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与归化_美国主流文学和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_宋辉

合集下载

美国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变化

美国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变化

青春岁月一、引言自19世纪,华人负面形象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相继出现。

随着“黄祸论”的出现,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愈加负面。

美国作家根据想象和表面的社会现实,在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负面的华人形象,华人形象逐渐被固化。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华人在美国的处境更加艰难,对华人的歧视也愈加严重,在这个时期,不少美国文学作品都体现了对华人的憎恨和蔑视。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对现实的认识促使不少美国作家开始挖掘华人形象中积极的一面,华人的积极形象逐渐得以强化。

为了对美国文学作品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华人形象,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华人形象进行细致研究十分必要。

二、不同的华人形象首先,创作于1868年的《中国佬约翰,老兄!》,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歌(祝远德,2004)。

在当时,华人被视作低等的象征(Isaac,1958)。

在这首诗中,作者对华人劳工不断涌入美国这一现象进行抨击,并公开表达对华人劳工的歧视。

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刻画的负面的华人形象,同样的情况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文学作品中,也有所印证。

《中国佬约翰,老兄!》这一小说的作者认为移民到美国的华人从美国人手中抢走了工作机会,破坏美国当时稳定的环境。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出对华人的恐惧,绝大多数的美国作家都同意华人劳工可能对美国人日后生活造成威胁,因此《中国佬约翰,老兄!》这首诗从头至尾都充满讽刺和歧视意味。

《中国佬约翰,老兄!》意在指出,十九世纪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大量涌现并不是十九世纪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选择性建构,是黄祸论、他者迫害妄想狂、宣泄情绪和政治运作的综合结果。

所以《中国佬约翰,老兄!》这首诗歌的出现是对华人文化或者社会的想象和幻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

通过对华人劳工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描述,这首诗对美国民众最初了解华人有着巨大的消极影响。

其次,马克·吐温在其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华人形象,尤其是那些移民到美国做苦力的华人。

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

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论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近年来,华裔美国作家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将华人社群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华裔个体的成长经历等融入自己的文本中。

这些作品不仅引发了读者对华裔美国人的关注,也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对中国形象的认知。

本文将探讨在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中国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和表达的。

首先,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常常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相联系。

作家们常以叙述祖辈的过往或家族的传承为起点,通过回忆、传统故事或历史事件等方式,呈现出一个个具有中国元素的故事。

例如,在Amy Tan的《喜福会》中,通过女儿与母亲之间的故事线,书写了一段家庭史、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故事。

在这些叙事中,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如亲情、尊长、孝道等常常被描绘出来,为作品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其次,在这些文本中,中国形象也常常与移民经历、族群认同以及文化冲突等话题相交织。

华裔美国作家们通过叙述主人公的跨文化体验、社会边缘化和种族歧视等,透露出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处境和挣扎。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华裔美国人作为移民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的挑战,还反映了种族认同和文化冲突对个体人生轨迹的影响。

比如该洪传达的《等一个午后的死亡》,通过主人公李杨的遭遇,揭示了在美国社会中华裔个体面临的歧视、身份困惑和自我探索的故事。

此外,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还经常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和历史事件相关。

作家们借助现实元素,在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的发展、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以展示他们对中国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在Lisa See的《雪花秘扇》中,以妾侍角色的视角,探讨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与妇女地位的微妙变化。

这些作品不仅富含作者对中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现实情况和历史背景。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华裔美国英语叙事文本中的中国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物形象学

浅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物形象学

浅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物形象学正如华裔美国人兼具中国人和美国人双重性格一样,华裔美国文学同样跨越了中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各自的人物性格和审美情趣。

在华裔文学历史上,许多华裔作家通过对原有的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人物进行改写,添加了更易于美国人接受的故事情节,从而使得中国的文学形象树立在美国文学和美国人心中。

这些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出现的中国文学人物形象既体现了中国文化被世界所认可的艰难历程,也肯定了华裔作家在促进中美文学融合所作的艰苦努力。

二关公“关公”是一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大英雄,他的忠义,他的传奇被人们通过戏剧、评说、小说等形式代代相传。

正因如此,在华裔文学中,“关公”作为中国人物的主要形象被用于恢复中国式英雄的文学构建中。

“关公”的忠勇为华裔作家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其代表的男性气质正是华裔作家构建华裔英雄主义作品的不二选择。

早在林语堂的《唐人街》里就有了关于关公的典型描述:“关公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位将军,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战神,他永远保护那些同他一样刚正、善良的人,惩罚那些虚伪、邪恶的人。

