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静态: 动态:
3、生产关系系统要素的关系:
三、上层建筑系统
1、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系统的构成及关系
(1)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系统要素的关系
四、人口系统
1、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就死 。
四、开放性原则
(一)系统的开放性特点
1、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 和信息的交换。
2、社会系统的开放性:
社会是最为复杂的大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系统都具有开放性。
(二)开放性原则的应用
1、方法论意义:
(1)环境分析法。
2、社会形态的特点:
具体性、 现实性、多样性、历史性
3、社会形态的划分:
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二)经济社会形态
1、经济社会形态的含义 2、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 生产关系的性质 3、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的内容
(1)五种经济社会形态的理论(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两个序列
(3)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的关系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3、人口系统同社会大系统的其他组成系统的关系:
五、自然环境系统(生态系统)
1、自然环境系统的含义和构成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 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自然环境系统: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戴胜华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三)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四)社会过程研究方法(五)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六)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七)世界历史研究方法二、四大方法: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一)实践基础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
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
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二)辩证思维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都是讲辩证思维。
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辩证思维。
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
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
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
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
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关于整体分析方法,还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整体并不等于要素的总和,整体大于各要 素的总和;
第二,整体具有与各要素功能不同的整体功能。
2.层次分析方法
系统论既然认为,事物的整体总是分别呈现出 深浅(或高低)的不同层次,因而作为整体的历史系 统,也是分别为若干层次的。我们研究历史,就应 当把整体过程首先分别为若干不同的层次,进行逐 层次的探访,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以及各层次 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以揭示社会历史整体系统的全 过程,并实现认识整体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性的目的。
——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辩证法思想 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包括一 切的整体”。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等尽力寻找万 物差别背后的统一性,并归于某种 可感觉的物体颗粒,此为“由多到
一”。最早使用了“系统”这 一术语。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亚里士多德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发展。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孔德认为社会如同生物体,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 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阶级或种族是社会的组织,城市和 社区是社会的器官;社会像生物界一样,是一个连续进化 的过程。
斯宾塞用生物进化论解释社会现象,认为社会与国家如同 生物一样,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有机体; 认为社会机体同生物机体一样,由营养系统、
科学 科学 技术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运筹性要素
2.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 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生 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方面的构成 要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 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 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 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 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戴胜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容结构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四大方法: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实践基础。
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
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
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辩证思维。
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都是讲辩证思维。
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辩证思维。
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
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
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
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
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ppt
辩证思维方式。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深入挖 掘,对系统科学思想成果的提炼,社会 系统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 整体性 • 结构性 • 层次性 • 开放性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横看社会) 社会大系统三个子系统划分法: 生产力系统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联系原则的体现
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
存的社会机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发展原则的体现
“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 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这种有机体制本身 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 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 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在历史上就是 这样向总体发展的。
本章重点?社会是个复杂大系统?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形态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形态的理论?社会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及其现实意义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系统研究方法是20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引起广泛重视并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之中
和存在弊端,根源于一系列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协
调,所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经济结构的调 整为主攻方向。
3.系统的层次性原则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 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 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 次的特殊规律。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本专题目录: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阐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
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身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上个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引起广泛重视的,并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怎样阐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方法的问题。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
系统研究发方法是辩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等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对此作了一个经典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件数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一)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劳动资料是传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统。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未加入生产过程以前,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通过技术环节应用于生产或称,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
“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
管理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协调运转,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它具有能动性,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
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 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 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如整体性原则、结 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涨落 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等。这些方法论原则, 反映了社会系统的固有属性和规律,是进行 社会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各种社会现象重要 的方法论工具。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 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又具有反作用。生产 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人口因素和自 然环境又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第三节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
