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 几何图形初步(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合集下载

7年级上册-几何图形初步提高题[1]

7年级上册-几何图形初步提高题[1]

7年级上册-几何图形初步提高题(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7年级上册-几何图形初步提高题(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7年级上册-几何图形初步提高题(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几何图形初步》提高复习题基础强化训练1。

把两块三角板按如图所示那样拼在一起,则∠ABC 等于( ) A .70° B.90° C .105° D.120°3. 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21少30°,请你计算出这个角的大小.45。

10cm ,求AB 、CD 的长ABC第1题图AE DBFC6。

若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大31°20′,则这个角大小为__________,其补角大小_______。

7。

一副三角板如图摆放,若∠AGB=90°,则∠AFE=__________度.8. 在一条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使得AB=5cm,BC=3cm.如果点D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DB的长度是__________cm。

9.如图,点A,O,E在同一条直线上,∠AOB=40°,∠COD=28°,OD平分∠COE。

求∠DOB的度数.10。

一个角的补角与20°角的和的一半等于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角.2,这个角的补角是 ( )1。

一个角的余角是它的补角的5A.30°B.60° C。

120° D.150°2。

一份数学试卷有20道选择题,规定答对一道得5分,不做或做错一题扣1分,结果某学生得分为76分,则他做对题数为()道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 几何图形初步 本章综合提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4章 几何图形初步 本章综合提升

C.45° D.55°
15.如图,已知∠AOB=150°,∠COD =40°,∠COD 在∠AOB 的内部绕点O 任意 旋转,若 OE 平分 ∠AOC,则2∠BOE-∠BOD 的值为 110 ° .
16.如图,已知射线OC在∠AOB 内,OM和ON分别平分∠AOC和∠BOC. (1)若∠AOC=50°,∠BOC=30°,求∠MON 的 度数; (2)探究∠MON 与∠AOB 的数量关系.
3.如 图,这 是 一 个 机 械 模 具,从 正 面 看,看 到 的 图 形
是( C )
4.小颖同学到学校领来n 盒粉笔,整齐 地摞在讲桌 上,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看
到的图形如图所示,则n 的值是 ( B )
热点二
5.线段中点的概念及线段长度的计算 5.如图,从A 到B 有①,②,③三条路线,
最短的路 线是①,其理由是
A.10cm
B.8cm
C.10cm 或8cm D.2cm 或4cm
9.如图,C 为线段AB 上一点,点 D 为BC 的中点, 且AB=30cm,AC=4CD. (1) 求AC 的长; (2)若点E 在直线AB 上,且EA=5cm,求BE 的 长.
解:(1)由点D 为BC 的中点,得BC=2CD=2BD, 又AB=AC+BC,即4CD+2CD=30, 解得CD= 5,AC=4CD=5×4=20cm;(2)①当点E 在线段 AB 上,
A.若点 C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则 BA =AC –BC
B.若点C 在线段AB 上,则AB=AC+BC
C.若AC+BC>AB,则点C 一定在线段AB 外
D.若 A,B,C,三点不在一直线上,则 AB
8.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是线段AC 的三等分 点.若线段AB=12cm,则

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教材分析 文字稿及例题解析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教材分析 文字稿及例题解析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材分析文字稿及例题解析含答案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教材分析本章是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第一章,是初中几何的起始章节。

在前面两个学段研究的“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初步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本章内容是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对后续几何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几何图形”从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或几何概念,体会几何图形的抽象性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

第二部分“线段、角”是平面几何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图形,有关线段和角的概念、公理、性质,相关的画法、计算、推理、几何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转化能力,对今后几何研究将起到导向作用。

研究方法上,三种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化贯穿于研究的始终。

要学会用分析法、综合法思考解决几何问题,这也是今后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章的研究目标包括从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抽象,了解几何图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以及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直线和曲线、点等概念。

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

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相应的几何体,制作立体模型,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培养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另外,学生还需要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符号表示;掌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了解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具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位置关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最后,学生需要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符号表示;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计算角的和与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含答案(基础+提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含答案(基础+提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题,共计45分)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对顶角相等C.同角的补角相等D.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已知∠α和∠β互为余角.若∠α=40°,则∠β等于()A.40°B.50°C.60°D.140°3、正在发展中的西安地铁给百姓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它也逐渐成为低碳环保的最佳出行选择,如图,在正方体展开图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了“市”“内”“请”“乘”“地”“铁”六个字,然后将其围成一个正方体,使得从前面看到“地”,从右边看到“乘”,则从上面看到是应该是()A.“铁”B.“请”C.“内”D.“市”4、下面四个图形是多面体的展开图,其中哪一个是四棱锥的展开图()A. B. C. D.5、若∠A=34°,则∠A的余角的度数为()A.146°B.54°C.56°D.66°6、如图,点A位于点O的( )方向上A.南偏东35°B.北偏西65°C.南偏东65°D.南偏西65°7、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标注了字母A的面是正方体的正面,如果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所标数字相等,则x的值是()A.6B.1C.D.08、如图是A,B,C三岛的平面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35°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55°方向,则A,B,C三岛组成一个()A.等腰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9、用平面去截一个三棱柱不能得到()A.三角形B.四边形C.五边形D.六边形10、如图所示,将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A. B. C. D.11、下列物体的形状类似于球的是()A.乒乓球B.羽毛球C.茶杯D.白织灯泡12、已知,AB为直线,OE平分∠AOC,OD平分∠BOC,则图中互补的角有()对.A.3B.4C.5D.613、下面图形中,不能折成无盖的正方体盒子的是()A. B. C. D.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B.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不是负数 C.若线段AC=BC,则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D.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度有关,边越长角越大15、如图所示的表面展开图所对应的几何体是( )A.长方体B.球C.圆柱D.圆锥二、填空题(共10题,共计30分)16、一个角等于它的余角的,则这个角的补角的度数是________.17、扬州前一段时间天气变化无常,很多同学感冒生病。

绍兴市元培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提高卷(含答案解析)

绍兴市元培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提高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OA 是北偏东30°方向的一条射线,若∠AOB =90°,则OB 的方位角是( )A .北偏西30°B .北偏西60°C .北偏东30°D .北偏东60° 2.如图所示的四个几何体中,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相同的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3.如图∠AOC=∠BOD=90︒,4位同学观察图形后分别说了自己的观点.甲:∠AOB=∠COD ;乙:图中小于平角的角有6个;丙:∠AOB+∠COD =90︒;丁:∠BOC+∠AOD = 180︒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 4.“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为( ).A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B .线动成面,面动成体C .点动成线,面动成体D .点动成面,面动成线5.计算:135333030306︒︒''''⨯-÷的值为( )A .335355︒'''B .363355︒'''C .63533︒'''D .53533︒''' 6.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点O 在AD 上,且OE ⊥BC 于点E ,∠BAC=60°,∠C=80°,则∠EOD 的度数为( )A .20°B .30°C .10°D .15°7.平面内有两两相交的七条直线,若最多有m个交点,最少有n个交点,则m+n等于()A.16 B.22 C.20 D.188.如图,长度为12cm的线段AB的中点为M,C为线段MB上一点,且MC:CB=1:2,则线段AC的长度为()A.8cm B.6cm C.4cm D.2cm9.如图所示为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则从左到右,其对应的几何体名称分别为A.圆锥,正方体,三棱锥,圆柱B.圆锥,正方体,四棱锥,圆柱C.圆锥,正方体,四棱柱,圆柱D.圆锥,正方体,三棱柱,圆柱10.如图,点A、B、C是直线l上的三个定点,点B是线段AC的三等分点,AB=BC+4m,其中m为大于0的常数,若点D是直线l上的一动点,M、N分别是AD、CD的中点,则MN与BC的数量关系是()A.MN=2BC B.MN=BC C.2MN=3BC D.不确定11.已知线段AB,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25BC AC=,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取一点D,使34DA AB=,则线段AD是线段CB的____倍A.98B.89C.32D.2312.在钟表上,1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是( ).A.150°B.165°C.135°D.120°13.如下图,直线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①②③④A.都正确B.只有②正确C.只有③正确D.都不正确14.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能截出如图所示的四种平面图形,则这个几何体可能是()A.圆柱B.圆锥C.长方体D.球15.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图中小于180°的角共有( )A .10个B .9个C .11个D .12个二、填空题16.线段3AB cm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截取1BC cm =,则AC =__________. 17.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已知正方体的每个面上都是一个有理数,且相对面上的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代数式a b c-的值是_________.18.要整齐地栽一行树,只要确定了两端的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这一行树坑所在的直线,这里用到的数学知识是_________.19.如图,若AOB ∠是直角,OM 平分AOC ∠,ON 平分COB ∠,则MON ∠=________.20.如图,点D 在AOB ∠的内部,点E 在AOB ∠的外部,点F 在射线OA 上.试比较下列角的大小:______AOB BOD ∠∠;______AOE AOB ∠∠;______BOD FOB ∠∠;______AOB FOB ∠∠;______DOE BOD ∠∠.21.下面的图形是某些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写出这些几何体的名称.22.乘火车从A 站出发,沿途经过3个车站方可到达B 站,那么在A ,B 两站之间需要安排不同的车票________种.23.把命题“等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命题(填“真”或“假”)2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绕它的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形成几何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结果保留π)25.若1∠与2∠互补,2∠的余角是36︒,则1∠的度数是________.26.如图,点A ,O ,B 在同一直线上,12∠=∠,则与1∠互补的角是________.若1283235'''∠=︒,则1∠的补角为________.三、解答题27.如图,已知线段AB 和CD 的公共部分1134BD AB CD ==,线段AB 、CD 的中点E 、F 之间的间距是10cm ,求AB 、CD 的长.28.如图,已知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将一个直角三角板COD 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并使OC 边始终在直线AB 的上方,OE 平分BOC ∠.(1)若70DOE ∠=︒,则AOC ∠=________;(2)若DOE α∠=,求AOC ∠的度数.(用含α的式子表示)AB BC CD=,点M是线段AC的中29.如图,点B、C在线段AD上,且::2:3:4MN=.点,点N是线段CD上的一点,且9(1)若点N是线段CD的中点,求BD的长;(2)若点N是线段CD的三等分点,求BD的长.30.如图,有一只蚂蚁想从A点沿正方体的表面爬到G点,走哪一条路最近?(1)请你利用部分平面展开图画出这条最短的路线,并说明理由.(2)探究若这只蚂蚁在正方体上爬行的最短路线,请你找出所有的最短路线,并画出示意.。

数学七年级上册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检测(基础+提高,Word版 含解析)

数学七年级上册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检测(基础+提高,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感知:如图①,∠ACD为△ABC的外角,易得∠ACD=∠A+∠B(不需证明) ;(1)探究:如图②,在四边形ABDC中,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应用:如图③,把一块三角尺XYZ放置在△AB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XY、XZ 恰好经过点B、C,若∠A=50°,则∠ABX+∠ACX=________度;(直接填答案,不需证明) (3)拓展:如图④,BE平分∠ABD,CE平分∠ACD,若∠BAC=100°,∠BDC=150°,则∠BEC=________度. (直接填答案,不需证明)【答案】(1)解:如图5,连接AD并延长至点F.∵∠BDF为△ABD的外角,∴∠BDF=∠BAD+∠B,同理可得∠CDF=∠CAD+∠C,∴∠BDF+∠CDF=∠BAD+∠B+∠CAD+∠C,即∠BDC=∠BAC+∠B+∠C;(2)40°(3)125°【解析】【解答】解:(2)由题意可得∠BXC=90°,由(1)中结论可得∠BXC=∠A+∠ABX+∠ACX,∵∠A=50°,∴∠ABX+∠ACX=90°-50°=40°;(3)如图6,∵∠A=100°,∠BDC=150°,∠BDC=∠A+∠ABD+∠ACD,∴∠ABD+∠ACD=150°-100°=50°,∵BE平分∠ABD,CE平分∠ACD,∴∠ABE+∠ACE= (∠ABD+∠ACD)=25°,又∵∠BEC=∠A+∠ABE+∠ACE,∴∠BEC=100°+25°=125°.【分析】(1)如图5,连接AD并延长至F,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进行分析证明即可得到∠BDC=∠BAC+∠B+∠C;(2)由题意可知∠BXC=90°,结合∠A=50°和(1)中所得结论即可得到∠ABX+∠ACX=90°-50°=40°;(3)如图6,利用(1)中所得结论结合已知条件进行分析解答即可.2.如图(1),将两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C叠放在一起.(1)试判断∠ACE与∠BCD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DCE=30°,求∠ACB的度数;(3)猜想∠ACB与∠DC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4)若改变其中一个三角板的位置,如图(2),则第(3)小题的结论还成立吗?(不需说明理由)【答案】(1)解:∠ACE=∠BCD,理由如下:∵∠ACD=∠BCE=90°,∠ACE+∠ECD=∠ECB+∠ECD=90°,∴∠ACE=∠BCD(2)解:若∠DCE=30°,∠ACD=90°,∴∠ACE=∠ACD﹣∠DCE=90°﹣30°=60°,∵∠BCE=90°且∠ACB=∠ACE+∠BCE,∠ACB=90°+60°=150°(3)解:猜想∠ACB+∠DCE=180°.理由如下:∵∠ACD=90°=∠ECB,∠ACD+∠ECB+∠ACB+∠DCE=360°,∴∠ECD+∠ACB=360°﹣(∠ACD+∠ECB)=360°﹣180°=180°(4)解:成立【解析】【分析】(1)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即可求证;(2)根据余角的定义可先求得∠ACE=∠ACD-∠DCE,再由图可得∠ACB=∠ACE+∠BCE,把∠ACE和∠BCE 的度数代入计算即可求解;(3)由图知,∠ACB=∠ACD+∠BCE-∠ECD,则∠ACB+∠ECD=∠ACD+∠BCE,把∠ACD和∠BCE的度数代入计算即可求解;(4)根据重叠的部分实质是两个角的重叠可得。