”赵健秀的《甘加丁之路》(1994)同样把关公定位为忠义、勇敢、正直的代表,认为关公是中国伟大品质的集中表现。

在书中,赵健秀为第二代华裔移民取名为“尤利西斯・关”。

尤利西斯是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罗马名字,他英勇善战、坚定睿智,献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战功赫赫,是西方英雄的典型代表。

而关公则是中国文化中英雄的典范,可见作者希望把关公作为和西方英雄旗鼓相当的中国式英雄介绍给西方,从而在美国文学中构建属于中国的英雄形象。

而作者同样把“关公”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和源泉,声称自己的写作要像打仗一样,把所有的心里话都扔出去,否则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汤亭亭是在作品中表现“关公”最突出的一位华裔作家。

在她的《中国佬》(1980)中,“阿公”为了看一场关公戏不惜花掉自己修马路赚的血汗钱。

小说这样写道:“(当赤面红髯的关云长和赤兔马登上戏台时)阿公的心为之一振,他认出了出现在美国草原上的家乡英雄和他的坐骑。

美国华裔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构建与发展

美国华裔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构建与发展

美国华裔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构建与发展作者:关娇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8期【摘要】在中美文化的影响下,美国华裔作家笔下所展现的往往不是真实的中国形象,而是对中国形象的想象认知,折射出他们对两种文化的接受程度和对自身的反思。

随着时代的变迁,华裔作家们受所处的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他们通过其独特的渠道来感知中国形象,加上他们对中国情况了解情况不尽相同的,因而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由此可见,美国华裔作家对中国形象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过程。

【关键词】华裔文学中国形象构建与发展华裔作家时代背景美国华裔文学的构建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为开创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转折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可谓走向繁荣阶段。

”华裔作家在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塑造的中国形象也相应的呈现着各自的特点。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的开创阶段1.早期旅美华人作家。

虽然早期旅美华人作家具有跨国性和跨文化性的特殊身份,受到中美两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已经不能纯粹的以一个“局内人”的眼光来描写中国,但是早期的旅美华人作家对自我的文化身份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疑虑,而对母国文化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作为早期旅美华人作家的代表人物,容闳与李恩富因为自小赴美留学,所以他们,以一种“局内人”加“局外人”的双重身份来审视母国。

李恩富以其赴美留学以及个人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自传体小说《我在中国的童年》(1887)。

在这部作品中,李恩富生动形象、详尽地描绘了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从家庭生活到游戏娱乐,从私塾教育到宗教活动,从传统节日到说书趣闻。

通过这样细致的描述,归根结底,李恩富的最终目的是试图消除美国人对华人的误解,同时也希望为在美华人赢得尊严,争取应有的权利。

经历相似的容闳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却与李恩富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相去甚远。

从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看美国华人形象的变迁

从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看美国华人形象的变迁

从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看美国华人形象的变迁
陈勇
【期刊名称】《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1)001
【摘要】在美国华裔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历经了一系列的变化,即从最初的定型化、刻板化的“他者”形象到转型后的归化、认同
美国化的形象,再到多元文化中华裔自我建构的形象.
【总页数】5页(P42-46)
【作者】陈勇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士之变迁:从八股文士到洋场众生——从《儒林外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知识分子形象变迁 [J], 王国伟
2.论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变迁 [J], 刘丽娜
3.从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看国民性话语的殖民本质——读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 [J], 赵芳
4.从《华女阿五》和《典型的美国佬》看美国华裔文学中文化身份定位的变迁 [J], 徐仲秋
5.从美国华人史研究看美国华人的形象、成就和认同 [J], 何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二十世纪是美国华人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代,华人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描绘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形象。

这些作家以各种方式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及人民,同时也谴责了虚假的刻板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并分析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首先,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通常与祖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早期的华裔作家如莫言和柴静以恢复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为使命,通过小说、散文等形式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瑰宝。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中国的细节和氛围,使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华文明。

这些作品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了那些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探索感兴趣的美国读者。

然而,二十世纪的美国华人作家同样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对中国的现实环境提出了批评。

例如,在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莫言通过他的小说《红高粱》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他用言辞凌厉和尖锐的幽默以及生动的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落后,以及贪污和腐败的现象。

这些作品使人们了解到,中国既有灿烂辉煌的文化,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此外,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也涉及了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和挣扎。

在《失乐园》中,华裔作家王安忆描绘了她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以及作为一个异乡人所面临的困境。

她鲜明地展现了华人的辛酸和不公正的待遇,让人们深入思考和反思美国社会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差异。

不仅如此,在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华人作家开始关注黑人的权益问题,并将之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

通过与黑人的合作和交流,华人作家以他们的作品再次扩大了对中国形象的视角。

他们着重揭示了种族群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团结,同时也为美国华人争取了更大的社会公正和平等的诉求。