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 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构成 要素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 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 中,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 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 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社会有机体所包括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发 展着的社会要素,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人口和自然地理环境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 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经济生活 的构成要素; 政治制度、政治机构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 社会的上层建筑要素。
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大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 的力量。生产力的要素或子系统,按照一定 的比例和相互联系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 力的整体功能,构成了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运筹性 要素、渗透性要素等子系统组成。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
系统的实体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 系统的运筹性要素。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实体性要素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
渗透性要素由科学技术构成。
运筹性要素是由劳动分工、协作、生产管理构成。
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具有能动作用。
以劳动工具为主的老丁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和管理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指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
3、产品的分配关系,指的是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既要用于个人的生活消费,又要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还要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
(三)上层建筑系统。
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由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组成,主要包括政权机构、政党、军队等等。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核心力量。
在阶级社会中,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
(四)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人口系统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为了深入了解社会系统的运作及其内部相互作用而提出的一套科学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分析信息、识别模式、验证理论等。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这种方法通过收集量化数据,使用统计分析工具来评估社会系统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构建模型并预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证研究通常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
2. 个案研究:这种方法聚焦于少数重要的个别社会系统,通过深入研究个别案例来了解整个社会系统的特征和内在机制。
个案研究通常使用面访、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详细描述和分析个案来推断出普遍规律。
3. 计算模拟:这种方法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模拟社会系统的行为和演化。
研究者将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规则输入计算机程序,通过模拟运行得到系统的演化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计算模拟可以帮助研究者更直观地理解和预测社会系统的复杂行为。
4. 比较研究:这种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来了解不同社会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比较研究可以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方式进行,以发现不同背景下的社会系统变量之间的连接。
5. 质性研究:这种方法注重于通过深入的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非量化的数据,以了解社会系统中的社会意义、观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
质性研究可以通过对话、故事、解释等方式来分析和解释收集到的数据。
综上所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深入探索。
不同的方法在揭示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方面各有优劣,研究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二章ppt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这部分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 方法深入挖掘和对系统科学思想成果提炼基 础上做出的总结,提出了整体性、结构性、 层次性、开放性的社会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
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 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 • 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 • 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
整体非加和性 系统整体的功能不是各孤立的
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整体不等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
--亚里士多德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
“如果我们把数学上整体等于它各部分的 总和这一原理应用于我们的主题上,那就是 错误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96页。
2008年1月19 日,胡锦涛总书记 到钱学森同志家中 看望。锦涛同志对 钱老说:
1.社会有机体
为什么把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 社会有机体所体现的辨证法的发展和联系的原则 列宁对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辨证方法本质的揭示
为什么说社会有机体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 重要体现
系统研究方法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有机体的 研究。这是因为有机体不同于无机物,更为鲜明地 体现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 系,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在要素这种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关系下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更为鲜明生
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因此,社会系统层
次研究能够避免简化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 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如社会经济系统,只有 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层次上放开放 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优化。
4.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系统的分类 封闭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能量信息 交换和传递的系统 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 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研究社会系统(包括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等)的方法论。
社会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个体或组织构成,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社会关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研究社会系统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为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通过测量和统计客观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模型建立等多种手段,进行对社会系统的数量化分析和量化预测。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统计分析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进行数值化计算和统计分析,以了解社会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机制等,进而揭示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
二、定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社会系统内涉及的社会行为、观念、价值观等进行深入的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获得详细的描述性和解释性数据。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个案研究、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探寻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和内涵,揭示人们的行为动机、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趋势。
三、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是通过设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对社会系统中的个体或群体进行控制和操作,观察其行为和反应,从而检验特定假设或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通过实验设置和对照组的对比,研究人员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测量不同因素对社会系统的影响效果,进行原因分析和结果验证。
四、模拟研究方法:模拟研究方法是通过构建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拟模型,模拟社会系统内部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和发展趋势,进而预测和评估社会现象的未来变化。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不同因素作出不同变量设定和参数设置,运行模型并观察其结果,来揭示复杂的社会系统演化规律和动态变化。
综上所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和模拟研究方法等多种手段。
这些方法互相补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社会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改善社会系统提供有力支持和指导。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把社会系统的认识划分为由五个子系统即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和自然环境系统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
每个系统内部关系是千变万化的,同时这五个系统之间也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而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合成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
