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文化成因探析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5cb873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b.png)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
苗族的银饰不仅是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且在其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有化、多元化的美学形式和艺术体系。
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服饰总况、银饰加工等方面介绍苗族的银饰文化。
一、历史渊源苗族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
苗族银饰按照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不仅是美好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银饰特征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纯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具有大、重、多等典型的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1.1以大为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讲究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在美学上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是穿戴者的财富象征。
1.2以重为美苗族银饰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而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令人叹为观止。
1.3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1.4不变中求变苗族银饰讲究变化,这一点也是在追求大、重、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多种求变,衍生出更多的外形美。
三、加工工艺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进行手工操作。
苗族银匠将熔炼过的白银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
苗族银饰加工流程非常复杂,往往一件银饰多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在银饰的外在形式上,苗族银匠会更根据本系的传统惯和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进行继承和创新,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fa511df49649b6648d7472a.png)
一、苗族银饰的文化内涵
苗族银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和文化事项, 忠实地记录了苗族文化发展的进程,蕴含 了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原生态地反映着 苗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蕴含了丰富的文 化价值。
(一)历史记忆的载体 众所周知,苗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其 历史是一部迁徙、战争史。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 社会成员,依然崇拜祖先的勇敢顽强,铭记祖先 迁徙、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迁徙途中的风物。 银饰浓缩了苗族迁徙征战的历史,通过丰富多彩 的图案、纹样展现出来。
(三)审美教育功能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 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 深厚的人文精神。 银饰作为苗族文化的载体,既充分展现了苗 家人的才能与技艺,具有璀璨夺目的形式美,又体 现了苗族对生命的热爱,多层次、全方位地满足了 个体生命的需要,具有深厚的意蕴美,谱写了一曲 生命的赞歌。把银饰艺术与生命融为一体的审美形 式,为银饰艺术注入了最为深沉的情感力量,使 其放射出超然的迷人色彩。
(二)民族信仰的物化 据史料记载,“苗族尚巫鬼,自古皆然”。 除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外,苗族还盛行自然物崇 拜,认为“万物有灵”,崇拜的自然物有怪石、 树木等。巫文化主宰了苗族人民生活。由“万物 有灵”观产生的崇拜行为,以及施巫驱邪的习俗, 共同构筑了苗族社会生活的宗教氛围。与此相对 应,苗族社会十分重视具有驱鬼避邪功能的物品, 在银饰上反映十分充分。施巫所形成的特殊审美 意识,直接影响了苗族银饰的造型,这就是一个 有力的证明。比如,苗族银角造型各异,正是植 根于造型者宗教观念中“万物有灵”意识,多元 表现的物化。
广西融水苗族银饰的历史渊源及设计美学观探微
![广西融水苗族银饰的历史渊源及设计美学观探微](https://img.taocdn.com/s3/m/1d9990363186bceb18e8bb39.png)
广西融水苗族银饰的历史渊源及设计美学观探微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其银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拥有深厚的民族本源文化和艺术基因,表达出苗族独特的设计美学和价值取向,表现出民族艺术设计的优秀特质。
一、广西融水苗族的银饰历史源流苗学学者普遍认为苗族历史上有四次大迁徙,而广西融水苗族是第三次大迁徙后迁入的,即唐末宋初迁入融水。
对其银饰的記载较早见于北宋的《凤凰厅志》:“(湘西)苗人前惟寨长薙发,余皆裹头椎髻……富者以网巾约发,贯以银簪四五支,长如匕,上扁下圆,两耳贯银环如碗大,项围银圈,手戴手钏。
”文献上较为详细的则出现于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以银环、银圈饰耳”以及翟九思在《万历武功录》中有“耳戴大环,项带银圈,自一围以至十余围”的记载,表达出苗族社会当时的经济繁荣。
同时也反映出明朝统治者加强了对苗族地区的统治,随着苗族地区与外界交流日益频繁,白银在苗区的流通,为加工银饰品提供了有利条件。
苗族地区甚至出现了直接用银币或铜钱作为装饰的现象。
如贵州省博物馆馆藏剑河苗族的服饰其衣摆处就垂吊有几十枚铜钱。
融水苗族的银饰在清代记载已相当细致,谢启昆在《广西通志》中描述:“融水苗,青布缠头,耳项各悬银圈……嫁则一髻上扎大梳,或银或木或牙,花簪围插,多寡不同,随贫富也。
……耳皆带大环,环下间垂小珥,项带银圈,胸或挂银牌。
”①妇女髻上插有银簪,耳带大的银圈,颈部带项圈,胸前挂有银牌。
融水苗族的银饰品类在民国时期日趋丰富。
“有银花、银钗、银镯、耳环、项圈、项链、银牌、针筒等装饰品”②。
民国时期融水苗族银饰与现代大致相同。