总之,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多样化且复杂的。

它们既揭示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魅力,又对中国社会中的问题提出了批评。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一、本文概述《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和分析在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如何被塑造和呈现。

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细致阅读和深入研究,本文试图揭示出美国华人作家在跨文化语境下,如何运用文学手法和叙事策略,构建和传达出丰富多样的中国形象。

本文首先将对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以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重点分析美国华人作家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塑造和描绘中国形象,包括正面形象、负面形象以及复杂多面的形象。

本文还将关注这些形象塑造背后的文化因素、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以揭示出形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和深入探讨,本文旨在揭示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影响美国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看法。

本文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推动更多学者和读者关注美国华人文学,进一步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概览在美国华人文学中,中国形象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冲突,也揭示了他们对于故土中国的深情厚意和复杂情感。

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形象在美国华人笔下的变迁与演变。

早期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往往与苦难和落后相关联。

这些作品多描写华人移民在美国遭遇的种族歧视、生活艰辛和文化隔阂,将中国描绘成一个贫穷、落后、需要拯救的形象。

这种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然而,随着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认同的增强,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也开始发生变化。

一些作家开始从更加客观和全面的角度描绘中国,展现出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他们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打破刻板印象,向美国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多面的中国。

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也受到了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

[美国,华裔,传统文化]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美国,华裔,传统文化]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华裔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加快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我国各项事物的发展。

文化交流也得了空前发展,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点的影响。

社会进步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文化知识结构。

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现象,这对我们的传文化的传承是一大阻碍。

文学作品还是应体现我们的民族特色文化的灵魂,传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那么我们的华裔文学作品,也应该在体现他们各自的生活特点外,还应融入我国的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学作品取之不尽的精神粮食。

华裔文学作品重在体现现代感,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作品中还是要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做到传统文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水平。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作学创作的发展,现代文学创作方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

如我国经济制度的转变、对外国文化的吸收等,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尤其是华裔文学工作者,他们的文学作品,更多是反映所处环境的社会状况,文化特点,大多数作品都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彰显其族裔特色的手段,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量改编。

如果他们的作品中重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并逐渐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写作思想,在作品中自觉地反映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将能更大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各种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既是对母语的考验,也是对人生观考验。

各国之间文学作品的交流,是各自文化及社会观的交流,对带动各国之间社会经济的交流与合作有很大的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华裔文学作品中反映,对文学创作者的跨文化创作思想要求较高。

所谓跨文化创作就是熟悉了解其他国家及自有的文化内涵,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启源与发展有着较深的理解,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通过文字传达自己的思想,在作品中有着对不同文化的处理方法。

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解读

美国英语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解读一、不同时期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一)19世纪至20世纪间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学中,出现中国形象的文学作品最早是在19世纪时期,中国以本土华人劳工的形象出现在他们的作品当中。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对中国形象进行了丑化和抹黑。

19世纪至20世纪间,中国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

主要原因为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其后大量的中国人进入加州做劳动力,但由于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已经根深蒂固和排华运动正在进行等多种原因,中国形象被严重黑化。

比如有作者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华人劳工形象,对其描述为使用阴谋诡计和没有时间观念的中国佬。

(二)20世纪以后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在美国文学作品中如此黑化与不堪的中国形象直到20世纪左右开始得到改善,中国的形象在美国以及世界发生了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人民对战争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西方人民的优越感和自信心被严重打击。

此时美国作家为了安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试图从神秘的东方和中国文化中寻找希望。

比如,在1925年厄尔.比格斯创作了一系列的侦探类小说,而小说中的主人公正是一名中国人,该主人公被赋予了聪明睿智、正义凛然和幽默风趣等特质。

该系列书出版后,得到了较为不错的反馈和美国人民的喜爱。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一部分美国作者怀着傲慢与偏见的态度,再次抹黑中国形象。

但其中,也有客观全面描写中国形象的美国作家。

他们在作品中,客观描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因此整体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彼得海斯勒是美国文学界的代表,他深入中国生活了数十年,对中国有较多的接触与深入的研究,他的作品所描述的中国也较为客观与全面。

他笔中的中国既有善良团结和包容的一面,但也存在排外和消极的一面。

二、不同类型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美国文学有大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游记以及戏剧,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都出现表现中国形象的描述。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态度-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态度-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态度-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美国华裔文学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起,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层出不穷,大放异彩。

早期华裔女性作家Edith、赛珍珠、汤婷婷,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生存,在中西文化冲突下成长,她们的作品中不乏传统中国文化的书写。

对祖居国文化,她们表现出双重态度:既旗帜鲜明歌唱,亦大胆置疑。

本文将分析她们作品中体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态度并探究持此态度的原因。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态度(一)歌唱中国传统文化早期的北美华裔女性作家Edith(笔名水仙花),公开声明自己是中国人,知行合一,一生书写华人并为华人鸣不平。