七年级上册数学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检测(基础+提高,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检测(基础+提高,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已知AB∥CD,∠A=40°,点P是射线B上一动点(与点A不重合),CM,CN分别平分∠ACP和∠PCD,分别交射线AB于点M,N.(1)求∠MCN的度数.(2)当点P运动到某处时,∠AMC=∠ACN,求此时∠ACM的度数.(3)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APC与∠ANC的比值是否随之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比值:若变化,请找出变化规律.【答案】(1)解:∵A B∥CD,∴∠ACD=180°﹣∠A=140°,又∵CM,CN分别平分∠ACP和∠PCD,∴∠MCN=∠MCP+∠NCP= (∠ACP+∠PCD)= ∠ACD=70°,故答案为:70°.(2)解:∵AB∥CD,∴∠AMC=∠MCD,又∵∠AMC=∠ACN,∴∠MCD=∠ACN,∴∠ACM=∠ACN﹣∠MCN=∠MCD﹣∠MCN=∠NCD,∴∠ACM=∠MCP=∠NCP=∠NCD,∴∠ACM= ∠ACD=35°,故答案为:35°.(3)解:不变.理由如下:∵AB∥CD,∴∠APC=∠PCD,∠ANC=∠NCD,又∵CN平分∠PCD,∴∠ANC=∠NCD= ∠PCD= ∠APC,即∠APC:∠ANC=2:1.【解析】【分析】(1)由AB∥CD可得∠ACD=180°-∠A,再由CM、CN均为角平分线可求解;(2)由AB∥CD可得∠AMC=∠MCD,再由∠AMC=∠ACN可得∠ACM =∠NCD(3)由AB∥CD可得∠APC=∠PCD,再由CN为角平分线即可解答.2.如图1, .如图2,点分别是上的点,且, .(1)求证: F;(2)若的角平分线与的角平分线交于点,请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与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答案】(1)证明:如图,延长EH,交CD的延长线与M,(2)∠BFE=2∠P.【解析】【解答】解:(2)结论:∠BFE=2∠P,理由如下:如图,设∠B=∠HEF=y.∠BFE=x=,故答案为:∠BFE=2∠P.【分析】(1)延长EH,交CD的延长线与M,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等量代换即可证明;(2)设∠B=∠HEF=y,∠BFE=x,根据平行的性质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出∠BFE=2∠P.3.如图1,在△ABC中,∠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1)分别计算:当∠A分别为700、800时,求∠A1的度数.(2)根据(1)中的计算结果,写出∠A与∠A1之间的数量关系________.(3)∠A1BC的角平分线与∠A1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2,∠A2BC的角平分线与∠A2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3,如此继续下去可得A4,…,∠A n,请写出∠A5与∠A的数量关系________.(4)如图2,若E为BA延长线上一动点,连EC,∠AEC与∠ACE的角平分线交于Q,当E 滑动时,有下面两个结论:①∠Q+∠A1的值为定值;②∠D-∠A1的值为定值.其中有且只有一个是正确,请写出正确结论,并求出其值.【答案】(1)解:∵A1C、A1B分别是∠ACD、∠ABC的角平分线∴∠A1BC= ∠ABC,∠A1CD= ∠ACD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知:∠A=∠ACD-∠ABC,∠A1=∠A1CD-∠A1BC,即:∠A1= (∠ACD-∠ABC)= ∠A;当∠A=70°时,∠A1=35°;当∠A=80°,∠A1=40°(2)∠A=2∠A1(3)∠A5= ∠A(4)解:△ABC中,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知:∠BAC=∠AEC+∠ACE=2(∠QEC+∠QCE);即:2∠A1=2(180°-∠Q),化简得:∠A1+∠Q=180°故①的结论是正确,且这个定值为180°【解析】【解答】解:(2)由(1)可知∠A1== ∠A即∠A=2∠A1(3)同(1)可求得:∠A2= ∠A1= ∠A,∠A3= ∠A2= ∠A,…依此类推,∠A n= ∠A;当n=5时,∠A5= ∠A= ∠A【分析】(1)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易知:∠A=∠ACD-∠ABC,∠A1=∠A1CD-∠A1BC,而∠ABC的角平分线与∠ACB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交于A1,可得∠A1= (∠ACD-∠ABC)= ∠A(2)根据(1)可得到∠A=2∠A1(3)根据(1)可得到∠A2= ∠A1=∠A,∠A3= ∠A2= ∠A,…依此类推,∠A n= ∠A,根据这个规律即可解题.(4)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求解,易知2∠A1=∠AEC+∠ACE=2(∠QEC+∠QCE),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表示出∠QEC+∠QCE,即可得到∠A1和∠Q的关系.4.如图,四边形ABCD的内角∠DCB与外角∠AB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1)若BF∥CD,∠ABC=80°,求∠DCB的度数;(2)已知四边形ABCD中,∠A=105º,∠D=125º,求∠F的度数;(3)猜想∠F、∠A、∠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解:∵∠ABC=80°,∴∠ABE=180°-∠ABC=100°,∵BF平分∠ABE,∴∠EBF= ∠ABE=50°,∵BF∥CD∴∠BCD=∠EBF=50°(2)解:∵∠FBE是△EBC的外角,∴∠F=∠EBF-∠ECF∵BF平分∠ABE、CF平分∠BCD,∴∠EBF= ∠ABE=,∠ECF= ∠BCD,∵∠ABE=180°-∠ABC,∴∠F= (180°-∠ABC)- ∠BCD= [180°-(∠ABC+∠BCD)],∵在四边形ABCD中,∠ABC+∠BCD=360°-∠A-∠D,∴∠F= [180°-(360°-∠A-∠D)],∴∠F= (∠A+∠D-180°),∵∠A=105º,∠D=125º,∴∠F= (105º +125º -180°)=25°(3)解:结论:∠F= (∠A+∠D-180°)理由如下:∵∠FBE是△EBC的外角,∴∠F=∠EBF-∠ECF∵BF平分∠ABE、CF平分∠BCD,∴∠EBF= ∠ABE=,∠ECF= ∠BCD,∵∠ABE=180°-∠ABC,∴∠F= (180°-∠ABC)- ∠BCD= [180°-(∠ABC+∠BCD)],∵在四边形ABCD中,∠ABC+∠BCD=360°-∠A-∠D,∴∠F= [180°-(360°-∠A-∠D)],∴∠F= (∠A+∠D-180°)【解析】【分析】(1)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和邻补角的定义可得:∠FBE=∠FBA= ∠ABE=(180°-∠ABC);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CD=∠FBE可求解;(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BC+∠A=180°;∠BCD+∠D=180°;由已知条件可得:∠ABC=180°-∠A;∠BCD=180°-∠D;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和邻补角的定义可得:∠FBE=∠FBA= ∠ABE=(180°-∠ABC);∠BCF=∠BCD,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FBE=∠F+∠BCF,于是∠F=∠FBE-∠BCF,把求得的∠FBE和∠BCF的度数代入计算即可求解;(3)结合(1)和(2)的结论可求解:∠F=(∠A+∠D-180°)。

广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解答题专项提高练习(含答案解析)

广东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解答题专项提高练习(含答案解析)

