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概念和要求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定义和诊断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哮病定义和诊断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
哮病定义 和诊断
一、定义
哮 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概 述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 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外邪侵袭
病因
饮食不当
体虚病后
预防
哮 1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

发。
2 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

质,提高抗病能力。



调护
哮 病
1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 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 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预 4 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 防 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调 护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 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

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治 法: 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代 表 方: 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证
证 候:(主) 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

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
病 (兼)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类 证机概要: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治 法:
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代 表 方:
寒包热哮证
证 哮
候:(主)咯喉痰中不哮爽鸣,有痰声黏,色胸黄膈,烦或闷黄,白呼相吸兼急,促,喘咳气逆,

中医内科学-哮病-笔记

中医内科学-哮病-笔记

中医内科学-哮病-笔记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1.哮病的常见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2.哮病的基本病机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哮喘“夙根”论的实质,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凝聚成痰。

哮病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诊断和类证鉴别1.哮病的诊断要点(1)呈反复发作性。

常为突然发作,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可于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2)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3)部分患者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因气候突变、环境因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哮病与喘证的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辨证论治1.哮病的辨证要点哮病的辨证首先辨哮病发病特点,其二辨哮病之寒热偏盛,其三辨肺脾肾之虚。

(1)辨发病特点:哮病发作如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则本病与肺虚表卫不固有关,此时当着重辨清风寒与风热。

哮病发作如与饮食密切相关,则与脾虚痰蕴有关,当着重辨清痰湿与痰热之不同。

如哮病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十分钟即能缓解者,病情较轻,若持续时间较久者,当警惕喘脱的可能。

(2)辨寒热偏盛:寒哮者,因寒饮伏肺,遇感触发,则呼吸气促,喉中哮鸣,痰白清稀多泡沫。

热哮病,因痰热蕴肺,遇感诱发,则气粗息涌,痰鸣如吼,痰黄稠厚,咯吐不利。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

中医内科学讲义(三)哮病哮病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要点一概述《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在许多篇章里,都有有关哮病症状、病因病机的记载。

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之“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即包括哮病症状在内。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并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指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瞷剧,必有伏饮。

”此后还有呷嗽、哮吼等形象性的命名。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在《丹溪心法》一书中作为专篇论述,并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则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而简名“哮证”、“哮病”。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哮病的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他如吸人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2.饮食不当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体虚及病后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

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5. 常用药:
麻黄、射干——宣肺平喘, 化痰利咽;
干姜、细辛、半夏——温 肺化饮降逆;
紫菀、款冬——化痰止咳; 五味子——收敛肺气; 大枣、甘草——和中。
6. 加减:
表寒明显,寒热身疼,配桂枝、生姜辛散风 寒;
痰涌气逆不得平卧,加葶苈子、苏子泻肺降 逆,并酌加杏仁、白前、橘皮等化痰利气;
三.相关检查
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 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外源性者血清IgE值增加显著,痰检有大量嗜酸 粒细胞。
五.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标均显著下降,重症哮喘 气道阻塞严重,可使CO2潴留,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参考 直为35—45mmhg)上升,表现呼吸性酸中毒。
附:喘脱危证 症状:
主症: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兼症: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舌脉: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青黯,苔腻或滑。
2. 证机概要:痰浊壅盛,上蒙清窍,肺肾两亏, 气阴耗伤,心肾阳衰。
3. 治法:补肺纳肾,扶正固脱。
4. 主方: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方)合生 脉饮加减。前者长于回阳救逆,后者重在益 气养阴。
中 可 有 哮 病 史 。
. 多 与 先 天 禀 赋 有