在实际生活中,她不惜影响自己的婚姻而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

虽然她的作品远没有她为人那样锋芒毕露,旗帜鲜明。

但她在《在自由的土地上》讲述的各种华人移民故事中,华人温文尔雅,情感细腻丰富,有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赛珍珠拥有中西合璧的双重教育经历,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接受了欧美文学的熏陶,尼克松称誉她为一座沟通中西方文明的人桥.赛珍珠的作《东风西风》(1930年)详细叙述了中国平民百姓的生活及婚姻制度。

书中的中国人有理想,有抱负,敢于反抗陈腐、落后,富有上进心。

在当时,作为一部帮助美国了解中国的小说,强有力的了中国通对中国的丑化,颂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说中桂兰的丈夫在美学习12年后回国从医,他把西方的新思想传授给深受礼教熏染的妻子,鼓励她摆脱礼教的毒害,挣脱礼教的,接受新思想;桂兰的哥哥不顾封建家庭的,毅然决然选择自己的真爱。

桂兰的丈夫和哥哥说明了中国人并非逆来顺受,循规蹈矩,不懂争取。

二十世纪70年代,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作《女勇士》备受亲睐。

这是一部讲述美国华裔女孩在美国成长的自传体小说。

我,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父母靠开洗衣店为生。

唐人街的街头巷议让我深谙中国人的好恶,妈妈讲古全都与中国规矩、习俗和禁忌以及鬼怪,英雄豪杰有关。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2502018年52期总第440期ENGLISH ON CAMPUS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文/李姝惠【摘要】华裔美国文学包含着中美文化的双重基因。

华裔美国文学自出现开始,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

华裔文化历经了起起落落,最终获得了长足地发展。

回顾历史,本文主要分析了华裔美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并对华裔美国文学自拟手法与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塑造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过程;差异性塑造【作者简介】李姝惠,华南农业大学。

在其开创后期逐渐显示出了弱化的现象,因其是基于研究文化的特性以及身份的认知等方面,着重是从美国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切入点是华人在美国的生活习俗。

3.繁荣阶段。

1970年-至今,华裔美国文学之所以能够到顶峰时期,也正是因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典范作品《女勇士》。

繁荣时期的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呈现出,不同于前阶段作家的更多的独特性。

这篇作品中,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自由穿梭于中国和美国、父辈与自己、现实与梦想、过去与现在之间。

作品令读者更深刻的体会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性,更加真实的反应生活。

三、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诠释1.中国血统。

在1946年《排华法案》的签署撤销后,美国人民对于华人的排斥感减弱,并且这一法案的推动,也给予了我国在美华裔公平成长、文化交流的自由性,同时,中美文化的融合也因此具有了一大突破口。

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继崭露头角,一大批的华裔作品相继出现;凝成了一股全新的华人文学创作高潮。

在文学作品创造中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生活习惯的刻画,都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然这离不开抗争、蜕变、同化的历史。

他们聆听着上一代人民的屈辱人生,又不忘自祖辈开始便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坚持华夏民族的共同信仰,将自己在美国的所思想想,一点一点的记录在文字中,使这些内容能够挥洒自如的体现在文字中。

美国华裔所撰写的文字铭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刻画出了中华人民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画面。

试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试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 248-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试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 翻译学院/李丹 石艳玲【摘要】华裔美国人是美国社会中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同样的,华裔美国文学也是游走于中国文学及美国文学之间的特殊文化形式。

本文重点分析了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希望借此研究能为美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的融会贯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华裔美国文学 中国形象 形象塑造与华裔美国人同时具备中国及美国两种公民的特性相同,华裔美国文学同样兼具了中国文学及美国文学中,对人物的不同审美情趣。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有很多华裔美国作家,在中国文学传统故事情节及人物描写基础上,加入了具有美国特色的元素,让美国人对“中国形象”有了具体认知。

这些出现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既能展示中国文化得到世界认可的困难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华裔美国作家为中美两国文化的交融所付出的努力。

一、“中国形象”之关公在中国,关公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超级英雄,他忠肝义胆,义薄云天,他的伟大事迹被人们口口相传,也在中国各种戏剧形式中均有体现。

因此,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关公常常作为“中国形象”代表,运用于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人物的构建之中。

关公的正直、忠诚及勇敢,为华裔美国作家提供了足够的写作素材,也为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时,关公是男性代表的不二人选。

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在其代表作《唐人街》中写道“关公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出名的将军之一,他忠诚、勇敢,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战神。