一、解答题1.已知:如图,18cm AB =,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C 把线段MB 分成:2:1MC CB =的两部分,求线段AC 的长.请补充下列解答过程:解:因为M 是线段AB 的中点,且18cm AB =,所以AM MB ==________AB =________cm .因为:2:1MC CB =,所以MC =________MB =________cm .所以AC A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m). 解析:12,9,23,6,MC ,9,6,15. 【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AM ,根据线段的比,可得MC ,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详解】解:∵M 是线段AB 的中点,且18cm AB =,∴19cm 2AM MB AB ===. ∵:2:1MC CB =,∴26cm 3MC MB ==. ∴9615(cm)AC AM MC =+=+=. 故答案为:12,9,23,6,MC ,9,6,15.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利用线段中点的性质得出AM ,线段的比得出MC 是解题关键.2.如图,已知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点D 在线段CB 上,且DA =5,DB =3.求CD 的长.解析:1【解析】【分析】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AB 的长,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可得AC 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可得答案.【详解】由线段的和差,得AB=AD+BD=5+3=8.由线段中点的性质,得AC=CB=12AB=4.由线段的和差,得CD=AD−AC=5−4=1.【点睛】此题考查两点间的距离,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各性质定义.3.已知直线l上有三点A、B、C,AB=3,AC=2,点M是AC的中点.(1)根据条件,画出图形;(2)求线段BM的长.解析:(1)见解析;(2)2或4.【分析】(1)分C点在线段AB上和C点在BA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画出图形即可;(2)利用(1)中所画图形,根据中点的定义及线段的和差故选,分别求出MB的长即可.【详解】(1)点C的位置有两种: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①所示:当点C在BA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所示:(2)∵点M是AC的中点,AC=2,∴AM=CM=12AC=1,如图①所示,当点C在线段AB上时,∵AB=AM+MB,AB=3,∴MB=AB-AM=2.如图②所示:当点C在BA的延长线上时,MB=AM+AB=4.综上所述:MB的长为2或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点的定义及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灵活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是解题关键. 4.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1)如图,若点D在线段CB上,且BD=1.5厘米,AD=6.5厘米,求线段CD的长度;(2)若将(1)中的“点D在线段CB上”改为“点D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其他条件不变,请画出相应的示意图,并求出此时线段CD的长度.解析:(1)CD=2.5厘米;(2)CD=4厘米.【分析】根据BD+AD=AB可求出AB的长,利用中点的定义可求出BC的长,根据CD=BC-BD求出CD的长即可;(2)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利用线段中点的定义及线段的和差关系求出CD 的长即可.【详解】(1)∵BD=1.5厘米,AD=6.5厘米,∴AB=BD+AD=8(厘米),∵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BC=12AB=4(厘米) ∴CD=BC-BD=2.5(厘米).(2)当点D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所示:∵BD=1.5厘米,AD=6.5厘米,∴AB=AD-BD=5(厘米),∵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BC=12AB=2.5(厘米) ∴CD=BC+BD=4(厘米)【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点的定义及线段之间的和差关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题关键.5.(1)如图,AC =DB ,请你写出图中另外两条相等的线段.(2)在一直道边植树8棵,若相邻两树之间距离均为1.5m ,则首尾两颗大树之间的距离是_____.解析:(1)AB=CD ;(2)10.5m.【分析】(1)根据等式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2)8棵树之间共有7段距离,从而计算即可.【详解】(1)因为AC =BD ,∴AC -BC =DB -BC ,即AB =CD .(2)设首尾之间的距离为x ,由8棵树之间共有7段间隔,可得x =7×1.5=10.5(m ). 故答案为:10.5m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式的性质及线段的计算,属于基础题,明白8棵树之间的间隔是关键. 6.如图,已知40AOB ∠=︒,3BOC AOB ∠=∠,OD 平分AOC ∠,求BOD ∠的度数.解析:40°【分析】根据3BOC AOB ∠=∠,40AOB ∠=︒求出120BOC ∠=︒,得到∠AOC 的度数,利用OD 平分AOC ∠,求出∠AOD 的度数,即可求出BOD ∠的度数.【详解】解:∵3BOC AOB ∠=∠,40AOB ∠=︒,∴120BOC ∠=︒.∵AOC AOB BOC ∠=∠+∠, 40120=︒+︒,160=︒,又∵OD 平分AOC ∠, ∴1802AOD AOC ∠=∠=︒, ∴BOD AOD AOB ∠=∠-∠,8040=︒-︒, 40=︒.【点睛】此题考查角度的和差计算,会看图明确各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注意角平分线的运用. 7.如图所示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与面B 、面C 相对的面分别是 和 ;(2)若A =a 3+15a 2b +3,B =﹣12a 2b +a 3,C =a 3﹣1,D =﹣15(a 2b +15),且相对两个面所表示的代数式的和都相等,求E 、F 代表的代数式. 解析:(1)面F ,面E ;(2)F =12a 2b ,E =1 【分析】(1)根据“相间Z 端是对面”,可得B 的对面为F ,C 的对面是E ,(2)根据相对两个面所表示的代数式的和都相等,三组对面为:A 与D ,B 与F ,C 与E ,列式计算即可.【详解】(1)由“相间Z 端是对面”,可得B 的对面为F ,C 的对面是E.故答案为:面F ,面E.(2)由题意得:A 与D 相对,B 与F 相对,C 与E 相对,A +D =B +F =C +E将A =a 315+a 2b +3,B 12=-a 2b +a 3,C =a 3﹣1,D 15=-(a 2b +15)代入得: a 315+a 2b +315-(a 2b +15)12=-a 2b +a 3+F =a 3﹣1+E , ∴F 12=a 2b , E =1.【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整式的加减,掌握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和整式加减的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的前提.8.已知AOB m ∠=,与AOC ∠互为余角,与BOD ∠互为补角,OM 平分AOC ∠,ON 平分BOD ∠,(1)如图,当35m =时,求AOM ∠的度数;(2)在(1)的条件下,请你补全图形,并求MON ∠的度数;(3)当AOB ∠为大于30的锐角,且AOC ∠与AOB ∠有重合部分时,请求出MON ∠的度数.(写出说理过程,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解析:(1)27.5°;(2) 135°或10°;(3) 2135︒-︒m 或45+︒︒m 或1352︒-︒m .【分析】(1)根据题目已知条件OM 平分AOC ∠,得出∠COM=∠MOA ,因35m =即可求出.(2)∠AOB 和∠BOD 互补,分两种情况讨论,第一种情况是∠AOB 和∠BOD 没有重合部分时,第二种情况是∠AOB 和∠BOD 有重合部分时,再根据题目已知条件求解.(3)根据题目要求画出符合题目的图,在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求解.【详解】解:(1)∠AOB=35°∵OM 平分AOC ∠∴∠COM=∠MOA=()9035227.5︒-︒÷=︒(2)当∠AOB 和∠BOD 没有重合部分时如图所示∵∠AOB=35°,∠AOB 与∠BOD 互补∴∠AOB+∠BOD=180°∵ON 平分BOD ∠∴∠BON=∠NOD=()18035272.5︒-︒÷=︒∴∠MON=∠NOB+∠BOA+∠AOM=72.5+35+27.5=135︒︒︒︒当∠AOB 和∠BOD 有重合部分时由(1)知∠MOA=27.5°,∠AOB=35°∠AOB 与∠BOD 互补∴∠AOB+∠BOD=180°∠BOD=180°-35°=145°同理可得:∠NOB=72.5°∠MON=72.5°-27.5°-35°=10°∴∠MON=135°或10°(3)如图所示因为∠AOB ∠AOC 互余,AOB m ∠=∴∠AOC=90︒-m∵OM 平分AOC ∠∴∠COM=∠MOA=()902=452︒︒-÷︒-m m ∵∠OB 与∠BOD 互补∴∠AOB+∠BOD=180°ON 平分BOD ∠∴∠CON=∠NOD=()1802902︒︒-÷=︒-m m ∴∠NAO=3909022︒︒--︒=︒-m m m ∴∠MON=390+45135222︒-︒-=︒-︒m m m同理可得∠MON=45+︒︒m同理可得∠MON=2135︒-︒m∴∠MON=2135︒-︒m 或45+︒︒m 或1352︒-︒m【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余角和补角的定义以及角平分线的应用,再做题之前一定要思考清楚需要分几个情况,再根据已知条件解出每种情况.9.[阅读理解]射线OC 是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若1,2COA BOC ∠=∠则我们称射线OC 是射线OA 的伴随线.例如,如图1,60 20AOB AOC COD BOD ∠=∠=∠=∠=,,则12AOC BOC ∠=∠,称射线OC 是射线OA 的伴随线:同时,由于12BOD AOD ∠=∠,称射线OD 是射线OB 的伴随线.[知识运用](1)如图2,120AOB ∠=,射线OM 是射线OA 的伴随线,则AOM ∠= ,若AOB ∠的度数是α,射线ON 是射线OB 的伴随线,射线OC 是AOB ∠的平分线,则NOC ∠的度数是 .(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如180AOB ∠=,射线OC 与射线OA 重合,并绕点O 以每秒3的速度逆时针旋转,射线OD 与射线OB 重合,并绕点O 以每秒5的速度顺时针旋转,当射线OD 与射线OA 重合时,运动停止,现在两射线同时开始旋转.①是否存在某个时刻t (秒),使得COD ∠的度数是20,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②当t 为多少秒时,射线OC OD OA 、、中恰好有一条射线是其余两条射线的伴随线. 解析:(1)40︒,16α;(2)①存在,当20t =秒或25秒时,∠COD 的度数是20︒;②当907t =,36019,1807,30时,OC 、OD 、OA 中恰好有一条射线是其余两条射线的伴随线.【分析】(1)根据伴随线定义即可求解;(2)①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分相遇之前和之后进行列式计算即可;②利用分类讨论思想,分相遇之前和之后四个图形进行计算即可.【详解】(1)∵120AOB ∠=,射线OM 是射线OA 的伴随线, 根据题意,12AOM BOM ∠=∠,则111204033AOM AOB ∠=∠=⨯︒=︒; ∵AOB ∠的度数是α,射线ON 是射线OB 的伴随线,射线OC 是AOB ∠的平分线, ∴111233BON AON AOB α∠=∠=∠=,1122BOC AOB α∠=∠=, ∴111236NOC BOC BON ααα∠=∠-∠=-=; 故答案为:40︒,16α; (2)射线OD 与OA 重合时,180365t ==(秒), ①当∠COD 的度数是20°时,有两种可能: 若在相遇之前,则1805320t t --=,∴20t =;若在相遇之后,则5318020t t +-=,∴25t =;所以,综上所述,当20t =秒或25秒时,∠COD 的度数是20°;②相遇之前:(i )如图1,OC 是OA 的伴随线时,则12AOC COD ∠=∠, 即()13180532t t t =--, ∴907t =; (ii )如图2,OC 是OD 的伴随线时,则12COD AOC ∠=∠, 即11805332t t t --=⨯, ∴36019t =; 相遇之后: (iii )如图3,OD 是OC 的伴随线时,则12COD AOD ∠=∠, 即()153********t t t +-=-, ∴1807t =;(iv )如图4,OD 是OA 的伴随线时,则12AOD COD ∠=∠, 即()118053t 5t 1802t -=+-, ∴30t =; 所以,综上所述,当907t =,36019,1807,30时,OC 、OD 、OA 中恰好有一条射线是其余两条射线的伴随线.【点睛】 本题是几何变换综合题,考查了角的计算,考查了动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10.(1)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3倍多10︒,求这个角的度数.(2)已知α∠的余角是β∠的补角的13,并且32βα∠=∠,试求a β∠+∠的度数. 解析:(1)50°;(2)150°【分析】(1)设这个角为α,则补角为(180°-α),余角为(90°-α),再由补角比它的余角的3倍多10°,可得方程,解出即可;(2)根据互余和互补的定义,结合已知条件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到答案.【详解】(1)设这个角为α,根据题意,得 18039010()a α︒-=︒-+︒.解得:50α=︒.答:这个角的度数为50︒.(2)根据题意,得190(180)3αβ︒︒-∠=⨯-∠且32βα∠=∠, ∴60α∠=︒,90β∠=︒.∴ 150αβ∠+∠≡︒.【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若两个角的和为90°,则这两个角互余;若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补是解题的关键.11.将一副三角尺叠放在一起:(1)如图①,若∠1=4∠2,请计算出∠CAE的度数;(2)如图②,若∠ACE=2∠BCD,请求出∠ACD的度数.解析:(1)∠CAE=18°;(2)∠ACD=120°.【分析】(1)由题意根据∠BAC=90°列出关于∠1、∠2的方程求解即可得到∠2的度数,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CAE=∠2,从而得解;(2)根据∠ACB和∠DCE的度数列出等式求出∠ACE﹣∠BCD=30°,再结合已知条件求出∠BCD,然后由∠ACD=∠ACB+∠BCD并代入数据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1)∵∠BAC=90°,∴∠1+∠2=90°,∵∠1=4∠2,∴4∠2+∠2=90°,∴∠2=18°,又∵∠DAE=90°,∴∠1+∠CAE=∠2+∠1=90°,∴∠CAE=∠2=18°;(2)∵∠ACE+∠BCE=90°,∠BCD+∠BCE=60°,∴∠ACE﹣∠BCD=30°,又∠ACE=2∠BCD,∴2∠BCD﹣∠BCD=30°,∠BCD=30°,∴∠ACD=∠ACB+∠BCD=90°+30°=120°.【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2.小明用若干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准备拼成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拼完后,小明看来看去觉得所拼图形似乎存在问题.(1)请你帮小明分析一下拼图是否存在问题,若有多余图形,请将多余部分涂黑;若图形不全,则直接在原图中补全;(2)若图中的正方形边长为5cm,长方形的长为8cm,请计算修正后所折叠而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解析:(1)多余一个正方形,图形见解析;(2)表面积为:210cm 2;体积为:200cm 3.【分析】(1)根据长方体的展开图判断出多余一个正方形;(2)根据表面积=四个长方形的面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体积=底面积×高分别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1)多余一个正方形,如图所示:(2)表面积为:225285450160210()cm ⨯+⨯⨯=+=,体积为:2358200()cm ⨯=【点睛】本题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以及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求法,熟练掌握长方体的展开图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A 、B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图形填空:(1)AC = + + ;(2)AB =AC ﹣ ;(3)DB+BC = ﹣AD(4)若AC =8cm ,D 是线段AC 中点,B 是线段DC 中点,求线段AB 的长.解析:(1)AD ,DB ,BC ;(2)BC ;(3)AC ;(4)6cm .【分析】(1)根据图形直观的得到线段之间的关系;(2)根据图形直观的得到线段之间的关系;(3)根据图形直观的得到各线段之间的关系;(4)AD 和CD 的长度相等并且都等于AC 的一半,DB 的长度为CD 长度的一半即为AC 长度的四分之一.AB 的长度等于AD 加上DB ,从而可求出AB 的长度.【详解】(1)AC =AD+DB+BC故答案为:AD ,DB ,BC ;(2)AB=AC﹣BC;故答案为:BC;(3)DB+BC=DC=AC﹣AD故答案为:AC;(4)∵D是AC的中点,AC=8时,AD=DC=4B是DC的中点,∴DB=2∴AB=AD+DB=4+2,=6(cm).【点睛】本题重点是根据题干中的图形得出各线段之间的关系,在第四问中考查了线段中点的性质.线段的中点将线段分成两个长度相等的线段.14.如图,已知线段a和b,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利用尺规,按下列要求作图(只保留作图痕迹即可):(1)在射线OA,OB,OC上作线段OA′,OB′,OC′,使它们分别与线段a相等;(2)在射线OD上作线段OD′,使OD′与线段b相等;(3)连接A′C′,C′B′,B′D′,D′A′.解析:详见解析【解析】【分析】(1)以点O为圆心,a为半径作圆,分别交射线OA,OB,OC于A′、B′、C′;、(2)以点O为圆心,b为半径作圆,分别交射线OD,于D′.(3)依次连接A′C′B′D′,即可解答.【详解】解:(1)如图所示OA′、OB′、OC′.(2)如图所示OD′.(3)如图所示A′C′B′D′.【点睛】此题考查作图—复杂作图,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尺规作图.15.如图,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重合,∠AOC=40°,求∠BOD的度数.结合图形,完成填空:解:因为∠AOC+∠COB=°,∠COB+∠BOD=①所以∠AOC=.②因为∠AOC=40°,所以∠BOD=°.在上面①到②的推导过程中,理由依据是:.解析:90,90,∠BOD,40,同角的余角相等【分析】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即可求解.【详解】解:因为∠AOC+∠COB=90 °,∠COB+∠BOD=90 ° -﹣﹣﹣①所以∠AOC=∠BOD .﹣﹣﹣﹣②-因为∠AOC=40°,所以∠BOD=40 °.在上面①到②的推导过程中,理由依据是:同角的余角相等.故答案为:90,90,∠BOD,40,同角的余角相等.【点睛】本题考查了余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及角的和差关系.16.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AOD比∠BOD大30°,则∠COD的度数为________.解析:15°【分析】设∠BOD =x ,分别表示出∠AOD =x +30°,∠AOC= x +15°,即可求出∠COD .【详解】解:设∠BOD =x ,则∠AOD =x +30°,所以∠AOB =2x +30°.因为OC 是∠AOB 的平分线,所以∠AOC =12∠AOB= x +15°, 所以∠COD=∠AOD-∠AOC =15°.故答案为:15°【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等知识,理解角平分线的定义,并用含x 的式子表示是解题关键.17.如图,∠AOB=∠DOC=90°,OE 平分∠AOD ,反向延长射线OE 至F.(1)∠AOD 和∠BOC 是否互补?说明理由;(2)射线OF 是∠BOC 的平分线吗?说明理由;(3)反向延长射线OA 至点G ,射线OG 将∠COF 分成了4:3的两个角,求∠AOD .解析:(1)互补;理由见解析;(2)是;理由见解析;(3)54°或720()11【分析】(1)根据和等于180°的两个角互补即可求解;(2)通过求解得到∠COF =∠BOF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3)分两种情况:①当∠COG :∠GOF =4:3时;②当∠COG :∠GOF =3:4时;进行讨论即可求解.【详解】(1)因为∠AOD +∠BOC =360°﹣∠AOB ﹣∠DOC =360°﹣90°﹣90°=180°,所以∠AOD 和∠BOC 互补.(2)因为OE 平分∠AOD ,所以∠AOE =∠DOE ,因为∠COF=180°﹣∠DOC﹣∠DOE=90°﹣∠DOE,∠BOF=180°﹣∠AOB﹣∠AOE=90°﹣∠AOE,所以∠COF=∠BOF,即OF是∠BOC的平分线.(3)因为OG将∠COF分成了4:3的两个部分,所以∠COG:∠GOF=4:3或者∠COG:∠GOF=3:4.①当∠COG:∠GOF=4:3时,设∠COG=4x°,则∠GOF=3x°,由(2)得:∠BOF=∠COF=7x°因为∠AOB+∠BOF+∠FOG=180°,所以90°+7x+3x=180°,解方程得:x=9°,所以∠AOD=180°﹣∠BOC=180°﹣14x=54°.②当∠COG:∠GOF=3:4时,设∠COG=3x°,∠GOF=4x°,同理可列出方程:90°+7x+4x=180°,解得:x =90 () 11,所以∠AOD=180°﹣∠BOC=180°﹣14x720 ()11 .综上所述:∠AOD的度数是54°或720 () 11.【点睛】本题考查了余角和补角,角平分线的定义,同时涉及到分类思想的综合运用.18.如图,已知∠BOC=2∠AOC,OD平分∠AOB,且∠COD=20°,求∠AOB的度数.解析:120°【分析】此题可以设∠AOC=x,进一步根据角之间的关系用未知数表示其它角,再根据已知的角列方程即可进行计算.【详解】解:设∠AOC=x,则∠BOC=2x.∴∠AOB=3x.又OD平分∠AOB,∴∠AOD=1.5x.∴∠COD=∠AOD﹣∠AOC=1.5x﹣x=20°.∴x=40°∴∠AOB=120°.【点睛】此题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及角的计算,设出适当的未知数,运用方程求出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19.已知90AOB ∠=︒,OC 为一条射线,OE ,OF 分别平分AOC ∠,BOC ∠,求EOF ∠的度数.解析:45︒【分析】本题需要分类讨论,当OC 在AOB ∠内部时,根据OE ,OF 分别平分AOC ∠和BOC ∠,所以12COE AOC ∠=∠,12COF BOC ∠=∠,即可求出EOF ∠的度数;当OC 在AOB ∠外部时,OE ,OF 分别平分AOC ∠和BOC ∠,所以12EOC AOC ∠=∠,12FOC BOC ∠=∠,所以1122EOF FOC EOC BOC AOC ∠=∠-∠=∠-∠,即可解决. 【详解】解:①如图,当OC 在AOB ∠内部时.因为OE ,OF 分别平分AOC ∠和BOC ∠,所以12COE AOC ∠=∠,12COF BOC ∠=∠, 所以1122COE COF AOC BOC ∠+∠=∠+∠, 即12EOF AOB =∠∠.又因为90AOB ︒∠=,所以45EOF ︒∠=.②如图,当OC 在AOB ∠外部时.因为OE ,OF 分别平分AOC ∠和BOC ∠, 所以12EOC AOC ∠=∠,12FOC BOC ∠=∠, 所以1111()452222EOF FOC EOC BOC AOC BOC AOC AOB ︒∠=∠-∠=∠-∠=∠-∠=∠=.综上所述,45EOF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度的计算和角平分线的定义,熟练分类讨论思想,并且画出图形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0.已知线段10cm AB =,在直线AB 上取一点C ,使16cm AC =,求线段AB 的中点与AC 的中点的距离.解析:13cm 或3cm .【分析】结合题意画出简单的图形,再结合图形进行分类讨论:当C 在BA 延长线上时,当C 在AB 延长线上时,分别依据线段的和差关系求解.【详解】解:①如图,当C 在BA 延长线上时.因为10cm AB =,16cm AC =,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所以15cm 2AD AB ==,18cm 2AE AC ==, 所以81513(cm)DE AE AD =+=+=. ②如图,当C 在AB 延长线上时.因为10cm AB =,16cm AC =,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所以15cm 2AD AB ==,18cm 2AE AC ==, 所以853(cm)DE AE AD =-=-=. 综上,线段AB 的中点与AC 的中点的距离为13cm 或3cm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据题意画出图形,进行分类讨论. 21.如图,已知点C 为线段AB 上一点,15cm AC =,35CB AC =,D ,E 分别为线段AC ,AB 的中点,求线段DE 的长.解析:5cm【分析】根据线段的中点定义即可求解.【详解】解:因为15cm AC =,35CB AC =, 所以3159(cm)5CB =⨯=, 所以15924(cm)AB =+=.因为D ,E 分别为线段AC ,AB 的中点,所以112cm 2AE BE AB ===,17.5cm 2DC AD AC ===. 所以127.5 4.5(cm)DE AE AD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线段的中点定义.22.如图,射线ON ,OE ,OS ,OW 分别表示以点O 为中心的北,东,南,西四个方向,点A 在点O 的北偏东45︒方向,点B 在点O 的北偏西30方向.(1)画出射线OB ,若BOC ∠与AOB ∠互余,请在图(1)或备用图中画出BOC ∠; (2)若OP 是AOC ∠的平分线,直接写出AOP ∠的度数.(不需要计算过程) 解析:(1)见解析;(2)45︒或30.【分析】(1)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到结论.【详解】(1)如图所示,BOC ∠与BOC '∠即为所求.(2)AOP∠的度数为45︒或30︒.∵∠AON=45°,∠BON=30°,∴∠AOB=75°,∵∠BOC与∠AOB互余,∴∠BOC=∠BOC′=15°,∴∠AOC=90°,∠AOC=60°,∵OP是∠AOC的角平分线,∴∠AOP=45°或3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方向角的定义,余角的定义,作出图形,正确掌握方向角的定义是解题关键.23.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1)该几何体是________;A.正方体 B.长方体 C.三棱柱 D.四棱锥(2)求该几何体的体积.解析:(1)C;(2)4【分析】(1)本题根据展开图可直接得出答案.(2)本题根据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求解即可.【详解】(1)本题可根据展开图中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以此判定该几何体为三棱柱,故选C.(2)由图已知:该几何体底面积为等腰三角形面积12222=⨯⨯=;该几何体的高为2;故该几何体体积=底面积⨯高=22=4⨯.【点睛】本题考查几何体展开图以及体积求法,根据展开图推测几何体时需要以展开图的特征位置作为推测依据,求解体积或者面积时按照公式求解即可.24.已知线段AB=10cm,直线AB上有一点C,BC=6cm,M为线段AB的中点,N为线段BC的中点,求线段MN的长.解析:2cm或8cm【分析】分两种情况:(1)点C在线段AB上时,(2)点C在AB的延长线上时,分别求出线段MN的值,即可.【详解】解:(1)若为图1情形,∵M为AB的中点,∴MB=MA=5cm,∵N为BC的中点,∴NB=NC=3cm,∴MN=MB﹣NB=2cm;(2)若为图2情形,∵M为AB的中点,∴MB=AB=5cm,∵N为BC的中点,∴NB=NC=3cm,∴MN=MB+BN=8cm.【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和差倍分和线段的中点概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25.作图:如图,平面内有 A,B,C,D 四点按下列语句画图:(1)画射线 AB,直线 BC,线段 AC(2)连接 AD 与 BC 相交于点 E.解析:答案见解析【分析】利用作射线,直线和线段的方法作图.【详解】【点睛】本题考查了作图﹣复杂作图,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把复杂作图拆解成基本作图.26.已知线段14AB =,在线段AB 上有点C ,D ,M ,N 四个点,且满足AC :CD :1DB =:2:4,12AM AC =,且14DN BD =,求MN 的长. 解析:7或3【分析】 求出AC ,CD ,BD ,求出CM ,DN ,根据MN CM CD DN =++或MN CM CD ND =+-求出即可.【详解】如图,14AB =,AC :CD :1BD =:2:4,2AC ∴=,4CD =,8BD =,12AM AC =,14DN DB =, 1CM ∴=,2DN =,1427MN CM CD DN ∴=++=++=或1423MN CM CD ND =+-=+-=. 则MN 的长是7或3.【点睛】本题考查了求出两点间的距离的应用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关键是找找出线段间的数量关系.27.马小虎准备制作一个封闭的正方体盒子,他先用5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制成如下图所示拼接图形(实线部分),经折叠后发现还少一个面,请你在下图中的拼接图形上再接一个正方形,使新拼接成的图形经过折叠后能成为一个封闭的正方体盒子.(添加所有符合要求的正方形,添加的正方形用阴影表示)解析:见解析.根据正方体展开图直接画图即可.【详解】解:【点睛】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共有11种,应灵活掌握,不能死记硬背.28.已知:如图AB∥CD,EF交AB于G,交CD于F,FH平分∠EFD,交AB于H,∠AGE =50°,求:∠BHF的度数.解析:∠BHF=115° .【分析】由AB∥CD得到∠AGE=∠CFG,由此根据邻补角定义可得∠GFD的度数,又FH平分∠EFD,由此可以先后求出∠GFD,∠HFD,继而可求得∠BHF的度数.【详解】∵AB∥CD,∴∠CFG=∠AGE=50°,∴∠GFD=130°;又FH平分∠EFD,∠EFD=65°;∴∠HFD=12∵AB∥CD,∴∠BHF=180°-∠HFD=115°.【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邻补角等知识,两直线平行时,应该想到它们的性质;由两直线平行的关系可以得到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29.如图,已知OE是∠AOB的平分线,C是∠AOE内的一点,若∠BOC=2∠AOC,∠AOB =114°,则求∠BOC,∠EOC的度数.解析:∠BOC=76°,∠EOC=19°.【分析】由∠BOC=2∠AOC,则∠AOB=∠BOC+∠AOC=3∠AOC,即∠BOC=23∠AOB,然后求解即可;再根据OE是∠AOB的平分线求得∠BOE,最后根据角的和差即可求得∠EOC.【详解】解:∵∠BOC=2∠AOC,∠AOB=114°,∴∠BOC=23∠AOB =23×114°=76°,∵OE是∠AOB的平分线,∠AOB=114°,∴∠BOE=12∠AOB =12×114°=57°.∴∠EOC=∠BOC-∠BOE=19°.【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角的和差运算,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30.已知线段AB=12,CD=6,线段CD在直线AB上运动(C、A在B左侧,C在D左侧).(1)M、N分别是线段AC、BD的中点,若BC=4,求MN;(2)当CD运动到D点与B点重合时,P是线段AB延长线上一点,下列两个结论:①PA PBPC+是定值;②PA PBPC-是定值,请作出正确的选择,并求出其定值.解析:(1)MN=9;(2)①PA PBPC+是定值2.【分析】(1)如图,根据“M、N分别为线段AC、BD的中点”,可先计算出CM、BN的长度,然后根据MN=MC+BC+BN利用线段间的和差关系计算即可;(2)根据题意可得:当CD运动到D点与B点重合时,C为线段AB的中点,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得AC=BC,此时①式可变形为()()PC AC PC BCPA PBPC PC++-+=,进而可得结论.【详解】解:(1)如图,∵M、N分别为线段AC、BD的中点,∴CM =12AC =12(AB ﹣BC )=12(12﹣4)=4, BN =12BD =12(CD ﹣BC )=12(6﹣4)=1, ∴MN =MC +BC +BN =4+4+1=9;(2)①正确,且PA PB PC+=2. 如图,当CD 运动到D 点与B 点重合时,∵AB =12,CD =6,∴C 为线段AB 的中点,∴AC =BC ,∴()()22PC AC PC BC PA PB PC PC PC PC ++-+===, 而()()212PC AC PC BC PA PB AC PC PC PC PC+---===,不是定值. ∴①PA PB PC +是定值2.【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中点的定义和线段的和差计算等知识,正确画出图形、熟练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4),B(3,0),线段AB平移后对应的线段为CD,点C在x轴的负半轴上,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8.(1)求点D的坐标;(2)如图(1),求△ACD的面积;(3)如图(2),∠OAB与∠OCD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M,探求∠AMC的度数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解:∵B(3,0),∴OB=3,∵BC=8,∴OC=5,∴C(﹣5,0),∵AB∥CD,AB=CD,∴D(﹣2,﹣4)(2)解:如图(1),连接OD,∴S△ACD=S△ACO+S△DCO﹣S△AOD=﹣=16(3)解:∠M=45°,理由是:如图(2),连接AC,∵AB∥CD,∴∠DCB=∠ABO,∵∠AOB=90°,∴∠OAB+∠ABO=90°,∴∠OAB+∠DCB=90°,∵∠OAB与∠OCD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M,∴∠MCB=,∠OAM=,∴∠MCB+∠OAM==45°,△ACO中,∠AOC=∠ACO+∠OAC=90°,△ACM中,∠M+∠ACM+∠CAM=180°,∴∠M+∠MCB+∠ACO+∠OAC+∠OAM=180°,∴∠M=180°﹣90°﹣45°=45°.【解析】【分析】(1)利用B的坐标,可得OB=3,从而求出OC=5,利用平移的性质了求出点D的坐标.(2)如图(1),连接OD,由S△ACD=S△ACO+S△DCO+S△AOD,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得.(3)连接AC,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及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OAB+∠DCB=90°,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MCB+∠OAM==45°,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可求出∠M的度数.2.问题情境1:如图1,AB∥CD,P是ABCD内部一点,P在BD的右侧,探究∠B,∠P,∠D之间的关系?小明的思路是:如图2,过P作PE∥AB,通过平行线性质,可得∠B,∠P,∠D之间满足____关系。