正是由于其间联系密切所以在对整个社会系统进行研究时要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观。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所以在分析社会问题时坚持联系的观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所以认识问题时要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一直以来社会形态的都是由低到高的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他们认为正是社会有机体的内部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系统的发展,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
所以我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
发展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因此分析问题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社会是个大系统,由不同的部分组成,因此在研究时也要坚持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观点来看待。
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二者区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整体与部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第三,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四,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五,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是一门涉及复杂社会现象和系统的学科,它需要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和分析。
在社会系统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因此,本文将就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展开讨论,以期对社会系统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中最常见的是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系统进行描述和解释,而不是通过量化的手段来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入了解和解释,可以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案例分析等手段来获取数据。
定性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深入挖掘社会现象的内在含义和背后的机制,但也存在着数据分析的主观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社会系统研究也常采用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量化的手段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便对社会现象进行量化和统计分析。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大规模数据的分析和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检验。
定量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和对变量之间关系的量化分析,但也存在着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不足和对背后机制的忽视。
除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还可以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混合研究方法是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期克服各自方法的局限性,获取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果。
混合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兼顾定性和定量方法的优点,提供更全面和可信的研究结果,但也需要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研究技能和方法论素养。
在选择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时,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来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同时,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以期获取更准确和可信的研究结果。
总之,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期获取更准确和可信的研究结果。
希望本文能对社会系统研究者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 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
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已成为桎梏的旧的 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式所代 替;新的交往形式又 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 交往形式所代替。”
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 类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 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 能够生活。 ‥‥‥因此第一个 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 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 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 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单 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 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 都是这样。
其次,马克思分析客观生产过程本身,发现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它使人类社会的 内在结构得到全面说明;使社会形态更迭的规律 得到科学地解释。
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
“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 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 自然界的狭隘关系。”但是在这个相互作用中,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 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一节 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方法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其根本的方法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 本对立的观点: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去看待历史, 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精神因素。 历史者英雄之舞 台也,舍英雄几 无历史;舍豪杰 则无世界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我折腾了好久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最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完全是瞎摸索。
我就像一个没头的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我当时的想法是,这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嘛,肯定就是把整个社会当成一个大机器来研究呗,各个部分就像机器零件一样。
于是我就开始傻傻地单纯去罗列社会里的各种要素,像人口、文化、经济等。
但后来发现这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我犯了个错误,就是把系统看成了要素的简单堆积。
后来我尝试从联系的角度去看,就像编织一个大网一样。
我发现马克思强调的社会系统里,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的。
比如说经济和政治,就像两个紧紧缠绕的丝线。
经济的发展模式能影响政治制度的走向,反之政治制度也能给经济发展创造环境。
这就好比一家企业要是在一个政治制度宽松、政策利好的环境下,就像在肥沃土壤里的种子,更容易茁壮成长。
我还研究过用分层的方式来理解社会系统。
社会就像一座高楼大厦,基础层比如说生产方式之类的就如同大厦的根基,要是根基不稳,像文化、艺术这些比较高层的部分肯定也要受到影响。
比如说在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就是耕种,这就塑造了朴实的农耕文化。
我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会过度强调某一层的作用,忽略了整体的关联性,这也是走了弯路。
再说到整体研究的必要性。
不能只盯着局部的小问题,要把整个社会系统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就像治病一样,你要是只看到皮肤上有个小疹子,就只在皮肤上用药,可能忽略了是身体内部的疾病导致的。
对于社会研究也是,要从全貌出发。
对刚刚开始研究这个方法的朋友,我的建议就是多看书里的实际例子,像《资本论》里涉及到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剖析。
还有就是多观察生活中的实例,看看自己生活的这个小社会圈子里,各个部分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说不定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哦。
只要不断尝试,总能在这个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里找到更多的宝藏呢。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了社会系统的构建、分析和预测。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研究社会系统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介绍一些常用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首先,定性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非数值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的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技术手段。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通过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深入了解社会系统内部的运作规律和特点。
深度访谈则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获取他们的看法和经验。
焦点小组讨论则是指研究者组织一些相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以了解他们的共识和分歧。
通过这些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为后续的定量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其次,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数值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的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通常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
问卷调查是指研究者设计一份问卷,通过对大量受访者的调查获取数据,从而了解社会系统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特征。
实验研究则是指研究者通过实验的方式,控制和改变社会系统的一些变量,以验证假设和理论。
统计分析则是指研究者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社会系统内部的一些规律和关系。
通过这些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客观地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的特点,为制定政策和预测未来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实际的社会系统研究中,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常常相互结合,以达到更全面、准确地描述和分析社会系统的目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深入了解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再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对其进行量化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更加科学、客观的结论。
因此,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每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应具备的能力。
总之,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深入了解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和特点,为制定政策和预测未来提供重要的依据。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戴胜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容结构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四大方法: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实践基础。