他以保护与他一样善良、勇敢的人为己任,一生都致力于讨伐那些伪善、邪恶的人”。

华裔美国作家中还有一名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汤婷婷,其早期作品《中国佬》也有关于关公的描写,她在文章中提到:为了看一场有关公的戏,“阿公”居然将自己修路得来的血汗钱花掉了。

小说是这样叙述的:关公赤面红髯,当他与赤兔马同时登台时,阿公的心极为震撼,他一眼就认出了,这在美国草原上出现的,正是他家乡的英雄和他的坐骑。

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

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

全球化语境下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全球化过程中,华裔美国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本身,更是一个展现着华裔美国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在这一过程中,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不仅仅是文化维度上的象征,更是作品中的重要构建要素。

下面将从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主题选择和文学技巧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元素在其中的体现进行探讨。

首先,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中国文化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在19世纪中期,第一批华人移民开始涌入美国,他们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形成了最早的华裔美国文学。

作为少数族裔,他们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依旧是中式的传统,文学作品中常常展示出中国文化元素的突出地位,如对家庭的重视、孝道观念的传承和中文的运用。

经过时代的变迁,华裔美国作家越来越多地融入美国主流文化,但仍然不可否认中国文化元素在他们作品中的存在和发展。

其次,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选择也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提供了契机。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华裔美国文学呈现了多种多样的主题,其中一些主题与中国文化和华人移民的经历息息相关。

例如,对家庭、亲情和身份认同的探讨是华裔美国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而这些主题往往与中国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和爱国情感等密切相关。

同时,一些作家也通过描述自己对中国传统的思考和追忆,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如侯文华的《红楼美梦》等。

此外,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学技巧也为中国文化元素的呈现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表达平台。

作为一个跨文化文学,华裔美国文学融汇了中西方文学的特色和技巧,作家在创作中常常运用中国文化的象征和意象,与西方文学的叙事手法相结合。

例如,李敬泽在《迁移的纪念碑》中通过描绘海洋的渡船、夜晚的月亮等意象,凸显了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中的孤独和追求。

这种将中国文化元素与西方写作技巧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形式,同时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华裔美国人的文化与身份。

美国华裔作家笔下“华人形象”的演变

美国华裔作家笔下“华人形象”的演变

美国华裔作家笔下“华人形象”的演变
美国华裔作家笔下“华人形象”的演变
纪小军
【期刊名称】《长城》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一、脸谱化的负面华人形象(一)白人作家笔下的妖魔化、刻板化华人形象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鼓吹西方种族和文明优越论,并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

随后的几十年间,欧美社会充斥着排华之风。

这一阶段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华人形象以傅满洲和陈查理为代表,他们都
【总页数】2页(P.120-121)
【关键词】
【作者】纪小军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工程系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I211
【相关文献】
1.从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看美国华人形象的变迁 [J], 陈勇
2.重建自我: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 [J], 朱峰
3.东方主义与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 [J], 孙冬苗
4.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中的华人形象 [J], 王立宏; 王蕾莉
5.论当代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华人形象"变迁 [J], 刘丽娜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试析当前美国华裔文学中存在的文化误读——以《女勇士》为例

试析当前美国华裔文学中存在的文化误读——以《女勇士》为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中外文学文化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试析当前美国华裔文学中存在的文化误读——以《女勇士》为例范茗(大连大学,辽宁大连116000)摘要:美国华裔文学是华裔美国人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当代主流价值观的特殊文学作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华裔美国作家愿意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历史、传奇及传记等进行翻译,而在翻译过程中大多夸大了中国文化中消极部分或改变经典的故事人物形象来迎合美国人的欣赏品味,部分作品难免存在中国元素的误读。

本文以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详细探究了其作品中存在的文化误读,以期呼吁中国元素在华裔作品中的正确应用,促进中国文化的弘扬。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文化误读;《女勇士》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23-0153-01美国华裔文学存在文化误读是建立在作者在美国生存情况影响下的,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暗讽。

美国华裔作家是二代或者是多代美国出生的纯中国血统的居民,受美国政府对华人的民族、性别上的歧视,华人在美国的生活状况较为艰难。

而传统的中国思想禁锢的父辈在强调男女平等的异国他乡仍坚持重男轻女,由此造成了作者思想上的叛逆。

其中以汤亭亭的《女勇士》表现得更为直接。

作者的思想体系以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为基调,夸大了中国文化中的糟粕元素,从而造成不可避免的文化误读。

《女勇士》由《无名女人》《白虎山峰》《巫医》《西宫门外》《羌笛之歌》等五个部分组成,五部分分别以不同的人称讲述一个故事。

其中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每个故事都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价值体系为基调,在此基础上进行编纂。