. 诊 断 依 据
【 诊 查 要 点 】
二.病证鉴别
三.哮病与喘证的鉴别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 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二.哮病与支饮的鉴别
支饮亦可表现痰鸣气喘的症状,大多由于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 加重而成咳喘,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的界限不清,以咳嗽和 气喘为主,与哮病之间歇发作,突然起病,迅速缓解,喉中哮鸣有 声,轻度咳嗽或不咳有明显的差别。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 •
• •
5、虚哮 (1)症状: 主症: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 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 兼症:口唇爪甲青紫,咯痰无力,痰涎 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红唇紫, 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 舌脉: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 或细数
• (2)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 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 (3)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 (4)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本方补益 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 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 • 平喘固本汤由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 胡桃肉、脐带、沉香、苏子、款冬花、 半夏、橘紅、磁石组成。
• 4、风痰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 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 • 兼症: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 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 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 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 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 舌脉:舌苔厚浊,脉滑实。
5.辅助检查:
• (一)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并发感染可有 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外 源性者血清IgE值增加显著,痰检有大量嗜酸粒细 胞。 • (二)肺功能检查发作期有关呼吸流速的全部指 标均显著下降,重症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使 CO2潴留,PaCO2上升,表现呼吸性酸中毒。 • (三)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 呈过度充气状态。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 加及炎性浸润阴影。
• 附:喘脱危证
• (1) 症状: • 主症: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 抬肩,气短息促。 • 兼症: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 汗出如油。 • 舌脉:脉细数不清,或浮大无根,舌质 青黯,苔腻或滑。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C.越婢加术汤
D.越婢加半夏汤
E.小青龙加石膏汤
(二)填空题:
治疗哮病的首要原则是,发作时
,平时

(三)简答题:
哮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
1 .试述哮病与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2 .试述“痰”在哮病发病中的意义.
27
病案分析
杨某,男, 20岁,工人。经常发作性喉间哮 鸣气急6年,入夏即发。最近哮喘又作,喘 息抬肩,喉中痰鸣如锯,不能平卧,痰黄 粘稠,咳吐不利,口渴喜冷饮,胸闷、心 悸,疲乏无力,舌红,两侧糜烂,舌苔薄
膈 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
(舌(脉兼))面口色不青晦渴,或 渴 喜 热 饮 , 形 寒 怕 冷 , 天 冷 或 受 寒 易 发,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证机概要:
治 法:
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 表 方:
射干麻黄汤
16
热哮证 (发作期)
证 候: (主) 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 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
拘泥于祛邪
若发生喘脱危证—— 当给予扶正救脱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
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14
(三) 分证论治
哮病
发作期
缓解期
冷 哮 证

肺肺 脾肾 气两 虚虚 证证
15
寒哮证 (发作期)
证 候: (主) 喉中哮鸣 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
证 候: (主) 哮病反复久发,喘息鼻煽,张口抬肩,气短息促,
(兼) 烦躁,昏蒙,面青,四肢厥冷,汗出如油,

中医内科学——哮病81270知识分享

中医内科学——哮病81270知识分享

• (一)涵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
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
卧。
• 原因是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 阻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从解剖角度看,由 于气道挛急所致。
• 释义: • ①证候特征:呼吸困难、喉中哮鸣。 • ②反复性—突然性、反复性、短暂性。 • ③反复性说明次病可分为发作期、缓解
• (热痰 )
虚哮 气虚(寒痰)阴虚


寒痰伤阳
• 肺虚
• • 脾虚

• 失宣肃
• 肾虚

肺不布津 痰浊内生 卫气不足 卫外不固
气血不足 肺失所养 痰浊壅
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 肺
阳虚水泛 上客于肺 虚火灼津 上壅于肺
(二)病机要点:
• ①病位:肺、与脾肾 • ②基本病机:肺失宣肃 痰气搏击 。 • 病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
• 未发——可无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或仅有 轻微的咳嗽、咯痰、呼吸紧迫等;日久 反复发作,可见气喘、咳嗽、咯痰、呼 吸时喉间哮鸣有声、自汗、畏风、神疲 形衰、腰酸浮肿。
• ②发作时以邪实为主、辨其寒热。 冷哮:哮证特征+咳痰清稀,痰白,口 不渴,苔白。
热哮:哮证特征+咳痰黄稠,胶粘难咯, 口干欲饮,苔黄。
• 哮病:为诱因引动宿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 肺失肃降而成,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
• 联系:哮病反复发作,可向肺胀转化。
四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 ①首辩已发、未发: • 已发——平静时突发胸部满闷,呼吸喘促,
喉中哮鸣,伴咳嗽,咯痰不利,甚则张 口抬肩,唇甲青紫,额汗,心悸、烦躁 不宁。
• (三)胸部X线检查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 呈过度充气状态。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 加及炎性浸润阴影。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哮 病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哮 病