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90°−60°=30°
(2)解:设 则
的余角为 x°,
由题意得:

x=15, 3x=45, 所以
的度数为 45°
(3)解:
(0°< <90°).
.Hale Waihona Puke 【 解 析 】 【 分 析 】 ( 1 ) 利 用 角 平 分 线 的 定 义 求 出 ∠ BOM 的 度 数 , 再 根 据 ∠ BON=∠ MON−∠ BOM,即可求出结果。 (2)设∠ C O M 的余角为 x°,表示出∠ COM 的度数,再根据∠ BOM=∠ COM 余角的 3 倍,建立方程求解即可。 (3)根据角的和与差计算即可。
例如:当 α=30°时,OA1 , OA2 , OA3 , OA4 的位置如图 2 所示,其中 OA3 恰好落在 ON 上,∠ A3OA4=120°; 当 α=20°时,OA1 , OA2 , OA3 , OA4 , OA3 的位置如图 3 所示, 其中第 4 步旋转到 ON 后弹回,即∠ A3ON+∠ NOA4=80°,而 OA3 恰好与 OA2 重合.
,则∠ DCG=∠ ACB-∠ 2 即可求得.
5.如图 1,点 A、B 分别在数轴原点 O 的左右两侧,且 OA+50=OB,点 B 对应数是 90.
(1)求 A 点对应的数; (2)如图 2,动点 M、N、P 分别从原点 O、A、B 同时出发,其中 M、N 均向右运动,速 度分别为 2 个单位长度/秒,7 个单位长度/秒,点 P 向左运动,速度为 8 个单位长度/秒, 设它们运动时间为 t 秒,问当 t 为何值时,点 M、N 之间的距离等于 P、M 之间的距离;
(3)解:依题意得 RQ=( 45+4t)﹣(﹣60﹣4.5t)=105+8.5t, RO=45+4t, PN=(90+8t)﹣(﹣120﹣7t)=210+15t, 则 22RQ﹣28RO﹣5PN=22(105+8.5t)﹣28(45+4t)﹣5(210+15t)=0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检测(基础+提高,Word版 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检测(基础+提高,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已知,,点E是直线AC上一个动点(不与A,C重合),点F是BC边上一个定点,过点E作,交直线AB于点D,连接BE,过点F作,交直线AC于点G.(1)如图①,当点E在线段AC上时,求证:.(2)在(1)的条件下,判断这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否为一个定值?如果是,求出这个值,如果不是,说明理由.(3)如图②,当点E在线段AC的延长线上时,(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不成立,请直接写出之间的关系.(4)当点E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时,(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如果不成立,请直接写出之间的关系.【答案】(1)解:∵∴∵∴∴(2)解:这三个角的度数和为一个定值,是过点G作交BE于点H∴∵∴∴∴即(3)解:过点G作交BE于点H∴∵∴∴∴即故的关系仍成立(4)不成立| ∠EGF-∠DEC+∠BFG=180°【解析】【解答】解:(4)过点G作交BE于点H∴∠DEC=∠EGH∵∴∴∠HGF+∠BFG=180°∵∠HGF=∠EGF-∠EGH∴∠HGF=∠EGF-∠DEC∴∠EGF-∠DEC+∠BFG=180°∴(2)中的关系不成立,∠EGF、∠DEC、∠BFG之间关系为:∠EGF-∠DEC+∠BFG=180°故答案为:不成立,∠EGF-∠DEC+∠BFG=180°【分析】(1)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出;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得出,即可证明.(2)过点G作交BE于点H,根据平行线性质定理,,,即可得到答案.(3)过点G作交BE于点H,得到,因为,所以,得到,即可求解.(4)过点G作交BE于点H,得∠DEC=∠EGH,因为,所以,推得∠HGF+∠BFG=180°,即可求解.2.如图下图所示,已知AB//CD, ∠B=30°,∠D=120°;(1)若∠E=60°,则∠F=________;(2)请探索∠E与∠F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3)如下图所示,已知EP平分∠BEF,FG平分∠EFD,反向延长FG交EP于点P,求∠P的度数;【答案】(1)90°(2)解:如图,分别过点E,F作EM∥AB,FN∥AB∴EM∥AB∥FN∴∠B=∠BEM=30°,∠MEF=∠EFN又∵AB∥CD,AB∥FN∴CD∥FN∴∠D+∠DFN=180°又∵∠D =120°∴∠DFN=60°∴∠BEF=∠MEF+30°,∠EFD=∠EFN+60°∴∠EFD=∠MEF +60°∴∠EFD=∠BEF+30°(3)解:如图,过点F作FH∥EP由(2)知,∠EFD=∠BEF+30°设∠BEF=2x°,则∠EFD=(2x+30)°∵EP平分∠BEF,GF平分∠EFD∴∠PEF= ∠BEF=x°,∠EFG= ∠EFD=(x+15)°∵FH∥EP∴∠PEF=∠EFH=x°,∠P=∠HFG ∵∠HFG=∠EFG-∠EFH=15°∴∠P=15°【解析】【解答】解:(1)分别过点E、F作EM∥AB,FN∥AB,则有AB∥EM∥FN∥CD.∴∠B=∠BEM=30°,∠MEF=∠EFN,∠DFN=180°-∠CDF=60°,∴∠BEF=∠MEF+30°,∠EFD=∠EFN+60°,∴∠EFD=∠BEF+30°=90°.【分析】(1)分别过点E、F作AB的平行线,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DFN=60°,∠BEM=30°,∠MEF=∠NFE,即可得到结论;(3)过点F作FH∥EP,设∠BEF=2x°,根据(2)中结论即可表示出∠BFD,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PEF=x°,∠EFG=(x+15)°,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3.已知BM、CN分别是△的两个外角的角平分线,、分别是和的角平分线,如图①;、分别是和的三等分线(即,),如图②;依此画图,、分别是和的n等分线(即,),,且为整数.图①图②(1)若,求的度数;(2)设,请用和n的代数式表示的大小,并写出表示的过程;(3)当时,请直接写出 + 与的数量关系.【答案】(1)解:,∵、分别是和的角平分线,∴∴(2)解:在△中, + ,,(3)解:【解析】【分析】(1)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根据角平分线求出,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2)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 + ,根据n等分线求出,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代入求出即可.(3)本题以三角形为载体,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的性质,熟记性质然灵活运用有关性质来分析、推理、解答是解题的关键.4.综合题(1)ⅰ问题引入如图①,在△ABC中,点O是∠ABC和∠ACB平分线的交点,若∠A=α,则∠BOC=________(用α表示);ⅱ拓展研究如图②,∠CBO=∠ABC,∠BCO=∠ACB,∠A=α,试求∠BOC的度数________(用α表示).ⅲ归纳猜想若BO、CO分别是△ABC的∠ABC、∠ACB的n等分线,它们交于点O,∠CBO=∠ABC,∠BCO=∠ACB,∠A=α,则∠BOC=________(用α表示).(2)类比探索ⅰ特例思考如图③,∠CBO=∠DBC,∠BCO=∠ECB,∠A=α,求∠BOC的度数________(用α表示).ⅱ一般猜想若BO、CO分别是△ABC的外角∠DBC、∠ECB的n等分线,它们交于点O,∠CBO=∠DBC,∠BCO=∠ECB,∠A=α,请猜想∠BOC=________(用α表示).【答案】(1)90°+∠α;120°+∠α;(2)120°-∠α; .【解析】【解答】(1)ⅰ90°+∠α;ⅱ如图②,∵∠CBO=∠ABC,∠BCO=∠ACB,∠A=α,∴∠BOC=180°-(∠ABC+∠ACB)=180°-(180°-∠A)=180°-(180°-∠α)=180°-60°+∠α=120°+∠α;ⅲ;( 2 )ⅰ如图③,∵∠CBO=∠DBC,∠BCO=∠ECB,∠A=α,∴∠BOC=180°-(∠DBC+∠ECB)=180°- [360°-(∠ABC+∠ACB)]=180°- [360°-(180°-∠A)]=180°-(180°+∠α)=180°-60°-∠α=120°-∠α.;ⅱ .【分析】(1)ⅰ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出∠CBO=∠ABC,∠OCB=∠ACB,可得出∠CBO+∠OCB=(180°-∠A),再在△COB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OC=180°-(∠CBO+∠OCB),即可得出结果;ⅱ根据∠CBO=∠ABC,∠OCB=∠ACB,可得出∠CBO+∠OCB=(180°-∠A),再在△COB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OC=180°-(∠CBO+∠OCB),即可得出结果;ⅲ根据∠CBO=∠ABC,∠OCB=∠ACB,可得出∠CBO+∠OCB=(180°-∠A),再在△COB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OC=180°-(∠CBO+∠OCB),即可得出结果。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能力提升)(解析版)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能力提升)(解析版)