通过仔细的研究《女勇士》,笔者认为美国华裔作品中的文化误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夸大中国封建思想,曲解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女勇士》的第一部分《无名女人》以作者描述母亲讲的故事为形式,讲述的新婚不久的姑姑因在丈夫去美国淘金时偷汉子致怀孕,违反了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

在分娩当晚被撵出家门,姑姑在猪圈中生下孩子,然后抱着婴儿投井自杀的故事。

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形象研究分析

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形象研究分析

华裔美国文学的中国形象研究分析作者:代小兵来源:《中国商人》 2013年第2期代小兵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本土文学形象研究。

中国形象是华裔作家在“若我非我”的自我表述中诠释的一种“他者”形象,跨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等角度这一课题无法回避,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贯穿其中,多元因素成为研究的主线。

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对于了解华人和华裔的异国文化土壤,探寻他们的双重文化身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增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之活力大有裨益。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溯源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中相交,于矛盾中相融,撞击出绚烂的文明之光。

民族与文化的认同过程,如同江河东流奔海,为古今中外的无数文学作品提供了极丰富的创作源泉。

最早而又活灵活现的精彩一笔,当属13世纪意大利旅行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的《马可·波罗游记》(Travels of Marco Polo),也称《东方见闻录》(Tales fromthe East),这是让西方人较全面感知中国的第一部宏大著作。

屡有后世研究者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来过中国,再观此篇游记,或许故事有欠真实,辞藻略显浮夸,但是,元代中国神秘的风土人情,繁荣的商贾贸易,华丽完善的城市设施等富庶的东方大国形象,在当时还是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强烈向往,极大刺激了欧洲大陆开拓世界范围探索之路的进程。

16世纪西班牙修道士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JuanGonzalez de Mendoza)撰写的《中华大帝国史》(GreatNational History of China),涵盖了明代中国以及上溯到黄帝的林林总总的强大发展史。

远到神农和老子,近有汉字与户籍,甚至连吃吃喝喝的酒宴场景也被描绘得细致入微,这是当时欧洲近距离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部大百科全书。

不过,门多萨穷其一生也未能实现亲临大中华国土的宿愿,史书全名《依据中国典籍以及造访过中国的传教士和其他人士的记叙而写成的关于中华大帝国最负盛名的情事、礼仪和习俗的历史》,客观地反映了这部著作的创作来源和文献依托。

美国的中国形象与华裔美国文学

美国的中国形象与华裔美国文学

美国的中国形象与华裔美国文学
薛伟中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为了纠正白人主流社会霸权话语对美国华裔的种族定型,汤婷婷、赵健秀和徐忠雄等华裔作家试图在作品中颠覆美国的东方主义叙述,建立华美英雄传统.他们运用米歇尔·福柯的"对抗记忆"理论,解构美国社会霸权话语对中国形象的套话,重构曾被静音、扭曲和误现的美国华裔和华美历史,使得华裔在美国争得发言权,以此填补美国历史的"断层".这就是美国华裔文学应该肩负起来的使命.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薛伟中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065
【相关文献】
1.简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J], 张雅伦
2.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r——以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为例 [J], 陈孝柱;张芳;李欣月
3.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以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为例 [J], 陈孝柱;张芳;李欣月;
4.简述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J], 张雅伦
5.文化自觉视角下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人物形象流变研究 [J], 张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 第11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No.112011年11月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v.2011收稿日期:2011 09 11作者简介:宋辉(1972-),女,山东平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华裔文学研究。

误读与归化:美国主流文学和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宋 辉(德州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山东德州253023) 摘 要: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作家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主观意义上的自我解读,兼具自我性和真实性。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无论是天堂还是地狱,无非是借此传达对本国或赞美或不满的声音,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成分。

美国华裔文学要发挥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功能,既有效消弭西方主流文学对于中国形象的误读,又能从数代海外华人奋斗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训,不断锻造出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中国形象;误读;归化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1)11-0026-03 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社会关于中国这个特定文化他者的自我表述,折射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介绍、传播、影响、诠释等情况。

研究西方文学视域中的中国形象,不仅要关注中国形象本身,更要关注中国形象的话语产生机制,把西方想象中的中西关系与世界秩序纳入到关注的视野中来,也需要研究观察主体的认知状况。

在西方的中国形象之镜中,不同主体的认知不同,亦会有别样的言说。

一、自我性与真实性的言说: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阈下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以前的形象学只能言说自我,而不可能客观地言说他者。