第三单元哮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病因病机1.哮病的常见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

2.哮病的基本病机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哮喘“夙根”论的实质,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凝聚成痰。

哮病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诊断和类证鉴别1.哮病的诊断要点(1)呈反复发作性。

常为突然发作,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可于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2)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

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3)部分患者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

常因气候突变、环境因素、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哮病与喘证的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辨证论治1.哮病的辨证要点哮病的辨证首先辨哮病发病特点,其二辨哮病之寒热偏盛,其三辨肺脾肾之虚。

(1)辨发病特点:哮病发作如有明显的季节性,且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则本病与肺虚表卫不固有关,此时当着重辨清风寒与风热。

哮病发作如与饮食密切相关,则与脾虚痰蕴有关,当着重辨清痰湿与痰热之不同。

如哮病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十分钟即能缓解者,病情较轻,若持续时间较久者,当警惕喘脱的可能。

(2)辨寒热偏盛:寒哮者,因寒饮伏肺,遇感触发,则呼吸气促,喉中哮鸣,痰白清稀多泡沫。

热哮病,因痰热蕴肺,遇感诱发,则气粗息涌,痰鸣如吼,痰黄稠厚,咯吐不利。

《中医内科学》哮病-ppt课件全文

《中医内科学》哮病-ppt课件全文
哮病:为诱因引动宿痰,痰阻气道,气道挛急, 肺失肃降而成,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
联系:哮病反复发作,可向肺胀转化。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①首辩已发、未发:
已发——平静时突发胸部满闷,呼吸喘促,喉中哮鸣,伴咳嗽, 咯痰不利,甚则张口抬肩,唇甲青紫,额汗,心悸、烦躁不宁。
未发——可无明显的症状与体征;或仅有轻微的咳嗽、咯痰、呼 吸紧迫等;日久反复发作,可见气喘、咳嗽、咯痰、呼吸时喉间 哮鸣有声、自汗、畏风、神疲形衰、腰酸浮肿。
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
热痰——清化肃肺 风痰为患——祛风涤痰
平时应扶正治本
辨其阴阳 区别脏腑
寒热错杂——温清并施 阳虚——温补
阴虚——滋养 补肺 健脾 益肾
注意事项
反复发作,发时正虚邪实,兼顾治疗,不可拘泥于攻邪。 注意治痰。 慎用辛散,汗出伤正,易致复发。 缓解期补益肺肾,可减轻或减少其发作。
(三)分型施治
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常用药: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麻黄、杏仁、僵蚕、厚 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
症状: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 甚,发作频繁,甚则持续喘哮,口唇爪甲青紫, 咯痰无力,痰涎清稀或质粘起沫,面色苍白或颧 红唇紫,口不渴或咽干口渴,形寒肢冷或烦热, 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或细数。 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肺肾两虚,摄 纳失常。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 常用药:
哮病
一概述:
(一)涵义: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 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原因是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 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从解剖角度看,由于 气道挛急所致。

