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十三章课堂管理★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群体动力的概念和要素。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3)课堂管理的策略。

(4)问题行为的主要对策。

★考纲链接1.课堂里的群体包括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群体的特征:(1)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具有共同意识的群体目标;(3)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规范;(4)相互交往,协调活动。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1)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2)群体凝聚力;(3)群体极化;(4)从众;(5)群体规范;(6)课堂气氛;(7)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4.群体对个体的行为是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1)活动的难易程度;(2)个体在活动中的竞赛动机的激发;(3)个体对自己受到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

5.群体动力的表现。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6.加强群体凝聚力的措施:(1)要了解已有凝聚力的强度情况;(2)要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目标与群体目标的一致性;(3)要引导所有的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形成归属感;(4)促使学生在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则性问题上达成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认同感;(5)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7.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8.群体极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冒险偏移,另一种是谨慎偏移。

9.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10.从众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

11.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12.群体规范的形成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2)优势意见阶段;(3)规范确立阶段。

13.课堂气氛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号隋感的综合状态。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当今的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为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从而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

一、教育心理学对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特点。

例如,在幼儿阶段,他们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而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了解这些认知发展阶段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呈现方式。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多运用直观教具、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逐渐增加抽象概念和逻辑推理的训练。

二、教育心理学与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而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惩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等方式来实现。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但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合理运用外部动机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要注意,过度依赖外部奖励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

因此,奖励应该是及时、具体且适度的,能够真正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而教育心理学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输入、加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分段,使学生能够逐步吸收和理解。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育心理学也提供了多种指导。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尼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尼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班尼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教师从事的一切任务中,没有比管理技巧更为重要的了。

”罗杰斯等人的研究也指出,应把教学视为包括管理在内的过程,而且教学可以作为一系列管理行为或角色加以研究。

那么什么是课堂管理?传统课堂管理方式和新课堂管理方式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怎样具备课堂管理能力呢?下面做一简要阐述,和同行共探讨。

一、课堂管理的含义:所谓课堂管理是在特定的课堂环境中,以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内容中介来维系的针对学生活动的管理体系,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用来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所作出的决策和所采取的行动。

一提课堂管理,很多人都把它和纪律联系在一起,认为课堂管理就是课堂管理中学生的纪律,实际上不然,课堂管理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还包括教师的自我管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管理以及教师对课堂环境的管理等等。

二、传统教学下的课堂管理方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负主要责任,教师是所有知识的专家,是最有资格传授学生知识的。

这种方式类似于医学模式,在医院里,医生被认为是博识的权威,病人消极或焦虑地等待医生评价症状,开出适当的处方和评价病情变化情况。

在教学中这种方式的表现是:教师站在教室前面,传授知识,主导教学,而学生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学生时常被提问或参与回答,但不能提出疑问,只能从教师的示范中观察、学习。

这种管理方式过多强调教师的主体,光要学生成绩,不管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这样会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学生只是被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看法,全部听从教师的摆布,最终只会导致学习热情没有,学生能力下降,创造力更谈不上。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管理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只是监督和指导。

这种方式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明确任务,在讨论、角色扮演、合作学习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

这种方式由于它把学习的责任放在了学生的肩上,这就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一、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管理中,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兴趣、学习风格等不同的特点。

教师需要透过观察、交流和评估等方式来了解学生,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对于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喜欢思考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考题目。

了解学生的差异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二、培养积极学习态度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还能够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供鼓励和赞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目标,教授学习技巧和策略,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反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管理中,教育心理学还能帮助教师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成长发育和学习成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课堂布置、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等方式,营造积极、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安全、尊重和关心,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促进个体发展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资源,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

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逐步实现个体发展。

五、有效管理学生行为课堂管理中,管理学生的行为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

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管理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积极的注意力导引方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行为管理,教师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六、提高学生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引言:课堂管理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关乎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它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学生行为和心理特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课堂管理效能。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课堂管理的基础。

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绪发展情况,以及他们的个性差异。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教师可以采用分段式的授课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分割,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于课堂管理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强调创造积极、开放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起信任和尊重的氛围。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例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运用激励和奖励机制激励和奖励机制在课堂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激励和奖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运用积极的激励手段,如及时给予赞许和肯定,为学生设立可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提供相应的奖励。