“女子尤好银饰。
胸部悬银牌。
大逾掌。
颈套银圈。
耳重珰。
手戴戒指及钏。
皆粗大异常。
富者戴圈数只。
戴钏十数只。
行路琅珰。
如被桎梏。
然彼方以此骄人。
弗以为累也。
凡苗与猺”③。
戴戒指耳环头钗,颈带银圈,胸缀银牌,银饰以大和多为美。
银饰材料的来源于银币,银饰的目的“多用为妇女的装饰品,以夸示其豪富”。
苗族银饰工艺调查报告
![苗族银饰工艺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26ea12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c.png)
苗族银饰工艺调查报告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人民善于制作银饰,其工艺精湛,独具特色。
我对苗族银饰进行了一次调查,以下是我的调查报告。
首先,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铸银、挤条、捻丝和打缠等。
其中,铸银是最常见的工艺方法,将银熔化后倒入模具中,待银凝固后取出并打磨,形成各种不同的银饰品。
挤条是指将银块放入挤条机中,通过机械力量将银块挤出细长的银条,再进行其他加工工艺。
捻丝是将银条拉细,形成细长的银丝,用于制作不同细腻的银饰品。
打缠是将不同粗细的银丝交织缠绕在一起,形成圆形、蛇形等各种形状的银饰品。
其次,苗族银饰的造型独特,常常具有苗族文化的特色。
苗族人民崇尚自然,他们喜爱将自然元素融入银饰的设计中。
比如,苗族银饰中常常可以看到花草、动物等生动形象的表现。
另外,苗族人民也善于以银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愿望。
比如,苗族妇女喜欢佩戴蝴蝶形状的银饰,寓意着美好的愿望。
再次,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传承至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苗族人民将银饰视为神圣的物品,常常用于丰富节庆活动和婚礼仪式。
苗族银饰制作的精细程度令人惊叹,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和打磨,确保每一件银饰的质量和美观度。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常常成为旅游纪念品和收藏品。
最后,苗族银饰也起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银饰的制作和传承,苗族人民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来。
同时,苗族银饰也成为了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方式,通过银饰的展示和传播,苗族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综上所述,苗族银饰工艺精湛,独具特色,是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苗族银饰的调查,我深入了解了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造型特点、艺术价值和文化作用。
这次调查让我对苗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苗族银饰解读
![苗族银饰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8c642f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9.png)
苗族银饰的寓意和象征
苗族银饰的寓意和象征有3种:1、富贵,女孩子在身上佩戴银饰,象征着生活的幸福美满;2、爱情,银饰是苗族男女的定情信物,象征着自由恋爱;3、文化,苗族人通常用银饰来传递自己民族的文化,象征着文化传承。
1、富贵
苗族银饰寓意着富贵,在苗族人眼中,女孩子在身上佩戴银饰象征着生活的幸福美满,因此父母在女孩子出生时起就开始准备出嫁时所用的银饰。
2、爱情
苗族银饰寓意着爱情,苗族崇尚婚姻自由,因此银饰自然成为了苗族男女的定情信物,在苗族女孩子心中,若是喜欢一个男孩子,可以将自己的银饰赠送给对方,象征自由恋爱。
3、文化
苗族银饰寓意着文化,银饰在苗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苗族人常用银饰来传递着自己民族的文化,象征着文化传承,因此苗族银饰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1/1。
【民族文化】苗族人为什么戴银饰?
![【民族文化】苗族人为什么戴银饰?](https://img.taocdn.com/s3/m/265fb6f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6.png)
【民族文化】苗族人为什么戴银饰?我国地大物博,单单民族来讲就有56个民族,而少数民族十分的多,各族的文化风俗有十分的迥异,例如苗族人喜欢带着多、重、大的银饰。
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要带?店铺小编在本期苗族文化中为你介绍苗族人为什么带银饰!【民族文化】苗族人为什么戴银饰?苗族尚银,其银饰追求多、重、大。
逢年过节时,苗族姑娘戴在身上的银饰有多达十多公斤的。
如台江施洞的苗族银饰,一只绞藤纹项圈重达1。
5公斤;而雷山西江苗族的大银角,高宽均达80厘米以上。
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四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
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
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
三是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
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
四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常有些老人,生前将银私藏,死后无人知晓。
至今,湘黔边区的苗族同胞用银数量有增无减。
一般家庭在改革开放前为新娘送银在四五十两左右,而近年来都增至一二百两,还要制成头饰、项圈、手镯、戒子、耳环、扣链、银腰带、牙签、披肩等饰品,总之,“以银为结,以银为彩,以银为荣,以银为贵”成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贵州民族学院教授苗青认为:银饰萌芽于苗族社会早期的巫术图腾活动之中,产生于汉代,成熟于唐代,丰富于明清两代,发展于现当代。
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银饰成为族群的识别符号。
银饰作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孙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作为婚姻标志,它给人们的婚恋生活带来良好的秩序;作为巫术器物,它又从心理上给人们提供生活的安全感。
因此,苗族银饰已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