中医内科学 哮病

中医内科学 哮病

病因: 1.外邪侵袭:主要是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或吸入烟尘 、花粉、动物毛屑、异味气体,导致呼吸道痉挛,阻塞 肺气的宣降,津液凝聚,痰浊内生而导致。 2.饮食不当:主要是过食生冷和油腻肥甘、海鲜发物, 导致脾胃无法运化这些营养物质,不仅不能生养气血, 反而导致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塞气道而诱发 3.体虚病后:主要指以前得过呼吸系统疾病,如麻疹, 反复咳嗽、失治误治等,导致素体虚弱,肺气不足,痰 饮内生或痰聚生热,均可致哮。
哮病大发作期:即常常表现为邪实与正虚同见,多 为疾病晚期,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皆虚而痰浊雍盛,发作 时心脏亦可受到严重影响,发生喘脱危候。(注:喘脱 是指患者出现喘急鼻扇,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 冷,面色青紫,肢体浮肿,烦躁昏昧的证候)
总之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痊愈的疾病。
诊断依据: 1.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往往有哮病史,常常因气候 突变、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和劳累而诱发。 2.常呈反复发作性,发作时可见咳嗽喷嚏胸闷鼻痒等先 兆。喉中有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则面色苍白 ,唇甲青紫,数分钟或数小时后缓解。 3.平常如常人,但病程日久时,常有小范围内的持续发 作,甚则出现喘脱。
1.冷哮证
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憋喘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疲少咳吐不爽,色白而 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表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两方皆能温肺化饮,止哮平喘。前者长于降逆平 哮,用于哮鸣喘咳,表证不著者;后方解表散寒力强,用于表寒里饮,寒象较重者。 常用药: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紫菀、款冬 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甘草和中。 方歌:射干麻黄姜辛款,五味夏枣与紫菀。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药物研究:介绍哮病药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预防和康复:介绍哮病预防和康复的方法和措施
02
03
04
谢谢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戒烟限酒
0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预防哮病发生
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量摄入蛋白质,增强体质
避免烟酒,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02
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观念,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患者的局部症状,还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如体质、脏腑功能等。
标本兼顾:在治疗过程中,既要注重消除患者的症状,又要注重调理患者的体质,达到标本兼顾的效果。
预防为主: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预防疾病的复发,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降低疾病的复发率。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01.
02.
03.
04.
目录
哮病的概述
哮病的辨证论治
哮病的预防与调护
哮病的现代研究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1
哮病的定义
哮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痰多等症状。
哮病分为急性哮病和慢性哮病两种类型,急性哮病通常表现为突发性、短暂性的呼吸困难,而慢性哮病则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
环境因素:过敏原、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02
哮病中医辨证论治
发作期中医辨证论治
寒哮
寒痰阻肺,肺失宣降。治宜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方用射干麻黄汤或小青 龙汤加减。
热哮
热痰壅肺,肺气上逆。治宜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方用定喘汤加减。
缓解期中医辨证论治
肺脾气虚
肺脾虚弱,气失所主。治宜补肺健脾、益气固表,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肺肾两虚
肺肾不足,气阴亏耗。治宜补肺益肾、纳气平喘,方用生脉散合人参蛤蚧散加 减。
缓解期西医治疗
80%
长期控制药物
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长 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等,用 于控制哮喘症状,减少急性发作次 数。
100%
规律使用哮喘控制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并指导患者规律使用哮 喘控制药物。
80%
避免触发因素
告知患者避免接触过敏原、冷空 气等触发因素,以减少哮喘发作 。
生活起居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 接触过敏原,保持适宜的 温湿度。
心理调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 波动,减轻精神压力。
注意事项
定期随访
定期到医院随访,了解病 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遵医嘱用药
按照医生指导正确使用药 物,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 停药。
注意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 现气急、喘息、咳嗽等症 状加重或持续不减等情况, 应及时就医。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CONTENCT