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激励和奖励,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认知。

四、关注学生的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调控能力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情绪问题,如焦虑、压力和冷漠等。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并提供适当的情绪管理支持。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此外,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和支持体系也是关键,学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向教师寻求帮助和支持。

教育心理学 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一)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

1、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2、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3、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1、维持功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二、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由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临时目标)和建设与完善课堂的自我管理系统(长期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沃尔福克(1993)指出要达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需要把课堂管理的目标分解为以下三个具体的目标:(一)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三、现代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四)建立课堂规范。

四、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表述(一)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表述(二) 1、学校管理水平。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第十二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的概念课堂管理是建立适宜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的历程。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

它包括教师为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

它不仅约束、控制着有碍学生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

课堂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仅涉及课堂的所有方面,而且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它无疑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良好的课堂管理必然成为保证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促进课堂不断生长的动力,不良的课堂管理无疑又是阻碍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和影响课堂活动质量的障碍。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管理,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自觉性。

课堂管理的类型放任型教学效果很差。

独断型教学效果降低民主型课堂教学效率高情感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

理智型课堂气氛显得较为庄重、严肃。

兴趣型这是指教师善于运用高超的艺术化教学,以激发学生高涨的兴趣并通过美感陶冶来进行课堂管理。

教学过程中,不仅表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而且表现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节奏感的教学语言,从而完全把学生吸引住,达到课堂管理的目的。

三、课堂管理的原则(一)总体原则1. 系统性原则课堂系统是有内在联系的特定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课堂系统的构成因素颇为复杂,既有物质的,又有社会心理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

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课堂的整体,着眼于课堂整体的持久发展。

2. 自组织性原则教师通过发展和完善课堂内部结构及其积极的引导作用,能极大地帮助学生对课堂发生的事件和行为予以恰当的解释,并给予更深刻的自我反省,形成其责任与自律,实现课堂的自组织。

教育心理学练习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练习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一.单选题1.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称为()。

A.课堂纪律B.课堂管理C.课堂规范D.课堂控制2.()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A.群体规范B.群体凝聚力C.群体气氛D.人际关系3.注重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的教师领导风格称为()A.专制型领导B.参与式领导C.监督式领导D.放任型领导4.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A.集体、联合群体和松散群体B.联合群体、松散群体和集体C.松散集体、联合群体和集体D.松散群体、集体和联合群体5.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松散群体B.集体C.联合群体D.同化群体6.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操和行为上的一致,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划定了()。

A.纪律约束B.方向C.方向和范围D.范围7.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称之为()。

A.群体压力B.群体气氛C.群体规范D.群体凝聚力8.非正式群体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情感色彩B.有明确的职责分工C.有固定编制D.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9.以下不属于正式群体特点的是()。

A.以兴趣爱好为纽带B.组织地位稳定C.有不成文的规范D.有自然涌现的领袖10.班级中能力强的学生常聚在一起,而能力差的则组成另一个群体,影响他们结为同伴群体的因素是()。

A.竞争性B.接近性C.相似性D.补偿性11.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

A斯金纳 B.华生 C.弗洛伊德 D.勒温12.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

A. 群体压力B.群体凝聚力C.群体动力D.群体规范13.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A.群体规范B.群体凝聚力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14.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的领导属于()。

A.民主式B.监督式C.参与式D.专制式15.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状态,以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以下是一些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通过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配对,可以形成新的条件反应。

操作条件反射则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频率的影响。

例如,斯金纳箱中的白鼠通过按压杠杆获得食物奖励,从而增加按压杠杆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包括强化、惩罚等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行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例如,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的结构。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则指出,新的知识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解释新知识。

例如,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跨越现有水平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关注学习中的情感因素。

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同理心,创造一个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自我实现。

二、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来自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例如对知识的好奇心、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等。