苗族女人身上戴满银饰的秘密:苗族人如此崇拜银饰,但是他们聚居的贵州地区并非白银产区。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508ce4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c.png)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苗族银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苗族文化的瑰宝。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银饰在苗族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装饰品,更承载着苗族人民的信仰、情感和历史记忆。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独特精湛,传统的银饰制作技艺代代相传,经过无数苗族工匠的精心打磨和雕琢,呈现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这些银饰不仅在苗族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还在当地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现代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苗族银饰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国际收藏市场的热门品种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从传承银饰的意义、银饰的制作工艺、银饰的流通和收藏、银饰的市场价值、银饰的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分析银饰在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银饰的制作工艺及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情况,探讨银饰在流通和收藏领域的现状和趋势,分析银饰在市场中的价值和潜力,探讨银饰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研究,旨在挖掘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促进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动苗族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 正文2.1 传承银饰的意义苗族银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情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传承银饰不仅仅是简单的工艺技术传承,更是对苗族先辈智慧和生活智慧的传承,是对苗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传承。
传承银饰的意义在于守护文化传统。
苗族银饰作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
通过传承银饰,可以使苗族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不至于在时代变迁中消失。
传承银饰还能够弘扬苗族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苗族文化。
【文库精品】黔东南地区苗族传统银质饰品的工艺发展及原因分析
![【文库精品】黔东南地区苗族传统银质饰品的工艺发展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c5a8b3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d.png)
黔东南地区苗族传统银质饰品的工艺发展及原因分析黔东南市族传统银饰工艺是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期的开展,这种传统工艺也在发作着不同水平的变化,表现出了“昌盛”、“变异与持续并存”等不同的变化形式。
由佩饰佩戴风俗及其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要素所构成的文化生态是促其变化的动因。
从这种文化生态观的角度来了解传统工艺的变化,可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提供新的思绪。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工艺变化文化生态苗族传统银饰工艺非常有名,很多学者对它停止了研讨,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历史、文物等层而。
这种传统的银饰工艺在当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发作着怎样的变化?其动因何在? 有关此类问题,就目前学界而言,尚缺乏足够的关注与研讨。
从全国各地苗族来看,“银饰的数设最多的是黔东南地域,其次是湘西地域,西部的川、黔、滇苗族地域银饰较为稀少”。
£3务院发布的第一批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含扩展名)中苗族银饰工艺@榜上有名,且三个中报地点中有两个在黔东南。
2008年8月和11月,2009年2月,2010年8月笔者在黔东南地域的一些苗族村寨停止了深化调查,尝试对该地域苗族传统银饰.1:艺之变化形式停止总结,对变化动因停止剖析,提醒出其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中所特有的启表示义。
一、传统银饰工艺变化的两种形式传统银饰工艺主要包括银饰加工的技术,产品的品种、外型、图案等。
银饰加工的技术可分为根木技术与特殊技术。
根本技术主要包括锤揲、模压成型、錾刻、镂空、花丝、镶嵌、焊接、酸洗等工艺的通行办法。
特殊技术是一些中央特有的或特别突出的工艺技术,普通有地域性特性。
叫专统银饰工艺的操作者为银匠。
黔东南苗族银匠的散布很广,除在很多城镇乡村零星散布之外,还构成了一些著名的银匠村,主要有贵州雷山县西江镇的控拜、麻料和乌高村,台江县施洞镇的塘龙村(当地叫塘龙寨)和排羊乡的九摆村,黄平县翁坪乡王家牌村, 凯里市湾水镇红溪村、岩寨等。
随着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变革开放以来社会的疾速革新,这些村落中的传统银饰工艺也发作了不同水平的变化,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形式。
苗族银饰的审美文化解析
![苗族银饰的审美文化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60bcf1ce2f0066f533228e.png)
苗族银饰的审美文化解析一、苗族银饰的发展与演变从明代中期开始,黔中地区的苗族却兴起了三种前代所没有的的装饰材料,那就是铜铃、绿珠和海。
(嘉靖)《贵州通志风俗卷》“龙里卫”条载“:东苗……杂缀海铜铃青白绿珠为饰”。
这三种装饰物品均出自云南或海外,并非贵州本地土产,选用这三种物品作为装饰物有着更深层的历史原因,那就是在宋代,朝廷断绝了与云南地方政权大理的直接往来,同时关闭了通往贵州的交通要道,仅接受贵州地方势力的朝贡。
西南与中原民间贸易业受到极大限制,仅在广西横山设置榷场,收购产于西南各族的马匹供军马之用。
因而贵州与中原的民间贸易极其有限,而与云南的民间贸易则十分兴旺,所以这三种物品当是与云南方面的贸易而积淀下来的,它们的出现同时也揭示了当时贵州与云南两地的贸易情况,不管怎样,这三种装饰品出现后,人工制作的精细首饰开始在苗族社会出现了,因为这种装饰的时尚效应,致使这种装饰样式逐步扩展到整个黔中地区,引导了日后习俗演化的走势。