以中国形象为例,如果把中国形象看成一个源文本,任何他国文学作品对该文本的阐释都不可能传递有关中国的真实信息,只能反映阐释者的主观意愿,甚至是主观臆造。

法国形象学者让·马克·莫哈曾经指出,如果按照社会需要重塑异国现实,那么所有的形象都是幻象。

[1](P39)也就是说,在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的真正意义与地理意义上的现实的中国判若两物,它只是西方作家在文化想象的基础上,以作品为依托,从而传递出来的一个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异托邦,一个比西方或好或坏的“他国”。

在这一历史阶段,西方作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要么理想化,要么妖魔化,而很难真实化。

19世纪以来,现代形象学更为注重自我与他者的互动性,更为注重对文本内部的研究和对异国现实的感知。

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尼埃尔·亨利·巴柔认为,这种互动性意味着言说者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注视者的某种形象。

[1](P145)尹德祥博士也指出,形象总是异国实在影像与自我主观影像的叠合,所以形象总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者的真实。

[2]而且,如果西方作家一味拒斥中国形象的真实性,忽视言说他者,无论是本国学者还是异国学者,都会把这种文学形态下的中国形象看做是权力运作的结果。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追问异国形象的真实性才是可能的,也才是有价值的。

有基于此,美国当代主流文学作家和华裔作家由于对中国形象感知的渠道不同,对中国情况感知的程度不同,以及社会立场的不同,也就有了对中国形象的不同言说。

二、异域情调的误读:美国主流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西方人构筑的中国形象是不断变换的,在某一个阶段,他们会确信无疑,而下一个阶段,可能又会追悔莫及甚至恼羞成怒。

[3](P43)可以说,美国主流文学里有关中国题材的作品,所展现的其实是不同时第34卷第11期宋辉:误读与归化:美国主流文学和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代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美国作家对中国的想象认知,以及对自身欲望的体认维护。

美国关于中国形象的认识最初源于欧洲的中国形象论。

19世纪以前,欧洲各国弥漫着对中国的神往,也出现了一批赞誉古代中国的作品。

受其影响,同时由于部分美国人士对美国当时生活境况的不满,力求将异国他乡描绘成理想天堂,因此,中国形象在美国的建国早期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比如惠特曼对遥远的中国充满了好奇,并在其《草叶集》中,将中国视为“同胞和相爱者”。

他仰望喜马拉雅山,俯视中国海以及长江、黄河;他还看见了中国的男男女女,包括北京人、广州人,还有拉萨店堂里的西藏商人。

[4](P154)通过这些诗句,可以看出诗人对中国及其文化怀有非常美好并且友好的感情。

然而,19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种族歧视的抬头,以及中国劳工的涌入,特别是由于基督教传教士对异教徒的偏见,美国人眼中的东方形象也不可逆转地恶化,这一时期美国主流文学作家笔下的中国人也是充满了贬抑的色彩。

在美国第一篇涉及中国的小说《中国独身行》中,中国人被描绘成“吃狗肉鼠肉,没有感情,殴打甚至杀害妻子,杀害女婴,不洗澡,不识字,又说着蹩脚英语的怪人”[5]。

这个阶段是美国人对中国持有极端偏见和鄙视的高峰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种族歧视愈演愈烈,黄祸情结席卷了整个美国。

为了大肆渲染黄祸威胁论,美国主流文学作品中塑造了一个个侵略与好战的华人形象。

杜纳在《共和国的最后一天》里描绘出一种中国人大举入侵,灭亡美利坚合众国,建立起中华帝国的情形。

他们聚集在拥挤肮脏的唐人街上,无声无息地从事着贩毒、卖淫等邪恶活动;他们丑陋、阴险、肮脏、冷漠、麻木而又野蛮,没有法律概念,却控制着一些无恶不作的地下黑社会组织,在唐人街上建立了一个随时准备颠覆西方世界的黑暗王国,丧心病狂地要消灭白人,征服世界;他们没有在西方世界谋生的本领,只有依靠随身带来的劣根性,所以最终他们会不得已离开中国。

20世纪20年代,美国银幕上又出现了由伊尔·德·比格斯精心打造的一个华人形象陈查理。

在这一年代,由于日本的军事扩张对美国产生了强大威胁,所以中国自然成了美国理想的盟国。

陈查理这一形象也就成了契合美国人愿望的典型形象。

陈查理是以主角身份亮相的华人侦探。

他性情温和,待人谦卑,专注工作,温顺驯服,因而成了白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模范的华裔形象,也是东方主义概念化形象的典型代表。

可见,在美国主流文学中,中国形象一直在积极与消极、正面与反面、肯定与否定之间被误读,并成为美国主流作家欲望与恐惧的产物。

探寻原因,是因为美国主流社会根本就不需要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而只是需要观照自我的一面镜子,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构造和虚幻,最终为自我服务。