• 哮病概述 • 哮病中医辨证论治 • 哮病西医治疗 • 哮病中医特色疗法 • 哮病预防与调护
01
哮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哮病是一种以呼吸急促、喉间哮 鸣为典型表现的肺系疾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免疫功能紊乱
免疫功能紊乱可引起气道 高反应性,导致气道痉挛, 引发哮病。
02
临床表现
发作期表现
01
02
03
04
呼吸困难
哮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明显 的呼吸困难,感觉空气不足,
呼吸急促。
喘息
哮病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喘息 ,即呼吸时伴有哮鸣声,这种 声音是由于气道痉挛引起的。
咳嗽
哮病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咳嗽 ,有时咳痰。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哮病
• 概述 • 临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 • 案例分析 • 展望与总结
01
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哮病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 呼吸困难,甚至喘息不得平卧为 主要表现的疾病。
分类
哮病可分为冷哮、热哮、寒包热 哮、风痰哮和虚哮等类型。
哮病的病因
01
02
03
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等六淫邪气均可引起哮病 发作,其中以寒邪和风邪 为主。
疗效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在改善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 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对于慢性病程患者效果更佳 。
科研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对 病因病机、临床分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治 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国际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病在国际上逐渐得到认可和推广,为中 医药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01
长期反复发作的哮病可能导致气道重塑,进而发展为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
心力衰竭
02
严重哮病发作可能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进而引起急性心
力衰竭。
肺源性心脏病

第一章肺病证哮病

第一章肺病证哮病


历史沿革
《内经》无哮病.但有“喘鸣”、“韵能”之类的记载。 《金匣要略》则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 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 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凤根的渊菇。 《诸病源候论》除沿用《金医要略》上气病名外,又称作“呻嗽”。
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 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而钢沉而两从笼统的“喘鸣”、“上气” 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
外邪侵袭
宿痰 内伏于 肺
饮食不当 体虚病后
病因病机
诊断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拾肩, 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 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 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体征。
分证论治
症 寒哮 发 作 期 肺虚 缓 脾虚 舌质淡, ‘苔薄腻或白滑, 脉象细软。 解 期 肾虚 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细。或 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 脉细数 补肾摄纳 金医肾气丸或 七味都气丸 健啤化痰 六君子汤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补肺固卫 玉屏风散 热哮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清热宣肺, 化痰定喘 定喘汤 状 治 法 方 药 痰少咯吐不爽 温肺散寒, 化痰平喘 射干麻黄汤
明代虞搏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 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证区分故定名为“哮病”。
证候特征
本病呈发作性,一般以傍晚、夜间或清晨为最 常见。发作前常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 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 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 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 前撑,张口拾肩,烦躁汗出,甚则面青肢冷; 发作可持疾患,病理因素以 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引发,发作时以邪实为 主,如反复发作,肺脾肾渐虚,则在平时表现正 虚的证候;当大发作时,可见正虚邪实的错杂现 象。根据已发末发,分虚实施治,已发以邪实为 主,应攻邪治标,末发以正虚为主,应扶正固本。

中医内科学重要知识点:哮病

中医内科学重要知识点:哮病

中医内科学重要知识点:哮病2017中医内科学重要知识点:哮病哮病,中医病名。

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临床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

病因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其他如吸入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2.饮食不当:过食生冷,寒饮内停,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或进食海膻发物,以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塞气道,而致诱发。

3.体虚病后: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

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

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虚为主。

病机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指出:“哮喘专主于痰”。

痰的产生主要由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而成,如伏藏于肺,则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基本病机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病理性质为发作时痰阻气闭,病理性质以邪实为主。

有寒痰、痰热之分。

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为肺、脾、肾等脏脏气虚弱之候。

大发作时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肺肾两虚,痰浊壅盛,严重者肺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肾虚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进食海膻发物,
壅阻肺气,气不布津, 聚液生痰。
影响肺气的宣降,津液凝 聚,痰浊内生。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壅塞气道。
病 后 病后体弱,如幼年患麻疹、顿咳, 体 虚 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导致肺虚。
素质不强
肺气不足,阳虚阴盛, 气不化津,痰饮内生。
肾精亏虚,阴虚阳盛,热蒸 液聚,痰热胶固。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 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预 4 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 防 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调 护
结语
临床特征: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
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为特征。
病理因素 :

机: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诱发。
辨证论治 :
发病机理为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复 气虚证 习 题 肺肾
两虚证
主症
兼症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预防调护
预防 调护
预防
哮 1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

发。
2 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

质,提高抗病能力。



调护
哮 病
1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 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