清代初年,因为商道的变化,白银一类的贵重金属从东路流入黔中,随后才逐步淘汰了来自云南的铜铃、绿珠和海一类的首饰用品。
距离中原较近的黔东南地区,情形和黔中则是不一样的,这里与中原的商贸发展较早,所以,在宋代,黔东南苗族已开始大量使用银饰,其演变仍然与它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分不开。
宋元明三代,随着市场的繁荣,钱币需求量大增,因为制钱所用的青铜供不应求,加之不法僧侣往往盗用青铜币改铸佛像,从而造成货币管理中的“钱荒”。
所以朝廷采取措施严禁携带钱币出境或进入民族地区,更是绝对严禁用钱币做装饰品,这就使得苗族大量以白银制作仿钱币而作装饰用。
加之汉族的精美装饰品也开始流行于此,于是,苗族银饰的使用开始迅速增多,宋郭虚若《图画见闻志》记载道:“耳戴大环,项戴银圈自一二围至十余围”,宋朱辅《溪蛮丛笑》也记载苗族“以银锡为钗”的装饰。
之后,苗族银饰逐渐向精细发展,喜饰银器的习俗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和族际关系印迹,但因其演化具有很强的惯性,因而它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苗族银饰文化成因探析
![苗族银饰文化成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604ff1700abb68a982fb75.png)
对 州
苗族银饰文化成 因探析
王 维其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贵州贵阳 5 5 0 0 0 2 摘 要: 苗族佩戴银饰历史悠久。 苗族人民比任何 民族都 更 喜好佩 戴银饰 , 其银 饰工艺水平之 高也是绝无仅有的。 究其根 源, 在 客观上 , 是苗族 曾长期居 住在银矿 富集的荆楚之地 , 对 白银 的特性有较深 了解并具备 了开采冶炼和加工 白银 的技 术 条件 ; 在主观上 , 是苗族“ 以富为美” 的审 美观念的表达和巫 文 化 心理 的 自然 选 择 。 正 是 以上 几 方 面 的 条 件 共 同造 就 了苗 族 银饰 文化 的独有境界 。 关键词 : 苗 族 银 饰 文化 兴 起 发 展 原 因 段, 也是 苗族银饰文化兴起 的重要时期。 当时许多重要的银矿
产地 , 如江西 的信 州银矿 , 安徽的宣州银矿 , 以及 全国最大 的 两个银场——江西 的德 兴场 和湖南 的桂 阳监 ,均在苗族先 民
的聚居区 内。
银饰作为苗族四大民间工艺 之一 ,不仅是苗族服饰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更是苗族文化宝库 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用 白 银制作首饰并非苗族所专有 ,古今 中外有 许多民族都曾佩戴 银饰 , 只是 由于这样或那样 的原 因( 如 白银数量少 , 且多 用着 货 币流通等 ) , 他们的银饰工艺都未得 到充分发展 。 苗族银饰文化的产生 苗族佩戴银饰历史悠久。由于苗族没 有 自己的文字以作 记载 , 所以要知道他们佩戴银饰的准确起始年代 十分 困难 。 苗族究竟是从什么时候 开始佩戴银饰 ? 笔者认为最迟在 唐代苗族就有了银饰。 首先 , 从苗族 的历史来看 , 早在“ 三苗” 时代 , 苗族 的先民 就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 此后虽然 由于战争 , 他们不断向西 迁徙 ,进入武陵山区 ,但苗族的主体 当时并未发生重大的分 离, 直 到唐末宋初一部分苗族迁入黔北和川南 , 至此苗族被分 为两个大的部分 ( 黔东南苗族 和湘西黔东 苗族 的分离是在明 清时代 ) , 银饰能成为今天三大方言区苗族 人民普遍喜爱的共 同物 , 成为他们传统文化 的一部分 , 表 明它的产 生应该是在苗 族主体发生大分离之前。 其次 , 从考古学 的发掘材料看 , 早在 战国末期 , 我 国就开 始 了对 白银 的使用 , 但直到唐代 以前 , 白银 主要是用来制作成 各种器皿 。 银饰较少 , 且式样单调 。到了唐代 , 银饰数量增多 , 且制作工艺 日益成熟。这是 苗族银饰文化兴起 的社会背景。 再次 , 从汉人典籍看 , 北宋道元年 间在《 凤凰厅志》 中出现 了关 于苗族银饰 的最早 记载 : “ ( 湘西 ) 苗人 …. . 富者 以网 巾约 发, 贯 以银 簪四五支 , 长如 匕, 上扁下 圆 , 两耳贯银环 如碗大 , 项 围银圈 , 手戴银钏 ” 。 凡此种种 , 均表 明至迟在一千多年 以前 的唐宋之 际 , 苗族 的先 民们就 已经开始 了他们佩戴银饰 的历 史。之后经过长期 的发展 , 形 成了丰富独特 的苗族银饰文化。 现苗族银饰品种之 繁 多, 制作工艺 之精 巧别致 , 令世 人 晾叹。 _ 二 、 苗族银 饰文化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苗族为何会如此钟爱银饰? 探讨这一问题 , 了解苗族银饰 文化兴 起和发展 的根 源 , 有 助于对苗族历史社会 、 经济、 文化 的认识 。 1 . 苗族居 住区域 的产银条件 尧、 舜、 禹时期 的苗族 先民主要居住 在长江 中下 游平原 , 形成 了“ 左 洞庭 、 右彭蠡” 的分布格局 , 即今湘 、 鄂、 赣、 皖地 区。 秦汉 以后又西迁 聚居 于以沅江流域 为中心的今湘 、 黔、 川、 鄂 等毗邻地 , 即历史上 的武 陵蛮 , 五溪蛮 。这些地区正是我国古 代重要的 白银产地。唐代大诗人 自居 易在其 《 赠友诗五首》 之 二 中就 曾写下了“ 银 生楚 山西 , 金生鄱溪滨 , 南人弃农业 , 求之 多辛苦 ”的诗句 。唐宋时期是我国白银 生产大发展的重要阶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0239a0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5.png)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近年来,苗族银饰在国内外市场上逐渐受到瞩目,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设计成为时尚界的新宠。
苗族银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苗族银饰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价值以及传承发展等多个角度来探讨苗族银饰的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苗族银饰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是苗族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手工锻打、铸造、雕刻、镶嵌等多种技艺。
苗族银饰的特点是造型独特、细腻精湛、富有浓郁的族群特色。
苗族银饰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苗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对生活的感悟,以动植物和人物为主题,融入了苗族人民的传统信仰和审美情趣。
苗族银饰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上,更体现在其传承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上。
苗族银饰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苗族文化的载体。