∵ ∠B'AD' = 16°,∴ ∠DAF = 16° + β,∠BAE = 16° + α,
∵四边形 ABCD 是正方形,∴ ∠DAB = 90°,
∴ 16° + β + 16° + 16° + α = 90°,
解析:A、延长线段 AB 到 C,使 BC = AC,不可以做到,故本选项错误;
B、反向延长线段 AB,得到射线 BA,故本选项正确;
C、取直线 AB 的中点,错误,直线没有中点,故本选项错误;
D、连接 A、B 两点,并使直线 AB 经过 C 点,若 A、B、C 三点不共线则做不到,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 B.
在 C 与 D 之间,拿到工具的距离和> AD + BC.则工具箱的安放位置在 B 与 C 之间,取工具所花费的
总时间最少.
故选 B. 6.在 A、B 两座工厂之间要修建一条笔直的公路,从 A 地测得 B 地的走向是南偏东 52 ∘,现 A、B
两地要同时开工,若干天后,公路准确对接,则 B 地所修公路的走向应该是( )
故选:D.
2.直线 l 上有两点 A、B,直线 l 外有两点 C、D,过其中两点画直线,共可以画出的直线条数是( )
A. 4
B. 6
C. 4 或 2
D. 4 或 6
答案:D
解析:如图所示
单元测试定心卷
如图 1 当 A、B 两点中任一点与直线 CD 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如图所示经过两点可以画 4 条直线;
单元测试定心卷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能力提升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数学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检测(基础+提高,Word版 含解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 几何图形初步单元检测(基础+提高,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1),在△ABC和△EDC中,D为△ABC边AC上一点,CA平分∠BCE,BC=CD,AC=CE.(1)求证:△ABC≌△EDC;(2)如图(2),若∠ACB=60°,连接BE交AC于F,G为边CE上一点,满足CG=CF,连接DG交BE于H.①求∠DHF的度数;②若EB平分∠DEC,试说明:BE平分∠ABC.【答案】(1)证明:∵CA平分∠BCE,∴∠ACB=∠ACE.在△ABC和△EDC中.∵BC=CD,∠ACB=∠ACE,AC=CE.∴△ABC≌△EDC(SAS).(2)解:①在△BCF和△DCG中∵BC=DC, ∠BCD=∠DCE,CF=CG,∴△BCF≌△DCG(SAS),∴∠CBF=∠CDG.∵∠CBF+∠BCF=∠CDG+∠DHF∴∠BCF=∠DHF=60°.②∵EB平分∠DEC,∴∠DEH=∠BEC.∵∠DHF=60°,∴∠HDE=60°-∠DEH.∵∠BCE=60°+60°=120°,∴∠CBE=180°-120°-∠BEC=60°-∠BEC.∴∠HDE=∠CBE. ∠A=∠DEG.∵△ABC≌△EDC, △BCF≌△DCG(已证)∴∠BFC=∠DGC,∵∠ABF=∠BFC-∠A, ∠HDE=∠DGC-∠DEG,∴∠ABF=∠HDE,∴∠ABF=∠CBE,∴BE平分∠ABC.【解析】【分析】(1)由角平分线定义得出∠ACB=∠ACE,由ASA证明△ABC≌△EDC即可.(2)①由ASA证明△BCF≌△DCG,得出∠CBF=∠CDG;在△BCF,△DHF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BCF=∠DHF=60°.②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EG,∠ABF=∠BFC-∠A, ∠HDE=∠DGC-∠DEG,从而得出∠ABF=∠HDE,∠ABF=∠CBE,即BE平分∠ABC.2.在△ABC中,∠ACB=2∠B,如图①,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易证AB=AC+CD。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初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初步知识点总结五、知识点、概念总结1.几何图形:点、线、面、体这些可帮助人们有效的刻画错综复杂的世界,它们都称为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叫做立体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叫做平面图形.虽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2。

几何图形的分类:几何图形一般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3.直线:几何学基本概念,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

从平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平面上的直线就是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

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二直线平行;有无穷多解时,二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二直线相交于一点。

常用直线与X轴正向的夹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平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

4。

射线: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或半直线。

5。

线段:指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同线素组成一段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图线,如实线的线段或由“长划、短间隔、点、短间隔、点、短间隔”组成的双点长划线的线段。

