条直线平行吗? (5)鸟是动物; (6)若42=a ,求a 的值; (7)若22b a =,则b a =.答案:句子(1)(3)(5)(7) 对事情作了判断,句子(2)(4)(6)没有对事情作出判断.其中 (1)(3)(5)判断是正确的,(7)判断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命题的概念: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象句子(1)(3)(5)(7)都是命题;句子(2)(4)(6)都不是命题.说明:讲解定义、命题的含义时,要突出语句的作用.句子根据其作用分为判断、陈述、疑问、祈使四个类别.定义属于陈述句,是对一个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规定.而命题属于判断句或陈述句,且都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与判断的正确与否没有关系.3.命题的结构的教学告诉学生现阶段我们在数学上学习的命题可看做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以“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二、探究新知下面通过书本中的范例介绍如何找出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1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1)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命题与证明》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章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命题的概念和简单逻辑连接词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用数学语言和逻辑推理来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又是向更深入的数学逻辑推理的过渡。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的激活,又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命题的概念和简单逻辑连接词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证明方面的能力还相对较弱,对于如何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一个命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证明的过程,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和逻辑推理来表达和证明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命题与证明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一个命题,如何处理证明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会证明的过程和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例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证明的学习。
2.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命题的概念和简单逻辑连接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明确学习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3.2 命题与证明(1)
一、学习目标:1. 知道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含义,会判断一句话是不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2.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题断)能把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3.知道原命题和逆命题的含义,能找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知道反例的作用。
4、什么是公理?
自学指导随堂笔记
【学法指导】
我们研究几何图形,一般我们用观察,操作和实验的方法,但有时很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图
已知∠1=40°,则∠2=140°
我们通过测量观察等发现∠2的度数不一定很精确的是140°。
你将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
请仔细阅读课本P75上半部分内容,回答你的理解。
重点识记:
记录你的收获或者疑问
【自我探究】
仔细阅读课本P75-76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说出以下定义,并举例说明:
命题:
举例:
真命题:
举例:
假命题:
举例:
举例说明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即可。
试举例说明:
2、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另一个叫,
举例:。
举一个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是真命题的例子:;
举一个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的例子:
认真自研课本P78例题以上内容:
一、【学法指导】
1、公理和定理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怎么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
3、证明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哪些知识可以作为推理证明
的根据?
4、你知道什么是演绎推理,能举例说明是演绎推理(演绎法)?
5什么是证明?
【例题导析】课本P78
例3:
⑴在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结论前,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你已经学过的是什么?
(2)结合例子,先说明证明的思路,再说明每一步证明的依据。
(3)结合例子,说说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规范性应注意的几点?例4:
(1)垂直的定义是什么?要证明例中的OE⊥OF,只要证明什么
就行了?
(2)例题中除了已知条件,图形中隐含的条件是什么?
(3)证明思路是什么?
(4)证明步骤规范性应注意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