苗族银饰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苗族人民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苗族银饰的传承发展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苗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传承。
苗族银饰的传承发展不仅保护了苗族文化的瑰宝,也为苗族人民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苗族银饰正逐渐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在设计方面,苗族银饰开始吸纳了现代元素,采用更多样化的造型和材质,与时俱进地满足了现代人们对个性化和时尚的需求。
在制作工艺方面,苗族银饰开始引入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工艺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市场营销方面,苗族银饰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渠道走向全球市场,拓展了销售渠道和消费群体。
这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使得苗族银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
然而,苗族银饰的传承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由于制作工艺的复杂性和劳动强度大,传统的银饰制作技艺正逐渐失传。
其次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压力的增加。
黔东南地区苗族传统银质饰品的工艺发展及原因分析
![黔东南地区苗族传统银质饰品的工艺发展及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22ed3a10661ed9ad51f31c.png)
解读苗族的银饰文化
![解读苗族的银饰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3db453beefdc8d377ee3209.png)
解读苗族的银饰文化“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这是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的一个著名论断。
苦难造就了一个坚韧不拔的民族,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创造了世界民族之林中最绚丽的苗族服饰和银饰。
苗族先人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欣赏并创造着艺术。
当我们看见他们在隆重节日穿上苗族服饰全身都是光华熠熠的银饰都赞叹这个民族的美丽都好奇着他们怎么能手工制造出如此绚丽的银饰。
苗族银饰的奇美造型和精巧的工艺向人们呈现了一个多彩的艺术世界,百年宝诚为你全方面介绍苗族银饰文化。
一、苗族的金银情节在苗族民间传说中,有好些是关于先民们如何制作银饰的。
其中之一,是一个叫巴高的苗族男子特别聪明,他把一根根银棒裁短,然后弯起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又把多余的碎银打成小圈戴在手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就是最早的“银饰”。
这可算是传说中从物质层面上对银饰来源的解释之一。
苗族上古传唱下来的著名叙事长诗的《娘阿莎》中的“水龙王”有这样的唱词:“还你六张巾,退你银项圈”在苗族的《换嫁歌》中唱出了在母系社会男子出嫁时的情景:“头插锦鸡毛,衣裙身上套。
一只银项圈,胸前㈨闪耀”时距今日是在2000年以上。
而苗族银饰之所以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层的精神动因。
苗族在迁徙途中备受磨难,不仅忍、饥挨饿,他他们更无法解释风雨雷电、洪水猛兽这些对他们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的自然奥秘,无法解释他们永远摆脱不了的苦难命运。
面临厄运,他们在原居住地就已产生的以巫术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被浓重的巫文化的氛围所笼罩。
巫文化主宰着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
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
浅析苗族银饰元素和文化内涵.doc
![浅析苗族银饰元素和文化内涵.doc](https://img.taocdn.com/s3/m/920dfe3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b.png)
浅析苗族银饰元素和文化内涵摘要:苗族银饰汇聚了苗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积淀了苗族人民的精神信仰,苗族工匠呈现给了世人无比精美的佳作。
深入对苗族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传承苗族的文化精髓,提升我国的民族影响力。
关键词:苗族银饰;苗银分类;苗银特点;图腾;文化内涵1 溯源苗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苗银是苗族民间四大工艺之一,在千百年来的演变中,不断吸取了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多元化、独特的民族艺术体系。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独特、工艺精湛,是苗族银饰一直居于各民族银饰之首的重点依据。
苗族银饰还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不仅象征美好的心愿和财富,也是苗族人民辟邪祈福的神器。
2 苗族银饰的分类及其特点苗族银饰分类(1)苗族银饰的分类。
苗族银饰以繁多的种类、优美的造型,屹立于中国银饰之林。
苗族银饰的佩戴从头到脚,遍布全身,按照佩戴部位分类,大体可以分为:头饰、胸颈饰、手势、腰饰、脚饰等。
银头饰包括:银冠、银插花、银角、银花梳、银围帕、银扇、银飘头排、银顶花、银网链、银发链、银簪、银耳环、银耳坠、银童帽饰等。
银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银首饰包括:银戒指、银手镯、银臂环等。
银腰饰包括:银围腰链、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银脚饰:包括脚链等。
苗族银饰的每种式样都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形式,变化最多的银饰主要有:头簪、项圈、耳环、手镯等。
银头簪式样多种多样,设计题材主要有:花、鸟、蝶。
设计风格上,表现了银头簪的朴实、浑厚,但也不乏纤巧灵动。
其中花的造型变化多端,有单瓣和复瓣之分,束、簇之别,繁简、疏密对比,造型是各式各样,让人看了眼花缭乱。
银项圈在苗族银饰中占据这十分重要的位置,项圈可以分为圈型和链型两种。
圈型和链型的区别在于前者不可以灵活变化,而后者可以。
苗族十分流行的银排圈,是由几个到十几个数量不等的套圈由里及外,递增排列的,其圈形有绞丝顶圈、百叶项圈、篓花顶圈、银龙项圈、方柱扭索项圈等。
链型的造型多种多样了,有“8”字型、金瓜型、串珠型、四方形、响铃型等。