但现代中医学为与喘证区分开来,故将此病定名为“哮

病”。
临床特征: 呈反复发作性的一种独立性疾病。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
一、病因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
肺 外 邪 及时表散,邪蕴于肺,
胀 侵 袭 或因吸人烟尘、花粉、
动物毛屑、异味气体等

因 饮 食 过食生冷,寒饮内停,
病 不 当 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
痰的产生,主要在于脏腑阴阳失调,素体偏盛偏虚,
对津液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输化水 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致凝聚成痰,若痰伏于肺则 成为哮病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如气候、 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发,这些诱因每多错杂相关, 其中尤以气候变化为主。
病性
1. 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 实为主。
哮病复习题举例
(一)选择题:A型题
1.哮病的主因是( )
A.宿痰伏肺 B.外感风寒 C.饮食不节 D.情志失调 E.劳倦内伤
2.哮病属寒邪外束,肺热内盛证时,治宜解表清里,最佳选方是( )
A.小青龙汤 B.桑白皮汤
C.越婢加术汤
D.越婢加半夏汤
E.小青龙加石膏汤
(二)填空题:
治疗哮病的首要原则是,发作时
2. 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 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 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
3. 一旦大发作时,每易持续不解,邪实与正 虚错综并见。
肺肾两虚而痰浊又复壅盛,严重者肺不
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肾虚命门之火不能上
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
候。
病机关键: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
哮病概 念和要求
哮病
概述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一、定义
哮 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概 述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 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二、 文献摘要
肺 临床表现: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
胀 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平时

(三)简答题:
哮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哮病与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2.试述“痰”在哮病发病中的意义.
谢谢大家!
辨证要点


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

哮病
痰、虚哮五类;

总属邪
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
论 实正虚
脾、肾三脏之所属;

之证
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
哮病

病 辨
发作期

论 治
冷 热 寒 风虚喘 哮 哮 包 痰哮脱
证 证 热 哮证危
哮证 证

缓解期
肺肺 脾肾 气两 虚虚 证证
哮病发作期辨证论治 简表
证型 主症
哮 冷哮证 病 热哮证
寒包热哮证
复 风痰哮证 习 虚哮证 题 喘脱危证
兼症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哮病缓解期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哮 病 肺脾
概 (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 述 性疾患 )
引起的哮喘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 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外邪侵袭
病因
饮食不当
体虚病后
病机
病因病机小结
三.病因病机小结
肺 胀 (一).病理因素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引触。
明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
病因病机: 《素问·阴阳别论》所说之“阴争于内,
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
概 鸣”。
述 治疗: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 汤主之。”
三、讨论范围
肺 胀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பைடு நூலகம்
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
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
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
气息喘促。
1、病变首先在肺:
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 为人身之藩篱。
二、病机 冷哮
外邪
风寒 风热
肺 邪壅于肺 气不布津
热哮
寒包
外感、
热哮
饮食
生冷 酸咸、甘肥
海腥

聚湿

(夙根: 宿痰伏肺、 饮食
肺气壅塞) 情志
痰阻气道 搏击有声
发作
迁 延 日
劳倦

病后(肺虚) 肺气耗损 气不布津 起居体虚(肾亏) 阴虚火旺灼津
虚哮
阳虚水泛
缓解期
病理因素: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痰伏于肺,遇感引触。
(二).病机关键 痰气搏结,壅阻气道,肺失宣降。

(三).病位及涉及脏腑 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 甚则累及于心。
因 (四).病性
病 (五).病势(疾病演变及走势) 机 (六)预后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病症鉴别 相关检查
喘证 支饮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
证治分类
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定义
哮 病名释义 :哮—在《新华字典》中即“吼叫”的意思,如咆哮。

在祖国医学中,很早即有“哮喘”的病名。这里的“哮”
指声响言,是指喉中有哮鸣声;“喘”指气息言,为呼吸
气促困难。哮喘即是一种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
难,甚则不能平卧的病证。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