外在动机则是由外部奖励或惩罚驱动,如成绩、表扬、金钱等。

适度的外在动机可以激发学习,但过度依赖外在动机可能会削弱内在动机。

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竞争意识。
小组活动与团队建设
分组与分工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分工,确保每 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任务驱动
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团队评价
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强调团队整体表现,激励 学生为团队荣誉而努力,提高团队凝聚力。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 引言 • 课堂环境管理 • 课堂互动管理 • 学生行为管理 • 教师自我管理 • 课堂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01
引言
课堂管理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了 实现有效的教学,对课堂环境、 学生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和 调节的一系列活动。
重要性
课堂管理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提高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效果。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了解学生心理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认知、情感和 行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 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强调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 而更好地适应课堂环境。
制定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为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策 略,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度。
参加培训和研讨会
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反思与总结
教师需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 方法和策略。
06
课堂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课堂纪律问题
总结词
课堂纪律问题是课堂管理中的常见挑战,包括学生不遵守规则、扰乱课堂秩序等 。
详细描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4.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5.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6.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7.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8.性格: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学习: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正强化与负强化: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是正强化,取消厌恶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是负强化。

3.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课件第十一讲 课堂管理

心理学课件第十一讲  课堂管理
11
4.控制和防止问题的出现
I. 良好的沟通(学生、家长) II. 对学生错误行为的反应:
1).“我”的态度(I message) 2).严格的纪律 Canter: “被动的方式” &“敌意的方式”
基本步骤:A.教会学生如何行为; B.提供正强化; C.执行训练计划。
3).找出问题的责任者 积极的倾听; 双赢法(the no-lose method)
班级人际关系 (七)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良好心理状态
19
五、课堂学习纪律的概念
(一)课堂学习纪律的涵义与特征 课堂学习纪律:指在课堂学习环境中,学生必
须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是对学生课堂行 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是课堂教学得以 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1.约束性;2.标准性;3.自律性。
23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由直接教学法与 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组成。把教师看作知识的 传授者,将学生看做是教师所授知识的学习者。
24
计划的作用
计划的个体差异 计划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
具体目标 & 总体目标。 目标的使用 & 目标的局限性。
25
Bloom(布鲁姆)的目标分类
20
(二)课堂学习纪律的功能 1.社会化功能 2.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优化的功能 3.稳定学生情绪的功能 4.发展良好道德品质的功能 5.调控与监督的功能
21
第十二章 课堂教学
本章重点: 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22
教学主体论
(一)教师主体论 (二)学生主体论 (三)复合主体论
第十一章 课堂管理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课堂管理【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课堂管理【圣才出品】

第15章课堂管理15.1复习笔记一、课堂管理概述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措施。

(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1.课堂课堂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多勒描述了课堂的六大特征:多维性、同时性、快速性、不可预测性、公开性和历史性。

2.课堂气氛(1)课堂气氛的含义课堂气氛是指班上各种心理的和社会的气氛。

(2)课堂气氛的类型课堂气氛的类型与教师的领导方式有关,具体表现在:①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下,教师和学生确立合作性的学习目标,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又能相互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既活泼又严谨的课堂气氛;②在专制独裁型的领导方式下,学生往往由于被忽略而产生抵触情绪,在学习过程中使用惩罚手段而使学生感到焦虑,形成沉闷、低落的学习气氛;③在放任型的领导方式下,学生学习不稳定,纪律松弛,学习效率低下,会形成无纪律、无目的的课堂气氛。

3.纪律纪律是指学生行为适当的度,这些度蕴含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为指向性的任务,是课堂管理的一个方面。

(二)课堂管理的阶段性布罗菲和伊伏特逊划分了课堂管理的四个阶段,具体包括:1.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管理在这一阶段要直接教课堂规则和程序,只有儿童掌握了基本的规则和程序之后,才可能进行学习活动。

2.小学中年级阶段的管理在这一阶段,教师要花较多的时间监控和维持管理系统,而不是直接教授规则和程序。

但是,某个特别活动中的具体的、新的规则和程序还必须直接教一下。

3.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的管理这一阶段管理的关键是如何建设性地处理这些混乱,如何激励那些不再关心教师观点的学生以及对社会生活更感兴趣的学生。

4.高中阶段的管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管理课程、使学业材料适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学生较多地管理自己的学习。

(三)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1)将教学时间进行分类,分清分配时间、教学时间、投入时间和学业学习时间。