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
![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2fc45ef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c.png)
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一、苗族银饰的文化历史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追溯到苗族古老的文化传统。
苗族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当时苗族就已经开始制作银饰。
苗族银饰的制作技术从古至今都有所发展,从最初的铸银到后来的雕刻,苗族银饰的制作技术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的水平。
二、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1、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它的制作方式上。
苗族银饰的制作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不仅要求银匠掌握铸银和雕刻技术,还要求有很强的艺术美学和设计能力。
每一件苗族银饰都是苗族文化的精粹,它蕴含着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2、苗族银饰的文化价值还表现在它的象征意义上。
苗族银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它还是苗族文化的象征,象征着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美学。
它代表着苗族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也代表着苗族人民的精神和文化。
三、苗族银饰的社会价值1、苗族银饰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它的文化传承上。
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传承。
苗族银饰的制作技术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它代表着苗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苗族文化的精粹。
2、苗族银饰的社会价值还表现在它的经济价值上。
苗族银饰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它的制作技术十分复杂,因此它的经济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苗族银饰不仅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也是苗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苗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结语苗族银饰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也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它是苗族文化的精粹,也是苗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银饰的制作技术已经传承了几百年,它代表着苗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苗族文化的精粹。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2670c1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9.png)
论苗族银饰的价值及传承发展1. 引言1.1 介绍苗族银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苗族银饰作为苗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价值非凡。
苗族银饰起源于古代苗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和生产活动,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工艺特点。
在苗族文化中,银饰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苗族银饰的设计图案和纹饰大多取自自然界和民间传说,如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等,展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神秘世界的敬畏和崇拜。
苗族银饰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和历史记忆。
从古至今,苗族银饰一直是苗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和韵味。
在苗族的重要节日和仪式中,人们身着华美的银饰,展现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苗族银饰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苗族银饰的地位和价值也愈发凸显,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阐述苗族银饰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苗族银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在苗族社会中,银饰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承载着族群认同和传统信仰的象征。
苗族银饰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维护苗族文化的纯正性和延续性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苗族银饰面临着外部文化的冲击和商业化的挑战。
传承和发展苗族银饰的传统工艺和设计风格变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传承,苗族银饰才能在当代社会中保持独特性和魅力,才能继续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苗族银饰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和设计。
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使苗族银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拓展更多的发展空间。
传承与发展苗族银饰工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对苗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苗族银饰市场的持续发展和繁荣的保证。