北京上万中学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北京上万中学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1,直线MN与直线AB、CD分别交于点E、F,∠1与∠2互补.(1)试判断直线AB与直线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BEF与∠EF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EP与CD交于点G,点H是MN上一点,且GH⊥EG,求证:PF∥GH;(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PH,K是GH上一点使∠PHK=∠HPK,作PQ平分∠EPK,问∠HPQ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其值;若变化,说明理由.【答案】(1)解:AB∥CD.理由如下:如图1,∵∠1与∠2互补,∴∠1+∠2=180°.又∵∠1=∠AEF,∠2=∠CFE,∴∠AEF+∠CFE=180°,∴AB∥CD;(2)证明:如图2,由(1)知,AB∥CD,∴∠BEF+∠EFD=180°.又∵∠BEF与∠EF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FEP+∠EFP= (∠BEF+∠EFD)=90°,∴∠EPF=90°,即EG⊥PF.∵GH⊥EG,∴PF∥G H;(3)解:∠HPQ的大小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如图3,∵∠1=∠2,∴∠3=2∠2.又∵GH⊥EG,∴∠4=90°-∠3=90°-2∠2.∴∠EPK=180°-∠4=90°+2∠2.∵PQ平分∠EPK,∴∠QPK= ∠EPK=45°+∠2.∴∠HPQ=∠QPK-∠2=45°,∴∠HPQ的大小不发生变化,一直是45°.【解析】【分析】(1)利用对顶角相等、等量代换可以推知同旁内角∠AEF、∠CFE互补,所以易证AB∥CD;(2)利用(1)中平行线的性质推知°;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得∠EPF=90°,即EG⊥PF,故结合已知条件GH⊥EG,易证PF∥GH;(3)利用三角形外角定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得∠4=90°-∠3=90°-2∠2;然后由邻补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推知∠QPK= ∠EPK=45°+∠2;最后根据图形中的角与角间的和差关系求得∠HPQ的大小不变,是定值45°.2.如图,EF⊥AB于F,CD⊥AB于D,点在AC边上,且∠1=∠2= .(1)求证:EF∥CD;(2)若∠AGD=65°,试求∠DCG的度数.【答案】(1)证明:∵EF⊥AB于F,CD⊥AB于D,∴∠BFE=∠BDC=90°,∴EF∥CD.(2)解:∵EF∥CD,∴∠2=∠DCE=50°,∵∠1=∠2,∴∠1=∠DCE,∴DG∥BC,∴∠AGD=∠ACB=65°,∴∠DCG=【解析】【分析】(1)由垂直的定义,可求得∠BFE=∠CDF=90°,可证明EF∥CD;(2)利用(1)的结论,结合条件可证明DG∥BC,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得∠AGD=∠ACB= ,则∠DCG=∠ACB-∠2即可求得.3.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8 cm,CB=6 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CB=a cm,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bcm,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4)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描述你发现的结论吗?【答案】(1)MN=MC+NC= AC+ BC= (AC+BC)= ×(8+6)= ×14=7(2)MN=MC+NC= (AC+BC)= a(3)MN=MC-NC= AC- BC= (AC-BC)= b(4)如图,只要满足点C在线段AB所在直线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那么MN就等于AB的一半.【解析】【分析】(1)根据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我们可得出MC、NC分别是AC、BC的一半,那么MC、CN的和就应该是AC、BC和的一半,也就是说MN是AB的一半,有了AC、CB的值,那么就有了AB的值,也就能求出MN的值了;(2)方法同(1)只不过AC、BC的值换成了AC+CB=a cm,其他步骤是一样的;(3)当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根据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我们可得出MC、NC分别是AC、BC的一半.于是,MC、NC的差就应该是AC、BC的差的一半,也就是说MN是AC-BC即AB的一半.有AC-BC的值,MN也就能求出来了;(4)综合上面我们可发现,无论C在线段AB 的什么位置(包括延长线),无论AC、BC的值是多少,MN都恒等于AB的一半.4.如图1,△ABC中,∠ABC=∠BAC,D是BC延长线上一动点,连接AD,AE平分∠CAD 交CD于点E,过点E作EH⊥AB,垂足为点H.直线EH与直线AC相交于点F.设∠AEH=,∠ADC= .(1)求证:∠EFC=∠FEC;(2)①若∠B=30°,∠CAD=50°,则=________,=________;②试探究与的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将“D是BC延长线上一动点”改为“D是CB延长线上一动点”,其它条件不变,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与的关系.【答案】(1)证明:∵∠ABC=∠BAC,EH⊥AB.∴∠EFC=∠AFH=90°-∠BAC,∠FEC=90°-∠ABC,∴∠EFC=∠FEC.(2)35°;70°;解:② , 理由如下: 由(1)可知:, 又∵ , ∴ . ∴ .(3)解:图形如下:∵∠ABC=∠BAC,∠BHE=90°-∠ABC,∠F=90°-∠BAC,∴ .又∵,∴在△CEF中有:∠ECF+2∠CEF=180°,即 ..∵2∠EAC=∠DAC, ,∴ .∴即 .∴ .【解析】【解答】解:(2)①∵∠CAD=50°,AE平分∠CAD,∴∠ =∠AFH-∠EAC=90°-∠BAC-∠EAC=90°-30°-25°=35°.∵∠ACB=∠ABC+∠BAC=60°,∠CAD=50°,∴∠ =180°-∠ACB-∠CAD=180°-60°-50°=70°.故答案为:35°,70°.【分析】(1)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证明即可.(2)①利用外角定理和角平分线的性质求解即可;②分别用∠和∠表示出∠AEC即可解.(3)画出图形,将所有的角度集中在△CEF 的内角和上,列出等式求解即可.5.如图,已知AB∥CD,∠A=40°,点P是射线B上一动点(与点A不重合),CM,CN分别平分∠ACP和∠PCD,分别交射线AB于点M,N.(1)求∠MCN的度数.(2)当点P运动到某处时,∠AMC=∠ACN,求此时∠ACM的度数.(3)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APC与∠ANC的比值是否随之变化?若不变,请求出这个比值:若变化,请找出变化规律.【答案】(1)解:∵A B∥CD,∴∠ACD=180°﹣∠A=140°,又∵CM,CN分别平分∠ACP和∠PCD,∴∠MCN=∠MCP+∠NCP= (∠ACP+∠PCD)= ∠ACD=70°,故答案为:70°.(2)解:∵AB∥CD,∴∠AMC=∠MCD,又∵∠AMC=∠ACN,∴∠MCD=∠ACN,∴∠ACM=∠ACN﹣∠MCN=∠MCD﹣∠MCN=∠NCD,∴∠ACM=∠MCP=∠NCP=∠NCD,∴∠ACM= ∠ACD=35°,故答案为:35°.(3)解:不变.理由如下:∵AB∥CD,∴∠APC=∠PCD,∠ANC=∠NCD,又∵CN平分∠PCD,∴∠ANC=∠NCD= ∠PCD= ∠APC,即∠APC:∠ANC=2:1.【解析】【分析】(1)由AB∥CD可得∠ACD=180°-∠A,再由CM、CN均为角平分线可求解;(2)由AB∥CD可得∠AMC=∠MCD,再由∠AMC=∠ACN可得∠ACM =∠NCD(3)由AB∥CD可得∠APC=∠PCD,再由CN为角平分线即可解答.6.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OF平分∠COE.(1)若∠AOC=76°,求∠BOF的度数;(2)若∠BOF=36°,求∠AOC的度数;(3)若|∠AOC﹣∠BOF|=α°,请直接写出∠AOC和∠BOF的度数.(用含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解:∵∠BOD=∠AOC=76°,又∵OE平分∠BOD,∴∠DOE= ∠BOD= ×76°=38°.∴∠COE=180°﹣∠DOE=180°﹣38°=142°,∵OF平分∠COE,∴∠EOF= ∠COE= ×142°=71°,∴∠BOF=∠EOF﹣∠BOE=71°﹣38°=33°(2)解:∵OE平分∠BOD,OF平分∠COE,∴∠BOE=∠EOD,∠COF=∠FOE,∴设∠BOE=x,则∠DOE=x,故∠COA=2x,∠EOF=∠COF=x+36°,则∠AOC+∠COF+∠BOF=2x+x+36°+36°=180°,解得:x=36°,故∠AOC=72°(3)解:设∠BOE=x,∵OE平分∠BOD,∠BOD=∠AOC,∴∠DOE=x,∠COA=2x,∴∠BOC=180°-2x,∴∠COE=180°-x,∵OF平分∠COE,∴∠EOF=90°- x,∴∠BOF=90°﹣ x,∵|∠AOC﹣∠BOF|=α°,∴|2x﹣(90°﹣ x)|=α°,解得:x=()°+ α°或x=()°﹣α°,当x=()°+ α°时,∠AOC=2x=()°+ α°,∠BOF=90°﹣ x=()°﹣α°;当x=()°﹣α°时,∠AOC=2x=()°﹣α°,∠BOF=90°﹣ x=()°+ α°【解析】【分析】(1)由∠AOC=76°易得∠BOD=76°,结合OE平分∠BOD可得∠DOE=∠BOE=38°,由此可得∠COE=180°-38°=142°,结合OF平分∠COE可得∠EOF=71°,最后由∠BOF=∠EOF-∠BOE即可求得∠BOF的度数;(2)设∠BOE=x,由OE平分∠BOD,∠AOC=∠BOD可得∠DOE=∠BOE=x,∠AOC=2x,结合∠BOF=36°,OF平均∠EOF 可得∠COF=∠EOF=x+36°,最后由∠AOC+∠COF+∠BOF=180°即可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得x的值即可求得∠AOC的度数;(3)设∠BOE=x,则由已知条件易得∠AOC=2x,∠BOF=90°- x,这样结合|∠AOC﹣∠BOF|=α°即可列出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求得x的值即可求得∠AOC和∠BOF的值.7.以直线AB上点O为端点作射线OC,使∠BOC=60°,将直角△DOE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 处.(1)如图1,若直角△DOE的边OD放在射线OB上,则∠COE=________;(2)如图2,将直角△DOE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OE平分∠AOC,说明OD所在射线是∠BOC的平分线;(3)如图3,将直角△DOE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得∠COD= ∠AOE.求∠BOD的度数.【答案】(1)30(2)解:∵OE平分∠AOC,∴∠COE=∠AOE= ∠COA,∵∠EOD=90°,∴∠AOE+∠DOB=90°,∠COE+∠COD=90°,∴∠COD=∠DOB,∴OD所在射线是∠BOC的平分线(3)解:设∠COD=x°,则∠AOE=5x°,∵∠DOE=90°,∠BOC=60°,∴6x=30或5x+90﹣x=120,∴x=5或7.5,即∠COD=65°或37.5°,∴∠BOD=65°或52.5°【解析】【解答】(1)∵∠BOE=∠COE+∠COB=90°,又∵∠COB=60°,∴∠COE=∠BOE-∠COB=30°,故答案为30;【分析】(1)根据图形得出∠COE=∠BOE-∠COB,代入求出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定义求出∠COE=∠AOE= ∠COA,再根据∠AOE+∠DOB=90°,∠COE+∠COD=90°,可得∠COD=∠DOB,从而问题得证;(3)设∠COD=x°,则∠AOE=5x°,根据题意则可得6x=30或5x+90﹣x=120,解方程即可得.8.AB∥CD,C在D的右侧,BE平分∠ABC,DE平分∠ADC,BE、DE所在的直线交于点E.∠ADC=70°.(1)求∠EDC 的度数;(2)若∠ABC=30°,求∠BED 的度数;(3)将线段 BC沿 DC方向移动,使得点 B在点 A的右侧,其他条件不变,若∠ABC=n°,请直接写出∠BED 的度数(用含 n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平分,∴;(2)过点作,如图:∵平分,;平分,∴,∵,∴∴,∴;(3)过点E作,如图:∵DE平分,;BE平分,∴,∵,∴∴,∴.【解析】【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即可得到答案;(2)过点作,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角的和差进行推导即可得解;(3)过点作,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角的和差进行推导即可得解.9.如图,在△ ABC中,∠ ABC、∠ 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1)若∠ABC=40°,∠ ACB=50°,则∠BOC=________(2)若∠ABC+∠ ACB=lO0°,则∠BOC="________"(3)若∠A=70°,则∠BOC=________(4)若∠BOC=140°,则∠A=________(5)你能发现∠ BOC与∠ A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写出并说明理由.【答案】(1)135°(2)130°(3)125°(4)100°(5)解:BO平分∠ABC, CO平分∠ABC ∴∠OBC=0.5∠ABC ∠OCB=0.5∠ACB ∴∠OBC+∠OCB=0.5∠ABC+0.5∠ACB= 0.5(180-∠A)=90-0.5∠A ∴∠O=180-(∠OBC+∠OCB)=180-(90-0.5∠A)=90°+0.5∠A【解析】【解答】解:(1)∵∠ABC=40°,∠ACB=50°,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OBC= ∠ABC=20°,∠OCB= ∠ACB=25°,∴∠BOC=180°-∠OBC-∠OCB=180°-20°-25°=135°,故答案是:135°;( 2 )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OBC= ∠ABC,∠OCB= ∠ACB,∴∠OBC+∠OCB= (∠ABC+∠ACB)=50°,∴∠BOC=180°- (∠ABC+∠ACB)=180°-50°=130°,故答案是130°.( 3 )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OBC= ∠ABC,∠OCB= ∠ACB,∴∠OBC+∠OCB= (∠ABC+∠ACB)=55°,∴∠BOC=180°- (∠ABC+∠ACB)=180°-55°=125°,故答案是125°;( 4 )∵∠BOC=140°,∴∠OBC+OCB=40°,∵∠OBC= ∠ABC,∠OCB= ∠ACB,∴∠ABC+∠ACB=2(∠OBC+OCB)=80°,∴∠A=100°,故答案是:100°;【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OBC和∠OCB与∠A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BOC的内角和定理得出∠BOC与∠A的关系.10.如图1,已知∠MON=60°,A、B两点同时从点O出发,点A以每秒x个单位长度沿射线ON匀速运动,点B以每秒y个单位长度沿射线OM匀速运动.(1)若运动1s时,点A运动的路程比点B运动路程的2倍还多1个单位长度,运动3s 时,点A、点B的运动路程之和为12个单位长度,则x=________,y=________;(2)如图2,点C为△ABO三条内角平分线交点,连接BC、AC,在点A、B的运动过程中,∠ACB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求其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连接OC并延长,与∠ABM的角平分线交于点P,与AB 交于点Q.①试说明∠PBQ=∠ACQ;②在△BCP中,如果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请写出∠BAO的度数.【答案】(1)3;1(2)解:的度数不发生变化,其值求解如下: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点C为三条内角平分线交点,即AC平分,BC平分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3)解:①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点C为三条内角平分线交点,即AC平分,OC平分又是的角平分线;② 是的角平分线,BC平分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则在中,如果有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那么一定是.【解析】【解答】(1)由题意得:化简得解得故答案为:3,1;【分析】(1)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建立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即可得;(2)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得;(3)①先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可得,再根据角平行线的定义即可得;②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平角的定义得出,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出,从而得出,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最后根据角的和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11.如图 1,直线分别交于点 (点在点的右侧),若(1)求证: ;(2)如图2所示,点在之间,且位于的异侧,连,若,则三个角之间存在何种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 3 所示,点在线段上,点在直线的下方,点是直线上一点(在的左侧),连接 ,若 ,则请直接写出与之间的数量【答案】(1)证明:∵∠1=∠BEF,∴∠BEF+∠2=180°∴AB∥CD.(2)解:设∠N= ,∠M= ,∠AEM= ,∠NFD=过M作MP∥AB,过N作NQ∥AB∵,MP∥AB,NQ∥AB∴MP∥NQ∥AB∥CD∴∠EMP= ,∠FNQ=∴∠PMN= - ,∠QNM= -∴ - = -即 = -∴故答案为(3)解:∠N+∠PMH=180°过点M作MI∥AB交PN于O,过点N作NQ∥CD交PN于R.∵,MI∥AB,NQ∥CD∴AB∥MI∥NQ∥CD∴∠BPM=∠PMI∵∠MPN=2∠MPB∴∠MPN=2∠PMI∴∠MON=∠MPN+∠PMI=3∠PMI∵∠NFH=2∠HFD∴∠RFN=180°-∠NFH-∠HFD=180°-3∠HFD∵∠RFN=∠HFD∴∠PRF=∠FNP+∠RFN=∠FNP+180°-3∠RFM∴∠MON+∠PRF+∠RFM=360°-∠OMF即3∠PMI+∠FNP+180°-3∠RFM+∠RFM=360°-∠OMF∴∠FNP+2∠PMI-2∠RFM=180°-∠PMH∵3∠PMI+∠PNH=180°∴3∠PMI+∠FNP+∠FNH=180°∵3∠RFM+∠FNH=180°∴3∠PMI-3∠RFM+∠FNP=0°即∠RFM-∠PMI= ∠FNP∴∠FNP+2∠PMI-2∠RFM=∠FNP-2(∠RFM-∠PMI)=180°-∠PMH∠FNP-2× ∠FNP=180°-∠PMH∠FNP=180°-∠PMH即∠N+∠PMH=180°故答案为∠N+∠PMH=180°【解析】【分析】(1)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即可判定AB∥CD;(2)设∠N= ,∠M= ,∠AEM= ,∠NFD= ,过M作MP∥AB,过N作NQ∥AB可得∠PMN= - ,∠QNM= - ,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到 - = - ,化简即可得到;(3)过点M作MI∥AB交PN于O,过点N作NQ∥CD交PN于R,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PM=∠PMI,由已知得到∠MON=∠MPN+∠PMI=3∠PMI及∠RFN=180°-∠NFH-∠HFD=180°-3∠HFD,根据对顶角相等得到∠PRF=∠FNP+∠RFN=∠FNP+180°-3∠RFM,化简得到∠FNP+2∠PMI-2∠RFM=180°-∠PMH,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3∠PMI+∠FNP+∠FNH=180°及3∠RFM+∠FNH=180°,两个等式相减即可得到∠RFM-∠PMI= ∠FNP,将该等式代入∠FNP+2∠PMI-2∠RFM=180°-∠PMH,即得到∠FNP=180°-∠PMH,即∠N+∠PMH=180°.12.已知将一副三角板(直角三角板OAB和直角三角板OCD∠AOB=90°,∠ABO=45°,∠CDO=90°,∠COD=60°)(1)如图1摆放,点O,A,C在一直线上,则∠BOD的度数是多少?(2)如图2,将直角三角板OCD绕点O逆时针方向转动,若要OB恰好平分∠COD,则∠AOC的度数是多少?(3)如图3,当三角板OCD摆放在∠AOB内部时,作射线OM平分∠AOC,射线ON平分∠BOD,如果三角板OCD在∠AOB内绕点Q任意转动,∠M0N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其值;如果变化,说明理由。

上海尚文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提高卷(含答案)