教育心理学第13章_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第13章_课堂管理
• 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1961):群体规范的形成要 经历3个阶段: ①通过评价和判断产生相互影响阶段 ②出现一种占优势意见阶段 ③评价、判断和行为趋于一致阶段
群体规范的作用
• 1.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心 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 成员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从众。
班级凝聚力的培养
• 班级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级是否成果的标志。 凝聚力高的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学生间 交往频繁,认识一致,情感共鸣,步调统一。 缺乏凝聚力的班级:纪律松懈,学生间关系紧 张,意见分歧,甚至讨厌班级生活。
• 社会助长作用: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 带来个人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叫做~。
• 社会懈怠作用: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 带来个人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叫做~。

①活动难易
群体对个体活②动个人优势效应
起什么作用,③取被评价的意识
决于4个因素④责任意识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一)正式群体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 (一)什么是群体 • (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 (一)正式群体 • (二)非正式群体 三、群体动力及表现 • (一)群体规范 (二)群体凝聚力 • (三)课堂气氛 (四)群体人际关系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 2.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从众,从而使人在认 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保持一致。
• 3.群体规范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 围,成为导学生行为的指南。
•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规范
(二)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的心理感受,表现在3个方面: ①认同感:表现为群体成员对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 所保持的共同认识与评价。 ②归属感:表现为群体成员在情感上有从属意识, 即“我”是群体的一员,并以在群体中生活而感到 愉快。 ③力量感:当群体成员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就 会得到其他成员的支持,使其增强信心,从而强化 其行为。

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

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

课堂纪律的管理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正确对待学生的二课堂行为。 行为矫正的心理辅导。
课堂纪律的管理
• 课堂结构于课堂纪律 课堂结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 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 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纪律的管理
1、课堂情境结构 班级规模:指在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 团体的学生人数。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 成绩便越差。 课堂常规: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程课 堂行为准则。 学生座位的分配: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座 位安排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课堂群体的管理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 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非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 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课堂群体的管理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首待非正式群体。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 课堂管理及其功能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1、课堂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指教师通过协调 课内的各种人既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概述
2、课堂管理的功能 课堂管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促进和维持量大功能 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 良好的教学环境,满族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 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 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在课业上,保证教学任务的顺 利完成。

教育心理学15第十五章 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15第十五章 课堂管理

第三节
课堂的社会环境
• 一、人际互动 • 二、课堂气氛
一、人际互动
(一)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具 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教学要通过师生互动 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 同伴互动 每个学生都从各自的交往需求出发,通过相应的言语或 非言语的行为与他人交往,发生相互作用。 有时,交往双方会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称为人际吸引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也有的交往双方出现关 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称为人际排斥。
二、课堂空间安排的方法
(一) 教师主导的学习活动的空间安排 在教师主导的学习活动(如讲课、呈现、展示或教师引 导的讨论等)中,对学生的空间安排应该有利于可视性以及 与教师的相互作用。 (二) 学生参与的安排 学生中心取向的学习活动的座位安排要促进学生之间的 目光接触和学生的交流,一般为矩形、环形、马蹄形等。
二、课堂管理的特殊方法
(一) 代币强化系统 代币强化系统是一种符号性的强化体系学生因为良好表 现获得代币,可以利用代币换取那些已被确认为强化物的物 品或活动。 (二) 集体绩效系统 集体绩效系统是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对整个集体进行奖 励,来管理学生个体行为的强化体系。
第五节
学生的行为管理
• 一、预防 • 二、干预 • 三、矫正
一、课堂空间安排的原则
(四) 保持最小的干扰 干扰(distractibility)是指与教师争夺学生注意力 的因素。座位安排应该避免干扰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 维持最大的活动区 不在活动区的学生比在活动区的学生参与更少、成绩更 低,这就要求教师扩大活动区。传统的横竖座位安排中最典 型的活动区在前面,但研究还表明,教师最喜欢将自己的注 意力指向活动区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若能合理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便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教育心理学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惩罚和社会压力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同时合理利用外部动机来辅助教学。

对于那些对学习本身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而对于那些主要受外部动机驱动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适当的奖励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度依赖外部奖励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因此要把握好度。