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对于它的重要性我们用了一个表述:是社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也可以说是首要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从三个角度回答了怎么体现以实践为基础,即从选题开始就选择有实践意义的重大问题,而不是选择那些和实践毫无关系的问题。
你研究“屠龙妙技”有什么意义?你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有什么意义?选题确定后就要开始研究,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必须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理论成果形成后,又要回到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这就要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不要把已经形成的理论看成是不可移易的东西。
要尊重本本,但不能搞本本主义;要尊重经验,但不能搞经验主义。
辩证思维。
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都是讲辩证思维。
系统、矛盾、过程都是辩证法的概念,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理解,叫辩证思维。
首先要把社会作为系统来把握,研究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以及由于这种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所实现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
其次要研究社会矛盾。
利用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剖析社会矛盾特别是关于利益矛盾,关于和谐与矛盾等等。
第三要把社会作为过程来研究。
社会不仅是系统、矛盾,社会还是过程,要研究社会过程就不能不研究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就涉及到连续性、非连续性、质变、量变、方向和道路等等,涉及到辩证法的另外两个规律: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等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对此作了一个经典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件数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一)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劳动资料是传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统。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未加入生产过程以前,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通过技术环节应用于生产或称,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
“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
管理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协调运转,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它具有能动性,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
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而“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和管理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生产关系系统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
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指的是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既要用于个人的生活消费,又要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还要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
分配关系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的除此分配,以及在初次分配之后在全社会范围内所作的二次分配。
生产关系系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关系。
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分配关系又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得到贯彻和体现。
(三)上层建筑系统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是由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组成。
主要包括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以及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及相关的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章等。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为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当然,并非所有社会意识形式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它们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不属于上层建筑。
而大部分社会科学,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构成了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家政权是核心力量。
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
一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以该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为指导建立起来的。
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不仅作为观念力量发挥作用,而且又总是通过建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作为显示的政治力量发挥作用。
(四)人口系统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人口系统,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没有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口,社会发展水平就会受到制约。
人口的增速、性别的比例、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老龄人口的比重等,在社会发展中都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五)自然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
自然环境系统主要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
自认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物资源、生物资源等。
马克思把自然资源区分为提供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提供生产资料的自然富源。
他认为,“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一般状态,是某一地区某一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象。
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
在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一)社会有机体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把社会系统称作社会有机体,指出,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会机体”,“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思想不仅体现了社会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突出了社会系统自我运动,不断发展变化的性质。
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机整体。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辨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做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
”(二)经济社会形态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按照一定的结合方式而构成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通常把社会形态区分为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是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对社会形态作出的划分。
生产关系在社会形态中处于特殊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生产关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没生产关系又对社会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
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按照这一标准,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依次演进的经济社会形态。
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为研究社会形态的类型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和线索。
正是依据经济社会形态的变化,我们才能认识到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演化规律,认识到每一具体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三)技术社会形态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对社会形态的划分。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一次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等技术社会形态。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在石器时代,主要产业是渔业和狩猎业,因此这个时代又可称作渔猎时代。
在铜器和铁器时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因而这一时代又被成为农业时代。
在蒸汽和电气时代,工业成为主要产业,因此这个时代又被成为工业时代。
在电子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社会的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中取得主导地位。
这个时代又被称为信息时代。
技术社会形态各个历史阶段依次递进,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
在当代,对于欠发达国家来说,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
马克思指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知识后者未来的景象”,它是“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
技术社会形态与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相辅相成,全面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既要从经济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社会性质,又要从技术社会形态视角考察其发展水平;既要提出检出或变革社会制度的任务,又要提出发展生产力的任务。
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目标追求,都是以两种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所作出的科学结论。
三、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
他在研究城市功能时指出:“城市本身的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
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
它是一种独立的有机体。
”他在研究生产的写作时指出,协作使“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
他还原因以为研究写作的经济学家的话说:“如果我们把数学上整体等于他各部分的综合这一原理应用于我们的主题上,那就是错误的。
”由于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系统的新质态——系统的整体性能。
这种整体性能是由社会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在整体层次上涌现的,为个别组成部分或它们的总和所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