2. 正文2.1 苗族银饰的种类与特点苗族银饰是苗族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种类和独特的特点。
苗族银饰与民族文化分析
![苗族银饰与民族文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b3c19db0717fd5360cdc8f.png)
苗族银饰与民族文化分析因为苗族没有文字,相关苗族银饰的由来都是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来“佐证”。
民间说法较为一致的是:古代蚩尤是苗民的祖先,被黄帝打败后在由北向南、向西的大迁徙过程中,历尽千辛万苦、丢弃了富饶的家园,但每人身上佩带的银饰却保护得完好如初。
一、苗族传统文化与银饰的关联神灵意识的存有为民族提供了土壤,民族文化便在这块土壤里生长起来。
神灵要制约人类,作用人生,于是靠联系神灵与人类交流的行道随之生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意识渗透进了苗族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以银饰的形式反映出来更为突出,银饰是民族文化意识在艺术上最灿烂的渗透。
苗族的银饰从它诞生之初,就具有了民族文化的特点。
苗族先民相信,一切锋利之物皆能驱邪,银饰是驱邪之上品,还可以消灾祛病。
笃信纯银象征着光明和正气,银器能驱邪镇鬼、消灾祈福。
最早的银饰世界就萌生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银饰通常被采用来作为巫术的器具。
二、银饰在造型特点上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民族文化、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
1、头饰苗族崇拜牛,把牛称为水龙,祭祖要杀牛。
在黔东北,苗族把水牛角高挂在中柱上祭祷,并为此水牛角而以引为豪。
黔东南苗族把宽大的牛角银饰戴在头顶上,以此为美,以此为殊荣。
苗族姑娘模拟牛角做称银饰,中间有一个铜鼓,两角之间有弧形银片像旭日东升光芒四射。
两角上有二龙抢宝的图案,其后还有繁殖能力极强的鱼、鸟等动物。
企望通过交感得到保护,艺术与民族文化在这里发生了碰撞。
这种顶礼膜拜水牛角与水牛角银饰,正是历史文献所载“炎神农,人身牛首”含义的写照。
显然,“人身牛首”的神农与“人身牛蹄”的蚩尤属于同一人类集团,表明二者同属于牛耕稻作部族不同时期的首领。
“牛首”、“牛蹄”,寓意着“人身牛首”的神农为先,“人身牛蹄”的蚩尤为其后,历史传说,二者是牛耕稻作文明的君王,为中华民族历史作过开拓性的贡献。
水牛角,最初是作为一种膜拜与装饰两全的具象符号,随着历史的向前推移,膜拜内涵减弱,装饰与审美意象加重,最后形成水牛角银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银饰文化成因探析
摘要:苗族佩戴银饰历史悠久。
苗族人民比任何民族都更喜好佩戴银饰,其银饰工艺水平之高也是绝无仅有的。
究其根源,在客观上,是苗族曾长期居住在银矿富集的荆楚之地,对白银的特性有较深了解并具备了开采冶炼和加工白银的技术条件;在主观上,是苗族“以富为美”的审美观念的表达和巫文化心理的自然选择。
正是以上几方面的条件共同造就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独有境界。
关键词:苗族银饰文化兴起发展原因
银饰作为苗族四大民间工艺之一,不仅是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苗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用白银制作首饰并非苗族所专有,古今中外有许多民族都曾佩戴银饰,只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白银数量少,且多用着货币流通等),他们的银饰工艺都未得到充分发展。
一、苗族银饰文化的产生
苗族佩戴银饰历史悠久。
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以作记载,所以要知道他们佩戴银饰的准确起始年代十分困难。
苗族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佩戴银饰?笔者认为最迟在唐代苗族就有了银饰。
首先,从苗族的历史来看,早在“三苗”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此后虽然由于战争,他们不断向西迁徙,进入武陵山区,但苗族的主体当时并未发生重大的分离,直到唐末宋初一部分苗族迁入黔北和川南,至此苗族被分为两个大的部分
(黔东南苗族和湘西黔东苗族的分离是在明清时代),银饰能成为今天三大方言区苗族人民普遍喜爱的共同物,成为他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表明它的产生应该是在苗族主体发生大分离之前。
其次,从考古学的发掘材料看,早在战国末期,我国就开始了对白银的使用,但直到唐代以前,白银主要是用来制作成各种器皿,银饰较少,且式样单调。
到了唐代,银饰数量增多,且制作工艺日益成熟。
这是苗族银饰文化兴起的社会背景。
再次,从汉人典籍看,北宋道元年间在《凤凰厅志》中出现了关于苗族银饰的最早记载:“(湘西)苗人…..富者以网巾约发,贯以银簪四五支,长如匕,上扁下圆,两耳贯银环如碗大,项围银圈,手戴银钏”。
凡此种种,均表明至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宋之际,苗族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他们佩戴银饰的历史。
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独特的苗族银饰文化。
现苗族银饰品种之繁多,制作工艺之精巧别致,令世人惊叹。
二、苗族银饰文化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分析
苗族为何会如此钟爱银饰?探讨这一问题,了解苗族银饰文化兴起和发展的根源,有助于对苗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的认识。
1.苗族居住区域的产银条件
尧、舜、禹时期的苗族先民主要居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了“左洞庭、右彭蠡”的分布格局,即今湘、鄂、赣、皖地区。
秦汉以后又西迁聚居于以沅江流域为中心的今湘、黔、川、鄂等毗邻
地,即历史上的武陵蛮,五溪蛮。
这些地区正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白银产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赠友诗五首》之二中就曾写下了“银生楚山西,金生鄱溪滨,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辛苦”的诗句。
唐宋时期是我国白银生产大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苗族银饰文化兴起的重要时期。
当时许多重要的银矿产地,如江西的信州银矿,安徽的宣州银矿,以及全国最大的两个银场——江西的德兴场和湖南的桂阳监,均在苗族先民的聚居区内。
这足以说明苗族迁居西南之前居住的地方盛产白银。
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苗族银饰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
可以肯定,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如本地不产银而依靠到外地购用银料,是不可能维持银饰文化的发展繁荣的。