上海尚文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几何图形初步》提高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1.如图,已知点C为线段AB的中点,则①AC=BC;②AC=12AB;③BC=12AB;④AB=2AC;⑤AB=2BC,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2 B.3 C.4 D.52.已知线段AB、CD,AB CD,如果将AB移动到CD的位置,使点A与点C重合,AB与CD叠合,这时点B的位置必定是()A.点B在线段CD上(C、D之间)B.点B与点D重合C.点B在线段CD的延长线上D.点B在线段DC的延长线上3.点 A、B、C 在同一条数轴上,其中点 A、B 表示的数分别为﹣3、1,若 BC=2,则 AC 等于()A.3 B.2 C.3 或 5 D.2 或 64.一个角的补角比这个角的余角3倍还多10°,则这个角的度数为()A.140°B.130°C.50°D.40°5.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上任意一点,则下列表示线段关系的式子不正确的是()A.AB=2ACB.AC+CD+DB=ABC.CD=AD-12 ABD.AD=12(CD+AB)6.如图,点O在直线AB上且OC⊥OD,若∠COA=36°则∠DOB的大小为()A.36°B.54°C.64°D.72°7.某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如下图所示,这个正方体可能是下面四个选项中的().A .B .C .D .8.如图,在数轴上有A ,B ,C ,D 四个整数点(即各点均表示整数),且2AB =BC =3CD ,若A ,D 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5和6,点E 为BD 的中点,在数轴上的整数点中,离点E 最近的点表示的数是( )A .2B .1C .0D .-19.已知α∠和β∠互补,且αβ∠>∠,则有下列式子: ①90β︒-∠;②90α∠-︒;③()12αβ∠+∠;④()12αβ∠-∠;⑤()1902α∠-︒;其中,表示β∠的余角的式子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D .1个10.如图,把APB ∠放置在量角器上,P 与量角器的中心重合,读得射线PA 、PB 分别经过刻度117和153,把APB ∠绕点P 逆时针方向旋转到A PB ''∠,下列结论: ①APA BPB ''∠=∠;②若射线PA '经过刻度27,则B PA '∠与A PB '∠互补;③若12APB APA ''∠=∠,则射线PA '经过刻度45. 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①②③11.如图,C ,D 是线段AB 上的两点,E 是AC 的中点,F 是BD 的中点,若EF m =,CD n =,则AB =( )A .m n -B .m n +C .2m n -D .2m n + 12.已知线段AB=8cm ,在直线AB 上画BC ,使BC=2cm ,则线段AC 的长度是( ) A .6cm B .10cm C .4cm 或10cm D .6cm 或10cm 13.22°20′×8等于( ).A .178°20′B .178°40′C .176°16′D .178°30′14.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能截出如图所示的四种平面图形,则这个几何体可能是( )A .圆柱B .圆锥C .长方体D .球15.小陆制作了一个如图所示的正方体礼品盒,其对面图案都相同,那么这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可能是( )A .B .C .D .二、填空题16.硬币在桌面上快速地转动时,看上去象球,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 17.某产品的形状是长方体,长为8cm ,它的展开图如图所示,则长方体的体积为_____cm 3.18.已知,如图,点M ,N 分别是线段AB ,BC 的中点,且9MN =,线段1143BD AB CD ==,则线段BD 的长为________.19.如图所示,观察下列图形,在横线上写出几何体的名称及截面形状.(1)①的名称是________,截面形状________;(2)②的名称是________,截面形状是________;(3)③的名称是________,截面形状是________;(4)④的名称是________,截面形状是________;20.如图是一个多面体的表面展开图,则折叠后与棱AB 重合的棱是________.21.如图,OC AB ⊥于点O ,OE 为COB ∠的平分线,则AOE ∠的度数为______.22.把一个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分割成棱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并把它们排列成一排,则可排________米. 23.25°20′24″=______°.24.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盒的展开图,若在其中的三个正方形A 、B 、C 内分别填入适当的数,使得折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填入正方形中A ,B ,C 内的三个数依次为__,___,___.25.下面的几何体中,属于柱体的有______个.26.如图,90AOC BOD ∠=∠=︒,70AOB ∠=︒,在∠AOB 内画一条射线OP 得到的图中有m 对互余的角,其中AOP x ∠=︒,且满足050x <<,则m =_______.三、解答题27.如图,射线OA 的方向是北偏东15°,射线OB 的方向是北偏西40°,∠AOB =∠AOC ,射线OE 是射线OB 的反向延长线. (1)求射线OC 的方向角; (2)求∠COE 的度数;(3)若射线OD 平分∠COE ,求∠AOD 的度数.28.如图所示,已知O 是直线AB 上一点,90BOE FOD ∠=∠=︒,OB 平分COD ∠.(1)图中与DOE ∠互余的角有________________;(2)图中是否有与DOE ∠互补的角?如果有,直接写出全部结果;如果没有,说明理由.29.P 是线段AB 上任一点,12AB cm =,C D 、两点分别从P B 、同时向A 点运动,且C 点的运动速度为2/cm s ,D 点的运动速度为3/cm s ,运动的时间为t s . (1)若8AP cm =,①运动1s 后,求CD 的长;②当D 在线段PB 上运动时,试说明2AC CD =; (2)如果2t s =时,1CD cm =,试探索AP 的值.30.直线l 上有A ,B 两点,AB =24cm ,点O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OA =2OB .(1)OA=__________cm,OB=___________cm;(2)若C点是线段AO上的一点,且满足AC=CO+CB,求CO的长;(3)若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2cm/s,点Q的速度为⁄,设运动时间为t(s),当点P与点Q重合时,P,Q两点停止运动.1cm s①当t为何值时,2OP−OQ=8;②当点P经过点O时,动点M从点O出发,以3cm s⁄的速度向右运动.当点M追上点Q后立即返回.以同样的速度向点P运动,遇到点P后立即返回,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点Q运动,如此往返,直到点P,Q停止时,点M也停止运动.在此过程中,点M行驶的总路程为___________cm.。

部编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强化)(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强化)(解析版)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强化)-七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培优达标强化卷(人教版)解析一、选择题1.对于几种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正方体;④圆;⑤圆锥;⑥圆柱.其中属于立体图形的是( )A. ③⑤⑥B. ①②③C. ④⑤D. ④⑥【答案】A【解析】解:①②④属于平面图形,③⑤⑥属于立体图形.2.如图是某个几何体的展开图,该几何体是( )A. 三棱柱B. 圆锥C. 四棱柱D. 圆柱【答案】A解:三棱柱上下两个面为三角形,侧面是三个矩形,观察图形可知,这个几何体是三棱柱,3.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把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有“弘”字一面的相对面上的字是()A. 传B. 统C. 文D. 化【答案】C解: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共有六个面,其中面“扬”与面“统”相对,面“弘”与面“文”相对,面“传”与面“化”相对.4.下雨时汽车的雨刷把玻璃上的雨水刷干净属于下列哪个选项的实际应用( )A. 点动成线B. 线动成面C. 面动成体D. 以上都不对【答案】B解:汽车的雨刷实际上是一条线,通过运动把玻璃上的雨水刷干净,所以应是线动成面.5.如图,下面四种表示角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答案】A 解:图中的角有∠A 、∠ABC 、∠BCD 、∠ADC ,即表示方法正确的有∠A ,6.如图,AM 为∠BAC 的平分线,下列等式错误的是( )A. 12∠BAC =∠BAMB. ∠BAM =∠CAMC. ∠BAM =2∠CAMD. 2∠CAM =∠BAC【答案】C解:∵AM 为∠BAC 的平分线,∴12∠BAC =∠BAM ,∠BAM =∠CAM ,∠BAM =∠CAM ,2∠CAM =∠BAC .7.下列各度数的角,不能通过拼摆一副三角尺直接画出的是( )A. 15°B. 75°C. 105°D. 130°【答案】D 【解析】解:一副三角板中有30°,45°,60°和90°,60°−45°=15°,30°+45°=75°,45°+60°=105°,所以可画出15°、75°和105°等,但130°画不出.8.如图,若∠BOD =2∠AOB ,OC 是∠AOD 的平分线,则①∠BOC =13∠AOB ;②∠DOC =2∠BOC ;③∠COB =12∠AOB ;④∠COD =3∠BOC.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B 【解析】解:设∠AOB =α,∵∠BOD =2∠AOB ,OC 是∠AOD 的平分线,∴∠BOD =2α,∠AOC =∠COD =32α,∴∠COB =12∠AOB ,∠COD =3∠BOC ,9.如果∠α和∠β互补,且∠α<∠β,下列表达式:①90°−∠α;②∠β−90°;③12(∠β+∠α);④12(∠β−∠α)中,等于∠α的余角的式子有 (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C解:∵∠α和∠β互补,∴∠β=180°−∠α,∠α的余角是90°−α,∠β−90°=180°−∠α−90°=90°−∠α,12(∠β+∠α)=12×(180°−∠α+∠α)=90°12(∠β−∠α)=12×(180°−∠α−∠α)=90°−∠α,即①②④,3个,10.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位置摆放,其中∠α与∠β一定互余的是( )A. B.C. D.【答案】B解:A.∠α与∠β相等,∠α与∠β不一定互余,故本选项错误;B .α+β=180∘−90∘=90∘,正确;C .∠α与∠β不互余,∠α与∠β互补,故本选项错误;D .∠α与∠β不互余,故本选项错误.二、填空题11.线段AB =6,点C 在直线AB 上,BC =4,则AC 的长度为______.【答案】2或10【解析】解:当C 在线段AB 上时,AC =1B−BC =6−4=2;当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AC =AB +BC =10.综上所述:AC 的长度为2或10.12.用棱长是1 cm的小正方体组成如图所示的几何体,把这个几何体放在桌子上,并把暴露的面涂上颜色,那么涂颜色面的面积之和是_______cm2.【答案】30解:主视图中正方形有6个;左视图中正方形有6个;俯视图中正方形有6个.则这个几何体中正方形的个数是:6×2+6×2+6+=30个.则几何体的表面积为30cm2.13.如图,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4和2,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点C所表示的数是.【答案】−1解:∵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是−4和2,∴线段AB的中点所表示的数=1(−4+2)=−1.2即点C所表示的数是−1.14.水平放置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用“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表示,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若图中的“锦”表示正方体的右面,则“______”表示正方体的左面.【答案】程解: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折叠成正方体后,“程”与“锦”相对,若图中的“锦”表示正方体的右面,则“程”表示正方体的左面.15.如图,下面两个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按相同规律涂有红、黄、蓝、白、黑、绿六种颜色,那么黄色的对面是______.【答案】绿色解:由图可得与黄色相邻的颜色分别为红、蓝、白、黑,故与黄色相对的颜色是绿色.16.计算:48°37′+53°35′=______.【答案】102°12′17.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面上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则x+y=______ .【答案】−6解:这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共有六个面,其中面“空白”与面“3”相对,面“x”与面“2”相对,“y”与面“4”相对.∵相对的两个面上的数互为相反数,∴x=−2,y=−4,∴x+y=−2−4=−6.18.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则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等于____度.【答案】90【解析】解:∵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DAC=50°,∵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CBE=40°,∵DA//EB,∴∠DAB+∠EBA=180°,∴∠CAB+∠CBA=90°,∴∠ACB=180°−(∠CAB+∠CBA)=90°.19.如图1是边长为18cm的正方形纸板,截掉阴影部分后将其折叠成如图2所示的长方体盒子.已知该长方体的宽是高的2倍,则它的体积是______cm3.【答案】216解:设该长方体的高为x,则长方体的宽为2x,2x+2x+x+x=18,解得x=3,所以该长方体的高为3,则长方体的宽为6,长为18−6=12,所以它的体积为3×6×12=216(cm3).20.图1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该正方体从图2所示的位置依次翻到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第5格,此时这个正方体朝上一面的字是______.【答案】我【解析】解:由图1可得,“中”和“的”相对;“国”和“我”相对;“梦”和“梦”相对;由图2可得,正方体从图2所示的位置依次翻到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第5格,当到第5格时,“国”在下面,则这时小正方体朝上一面的字是“我”.三、解答题21.如图,已知∠AOC :∠BOC =1:4,OD 平分∠AOB ,且∠COD =36°,求∠AOB 的度数.【答案】解:设∠AOC =x ,则∠BOC =4x ,∴∠AOB =5x ,∵OD 平分∠AOB ,∴∠AOD =5x 2,∴∠COD =∠AOD−∠AOC =5x 2−x =3x 2=36°,∴x =24°,∴∠AOB =5x =5×24°=120°.22.如图,已知点C 为AB 上一点,AC =12cm ,CB =12AC ,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求DE 的长.【答案】解:∵AC =12cm ,CB =12AC ,∴CB =6cm ,∴AB=AC+BC=12+6=18cm,∵D为AC的中点,∴DC=AD=6cm,∵E为AB的中点,∴AE=BE=9cm,所以DE=AE−AD=3cm.23.如图,在一条不完整的数轴上从左到右有点A,B,C,其中AB=2BC,设点A,B,C所对应数的和是m.(1)若点C为原点,BC=1,则点A,B所对应的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m的值为________;(2)若点B为原点,AC=6,求m的值;(3)若原点O到点C的距离为8,且OC=AB,求m的值.【答案】解:(1)−3,−1;−4;(2)若以B为原点,AC=6,AB=2BC,则AB=4,BC=2,则点A所对应的数为−4,点B对应的数为0,点C对应的数为2,此时m=−4+2+0=−2;(3)根据题意知,①当点O在点C的左侧时,设BC=x,则OC=AB=2BC=2x,AO=OB=BC=x,∵OC=8,∴2x=8,∴x=4,∴点A、B、C对应的数为−4、4、8;∴m的值为−4+4+8=8;②当点O在点C的右侧时,设BC=x,则OC=AB=2BC=2x,AO=5x,OB=3x,∵OC=8,∴2x=8,∴x=4,∴点A、B、C对应的数为−20、−12、−8;∴m的值为−20−12−8=−40.综上,m的值为8或−40.24.如图,点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使∠BOC=110°.将一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OMN=30°),一边OM在射线OB上,另一边ON在直线AB的下方.(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逆时针旋转至图2,使一边OM在∠BOC的内部,且恰好平分∠BOC.求∠BON的度数.(2)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在旋转的过程中,第t秒时,直线ON恰好平分锐角∠AOC,则t的值为______(直接写出结果).(3)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顺时针旋转至图3,使ON在∠AOC的内部,请探究∠AOM与∠NO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解:(1)∵OM平分∠BOC,∴∠MOC=∠MOB,又∵∠BOC=110°,∴∠MOB=55°,∵∠MON=90°,∴∠BON=∠MON−∠MOB=35°;(2)11或47;(3)∠AOM−∠NOC=20°.理由:∵∠MON=90°,∠AOC=70°,∴∠AOM=90°−∠AON,∠NOC=70°−∠AON,∴∠AOM−∠NOC=(90°−∠AON)−(70°−∠AON)=20°,∴∠AOM与∠NOC的数量关系为:∠AOM−∠NOC=20°.25.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点C表示数c,b是最大的负整数,且a、c满足|a+3|+(c−5)2=0.(1)a=______,b=______,c=______.(2)若将数轴折叠,使得点A与点C重合,则点B与数______表示的点重合;(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______,BC=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请问:3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答案】−3−1 5 3 3t+2t+6【解析】解:(1)∵b是最大的负整数,且a、c满足|a+3|+(c−5)2=0,∴b=−1,a+3=0,c−5=0,∴a=−3,c=5.故答案为:−3;−1;5.(2)a+c−b=−3+5−(−1)=3.故答案为:3.(3)t秒钟过后,点A表示的数为−t−3,点B表示的数为2t−1,点C表示的数为3t+5,∴AB=(2t−1)−(−t−3)=3t+2,BC=(3t+5)−(2t−1)=t+6.故答案为:3t+2,t+6.(4)∵AB=3t+2,BC=t+6,∴3BC−AB=3(t+6)−(3t+2)=3t+18−3t−2=16.∴3BC−AB的值为定值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一数学几何模型部分解答题压轴题精选(难)1.如图,已知:点不在同一条直线, .(1)求证: .(2)如图②,分别为的平分线所在直线,试探究与的数量关系;(3)如图③,在(2)的前提下,且有,直线交于点,,请直接写出 ________.【答案】(1)证明:过点C作,则,∵∴∴(2)解:过点Q作,则,∵,∴∵分别为的平分线所在直线∴∴∵∴(3):1:2:2【解析】【解答】解:(3)∵∴∴∵∴∵∴∴∴∴ .故答案为: .【分析】(1)过点C作,则,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解即可;(2)过点Q作,则,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再结合(1)的结论即可得出答案;(3)由(2)的结论可得出,又因为,因此,联立即可求出两角的度数,再结合(1)的结论可得出的度数,再求答案即可.2.将一副三角板中的两个直角顶点叠放在一起(如图①),其中,, .(1)猜想与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求的度数;(3)若按住三角板不动,绕顶点转动三角,试探究等于多少度时,并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解:,理由如下:,(2)解:如图①,设,则,由(1)可得,,,(3)解:分两种情况:①如图1所示,当时,,又,;②如图2所示,当时,,又,.综上所述,等于或时, .【解析】【分析】(1)由∠BCD=∠ACB+∠ACD=90°+∠ACD,即可求出∠BCD+∠ACE的度数.(2)如图①,设∠ACE=a,可得∠BCD=3a,结合(1)可得3a+a=180°,求出a的度数,即得∠BCD的度数.(3)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如图1所示,当AB∥CE时,∠BCE=180°-∠B=120°,②如图2所示,当AB∥CE时,∠BCE=∠B=60°,分别求出∠BCD的度数即可.3.如图,直线m与直线n互相垂直,垂足为O,A、B两点同时从点O出发,点A沿直线m向左运动,点B沿直线n向上运动.(1)若∠BAO和∠ABO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在点A、B的运动过程中,∠APB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其值;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2)若△ABO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AQ、BQ相交于点Q,AP的延长线交QB的延长线于点C,在点A、B的运动过程中,∠Q和∠C的大小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发生变化,请求出∠Q和∠C的度数;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答案】(1)解:不变化.理由:∵AP和BP分别是∠BAO和∠ABO的平分线,∠AOB=90°,∴∠APB=180°(∠OAB+∠ABO)=180° ×90°=135°(2)解:都不变.理由:∵AQ和BQ分别是∠BAO的邻补角和∠ABO的邻补角的平分线,AP和BP分别是∠BAO和∠ABO的平分线,∴∠CAQ=∠QBP=90°,又∠APB=135°,∴∠Q=45°,∴∠C=45°【解析】【分析】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APB=180° −(∠OAB+∠ABO);根据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得到∠CAQ=∠QBP=90°,由∠APB的度数,求出∠Q和∠C的度数.4.在△ABC中,∠ACB=2∠B,如图①,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易证AB=AC+CD。