当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政治文化、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不满时,他们就将中国描写成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当他们对中国产生掠夺和恐惧感时,就把中国塑造成人间地狱。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美国主流文学对中国形象的误读,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中国的贫穷落后以及部分国人的民族劣根性,因此我们也应该努力克服狭隘的民族心理,以开放大度的态度对待那些被扭曲的中国形象,反省和完善自身的民族性格,不断改造民族劣根性,使中华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原乡记忆的归化: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与美国主流文学作家不同,华裔作家大多对中国的文化较为了解。

他们有的是出生在中国,在中国度过性格形成期后又移居美国,如李恩富、林语堂等新移民作家;有的是父辈或祖辈出生在中国,长期受中国文化的耳濡目染的,如汤亭亭、赵健秀等人。

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视野和文化传承都具有明显的双重意义,因此得以用双重视角书写出真实可信、耐人深思的中国形象。

通过这些中国形象,美国华裔作家一方面表述着北美华人的原乡记忆,另一方面也描述着他们在居住国的生活境遇和对融入主流社会的强烈欲望。

可见,美国华裔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包含了已经融入到美国社会这些“局内人”的眼光,是华裔自我形象和他国形象的融合。

由于其特殊身份,美国华裔作家从一开始就担当起向美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以正美国人视听的重任。

1882年美国排华案颁布后,有一部分华裔作家开始以自己在居住国的真实生活轨迹为线索,详细介绍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以纠正美国主流文化的偏见,对美国人进行中国文化的启蒙,如李恩富的《我在中国的童年》,林如斯、林太乙的《我们的家庭》。

也有一些华裔作家强烈抨击白人种族主义的偏见,纠正他们心目中被扭曲的华人形象,主张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找资源,重塑华裔英雄形象,如赵健秀推崇中国文学史上的关公形象,选择关公的武艺·72·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高超、不畏强暴、慷慨大度和仗义执言,对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傅满州和陈查理等刻板形象进行典型解构。

作为华裔作家的主流,女性作家则从女性自身的种族身份出发,把写作视角对准西方的种族性别歧视和中国传统的男权文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意志坚强的华裔女性形象。

如黄玉雪在《华女阿五》中描写了自己的奋斗历程,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争取少数族裔女性权益的女性觉醒意识。

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的中国母亲们虽然兼具软弱和坚强的双重性格,但最终都毅然地奋起反抗,成功地赢得了自由,也找回了自我。

重建北美华裔历史,消解美国主流社会中的种族刻板形象,是华裔作家的又一历史使命。

赵健秀的《唐老亚》,汤亭亭的《金山华人》和徐忠雄的《家园》,都是努力消除华裔刻板印象,与传统记忆抗争,再现真实历史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追忆几代华裔的人生历程,尤其是华裔祖先在恶劣环境下修筑美国铁路的苦难史,重现了被美国主流社会刻意隐藏的华裔历史,使得刻意被隐瞒的华工史得以重见天日,揭露了种族主义的美国对华裔的歧视和迫害,真正唤起了美国华裔沉睡已久的集体记忆。

塑造者对一个国家形象的塑造,往往同自己的祖居国和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宗教以及文化实力紧密关联。

华裔作家生活在具有现代文明和经济文化发达的西方世界,往往具有一种自然的优越感,而他们的原来的祖居国,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生活习惯等都是落后的,甚至是长期停滞不变的,因此其作品中也有揭露中国形象黑暗、腐朽的一面。

如林语堂修订再版的《吾国与吾民》以沉痛的笔调写道:“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中国……是处于痛楚苦恼的中国,是一个面对着崩溃的帝国与文化的中国……生活杂乱而毫无办法,战乱频繁但无法改变,多行而少信,行动而没有目的,惨愁而缺乏希望。

”[6](P404-405)当然,也有一些华裔作家,不再考虑如何在美国的文化中坚持自我身份的独立,而是积极地融入到美国的文化体制中,并站在异域文化的高度重新反思中国文化的本质和根源。

如任碧莲在《蒙娜在希望之乡》一文中描述了作为新生代的蒙娜与邻居其他不同种族的年轻人一样活得活泼悠闲,对自己是做中国人还是犹太人,身份完全由自己选择。

这些都表达了华裔作家对多元文化共生共存的愿望。

面对西方世界主流文学的话语霸权,华裔作家往往希望通过清理历史痕迹来证明历代华裔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的繁荣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寻求民族身份的认同。

文学寻根之路便成了他们自觉而又痛苦的选择。

毫无疑问,华裔文学对于美国主流文学误读中国形象的解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华裔作家大都多时离国,对于中国情况的了解,大多停留在离国前的印象,或是父辈的讲述上,因此,华裔文学对于美国主流文学误读中国形象的解构,也仅仅是一种对于原乡记忆的归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