2.冶炼技术和加工条件
我国古代的白银绝大部份从含银的粗铅中提炼出来,即以方铅矿与辉银矿的共生矿石来炼成粗铅,再提炼出银。
可见白银的冶炼工艺比较复杂。
因此,在历史上白银的使用要比黄金晚千年左右。
尽管如此,白银和人类社会早期使用的其他有色金属如铜、铁、金相比,其物理性能具有明显的优越之处:熔点和比重均低于黄金,利于冶炼;稳定性高于铜、铁,不易生锈变色;延展性较好,更易于锻造加工。
此外,白银观之则光彩夺目,闻之则清脆悦耳。
这些特性使白银成为制作首饰最佳的材料。
考古学的发掘材料表明,银器的制作在我国的战国时期就已经
开始;楚人有可能最先掌握了开采冶炼白银和加工制作银器的技术(解放前出土于安徽寿县楚王墓的银匜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掘出
的最早的银器制作品)。
众所周知,楚地是战国时期苗族最为集中的主要分布地区,因此,苗族先民完全有可能参与了开采冶炼白银和加工制作银器的工作,并掌握了这方面的技术。
《苗族古歌·运金运银》篇就以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述了苗族先民开采冶炼白银和制作银饰的全过程。
如“银子是从岩层来,金子是从岩层来,岩脚底下八层刺,岩头顶上八道坎,千百道在阻拦。
”“银在风箱里招手,银用坩锅来招手,金在风箱里吹奏,金用烟火来吹奏,金银相邀来谈情。
”“是那火钳有胆量,吃了一只长鬃狗,吃了一只歪冠鸭,允许金银俩成亲。
”金银在炉火中烧得通红,钳出来时火星四溅,好似长鬃的狗,将其敲打,弯成薄片,如同歪脖的鸭,将金银打成首饰,成双配套,就如同成亲一样。
由此可知,苗族的先民们很早就掌握了开采冶炼白银和加工制作银器的技术,并对白银的特性有较深的了解。
这就在技术上和认识上为苗族银饰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3.苗族的审美观念
历史上苗族经历了无数因战争而导致的迁徙,先是从北向南,继而自东向西,直至迁入中央王朝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西南山区甚而国外,正是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迁徙流离使苗族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停滞甚至是倒退的趋势。
社会经济上十分落后,多数地方相对闭塞,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其结果必然产生
一种“以富为美”、“以贵为荣”的审美心理意识。
我们知道,白银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开采冶炼也需要一定的技术,所以,白银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很贵重的金属,主要用于制作器皿、饰物、货币等。
而在苗族人家,由于经济比较落后,人们都很贫穷,所以用白银来制作器皿是过于奢华而为苗族人民所不为;又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致使白银作为货币使用的现象也很少发生。
因此用白银制作的首饰不仅具有了美的外观,更具有了财富的实质表达,是美和富的象征。
正是由于苗族人民这种特有的审美情趣使得苗族的银饰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苗族的巫文化心理
史载“苗族尚巫鬼,自古皆然”,迷信之风渗入了苗乡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意识形态的核心。
除祖先崇拜和灵魂崇拜外,苗族还盛行自然物崇拜,认为“万物有灵”,崇拜的自然物有怪石、古树等等。
与此相对应,苗族社会十分重视具有驱鬼辟邪功能的物品。
苗族人民喜戴银饰,正与他们的巫文化心理有着紧密的关联。
首先,白银不仅是贵金属,色彩夺目,而且它本身还具有驱毒的功用,所以,银饰既是传统的装饰品,同时也是保健治疗用品。
苗族的先民们很早以前就观察到,当人的身体欠佳时,其所佩戴的银饰颜色均有不同程度的微妙变化。
他们由此认为,银子能吸附病气,确保健康,对轻微疾病有治疗作用。
就是在今天,我们仍能看
到苗族人民用银饰来治疗某些疾病。
而在苗家人的观念里,疾病往往是因恶鬼作崇而引起的,所以,银饰的这种治病作用也就使得银饰具有了某种神力,从一定意义上成了苗族人民崇拜的对象。
因此,每当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活动时,苗族妇女皆身着盛装,佩上各式银饰,踩着鼓点和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
这种活动不仅具有求偶的含义,从深层的意义上看,也具有娱神的作用,银饰因而也就成为苗家人与祖先神灵进行沟通的一种工具。
苗族的很多庆典活动均来源于他们的宗教——巫术,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巫术的本质逐渐为世俗的现象所掩盖了。
其次,银饰不仅为苗族妇女所专有。
从清代的《黔苗图说》和《职贡图》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苗族男子也曾普遍使用银簪、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银牌和银泡等饰物,现在仍有少数地区的苗族男子(如雷山、剑河等边远地区)保留有佩戴银饰的习惯,只是数量较少,他们多半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辟邪。
此外,苗族地区的小孩一降生,家里人就会为其戴上早已预备好的银饰,以此祈望自己的孩子吉祥平安,健康成长。
由此可见,苗家人佩戴银饰不仅是为了显美、显富,也是为了消灾辟邪,驱恶除病,这与他们的巫文化心理是完全吻合的。
苗族人民比任何民族都更喜好佩戴银饰,其银饰工艺水平之高也是绝无仅有的。
究其根源,在客观上,是苗族曾长期居住在银矿富集的荆楚之地,对白银的特性有较深了解并具备了开采冶炼和加工白银的技术条件;在主观上,是苗族“以富为美”的审美观念的
表达和巫文化心理的自然选择。
正是以上几方面的条件共同造就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独有境界。
由于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苗族很早就形成了以富为美的审美观念,银饰因其既有富的实质又有美的外观,所以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银饰已成为苗族妇女不可缺少的装饰品,是苗族妇女盛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多为美,以重为贵,因而苗家有“有衣无银不盛装”,“无银无花不成姑娘”的说法。
不仅富有的人家要为女儿置齐全套的银饰,就是贫寒的人家即使省吃俭用也要为自己的女儿添置几件银饰。
否则会被人瞧不起。
银饰和盛装一样,主要在各种节日喜庆活动中穿戴,每逢这样的时候,苗族姑娘们都要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盛装,戴上琳琅满目的银饰,踩着鼓点和着芦笙的节拍翩翩起舞。
色彩艳丽的盛装和光彩夺目的银饰,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富丽堂皇的画面。
透过这幅画面,我们不仅体会到了苗家儿女对美的强烈追求,更感受到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迫切向往。
作者简介:王维其,女,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