(1)如图②,当∠C≠90°,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线段AB、AC、CD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证明;(2)如图③,当AD为△ABC的外角平分线时,线段AB、AC、CD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你的猜想给予证明。

【答案】(1)解:猜想:AB=AC+CD.证明:如图②,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AD为∠BAC的角平分线时,∴∠BAD=∠CAD,∵AD=AD,∴△ADE≌△ADC(SAS),∴∠AED=∠C,ED=CD,∵∠ACB=2∠B,∴∠AED=2∠B,∵∠AED=∠B+∠EDB,∴∠B=∠EDB,∴EB=ED,∴EB=CD,∴AB=AE+DE=AC+CD.(2)解:猜想:AB+AC=CD.证明:在BA的延长线上截取AE=AC,连接ED.∵AD平分∠FAC,∴∠EAD=∠CAD.在△EAD与△CAD中,AE=AC,∠EAD=∠CAD,AD=AD,∴△EAD≌△CAD(SAS).∴ED=CD,∠AED=∠ACD.∴∠FED=∠ACB,又∵∠ACB=2∠B,∴∠FED=2∠B,∵∠FED=∠B+∠EDB,∴∠EDB=∠B,∴EB=ED.∴EA+AB=EB=ED=CD.∴AC+AB=CD.【解析】【分析】(1)首先在AB上截取AE=AC,连接DE,易证△ADE≌△ADC(SAS),则可得∠AED=∠C,ED=CD,又由∠AED=∠ACB,∠ACB=2∠B,所以∠AED=2∠B,即∠B=∠BDE,易证DE=CD,则可求得AB=AC+CD;(2)首先在BA的延长线上截取AE=AC,连接ED,易证△EAD≌△CAD,可得ED=CD,∠AED=∠ACD,又由∠ACB=2∠B,易证DE=EB,则可求得AC+AB=CD.5.如图1,已知线段AB=16cm,点C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点D、E分别是AC和BC 的中点.(1)若点C恰为AB的中点,求DE的长;(2)若AC=6cm,求DE的长;(3)试说明不论AC取何值(不超过16cm),DE的长不变;(4)知识迁移:如图2,已知∠AOB=130°,过角的内部任一点C画射线OC,若OD、OE 分别平分∠AOC和∠BOC,试说明∠DOE=65°与射线OC的位置无关.【答案】(1)解:∵点C恰为AB的中点,∴AC=BC= AB=8cm,∵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DC= AC=4cm,CE= BC=4cm,∴DE=8cm(2)解:∵AB=16cm,AC=6cm,∴BC=10cm,由(1)得,DC= AC=3cm,CE= CB=5cm,∴DE=8cm(3)解:∵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DC= AC,CE= BC,∴DE= (AC+BC)= AB,∴不论AC取何值(不超过16cm),DE的长不变(4)解:∵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DOC= ∠AOC,∠EOC= ∠BOC,∴∠DOE=∠DOC+∠EOC= (∠AOC+∠BOC)= ∠AOB=65°,∴∠DOE=65°与射线OC的位置无关【解析】【分析】(1)由点C恰为AB的中点,得到AC=BC的值,再由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求出DE的值;(2)由(1)得,DC= AC的值,CE= CB的值,得到DE的值;(3)由点D、E分别是AC和BC的中点,得到不论AC取何值(不超过16cm),DE 的长不变;(4)由OD、OE分别平分∠AOC和∠BOC,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到∠DOE=∠DOC+∠EOC=(∠AOC+∠BOC)=∠AOB,得到∠DOE=65°与射线OC的位置无关. 6.根据下图回答问题:(1)如图1,CM平分∠ACD,AM平分∠BAC,∠MAC+∠ACM=90°,请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当∠M=90°且AB与CD的位置关系保持(1)中的不变,当直角顶点M移动时,问∠BAM与∠MCD是否存在确定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G为线段AC上一定点,点H为直线CD上一动点且AB与CD的位置关系保持(1)中的不变,当点H在射线CD上运动时(点C除外)∠CGH+∠CHG与∠BAC有何数量关系?猜想结论并说明理由.【答案】(1)∵CM平分∠ACD,AM平分∠BAC,∴∠BAC=2∠MAC,∠ACD=2∠ACM,∵∠MAC+∠ACM=90°,∴∠BAC+∠ACD=180°,∴AB∥CD;(2)∠BAM+∠MCD=90°,理由:如图,过M作MF∥AB,∵AB∥CD,∴MF∥AB∥CD,∴∠BAM=∠AMF,∠FMC=∠DCM,∵∠M=90°,∴∠BAM+∠MCD=90°;(3)∠BAC=∠CHG+∠CGH.理由:过点G作GP∥AB,∵AB∥CD∴GP∥CD,∴∠BAC=∠PGC,∠CHG=∠PGH,∴∠PGC=∠CHG+∠CGH,∴∠BAC=∠CHG+∠CGH.【解析】【分析】(1)已知CM平分∠ACD,AM平分∠BAC,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BAC=2∠MAC,∠ACD=2∠ACM,再由∠MAC+∠ACM=90°,即可得∠BAC+∠ACD=180°,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即可得AB∥CD;(2)∠BAM+∠MCD=90°,过M作MF∥AB,即可得MF∥AB∥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AM=∠AMF,∠FMC=∠DCM,再由∠M=90°,即可得∠BAM+∠MCD=90°;(3)∠BAC=∠CHG+∠CGH,过点G作GP∥AB,即可得GP∥CD,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AC=∠PGC,∠CHG=∠PGH,所以PGC=∠CHG+∠CGH,即可得∠BAC=∠CHG+∠CGH.7.如图,BE平分∠ABC,∠ABC=2∠E,∠ADE+∠BCF=180°.(1)请说明AB∥EF的理由;(2)若AF平分∠BAD,判断AF与BE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BE平分∠ABC,∴∠ABE= ∠ABC.又∵∠ABC=2∠E,即∠E= ∠ABC,∴∠E=∠ABE.∴AB∥EF(2)解:结论:AF⊥BE.理由:∵∠ADE+∠ADF=180°,∠ADE+∠BCF=180°,∴∠ADF=∠BCF,∴AD∥BC;∴∠DAB+∠CBA=180°,∵∠OAB= DAB,∠OBA= ∠CBA,∴∠OAB+∠OBA=90°,∴∠AOB=90°,∴AF⊥BE【解析】【分析】(1)由BE平分∠ABC,得∠ABE=∠ABC,结合∠ABC=2∠E,得∠E=∠ABC,等量代换得∠E=∠ABE,则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B平行EF;(2)由同角的补角相等得∠ADF=∠BCF,则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D∥BC,由于∠DAB和∠CBA是同旁内角,得∠DAB+∠CBA=180°,由于∠OAB和∠OBA分别是∠DAB和∠CBA的一半,则∠OAB和∠OBA之和为90°,即AF⊥BE。

8.如图,已知AB∥CD,∠A=40°.点P是射线AB上一动点(与点A不重合),CE、CF分别平分∠ACP和∠DCP交射线AB于点E、F.(1)求∠ECF的度数;(2)随着点P的运动,∠APC与∠AF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改变?若不改变,请求出此数量关系;若改变,请说明理由;(3)当∠AEC=∠ACF时,求∠APC的度数.【答案】(1)解:∵AB∥CD,∴∠A+∠ACD=180°,∴∠ACD=180°-40°=140°∵CE平分∠ACP,CF平分∠DCP,∴∠ACP=2∠ECP,∠DCP=2∠PCF∴∠ECF= ∠ACD=70°(2)解:不变.数量关系为:∠APC=2∠AFC.∵AB∥CD,∴∠AFC=∠DCF,∠APC=∠DCP∵CF平分∠DCP,∴∠DCP=2∠DCF,∴∠APC=2∠AFC(3)解:∵AB∥CD,∴∠AEC=∠ECD当∠AEC=∠ACF时,则有∠ECD=∠ACF,∴∠ACE=∠DCF∴∠PCD=∠ACD=70°∴∠APC=∠PCD=70°【解析】【分析】(1)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CD=120°,再根据CE、CF分别平分∠ACP和∠DCP,即可得出∠ECF的度数;(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PC=∠PCD,∠AFC=∠FCD,再根据CF平分∠PCD,即可得到∠PCD=2∠FCD进而得出∠APC=2∠AFC;(3)根据∠AEC=∠ECD,∠AEC=∠ACF,得出∠ECD=∠ACF,进而得到∠ACE=∠FCD,根据∠ECF=70°,∠ACD=140°,可求得∠APC的度数.9.如图,已知AB∥CD,CE、BE的交点为E,现作如下操作:第一次操作,分别作∠ABE 和∠DCE的平分线,交点为E1,第二次操作,分别作∠ABE1和∠DCE1的平分线,交点为E2,第三次操作,分别作∠ABE2和∠DCE2的平分线,交点为E3,…,第n次操作,分别作∠ABE n﹣1和∠DCE n﹣1的平分线,交点为E n.(1)如图①,已知∠ABE=50°,∠DCE=25°,则∠BEC = ________°;(2)如图②,若∠BEC=140°,求∠BE1C的度数;(3)猜想:若∠BEC=α度,则∠BE n C = ________ °.【答案】(1)75(2)解:如图2,∵∠ABE和∠DCE的平分线交点为E1,∴由(1)可得,∠BE1C=∠ABE1+∠DCE1= ∠ABE+ ∠DCE= ∠BEC;∵∠BEC=140°,∴∠BE1C=70°;(3)【解析】【解答】解:(1)如图①,过E作EF∥AB,∵AB∥CD,∴AB∥EF∥CD,∴∠B=∠1,∠C=∠2,∵∠BEC=∠1+∠2,∴∠BEC=∠ABE+∠DCE=75°;故答案为:75;( 3 )如图2,∵∠ABE1和∠DCE1的平分线交点为E2,∴由(1)可得,∠BE2C=∠ABE2+∠DCE2= ∠ABE1+ ∠DCE1= ∠CE1B= ∠BEC;∵∠ABE2和∠DCE2的平分线,交点为E3,∴∠BE3C=∠ABE3+∠DCE3= ∠ABE2+ ∠DCE2= ∠CE2B= ∠BEC;…以此类推,∠E n= ∠BEC,∴当∠BEC=α度时,∠BE n C等于 °.故答案为: .【分析】(1)先过E作EF∥AB,根据AB∥CD,得出AB∥EF∥CD,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B=∠1,∠C=∠2,进而得到∠BEC=∠ABE+∠DCE=75°;(2)先根据∠ABE和∠DCE的平分线交点为E1,运用(1)中的结论,得出∠BE1C=∠ABE1+∠DCE1= ∠ABE+∠DCE= ∠BEC;(3)根据∠ABE1和∠DCE1的平分线,交点为E2,得出∠BE2C=∠BEC;根据∠ABE2和∠DCE2的平分线,交点为E3,得出∠BE3C= ∠BEC;…据此得到规律∠E n= ∠BEC,最后求得∠BE n C的度数.10.如图,在△ ABC中,∠ ABC、∠ 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1)若∠ABC=40°,∠ ACB=50°,则∠BOC=________(2)若∠ABC+∠ ACB=lO0°,则∠BOC="________"(3)若∠A=70°,则∠BOC=________(4)若∠BOC=140°,则∠A=________(5)你能发现∠ BOC与∠ A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吗?写出并说明理由.【答案】(1)135°(2)130°(3)125°(4)100°(5)解:BO平分∠ABC, CO平分∠ABC ∴∠OBC=0.5∠ABC ∠OCB=0.5∠ACB∴∠OBC+∠OCB=0.5∠ABC+0.5∠ACB= 0.5(180-∠A)=90-0.5∠A ∴∠O=180-(∠OBC+∠OCB)=180-(90-0.5∠A)=90°+0.5∠A【解析】【解答】解:(1)∵∠ABC=40°,∠ACB=50°,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OBC= ∠ABC=20°,∠OCB= ∠ACB=25°,∴∠BOC=180°-∠OBC-∠OCB=180°-20°-25°=135°,故答案是:135°;( 2 )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OBC= ∠ABC,∠OCB= ∠ACB,∴∠OBC+∠OCB= (∠ABC+∠ACB)=50°,∴∠BOC=180°- (∠ABC+∠ACB)=180°-50°=130°,故答案是130°.( 3 )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OBC= ∠ABC,∠OCB= ∠ACB,∴∠OBC+∠OCB= (∠ABC+∠ACB)=55°,∴∠BOC=180°- (∠ABC+∠ACB)=180°-55°=125°,故答案是125°;( 4 )∵∠BOC=140°,∴∠OBC+OCB=40°,∵∠OBC= ∠ABC,∠OCB= ∠ACB,∴∠ABC+∠ACB=2(∠OBC+OCB)=80°,∴∠A=100°,故答案是:100°;【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OBC和∠OCB与∠A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BOC的内角和定理得出∠BOC与∠A的关系.11.我们知道,|a|表示数a在数轴上的对应点与原点的距离.如:|5|表示5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到原点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