二、教育心理学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启示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的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生,教师应多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而对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中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和推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略高于现有水平的学习任务,使他们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够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课堂管理(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课堂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课堂管理[视频讲解]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诸如教学管理、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和行为管理等等。

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时间、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教师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首先设计规则和程序;接着教学生遵守规则和程序;然后是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旦出现了问题,教师应当正确处理。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措施。

一、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课堂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多勒(Doyle,1986)描述了课堂的六大特征:(1)多维性。

课堂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爱好和能力,他们要共享资源,完成不同的任务,要进进出出教室。

(2)同时性。

与多维性有关。

课堂上很多事情都同时发生。

一个教师正在解释一个概念。

他还必须注意学生是否听懂了他的解释。

(3)快速性。

课堂生活节奏快,一件事情之后马上就有另一件事情发生。

教师一天之内和学生有着成百上千个即刻的交流。

(4)不可预测性。

例如,由于停电而灯灭了,学生突然病了。

或者窗外有隆隆的汽车声等等,都能打断课堂计划。

(5)公开性。

全班都看着并且评判着教师如何处理这些意外事件,因为课堂是公开的,学生总是在注意教师是否公正,是否偏心。

(6)历史性。

教师或学生作出什么样的行为,部分是依赖于以前发生的事。

教师对学生第15次迟到的反应要不同于第一次迟到。

另外,学生最初几周的表现会影响全年的班级生活。

2.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班上各种心理学的和社会的气氛。

课堂气氛的类型与教师的领导方式有关。

在民主型的领导方式下,教师和学生确立合作性的学习目标,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又能相互交流,形成既活泼又严谨的课堂气氛;在专制独裁型的领导方式下,学生往往由于被忽略而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沉闷、低落的学习气氛;在放任型的领导方式下,学生学习不稳定,纪律松弛,学习效率低下,会形成无纪律、无目的的课堂气氛。

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民主 的领导方式、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课堂目标结构:指一个班级中由奖赏机制决定的占主
导地位的学习目标取向。
第9页,此课件共13页哦
第四节 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的含义:指为了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为 他们设置的行为标准和施加的控制。
➢作用: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减少学习干扰;
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
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第5页,此课件共13页哦
班级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 正式群体的特点:组织的法定性、约束的全体性、联系纽带 ➢ 对正式群体的管理:选好领导;注意引导支持;适当授权,鼓励
学生的自我管理
➢ 非正式群体的类型:情绪型、爱好型和利益型 ➢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相互满足心理需要;强凝聚力,排他性;行
自我约束阶段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注意做好课堂监控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应对策略含义
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 课堂管理
第1页,此课件共13页哦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特性:多维性、同时性、直接性、不可预见 性、公开性、历史性
➢功能: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 ➢目标:增加学生的学业学习时间;增加学生
有助于学生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
➢分类: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
第10页,此课件共13页哦
✓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
反抗行为阶段;自我服务行为阶段; 人际纪律阶段;自我约束阶段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 注意做好课堂监控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 • (一)鼓励投入学习 • (二)预防不良行为 • (三)处理纪律问题:非言语线索、表扬学生与
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表扬其他做出良好 行为的学生、言语提示、反复提示、应用 后果
第三节 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实用行为分析
• 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 1、获得教师的注意
• 课堂管理的目标: • 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 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 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第二节 课堂管理过程
课堂规则 • 一、课堂规则的功能 • 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
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 三步:
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行为 把期望转换成规则和程序 确定后果
• 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
第十五章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过程 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 课堂管理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 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 题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 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措 施。
• 课堂管理的阶段性: •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 • 小学中年级阶段 • 小学高年级阶段 • 高中阶段
• 2、同伴的注意

(请出去;驱逐出去、集体绩效)
• 3、逃避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

(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 行为矫正原则: • 1、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 • 2、建立基点行为 • 3、选择强化物和强化的标准 • 4、必要的惩罚及其标准 • 5、观察行为并与基点做比较 • 6、减少强化的频率
• 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 1、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 • 2、日常报告卡程序 • 3、整班代币强化 • 4、集体绩效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